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文案

新一线城市名单官宣(新一线城市名单)

新一线城市名单官宣(新一线城市名单)

2023新一线城市名单官宣:昆明回归,青岛上升,北方城市仅占四席

我们的城市回来了,那些个喧闹、热烈、可爱的城市。让我们重新和它们打一声招呼。

中国城市已处在向上生长的惯性中,城市之间开始通过寻找差异化的路径来谋求各自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人们也在舒适自在的状态中享受城市,共同获得滋养。虽然其中有起落,也有波折,但整个进程所带来的力量,让我们满怀期冀。

城市的韧性比我们所想的要强得多。当人们重新自由流动,享受生活,城市的迷人之处便再次绽现。

新一线城市研究所的《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也已经连续发布到第8年。通过近200个品牌、17家互联网公司和数据机构的城市大数据,围绕商业资源集聚度、城市枢纽性、城市人活跃度、生活方式多样性和未来可塑性五大一级维度来评估337座地级及以上城市,2023年这份榜单里的15座新一线城市依次是成都、重庆、杭州、武汉、苏州、西安、南京、长沙、天津、郑州、东莞、青岛、昆明、宁波、合肥。

受数据时效的影响,《2023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各项指标主要采用的是2022年全年或者截至2023年年初的数据,其中的非常态和不确定性因素有较多干扰。

结果依然显示出了新一线城市与二线城市在分界线上的竞争焦灼。相比上一年,昆明重新回归新一线,替代了此前攀升较快的佛山;此外,二线城市的头部还包括沈阳、无锡等曾经的新一线城市。

“未来几年,中国若干个‘二线’城市的多个指标将达到目前一线城市的水准。大公司正寻找并促成这些城市的升级。我们把这些城市命名为‘新一线’。”2013年8月5日,我们将这段话写在当期《第一财经周刊》的封面,首次提出了“新一线城市”的概念。

10年前,我们挑选出的明星城市包括杭州、天津、成都、苏州、武汉、重庆、青岛、南京、沈阳、大连等。当下来看,其中不少新一线城市的综合魅力一定超越了10年前的一线城市水平,甚至它们之中已在一些领域追上了当前的一线城市;但也有几座城市,不再出现在新一线城市的名单里。10年的时间,我们见证了成渝 “第四极”的崛起,中部地区出现多座超过预期的新兴城市,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一批北方城市的失速与没落。

这10年时间里,不同城市间的商业语境正在被拉齐,商业空间激增且进化出各种形态;新生代的消费群体掌握了需求端的话语权,他们迫使品牌、甚至城市从不同向度上提供更多层次的选择;一线城市不再具备绝对吸引力,更多城市的产业繁荣与就业岗位提升能为年轻人提供近在眼前的工作和理想收入。

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周期里,城市的个性一定程度上是被漠视的。想要跟上大家的步伐,从高线城市照搬发展模式是最容易也最有效的办法。从消费品牌的迁移,到产业路径的效仿,与发达城市越来越像,似乎就能代表自身的成长。的确,它从数字和感受上,都实现了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滚滚的城市化浪潮中,拼命追赶的低线城市没有被甩在后头。

但埋头向前冲的成长总归存在缺憾。它可能推倒了传统的建筑和肌理,将城市的商业活力集中在了新筑的大盒子里;或许向城市现有空间之外索取了过多的发展空间,城市与乡村、与自然之间的共生问题的优先级后退了;又或者,在地文化的认同被暂搁一旁,城市的外向性和包容度被提到了更靠前的位置……这些未必都有明确的黑白错对,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大都是顺应时代潮流而留下的选择。

只是,每座城市都有它的山水和市民,有它的历史渊源与传统根基,有它与周围独特的关系,也有本就属于它的性格与气质。无论地域,无论规模,它应当成为它自己。那样的城市,才是我们真正想要认识、感知、深入、共情的城市。

《2023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五大维度数据探寻城市商业魅力

《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的指标体系包含了商业资源集聚度、城市枢纽性、城市人活跃度、生活方式多样性和未来可塑性五大一级维度。榜单的一级与二级维度权重以新一线城市研究所专家委员会打分的方式计入,二级维度以下指标数据则采用主成分分析法。

商业资源集聚度聚焦大品牌青睐度、城市商圈实力和基础商业能级。不同于上一代品牌对城市经济、行政地位的重视,当前主流消费品牌更多将客群的消费理念质素、城市商业消费的氛围、城市自身的热度等纳入考量,如海口、厦门、无锡等外向型二线城市会受到更多品牌青睐。从空间来看,新一线城市商圈的物理边界仍在扩张。

城市枢纽性由城际交通基础设施、交通联系度、物流通达度、商业资源区域中心度指数构成。过去一年,西南地区,尤其是偏远城市的枢纽性指数整体跃升显著,云南、四川、贵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跃至全国第2、3、4位。受2022年疫情期间物流站点的不稳定因素影响,苏锡常地区和上海的物流时效性出现大幅下降。

城市人活跃度指数,衡量消费、社交和夜间三个维度的活跃情况。高度依赖旅游业以及边境城市整体排名受影响最为明显。黄冈、宜昌、鄂州等湖北城市的外卖活力回归。同时,线上社交活跃度受影响最小,淘宝直播与抖音短视频互动仍处上升期。在夜间活跃度整体下滑的背景下,广州是唯一一个去年夜间出行人数仍有上升的城市。

生活方式多样性主要测量出门新鲜度、消费多样性和休闲丰富度。城市咖啡馆数量较去年同期增加近1万家,过半数增长发生在二三线城市。尽管演出场地减少,但从演出形式、情绪风格和主流IP来看,剧场承载更多情绪释放和疗愈价值。短视频助推二线及以下城市被更多Z世代青睐。

未来可塑性通过产业创新、人才吸引、消费潜力与城市增长评价城市发展潜力。新一线城市中,仅有青岛前进3位,其余城市排名变化不超过1位。从投融资、专精特新培育能力、产业链集中度等维度来看,珠海、宁波、常州等城市的数据表现更为突出。在广佛、深莞加速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珠三角城市群有四座城市的人口吸引力指数排在全国前10。

-知城小程序上新“城市经济活力恢复动态监测”

城市复苏,究竟走到了哪一步?这个问题并不容易回答。经历休眠、蛰伏、出击,城市注定在不断变化,也需要更多维的视角和更长期的观察。为此,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联合百度地图慧眼、灯塔专业版、飞常准、巨量引擎城市研究院、去哪儿、中国联通智慧足迹多家合作伙伴,共同打造“城市经济活力恢复动态监测”工具。

知城小程序的城市经济活力恢复动态监测功能,支持一键查询337座城市在商业、旅游、娱乐、出行四大维度上,自疫情开始每月及重要节假日期间较2019年同时段的恢复百分比。现有数据维度包括主要商圈客流、酒店门票预定、电影市场表现、客运航班运营、城市间跨城流动和夜间出行的恢复情况。未来更多研究成果及文字解读将持续在知城小程序上更新。

此外,知城数据平台(www.datayicai)城市指标比较模块中,“城市体检报告”与“城市数据查询”功能现已同步支持查询2023版最新数据,可以通过指标的横向与纵向综合剖析,挖掘城市发展特点。

2023新一线城市名单官宣:昆明回归,青岛上升,北方城市仅占四席

我们的城市回来了,那些个喧闹、热烈、可爱的城市。让我们重新和它们打一声招呼。

中国城市已处在向上生长的惯性中,城市之间开始通过寻找差异化的路径来谋求各自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人们也在舒适自在的状态中享受城市,共同获得滋养。虽然其中有起落,也有波折,但整个进程所带来的力量,让我们满怀期冀。

城市的韧性比我们所想的要强得多。当人们重新自由流动,享受生活,城市的迷人之处便再次绽现。

新一线城市研究所的《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也已经连续发布到第8年。通过近200个品牌、17家互联网公司和数据机构的城市大数据,围绕商业资源集聚度、城市枢纽性、城市人活跃度、生活方式多样性和未来可塑性五大一级维度来评估337座地级及以上城市,2023年这份榜单里的15座新一线城市依次是成都、重庆、杭州、武汉、苏州、西安、南京、长沙、天津、郑州、东莞、青岛、昆明、宁波、合肥。

受数据时效的影响,《2023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各项指标主要采用的是2022年全年或者截至2023年年初的数据,其中的非常态和不确定性因素有较多干扰。

结果依然显示出了新一线城市与二线城市在分界线上的竞争焦灼。相比上一年,昆明重新回归新一线,替代了此前攀升较快的佛山;此外,二线城市的头部还包括沈阳、无锡等曾经的新一线城市。

“未来几年,中国若干个‘二线’城市的多个指标将达到目前一线城市的水准。大公司正寻找并促成这些城市的升级。我们把这些城市命名为‘新一线’。”2013年8月5日,我们将这段话写在当期《第一财经周刊》的封面,首次提出了“新一线城市”的概念。

10年前,我们挑选出的明星城市包括杭州、天津、成都、苏州、武汉、重庆、青岛、南京、沈阳、大连等。当下来看,其中不少新一线城市的综合魅力一定超越了10年前的一线城市水平,甚至它们之中已在一些领域追上了当前的一线城市;但也有几座城市,不再出现在新一线城市的名单里。10年的时间,我们见证了成渝 “第四极”的崛起,中部地区出现多座超过预期的新兴城市,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一批北方城市的失速与没落。

这10年时间里,不同城市间的商业语境正在被拉齐,商业空间激增且进化出各种形态;新生代的消费群体掌握了需求端的话语权,他们迫使品牌、甚至城市从不同向度上提供更多层次的选择;一线城市不再具备绝对吸引力,更多城市的产业繁荣与就业岗位提升能为年轻人提供近在眼前的工作和理想收入。

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周期里,城市的个性一定程度上是被漠视的。想要跟上大家的步伐,从高线城市照搬发展模式是最容易也最有效的办法。从消费品牌的迁移,到产业路径的效仿,与发达城市越来越像,似乎就能代表自身的成长。的确,它从数字和感受上,都实现了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滚滚的城市化浪潮中,拼命追赶的低线城市没有被甩在后头。

但埋头向前冲的成长总归存在缺憾。它可能推倒了传统的建筑和肌理,将城市的商业活力集中在了新筑的大盒子里;或许向城市现有空间之外索取了过多的发展空间,城市与乡村、与自然之间的共生问题的优先级后退了;又或者,在地文化的认同被暂搁一旁,城市的外向性和包容度被提到了更靠前的位置……这些未必都有明确的黑白错对,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大都是顺应时代潮流而留下的选择。

只是,每座城市都有它的山水和市民,有它的历史渊源与传统根基,有它与周围独特的关系,也有本就属于它的性格与气质。无论地域,无论规模,它应当成为它自己。那样的城市,才是我们真正想要认识、感知、深入、共情的城市。

《2023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五大维度数据探寻城市商业魅力

《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的指标体系包含了商业资源集聚度、城市枢纽性、城市人活跃度、生活方式多样性和未来可塑性五大一级维度。榜单的一级与二级维度权重以新一线城市研究所专家委员会打分的方式计入,二级维度以下指标数据则采用主成分分析法。

商业资源集聚度聚焦大品牌青睐度、城市商圈实力和基础商业能级。不同于上一代品牌对城市经济、行政地位的重视,当前主流消费品牌更多将客群的消费理念质素、城市商业消费的氛围、城市自身的热度等纳入考量,如海口、厦门、无锡等外向型二线城市会受到更多品牌青睐。从空间来看,新一线城市商圈的物理边界仍在扩张。

城市枢纽性由城际交通基础设施、交通联系度、物流通达度、商业资源区域中心度指数构成。过去一年,西南地区,尤其是偏远城市的枢纽性指数整体跃升显著,云南、四川、贵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跃至全国第2、3、4位。受2022年疫情期间物流站点的不稳定因素影响,苏锡常地区和上海的物流时效性出现大幅下降。

城市人活跃度指数,衡量消费、社交和夜间三个维度的活跃情况。高度依赖旅游业以及边境城市整体排名受影响最为明显。黄冈、宜昌、鄂州等湖北城市的外卖活力回归。同时,线上社交活跃度受影响最小,淘宝直播与抖音短视频互动仍处上升期。在夜间活跃度整体下滑的背景下,广州是唯一一个去年夜间出行人数仍有上升的城市。

生活方式多样性主要测量出门新鲜度、消费多样性和休闲丰富度。城市咖啡馆数量较去年同期增加近1万家,过半数增长发生在二三线城市。尽管演出场地减少,但从演出形式、情绪风格和主流IP来看,剧场承载更多情绪释放和疗愈价值。短视频助推二线及以下城市被更多Z世代青睐。

未来可塑性通过产业创新、人才吸引、消费潜力与城市增长评价城市发展潜力。新一线城市中,仅有青岛前进3位,其余城市排名变化不超过1位。从投融资、专精特新培育能力、产业链集中度等维度来看,珠海、宁波、常州等城市的数据表现更为突出。在广佛、深莞加速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珠三角城市群有四座城市的人口吸引力指数排在全国前10。

-知城小程序上新“城市经济活力恢复动态监测”

城市复苏,究竟走到了哪一步?这个问题并不容易回答。经历休眠、蛰伏、出击,城市注定在不断变化,也需要更多维的视角和更长期的观察。为此,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联合百度地图慧眼、灯塔专业版、飞常准、巨量引擎城市研究院、去哪儿、中国联通智慧足迹多家合作伙伴,共同打造“城市经济活力恢复动态监测”工具。

知城小程序的城市经济活力恢复动态监测功能,支持一键查询337座城市在商业、旅游、娱乐、出行四大维度上,自疫情开始每月及重要节假日期间较2019年同时段的恢复百分比。现有数据维度包括主要商圈客流、酒店门票预定、电影市场表现、客运航班运营、城市间跨城流动和夜间出行的恢复情况。未来更多研究成果及文字解读将持续在知城小程序上更新。

此外,知城数据平台(www.datayicai)城市指标比较模块中,“城市体检报告”与“城市数据查询”功能现已同步支持查询2023版最新数据,可以通过指标的横向与纵向综合剖析,挖掘城市发展特点。

最新34个二线城市名单:济南领先厦门,哈尔滨、石家庄前十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全国几百个城市也被分为了好几个层级,目前一线、二线、三线的分级模式逐渐得到了国人的广泛认可,但在具体的城市分级和排名方面,可以说是争议颇大。每一份城市分级名单公布后都会引发热议,当然这种议论也是很有必要的,因为这本身也是城市分级的目的之一,适度讨论可以提高城市的知名度。

在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下,一线城市经济发达、知名度高,是城市体系中的顶层,数量较为稀少,无论在哪个机构的榜单中数量都是最少的。从长远来看,一线城市的发展已经到了由量变转向质变的阶段,未来发展以稳健为主,相比之下作为新生代的二线城市群体,城市数量比一线城市更多,整体发展势头更为猛烈,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相对更大一些。

对于二线城市来说,城市之间的竞争比一线城市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因为二线城市中除了少数几个老牌城市外,大多为新兴的、正在强势崛起的城市,发展势头猛烈,进取心十足,前面的争取跻身一线,后面的争取二线前列,都在以饱满的热情大干快上。

2022年初城市百强峰会上发布的2021—2022年度中国大陆地区城市百强榜中,一线城市为18个,二线城市为34个,三线城市为48个,今天就来聊一聊34个二线城市的排名情况。

分级及排名标准:基础设施指数、科研教育指数、综合经济指数、民生福利指数四大维度。

从34个二线城市的具体情况来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合肥、沈阳、济南、厦门

这四个城市领排名二线前四,可以说是毫无争议的,但从整个百强城市榜单来看,还是有一定争议的。合肥、济南在持续的强省会之下,这几年可以说是实力暴涨,两市的GDP均高于位列一线的西安、大连,正在逐渐逼近无锡、郑州,如果说西安强横的综合实力摆在那里无法超越的话,那么超越大连就是绰绰有余了。

合肥、济南的基础设施指数、民生福利指数或许不如大连,但科研教育指数、综合经济指数却是远超大连的,当然客观来说合肥、济南的确距离一线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反而是后面的厦门更有资格去换下大连来,厦门的综合经济指数或许略低于大连,但其他三个方面可以说都是完胜大连的,而且厦门的发展趋势稳健向上,而大连相对来说长期缓慢前行。

第二层次:东莞、佛山、福州、哈尔滨、石家庄、南昌

东莞、佛山作为普通地级市中的佼佼者,城市实力雄厚,特别是东莞的发展尤为不错,作为一个区划简单的直筒子市,东莞虽然面积很小,但是实力很强,“世界工厂”的美誉至今仍不过时,而且东莞目前的经济也在稳步向高科技、高创新方面发展,在高端制造业方面的优势非常明显,加上地处广州、深圳之间的巨大地理优势,都让东莞在发展方面如虎添翼,2021年东莞也如愿跻身GDP万亿俱乐部,发展势头非常不错,就是珠三角的无锡。

福州、哈尔滨、石家庄、南昌四个省会城市中,福州GDP超过万亿经济实力最强,但科研教育实力明显不如哈尔滨,甚至或许也不如南昌,城市综合实力的话与哈尔滨不相上下,但发展趋势持续向上,而哈尔滨作为一个老牌城市,在目前经济转型的阶段发展势头较为低迷,但雄厚的底蕴还是不容忽视的,石家庄能够领先南昌的或许也就在于经济层面的优势了。

第三层次:太原、常州、南通、昆明、南宁、徐州、泉州、烟台、长春、温州、珠海、唐山

太原、昆明、南宁、长春是我国现阶段发展比较一般的几个省会城市,即使在二线城市中也未能排名前十,基本符合目前的发展状态,其中太原、长春两市的底蕴和实力明显又要强一些,长春或许不如昆明,但从各方面来看还是要强于南宁的。南宁作为广西首府,虽然也进行了一些强省会措施,但是目前来看效果并不明显,南宁的发展明显还是偏慢,甚至不如近几年的贵阳,当然单论2021年表现的话,南宁还是比贵阳好了不少。

南通、泉州作为两个万亿GDP城市位列二线城市中游,堪称是万亿GDP城市中垫底的所在了。南通虽然经济实力雄厚,但其经济发展质量即使在江苏省内也是争议很大,被说成是一个养老型城市,经济全靠建筑公司,虽然有些言过其实,但也可以看出南通的发展的确是略显畸形的。泉州的问题就比较简单明显了,泉州城市部分的发展并不出色,精华部分更多地在下面的县域部分,比如晋江市、南安市、石狮市。

第四层次:襄阳、宜昌、绍兴、贵阳、嘉兴、湖州、乌鲁木齐、兰州、金华、洛阳、芜湖、九江

襄阳、宜昌、洛阳这是中西部地区非省会城市中经济实力最强的三个城市,当然2021年冒出了一个榆林,只不过榆林虽然经济实力强但其他方面都比较一般,与这三个城市相比还是明显有差距的。

襄阳、洛阳作为全国著名的古城、古都,近些年经济发展也非常给力,城市综合实力并不输于贵阳、南宁等省会,相比之下宜昌则是一个比较年轻的新兴城市,从表面上来看与襄阳、洛阳还是有一些距离的,其唯一的优势就在于年轻、活力强、发展趋势好。

贵阳、乌鲁木齐、兰州是二线城市中排名后列的三个省会城市,也是全国范围内发展最不理想的几个省会城市之三,与绍兴、嘉兴、湖州、金华四个浙江的地级市排名不相上下,基本也没有什么大问题,至少在经济层面还不如四个地级市。但作为西部省份的省会,其优势还是不容忽视的,尤其是贵阳近些年的发展非常高速,在大数据等新兴产业的发展方面甚至处于全国前列。

兰州作为曾经的西北第二大城市,如今已经在很多方面被乌鲁木齐超越,这是不争的事实,未来大概率会被乌鲁木齐越甩越远,城市综合实力不断下滑,存在感日低。

对于34个二线城市的排名,你如何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