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运势

有关剪纸的好句(关于剪纸的句子好词好句子)

有关剪纸的好句(关于剪纸的句子好词好句子)

本文目录一览:

夸人剪纸好怎么夸(赞美剪纸艺术的句子)

1.剪纸艺术是人类智慧与美感的结合,无尽创意在双手间悄然绽放。

2.想象翩翩起舞,手中剪刀点点飞舞,一张平凡的纸便化身为令人惊叹的艺术品。

3.精巧而富有生命力,剪纸艺术以别具匠心之姿将恬静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4.用色彩营造气息、用形态表达祝福,在那些精妙绝伦的剪纸作品里感受到日常生活中最温馨、最珍贵的情感。

5.走进那个充满魔法与奇思妙想的世界,不由地被师傅们精湛技艺和对自然万物留存于此原始敬畏而震撼住了。

6.妈妈的剪纸,既形象生动,又含意深刻,许多外国人争相购买,称其为巧夺天工。

7.剪纸艺术让我们跳出静止的画面,以多层次的姿态来展示、来见证千差万别的日常百味情感。

8.从最简单的折叠彩纸到更加细腻精湛地剪切小元素、提取故事场景和人物形象等,每一步都是学习知识与放松心灵之间享受美好时光。

9.面对那些耐人寻味且俏皮可爱至极的作品,在我的心里涌起了无法言语般豁然开朗而愉悦荡漾之感。

10.剪纸艺术凭借着它独具魅力和逼真观赏效果成为重要文化瑰宝,将传承下去。

11.感动于剪纸艺术家们那份专注坚韧、创新求变并尊重传统师德高尚表现出非凡个性这些优秀品质!

12.手中轻轻一挥,手工制作便浇灌上生命力。在那样一个个色香俱佳催人泪下欢度佳节;祈福安详迎接新年的场景里,更是让我的心灵得到了长久治愈!

13.剪纸艺术也透过人们不断地创作与实践而发掘出无限广阔的可能性。从简单环保的工具和材料开始;再就是天马行空般抒怀创意、勇于突破千篇一律桎梏的精神力量。

14.那些以剪纸为载体表达着对陌生事物好奇、对自然美感赞叹,并随之借此汲取到勤学好问和亲情友爱等正能量思想启示的少儿佳作哦!

15.眼花缭乱且每个角度都值得深入品味——当我们置身在一个剪纸展览或活动现场时,便深深沉迷其中、欲罢不能。

16.用手中那张白色细薄之物演绎出星星点点轮廓线条和各种文化图案,这种优雅大方而神秘诡异皆照应于我内心最原始形态审美需求。

17.躲藏在普通日子背后:华彩缤纷并隐含有永恒价值的剪纸艺术,也正是因为它带有中国文化特色和彰显着日常生活多样性而越来越受人们关注!

18地大物博,其中剪纸最为盛行。一张纸,一把剪刀,折来折去,剪来剪去,就变成了一幅惟妙惟肖的图画。

19.细心剪裁、神奇组合、想象天马行空——在一个个时光流转下;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地创作出无数令我感慨万千地精湛绝伦佳作。

20.让精致的剪纸,融入你清秀的笔触,这将是你最美的答卷。

豆角花开紫蝶飞

走进友人的院子,眼前一亮:紫色的豆角花纤巧地开着,晶莹剔透,艳丽妩媚。一尺多长碧绿的豆角两两成双从架棚上垂下来,清风里挨挨挤挤抖动着,如在藤上荡着秋千。没风时,似害羞的女孩,“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宋·李清照《点绛唇》);赶紧躲在片片墨绿的叶子里,娴静地微笑着;好似古诗中描绘的一幅画境:

绿畦过骤雨,细束小虹鲵。

锦带千条结,银刀一寸齐。

——清·吴伟业《豇豆》

友人这一棚豆角遮蔽的院落,夏日里便有了一袭清凉,有了一袭婉转攀绕的诗意。

豆角,学名豇豆。其实,我们这儿“豇豆”是有“菜豇豆”与“粮豇豆”之分的。李时珍《本草纲目》里便有记载:“豇豆处处三四月种之。一种蔓长丈余,一种蔓短。其叶俱本大末尖,嫩时可茹。其花有红、白二色。荚有白、红、紫、赤、斑驳数色,长者至二尺,嫩时充菜,老则收子。”

“粮豇豆”种在田堰地埂,藤蔓短不用搭棚架,豆荚短而粗,秋天成熟采摘只要豆粒,和绿豆、豌豆一样都是一种粮食作物;而“菜豇豆”是蔬菜,也就是“豆角”。它又分青荚、白荚、紫红荚几类。豆角的荚果细长,肉厚脆嫩。

明代朱橚在《救荒本草》一书中说:“豇豆今处处有之,人家田园多种之,就地拖秧而生,亦延篱落。”

可见豆角在明代已经广泛栽培,并成为救荒的蔬菜之一。豆角不择土壤地势,房前屋后、篱笆院落都可种植。还可以和高粱、玉米等农作物间作,豆角沿高粱玉米秸秆攀援,省掉了用树枝草绳搭架的功夫。一捧土,一把肥,一瓢水,再架上一根小树枝,它就茁壮生长,开花结荚。

舌吐梅仁颗,心含豆角花。

折来无处著,留取爱名嘉。

——宋·舒岳祥《咏豆蔻花》

夏日的豆角花特别漂亮。那一朵朵紫中夹白的花儿小巧而雅致,朵朵花儿,并蒂相向,两三朵或四五朵聚一起在藤叶间尽情绽放。清风拂拂,翩跹起舞,轻盈若蝶,美丽极了!根部最先开的花谢后,小豆荚生出。豆角边开花边结荚,花荚同株,架下面的豆荚还没长成,架上面的幼荚又露出了头,可以不间断地吃上数月。

幼荚嫩小,纤纤细细,一副弱不禁风的样子,却能在一夜之间长出好几寸;两三日不见,出脱得丰腴修长,宛若山野里走出来的清秀村姑。宁静的清晨或傍晚,偶尔有蝴蝶飞过,蝶舞花香,一架豆角宛如一首缱绻深情的宋词:

风敲窗,雨敲窗,窗外芭蕉云作幢,声声愁对床。

剔银缸,点银缸。梦采芙蓉隔一江,几时蝴蝶双。

——宋·程垓《长相思》

吟诗遐思,眼前又好似挂着一幅齐白石的写意《豇豆螳螂》画。难怪霏霏细雨中的明代诗人吴宽,漫步庭院,喜极而吟之:

飒飒复霏霏,清晨坐掩扉。

短篱垂豆角,破壁上苔衣。

润觉琴声缓,凉惊酒力微。

客楼诗句满,未许沈郎肥。

——《次韵时旸对雨喜晴》

《广雅》里说豆荚成双成对。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上也记载:“豇豆开花结荚,必两两相垂。”

豆角花荚成双成对,就有了一段美丽的爱情传说。豆角花和荚原来是单开单生的,有一年突发洪水,一位姑娘在河湄摘豆角时,突然看到一个小伙子抱着一根木棒在洪水里漂浮。姑娘不顾自身安危将小伙子从波浪中救起。姑娘给昏迷不醒的小伙子喂饭时,只好将豆角嚼烂,口对口地喂他,小伙子很快就恢复了健康。姑娘的善心感动了土地神,他为两个年轻人牵起红线喜结良缘。从此之后,豆角就并蒂对生了。

儿时缺衣少食,记忆里的豆角没有如今这般诗情画意。瓜菜半年粮的时代,豆角疗饥救灾。

朱橚在《救荒本草》里就说:“(豆角)救饥:采嫩苗叶炸熟,油盐调食。角嫩时,采角食之,亦可做菜食。豆熟时打取豆食之。”

豆角长到一尺多长、小拇指般粗细时,母亲便会从豆角架上摘下来,用手掰成寸把长一小段一小段的。把花生米或黄豆粒用石碓舂碎,烧热油锅,倒入洗净焯水的豆角和花生、黄豆粉粒,大火翻炒,豆角由嫩绿色变成浅绿色后,一道微微泛黄的家常炒豆角就出锅了。这样炒出来的豆角,吃在嘴里软绵糯,面嘟嘟。不用吃煎饼,也能吃个“肚儿圆”。故而清代吴伟业的《豇豆》诗里还说:

贫家随饭熟,饷客借糕题。

五色南山豆,几成桃李溪。

放了暑假,儿时的我喜欢坐在藤蔓满篱,摇曳飘逸的豆角架边看小人书。悄悄享受着盛夏的的清凉,一看就是半晌。读累了,在蝈蝈的吱吱声和蜜蜂嗡嗡嘤嘤的吟唱里,随手从架上摘根粉嫩嫩的豆角,剥开去掉还有些生涩的豆粒,细细地嚼一嚼,满嘴清香,真个是“芋魁豆角乌槠子,不用山翁举箸肥”(宋·舒岳祥《观万堂村饮戏成》)。

最难忘夏夜乘凉。月明星稀,夜色如水,晚风习习,架上的豆角“沙沙”作响,清香溢满小院。爷爷摇着大蒲扇,含着火星明明暗暗的旱烟锅,遥望牛郎织女星,絮絮叨叨地讲着天上人间的美丽传说,我却是百听不厌。如今想来,这意境应该就在清代陈维崧的《河传·豆荚》词里:

陇上,晓莺低唱,豆荚初娇,

小姬一色绿裙腰,迢迢幂野桥,悲歌扬挥家居久。

三杯后,惯种南山豆,

豆花棚下月毵毵,溪南闲寻渔臾谈。

正想着豆角的往事,友人的妻子把一碟辣椒清炒豆角,一碟干煸豆角放到豆棚下的石桌上。

三五茅茨野老家,晾衣竿上日西斜。

谁知别有秋光在,屋角一棚豇豆花。

——近人·张采庵《古海杂诗》

弥漫在炒豆角那浓浓的香味里,琢磨着诗句,友人的小院简直就是一幅蕴藏着浓浓乡愁的田园诗画。酒坛还没启封,人便有些醉意了,燥热的夏日里,小院里飘逸着缕缕浪漫的诗意清凉……

-作者-

朱少华,莒南县人,中学高级教师。喜欢写作。教学论文、散文随笔、剪纸等作品,散见多家报刊及网络平台。在征文及网络文学作品大赛中多次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