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星座

万物皆有灵性的意思视频 万物有灵的经典语句

万物皆有灵性的意思视频 万物有灵的经典语句

本文目录一览:

“世间万物皆有灵性”?现在美国科学家提出了理论依据

有时,一个人、一只动物,或者一个物体,会让你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这种“感应”可能不止是一种修辞手法那么简单。

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的哲学家塔姆·亨特(Tam Hunt)和心理学家乔纳森·斯库勒(Jonathan Schooler)提出了一种新的意识理论。在12月5日发表于《科学美国人》杂志的《嬉皮士是对的:一切都和振动相关》(The Hippies Were Right: It’s All About Vibrations, Man!)一文中,他们解释了这种理论。

亨特是精神、生物和物理学领域的哲学家,而斯库勒是脑科学教授,他们共同致力于解答世界上最令人困惑的一个问题:“是什么物理过程支撑着心理体验,将精神和物质联系起来,创造出自我意识?”

换句话说,是什么自然规律支配着我们对自身的存在感?寻找将精神和物质联系起来的自然规律,这常常被视为“意识的难题”。尽管没有人真正解决这个问题,但却有各种各样的理论试图加以解释。

亨特和斯库勒猜测,包括你我在内的每个实体都在振动。这些振动越同步,我们与周围世界的联系就越多,我们的意识就越复杂。他们提出的“意识共振理论”认为,同步的振动不仅是人类意识的核心要素,也是所有物质现实的核心要素。

“宇宙万物都在不停振动。”亨特写道,“就连看似静止的物体,实际上也在以各种频率振荡、摆动、共鸣。振动是一种运动,其特征是在两种状态之间来回摇摆。说到底,所有物质只是各种能量场的振动。”当不同的振动物体在某个时候彼此靠近时,它们开始同步振动。这适用于大脑神经元、萤火虫集会、月亮与地球等等。这种现象被称为“自发性自我组织”。同步是实体之间的一种物质交流。

亨特认为,同步越复杂,意识就越复杂。例如,大脑中的数十亿神经元共同激活,从而作出一个决定,同时形成我们对外界的体验。这个过程极为复杂,它产生了丰富和动态的自我感。亨特把这种自我感称为感知。

也许万物都有感知,但感知程度差别甚大。按照亨特对感知的定义,就连石头或沙子这样看似没有生命的物体,也拥有初级的意识,它们只不过是“从外界接收信息”的物体。

亨特指出,每粒沙子都是与外界相联系的物体,因此也是“感受”存在的主体,尽管这种“感受”的程度比起人类来十分有限。他称之为“微意识”。在2011年发表于《意识研究期刊》的一篇文章中,亨特解释道:

几乎所有的生命形式、所有的尘埃,包括最小的亚原子粒子,都因为作用于其上的各种力而受到外界的影响。电子受到附近带电粒子的影响,也受到施加引力的物体的影响,并作出相应的反应。存在于宇宙中,意味着宇宙中的每个粒子都会受到周围各种力的推拉——否则它就是不存在的。因此,按照我对感知的定义,电子是能感知的,电子是一个主体。

人类拥有的是“宏意识”。亨特说,给予我们自我感和存在感的复杂意识,是基于“许多宏意识要素的共振”。在大脑各个物质层面单独发生的振动相对简单,但结合起来后变得极为复杂,让我们拥有了自我意识。“每个意识实体的大小如何,共振波的传播速度是决定它的限制因素。”亨特写道,“随着共振扩散到越来越多的要素,意识实体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

这套意识共振理论试图为人们理解精神与物质提供一个统一的框架,囊括神经科学、人类意识和主观体验研究、神经生物学及生物物理学。该理论为各个物质系统所具有的不同意识程度提供了一种解释。“一切都是关于振动,但也与振动的类型有关,最重要的,是关于共振。”亨特说。

亨特和斯库勒认为,万物皆有意识,只是程度不同。这种观点被称为泛心论,它在意识研究人员中得到了相对普遍的认可。亨特和斯库勒的研究基础不仅包括几百年来哲学家对感知的思考,数十年来科学家对这一过程的物质基础的探索,也为两人的研究提供了支持。

他们认为,振动解释了感知如何被创造出来,感知具有不同程度的复杂性,以不同的复杂程度产生共振。不过,他们的理论尚未得到证实。但这个框架有可能解决“意识的难题”,同时,也许会验证神秘主义者早已表达过的感觉,即世间万物皆有灵性。

翻译:于波

审校:李莉

编辑:漫倩

来源:QUARTZ

造就:剧院式演讲,发现创造力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点击文末蓝字“了解更多”。

“世间万物皆有灵性”?现在美国科学家提出了理论依据

有时,一个人、一只动物,或者一个物体,会让你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这种“感应”可能不止是一种修辞手法那么简单。

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的哲学家塔姆·亨特(Tam Hunt)和心理学家乔纳森·斯库勒(Jonathan Schooler)提出了一种新的意识理论。在12月5日发表于《科学美国人》杂志的《嬉皮士是对的:一切都和振动相关》(The Hippies Were Right: It’s All About Vibrations, Man!)一文中,他们解释了这种理论。

亨特是精神、生物和物理学领域的哲学家,而斯库勒是脑科学教授,他们共同致力于解答世界上最令人困惑的一个问题:“是什么物理过程支撑着心理体验,将精神和物质联系起来,创造出自我意识?”

换句话说,是什么自然规律支配着我们对自身的存在感?寻找将精神和物质联系起来的自然规律,这常常被视为“意识的难题”。尽管没有人真正解决这个问题,但却有各种各样的理论试图加以解释。

亨特和斯库勒猜测,包括你我在内的每个实体都在振动。这些振动越同步,我们与周围世界的联系就越多,我们的意识就越复杂。他们提出的“意识共振理论”认为,同步的振动不仅是人类意识的核心要素,也是所有物质现实的核心要素。

“宇宙万物都在不停振动。”亨特写道,“就连看似静止的物体,实际上也在以各种频率振荡、摆动、共鸣。振动是一种运动,其特征是在两种状态之间来回摇摆。说到底,所有物质只是各种能量场的振动。”当不同的振动物体在某个时候彼此靠近时,它们开始同步振动。这适用于大脑神经元、萤火虫集会、月亮与地球等等。这种现象被称为“自发性自我组织”。同步是实体之间的一种物质交流。

亨特认为,同步越复杂,意识就越复杂。例如,大脑中的数十亿神经元共同激活,从而作出一个决定,同时形成我们对外界的体验。这个过程极为复杂,它产生了丰富和动态的自我感。亨特把这种自我感称为感知。

也许万物都有感知,但感知程度差别甚大。按照亨特对感知的定义,就连石头或沙子这样看似没有生命的物体,也拥有初级的意识,它们只不过是“从外界接收信息”的物体。

亨特指出,每粒沙子都是与外界相联系的物体,因此也是“感受”存在的主体,尽管这种“感受”的程度比起人类来十分有限。他称之为“微意识”。在2011年发表于《意识研究期刊》的一篇文章中,亨特解释道:

几乎所有的生命形式、所有的尘埃,包括最小的亚原子粒子,都因为作用于其上的各种力而受到外界的影响。电子受到附近带电粒子的影响,也受到施加引力的物体的影响,并作出相应的反应。存在于宇宙中,意味着宇宙中的每个粒子都会受到周围各种力的推拉——否则它就是不存在的。因此,按照我对感知的定义,电子是能感知的,电子是一个主体。

人类拥有的是“宏意识”。亨特说,给予我们自我感和存在感的复杂意识,是基于“许多宏意识要素的共振”。在大脑各个物质层面单独发生的振动相对简单,但结合起来后变得极为复杂,让我们拥有了自我意识。“每个意识实体的大小如何,共振波的传播速度是决定它的限制因素。”亨特写道,“随着共振扩散到越来越多的要素,意识实体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

这套意识共振理论试图为人们理解精神与物质提供一个统一的框架,囊括神经科学、人类意识和主观体验研究、神经生物学及生物物理学。该理论为各个物质系统所具有的不同意识程度提供了一种解释。“一切都是关于振动,但也与振动的类型有关,最重要的,是关于共振。”亨特说。

亨特和斯库勒认为,万物皆有意识,只是程度不同。这种观点被称为泛心论,它在意识研究人员中得到了相对普遍的认可。亨特和斯库勒的研究基础不仅包括几百年来哲学家对感知的思考,数十年来科学家对这一过程的物质基础的探索,也为两人的研究提供了支持。

他们认为,振动解释了感知如何被创造出来,感知具有不同程度的复杂性,以不同的复杂程度产生共振。不过,他们的理论尚未得到证实。但这个框架有可能解决“意识的难题”,同时,也许会验证神秘主义者早已表达过的感觉,即世间万物皆有灵性。

翻译:于波

审校:李莉

编辑:漫倩

来源:QUARTZ

造就:剧院式演讲,发现创造力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点击文末蓝字“了解更多”。

动物搞笑视频#万物皆有灵性

这根香肠看起来真不错,不知道是什么味道。好吃吗?还行,将就吃。给我来一点,我闻到了一股香味。当时这根肠离我只有0.01公分,都快把我馋死了,我硬是忍住没敢抢。这么闹心?我说你都躺多半天了,靠边到我班了,你给我上垃圾桶里待着去。

你个黄毛,干啥这么损?把人家扔垃圾桶里了,就没见过你这么狗的。这一天天的就知道欺负我,谁让你长得小。没招,说乌龟跑的慢。自从有了滑板之后,乌龟的春天终于来了,就算把兔子找来,它都不带扶的。看见没这速度,嗖嗖的。

这个小瓶子有点碍事,给它扔地下去。拉倒,不能乱扔垃圾。你说不扔,看着还难受。怎么瞅着快掉地下了,往回扒拉扒拉,这就妥了。去你的,这么闹心?小狗,你瞅什么瞅,快点结我当坐骑,干什么欺负狗?

哥你也太重了,压得我掉腰子了,你快下来,我都热成狗了,这么烦人?大夏天的你不热?你个傻狗,弯一下腰不就下来了?别跟我废话,你下来我不就弯腰了,跟你沟通怎么这么费劲?

点击关注。

\"老牛闲向斜阳嚼枯草,近来问喘为无人\"——万物皆有灵性

在70年代的淳朴乡村,每个人都有属于他们那个年代的独特记忆,而我却对村子里那一声又一声的哞叫念念不忘。小儿时期每每放学便去给家里的老牛喂食,对它说自己一天的经历,说不上为什么对它情有独钟,懵懂时期便觉得老牛的眼睛里是太多的故事。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周礼·地官》中便有相关的记载,\"凡祭祀,供其享牛\"。从早期社会开始,牛便开始作为运输的交通工具,日常以及祭祀的食物。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首次提到曹操破袁绍之后\"授土田,官给耕牛,置学师以教之。\"说明当时已有用牛耕田的经验。

老牛自不耕田以后,便被日日圈养于一个极为破旧的牛棚中,瘦弱的身躯与当年健硕的身体再也难以想象。暖阳的照耀下,浑浊的眼中偶尔透露出一丝光亮。是否它也会回忆起一生的辛勤劳动呢?步入年迈的它是否还能记得这一生的岁月呢?

古之有云\"牛夜鸣,则庮\",意思是说如果牛在夜里鸣叫,便是代表着它生病了,肉会有臭味。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已步入年迈的老牛也难逃被肉食的下场,或许这便是它一生最悲哀的哀歌吧。

打小父亲便告诉我自祖祖辈辈开始,牛是旧时代的财富象征之一,贫穷人家很难做到购买一只牛。在父亲生活的旧时代,生产技术水平极为落后,农耕生产以人力为主,购买一只强壮有力的牛,需要交换大量的布匹或粮食。所以一旦家中购买一只牛,常常会榨干它身上最后的剩余价值。\"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夕阳\"如今再细细品来,实有众多的感慨。

在同时期的西方文化中,牛是力量的象征,源于古埃及,依照《圣经·出埃及记》的记载,以色列人由于从埃及出奔不久,尚未摆脱从埃及耳濡目染的习俗,就利用黄金打造了金牛犊,当作耶和华上帝的形象来膜拜。与之相比,同时期不同区域的牛,命运却有着巨大的差距。

\"犹怀老牛舐犊之爱\"——关于老牛舐犊

从现在科学的角度来看,关于老牛舐犊是这样解释的。刚出生的小牛自身的免疫系统还没有步入成熟,无法从自身产生所需要的抗体,抵抗自然界的各种病原体。所以小牛所需的各种抗体,几乎全部来自于牛乳。牛妈妈只能通过\"舐犊\"的方式,清扫小牛身上所携带的各种病原体,并在自己体内产生相应的抗体,伴随着乳汁将这些抗体源源不断地输送给小牛,才能减少外界因素对小牛的伤害。

在中国古代,古人将对这种现象意为自然界的母爱体现。宋朝的范晔于《后汉书·杨彪传》曾说\"愧无日日单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爱。\"简单的来说便是老牛舔小牛的毛,以示对它的深切疼爱。母牛舐小牛犊之下的爱护之情,动物的世界是单纯善良的,没有尔虞我诈的勾心斗角,所有的情感都再单纯不过。

世间万物的生死离别难以看淡,老牛对小牛的亲情每每想起之时,便不经流泪。老牛的眼神仿佛在说\"如果有一天我离去,你便要安好活于世界,在世之时我愿为你遮风挡雨,离世之时便要你真正的成长了。\"

动物与人类一样,是活生生的存在;它们不是人类的附属东西或物品。只是我们一再忽略了其他生物也有感情,只因为它们不是人类。然而其实动物也拥有喜怒哀乐,有比人类更加博大、单纯的母爱,也知道这一生经历生命的高峰到低潮。

慈母爱子,非为报也——老牛舐犊之情

1. 老牛舐犊的真实故事

和大家分享一个关于老牛舐犊的真实故事:在青海省的沙漠地区极度缺水,每天只能靠着驻军从很远的地方运来3斤定额的水量。有一头一直憨厚忠诚的家养老牛冲破僵绳,强行闯入沙漠行走的运水车,并且迅速顶上去。战士说不是一次遇见牲口拦路索水的情况,却没有如此倔强的情况,以为老牛是渴极了才会如此的冲动。

然而部队有相关的规定绝对不能私自处理水。每滴水在当地就如同黄金一样珍贵,于是便如此僵持了良久,还造成堵车的情况,一些司机试图点火驱走老牛,老牛一栋不动,直到主人找来后用力的抽打在瘦弱的老牛身上,浑身青筋直冒也不肯离开。

最后战士不顾部队的惩罚给老牛倒了一盆水,然而老牛并没有去喝。老牛身上的血迹如同夕阳般刺眼,染红了红沙和绳鞭,也染红了过战士的双眼。凄惨的哞叫呼唤,混着阴冷的残风,直到远处小牛的出现,贪婪地喝完水,四处陷入一片沉寂……

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家养老牛的一生均在劳苦之下度过,日日夜夜的耕作,看着小牛的成长便是一时的唯一快乐,唯独的寄托便是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拦车为小牛取水,全然不顾自己,老牛不渴吗?当然渴,为了孩子的生存而牺牲自我。古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句之简单,却饱含所有的深情。

席慕蓉曾说:\"当我是少女时,我怕黑,怕陌生人,怕一切可怕的事物,但当我今天成为母亲时,为了我的孩子,我变成为一只准备对抗一切危险的母狼。\"动物们总是用它们的方式来守护自己的孩子,因为过于的纯粹,让这一些变得更加令人敬佩。

动物世界的母爱被打上了人性的烙印的时候,我们便会发现母性发生了异变,让我们对这种异化的母爱进行深入的剖析,感受到微弱生命中的爱。母爱是一切的保护神,而生命因为了母爱而健康成长,在爱与被爱中,生命释放出了最绚烂的光泽。

3.\"成长竟让我们变得冷漠了\"

小时候的我们,在田野中与伙伴玩耍时,每每看到受伤的鸟儿总是不知所措的用自己的笨办法去\"拯救\"它们,总觉得或许因为自己的能力,就能让这些受伤的生命重新焕发光彩。看到被拴在牛栏里的老牛孤独的摊着,就坐在牛栏前的干草上,分享自己一天的琐碎快乐。

然而长大的我们却变得冷漠无情了,受伤的鸟儿不再让我们停下脚步,老牛的声音早已 \"不值得\"我们再回去看看。该说是成长让我们变得愈加成熟,还是成长让我们丢失了最初的暖心呢。母爱是最为纯净的代表,似冬天里的暖阳般,似林间的甘泉,似黑夜里的繁星。

张爱玲说:\"妈妈们都有个通病,只要你说了哪样菜好吃,她们就频繁地煮那道菜,直到你厌烦地埋怨了为止。其实她这辈子,就是在拼命把你觉得好的,给你,都给你,爱得不知所措了而已。\"

我们总会说起\"羊羔跪乳\"、\"乌鸦反哺\"的自然现象,细想来却是我们远远不能与之相比的。老牛对小牛的爱与人类一样,是活生生的自然存在;它们不是东西或物品。但是最为现实是它们因为不是人类,而无法将真挚的感情进行描绘和刻画。它们也有喜怒哀乐,更有博大的母爱,也知道并经历生命的高峰及低潮。

今天关于老牛舐犊就分享到这儿,关注叮叮当小阿姨,告诉你更多关于宠物的故事和历史。@叮叮当小阿姨

“世间万物皆有灵性”?现在美国科学家提出了理论依据

有时,一个人、一只动物,或者一个物体,会让你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这种“感应”可能不止是一种修辞手法那么简单。

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的哲学家塔姆·亨特(Tam Hunt)和心理学家乔纳森·斯库勒(Jonathan Schooler)提出了一种新的意识理论。在12月5日发表于《科学美国人》杂志的《嬉皮士是对的:一切都和振动相关》(The Hippies Were Right: It’s All About Vibrations, Man!)一文中,他们解释了这种理论。

亨特是精神、生物和物理学领域的哲学家,而斯库勒是脑科学教授,他们共同致力于解答世界上最令人困惑的一个问题:“是什么物理过程支撑着心理体验,将精神和物质联系起来,创造出自我意识?”

换句话说,是什么自然规律支配着我们对自身的存在感?寻找将精神和物质联系起来的自然规律,这常常被视为“意识的难题”。尽管没有人真正解决这个问题,但却有各种各样的理论试图加以解释。

亨特和斯库勒猜测,包括你我在内的每个实体都在振动。这些振动越同步,我们与周围世界的联系就越多,我们的意识就越复杂。他们提出的“意识共振理论”认为,同步的振动不仅是人类意识的核心要素,也是所有物质现实的核心要素。

“宇宙万物都在不停振动。”亨特写道,“就连看似静止的物体,实际上也在以各种频率振荡、摆动、共鸣。振动是一种运动,其特征是在两种状态之间来回摇摆。说到底,所有物质只是各种能量场的振动。”当不同的振动物体在某个时候彼此靠近时,它们开始同步振动。这适用于大脑神经元、萤火虫集会、月亮与地球等等。这种现象被称为“自发性自我组织”。同步是实体之间的一种物质交流。

亨特认为,同步越复杂,意识就越复杂。例如,大脑中的数十亿神经元共同激活,从而作出一个决定,同时形成我们对外界的体验。这个过程极为复杂,它产生了丰富和动态的自我感。亨特把这种自我感称为感知。

也许万物都有感知,但感知程度差别甚大。按照亨特对感知的定义,就连石头或沙子这样看似没有生命的物体,也拥有初级的意识,它们只不过是“从外界接收信息”的物体。

亨特指出,每粒沙子都是与外界相联系的物体,因此也是“感受”存在的主体,尽管这种“感受”的程度比起人类来十分有限。他称之为“微意识”。在2011年发表于《意识研究期刊》的一篇文章中,亨特解释道:

几乎所有的生命形式、所有的尘埃,包括最小的亚原子粒子,都因为作用于其上的各种力而受到外界的影响。电子受到附近带电粒子的影响,也受到施加引力的物体的影响,并作出相应的反应。存在于宇宙中,意味着宇宙中的每个粒子都会受到周围各种力的推拉——否则它就是不存在的。因此,按照我对感知的定义,电子是能感知的,电子是一个主体。

人类拥有的是“宏意识”。亨特说,给予我们自我感和存在感的复杂意识,是基于“许多宏意识要素的共振”。在大脑各个物质层面单独发生的振动相对简单,但结合起来后变得极为复杂,让我们拥有了自我意识。“每个意识实体的大小如何,共振波的传播速度是决定它的限制因素。”亨特写道,“随着共振扩散到越来越多的要素,意识实体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

这套意识共振理论试图为人们理解精神与物质提供一个统一的框架,囊括神经科学、人类意识和主观体验研究、神经生物学及生物物理学。该理论为各个物质系统所具有的不同意识程度提供了一种解释。“一切都是关于振动,但也与振动的类型有关,最重要的,是关于共振。”亨特说。

亨特和斯库勒认为,万物皆有意识,只是程度不同。这种观点被称为泛心论,它在意识研究人员中得到了相对普遍的认可。亨特和斯库勒的研究基础不仅包括几百年来哲学家对感知的思考,数十年来科学家对这一过程的物质基础的探索,也为两人的研究提供了支持。

他们认为,振动解释了感知如何被创造出来,感知具有不同程度的复杂性,以不同的复杂程度产生共振。不过,他们的理论尚未得到证实。但这个框架有可能解决“意识的难题”,同时,也许会验证神秘主义者早已表达过的感觉,即世间万物皆有灵性。

翻译:于波

审校:李莉

编辑:漫倩

来源:QUARTZ

造就:剧院式演讲,发现创造力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点击文末蓝字“了解更多”。

“世间万物皆有灵性”?现在美国科学家提出了理论依据

有时,一个人、一只动物,或者一个物体,会让你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这种“感应”可能不止是一种修辞手法那么简单。

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的哲学家塔姆·亨特(Tam Hunt)和心理学家乔纳森·斯库勒(Jonathan Schooler)提出了一种新的意识理论。在12月5日发表于《科学美国人》杂志的《嬉皮士是对的:一切都和振动相关》(The Hippies Were Right: It’s All About Vibrations, Man!)一文中,他们解释了这种理论。

亨特是精神、生物和物理学领域的哲学家,而斯库勒是脑科学教授,他们共同致力于解答世界上最令人困惑的一个问题:“是什么物理过程支撑着心理体验,将精神和物质联系起来,创造出自我意识?”

换句话说,是什么自然规律支配着我们对自身的存在感?寻找将精神和物质联系起来的自然规律,这常常被视为“意识的难题”。尽管没有人真正解决这个问题,但却有各种各样的理论试图加以解释。

亨特和斯库勒猜测,包括你我在内的每个实体都在振动。这些振动越同步,我们与周围世界的联系就越多,我们的意识就越复杂。他们提出的“意识共振理论”认为,同步的振动不仅是人类意识的核心要素,也是所有物质现实的核心要素。

“宇宙万物都在不停振动。”亨特写道,“就连看似静止的物体,实际上也在以各种频率振荡、摆动、共鸣。振动是一种运动,其特征是在两种状态之间来回摇摆。说到底,所有物质只是各种能量场的振动。”当不同的振动物体在某个时候彼此靠近时,它们开始同步振动。这适用于大脑神经元、萤火虫集会、月亮与地球等等。这种现象被称为“自发性自我组织”。同步是实体之间的一种物质交流。

亨特认为,同步越复杂,意识就越复杂。例如,大脑中的数十亿神经元共同激活,从而作出一个决定,同时形成我们对外界的体验。这个过程极为复杂,它产生了丰富和动态的自我感。亨特把这种自我感称为感知。

也许万物都有感知,但感知程度差别甚大。按照亨特对感知的定义,就连石头或沙子这样看似没有生命的物体,也拥有初级的意识,它们只不过是“从外界接收信息”的物体。

亨特指出,每粒沙子都是与外界相联系的物体,因此也是“感受”存在的主体,尽管这种“感受”的程度比起人类来十分有限。他称之为“微意识”。在2011年发表于《意识研究期刊》的一篇文章中,亨特解释道:

几乎所有的生命形式、所有的尘埃,包括最小的亚原子粒子,都因为作用于其上的各种力而受到外界的影响。电子受到附近带电粒子的影响,也受到施加引力的物体的影响,并作出相应的反应。存在于宇宙中,意味着宇宙中的每个粒子都会受到周围各种力的推拉——否则它就是不存在的。因此,按照我对感知的定义,电子是能感知的,电子是一个主体。

人类拥有的是“宏意识”。亨特说,给予我们自我感和存在感的复杂意识,是基于“许多宏意识要素的共振”。在大脑各个物质层面单独发生的振动相对简单,但结合起来后变得极为复杂,让我们拥有了自我意识。“每个意识实体的大小如何,共振波的传播速度是决定它的限制因素。”亨特写道,“随着共振扩散到越来越多的要素,意识实体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

这套意识共振理论试图为人们理解精神与物质提供一个统一的框架,囊括神经科学、人类意识和主观体验研究、神经生物学及生物物理学。该理论为各个物质系统所具有的不同意识程度提供了一种解释。“一切都是关于振动,但也与振动的类型有关,最重要的,是关于共振。”亨特说。

亨特和斯库勒认为,万物皆有意识,只是程度不同。这种观点被称为泛心论,它在意识研究人员中得到了相对普遍的认可。亨特和斯库勒的研究基础不仅包括几百年来哲学家对感知的思考,数十年来科学家对这一过程的物质基础的探索,也为两人的研究提供了支持。

他们认为,振动解释了感知如何被创造出来,感知具有不同程度的复杂性,以不同的复杂程度产生共振。不过,他们的理论尚未得到证实。但这个框架有可能解决“意识的难题”,同时,也许会验证神秘主义者早已表达过的感觉,即世间万物皆有灵性。

翻译:于波

审校:李莉

编辑:漫倩

来源:QUARTZ

造就:剧院式演讲,发现创造力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点击文末蓝字“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