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诗句

春风细雨古诗(春风细雨古诗杜甫)

春风细雨古诗(春风细雨古诗杜甫)

杜甫的什么诗句比喻老师对学生如春风化细雨无声无息般的爱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杜甫的哪一首诗是关于春日漫步在绵绵细雨中

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诗文解释】 好雨知道下雨的节气,正是在植物萌发生长的时侯,它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地落下,悄然无声地滋润着大地万物。

雨夜中野外黑茫茫,只有江船上的灯火格外明亮。

天亮后,看看这带着雨水的花朵,娇美红艳,整个锦官城变成了繁花盛开的世界。

《春夜喜雨》是杜甫在唐肃宗(李亨)上元二年(761)春天,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时写的。

《春夜喜雨》创作背景及思想内容:这首诗写于上元二年(761年)春。

此时杜甫因陕西旱灾来到四川定居成都已两年。

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因而对春雨之情很深,写下了这首诗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绝句》中描绘春风细雨,春意醉人的诗句是?

绝句朝代:唐代 | 作者:杜甫原文: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译文及注释译文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

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注释(1)西岭:西岭雪山。

(2)千秋雪:指西岭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

(3)泊:停泊。

(4)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江苏省一带。

(5)万里船:不远万里开来的船只。

[3](6)“绝句”是诗的名称,并不直接表示诗的内容。

这种形式便于用来写一景一物,抒发作者一瞬间的感受。

诗人偶有所见,触发了内心的,信手把诗人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一时不去拟题,便用诗的格律“绝句”作为题目。

杜甫用这一形式写了一组诗,共四首,用“绝句”为总题。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是其中的一首。

诗歌以自然美景,透一种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

前两句,以“黄”衬“翠”,以“白”衬“青”,色彩鲜明,更托出早春的生机初发的气息。

首句写黄鹂居柳上而鸣,与下句写白鹭飞翔上天,空间开阔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远。

“窗含西岭千秋雪”上两句已点明,当时正是早春之际,冬季的秋雪欲融未融,这就给读者一种湿润的感受。

末句更进一步写出了杜甫当时的复杂心情——说船来自“东吴”,此句表战乱平定,交通恢复,诗人睹物生情,想念故乡。

参考资料:1、王自文,李中伟.《优秀古诗文精选》:宁波出版社,2008.12:第46页 2、李丹,孟勋.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吉林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48页 创作背景公元762年,唐朝鼎盛时期,成都尹严武入朝,当时由于“安史之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

第二年,叛乱得以平定,严武还镇成都。

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

当时,他的心情很好,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情不自禁,写下这一首即景小诗。

参考资料:1、书香童年.《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5首》: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13年:49-50 赏析二这首《绝句》是诗人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时写的,描写了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春天景色。

诗歌以一幅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给人营造出一种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

前两句,诗人以不同的角度对这副美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

翠是新绿,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颜色。

“两”和“一”相对;一横一纵,就展开了一个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

这句诗中以“鸣”字最为传神,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黄鹂描写的更加生动活泼,鸟儿成双成对,构成了一幅具有喜庆气息的生机勃勃的画面。

而黄鹂居柳上而鸣,这是在静中寓动的生机,下句则以更明显的动势写大自然的生气,白鹭在这个清新的天际中飞翔,这不仅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舒适,还有一种向上的奋发。

再者,首句写黄鹂居柳上而鸣,与下句写白鹭飞翔上天,空间开阔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远,使诗人所能看到的、所能感受到的生机充盈着整个环境,这样就再从另一角度显出早春生机之盛。

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诗人凭窗远眺,因早春空气清新,晴天丽日,所以能看见西岭雪山。

上两句已点明,当时正是早春之际,冬季的秋雪欲融未融,这就给读者一种湿润的感受,此句“窗”与“雪”间着一“含” 字,表现出积雪初融之际湿气润泽了冬冻过的窗棂,这更能写出诗人对那种带着湿气的早春生机的感受。

而“西岭”,正是诗人看到窗前初融的冰雪而想起草堂近旁的西岭,想到西岭山上的长久积雪,以西岭上的千秋积雪代替窗上的残雪,这就使所表达的意境更为广远。

另外,诗人从少年时就怀有报国的志向,在历经数十年的重重阻扼之后终于有重展的机会,多年战乱得以平定,这与诗人看到窗前的融雪而想到西岭,并以岭上千年雪代窗上残雪,进而给诗人以顽雪消融之感正好相联系。

末句更进一步写出了杜甫当时的复杂心情。

一说船来自“东吴”,此句表战乱平定,交通恢复,诗人睹物生情,想念故乡。

用一个“泊”字,有其深意,杜甫多年来飘泊不定,没有着落,虽然他心中始终还有那么一点希冀,但那种希冀,已经大大消减了。

“泊”字,正好写出了诗人这种处于希望与失望之间的复杂心情。

而“万里”则暗示了目的达到的远难,这与第三句中的“千秋”并列,一从时间上,一从空间上,同写出那种达到目的之难。

三国孙权自古就被不少士人誉为明主,作者借东吴代指孙权,暗示了杜甫对当朝皇帝的希望。

而以“泊”、“万里”、“东吴船”合而为一句,正是为了写出那个“难”字。

全诗看起来一句一景,是四幅独立的图景,但诗人的内在情感使其内容一以贯之,以清新轻快的景色寄托诗人内心复杂的情绪,构成一个统一的意境。

一开始表现出草堂的春色,诗人的情绪是陶然的,而随着视线的游移、景物的转换,江船的出现,便触动了他的乡情。

表面上表现的是生机盎然的画面,而在欢快明亮的景象内,却寄托着诗人对时光流逝,孤独而无聊的失落之意,更写出了诗人在重有一线希望之时的复杂心绪,在那希望之外,更多的是诗人对失望的感伤。

诗的上联是一组对仗句。

草堂周围多柳,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

“翠”是新绿,“翠柳”是初春 物候,柳枝刚抽嫩芽。

“两个黄鹂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呈现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

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

这种长腿鸟飞起来姿态优美,自然 成行。

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青天”映衬下,色彩极其鲜明。

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首 句还有声音的描写,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

诗的下联也由对仗句构成。

上句写凭窗远眺西山雪岭。

岭上积雪终年不化,所以积聚了“千秋雪”。

而雪山在天气不好时见不到,只有空气清澄的晴日,它才清晰 可见。

用一“含”字,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图画,近在目前。

观赏到如此难得见到的美景,诗人心情的舒畅不言而喻。

下句再写向门外一瞥,可以见到停泊 在江岸边的船只。

江船本是常见的,但“万里船”三字却意味深长。

因为它们来自“东吴”。

当人们想到这些船只行将开行,沿岷江、穿三峡,直达长江下游时,就 会觉得很不平常。

因为多年战乱,水陆交通为兵戈阻绝,船只是不能畅行万里的。

而战乱平定,交通恢复,才看到来自东吴的船只,诗人也可“青春作伴好还乡” 了,怎不叫人喜上心头呢

“万里船”与“千秋雪”相对,一言空间之广,一言时间之久。

诗人身在草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次何等开阔

这首绝句一句一景,但又融而为一,其中起联结作用的正是诗人内心的心绪。

表面上表现的是生机盎然的画面,而在欢快明亮的景象内,却寄托着诗人对时光流逝,孤独而无聊的失落之意,更写出了诗人在重有一线希望之时的复杂心绪,在那希望之外,更多的是诗人对失望的感伤,对希望可否成真的无着和彷徨。

以清新轻快的景色寄托诗人内心复杂的情绪,正是这首诗的主旨所在。

参考资料:1、书香童年.《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5首》: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13年:49-50 2、詹丹.唐诗三百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71页 赏析“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两个黄鹂在鸣,这就有声音了。

“一行白鹭上青天”,这就有一个行为、一个行动。

一横一纵,“两”和“一”相对;一横一纵,就展开了一个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

这句诗中以“鸣”字最为传神,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黄鹂描写的更加生动活泼。

那么接下来杜甫又讲到“窗含西岭千秋雪”,我的窗子里包含了岷山千万年累积的雪,西面的岷山,是千年的积雪的一个岷山。

“门泊东吴万里船”我的门口停着长万里的船只。

这样就形成了一迎一送,迎这个积雪的山头来进入你的视野,送这个船到下游去。

那么这个“万里船”能够通行,也说明这个“安史之乱”已经进入了尾声了,已经接近要平定了,这个时候那航船也可以通行了,做生意的人可以在这条江上来来往往了。

那么这么一首诗,它本身是非常有修饰之美的,在加之它四句都是对仗的。

从六朝开始就有绝句,到了唐代以后绝句就形成了非常圆熟的一种艺术,我们很多著名的诗都用绝句。

绝句就是四句,四句往往或者四句都不对仗,或者四句前面两句写景对仗后面两句抒情不对仗,或者是前面两句不对仗后面两句对仗,那么现在他这首诗四句都对仗,可以说是一首非常工整的、写得非常认真的一首诗。

杜甫有一个写诗的时候让人“语不惊人誓不休”,所以他就把这首诗千锤百炼。

转载请注明出处:

有哪些关于春风春雨的诗句

水槛遣心二首作者:杜甫原文: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蜀天常夜雨,江槛已朝晴。

叶润林塘密,衣干枕席清。

不堪祗老病,何得尚浮名。

浅把涓涓酒,深凭送此生。

译文【其一】草堂远离城郭,轩楹宽敞,极目远眺,没有村庄阻隔,视野开阔。

江水清澈,江水上涨,几与江岸齐平,因而几乎看不到江岸,草堂四周,树木葱茏,在春日的黄昏里 ,盛开着似锦的繁花。

中,鱼儿欢跃,时不时跳出水面,微微风中,燕子斜飞。

城中有十万户人家,而此地只有两三户人家。

【其二】蜀地四川的天气常常在夜里下雨,在水边的栏杆旁已能看到天色转晴。

花叶被雨水淋得湿润,树林里密密麻麻地布满水洼,我的衣服和枕席也干了。

我不能承受现在的体弱多病,又哪里还看重功利与浮名。

慢慢地倒酒来饮,我凭借它来陪伴我的余生。

“江上人家桃树枝,春寒细雨出疏篱。

影遭碧水潜勾引,风妒红花却倒吹。

吹花困癫傍舟楫,水光风力俱相怯。

赤憎轻薄遮入怀,珍重分明不来接。

湿久飞迟半日高,萦沙惹草细于毛。

蜜蜂蝴蝶生情性,偷眼蜻蜓避百劳。”唐朝杜甫《风雨看舟前落花,戏为新句》

在红楼梦第70回中,宝玉看到了一首《桃花行》,“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他知道是林黛玉写的。却被宝琴说是自己写的,贾宝玉说不信,这段段不是薛宝钗家族女孩子写诗的风格,然后宝钗说,难道杜甫就只会写忧国忧民的句子不成?他也会做柔媚清新的诗呀!

这里有三个含义,薛宝钗认为自己写诗的确是有杜甫的情怀,倾向现实主义,另外她暗示林黛玉的桃花诗,以她的才力也做得出来,只是不肯为。第三个,杜甫也做过桃花落花诗,但显然不方便和林黛玉的《桃花行》做比对,因为杜甫之高才,别人也是学不了的,其细腻动人之处,恐怕林黛玉的才气只胜在情深,但疏在细腻清新。

让我们看一下忧患杜甫的别样落花,虽然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但杜甫的人生和心怀显然容量更大更多。

江上人家桃树枝,春寒细雨出疏篱。”

这是停舟在某处江边,正好船在桃花树下,桃花在临江的篱笆院落里,却又伸出一枝临水。

这样的景色只有四川的才有,因为那里崇山峻岭,清江水碧,往往江流在石崖石岸中流淌,没有沙滩做缓冲,所以才出现崖上人家,桃花照水的俊丽美。

杜甫停舟此处,这里可能是个小型的码头,而船也不大,此时他站在舟上,此时是春风细雨。而船夫或者同行的人上岸,采买补给,所以剩他一个人在船上。如此难得的悠闲和静谧。

杜甫的后半生相当颠沛,国乱逃荒,贫贱挣扎,是很难有大段悠闲的时光,如此淡雅宁静的心情最可能是他晚年买舟回乡。向着家乡而行,打算叶落归根。

他在船上安静欣赏和享受着沿岸山水,此时大段的空闲,让他观察到停舟所在的桃花树。

那桃花枝有着青春的蓬勃,探出水面,如同在照镜子一样。

“影遭碧水相勾引,风妒红花却倒吹。”

这是美丽的清江桃花图,岸上有棵桃花,水里有棵桃花。细雨霏霏,红湿可人。只看到桃花从树上飞落,它是想扑进水中桃花的怀抱吧,结果一阵风来,将快要接近水面的桃花瓣卷起,往上翻飞。

很少有诗人如此生动写落花之美,它爱着镜子一样的水里的桃花迷失了自己,却被风卷走。

“吹花困癫傍舟楫,水光风力倶相怯。”

这迷途的花瓣,意识到自己的选择错误,既害怕水,又害怕风,它努力地想靠近杜甫的船,想找到一个安稳的怀抱。

赤憎轻薄遮入怀,珍重分明不来接。”

杜甫第一反应是避开飞来的花瓣,因为他不喜欢桃花轻薄地飞舞,所以躲开了。不过这也符合杜甫的年龄,他已经到了,静看花开花落的老年了,哪里会和年轻人一样,扯着纱巾去接落花,或者林黛玉不但爱落花,还要拾掇起来用锦绣的香囊,找个好地方埋葬。

但杜甫的心还是柔软的。他居然有心看看花落在什么地方。

湿久飞迟半日高,萦沙惹草细于毛。”

可见这风是从江边往岸上吹的,难怪说是倒吹,落下的桃花没有吹到水里,全都吹到岸上的草地和沙土上。

“蜜蜂蝴蝶生情性,偷眼蜻蜓避百劳。”

杜甫看到奇异的一幕,在落花成堆处,有蝴蝶和蜜蜂飞来飞去,仿佛是在惋惜这些落花,只有蜻蜓死死抱着某些草,不闻不问,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

这首诗恬静和灵动都有。仿佛一则童话,那花瓣本来想到水中寻找自己的梦想和怀抱,结果被风扯上了岸,只有蝴蝶和蜜蜂缭绕。

但是有没有更深刻的含义呢?

杜甫归心似箭,也难得他自己认为攒够了回乡的钱。所以心情相对恬淡。虽然是带着愉悦的心情写着落花之可爱和美,但是他的颠沛如何不像风卷落花,安史之乱的被迫流离,他的遭遇大约也和这落花一样,本为追求报国的理想,却四处无门,最后流落四川长达数年,兄弟不能团聚,生活困苦。

有同情他的,也有冷眼拒绝他的。

他写下落花,倒也不算是宣泄,人在归途中,相对安定,都是前尘往事,花的一生,人的一生都是何其想象。他接受,他欣赏,他笑着接纳。

但是这首诗的悲哀不是在诗里,而是在诗外,这首诗清新细腻灵动,但是不久之后到他并没有像落花一样上岸。他并没有如愿以偿回到家乡,盘缠在仍旧有战乱的地方消耗殆尽,他最后死在长江的船上。

没有风吹他上岸,他像落花一样停留在水里。是命运给了他落花的结果,要他拥抱自己最初的理想吗?那早已经不现实的救国救民的理想,只剩下幽怀。而他最想归去的故乡,命运之风,反吹。

杜甫的落花,文笔上轻灵细腻,给人以享受,但杜甫的人生落花一样的悲剧显然比林黛玉的更有震撼。因为有多轻灵,就照应他现实有多苍凉。

那么反观林黛玉的落花,虽然她的人设是一身多病,但是和杜甫比起来,那就叫无病呻吟。一个享受着泼天富贵的贵族女孩,不是绝食就是掉泪,立意在生前就要别人记得她的凄凉少女美,在境界上的确是输了。

这大概也是无论曹雪芹和薛宝钗都不用杜甫的落花直接比对林黛玉的。


看落花,还是要看真正有人生阅历的人写的,在凄美之外,总还有可以长留的人生的滋味。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