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语录

陕西方言常用语300句(陕西方言骂人)

陕西方言常用语300句(陕西方言骂人)

延安话,河北话,陕西话

拜年常用语怎么说啊

饿们陕西嘹匝咧 陕西方言保留了许多古汉语的词汇,语法结构简练,幽默风趣,有兴趣的朋友不妨随我去听听。

1 陕西农村人早起在巷道见第一面,一般都有如下对白: “吃了么

” “吃了。

” “吃的啥

” “吃的米汤馍。

” “咥(音碟)了几个馍

” “四个。

” “你和彘一样,那么能咥

” 2 陕西人老朋友见面,为了表示亲热关系美,先是一顿嬉笑怒骂,拳打脚踢。

“你×日的咋好长光景莫见你咧

”给上一拳。

“羞你先人哩,还好意思说,给我打个电话。

”踢一脚。

“去你娘的脚

” “去你大那腿

” 然后就握手,正儿八经说话。

谈前个弄了些啥球蹲脸事情,夜个给那个亏人的头头塞黑拐了,今个有啥马 眼事,明个预备寻门户走亲戚,后个到戏院子听秦腔去。

3 两个闲人在巷道或大街道上闹纠纷了,互相逗火,话说多了,声高了,就这样。

“你屁干啥哩

” “你屁干啥哩

” 后一句声音一定高于前一句。

“我给你娃说,少胡骚情

” “咋咧

” “你说咋咧

” “把你个碎猴

” “你才碎猴

” “咋家

” “你咋家

” 4 农村人起的早,起间鸡叫过三遍,天麻麻明就起来了,先上茅房倒尿盆,然后婆娘用条除扫扫院子,男人赶早就去地里劳动,晌午回来吃一下饭,再干一后晌,天麻茬儿黑就收工。

早饭一般是米汤馍,一碟红萝卜丝。

晌午饭通常是捞干面,碗底搁几片葱叶,一勺荤油,黑了饭食十分简单,一碗煎水,一个辣子夹馍就打发了。

晌午吃饭时,都蹴在自

陕西话的特点是什么

我是西安人,小时候就留意过普通话和发音的区别。

普通话发阴平(一声调)的,陕西话都念轻声普通话发阳平(二声调)的,陕西话仍读阳平普通话发上声(三声调)的,陕西话发去声普通话发去声(四声调)的,陕西话发阴平这只是一般规律,根据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讲话习惯,还会有一些特例。

正是因为陕西话中没有上声,发音不需要拐弯,所以讲起来酣畅淋漓,十分痛快。

另外陕西话会有拖长音的现象,听起来比较流畅。

不像这一带的方言那样发音短促。

现代一般来讲只需在普通话的基础上变调就行了。

但是,比较纯正地道的方言,在声母的发音上会有所不同。

如普通话中发zh的,很多老人在方言中会发成介于v和f之间。

这就比较复杂了。

叼蒲城,野渭南开头的说的是陕西各地方的顺口溜全部内容是什么

陕西方言顺口溜讲的:刁蒲城,野渭南不讲大荔县至,银户县杀人放火长安县二球出在澄城县土匪两华县孟原的风,赤水的葱武功县的烧鸡公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三原的媳妇不能看。

其实还有好多呢,都说的是比较实在的东西。

在原来确实是这样子,不过现代社会早不是了。

新年快板短句顺口溜

好好卖会儿呆好,不知道整个球迷贼邪呼,不怕他们削你啊,一脚你舶了盖儿卡秃鲁皮,弄碎你嘎拉哈,打的你满脑瓜子粘咕抓得,还手就得蹲笆篱子,还得流着哈喇子说道谦,得瑟

蒙圈了吧

“你爸好,你爸坏,你爸是我的裤腰带。

”----没啥脏字,挺好。

“XXX的妈呀,马大哈,洗脚的水呀,蒸地瓜,蒸的又面又起沙,被窝里吃,被窝里拉,被窝里放屁嘣爆米花”。

“XXX笑嘻嘻,闲着没事捅马B(长大后才知道是什么意思),马毛了,车翻了,把XXX的JB压弯了,天长了,地久了,他的JB没有了”。

山炮;瘪茄子;得儿喝;欠儿灯;滚犊子。

吃屁怕你馋,往你肚子里灌咸盐,咸盐两毛五,看你像个小地主。

你骂我,我不怕,我去北京找我爸,我爸有个大喇叭,吹你一脸大粑粑。

你骂我,我不听,你妈是个白骨精,白骨精黑爪子,扯你爸裤衩子。

祭灶

作者/王小虎 方言诵读/陈小云

音频作品为长安融媒

“颂您一个长安”栏目原创

转载请注明出处!


“灶王爷,本姓张。骑着马,挎着枪。上西天,见玉皇。年年好,月月强,每年都打万石粮。”“灶王爷爷本姓张,摇摇摆摆下了乡。白天吃的油盐饭,夜晚喝的烂面汤。岁末上天言好事,年初回宫降吉祥。”这些耳熟能详的民谣, 是人们唱给灶王爷听的。


灶王爷又称灶神,灶君,灶君司命,是古代神仙等级中最低的地仙。传说从前有一个张郎,不好好耕作,出门去做生意。家里全部由妻子丁香操持。后来张郎发达回家,嫌丁香不好看,就把丁香休了,重新娶了一个年轻漂亮的媳妇。后由于张郎挥霍无度,很快就穷困潦倒,只得靠乞讨为生。有一天张郎遇到了丁香,他羞愧难当,一头钻进灶火洞里给憋死了。比较幸运的是死后的张郎遇到了下界巡视的玉帝,因为跟玉帝同姓,所以玉帝就封他为“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同时负责人间巡视,记录人间善恶的官。后来,可能是人们怕灶王爷寂寞,又为其添了一位灶王婆一同供奉。传说灶神每年腊月二十三晚上天汇报,除夕晚上回到人间。为了让灶王爷上天汇报时少说坏话,人们就采取供奉祭祀的方式来讨好灶王爷,从而形成了腊月二十三祭灶这一风俗习惯。

民以食为天。对于专管灶火的神仙,那些“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人是非常信奉,对祭灶是非常重视。他们希望能得到灶神的庇佑,希望自家的灶头兴旺,烟火不断。每年临近腊月二十三的时候,人们都会去集上请灶爷灶婆和灶马像。就是用那种很薄的黄色草纸油印的,很像版画的那种灶爷灶婆坐像,两边印有“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的对联。然后再买些香蜡纸表。到了二十三晚上,人们先烙好灶饦馍,然后在灶神像前点燃香蜡,并将灶饦分一小块拌以谷草祭奉灶马。有的还用筷子蘸点蜂蜜或者灶糖抹在灶爷嘴上,嘴里还念念有词,希望灶爷上天多说好话,让玉帝能够降福人间明年有个好收成,不要叫人饿肚子。祭祀一毕,将灶爷灶婆像揭下连同灶马一起焚烧,送他们上天去汇报工作。祭灶仪式完成后,家里人才分享灶饦馍。

我的母亲是无神论者,但很合群,不忤逆。她会随村里老人们去朝南五台,跟着去庙里烧香。所以,在祭灶的前一天晚上,她会用酵面蛋搋一盆面,放在火炕的拐角醒发。第二天面发好,她就张罗着开始烙灶饦馍了。说是灶饦馍,其实就是油旋饦饦。那时候农村人粮食比较紧张,套磨子把麦子磨得很扎,面粉收的很低。所以,母亲烙的灶饦馍不像现在的馍很白,而是很黑,像树皮一样。为了能够口感好,母亲会给面上抹一点油,撒一些调和面、葱花。所以,母亲烙的灶饦虽然面相不好看,但吃起来还是很香的。我丈母娘和母亲不一样,她把祭灶搞得很复杂。她会扳着日子去赶杜曲二五八的集,请回灶爷灶婆、灶马,还有门上窗子上的挂絮。到了腊月二十三,她不但给灶房墙上供上灶爷灶婆,还要给房门道、自来水池上都要供上灶爷灶婆。二十三晚上送走,除夕晚上还要接回。等我们大年初上去给她拜年的时候,她会给我们说:“我给神都说了,让保佑你们全家日子过好,平平安安。”年轻人是不理会她这些说辞的,但我知道老人的慈善心理,会笑一笑表示感谢。


灶饦馍与灶糖


现在,农村老人对祭灶还是一如既往地热衷,可城市的人就淡得多了。因为现在城市年轻人居多,他们在思想上对神鬼之事本来就漠然视之,再加上生活节奏快,基本上在腊月二十三是没人祭灶的。其实,中国传统习俗的设立,都有它的现实意义。祭灶就是要唤起你的粮食忧患意识,要有灶火头的危机感。祖辈们遭过年馑,饿过肚子,知道粮食来之不易。他们生怕家里断了顿,让娃们受牺惶,所以对灶神非常敬畏。现在的年轻人衣食无忧,灶爷对他们来说已经成为老朽,是用不上的神。你走进大学校园,走进酒店餐馆,粮食浪费很大。我觉得,祭灶的形式可以不要,但粮食的忧患意识不能丢,节约粮食的传统不能丢。因为粮食是地里长出来的,不是机器造出来的。以现在的科技状况,我们还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命运。如果没有粮食忧患意识,大肆地去浪费,是要遭天罚的。所以,我对老人们的祭灶是不反对的,家里人也会在腊月二十三烙灶饦,对传统的祭灶节日有所表示。传统民俗之所以能千百年传承下来,自有它的道理,我们还是要尊重的。


作者简介

王小虎,陕西省作协会员、西安市作协会员、长安区政协文史员、长安文学艺术研究会名誉副会长、长安油画院艺术顾问,曾有近百篇散文、小说发表于《西安日报》《西安晚报》《长安开发》《秦岭》等多种报刊杂志,报告文学《独臂愚公》获《人民文学》征文优秀奖,出版散文集《映日荷花别样红》和创作长篇小说《别把村官不当干部》各一部。


诵读者简介

云卷云舒 ,原名陈小云,一个热爱生活的人。爱好主持,朗诵,唱歌,模特艺术。陕西省朗诵协会会员。愿意用声音和真情表达文字魅力,感动自己和他人,抒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愿意和朋友们一起,尽情享受诗歌的魅力和诵读带来的精神愉悦。


图文编辑/音频制作:雨霏

出品:西安市长安区融媒体中心

“颂”您一个长安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