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生肖

刘邦杀了多少开国功臣是谁杀的 刘邦杀了多少开国功臣张良

刘邦杀了多少开国功臣是谁杀的 刘邦杀了多少开国功臣张良

本文目录一览:

刘邦为什么要杀那么多开国功臣?

汉高祖刘邦画像

在中国历史上,汉高祖刘邦和明太祖朱元璋是杀戮功臣的典型代表。那么汉高祖刘邦为什么要杀戮功臣呢?西汉初年,刘邦登基称帝是在众多的异姓诸侯王的拥戴之下成为皇帝的。汉王五年,刘邦在消灭项羽之后,楚王韓信、韓王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故衡山王呉芮、趙王張敖、燕王臧荼等人共同拥戴刘邦成为皇帝,刘邦稍微推辞了一下之后在山东即位为皇帝。在此之前,刘邦身为汉王,和这些诸侯王之间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西汉初年异姓诸侯王形势图

刘邦称帝后,这些异姓诸侯王事实上都是半独立性质的。他们对刘邦的大汉王朝构成了很大的威胁。刘邦对他们并不放心。而这些人,都是一群草莽英雄,在秦末的战争中和楚汉相争中,都立下了赫赫战功,拥有比较高的声望。刘邦自己或许还能镇得住他们,但是刘邦不能不考虑到自己的身后。

最具有典型性的是彭越,彭越在楚汉相争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相当于敌后游击队的队长。

楚汉相争中彭越作战示意图

后来有一次代国的相陈豨反叛刘邦,刘邦要求彭越带兵参与对陈豨的讨伐。眼看着各地的异姓诸侯王越来越少,彭越不能不产生兔死狐悲之感。于是,彭越托病没有亲自前往,而是派了个将领带了点儿兵就去了前线。刘邦一看彭越没有亲自前来,非常恼怒,立即派了一个使者到了彭越的封地去训斥彭越。

彭越一看刘邦真的生气了,不禁也有些害怕,想着干脆就自己去一趟。而彭越的将领扈辄却对彭越说,如果大王亲自前往,就证明此前你生病是装的,不如干脆反了算球!彭越则是犹豫再三。

就在彭越犹豫之际,彭越曾经对手下一个官员非常不满,准备杀掉他,于是这个官员就跑到刘邦那里告发彭越和扈辄谋反。刘邦本来就对彭越心存忌惮,如今有了借口,刘邦立即下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抓捕了彭越。

刘邦把彭越抓到了洛阳,经过一番审理之后,刘邦也没有找到彭越谋反的真凭实据。不得已,刘邦以彭越“反形已具”为由,废黜了彭越的王爵,把彭越流放到四川。

影视作品中的吕后

彭越前往流放地的路上,遇到了准备到洛阳去探望刘邦的吕后。故人相见,彭越涕泗横流!他向吕后哭诉道:“我真的没有谋反,如今我已经一把岁数了,皇后能不能看在故人的份上,跟皇帝陛下讲讲情,让我回老家。我就想在老家安安静静地当一个小老百姓,您看如何?”吕后一听,立即爽快地答应下来,“这事就包在我身上!”就这样,吕后把彭越又带回了洛阳。

吕后见到刘邦之后就立即责问刘邦:“像彭越这样的壮士,你不杀掉他,难道还打算留给我们的儿子吗?我已经把他带来了,陛下看着办吧!”刘邦听到这话,不禁以赞许的目光看了吕后一眼,心里说道:“真不愧是我媳妇!”

刘邦吕后马上就安排彭越的旧部,继续诬告彭越谋反,彭越就这样被杀于洛阳城。彭越被杀以后,不仅被灭族,而且他本人还被剁成了肉酱。刘邦还将彭越的肉酱分送给当时已经所剩无几的异姓诸侯王。当彭越的肉酱被送给淮南王英布那里的时候,摆在英布面前的也只剩下一条路可走,与其被你剁成肉酱,不如干脆反了,真刀真枪地干一场。

影视作品中的英布

在战场上,刘邦又与英布见面,刘邦问英布,为什么要谋反呢?英布回答得倒也干脆:“亦欲为帝耳!”不过,英布到底不是刘邦的对手,最终被刘邦所杀。相对于彭越窝里窝囊被剁成肉酱,英布反抗失败而死,也算是死而无憾了。何况,刘邦本人也在平定英布的过程中被流失所伤,最终不治而亡!

本质上,刘邦个人和这些功臣之间,还是有很深的感情的。比如,韩信被杀之后,刘邦的表现是“且喜且怜”,“喜”是因为终于除掉了一个心腹之患,而“怜”是因为刘邦毕竟知道当初韩信是立有大功的。

韩信、彭越、英布等人,因为被封为诸侯王,对汉朝的威胁最大,所以刘邦在生前就消灭了他们。而其他的功臣,刘邦也不是没有猜忌。比如,西汉第一功臣相国萧何,被封为酇侯,官居丞相,并且尊为相国(就官制而言,萧何是丞相。因为萧何地位尊崇,所以尊为相国)。刘邦也多次表达过对萧何、韩信和张良的赞赏。但是,出于皇权的安全考虑,刘邦不可能不对萧何有所猜忌。后来萧何还曾经被刘邦投进监狱。

而张良在刘邦登基之后,干脆明哲保身,宣布自己要求仙,辟谷不食了。其实是害怕步韩信的后尘。

就个人而言,刘邦和功臣之间的感情还是比较深厚,但是出于加强中央集权,捍卫皇权的专属性,刘邦不可能容忍有任何功臣挑战他的权威。一旦他觉着有人有挑战其权威的可能性,刘邦坚决不能容忍卧榻之旁有他人酣睡。刘邦本人或许对镇服这些功臣还有信心,但是刘邦也要考虑到自己的身后儿子是否能镇服他们呢?为了不给儿子制造麻烦,干脆,彻底清除了他们算球!

刘邦为什么要杀那么多开国功臣?

汉高祖刘邦画像

在中国历史上,汉高祖刘邦和明太祖朱元璋是杀戮功臣的典型代表。那么汉高祖刘邦为什么要杀戮功臣呢?西汉初年,刘邦登基称帝是在众多的异姓诸侯王的拥戴之下成为皇帝的。汉王五年,刘邦在消灭项羽之后,楚王韓信、韓王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故衡山王呉芮、趙王張敖、燕王臧荼等人共同拥戴刘邦成为皇帝,刘邦稍微推辞了一下之后在山东即位为皇帝。在此之前,刘邦身为汉王,和这些诸侯王之间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西汉初年异姓诸侯王形势图

刘邦称帝后,这些异姓诸侯王事实上都是半独立性质的。他们对刘邦的大汉王朝构成了很大的威胁。刘邦对他们并不放心。而这些人,都是一群草莽英雄,在秦末的战争中和楚汉相争中,都立下了赫赫战功,拥有比较高的声望。刘邦自己或许还能镇得住他们,但是刘邦不能不考虑到自己的身后。

最具有典型性的是彭越,彭越在楚汉相争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相当于敌后游击队的队长。

楚汉相争中彭越作战示意图

后来有一次代国的相陈豨反叛刘邦,刘邦要求彭越带兵参与对陈豨的讨伐。眼看着各地的异姓诸侯王越来越少,彭越不能不产生兔死狐悲之感。于是,彭越托病没有亲自前往,而是派了个将领带了点儿兵就去了前线。刘邦一看彭越没有亲自前来,非常恼怒,立即派了一个使者到了彭越的封地去训斥彭越。

彭越一看刘邦真的生气了,不禁也有些害怕,想着干脆就自己去一趟。而彭越的将领扈辄却对彭越说,如果大王亲自前往,就证明此前你生病是装的,不如干脆反了算球!彭越则是犹豫再三。

就在彭越犹豫之际,彭越曾经对手下一个官员非常不满,准备杀掉他,于是这个官员就跑到刘邦那里告发彭越和扈辄谋反。刘邦本来就对彭越心存忌惮,如今有了借口,刘邦立即下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抓捕了彭越。

刘邦把彭越抓到了洛阳,经过一番审理之后,刘邦也没有找到彭越谋反的真凭实据。不得已,刘邦以彭越“反形已具”为由,废黜了彭越的王爵,把彭越流放到四川。

影视作品中的吕后

彭越前往流放地的路上,遇到了准备到洛阳去探望刘邦的吕后。故人相见,彭越涕泗横流!他向吕后哭诉道:“我真的没有谋反,如今我已经一把岁数了,皇后能不能看在故人的份上,跟皇帝陛下讲讲情,让我回老家。我就想在老家安安静静地当一个小老百姓,您看如何?”吕后一听,立即爽快地答应下来,“这事就包在我身上!”就这样,吕后把彭越又带回了洛阳。

吕后见到刘邦之后就立即责问刘邦:“像彭越这样的壮士,你不杀掉他,难道还打算留给我们的儿子吗?我已经把他带来了,陛下看着办吧!”刘邦听到这话,不禁以赞许的目光看了吕后一眼,心里说道:“真不愧是我媳妇!”

刘邦吕后马上就安排彭越的旧部,继续诬告彭越谋反,彭越就这样被杀于洛阳城。彭越被杀以后,不仅被灭族,而且他本人还被剁成了肉酱。刘邦还将彭越的肉酱分送给当时已经所剩无几的异姓诸侯王。当彭越的肉酱被送给淮南王英布那里的时候,摆在英布面前的也只剩下一条路可走,与其被你剁成肉酱,不如干脆反了,真刀真枪地干一场。

影视作品中的英布

在战场上,刘邦又与英布见面,刘邦问英布,为什么要谋反呢?英布回答得倒也干脆:“亦欲为帝耳!”不过,英布到底不是刘邦的对手,最终被刘邦所杀。相对于彭越窝里窝囊被剁成肉酱,英布反抗失败而死,也算是死而无憾了。何况,刘邦本人也在平定英布的过程中被流失所伤,最终不治而亡!

本质上,刘邦个人和这些功臣之间,还是有很深的感情的。比如,韩信被杀之后,刘邦的表现是“且喜且怜”,“喜”是因为终于除掉了一个心腹之患,而“怜”是因为刘邦毕竟知道当初韩信是立有大功的。

韩信、彭越、英布等人,因为被封为诸侯王,对汉朝的威胁最大,所以刘邦在生前就消灭了他们。而其他的功臣,刘邦也不是没有猜忌。比如,西汉第一功臣相国萧何,被封为酇侯,官居丞相,并且尊为相国(就官制而言,萧何是丞相。因为萧何地位尊崇,所以尊为相国)。刘邦也多次表达过对萧何、韩信和张良的赞赏。但是,出于皇权的安全考虑,刘邦不可能不对萧何有所猜忌。后来萧何还曾经被刘邦投进监狱。

而张良在刘邦登基之后,干脆明哲保身,宣布自己要求仙,辟谷不食了。其实是害怕步韩信的后尘。

就个人而言,刘邦和功臣之间的感情还是比较深厚,但是出于加强中央集权,捍卫皇权的专属性,刘邦不可能容忍有任何功臣挑战他的权威。一旦他觉着有人有挑战其权威的可能性,刘邦坚决不能容忍卧榻之旁有他人酣睡。刘邦本人或许对镇服这些功臣还有信心,但是刘邦也要考虑到自己的身后儿子是否能镇服他们呢?为了不给儿子制造麻烦,干脆,彻底清除了他们算球!

千古冤案?破解刘邦杀功臣之谜,不可不知汉初军功集团的兴衰浮沉

从秦始皇创立皇帝制度到清宣统帝溥仪退位,中国两千余年的帝制历史上共诞生了近五百位皇帝,而在这数量众多的皇帝中,有两位常常被后人津津乐道,他们就是汉太祖高皇帝刘邦与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

刘邦雕像

为何后人喜爱谈论他们二位呢?主要是因为刘邦与朱元璋的一生太富于传奇色彩了。他们都是平民出身,可以说是白手起家开创了一个统一强盛的新王朝,他们本人也极具性格特点,以致让后人对他们的所作所为产生了褒贬不一的看法。例如在对待功臣的问题上,后人往往对刘邦和朱元璋采取一种批判的立场,认为他们大量杀戮功臣的做法太过于心胸狭隘与残忍,实在是不够“英雄”。但是,当我们细读历史之后则需要对这个问题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朱元璋大量屠戮功臣是不争的事实,但刘邦是否也和朱元璋一样,大肆屠戮过功臣呢?历史恐怕与我们传统的认识相反,本文便拟从刘邦杀戮功臣之谜入手,谈一谈西汉初年军功集团的兴衰浮沉问题。

朱元璋画像

一、汉初军功集团的形成

要了解刘邦杀戮功臣之谜的真相,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刘邦的功臣是怎样形成的。刘邦的功臣,主要是指“军功之臣”,他们多形成于刘邦反秦与建立西汉王朝的过程之中。刘邦自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于沛县起兵,到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登基称帝,他的这段反秦与建立西汉王朝的经历主要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首先是沛公阶段(公元前209年—前206年),这个阶段刘邦主要是以沛公的身份参与到了反秦斗争之中。这段时期是刘邦事业的成型期,虽然此时他的力量并不强大,但在刘邦的周围,却已经团结集聚了一批人才为其效力,其中以樊哙、周勃、曹参、萧何、卢绾、夏侯婴等人为主要代表。从这些人的出身来看,他们多出自丰沛(沛县丰邑,刘邦的老家)

沛县歌风台

,与刘邦主要是旧友乡邻的关系,这批人可以称其为丰沛集团。同时,刘邦在起事之前,曾在因罪在芒砀山潜藏过一段时间,而在他潜藏的这段时间里,也陆续召集了形成了一支数百人的队伍,这支队伍,后来帮助刘邦成功夺取了沛县的控制权。因此,丰沛集团以及这些从芒砀山带出的数百人的队伍,构成了刘邦起事之初的人才与势力基础,可以说是刘邦功臣集团中资格最老的成员。而以这为基础,伴随着刘邦反秦事业的不断推进,刘邦的人才队伍也在不断的壮大,例如在刘邦西入秦关的长途奔袭之中,张良、郦食其以及韩王信等日后汉军阵营中的重要人物,都相继在这一阶段投靠了刘邦。在沛公阶段的后期,刘邦已经具备了相当可观的实力以及人才基础,这一点我们从鸿门宴时,刘邦的队伍已经发展到十万人的规模即可看出。因此,沛公阶段,是刘邦人才集团的成型阶段,也是刘邦军功集团的成型阶段,这批人因为最早跟随刘邦,所以具备了资格最老,功劳最大的特点。

其次是汉王阶段(公元前206年—前202年)。这个阶段刘邦主要是以汉王的身份参与到了角逐天下的楚汉战争之中,最终成功战胜了项羽,建立了西汉王朝。

秦末十八诸侯图

这个阶段是刘邦事业的发展壮大期,也是刘邦军功集团的发展壮大期,日后在楚汉战争中对刘邦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的韩信、陈平等人都是在这一阶段投靠刘邦的。楚汉战争中,由于双方激烈的战事比拼,对人才的吸引与任用则成为重中之重的事情。而在这段时期,刘邦人才的主要来源有三,一是无主投靠,例如韩信,二是来自原项羽集团,例如陈平,三则是来自原本与刘邦同等地位的诸侯王,例如燕王臧荼和九江王黥布等等。为了赢得战争的胜利,刘邦极力拉拢各方势力以图壮大自己的力量,为此其不惜抛出各种重利对能够影响战局的人才与势力加以吸引,这就导致了刘邦人才队伍的急剧壮大,实力也经久不衰。到垓下之战的时候,刘邦集团的总参战兵力达到了惊人的六十万人,刘邦的人才队伍至此发展到了顶峰,其军功集团也发展到了顶峰。

霸王别姬

因此,在反秦与建立西汉王朝的过程中,因为战争的需要,刘邦的集团中逐渐崛起了一批军功集团,伴随着战争的进一步扩大,这批军功集团也在迅速的发展壮大,到西汉建立之初的时候,便成为了当时社会上的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二、刘邦对功臣集团的封赏

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刘邦在洛阳南宫的复道(一种连接楼阁间有上下两重的通道)上看见自己手下的一些将领聚在一起窃窃私语,于是便问身旁的张良他们在说些什么。

张良回答:“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

一句话让刘邦大惊失色,连忙问道:“天下属安定,何故反乎?”

张良回答:“陛下起布衣,以此属取天下,今陛下为天子,而所封皆萧、曹故人所亲爱,而所诛者皆生平所仇怨。今军吏计功,以天下不足遍封,此属畏陛下不能尽封,恐又见疑平生过失及诛,故即相聚谋反耳。”

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西汉建立初年如何对待功臣的问题是一件需要慎重处理的大事,如若处置不当,则极有可能引发严重的政治后果。那么,刘邦是如何处理这个问题的呢?

刘邦的处理方式是将军功集团分为三个阶层分别加以对待。

首先是大功臣阶层,以韩信、黥布和彭越为主要代表。这三个人对刘邦最终战胜项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西汉建立之后刘邦也履行了之前对他们的承诺,封他们为王,韩信被封为楚王、黥布被封为淮南王、彭越被封为梁王,这是刘邦给予功臣集团的最高待遇。

其次是小功臣阶层,以萧何、张良、樊哙、夏侯婴、周勃、曹参等人为主要代表。这些人多出自丰沛集团,资格老功劳也大,但相比与韩信等大功臣,他们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至始至终都隶属于刘邦的管辖,直接听从刘邦的命令,并未获得一个独立发展的空间与机会。所以,他们虽然立有大功,但与韩信等大功臣相比还是逊色不少,刘邦对他们的待遇是封侯。汉代的封侯是附带土地和人口的分封,这一制度的来源是秦国建立的二十等爵制,其中最高一级的爵位便是彻侯(后为了避汉武帝讳,改为列侯),可见刘邦对待这些小功臣阶层的待遇也是不低的。而据《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司马迁所言,刘邦时期所封的列侯有一百人之多,这个数字还是非常的可观,也足见刘邦对功臣的封赏毫不吝啬。

秦汉二十等爵制

最后,是基层功臣阶层。上面所言的大小功臣阶层其实都可算作功臣集团中的上层人物,刘邦的军功集团中还有着数量非常庞大的基层功臣,他们多是中下级军官,以及众多立有军功的士兵等,他们是构成刘邦军功集团的基础。《汉书·高帝纪》在汉高祖五年夏五月(公元前201年夏五月)诏:

诸侯子在关中者,复之十二岁,其归者半之。民前或相聚保山泽,不书名数,今天下已定,令各归其县,复故爵田宅,吏以文法教训辨告,勿笞辱。民以饥饿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军吏卒会赦,甚亡罪而亡爵及不满大夫者,皆赐爵为大夫。故大夫以上,赐爵各一级。其七大夫以上,皆令食邑;非七大夫以下,皆复其身及户,勿事。”又曰:“七大夫、公乘以上,皆高爵也。诸侯子及从军归者,甚多高爵,吾数诏吏先与田宅,及所当求于吏者,亟与。爵或人君,上所尊礼,久立吏前,曾不为决,其亡谓也。异日秦民爵公大夫以上,令丞与亢礼。今吾于爵非轻也,吏独安取此!且法以有功劳行田宅,今小吏未尝从军者多满,而有功者顾不得,背公立私,守尉长吏教训甚不善。其令诸吏善遇高爵,称吾意。且廉问,有不如吾诏者,以重论之。

这封诏书可以说是刘邦继位后安稳天下的一个纲领性文件,同时在这个文件中,刘邦也提到了封赏基层功臣的具体办法,简而言之,即赏于爵位与田宅。秦汉时期施行二十等爵制,爵位是一个成年男子在社会上的经济与政治地位的反映。对于数量庞大的基层军功集团,刘邦采取的是一种广泛赐爵的赏赐方式,即提高这些人的爵制等级。爵位的提高意味着政治地位的提高,同时也会附带一定的经历利益,例如诏书中所言“七大夫”爵以下者皆可“复其身及户,勿事”,即免除其个人以及其户口里家人的徭役。同时,广泛赐予这些基层军功集团田宅,以让其有安家立业的资本。刘邦对这个问题非常的重视,从诏书中可以看出,基层上具体负责分派田宅的官吏办事缓慢且多怀私心,很多人并未及时得到封赏,以致让刘邦特意下诏催促,并威胁不遵从其诏书者“以重论之”,足见其重视程度。那么,通过广泛性的赐爵与分田宅的措施,刘邦成功安置了大批立有军功的基层军官与士兵,这些人也成为西汉帝国基层的统治力量。

于是,通过以上的封赏措施,刘邦成功安置了战争时期形成的数量庞大的军功集团,而他们也通过接受刘邦给予的封赏,成为了上到中央下到基层的西汉王朝的统治力量,为汉王朝的稳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刘邦杀戮功臣之谜

通过上文的叙述我们可以知道,刘邦对待功臣基本上是采取了一种优待的政策,但为何刘邦日后却会落得一个残杀功臣的恶名呢?在这里我们需要弄清楚刘邦具体杀的是哪些功臣。

最为后人所熟知的被刘邦残杀的功臣莫过于韩信,而除了韩信,直接或间接死于刘邦之手的功臣还有燕王臧荼、韩王信、梁王彭越、淮南王黥布、阳夏侯陈豨等人,同时后来代替臧荼为燕王的卢绾以及接替父亲张耳赵王爵位的张敖,也因刘邦的逼迫而差点性命不保,终失王位,因此可以说刘邦有着杀戮功臣的恶名并未空穴来风,而是实有其事,但我们需要了解刘邦为何这样做。

影视剧中的韩信

刘邦所杀的功臣,大体而言皆为异姓诸侯王。异姓诸侯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王,这十八路诸侯皆有自己的领地与独立的军事与财政之权。刘邦之所以能够打败项羽,离不开后来被封为楚王的韩信与淮南王黥布与彭越的帮助。作为帮助刘邦击败项羽的代价,刘邦则不光要承认他们对既得利益的合法占有权,同时还要进一步扩大他们的权利,例如在垓下之战前,刘邦便不得不“取睢阳以北至谷城皆以王彭越,从陈以东傅海与齐王(韩)信”,这才换得了他们出兵相助。可以说,刘邦虽然称帝建立了西汉,但刘邦这个皇帝和秦始皇这个皇帝面对的情况则大不一样,他实际上能够控制的地盘非常狭小,韩信等异姓诸侯王虽然在名义上隶属于汉帝刘邦,但实际上他们则是独立于汉朝的割据势力。所以,他们的存在对刘邦而言是一个不小的威胁,因为他们的实力与个人能力都不差,尤其是韩信,他的军事才华可以说在当时无人能出其右。那么,有这么多独立于自己势力之外且实力比自己强的异性诸侯王存在,刘邦自然不能安稳,而且不光是刘邦,只要是一个稍微明智一点的皇帝,都应该知道需要解决这个问题。

所以说,刘邦剪除异姓诸侯王的举措,对历史而言是有进步意义的。同时,刘邦剪除异性诸侯王的举措亦很高明,除了黥布等人是举兵造反迫使刘邦不得不采用军事手段加以消灭外,韩信与彭越等人皆以不大规模流血的形式加以诛灭,可以说是将损失降到了最低。虽然其中有不人道的地方,但对于政治人物的品评,我们不可以单以道德层面的标准来进行评价。

汉初的异姓诸侯王

刘邦虽然大规模的剪除异姓诸侯王,让自己落得一个残杀功臣的恶名,但我们也要注意到,残杀功臣的对象主要是异姓诸侯王,而对于数量庞大的小功臣与基层军功集团,刘邦并未举起屠刀。相反,他们在西汉王朝的历史中还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西汉建立初年,诸事草创,朝廷中的重要官职以及地方上的许多重要职位皆由军功集团出身的人把控,例如官职中地位最高的丞相一职,西汉初年的数十年间皆为军功集团的人担任,萧何、曹参、周勃、陈平、周苛、周昌、王陵、灌婴等人,甚至到了文帝、景帝的时代,丞相一职也多出自军功集团,例如张苍、申屠嘉,他们跟萧何等人相比功劳甚小,但因为文景时期大量元功宿将逝世,他们得以跻身庙堂,充任最高行政之职,可见汉初军功集团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这从侧面也可以反映出,刘邦非但没有如朱元璋一样对这些数量庞大的军功阶层大肆,反而是重用他们,积极让他们参与到帝国的管理岗位上来。而汉初的军功阶层直到景帝末年武帝之时才真正退出历史舞台,其退出的原因也主要是因为其中的大多数人都已逝世,汉帝国不得不开始转变人才利用渠道。

因此,刘邦杀戮功臣,多是被时事所逼,因为异姓诸侯王问题严重威胁到了西汉王朝的统治,这是一个不得不解决的问题。而对于数量更为庞大的小功臣与基层军功集团,刘邦非但没有大肆他们,反而是给予了他们非常丰厚的政治与经济利益,刘邦的杀戮功臣与朱元璋的杀戮功臣其实是不一样的,刘邦虽然也有残忍与不人道的一面,但从大局来看,他能够以最小的代价稳定住刚刚太平的天下,同时也照顾到了绝大多数军功集团的利益,这一点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而汉初的军功集团,他们的兴衰沉浮则与汉初的政治局势也密切相关,他们伴随着西汉帝国的建立而产生,也终被时代所淘汰。军功阶层的存在,一方面稳固了西汉王朝的统治,但也在一方面限制了西汉皇帝的权力,而当他们正式退出西汉历史的舞台之时,也正是西汉王朝开始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之时,这便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一个历史背景,历史在此又掀开了新的一面。

参考资料:

《史记》;《汉书》;

林剑鸣《秦汉史》;

李开元《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军功受益阶层研究》等。

刘邦杀人不眨眼,张良为何能善终?刘邦:张良的六个字帮我了大忙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这几乎是古国功臣的结局,功臣们的功劳越大,结局越惨。汉朝的开国功臣们也是如此,但有一个例外,就是“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

刘邦坐上皇位后,曾这样评价张良,“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刘邦如此评价张良,更加凸显了张良作为大汉开国功臣的崇高地位。无论是刘邦,还是后来的吕后,张良都深得信任。

我们知道,刘邦杀人不眨眼,张良为何能善终呢?简单来说就是,张良的最大价值就是神话了刘邦,使刘邦起义夺取天下名正言顺。历史上的刘邦,本来就是“好酒及色”的人。

刘邦要获得支持,意味着他需要一个光环来服众,这一点非常重要。表面上来看,刘邦似乎很一般,但麾下人才济济,萧何、陈平、韩信等都誓死追随,尤其是张良更是见人就说,“沛公殆天授也。”

别看简简单单六个字,寓意深刻,用现在的话来说就说“刘邦就说上天派到人间,来解救受苦受难的老百姓们。”在秦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的时代,出生贫寒的刘邦要想走得更远,确实需要神话自己。

为什么?因为刘邦是两千年封建帝王史上首个非贵族出身的皇帝,既没有显赫的家世,又没有超人的才能,尤其是他身上还有好吃懒做、贪财好色的臭毛病。因此,刘邦起事后在最需要舆论支持时,张良立即给予了援助,直接把刘邦吹捧成上天的代言人,刘邦为此感动的一塌糊涂。

还有一点,张良功高不镇主,懂得适时隐退自己。天下打完了,刘邦大封功臣,“张良你功劳最大,你第一个来,你随便挑。”张良打起了马虎眼,“皇上啊,我啥都不想要。”

刘邦不乐意了,你张良不要,其他人哪里敢要,刘邦让张良在齐地选择三万户。张良则说,“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关键时全力支持,成功后又甘愿隐退,刘邦能不尊重吗?反观吕后,张良在关键时也拉了他一把,让刘盈顺利继承皇位,这让吕后也感动的泪流满面。张良晚年痴迷修仙,不吃五谷,身体很差。这原本是一件小事,吕后却非常关注,强烈要求张良饮食,“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何至自苦如此乎!”张良听从了。刘邦死后八年,张良去世,谥为文成侯。

参考资料:《史记·留侯世家》

历史上刘邦杀过哪些功臣?

刘邦消灭项羽后按理说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但是刘邦称帝后却对自己身边的功臣下起了毒手,首先就把那些手中握有兵权的人给除掉了。那首当其冲的肯定就是韩信,韩信算是帮刘邦立下大功的功臣,但是最后的下场却是非常惨烈,就连自己的朋友萧何也是凶手之一。可能像韩信这样的人真的不适合打下手,只适合自己称王,只可惜韩信明白的太晚。

话说韩信的一生是“生死两妇人,成败一萧何”。

韩信的母亲生了韩信,吕后却杀了韩信。

韩信的成功是萧何力荐给刘邦拜了大将军,而韩信的彻底失败,同样也是因为萧何。萧何给吕后献策,诱骗韩信入长乐宫,在钟室被吕后斩杀。

韩信被杀时,他的亲兵为什么不来救他呢?因为韩信被吕后斩杀时,他们根本就不在场,也不知道消息,也就不会来救韩信了。即使来救,也是飞蛾扑火,自取灭亡。

按照《史记·淮阴侯列传》的记载,韩信在楚王任上,因为收留项羽旧将钟离眛的事件,已经被刘邦完全夺了兵权,被降为淮阴侯,软禁于当时的汉都城洛阳。

韩信在洛阳与陈豨密谋造反。陈豨果然造反,刘邦御驾亲征,韩信托病未去。

韩信在洛阳,与家臣密谋响应陈豨。他们准备在夜间假传圣旨,赦免“诸官徒奴”,一起去袭击吕后和太子。由此可见韩信家臣亲兵并不多,所以,才要联合“诸官徒奴”。

韩信谋反的事情,被人告发给了吕后。

吕后知道后,就想召见韩信问明情况,但“恐其党不就,乃与萧相国谋”。吕后对韩信的党羽,包括亲兵家臣已经早有防备了,才找萧何密谋。

吕后听从了萧何的建议,准备诱杀韩信。她假称刘邦已经平息了陈豨叛乱,让百官朝贺。韩信到贺时,吕后自称生病,让萧何把韩信宣入长乐宫接见,并趁机“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锺室”,之后又“夷信三族”。

吕后斩杀韩信是预谋好的,并且行动果断迅速,韩信的亲兵家臣在韩信死的时候毫不知情,当然也就不会前往营救了。

韩信造反存疑

很多人研究过韩信之死的历史后,认为韩信在洛阳并没有造反之心,完全是刘邦想借吕后之手除掉韩信。

韩信和陈豨密谋之事,都是“欲加之罪”,而司马迁处于汉朝,即使知道了实情,也不得不按照当时的官方认定来写。

如果韩信真的没有造反之心,那么吕后让他去朝贺,更是一点戒心都没有了,那么他的亲兵更不会有所行动了。

历史真真假假,但是韩信被吕后算计了,应该是千真万确的。而韩信的亲兵,在韩信死后,应该也被解散或者收编了。

刘邦到底杀掉过多少功臣?以至于名声受损,他生前最想杀的是谁?

因为"兵仙"韩信被杀的缘故,让汉高祖刘邦成为和明太祖朱元璋并列的,以诛杀功臣闻名的皇帝,这实际上有些冤枉刘邦了,刘邦没有朱元璋那么好杀。

刘邦称帝后,直到他病逝,杀掉的开国功臣仅仅只有韩信、英布、彭越、臧荼以及陈豨等五人而已。其中,英布、臧荼和陈豨这三人还是因公开谋反,兵败后被杀。

而韩信和彭越,刘邦本来没想杀,一个贬爵,一个判处流放,彭越后来虽然是刘邦下令杀掉的,但主谋的却是吕后,韩信更是直接死于吕后之手,刘邦只是事后默认。

所以,说刘邦爱杀功臣经不起推敲,相比起唐朝时,唐太宗李世民仅仅是因谣言就杀掉玄武门守将、"五娘子"李君羡,刘邦其实厚道多了。

除赵国相陈豨外,刘邦在世时清除的全是异姓王,异姓王制度对于大一统形式的中央集权制王朝有多大危害?相信现在谁都知道,刘邦限制和铲除异姓王无可厚非。

异姓王的存在,是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时的"楚汉战争"中遗留的历史问题,他们也都是有功之臣,因此,刘邦也未必是真想用杀戮来解决问题。

公开起兵谋反的,那是非杀不可,但韩信和彭越,刘邦一开始仅仅只是解除了权力,没准备把他们怎么样,韩信能力太强,刘邦不放心,所以把他留在长安当淮阴侯。

而对于彭越,刘邦不认为他有什么威胁,只准备判处流放到蜀地完事,是吕后劝说他后,才又给抓了回来,要不是吕后,这两个人没准能活下去。

刘邦和吕后到底不一样,刘邦其实从全局的角度能判断出来,韩信和彭越只要解除了权力,就没办法掀起大风浪,根本没必要去杀。

为什么?因为西汉建国后,在权力的分配上,刘邦的嫡系,沛县元老集团拿到了最大一块蛋糕,中央的权力实际上是掌握在他们手中,这从刘邦临死前的安排就能看出来:

吕后问曰:"陛下百岁后,萧相国既死,谁令代之?"上曰:"曹参可。"问其次,曰:"王陵可,然少戆,陈平可以助之。陈平知有馀,然难独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

萧、曹、王、周,先后掌政、掌军,清一色的沛县人,非沛县人陈平只能辅助,刘邦正是借助沛县元老集团来掌控全国,只要沛县元老们不反刘邦,中央稳定,就不会出大乱子。

韩信、彭越等异姓王和沛县元老们不是一个圈子,也进不了这个核心圈子,他们是孤立的,失去了封国权力,只能混吃等死,所以,刘邦没必要用最冷酷的手段。

吕后的想法和刘邦不一样,她确实担心刘邦的身后事,韩信和彭越如果不杀,或许有怨愤之心,但吕后更担心的是这两个人被沛县元老集团拉拢过去对付自己。

吕后一直在和沛县元老们争夺朝政的主导权,双方是政敌,刘邦有意废掉吕后生的儿子刘盈的太子之位时,她都不敢去找对刘邦影响力更大的沛县元老们出主意,只能去找张良帮忙。

刘邦最终在历史上背负了杀功臣之恶名,幕后黑手其实是吕后,不过,即使在吕后的主导下,杀掉了韩信和彭越,加起来也没有杀掉几个功臣。无非是韩信的名声太大,杀他一个就相当于有了"狡兔死,走狗烹"的坏名声。

那么,除几个异姓王之外,刘邦有没有真正动过杀心的功臣?特别是在担心身后事时,皇帝的杀心一般都比较大,刘邦病死前,就曾分别对萧何和樊哙这两位沛县元老出过手。

开国第一功臣、沛县元老萧何‍

萧何是刘邦钦定的西汉开国第一功臣,也是西汉开国后的第一任丞相,汉朝的丞相在汉武帝之前,权力是相当大的,除军权外,其余方面基本上可以和皇帝分庭抗礼。

最重要的是,萧何也是刘邦嫡系的沛县元老集团中的核心人物,他有能力和资格把沛县元老集团给串联起来。沛县元老们掌握军政,其中的领头羊肯定是刘邦最担心的。

所以,刘邦有可能对萧何动过杀心,特别是晚年担心身后事的他。刘邦病死的那一年,就曾用强占民田的借口把萧何关进监狱,而且"械系之"。

虽然萧何是自污的罪名,但刘邦未尝没有借机清理掉他的想法,只不过,刘邦担心引起沛县元老们的反弹,警告一番后也就放出来了,萧何从此之后,开始保持沉默。

吕后妹夫、沛县元老‍‍‍樊哙‍

初,高帝病甚,人有恶樊哙,云:"党于吕氏,即一日上晏驾,欲以兵诛赵王如意之属。"帝大怒,用陈平谋,召绛侯周勃受诏床下,曰:"陈平亟驰传载勃代哙将;平至军中,即斩哙头!"

这是史书上的一则记载,刘邦对萧何起的杀心只是猜测,可想要杀掉樊哙的心思就是实打实的,并且已经做出实质性的安排,命令陈平和周勃联手去干掉樊哙,但陈平和周勃没有照办。

史书上记载刘邦是因为担心戚夫人和赵王刘如意被害,而出手杀樊哙,但最主要的还是担心自己死后,吕后势大难治,毕竟,掌握着部分兵权的樊哙是吕后的妹夫。

吕后和沛县元老集团之间的权力争斗,刘邦心知肚明,双方势均力敌对皇权最有利,刘邦不希望樊哙的倾向影响到吕后和沛县元老集团之间的权力平衡。

这则记载也是刘邦在无罪的情况下,欲杀功臣的唯一记录,此前把萧何关进监狱,都还有切实强占民田的罪名,樊哙至少在刘邦生前,没有任何对不住刘邦的地方。

当然,刘邦的考虑也未必错误,当时的刘邦已经快死了,更多的考虑身后事,唐太宗李世民在临死前,不也有了要杀掌军的李绩的想法,只不过李绩聪明,躲过去了。

相对于杀功臣的残酷名声而言,刘邦在历史上和朱元璋并列,其实名不副实,朱元璋那是扫荡式的杀,即使是名声比较好的隋文帝杨坚,杀掉的功臣也未必就少,刘邦为维护大一统,干掉几个异姓王,实在算不上什么。

刘邦对众功臣排行,萧何位列第一,为何张良都没有上榜?

在刘邦的心里,对于建立汉朝的功劳,张良应该是“前三甲”无疑,因为在总结手下文臣武将的功劳时,刘邦曾非常诚恳地说过:“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连自己都自叹不如的人,当然是居功至伟而名列前茅的。不过,分封功臣,不是做加法,而是做减法,一方面要把自己心目中的真正的功臣评出来,位列于前;同时又要广泛征求意见,听取多数人的意见,把真正的功臣公正地评出来,以减少对评判结果的非议。而且,不是人人都能加封,那就变成了洒胡椒面。于是,在分封功臣过程中,便有了群臣的争吵和刘邦的折中。

汉六年(前201)正月,天下平定,四海归一,刘邦大封功臣,一连封了20余人,前10人分别是:萧何,酂文终侯;曹参,平阳懿侯;张敖,宣平武侯;周勃,绛武侯;樊哙,舞阳武侯;郦商,曲周景侯;疵,鲁母侯(大将奚涓的母亲,奚涓战死无子,刘邦将鲁侯转授其母);夏侯婴,汝阴文侯;灌婴,颍阴懿侯;傅宽,阳陵景侯。

其他人好说,但封萧何封为酂侯,排第一,功臣们便有意见了。他们在朝堂之上,当场向高祖表明不同意见说:“在打天下的过程中,臣等披坚执锐,攻城掠地,多的经过百余战,少的也有数十战,虽有大小差异,但按功行赏,都能接受。然而,此次分封的人中,唯独萧何无尺寸之功,却封侯比他人大、食邑比公人多,反居臣等之上,为什么呢?”

刘邦见大家有意见,便让大家安静下来,然后给他们上了一堂“战争哲学课”,他说:“你们知道狩猎吗?每次狩猎,追杀猎物的,是猎狗;而发指示驱使猎狗猎取猎物的,则是人。你们攻城掠地,不过猎取猎物,是功狗;而萧何正是那个发指示的,是功人。而且,你们随我征战,多的一个家族也不过两三人。而萧何呢?他举全族随我,多达数十人,谁能比得过啊!”大家哑口无言,悻悻而退。

刘邦为什么没把心目臣的前三甲之一的张良列为头等呢?这是功臣们争吵的结果,那些争吵的人,在平定天下的过程中,个个拼死厮杀,人人累累伤痕,你刘邦把一个只不过动动口舌、四肢完好的张良列头等,那更会吵翻天的。

尽管如此,张良毕竟他心目臣的“前三甲”,刘邦索性不把他的事拿到朝堂上议,而是另辟蹊径,给张良开小灶、搞特殊。为此,刘邦单独召见了张良,让张良自己选择齐地3万户,要封他个万户侯。不过,张良却坚辞不受,只向刘邦要了个很小的留侯。可见,张良是个谦让的人。

所以,分封功臣,张良虽然没有上榜,但他比很多上榜的人还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