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网名

公历和农历怎么区分生日(公历和农历怎么区分)

公历和农历怎么区分生日(公历和农历怎么区分)

一文读懂 | 阳历、阴历、农历、公历有什么区别?

很多人认为:农历就是阴历,公历就是阳历,但其实这种说法是不对的。

下面一文看懂这四种历法到底有什么区别。

想了解这四个概念,首先需要知道古人用什么来衡量时间?

最直观的就是一天,基本都是用太阳的升起和落下来衡量的。但是,用什么来衡量比一天还长的时间就不一样了。

有的地方用月亮衡量,将月亮从月牙到月圆,再到月牙整个周期定义为一个月,即月球绕地球一圈的时间。这种方法就形成了“阴历”,也叫“太阴历”。

不过,月球绕地球一圈不是整数天,大约为29天多一些,如果一年也按12个月来算,相当于只有350多天,与四季变化(直接影响农业)相差越来越大,非常不实用。

所以,阴历后来被大多数人弃用了。

有的地方的古人用太阳来衡量比一天更长的时间,将地球绕太阳一圈的时间设定为一年,即“阳历”,也叫“太阳历”。

但这种方法也有缺陷,地球绕太阳一周360天多一些,几年下来,与四季的变化还是对不上,需要进行调节。

古罗马人从古埃及人那里继承了阳历,并设定了一种调节方法,比如罗马皇帝认为自己出生那一个月只有30天,看起来没有排面,就从2月那里拿出一天。

后来又经过了多次改动,于是就有了大小月的概念,形成了我们今天大多数人用的历法,也称为“公历”。

所以,公历是古罗马人调节后的阳历,但阳历的调节方法不止一种,还有其他很多种调节方法,他们不叫阳历。

准确地来说,公历是阳历的一种,阳历还包括公历外的其他历法。

农历则是以阳历为主,以阴历为辅的一种方法,严格来讲叫阴阳历。

具体来看,农历的一个月是用阴历来衡量,即月亮绕地球一周的时间定义为一个月。

但这样一年时间不准确,所以定期就多加一个月,即闰月。后经过多次修正,发现每19年增加7个闰月刚刚好,就形成了今天成熟的农历,正好与二十四节气相对。

以上。

中国历法略考:阴历阳历农历,原来可以分得非常清晰

中国历法渊流

中国古代天文研究基本上是为历法服务的,历,过也,经历和经过。法,刑也,平之如水。准则和规律。历繁体字,当中一个部分,廌,传说中的异兽,能辨是非曲直。历法,就是观察星体运动变化的规律,用来指导一些活动。

我国出土过一片记载天文历法的甲骨片,考古专家推测已经有4000年了,是目前全人类最古老的历法证据,称为甲骨历。司马迁自己搜集他所处时代能找到的历法文献,记载于《史记 历书》--历书甲子篇,可以追溯到殷商。

传说在尧帝时,让羲和、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在东南西北,观察日月星辰的变化,定出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来划分一年四季。一年三百六十六天,三年一个闰月。《夏小正》《月令》《尧典》都记载了古人观察天文、物象、气象的行为。根据观察天文的规律,来安排各种活动,就是历法的主要作用。

阳历阴历与阴阳合历的区分

观察太阳的运动规律,制定的历法就是阳历。采用回归年为周期,为了调整历法的长度与实际长度的偏差,会设置闰月。古玛雅历,现在的公历都是阳历。

观察月亮的运动规律,制定的历法就是阴历。采用朔望月为周期。伊斯兰历,就是太阴历,阿拉伯国家还在用。

同时观察太阳与月亮的运动规律,以回归年和朔望月为周期,融合在一起,是我国古代历法的主流,希腊、巴比伦都是采用这种混合历,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农历。

真太阳时,就是真实的太阳时,这么说吧,12:00太阳正南,各个地区不一样。真太阳时的计时工具就是日晷,而不是时钟!太阳东升西落,影子指示时间,1天是360°,但不是24小时,地球绕日轨道是椭圆的,不是正圆。

24小时是一个平均值,每一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真太阳时。1884年10月1日,英法美德俄日确定经过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为本初子午线,据此确定格林尼治时间为国际标准时间。第一个测出子午线的人,是僧一行。

中国历法的更迭融合

中国的历法一直在更迭变化,夏商周被称为三正历。每年的开始和季节划分却不同,战国时才基本确定四分历,司马迁对四分历作出修订,命名为《太初历》加入二十四节气,从此以后,阴阳合历就是我国最大的主流历法。

老祖宗,仰观天象,俯察地理,很朴素地认为,天有三个功能区,正殿是太极,外殿是天市,内殿是紫微。紫微就是天帝的地方,太极就是太微,是紫微的南宫,天市就是交易的地方。三垣就是指的这三个地方。

人看天,天就是圆的,像球体,太阳东升西落的轨迹,就是黄道。月亮升落的轨迹,就是白道。太阳在一个点走啊走啊又走回来了,这就是一周年,科普点的说法,回归年。黄道切12份,每一份都给星星命名,百十颗,合称28星宿。

七政就是日月金木水火土,7个星体。天的中心,北极星,因为它动得很慢,好像不动,其它星星动得快,这不是中心是什么,很朴素的观察方法。北斗7星,就是靠近北极星的7颗星星。以前的名字,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连起来像个勺子,总在北边的天空,就是北斗七星。玉衡、开阳、摇光勺子把,斗柄,杓。天枢、天璇、天玑、天权勺子身,魁。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四季就是这么来的。28宿东南西北各占7个,每一宿又包含几个星体。

春夏秋冬的区分与二十四节气

春夏秋冬四季,天上出现不同的星星,结合东南西北方位,配成四象,就是再熟悉不过的东苍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

北极星这一片,中宫。紫微垣,东北,太极垣,太微垣。东南天市垣。紫微垣37个星星,哈哈,我也记不住,但我知道总数。太微20个,天市19颗。

二十四节气怎么来的,把太阳在黄道的位置与气候结合,切成24份。5日1候,3候一气,一岁约等于360,24节气就画出来了。这个分法,主要是用于农耕。拿个棍子插地上,影子最短就是夏至,最长就是冬至。同时定出南北。

商周时候,一年两季节,春和秋。史书春秋,并不是只记载春天和秋天。唐代和尚僧一行,世界上第一个算出子午线长度的人,把他老师印度善无畏的印度天文学纳入历法,地球的自转和围绕太阳的公转,会让地球上的日影发生变化,而每一次变化就是一次时间的改变。

他选取了13个观察点,然后安排人在每个地方记录每一天的日影变化,最后将这13个点的数据进行汇总和计算,并得出一个准确的历法时间。他编纂修订的历法为《大衍历》。

元朝的时候又吸收了阿拉伯历法,郭守敬把他和现行的历法融合,成为《授时历》明朝又修订,改成《大统历》,清朝的时候又吸收欧洲的天文历法,推行《时宪历》。我们现在用的农历就是南京紫金山天文台颁布的《紫金历》,和《时宪历》基本一致。

现在使用的历法

新中国成立以后,推行公历,但也保留了农历。各个朝代都对历法很重视,有专门的机构和官职。秦汉太史令,司马迁就是太史公,以官职来称呼。唐代名字是太史局,宋元叫司天监,明清是钦天监。

古代新年的开始,并不是如今的元旦和立春、除夕,而是以冬至为一岁的开始。朔旦为一月的开始,夜半为一日的开始。白天通过观察阴影长短位置变化,来测定时间的工具为日晷。阴天下雨夜里怎么办呢,漏壶。因为发明这个工具的人名字叫万年,为了纪念他,将历法命名为万年历。

阴历与二十四节气结合,就是农历,本质是阴阳合历。朔望就是观察月亮,看不见月亮,朔月,最亮的时候,望月。根据圆缺变化,分成上弦下弦。阳历是太阳两次经过春分的时间间隔,目前世界通行的是阳历。太阳的升落为日,月亮的隐现为月,四季更迭为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