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诗句

76首简单诗配画一等奖(既简单又漂亮的诗配画 一等奖)

古诗配画封面设计结尾

最新《春江花月夜》教案

《春江花月夜》这首诗对景物的描写,采取多变的角度,敷以斑斓的色彩,很能引人入胜。下面是对此诗的教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学习!

《春江花月夜》教案

一、教学目标设计:

(一)认知目标:熟悉乐曲及主题思想,初步了解中国传统音乐“换头合尾”变奏法,通过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解和学生演唱、演奏乐曲主旋律,加深对乐曲各段的理解。

(二)能力发展目标:让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引导他们在欣赏中听、唱、思、议、记、看,全方位开拓思维空间,在欣赏中训练学生的形象艺术思维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启发学生通过音乐欣赏进行文学艺术创作,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促进学生个性自由和谐地发展,达到艺术熏陶与塑造人的目的。

(三)情感培养目标:通过对中国古代名曲的欣赏,了解我国优秀音乐文化的悠久传统,培养热爱祖国优秀音乐文化的感情,从而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增进民族文化意识和民族自豪感,懂得继承祖国悠久文化、弘扬优秀音乐文化的意义。

二、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一)教材内容分析:《春江花月夜》是人音版教材中“中国民族音乐”“古代音乐”部分的必听曲目。它是一支典雅优美的民族管弦乐曲,是我国古代音乐中的“极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在国际乐坛上享有崇高声誉。它的主题曲调富于歌唱性,旋律古朴、典雅,节奏比较平稳、舒展。主题旋律尽管有多种变化,新的因素层出不穷,但每一段的结尾都采用同一乐句出现,运用民间音乐中“换头合尾”的变奏法,从各个不同角度揭示乐曲的意境,深化了音乐表现的内容,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高中学生的特点,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个性自由和谐地发展,全面提高审美素质,达到艺术熏陶与塑造人的目的。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初步了解中国传统音乐“换头合尾”变奏法。

(2)熟悉乐曲及主题思想,演唱、演奏乐曲主旋律,在音乐律动的过程中提高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简单合奏协作能力与群体意识。

2、难点:

通过音乐欣赏进行文学艺术的创作,唤起学生潜在的创造想象力。

三、教学对象分析:

1、高中学生已具有初步的音乐理论知识和一定的思维分析能力,经过训练能够做到自己识谱视唱。他们对音乐的学习热情很高,充满自信,但对中国民族音乐还缺乏一定的认识和了解,音乐综合能力也有待进一步加强与提高。

2、通过直观教育方法,能够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印象,从而更好地发挥其想象力,进而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创作。3、在动中学、在乐中学符合学生的心理和生理规律。通过参与教学活动的愉快学习,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加深对音乐内涵的理解,更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发挥创造精神。

四、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一)声像呈示行为教学策略: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听觉与视觉相结合,取其容量大,手段新,刺激感官强度大等优点,灵活再现教学内容,从而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增大课堂信息量,加强视觉享受,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使学生能更高效地学习、掌握音乐知识,并将学生由感性认识逐步引导到理性的分析,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发挥学生创造能力,体现现代教育的效能观。

(二)启发诱导式教学策略:在教学中教师抓住学生对音乐“不完美的音响感知”的心理状态,运用启发诱导式教学法,创设意境、展开联想,引导学生以主题因素的发展为主要线索,通过对各乐段的分析与描述,层层深入音乐的意境,整体把握作品的脉络。在此过程中,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音乐联想空间里得到熏陶与教育。

(三)交互合作教学策略:在教学中,师生双方互为主体、互相依存、互相配合,教师与学生都处于一种平等、、和谐、自主、自觉的角色环境中,通过一系列程序,教师与学生在一种自由空间里相互发展,相互创造,相互提高。课堂教学既是师生双边心理互动的过程,又是学生与周边环境(教材、教具、同学等)互动的过程,也是学生内部的多种心理因素(认知、情感、意志)相互作用的过程。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不再只是面对面的交流,更多的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多媒体开展教学活动,发挥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在与学生进行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的双向互动。

(四)激励创新教学策略:整堂课由“情境导入——熟悉主题——“画面”联想——合作演绎——创作升华”五环节构成,在教学中采用艺术融合为主要形式,将音乐、美术等直接诉诸于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尝试将欣赏和创作活动结合起来,创造条件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引导他们在欣赏中听、唱、思、议、记、看,全方位开拓思维空间,突出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通过课件的展示、教师言语的引导和激发,诱发学生的创作动机和创造灵感,促进学生的多向思维,鼓励和启发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对学生富有创意的创作过程和作品,予以肯定和褒扬,培养学生的成功感,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

五、教学媒体设计:

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平台进行课件演示,在教学过程中运用CAI课件进行辅助教学,集文字、图像、视频、动画和声音等多种媒体于一体,动静结合、声像合一,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和记忆,勃发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欲望。通过交互式的练习设计,创设艺术体验与实践的空间,突现学习的主体性。

六、教学过程设计:

【课件演示】

课前展示课件封面,播放《高山流水》背景音乐。

【一、情境导入】

1、情境导入在上一节课,我们系统地学习了一些有代表性的中国民族乐器的基本常识。今天,老师将要向大家推荐一首用中国民族乐器演奏的非常著名的古典乐曲《春江花月夜》。

【课件演示】

1、向学生展示配有背景音乐且具有古色古香风格、写有《春江花月夜》标题的页面。

2、简介乐曲:这是一首典雅优美抒情的民族管弦乐曲。它宛如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把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从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两岸轻轻地摇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一幕幕地展现在我们眼前,给人们以高度艺术美的享受。这首乐曲以动人的旋律,巧妙的构思与手法,使音乐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是我国民族音乐宝库中的珍品,在国际乐坛上也享有崇高声誉,曾多次在西方国家进行演奏,受到极大欢迎,被誉为“可以和世界上一流的室内乐团媲美”的优秀曲目。

【课件演示】展示写有乐曲简介并附有与乐曲情境相关图片的多媒体页面。

【二、熟悉主题】

1、音频演绎,学生思考问题,教师在乐曲播放过程中适时地启发诱导学生围绕问题有目的地进行欣赏。

【思考题】

①在乐曲中多次出现了哪些中国民族乐器?②比较乐曲每段之间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课件演示】

1、先展示写有思考题的页面,之后播放音乐及与乐曲意境相关的视频,伴随着画面的切换进行欣赏。2、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①在乐曲中多次出现了琵琶、洞箫、古筝、二胡等中国民族乐器。②乐曲的音乐意境优美,乐曲结构严密。它每一段的结尾都是一样的,而前面却有所变化。这就是中国传统乐曲中常用的“换头合尾”变奏法。它能充分发挥各种乐器的作用,从各个不同角度揭示乐曲的意境或主题。【课件演示】

①展示四种有代表性的乐器的相关图片。②简单介绍“换头合尾”变奏法。

3、揭示音乐主题。这首乐曲一般分为十段。人们遵循中国古典标题音乐的传统,为每段加了一个富于诗意的小标题。(出示乐曲结构图)

【三、画面联想】

运用画面联想法,分段欣赏乐曲,教师在此过程中绘声绘色地进行讲解。

①江楼钟鼓②月上东山③凤回曲水④花影层台⑤水深云际⑥渔歌唱晚⑦回澜拍岸⑧桡鸣远濑

⑨欸乃归舟⑩尾声【课件演示】放各段音乐的同时,向学生演示包含各段基本内容及相应图片的页面。

【四、合作演绎】

师生视唱乐曲主题,并用电子琴和打击乐器进行演奏。

【课件演示】展示标有各打击乐器演奏谱的页面。

【五、创作升华】

1、创作:①欣赏由琵琶独奏的《春江花月夜》,要求学生根据音乐意境,体会乐曲所表达的情景和神韵,并根据音乐的意境在电脑上选择适合的图画。(请几名学生到电脑上进行操作,之后师生进行鉴赏。)

②欣赏一段以《春江花月夜》为题的古典舞,引导学生根据音乐的意境自己绘画或写一首小诗。在此过程中,教师巡视课堂,参与到学生的创作过程中,启发和指导学生的创作。学生自主创作结束后,挑选学生富有创意的作品进行展示,请学生阐述创作思路,之后进行评价。

【课件演示】①a、展示有琵琶独奏《春江花月夜》背景音乐、包含有五十多幅风景图片的页面(课件中出现提示文字:“欢迎来到寻宝屋。请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体会乐曲所表达的情景和神韵,并根据音乐的意境,寻找认为合适的图画,放到‘学生文件夹’中,希望这里的‘宝贝’能够满足您。请同学们试试看!”)b、在电脑上展示学生选择的图片。

②播放《春江花月夜》舞蹈视频文件。③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学生作品。2、升华:这一节课,我们通过欣赏、视唱和创作等环节,了解到乐曲通过变奏,不仅描绘了“傍晚”、“小舟”、“箫鼓”等江上秀丽的晚景,表现微波荡漾、温馨恬静的春江景色,而且借景抒情,激起人们对祖国山河无限赞美的深厚情感。它还使我们领略了中国民族管弦乐曲的神韵,充分展示了我们民族器乐的魅力,使我们了解到中国民族乐器在世界之林中永远是一株光彩夺目的奇葩。

最新《春江花月夜》赏析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作品,词清语丽,韵调优美,脍炙人口,乃千古绝唱,素有“孤篇盖全唐”之誉。下面我们一起来赏析这首诗吧!

春江花月夜

作者: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五字铺写。开篇前八句用出生法,将五字逐字吐出;结尾后八句用消归法,又将五字逐字收拾。首尾遥相呼应。题目五字,环转交错,各自生趣,但以“江”、“月”二字为中心。“春”字出现四次,“江”字十二次,“花”字二次,“月”字十五次,“夜”字二次。诗人循着江月交融的艺术构思,极力泻染春江浩阔,反复咏唱春月皎洁。并在“江”上,用了海、潮、波、流、汀、沙、浦、潭、鱼龙、潇湘、碣石等为陪,在“月”上用了天空、霰、霜、云、楼、妆台、帘、砧、鸿雁、雾等作衬,增强了形象的丰富感,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春江月夜图。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开始四句暗示我们所吟咏的月夜位于长江下游,因为从诗中可以看出这里水面宽阔,春潮高涨,江海相连,更有那一轮明月伴随着海潮一同升起。月渐升高,皎洁的清辉随春潮奔涌,光耀千万里。这里明为写景,其实是寓情于景的。因为潮水涨落有定时,所以在中国传统古典诗歌中海潮往往与信誓相连。这首诗中所写的“明月共潮生”,应该在望日前后。潮生,使离人想起离别时的信约誓言;月圆,更使离人渴望亲人团聚。“何处春江无月明”以设问的形式,透露出了不知亲人今夜飘零何处的相思之情,同时也使我们联想到客人面对潮信明月,倍受思亲之苦袭扰的情景。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这四句的着眼点由江海交汇处转到岸汀之上,写江水绕着长满芳草野花的江边小洲流过,月亮的清辉洒满散发着幽香的花林,仿佛给花林撒上了一层雪珠儿。月色洁白如霜,反而使空中的霜飞不易被人觉察,因而也使江边的沙滩象铺上了一层银霜,以致只看得见月色而“看不见”白沙了。这里既描绘了月下江流、月下芳甸、月下花林、月下沙汀的洁静,宁谧的景致,同时也衬托出人物心灵的纯洁无瑕,达到了主、客观之美的和谐统一。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八句由岸汀江天的美景,引发出人生哲理的探求:江天明净如洗,没有丝毫纤尘,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显得分外皎洁。在江边是谁最早见到了这明月?而这明月又是何年何月开始照耀人间呢?人生易老,一代一代地生息无穷;然而苍天不老,江月总是以她“年年只相似”的姿容升起,不知她在执着地等待着什么人,然而她所能见到的也只有长江一浪推一浪地送着流水。这八句通过景物描写,把人们的思绪引向宇宙,引向人生的真缔。它的哲理浸透了思念的诗情,是思妇感情波涛澎湃激荡到极点的升华,而决不是概念化的逻辑思维的产物。诗中人生哲理的火花,是由“孤月轮”的一个“孤”字与思妇的心灵撞击所产生的。一个“孤”使读者很容易透过明月的孤寂联想到思妇的孤单,体味出她胸中的相思期待之苦,并给下文作了铺垫。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四句是写一片白云随风悠悠飘走,在这昔日与亲人分手的江岸见到远去的白云,就更使人的离愁别绪苦不堪言。皎洁的'月光之下,是谁家的游子乘着一叶扁舟漂游在外呢?能寄托相思的只有这明月楼了。这里,“不胜”二字突出了思妇的相思断肠之愁苦已达到难以忍受的程度,而“扁舟”、“明月楼”又把“两地相思一样愁”的苦楚渲染得淋漓尽致,情浓欲滴。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这四句是全诗感情冲动的高潮所在。天上孤寂的明月仿佛找到了楼上思妇这个“同病相怜”人,它踱上楼台闺阁,徘徊着,不肯离去,也照在了她的梳妆台。月光照在闺房的门帘上,卷也卷不走;照在曾为丈夫捣过衣服的衣砧上,拂去了却又回来。“卷不去”、“拂还来”这两个富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描写,表面上是写月光,实际上是渲染思妇心中挥遣不去的离愁。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这两句是写一轮明月同照两地,我们夫妇只能遥遥相望却不能互通音讯。我是多么希望随着月光照在你的身上呵。可是,天空广袤,连善于长飞的大雁都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世界,连善游的鱼龙也只能掀起一层层波纹却游不到你的身边,我又怎么能和你相会呢?这里以鸿雁、鱼龙与自己渴望夫妻团聚的急切心情相比,就更显出了思妇的离愁之深。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这四句把梦境与实境交织在一起,虚实相间,从而把月夜将尽、梦境难以实现的愁怅之情烘托得缠绵悱恻。

最后一段,天已将晓:“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这四句是写离愁夜曲结束,新的一天的思恋情歌开始。“摇情”二字描摹出了思妇那摇人心旌的如梦似幻的真挚相思之情,使无形的感情真实可感。

总之,这首诗运用多角度写景的手法,从月生、月照、月轮、月徘徊、月华、月斜,直写到月落,辅以江潮、江流、江天、江畔、江月、江浦、江潭、江树等特定场景衬托,由九个形象画面构成了一幅完整的艺术境界,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游子离妇的离愁。诗人紧扣这一离愁至重、意境浓郁的中心来谋篇布局,做到情景交融,景随情移,从而使诗的意境既见层次又浑然一体,具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语言的声韵之美,对《春江花月夜》诗情也同样起到了较好的烘托作用。全诗三十六句,四句一转韵,韵脚平仄交错,音节和谐,每韵都构成了一幅富有鲜明的感彩的形象画面。有些句子用了律句的平仄加上不少偶句,排比句,顶针句的运用,使诗歌错落有致。其中对春江明月诗人能把诗歌声韵节奏的外在律与诗人感情的内在律有机融合,以声韵来透露思妇情绪变化的升级,显示出自然美景无人共赏青春虚度的凄楚,使思妇的离愁与景自然和谐,表现出巧夺天工的艺术功力。这首诗虽然带有许多感伤和凄凉的韵味,但由于诗人善于严格把握声韵,因此给人总的印象却是凄婉而不颓废,缠绵而不消沉。

此外,《春江花月夜》的许多诗句还富于哲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照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等诗句情理结合,抒发了个人生命短暂,宇宙永无穷尽的哲理性感叹。

春江花月夜教案课件

著名诗篇《春江花月夜》全诗对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内容:景、理、情

2、引领学生在品读中鉴赏美景,体悟哲理和情感,提高鉴赏、表达能力

3、让学生在赏析过程中,学习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比较鉴赏等欣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鉴赏景物美

2、缘景明情,品悟诗歌哲理和体悟诗歌感情

教学难点:景、理、情的赏析

教学方法:

1、多媒体

2、诵读赏析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无论是浪迹天涯的游子,还是空待闺中的思妇;抑或是征战沙场的将士人们抬头望月,总是心有感慨,或倾注爱恨,或寄托悲欢因而浩瀚的诗海中从来不乏优美的写月诗篇

(老师引导学生自由背诵写月名句)

在众多吟诵明月的.诗歌中,有一篇被人称为“孤篇盖全唐”,那就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二、自读诗文,整体感知

思考:这首诗题为春江花月夜,作者具体写了哪些内容?

学生边读边把握诗歌的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初步把握诗的主要内容:月下美景,月下哲理,月下情思

三、赏析美景、把握情感

(一)赏析美景

1、要求:学生范读,其他学生划出写景的句子,并找出所写景物

明确:春江、明月、花林、流霜、白沙、江天

2、运用联想和想象,置身诗境,再现画面

教师点评,总结学生结论,描绘画面

学生齐读,再次感受月下美景

3、概括景物特点

月夜特点:幽美、朦胧、静谧、澄澈、空灵

4、方法指导:

鉴赏写景诗,不仅要捕捉画面,感悟美景,还要了解把握景物特点,把握诗人情思

(二)、品悟月下哲理

1、提出思考:面对美景,作者有怎样的感慨?

明确:作者独立江畔,看到那轮孤月,引发了对宇宙人生的思索

2、探究研讨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在面对美好河山,优美风光时都会思考宇宙与人生

(老师补充资料:曹植: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

刘希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苏轼: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张若虚: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学生讨论交流,比较前三位与张若虚对宇宙人生思考的异同

明确:

相同:感慨宇宙永恒

不同:前三位感慨人生短暂,但张若虚礼赞人类生生不息,生命永恒

3、诵读诗文

4、方法指导:缘景明情,比较鉴赏

(三)体悟月下情思

1、解读诗歌情感

方法指导:缘景明情

明确:作者看到孤独的明月,待人的明月以及漂浮不定的白云,因而想到人间相思的游子思妇

2赏析游子思妇的情思

方法指导:找到直接抒情和借景抒情的句子,体悟情感

学生自读,讨论交流,自由发言

明确:

思妇:离愁牵挂,游子:寂寞思归

3、探究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把握月与情的关系,

游子思妇:睹月思人,借月抒怀

4、解读明月意象

拓展:中国人的明月情结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总结月亮意象的含义:思归怀人,离愁别恨

5、反复吟诵,在读中再次感受游子思妇相思

学生选择读写游子或者思妇的诗句

教师点评

齐读,感受相思

四、鉴赏小结

全诗以月为线索,将月与江、月与花、月与夜、月与人相结合,表达了诗人对春江花月夜大自然美景的赞美,对永恒的宇宙人生哲理的思索以及对人间至真至纯的爱情的讴歌,意境清新邈远

五、美读诗文

春江花月夜

唐代: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望相似一作: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落月一作:落花)

春江花月夜经典教案

通过欣赏《春江花月夜》,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以及对祖国优秀音乐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感受春江花月夜的美景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生、对宇宙的联想与感慨,体会诗中表现的游子与思妇相思想爱之情

2、学习诗歌的欣赏方法,领会“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方法

3、学会运用音乐形式感受诗意美及韵律美

二、重点:

理解诗歌景情交融,即景抒情的方法

三、难点:

如何让学生置身诗境,理解诗中的画面及由此产生的人生感慨

四、教时:

二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1、介绍“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方法

让学生集体诵读《枫桥夜泊》、《鹿柴》然后,让学生谈自己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学生谈了自己的体会后,老师强调:理解诗的意旨,就要“置身诗境,缘景时情”最后,老师谈自己的体会:第一,要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融入诗境里去,与诗人产生共鸣第二,找一些相关的意象,联想、想象其画面,从而体会作者此时此地此景此情

在谈《枫桥夜泊》时,我先引导学生抓住几个关键的意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钟声然后,让学生理解特定的时间:夜半再联想这诗的主人公: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因乡愁而难以入眠至此,我特启发学生思考“客”字对理解诗的主旨的作用客为什么会有如此思想?我们来云安中学读书,是不是“客”?我们有没有产生过乡思呢?这样,我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切身体验来理解,学生都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学生也都有过“客思乡”之感受至此,学生明白了这诗主人公的确是客,也会产生孤独、寂寞之情,也会产生有家不能归的痛苦

在谈《鹿柴》这首诗时,我也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空山”等意象来联想,尤其是抓住“空”字来揣摩,进一步体会王维晚年隐居生活的宁静与淡泊的思想

2、对《春江花月夜》的鉴赏

先让学生听音乐古曲《春江花月夜》,然后再欣赏该诗配乐朗诵老师从中适当讲解,让学生在听中感受月出、月升、月高悬时的感受然后,找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与同学分享老师再点评,又把老师自己的体会与同学们分享同时明确本节课学习的重点:探讨第一部分,体会景物描写与抒情的关系

过程:

(1)、全体学生朗读第一部分(开头但见长江送流水)然后,学生讨论:这部分内容围绕什么来写的,诗中描绘的画面如何,产生了怎样的'联想?随后,从每组里找一个代表发言师生再点评,看谁的理解较好接着,老师总评,提出分析诗歌时要注意的几点:诗中的背景是什么?主要对象是什么?诗中的画面如何?景与情的关系怎样?再共同探讨学生在探讨时认为,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下重点写了月,这画面是随月的出现、上升及高悬的不同位置而不同江与月的关系及周围景色的关系也产生变化

(2)、引导学生重点分析“江畔何年初见月,江月何年初见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几句子,探讨人与月,人与水,人生与宇宙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导学理解人类生生不息的永恒与宇宙万物的永恒与变化的关系总结本教时所学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第一部分的内容,让学生明白了学习欣赏诗歌,要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走进作者的心灵里去,运用想象、联想等方法体会诗的意境,与作者产生共鸣同时,领略了春江花月夜的美景,体会了空阔、宁静的月夜情景,也从中感受到人生的哲理

第二教时:

要点:分析第二部分,总结全诗的艺术特点

过程:

让学生集体朗诵《春江花月夜》,然后重点分析、鉴赏第二部分内容(白云一片去悠悠结尾)思考:这部分重点写什么?游子、思妇的相思情景如何?

学生集体讨论然后,找学生代表发表自己的看法老师引导学生注意找意象:白云、高楼、妆镜台、帘、捣衣砧板、鸿雁、江树,也要注意分析思妇的动作与心理及游子的动作与心理让学生体会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思想的作用学生明白思妇与游子纯真的爱情美与人性美

为了更好地把握内容,我着重要求学生从中找出相应的修辞方法例如,“月徘徊”,就是拟人的手法,表现了月的人性化,从而衬托出思妇的孤独与寂寞还引导学生注意思妇的动作,如卷帘,拂砧,这些细微动作恰好表现思妇因见不到心上人而寂寞难耐的心情,从而进一步刻画了她的相思之苦闷对游子的分析,我则重点引导学生找出其心理独白的有关词语,让学生更好地体味

最后,总结第二部分内容学生回答,老师点拨:第二部分因景生情,重点写思妇和游子的相思相望及绵绵的愁苦而月就是游子与思妇相思的纽带全诗悲而不伤一直以来深受人们的喜爱,正如古人说的“孤篇压倒全唐”

学生讨论,本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然后师生共同分析,再总结本诗的艺术特点:

1、景、情、理完美结合全诗将写景、抒情、议论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写出了春、江、花、月、夜五种美景,以月为主要描写对象,在抒情和议论时也紧紧地围绕着月光来展开,从人之月初与自然之初的关系加以探讨,堪称是宏大的议论,但却不生硬,而是由江月生发,同时,抒发的是人间最常见的离人思妇的相思之情,亦是人间最普遍的、最永恒的感情,且能把这种感情完全置于月夜之下来发挥

2、本诗具有音律美全诗韵律饶有特色,全诗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以平韵起首,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而变化,平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后呼应,既回环往复,又层出不穷,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

3、反复朗读全诗,力争在课堂上能熟读成诵

论证:

本教学设计主要体现新课程教学的理念

1、注重语文学习的“人文性”和“趣味性”我们知道,语文学习,关键要让学生体会语文的乐趣学生只有乐于学习,才可能有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语文有兴趣了,会想方设法挤时间来学习,否则,学生只会把大量的时间用于他们认为有价值的科目,从而导致偏科现象的发生我们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与大自然接触少了,很多内容都不被学生看重,学生只会勉强地应付这对语文的学习是极为不利的有鉴于此,我在教授这课时,想办法让学生感受古人对大自然的探索,对人生的思考重点让学生理解宇宙世界变与不变的永恒主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关注人对大自然的思考在理解景与情的关系时,想方设法让学生学生观察,学会探究

2、体现本单元诗歌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这种方法,听起来容易,实践起来则另一回事了怎么才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生活体验来学习?怎样让诗歌的学习更有情趣?这是每个有责任心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应思考的问题我在本课教学中,运用联系实际的教育理念,把现代生活的真实情境与古人的生活情趣相联系,从而让学生更容易体会诗人的主旨及捕捉古代诗人脉搏,真正达到与作者共鸣

3、师生互动,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过去单一的教学模式,学生学习起来没兴趣,老师讲、学生听的情形会让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以致学生常常在堂上睡觉因此,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必须让学生主动参与在学习中,学生参与的程度决定教学效果好坏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真正激发他们学习的,也可在学习中培养双基,使学生听说能力有较好的锻炼

4、吸收传统教学的长处,落实“双基”,同时注重“启发式”教学在讲授鉴赏方法时,注意“温故知新”为此,我先重温小学时学习过的两首诗《枫桥夜泊》和《鹿柴》,加深学生对所学诗词的理解,也为自己举例说理提供方便,用学生熟悉的诗歌作例子,学生更有亲切感,老师随口说出这些诗歌,对学生也是很好的榜样,学生觉得老师都对古诗词有较丰富的积累,树立了老师的威信,学生更尊敬老师,从而对老师所教的诗歌也会引起足够的重视,对新课的学习也可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

5、强化朗读意识,体现诗歌教学的本质特点学生熟读诗歌,是学习古诗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古人说:“熟读唐诗三首,不会吟诗也会偷”实践证明,多读、熟读诗歌,既可增强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提高对诗歌的感性认识,也可以为写作提供很好的范例,这样,无论对写诗歌或写其他形式的作文,都有很大的作用为此,我在课堂上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诵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