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语录

结婚36年是什么婚?怎么写祝福语(结婚36年是什么婚)

结婚36年是什么婚?怎么写祝福语(结婚36年是什么婚)

才女与丈夫结婚36年,从不曾与丈夫同寝,晚年忏悔道:我对不起他

此人是文坛有名的大才女,在文艺理论研究上卓有建树,但她的人生却过得极不如意,青年时,在父母的威逼下,她被迫接受了一段包办婚姻,与丈夫过着名存实亡的夫妻生活,从来没有体味到一丁点爱情的甜蜜与温暖,她便是苏雪林。

苏雪林生在一个殷实家庭,当时正值清末,中国的封建色彩仍旧非常浓厚,父母很崇尚“女子无才便是德”那一套理论,不愿让她去读书。好在她天生比较聪慧、勤奋,靠着自学竟也通晓了不少知识,对于文学的见解更是远超同龄人。一位同族的叔叔在和苏雪林相处了一段时间后,觉得她是个大才,这么荒废着实在可惜,于是便劝说她的父母送她去读书上学。

苏父苏母最终被打动,便同意小雪林去一所离家比较近的教会小学读书。1914年,县里的师范学校开始新一轮的招生,苏雪林很想去该校读书,但父母却坚决不同意,父亲更是直言,女孩子不需要读那么多书,往后嫁个好人家就行了。这番冰冷无情的话让苏雪林很是伤心,她一度万念俱灰想要结束生命。

后来,是母亲心软了,同意她去读师范学校,她这才得以继续学业。1919年,她又北上北京求学,期间还参加了新文化运动,接受了、自由等思想,成为一位彻彻底底的“新青年”。她当时在日记中表示,自己已然“脱胎换骨”,不再遵从封建的压迫,往后要为自己的而生,为国家而活。

1921年,她获得了留法深造的名额,因为怕家里人反对,她一直没有对外声张此事,直至临走时,她方才写信向母亲告知了此事,等到母亲派人赶到码头想要拦住她的时候,她已然乘船走远了。4年之后,母亲病重,家里来信催她立即回家一趟,她没有任何犹豫即刻乘船返回老家,见了母亲最后一面。母亲临终前嘱咐她要和当年定下“娃娃亲”的张宝龄完婚,她虽然心中万般不愿,但为了宽慰母亲,还是忍痛答应了。

张宝龄出身商人家庭,家里很是富裕,而且也是留学的高材生,与苏算是家世相当。但张是理科生,与文科出身的苏毫无共同语言,两人此前通信也是以“先生”、“女士”相称,用语十分生硬,完全没有一丁点的感情。苏雪林与张宝龄结婚后,因为心中互相有芥蒂,从未同寝过,一直相敬如宾。其实苏雪林曾经尝试过与张培养感情,结果却并不理想。

她曾邀请张去看电影、喝咖啡,张从来都是毫不留情面的婉拒,从来没有赴约过一次,这让苏雪林很是受伤,她觉得张宝龄是自比清高,看不起自己,因此也逐渐对张冷淡起来,有那么一个月,两人甚至连一句话都没说过,在同一屋檐下各自过着独立的生活。后来,两人之间因为三观不合,爆发了诸多矛盾,经常吵架,日子越过越糟糕。有人曾劝两人离婚,一拍两散各自生欢岂不美哉,但两人却又表示拒绝,他们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忠于这段一点也不幸福的婚姻。

抗战时,苏雪林前往四川避难,而丈夫则去了昆明,两人相隔千里,竟丝毫不牵挂对方,甚至连一封信都懒得写。解放战争时,两人同在武汉大学工作,此时张内敛了一些,不再动不动就发脾气,而苏也温柔了许多,不再为了一点小事斤斤计较,两人就此渡过了比较平淡的3年时间,很少再发生争执。1949年,败退前夕,苏雪林打算去香港,临走前,她问张愿不愿意跟她一起走,张决绝的回答道:不愿意。

苏对这个回答并不意外,她没有任何犹豫立即收拾行囊南下,先在香港待了一段时间,紧接着又转往欧洲定居,而张宝龄则留在大陆,加入红色阵营,为人民建设做贡献,1961年,他因病离世,这段延续了36年的不幸婚姻也就此宣告终结。此时苏雪林正在台湾某高校任教,她听到这消息之后,先是一怔,而后又深深叹了一口气。

1987年,1998年,她先后两次回大陆探亲,并参加了武大、安徽大学的校庆纪念活动,1999年,她病重住进了医院,躺在病床上的她不禁开始回忆起一生的点点滴滴,她觉得张宝龄对她还不错,而她似乎对张过于冷淡了,她觉得自己有些对不住丈夫,可现在却又无法再补救,她只能暗自悔恨。当年4月,她因病离世,时年102岁。

才女与丈夫结婚36年,从不曾与丈夫同寝,晚年忏悔道:我对不起他

此人是文坛有名的大才女,在文艺理论研究上卓有建树,但她的人生却过得极不如意,青年时,在父母的威逼下,她被迫接受了一段包办婚姻,与丈夫过着名存实亡的夫妻生活,从来没有体味到一丁点爱情的甜蜜与温暖,她便是苏雪林。

苏雪林生在一个殷实家庭,当时正值清末,中国的封建色彩仍旧非常浓厚,父母很崇尚“女子无才便是德”那一套理论,不愿让她去读书。好在她天生比较聪慧、勤奋,靠着自学竟也通晓了不少知识,对于文学的见解更是远超同龄人。一位同族的叔叔在和苏雪林相处了一段时间后,觉得她是个大才,这么荒废着实在可惜,于是便劝说她的父母送她去读书上学。

苏父苏母最终被打动,便同意小雪林去一所离家比较近的教会小学读书。1914年,县里的师范学校开始新一轮的招生,苏雪林很想去该校读书,但父母却坚决不同意,父亲更是直言,女孩子不需要读那么多书,往后嫁个好人家就行了。这番冰冷无情的话让苏雪林很是伤心,她一度万念俱灰想要结束生命。

后来,是母亲心软了,同意她去读师范学校,她这才得以继续学业。1919年,她又北上北京求学,期间还参加了新文化运动,接受了、自由等思想,成为一位彻彻底底的“新青年”。她当时在日记中表示,自己已然“脱胎换骨”,不再遵从封建的压迫,往后要为自己的而生,为国家而活。

1921年,她获得了留法深造的名额,因为怕家里人反对,她一直没有对外声张此事,直至临走时,她方才写信向母亲告知了此事,等到母亲派人赶到码头想要拦住她的时候,她已然乘船走远了。4年之后,母亲病重,家里来信催她立即回家一趟,她没有任何犹豫即刻乘船返回老家,见了母亲最后一面。母亲临终前嘱咐她要和当年定下“娃娃亲”的张宝龄完婚,她虽然心中万般不愿,但为了宽慰母亲,还是忍痛答应了。

张宝龄出身商人家庭,家里很是富裕,而且也是留学的高材生,与苏算是家世相当。但张是理科生,与文科出身的苏毫无共同语言,两人此前通信也是以“先生”、“女士”相称,用语十分生硬,完全没有一丁点的感情。苏雪林与张宝龄结婚后,因为心中互相有芥蒂,从未同寝过,一直相敬如宾。其实苏雪林曾经尝试过与张培养感情,结果却并不理想。

她曾邀请张去看电影、喝咖啡,张从来都是毫不留情面的婉拒,从来没有赴约过一次,这让苏雪林很是受伤,她觉得张宝龄是自比清高,看不起自己,因此也逐渐对张冷淡起来,有那么一个月,两人甚至连一句话都没说过,在同一屋檐下各自过着独立的生活。后来,两人之间因为三观不合,爆发了诸多矛盾,经常吵架,日子越过越糟糕。有人曾劝两人离婚,一拍两散各自生欢岂不美哉,但两人却又表示拒绝,他们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忠于这段一点也不幸福的婚姻。

抗战时,苏雪林前往四川避难,而丈夫则去了昆明,两人相隔千里,竟丝毫不牵挂对方,甚至连一封信都懒得写。解放战争时,两人同在武汉大学工作,此时张内敛了一些,不再动不动就发脾气,而苏也温柔了许多,不再为了一点小事斤斤计较,两人就此渡过了比较平淡的3年时间,很少再发生争执。1949年,败退前夕,苏雪林打算去香港,临走前,她问张愿不愿意跟她一起走,张决绝的回答道:不愿意。

苏对这个回答并不意外,她没有任何犹豫立即收拾行囊南下,先在香港待了一段时间,紧接着又转往欧洲定居,而张宝龄则留在大陆,加入红色阵营,为人民建设做贡献,1961年,他因病离世,这段延续了36年的不幸婚姻也就此宣告终结。此时苏雪林正在台湾某高校任教,她听到这消息之后,先是一怔,而后又深深叹了一口气。

1987年,1998年,她先后两次回大陆探亲,并参加了武大、安徽大学的校庆纪念活动,1999年,她病重住进了医院,躺在病床上的她不禁开始回忆起一生的点点滴滴,她觉得张宝龄对她还不错,而她似乎对张过于冷淡了,她觉得自己有些对不住丈夫,可现在却又无法再补救,她只能暗自悔恨。当年4月,她因病离世,时年10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