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网名

1984年10月10日农历是什么星座(1984年10月10日农历)

1984年10月10日农历是什么星座(1984年10月10日农历)

历史上的今天(10月12日)

主要事件:

1、1492年10月12日——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2、1773年10月12日——法国天文学家梅西叶首次发现具有螺旋结构的星系

3、1885年10月12日——清政府改台湾府为行省 命刘铭传为台湾巡抚

4、1976年10月12日——世界上最大的清真寺奠基仪式在巴基斯坦首都举行

5、1998年10月12日——中国女队获第33届国际象棋奥赛冠军

6、公元1138年10月12日叙利亚阿勒颇7.1级地震,造成阿勒颇大量建筑物倒塌,造成数千人死亡。

7、10月12日是世界关节炎日,全世界关节炎患者约有3.55亿人。

8、1984年10月12日(农历1984年9月18日),英保守党年会总部大爆炸首相撒切尔夫人无恙。

9、1952年10月12日,邱少云同志壮烈牺牲。

10、2020年10月12日,NBA总决赛洛杉矶湖人以106比93击败迈阿密热火,总比分4比2获得当年的总冠军。詹姆斯砍下28分、14板、10助攻的三双数据。湖人队苦等10年再次夺得NBA总冠军。这也是湖人队第17个总冠军,和波士顿凯尔特人并列成为拥有NBA总冠军最多的球队。

新华全媒+丨大医为民——协和百年的历史跨越

新华社北京9月16日电 题:大医为民——协和百年的历史跨越

新华社记者陈芳、田晓航、胡喆

历史,忠实地记录着一个国家卫生健康事业由弱到强的飞跃,也见证着北京协和医院这座医学殿堂百年“许国为民”的荣光。

在这里,每一天的开始是“进入零时起”:灯火,恍若白昼;人群,穿梭如流;生命,在此护佑。

在这里,走出了张孝骞、林巧稚、曾宪九这样的医学巨匠,也培养了众多的医界学科带头人。无数个“医学第一”在此诞生。

从1921到2021——怀救苦之心、做苍生大医,待病人如亲人的初心不曾改变。开启“中国医学科学”道路,与中国现代医学发展史紧紧相连,这就是百年协和,一座让患者性命相托的医院,一座中国现代医学史上的丰碑。

9月16日,北京协和医院老专家在庆祝大会后准备合影。当日,庆祝北京协和医院建院100周年大会在北京协和医院学术会堂举行。100年来,北京协和医院致力于攻克医学难题,培养医学人才,提供优质健康服务,为促进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和保护人民生命健康作出了积极贡献。新华社记者 张玉薇 摄

永恒的追求——“一切为了患者”

人们总说,“林巧稚大夫有一种特别的吸引力!”

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句话语,让人感受到一个清瘦身体里蕴藏的不凡品格。

林巧稚特别的吸引力是什么?在协和的医生们眼中,就是极端的热忱,对患者、对工作极端的负责任。

走到病人床边,拉拉病人的手,掖掖病人的被角,把耳朵贴在孕妇的腹部听听胎心,微笑着说:“挺好的!”病人焦虑的情绪缓解了,烦躁不安被微笑代替,产程也顺利了……

终身没有婚育的林巧稚,亲手迎接了5万多个新生命,被称为“万婴之母”。真诚与关爱,是她的从医底色。

上世纪60年代初,林大夫的办公室就在15楼3层过道旁的一间小屋里。这个超级狭小的办公室只有一扇窗户,但“功能”强大。

对过儿就是产房,透过窗户,产房里的活动隐约可见。产妇一有“特别”的声音,林大夫会立马赶去,超不过30秒!

即使在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刻,心里还装着患者。这,就是大医仁心。

“张贵纯同志,您在9月14日诊视后已将近一个月,应该返院随诊,进行超声、ERCP等检查,以明确诊断,希望您不要延误。”1984年10月,著名外科学家曾宪九,因患者未按时复诊,放心不下,便写了这封信,还给张贵纯单位领导写信,一起催促。

张贵纯并不知道,那时的曾宪九已是肺癌晚期。从家走到医院仅200米的距离,都要在路上歇几歇。

多年后,已恢复健康的张贵纯还记得当年再次见到曾大夫的情形:“他抬头看见我,乐了,说‘你终于来啦?你自己对生命怎么不珍惜呀?你这个小同志’。听他那么一说,我感到特别的温暖。”

张孝骞、林巧稚、曾宪九、刘士豪、吴英恺、宋鸿钊、邓家栋、张乃峥、方圻、朱预……生命奇迹的背后,是这些“大医”树起的匡威济世、仁医德行的精神丰碑——

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患者!

百年来,从协和走出了百余位现代医学巨匠、13位中华医学会会长、6位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他们开创并引领了众多医学学科的发展,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医疗实践之路。

“协和的大夫都是‘熏’出来的,这种‘熏’,就是老一辈对年轻一代的言传身教。”北京协和医院院长张抒扬说,怀救苦之心、做苍生大医,待病人如亲人,提高病人满意度,是协和百年不变的办院理念和坚守。

“手术刀也要闪耀温暖的光芒”——协和医院妇产科郎景和院士说,老一辈的言传身教,影响了几代协和人,“严谨、求精、勤奋、奉献”的协和精神在新时代生根开花。

面对每天接待万余名患者的“超负荷”状态,协和从来没有放弃努力。

2015年起,协和推出自主开发的App和自助机,开通门诊检查检验一站式预约;2021年,“北京协和医院互联网医院”作为北京首家互联网医院获批,让各地患者从“奔协和”转变为“问协和”。

200余人的导医队伍帮助患者顺利就医,设立“温馨小屋”为老年人提供个性化服务,“安宁疗护”带给患者最后一程的温暖,内镜中心飘荡着舒缓优美的小提琴曲缓解患者紧张情绪……爱的甘霖,洒在协和每一个角落。

9月16日,北京协和医院的老专家出席庆祝大会。当日,庆祝北京协和医院建院100周年大会在北京协和医院学术会堂举行。100年来,北京协和医院致力于攻克医学难题,培养医学人才,提供优质健康服务,为促进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和保护人民生命健康作出了积极贡献。新华社记者 张玉薇 摄

登“险峰”、闯“禁区”——“严谨、求精”创奇迹

在医学探索征途中,协和创造了数不清的“第一”——

在国际上首次提出由中国人命名的肾性骨营养不良;

成功实施中国第一例食管癌外科治疗、第一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通过临床结合基础研究,对垂体瘤的诊治从几近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闯别人闯不进去的“禁区”,靠的是什么?是协和医者“三基三严”的科学精神和历久弥坚的创新精神。

自建院至今,协和完整保存了400多万份病案。这是中国现代病案管理的开端,也是中国医院病案史的奇迹。

尽管不少纸张已经泛黄,但病案字迹工整、文辞流畅、记录翔实,时而缀以手绘疾病图谱,成为协和人鲜活的“教材”和珍贵的医典。流淌在协和人血液中的“严谨、求精”,在一字一句一描中彰显无遗。

没有留下鸿篇巨制的张孝骞,医生们将他视为一个时代的高峰。一次又一次的诊疗“奇迹”,映照的是他“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严谨态度。

一些与他共事的大夫始终记得:晚年的张孝骞右眼几近失明,左眼一米以外就看不清人。他小心吃力地记着笔记,字还是不知不觉写串了行……

从医60多年,50多个小本子记录患者的点点滴滴。遇到疑难病例,张孝骞随口就能指出某时某病房某患者与此类似,患者似乎从未离开他身边。

曾有不少人想从小本子中探求医道秘诀,他淡淡地说:“一个医生不管他的本领多么高,他对病人病情的了解是无止境的。”

“大医”的严谨被奉为圭臬,“求精”的精神薪火相传。

心胸外科学家吴英恺,眼里“容不得一粒沙子”:病床必须是洁白而平展的;外科病人皮肤上不能有胶布的痕迹;切皮得是一条完整的直线,缝合的每一针都必须均匀流畅。

窗户开成一条线,枕头和水壶朝一个方向摆齐,大扫除连病床轱辘都要擦得干干净净,重症监护等30余个专科领域的500多名专科护士为患者奉献更优质的护理服务……协和护理事业发展中,“求精”无处不见。

“临床不离床”,以问题为导向,协和人不断攻坚克难——

宋鸿钊院士团队在国际上率先将绒癌从死亡率90%改善到根治率90%;邱贵兴院士带领骨科团队提出的特发性脊柱侧凸“协和分型”将脊柱失平衡发生率由“King分型”的13.2%降至2.7%……

协和持续向疑难病、急危重症及罕见病诊治的“珠峰”发起挑战——

成立27个门诊疑难病会诊专业组,建设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救治、危重新生儿救治“五大中心”,多学科诊疗模式遍地开花……一步一个脚印,协和处理疑难病症的能力不断提升。

从一个专家教授到多学科团队,从病案到生物样本库,从图书馆到大数据支持下的“知识库”……始终遵循“高进、优教、严出”的原则,以“教授、病案、图书馆”著称的协和“三宝”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和深意。

“医院的核心使命是治病救人,病人安全是攀登医学高峰的基石。医院好不好,病人说了算,这才是评价医院的金标准。”北京协和医院名誉院长赵玉沛院士说。

这是9月16日拍摄的庆祝大会现场。当日,庆祝北京协和医院建院100周年大会在北京协和医院学术会堂举行。100年来,北京协和医院致力于攻克医学难题,培养医学人才,提供优质健康服务,为促进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和保护人民生命健康作出了积极贡献。新华社记者 张玉薇 摄

心有大我——“只要国家和人民需要”

“生命的泉,即使拌和着血和泪,也要在自己的国土上流淌。”百年中,北京协和医院走出了无数杰出人才和爱国英雄,从科学、学科和爱国等多个方面对国家作出巨大贡献。

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时代楷模”——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全国文明单位……沉甸甸的荣誉,是对协和人勇担使命的至高认可。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动员令一出,短短十几个小时,3306名协和人报名请战。

时任北京协和医院党委书记张抒扬、副院长韩丁带领186名协和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队员驰援武汉。队员涵盖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重症医学科、感染内科,还有眼科、耳鼻喉科、麻醉科等,80%以上是“80后”“90后”。

“随时准备为党和国家牺牲一切!这不是一句空话。”忆起同心战“疫”的日子,张抒扬几度哽咽。“要让党旗在防控疫情斗争第一线高高飘扬。哪怕有一线希望,我们也要把患者从死神手里拽回来!”

医疗队带去了协和的41项核心制度,又以问题为导向、精准施策,为医护人员就地开展37项培训。协和人成为抗击疫情“火线上的中流砥柱”,为中国乃至世界贡献了新冠肺炎重症救治的“协和经验”。

“亲历这场战‘疫’,我们懂得了医者的力量,更懂得了党的伟大。”北京协和医院党委书记吴沛新说,2020年以来,协和医院发展党员人数增加了50%,员中高级知识分子群体比例近50%。

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

从成立中国第一个社会服务部到建立第一个公共卫生事务所,从传承百年的内科“大查房”到探索建立农村三级医疗网的“定县模式”,从“大师领衔的农村巡回医疗队”到新时代牵头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每个重要的历史关头,协和人总能担当重任、不辱使命。

抗日战争时期组建红十字救护队在战场上救死扶伤、奔赴全国各地保留医学火种;抗美援朝时期参加志愿手术队、收治志愿军伤员……战争年代,协和人践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铮铮誓言。

新中国成立后,协和人响应党和国家号召,派出大批专家支援全国医疗卫生事业建设,参与数十所知名医院、医学院和研究机构的创办。

改革开放以来,作为卫生健康“国家队”和公立医院“排头兵”,协和连续几十年帮扶基层和偏远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勇做医改“试验田”“开路人”,扛起提供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诊疗服务的家国使命。

在协和迎来新的百年征程之际,国家医学中心、转化医学综合楼、国家重点实验室等一批高端医学科研平台,将围绕医学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对标“世界一流”,研发关键核心技术。

“每一个惊心动魄的抢救,每一次大查房的商讨争辩,每个深夜不熄灭的灯光,都感染和激励着新一代协和人。未来,青年人要让协和医道更好传承和弘扬。”“80后”骨科医生吴南说。

“我们要把最温暖的爱和最精湛的医术奉献给人民,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医院,为守护人民的生命与健康书写协和的新篇章。”张抒扬说。

9月16日,北京协和医院著名医学科学家、医学教育家张孝骞教授之子张友会教授(右)出席庆祝大会。当日,庆祝北京协和医院建院100周年大会在北京协和医院学术会堂举行。100年来,北京协和医院致力于攻克医学难题,培养医学人才,提供优质健康服务,为促进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和保护人民生命健康作出了积极贡献。新华社记者 张玉薇 摄

十全十美--具体阐述

十全十美--具体阐述 20151212 开心歌

十全十美的基本解释:十分完美,毫无欠缺。没有瑕疵。

【出 处】清·陈朗《雪月梅传》:“贤侄出门也得放心,岂不是十全十美。”

乐聊人心中的十全十美,就是个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最和谐美好的状态。万人一心、天人一心,万物共生共荣。

人的最完美的状态是:成为道德圆满的人,完满健康的人,全面发展的人,有三大价值的人,随遇开心的人。

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状态是:万物和谐,天人相亲。天下太平,其乐融融。就像乐聊八个善意念中描绘的“万众一心同笑谢,天人一心奏凯歌”那样最壮丽、最完美的状态。

如何实现这样美好的社会状态呢?潘朝东老师在《统一领导 崇道尊师 承古创今 复兴中华》一文中指出,“面临的开放和复兴中华气文化的运动是一场更深刻、更彻底、更全面的触及人类灵魂的大变革。复兴中华气文化是复兴中华的需要,也是促进人类同乐、同康、和谐、和平与发展的需要。”又指出,“复兴中华气文化和复兴中华是我们的历史使命和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一定要当好这场大革命的先锋,我们一定能当好这场大革命的先锋!”

当好这场大革命的先锋,不是凭借着自己的美好愿望,而是要有底气,要有雄厚的物质基础,这个物质基础就是“天助”。潘朝东老师指出,“我理解老子讲的道,就是无限大的绝对的物质实体,是气物质和天地万物 (包括动植物和人类) 的始源。”“充满着爱心才是道的本质。爱能生乐,乐能献爱,爱乐合一,大道常在”。“只有具备无限爱心和无限功能的道,才能产生天地万物,才能使天地万物相通、和谐、同乐。因此,道是自然无为与自然有为的高度统一,只有道才能完全做到有为而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讲个故事:说有一个国家的人都是魔鬼,专做坏事,刚愎自用,心性凶恶,佛派五百弟子去教化,都无功而返,最后佛派文殊菩萨去,文殊发现每个人虽然缺点占九分,还有一分的优点,于是他发现人的优点并欣赏赞美,最后国人均得到教化,人性发生了极大的转变。这说明人性本善,人心向善是社会发展的源动力。人心向善的内驱力,社会人心向善的外驱力和自然向善的外驱力,三力合一就是推动这场深刻变革的巨大推动力量。

1984年农历10月1日,姜宗坤老师和她的弟子在李天佑将军家里宣布,现在我们都在先天元气之中了,说明人类社会进入了先天气功阶段。这场触及人类灵魂的大变革的最高境界,就是由德治过度到气治(道治)。气治就是自然所为,是由气所为。姜宗坤老师讲,先天功有“气法”。“气法”就是“真气的法”,真气所为。因此说,高层次“自然真气之法”有“意志”,有“意识”,有“安排”,有“功能”。

气治实现了,“六自”得道、“六自”合道。“六自”:自主爱心,自主善行,自主快乐,自主健康,自主生命,自主人生。真正实现了“人顺道行,道随人心”。人体内控制中心成为自然控制中心的有机组成部分,人就成为道的有机组成部分(道为身),人的一切行为就任其自然而顺其自然了。这就是“万众一心”,“天人一心”的最高境界,人类美好社会--主义的最壮丽图景。三大和谐实现了,人的一生十全十美了,整个社会十全十美了,整个自然万物十全十美了。

这档春节被黑得最惨的节目,曾经也是王者

今晚的春晚相信大家都看过了。

不知何时起,它已经变成观众无力吐槽的节目。

谁还记得,曾经它也是个王者。

1984年1月10日,农历腊月初八,再过不到一个月,中央电视台1984年第二届春节联欢晚会,就要跟观众见面了。

央视1984年春晚筹备组委会里,包括春晚导演黄一鹤在内的筹备组人员,正在进行一场激烈的讨论,讨论的焦点是一首歌曲的曲风问题。

有人认为这首歌曲太过于软绵绵,不健康,是一首“靡靡之音”。

究竟是怎样一首曲子,被扣上了这样的帽子?

01

1983年的冬天,在一个只有600平方米的旧演播室,黄一鹤和他的团队筹办了第一届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创造了很多中国电视史上的第一——现场直播、互动联欢、主持人串联、电话猜谜……

第一届春晚主持人刘晓庆、王景愚、姜昆、马季。

第一届春晚,在一夜之间赢得亿万观众的喝彩,成为中国乃至全世界华人心中最具影响力的电视节目之一。

黄一鹤也成了“春晚第一人”。

第二年,黄一鹤决定在春晚上,用一首具有标志性的歌曲,作为晚会的结束曲,在新年钟声敲响时演唱。

黄一鹤有这个想法时,距离除夕已经不到一个月了。

他赶紧找到了著名词作家乔羽,希望他马上创作出一首表达家人团聚、祖国大团圆和对未来报以希望的歌词。

乔羽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或许十分陌生,但在那个年代,他是德高望重的词坛泰斗。

他为电影《上甘岭》创作了主题曲《我的祖国》,“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传唱大江南北。

他还曾在北海公园一下午就写出了经典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成为了80后、90后的童年必唱歌曲。

事出紧急,乔羽不敢怠慢,熬了一个通宵后,他拿出了《难忘今宵》的歌词。

却没想到,歌词却在拿回央视之后,起了那么大的争议。

难忘今宵,

难忘今宵,

不论天涯与海角。

神州万里同怀抱,

共祝愿,

祖国好。

告别今宵,

告别今宵,

不论新友还是故交。

明年春来再相邀,

青山在,

人未老。

但《难忘今宵》的歌词,在我们看来,没有任何问题。

李谷一也很认可这首歌的歌词。在一档节目中,她这样理解歌词的含义——既包含了深刻的家国情怀,也包含了全世界华人华侨永远在一起的情怀,“人会老去,但我们的精神和友情是不会老的,所以我们明年再相邀”。

黄导也觉得歌词正是他想要的,与他心里对春晚结束的构想十分贴合。随即,他找到了有着“歌坛李白”美誉的王酩来作曲。

没想到王酩谱的曲也引起了争议。

一首现在广为传唱的经典歌曲,为什么会受到争议?

02

上世纪70年代末,盒式磁带兴起,港台歌手们的录音带开始在大陆流传,其中最著名的歌手,当属邓丽君。

这些区别于传统音乐,歌颂爱情、抒感的流行歌曲,在年轻人中间广为流传。

不过,那时的中国文艺界,还在延续着以前“高、快、响、硬”的传统。

在这种背景下,大陆的流行音乐创作开始崭露头角,诞生了李谷一、蒋大为、郑绪岚等一批歌手。

也是在这一时期,李谷一凭着悟性,摸索出了气声唱法。

邓丽君用的就是气声唱法,这个唱法当时在世界上很流行。但正值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还没多少人敢尝试。

现在气声唱法的代表,周深算一个。

而当时对于这种新的唱法,文艺界的争议很大,有人甚至认为这种缠绵的歌曲是“黄色歌曲”,是靡靡之音,是颓废、低级的,应该禁止播放。

1979年,随着电视风光片《三峡传说》的播出,由著名作曲家张丕基作曲、李谷一演唱的主题曲《乡恋》红极一时。

歌词的内容,是写王昭君离开家乡,踏上漫漫的和亲之路,她把家乡的山水幻化为心中的亲人,以表达思乡之情。

你的身影,

你的歌声,

永远映在我的心中。

昨天虽已消逝,

分别难相逢,

怎能忘记,

你的一片深情。

这样的歌词,再加上李谷一抒情的唱法,马上引起了争议。

一时间,批评的声音此起彼伏——趣味不高,格调低,不健康,靡靡之音。

《乡恋》一度被禁止演唱。

但那时的李谷一太火了,《乡恋》还是唱到了人们的心坎里去,广泛流传开来。《乡恋》被制成磁带专辑后,马上行销全国。

李谷一有多火?当时流行一句话,叫“无片不歌唱,无歌不谷一”。

批评最严重的时候,李谷一经常失眠。即便如此,她也坚定地认为自己根本没有错。

到了1983年,黄一鹤筹备第一届春晚的时候,其实已经打了《乡恋》的主意。

黄导并不是个“循规蹈矩”的导演。在那个年代,用直播的方式来呈现春晚,绝对是史无前例的举动。

几乎所有人都反对直播。在当时,电视节目的播出还不像现在这么开放,出了任何事故,要担很大的责任。

担任第一届春晚主持人的姜昆问黄导,干嘛非得直播啊?

黄导回了一句,小姜我问问你,足球赛如果不直播的话,你看录播,有意思吗?我要让中国所有的观众跟我们一起过春节的时候,有一个身临其境的感觉。

这样一个大胆的举动,让第一届春晚成为了中国电视史上的里程碑。它不仅提升了全民的审美品味,也体现出了新时期中国电视人的自信。

庆幸的,是黄导的魄力,幸运的,是中国的观众。步入新时期的中国,将会带给人们多少惊喜?

第一届春晚的节目单上,有李谷一的6首歌曲,2首戏曲,《乡恋》能不能唱?黄导让李谷一先准备着,至于能不能唱,观众说了算。

现场有4部热线电话,观众可以通过拨打电话,来投票点播自己喜欢的节目。

晚会现场,李谷一一首接一首地唱,观众的电话也不断打进来,几乎所有人的愿望都是让李谷一唱《乡恋》。

黄导拿着工作人员记录的厚厚的一摞观众名单,找到现场的领导。领导一看,这不也是满足人民的需求吗?当即拍板,上。

当姜昆让李谷一上台演唱《乡恋》时,她有些吃惊。

因为这件事,晚会结束后,大量的观众来信都表扬中央电视台是人民自己的好电视台。

李谷一也创造了一届春晚演唱9首歌曲的纪录,至今无人能打破。

这是那年很重要的一个文化事件,从此《乡恋》得以正名,成为了中国内地第一首流行歌曲。

03

到了1984年筹备第二届春晚的时候,《难忘今宵》遇到了与《乡恋》相同的遭遇。

1984年春晚,姜昆和李谷一表演花鼓戏《刘海砍樵》。

批评声音如出一辙——太抒情,软绵绵的,不太健康,是“靡靡之音”。

而且以往的晚会,在结束时往往会来一个高潮大合唱,这么抒情的歌曲,不符合惯例。

黄导则认为,自己策划的这台晚会,主题就是要抒情,表达港澳台同胞亲人团聚的场面。因此,他坚持用王酩的谱曲,并坚持让李谷一来演唱。

他咨询李谷一的意见,后者回答,既然已经有了词曲,一定要唱出来,立体地去感觉,才能知道合不合适。

黄导就果断让李谷一去录了音。录完之后,黄导打来电话说,歌通过了。

1984年春晚,陈佩斯和朱时茂首次登台表演小品《吃面条》,成为一代经典。

李谷一很喜欢这首《难忘今宵》。它突破了以往那种在喧闹之中结束一台晚会的套路,而是在喧闹完了以后,让人们静静地思考,自己一年之中做了什么,明年计划做什么,在很温馨,很有人情味的氛围中结束晚会。

不过,1984年的春晚,首次面世的《难忘今宵》还是没有逃过合唱的命运。

而且那时也不叫《难忘今宵》,而是叫《再见歌》。

当晚表演的时候,先是由主持人赵忠祥、卢静朗诵歌词,然后再由李谷一领唱,众演员一起合唱。

此后,从1985年到1989年,李谷一没有再登上春晚的舞台。她成立了中国轻音乐团,希望推广更能雅俗共赏,更多流派的音乐。

后来,她也培养出了付笛生、任静、韦唯等著名歌手。

年轻人对这三个人也许都很陌生,回家问问你们父母,应该都听过他们的歌。

那个大名鼎鼎的“洗洗更健康”的广告,就是付笛生任静夫妇拍的。

而《难忘今宵》真正由李谷一登台演唱,是在1990年的春晚。

当时,阔别春晚舞台3年的黄一鹤再度执导春晚。

也正是通过这年的春晚,人们记住了李谷一的《难忘今宵》,从此,作为春晚的压轴曲目,一唱就是三十多年。

期间,春晚也尝试过用别的歌曲取代《难忘今宵》。

2012年的龙年春晚,歌曲《天下一家》成为了结束曲,一些人觉得有新意,但更多的人还是怀念《难忘今宵》。

后来,《难忘今宵》重回春晚舞台,就再也没从春晚节目单中移除过。

李谷一对这种现象,有喜有忧。

她觉得《难忘今宵》当年由她首唱,受到大家欢迎,至今还在作为中国最大晚会的压轴曲目,久唱不衰,她是非常高兴的,说明《难忘今宵》已成为当之无愧的经典。

但是,用了这么多年还在用,有人说这是中国歌坛的悲哀,李谷一觉得不至于这么惨,但起码是一个遗憾,“多么希望能有更多的好的歌曲能替代她。现在有这么多词曲作家和年轻演员,他们的水平都很优秀,怎么就出不了一首超越《难忘今宵》的晚会结束曲?”

四十多年倏忽而过。黄一鹤导演已于2019年去世,李谷一最近一次露面,应该是在《你好生活》第三季里。

节目中,她跟尼格买提、撒贝宁、倪萍、蔡明以及一众嘉宾们共同演唱了《难忘今宵》。

今天的中国,也确实像歌里祝福的那样,变得越来越好了。

春晚的舞台也变得越来越豪华,越来越高科技,演员和歌手的阵容也越来越强大。

1983年第一届春晚现场。

2021年春晚现场。

以前是一个人唱9首歌,现在恨不得9个人唱一首歌。

但中国人对春晚的满意度却在不断下降。

黄导曾在2011年的一次采访中直言,这是不正常的。

他曾凭一己之力,在1984年春晚上,让魔术这种“难登大雅之堂”的“骗人”玩意儿,成为了大众喜爱的表演形式,也把小品这种中国特有的艺术形态发掘了出来,通过陈佩斯、朱时茂的演绎,风靡全国。

后来养活了太多的喜剧人。

1984年春晚,中国香港歌手张明敏演唱《我的中国心》。

现在的春晚,该走向何方?

但无论如何,春晚已经成了中国人过年的一种习俗,即便它现在已经成为了很多人的吐槽对象,也成为了很多人过年的BGM。

即便是,《难忘今宵》也已经成为了调侃对象。但春晚,还是中国人过年的仪式感之一。

最后,记得关注吹牛的奥利奥,写作不易,觉得文章不错的点个赞吧,这里除了每天分享实时热点,还有很多你们想看的内容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