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运势

鄞江镇鄞江村 鄞江镇古村

鄞江镇鄞江村 鄞江镇古村

本文目录一览:

千年古镇鄞江,一项改变鄞州乃至宁波命运的古代水利工程

欢迎来到小浪的旅行空间,小浪带你浪迹宁波。

在宁波海曙区鄞江镇有一个水利工程——它(tuo)山堰,与郑国渠、灵渠、都江堰合称为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那就跟着小浪一起来看一下它山堰。

来到这千年古镇的鄞江镇,不得不提到这座鄞江桥,始建于唐朝,原名“大德公桥”,北宋元丰年间,改建为石墩木梁屋盖式风雨桥梁,正式更名为“鄞江桥”,因此桥有一百根木梁,所以此桥也有“百梁桥”之称。

鄞江廊桥位于它山堰下游500米处,长90米,宽9米,桥中间设有“龙王殿”,“关圣殿”,“财神殿”,“王公殿”,“三官殿”,“文昌殿”,多拜拜,福气满满。因为鄞江镇是鄞西平原通向四明山的咽喉要道,境内群山连绵,地势十分险峻,素有“四明锁钥”之称。

这条横跨鄞江两岸的石堰就是它山堰了,建于唐太和年间,全长134.4米,高3.05米,宽4.8米,上蓄溪水,下挡咸潮。据记载:“大溪之水,从堰入江,下历石级,状如喷雪,声如震雷”,此时是枯水期,无缘得见如此壮观的场面。

它山堰所在的鄞江没有支流,一条渠直通东海,不仅两岸方圆几十里庄稼无水灌溉,遇到雨季,海水倒灌,庄稼被海水淹死,民众也只能喝又苦又涩的海水。鄞江两岸民众饱受愁苦,只得背井离乡外出逃生。

唐太和七年,鄮县(古时鄞县)县令王元暐(wei)上任第一件事就是勘察鄞江,了解民情,决心不让鄞江宝水白流入东海,要用它灌溉附近十万亩土地,于是带领鄮县人民修筑它山堰,外逃的民众也回来了。

北宋时期,鄞江人民念王元暐的功德,在堰旁立庙岁祀,南宋时期赐号“它山堰遗德庙”。那红墙黑瓦的便是它山庙,庙里供奉的是王元暐和治水的功臣“十兄弟”。

关于建造它山堰还有个传说,建它山堰之初,县令王元暐率民夫造堰,遇到了一个大难题:由于春雨绵绵,试打的木桩竟无一例外全被冲走,江底植桩一直无法完成。眼看工期被拖延,汛期将至,王县令心急如焚,召集有关人士商量对策。有一风水和尚释道清云:“鉴于打桩数次不成,定有妖魔为患,人是万物之灵,需用热血镇之鬼必慑也!造堰必成。”受形势所迫,王县令贴出告示,招募青壮年参加。鄮县的数十名勇士当即报名。王县令从应征者中挑选了十名青年,他们分别是:钟仕全,皇甫彦直,司徒骏,朱承祖,樊羲成,金戈,徐世高,魏会,焦友,奚长锁。

大唐太和壬子岁季春望日,吉三月望日卯时,一切准备齐全,河底打桩便开始了。粗大的木桩在大锤的奋力捶击之下,稳稳钻入河底。人们还来不及欣喜,巨大的浪头就以千钧之力直扑而来,眼看刚打下的木桩又要被席卷而去。可等浪头过去时,人们却愕然发现那些木桩依然牢牢立在水中。最末一位效死的是奚长锁,然而当时无法寻觅他的踪影,为了不前功尽弃,风水和尚释道清便主动替身,效死捐躯。就这样,十位兄弟依次捐躯,大江中十条桩木林立,血水染红江底。建它山庙的时候,十兄弟的塑像也被立于其中,供后人永远瞻仰,他们的故事也就一直流传至今。

它山堰工程沿岸还有很多古建筑群,如“上如松古建筑群”,“郎官第古建筑群”,“大夫第古建筑群”。再来看一下这座明代的古石桥“光溪桥”,也叫许家桥,全长39.95米,宽4.5米,高7.8米。南端与官池塘遗址相连,北侧与光溪路贯通。东西两面桥孔上各悬石匾一块,东刻“光溪桥”;西匾镌“四明首镇”四字。桥孔两端另置有向外悬跳的石雕鳌头,下设柱联石,上镌“环溪分月影,长涵蕙水文澜;虹桥联古道,遥通百里舟车”。光溪桥纪年确凿,构造牢固,保存尚好,曾作为它山堰水利枢纽工程的附属设施发挥了重要作用,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研究价值。

另外我们宁波人都知道的鄞江桥头龙虾,这个桥头指的就是这座“光溪桥”吧,周围也确实有桥头龙虾发源地。

拆迁中的沿山村--宁波市海曙区鄞江镇

沿山村,是宁波市海曙区鄞江镇下辖村,位于鄞江镇东北,东与古林镇、北与横街镇交界,横街南路从村中穿过。辖边家、沙滩头、瓦窑桥、潘家垫4个自然村,村委会驻边家,村沿锡山而建,故名。

1950年5月属梅园乡;在合作化初期曾建立沿山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4年升级为沿锡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隶建丰乡;1958年10月为鄞钢(鄞江)公社上游大队(梅园管理区)沿锡耕作队;1961年改称蜃蛟公社沿山生产大队;1963年又改属梅园公社:1983年改为沿山村,隶梅园乡;1992年隶属鄞江镇。

沿山村村委会

沿山村

沿山村部分房屋因海曙区沿山干河河道整治工程正在拆迁。

海曙区沿山干河河道整治工程:南起鄞江、北至姚江,被列入了宁波市“十四五”期间重点防洪排涝工程。沿山干河是海曙平原洪涝分治的关键性工程,起到阻隔山区洪水入侵平原,保护中心城区的重任。

拆迁中的沿山村边家

边家自然村,沿山村村委会驻地,村姓边,清时边氏从慈溪迁此定居,以姓得名。

边家信叁房民居,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录点。坐西朝东,由门楼、正房和左右厢房组成。正房面宽三间两弄,左右厢房面宽五间两弄。现只剩门楼,可惜拆前没有来拍摄过。

现周边都已用铁皮护栏围住了,只能从缝隙中去拍摄。

门楼两侧精美的石雕

精美的石雕

这是朝北的一座门楼,不知是不是同一家的?

边家信益房民居,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录点。

边家信益房民居,坐北朝南,东南侧是边家桥和古树。

边家信益房民居,因是保护建筑,现已用铁皮护栏围住了,无法入内拍摄。

这是用手机从护栏缝隙中拍摄的。

边家古民居

边家古民居

边家自然村

边家古民居

潘家垫自然村,村姓潘,明时从慈溪迁来。以姓及地形(地势低)得名。

潘家垫自然村

潘家垫自然村

泮家之家

潘家垫古民居

潘家垫古民居

潘家垫古民居

潘家垫自然村位于河西面的房屋也因河道整治正在拆迁。就是这条小河,以后将拓宽为40米左右。

拆迁中的潘家垫房屋

瓦窑桥自然村,村姓张,清中叶从鄞南张俞迁来,以桥得名。

瓦窑桥村中只有这幢古民居保存较为完整。村里原来还有一幢古民居是“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录点”,但找了好久,没有找到,后来在村民的帮助下才找到,在此谢谢这几位村民。

瓦窑桥张家民居,“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录点”,清代建筑,因年久失修倒塌,现只剩门楼。

门楼顶部的太极图砖雕

瓦窑桥古民居上的彩绘

沙滩头自然村,袁姓村民,清时从横街镇岭墩迁此,当时此处黄沙沉积,故名。

沙滩头古民居,坐北朝南,现存建筑由门楼、正房和厢房组成。

沙滩头古民居

沙滩头古民居,坐北朝南,现存建筑由门楼、正房和东西厢房组成。

正房

部分房屋已倒塌

小溪砖

小河右岸为沿山村,左岸为横街芝岭村杨家漕自然村(路旁几幢则属于沿山村,就是用彩带围起来的房子,这次也要拆除),这两个村的房子都是紧挨在一起的,过去没有门牌时,外地人根本分不清,现在可以从门牌上去识别哪些房子是沿山村的,哪些是芝岭村杨家漕自然村。

横街芝岭村杨家漕自然村,据村里的袁师傅介绍:这里原来有岭墩村的土地,并建有一些田舍(用来放置一些农具等)。因岭墩位于高山之上,生活不便,于1989年全村移居至该地。现该村姓袁,清朝时从宁波西门外袁家迁至岭墩,上面的沙滩头袁氏是清时从岭墩迁此,他们都是岭墩袁氏的后人。

岭墩仓库,建于1969.6。

横街芝岭村杨家漕自然村位于横街南路西面的房屋也因沿山干河河道整治工程正在拆迁。

参考资料:《宁波市鄞州区地名志》、《三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