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诗句

邓稼先精神(邓稼先精神品质概括)

邓稼先精神(邓稼先精神品质概括)

邓稼先 心得体会

邓稼先,“娃娃博士”,学业有成,放弃了美国的优越生活条件及极佳的科研环境,毅然回到百废待兴、一穷二白的新中国。

他在党的召唤下,隐姓埋名前往西北大漠,开展核武器开发的理论研究工作,默默地为我国国防事业奉献光和热。

他鞠躬尽瘁,将一腔爱国热情投入到事业中,却因核辐射所致的癌症而逝世。

他为我国摆脱帝国主义侵略、赢得自主发展、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双百人物邓稼先的学习心得

邓稼先作为伟大科学家,一生为祖国作出巨大贡献,但默默无闻,他的无私奉献、一生许国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邓稼先感想怎么写

邓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领导者,为“两弹”。

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

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稼先又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

领导并亲自参与了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实验工作。

邓稼先和周光召合写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研究总结》,是一部核武器理论设计开创性的基础巨著,它总结了百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这部著作不仅对以后的理论设计起到指导作用,而且还是培养科研人员入门的教科书。

邓稼先对高温高压状态方程的研究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了培养年轻的科研人员,他还写了电动力学、等离子体物理、球面聚心爆轰波理论等许多讲义,即使在担任院长重任以后,他还在工作之余着手编写“量子场论”和“群论”。

邓稼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为了祖国的强盛,为了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他甘当无名英雄,默默无闻地奋斗了数十年。

他常常在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出现在最危险的岗位上,充分体现了他崇高无私的奉献精神。

他在中国核武器的研制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却鲜为人知,直到他死后,人们才知道了他的事迹。

邓稼先1924年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祖父是清代著名书法家和篆刻家,父亲是著名的美学家和美术史家,曾担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哲学教授。

1925年,母亲带他来到北京,与父亲生活在一起。

他5岁入小学,在父亲指点下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基础。

1935年,他考入崇德中学,与比他高两班、且是清华大学院内邻居的杨振宁结为最好的朋友。

邓稼先在校园中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七七”事变后,全家滞留北京,他秘密参加抗日聚会。

在父亲安排下,16岁的邓稼先随大姐去了大后方,在四川江津读完高中,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受业于王竹溪、郑华炽等著名教授。

抗日战争胜利时,他拿到了毕业证书,在昆明参加了中国的外围组织“民青”,投身于争取、反对统治的斗争。

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担任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并在中担任了北京大学教职工联合会主席。

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

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

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

在北京外事部门的招待会上,有人问他带了什么回来。

他说:“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核的知识。

” 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1953年,他与许鹿希结婚,许鹿希是五四运动重要学生领袖、后来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许德珩的长女。

1954年,邓稼先加入了中国。

1958年秋,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找到邓稼先,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征询他是否愿意参加这项必须严格保密的工作。

邓稼先义无反顾地同意,回家对妻子只说自己“要调动工作”,不能再照顾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难。

从小受爱国思想熏陶的妻子明白,丈夫肯定是从事对国家有重大意义的工作,表示坚决支持。

从此,邓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对外联络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现在严格警卫的深院和大漠戈壁。

邓稼先就任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后,先挑选了一批大学生,准备有关俄文资料和原子弹模型。

1959年6月,苏联政府终止了原有协议,中央下决心自己动手,搞出原子弹、和人造卫星。

邓稼先担任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后,一面部署同事们分头研究计算,自己也带头攻关。

在遇到一个苏联专家留下的核爆大气压的数字时,邓稼先在周光召的帮助下以严谨的计算推翻了原有结论,从而解决了关系中国原子弹试验成败的关键性难题。

数学家华罗庚后来称,这是“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的成果。

中国研制原子弹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尖端领域的科研人员虽有较高的粮食定量,却因缺乏油水,仍经常饥肠响如鼓。

邓稼先从岳父那里能多少得到一点粮票的支援,却都用来买饼干之类,在工作紧张时与同事们分享。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们日夜加班。

邓稼先不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费尽心血,还经常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

他冒着酷暑严寒,在试验场度过了整整10年的单身汉生活,有15次在现场领导核试验,从而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

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由他最后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

他还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以证实效果。

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对氢弹的研究。

按照“邓—于方案”,最后终于制成了氢弹,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八个月试验成功。

这同法国用8年、美国用7年、苏联用4年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1972年,邓稼先担任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1979年又任院长。

1984年,他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

翌年,他的癌扩散已无法挽救,他在国庆节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

1986年7月16日,国务院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同年7月29日,邓稼先去世。

他临终前留下的话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并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邓稼先虽长期担任核试验的领导工作,却本着对工作极端负责任的精神,在最关键、最危险的时候出现在第一线。

例如,核武器插雷管、铀球加工等生死系于一发的危险时刻,他都站在操作人员身边,既加强了管理,又给作业者以极大的鼓励。

一次,航投试验时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坠地被摔裂。

邓稼先深知危险,却一个人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

身为医学教授的妻子知道他“抱”了摔裂的原子弹,在邓稼先回北京时强拉他去检查。

结果发现在他的小便中带有放射性物质,肝脏被损,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

随后,邓稼先仍坚持回核试验基地。

在步履艰难之时,他坚持要自己去装雷管,并首次以院长的权威向周围的人下命令:“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

”1985年,邓稼先最后离开罗布泊回到北京,仍想参加会议。

医生强迫他住院并通知他已患有癌症。

他无力地倒在病床上,面对自己妻子以及国防部长张爱萍的安慰,平静地说:“我知道这一天会来的,但没想到它来得这样快。

”中央尽了一切力量,却无法挽救他的生命。

在邓稼先去世前不久,组织上为他个人配备了一辆专车。

他只是在家人搀扶下,坐进去并转了一小圈,表示已经享受了国家所给的待遇。

在他去世13年后,1999年国庆50周年前夕,、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又向邓稼先追授了金质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中国能在那样短的时间和那样差的基础上研制成“两弹一星”(原子弹、氢弹和卫星),西方人总感到不可思议。

杨振宁来华探亲返程之前,故意问还不暴露工作性质的邓稼先说:“在美国听人说,中国的原子弹是一个美国人帮助研制的。

这是真的吗

”邓稼先请示了周恩来后,写信告诉他:“无论是原子弹,还是氢弹,都是中国人自己研制的。

”杨振宁看后激动得流出了泪水。

正是由于中国有了这样一批勇于奉献的知识分子,才挺起了坚强的民族脊梁。

在阅读“中华先锋人物故事汇”系列《顾方舟:糖丸爷爷》(接力出版社)一书的过程中,我的心里始终充满着崇敬与感动——为了研制脊髓灰质炎的疫苗,顾方舟为之奋斗了一生。

2000年7月11日,中国消灭脊髓灰质炎证实报告签字仪式在北京举行,时年74岁的著名医学科学家、病毒学家顾方舟教授作为代表在报告上签字时,他实现了此生最大的心愿。42年潜心研究,面对荣誉时,顾方舟说:“我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做了一颗小小的糖丸。”一颗小小的糖丸,护佑几代人的生命健康,成为孩子们童年里最珍贵的一抹甜。该书作者、儿童文学作家孙卫卫用充满童趣的语言,将顾方舟的故事娓娓道来,带读者领略人民科学家顾方舟平凡而伟大的一生。

这是一本关于理想信念的书。顾方舟从小在助产士母亲的影响下,在中国战乱的局势下,树立了当医生的理想信念并为之努力奋斗。即使政局风云变幻,学校被迫关停,依然无法动摇他坚定的信念。凭借扎实的学识、严格的自律,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北大医学院。学习期间,追求进步、意志坚定的顾方舟受到先进文化思想影响,逐步向党组织靠拢,成为一名光荣的员,找到了精神的家园与归属。求学之路上,专业扎实、成绩优异的顾方舟受公共卫生专家严镜清教授影响,坚定了他献身公共卫生事业的决心,笃志立行,放弃做一名外科医生,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流行病和微生物研究,走上了防治传染病的公共卫生道路。

这是一本饱含浓浓爱意的书。1955年,江苏南通脊髓灰质炎大暴发,1600余人染病,400多人死亡。此后,上海、南宁、青岛多地流行,引起社会恐慌。顾方舟临危受命,带领团队从零开始进行研究工作。在屠宰场现场采集刚出生的牛血提取牛血清;在收治病人的医院实验室,用粪便样本分离病毒,进行分类分型,了解其来源、传播方式和免疫渠道,掌握病毒的特征……顾方舟靠着不怕苦、不怕累的拼搏精神,靠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人的崇高使命,将大爱化为行动,科学严谨地推进疫苗研究工作。

这是一本磨炼意志品质的书。经反复探索实验及动物实验后,减毒活疫苗研制成功。面对未知的风险,顾方舟以身试药;为证明疫苗对小孩子也安全,顾方舟给刚刚满月的儿子喂下了疫苗……一次次试药,一次次磨炼,凭着一颗丹心,他先后完成了几十名、两千名、五百万名儿童的临床试验,结果表明疫苗具有显著的免疫效果,大大降低了“脊灰”的发病率。为大批量生产疫苗,顾方舟将家安到了昆明花红洞,扎根实验站,为着自己的目标——消灭“脊灰”而不懈努力。一日日,一年年,扎根实验站,他带领团队克服了物质匮乏、原料设备研发、经费不足等诸多问题。在顾方舟的带领下,昆明实验站具备了年产三亿人份“脊灰”活疫苗的能力,周总理视察时鼓励他在消灭“脊灰”的路上继续奋勇前行。

为解决液体疫苗使用保存不便的问题,顾方舟带领科研团队刻苦攻关,成功研制出固体糖丸,提升了疫苗的耐热性。为广大农村,特别是交通不便的边远地区争取了宝贵的疫苗转运时间,大大增强了疫苗的应用效力。依据顾方舟提出的疫苗接种战略,我国“脊灰”发病率自1962年逐年呈现断崖式下降,于2000年彻底消灭,这是我国公共卫生领域取得的一项历史性成就。

这是一本适合亲子阅读的书。翻开书页,墨香袭来,爸爸妈妈带着温暖的童年回忆,与孩子共享吃糖丸的甜蜜,共读研发糖丸的顾方舟的故事,更是一件惬意之事。战火纷飞、小儿麻痹、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三年困难时期、人民科学家……这些词语经过爸爸妈妈的解读,定会为孩子叩开历史宝藏的大门,以史为鉴。了解顾方舟、邓稼先、屠呦呦、钱学森这些中华先锋人物的故事,感悟人物的精神密码,增强中华文化自信,传递昂扬向上的生命力量,为青少年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打好精神的底色。

成功的鲜花需要辛勤的汗水的浇灌,顾方舟,四十二年如一日,无论身在哪里,都铭记着消灭“脊灰”的目标,在疫苗研制之路上,择一事,终一生,一丸济世德。

(作者系北京市汇文第一小学教师)

《中国教育报》2022年03月09日第11版

作者:杨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