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感悟

科学家有哪些人发明了什么(科学家有哪些人)

科学家有哪些人发明了什么(科学家有哪些人)

伟人只能瞻仰,盘点世界十大科学家

近日,国内一专做行业排行榜的媒体排列出世界百大科学家投票活动,旨在让世界民众记住这些为世界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

目前,第一阶段的投票结果已经出炉,让我们看看哪十位科学家更受世界人民的推崇吧!

第一 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生于1879年,卒于1955年。童年时代求学开始,他就喜欢研究问题,刨根寻底。

在《爱因斯坦自传》中曾讲到了一个“罗盘针的故事”,后来爱因斯坦在回忆时还有他至今还记得那种体验给他留下深刻和持久的印象,一定有什么东西深深藏在事物的背后。中学阶段的爱因斯坦看了《自然科学的大众丛书》以后,声称这是一套很好的书,对他以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正是他就读的瑞士阿劳中学,推崇国际主义和和平,坚持自由,奠定了爱因斯坦孕育相对论的土壤。爱因斯坦就读的大学——瑞士苏黎世联邦工学院,在工科方面有很好的声誉,喜爱挑战权威,这些都为爱因斯坦从事研究提供了条件。

爱因斯坦最主要的科学成就就是提出“相对论”,1905年提出狭义相对论,1916年提出广义相对论。除此之外,1926年“光电效应”获诺奖,还提出宇宙学和统一场论。

相对于牛顿来说,牛顿的经典力学研究的宏观物体的低速运动,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研究微观物体的高速运动,并且运动的速度并不是匀速或者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和空间发生改变。

第二 牛顿

牛顿的成就是开天辟地的,涉及的方面也十分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力学方面,总结了物体运动的三大定律。如果说牛顿第一定律是从伽利略和笛卡尔身上受到启发,那么第二及第三定律则是由他首次提出的。别看这三个定律简简单单,但是其为力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没有牛顿,就没有力学的诞生。

数学方面,创立了微积分学,另一项被广泛认可的就是广义二项式定理,他还对解析几何和综合几何都有贡献。

光学方面,他用三棱镜研究日光得出了白光是由不同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不同波长的光有不同折射率的结论。他还创立了光的“微粒说”,而且对光的“波动说”并不持反对态度。

热学方面,提出了冷却定律。天文学方面,他创制了反射望远镜。

第三 爱迪生

美国总统胡佛说:“爱迪生是美国最负盛名的人,是美国的国宝,也是人类的恩人。”

米勒在《爱迪生传》中说:“如没有神的启示,没有一个舵手,没有一个引导的力量,爱迪生决不会有一个科学和数学的精密头脑来领悟宇宙的奥秘。天体行星在一定轨道上转动不息,千万年如一日;种种创造的奇妙,生活的纷繁差异,以及动物、植物和矿物的神奇不可思议,都使他相信宇宙间必有神。”

爱迪生的文化程度极低,对人类的贡献却这么巨大,他除了有一颗好奇的心,一种亲自试验的本能,就是他具有超乎常人的艰苦工作的无穷精力和果敢精神。

有人作过统计:爱迪生一生中的发明,在专利局正式登记的有1300种左右。1881年是他发明的最高纪录年。这一年,他申请立案的发明就有141种,平均每三天就有一种新发明。他活到84岁,一生中的发明有1100项之多。

第四 居里夫人

科学史上对居里夫人的评价是非常高的,毕竟在那个男女并不平等的年代,居里夫人能取得如此的成就,她的付出要比一般的人更大一些。

对居里夫人的评价都有哪些呢?对其的评价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研究领域,由于其与丈夫的不懈努力,经过大量的工作、研究,在脑力与体力两个方面的付出都是巨大的,他们发现了放射性物质钋与镭,并且提炼出了镭,对于这些,人们对她的评价是其具有坚毅刻苦且永不放弃的顽强精神。

二是在人格方面,对居里夫人的评价是淡泊名利,而爱因斯坦对她的评价更高,原话是“唯一不为盛名所颠倒的人”,可见居里夫人对于名利看的是相当轻的,从其将金质奖牌送给不懂事的女儿玩耍也可见一斑。

三是在奉献方面,居里夫人虽然名气非常大,而且其年薪也不低,但是在战争时期,她将获得的诺贝尔奖金全部捐献出来,要不是因为捐赠奖牌没人接受,要不然她连奖牌也会捐赠的。

第五 霍金

史蒂芬·威廉·霍金是本世纪享有国际盛誉的伟人之一,出生于伽利略逝世三百周年纪念日,剑桥大学数学及理论物理学系教授,当代最重要的广义相对论和宇宙论家。荣获英国剑桥大学卢卡斯数学教席,这是自然科学史上继牛顿和狄拉克之后荣誉最高的教席。

上世纪70年代他与彭罗斯一道证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为此他们共同获得了1988年的沃尔夫物理奖。他因此被誉为继爱因斯坦之后,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学思想家和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

第六 特斯拉现在我们都知道,交流电已成为了电力输送的标准,但那个时代并非如此。爱迪生所代表的通用电气支持直流电,特斯拉所代表的西屋电气支持交流电。

1893年的芝加哥世博会上,关于直流电和交流电的“电流大战”达到了高潮。直流电一方是“世界发明大王”爱迪生和新组建的通用电气公司,交流电一方是初露头角的塞尔维亚移民科学家特斯拉和实力强大的威斯汀豪斯公司(即西屋电气的前身)。那场世博会照明权的争夺异常激烈,通用公司狠心将报价从最初每盏灯18.49美元一直降到5.95美元,导致整体报价总额从170万美元下降到不足45万美元,这或许已经到了爱迪生的底线,此后他便再不让步。而另一方的威斯汀豪斯公司则孤注一掷,断然以低于40万美元的报价赢得了世博会的照明权。合同于1892年5月23日正式签订,也就是从这一天起,直流电结束了一家独大的历史。是特斯拉,把人类带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七 诺贝尔

在世界科学史上,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不仅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全部贡献给了科学事业,而且还在身后留下遗嘱,把自己的遗产全部捐献给科学事业,用以奖掖后人,向科学的高峰努力攀登。今天,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科学奖,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最高科学大奖。他的名字和人类在科学探索中取得的成就一道,永远地留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史册上。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就是世人皆知的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伯恩哈德·诺贝尔。

鲜为人知的是诺贝尔同时也是一位剧作家,但是一直到他垂危的时候,他唯一的一部剧作才得以付印。可惜的是,他的作品被认为是“诽谤滋事、亵渎神明”,一迨诺贝尔过世就几乎全都被销毁了,只有区区三份得以幸存。一直到2003年,首部幸存版才在瑞典出版。除了世界语外,这部戏剧还没有被翻译成其它语言,包括英语。

第八 达尔文

达尔文的成就,可以跟普罗米修斯媲美。没有火就不会有人类文明. 有了火才能煮熟食物提高能量利用,让人拥有更长的寿命,天冷可以避寒,赶走天敌和猛兽,可以冶炼金属成为人类的武器……火曾经是至高无上的宙斯的,但普罗米修斯打破了他的枷锁。没有演化论,就没有现代的生物学和生命科学基础. 有了演化论,人类知道物种是可变的,基因可以通过杂交来提高产量为人所用的,任何对生命研究不需要再看上帝或者教会的脸色,是对抗愚昧和盲从的有效科学武器。

生命曾经属于宗教不可触碰的禁忌,但演化论打破了这个枷锁。滥用达尔文理论的人,就跟不懂如何处理跟火的关系最后引火自焚一样. 所有从演化论推导到社会达尔文主义的,都是达尔文理论没有学好的表现。演化论明确指出:相比起单一的基因,基因的多样性更有利于适应多变的环境. 更有利于物种生存。没学好的人,却偏偏要进行种族灭绝,希望选出优秀的单一的基因,然后受害者把这个后果怪罪到达尔文头上。

第九 伽利略

虽然意大利自从古罗马时代之后,就再也没有出现过伟大政治军事人物,但近代却涌现出无数科学家和艺术家。伽利略正是这些伟人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他于1564年2月15日出生,不仅是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更是伟大的科学革命的先驱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伽利略发明了摆针和温度计,在科学上为人类作出过巨大贡献,是近代实验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相对于其他科学家,伽利略在历史上首先于科学实验的基础上融汇贯通了数学、物理学和天文学三门知识,扩大、加深并改变了人类对物质运动和宇宙的认识 。伽利略从实验中总结出自由落体定律、惯性定律和伽利略相对性原理等。从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物理学的许多臆断,奠定了经典力学的基础,反驳了托勒密的地心体系,有力地支持了哥白尼的日心学说 。他以系统的实验和观察推翻了纯属思辨传统的自然观,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因此被誉为“近代力学之父”、“现代科学之父”。其工作为牛顿的理论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第十 高斯

高斯开辟了许多新的数学领域,从最抽象的代数数论到内蕴几何学,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从研究风格、方法乃至所取得的具体成就方面,他都是18─19世纪之交的中坚人物。天才、早熟、高产、创造力不衰……人类智力领域的几乎所有褒奖之词,对于高斯都不过分。

爱因斯坦曾评论说:“高斯对于近代物理学的发展,尤其是对于相对论的数学基础所作的贡献(指曲面论),其重要性是超越一切,无与伦比的。”

贝尔曾经这样评论高斯:“在高斯死后,人们才知道他早就预见一些十九世纪的数学,而且在1800年之前已经期待它们的出现。如果他能把他所知道的一些东西泄漏,很可能比当今数学还要先进半个世纪或更多的时间。”

我是刀掌门,更多排行,欢迎关注!

顶科现场|诺奖得主现场提问记者:至今最伟大的科学发明是什么

“到目前为止,最伟大的科学发明是什么?”“我的答案是,科学方法的发明。因为科学方法有无穷的潜力,它只受限于人类的想象,没有任何的上限。它不属于任何一个人,但是所有人都可以获取。”

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詹姆斯·罗斯曼(James E. Rothman)向现场的记者抛出了一个问题:“到目前为止,最伟大的科学发明是什么?”

抛出问题后,他将现场交给翻译,希望大家利用翻译的时间想一想这个问题。翻译结束后,他接着说:“我的答案是,科学方法的发明。因为科学方法有无穷的潜力,它只受限于人类的想象,没有任何的上限。它不属于任何一个人,但是所有人都可以获取。”

这一幕,发生在11月6日下午,“WLA(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联手进博会对话顶科”活动上。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罗杰·科恩伯格(Roger Kornberg)和詹姆斯·罗斯曼参加该活动,分别在第五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东郊宾馆会场、科学会堂会场,以及第五届进博会现场进行了连线专访。

“其实无论我们从事的工作是什么,是科学家还是记者,我们两位都是普通人。”科恩伯格说。罗斯曼则补充道:“跟所有人一样,我们当然会对和生命相关的、能够给人类健康带来更多好处的产品更感兴趣。”

“WLA联手进博会对话顶科”活动现场。罗杰·科恩伯格(Roger Kornberg)(右)和詹姆斯·罗斯曼(James E. Rothman)(左)出席活动。

支持独立研究的青年科学家

有记者问到生物学对人类最大的影响,罗斯曼笑着回答:“我其实希望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这个问题是比较难的。因为生物学影响到人类健康的方方面面,很难挑出一个最重要的方面。”

他举了几个例子:有了显微镜之后,生物学家发现了微生物,随后就有了抗体,抗体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人类控制传染病,至少是细菌性疾病;化学和生物学结合所产生的生物化学,使人们发现了身体新陈代谢的基本过程。这可以控制胆固醇、心脏病等疾病;科学家们发现了癌症的致病基因,催生了越来越多新的基因药物,可以帮助减小癌症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那么,对人类健康产生重大影响的细胞学和生物学如何更好地发展?科恩伯格认为:“教育非常重要。这一领域所面临的挑战就是,我们希望更多地激发出年轻人对生物学或细胞学的兴趣,尤其是将这个领域作为他们终身的职业去追求。因此,需要给年轻人更多的机会和就业岗位。“

罗斯曼补充说:“这一切的医学成果都是因为基础科学的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独立研究的年轻人和支持他们独立研究的环境带来的。”

科学没有优先次序

“科学就是创新。”在回答澎湃科技记者提问时,罗斯曼说道。“就像巴利·夏普利斯(Barry Sharpless)教授今天上午说的,如果你已经知道了正在研究的问题的答案,就没有必要再研究了。”罗斯曼认为,这是科学研究和实践的宗旨,如果已经知道了问题的答案,那么这个问题就不是一个研究问题。因此,创新根植于科学方法。

他向现场的记者抛出了一个问题:“到目前为止,最伟大的科学发明是什么?”抛出问题后,他就将现场交给翻译,希望大家利用翻译的时间想一想这个问题。翻译结束后,他接着说:“我的答案是,科学方法的发明。因为科学方法有无穷的潜力,它只受限于人类的想象,没有任何的上限。它不属于任何一个人,但是所有人都可以获取。”

他还表示,科学研究是没有优先次序的,当科学家个体专注于解决需要被解决的基础问题时,科学发现是最有效的。

如何看待基础科学和应用之间的关系?科恩伯格认为:“世界上只有两种科学,一种是被应用的科学,另一种是还没有被应用的科学。科学的应用只是时间的问题,它们最终都会被应用,只不过其中有一些被应用的时间会长一些。但是没有任何的科学发现是无用的,它们最终都能给人类造成影响。所以科学都是重要的,我们应不断去追求。”关于这一点,罗斯曼补充道:“基因编辑技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它未被发现之前,有人能预测到它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吗?”

在现场,有记者提出了大众十分关心的疫苗问题,罗斯曼回答:“就我个人而言,我对mRNA疫苗是比较看好的。因为它被证明是非常有效且安全的。不仅是针对新冠病毒,现在很多家公司针对癌症的mRNA疫苗,其实都已经展开了非常多的早期研究以及临床的试验,它都被证明是有效的。”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中国古代十大发明家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世界大国,虽然近代以来被工业革命的浪潮甩在末尾,但往前追溯,几千年来,中国的经济和科技实力、综合国力曾一度登顶世界之巅,为世界的经济发展和文明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本文就列举十位中国自古以来做出过伟大贡献的科学家吧。

一、知识介绍

(一)公输班——春秋

公输班,是春秋后期的鲁国人,因此也叫做“鲁班”。他是工匠家庭出身,熟练掌握了木工技能。史料记载他曾经发明了云梯,人们又将钻、刨子、铲子、曲尺、墨斗等木工工具等发明都归于他。因为以上的成就,公输班被木匠视为祖师爷。

(二)赵过——西汉

赵过,是西汉汉武帝时代的农学家,也是发明家。他曾总结出一种适合旱地耕作的代田法,在关中地区进行推广,提高了粮食产量。他又改进了诸多农器,如三脚耧车,是一种古老的播种机器。他推广了新的耕种方法——耦犁,促进了中国农业的进步。

(三)张衡——东汉

张衡,是东汉时期的天文学家和辞赋家,史料记载他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指南车、计里鼓车、独飞木雕等,可惜他发明的实物都已经失传。不过,张衡对中国科技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一直以来,张衡都被视为中国古代最杰出的科学家。

(四)蔡伦——东汉

蔡伦,是东汉时期的宦官。中国在西汉时期就出现了纸张,但是不适合书写,制造成本也很高。蔡伦在总结前人的经验上,改进了造纸术,终于制成了“蔡侯纸”。最终蔡侯纸得到了国家的认可,在全国推广。造纸术的出现,推动了中国和世界的文化传播,该技术也成为了中国四大发明之一。

(五)杜诗——东汉

杜诗,东汉时期著名的水利学家、发明家。他在担任南阳太守期间,发明了一种水力鼓风机——水排,可以将空气送入冶铁炉,推动了中国冶铁技术的发展。

(六)马钧——曹魏

马钧,是曹魏时期的发明家。根据史料记载,他曾经复原了指南车;改进当时操作笨重的织绫机;发明一种由低处向高地引水的龙骨水车;制作出一种轮转式发石机,能连续发射石块,远至数百步;把木制原动轮装于木偶下面,叫做“水转百戏图”;改制了诸葛连弩,对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做出了贡献。他和张衡并称“木圣”。

(七)祖冲之——南北朝

祖冲之,南北朝时期著名的科学家、数学家。祖冲之也十分擅长于木工机械制作,曾经设计制造过水碓磨、铜制机件传动的指南车、千里船、定时器等。他设计的千里船,日行百里,是一个比较神奇的发明,可惜后来都失传了。

(八)毕昇——北宋

毕昇,为北宋发明家,他在唐朝雕版印刷术的基础之上,又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中国印刷术发展中的一个根本性的改革,推动了北宋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此后,活字印刷术开始传播到了全世界,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九)黄道婆——元朝

黄道婆,原松江府人,宋末元初著名的棉纺织家、技术改革家。她流落海南期间,学会了当地彝族的棉纺织技艺并有改进,总结出一套新的棉纺织技术。后来,她回到故乡,又改进了各种纺织工具,推动了吴淞地区纺织业的崛起。在黄道婆的影响下,中国的棉纺织业走向了成熟,从此改变了丝织业一统天下的格局,也加速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十)郭守敬——元朝

郭守敬,元朝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他制定的《授时历》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郭守敬也是一位重要的发明家,他改制、发明了简仪、高表等十二种新仪器,促进了中国传统天文学的发展。可以说,郭守敬是中国传统天文学的集大成者。

中国古代能人异士何其多也,本文仅列举其中十位。大体可见,中国古代先贤讲究实事求是,技术创新皆以实用为主,因此中国古代技术发达,而理论相对落后,到了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的技术发展同西方一样进入总结阶段,而没有先进的科学理论指导,就很难取得较大的突破了,这也是中国近代以来科技衰弱的原因之一。

二、例题展示

以下关于我国古代科技成就与人物的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

A.造纸术——蔡伦

B.活字印刷术——毕昇

C.《授时历》——张衡

D.《大明历》——祖冲之

【答案】C。解析:张衡是我国古代著名科学家,主要发明有浑天仪、地动仪等,其著作《灵宪》中,正确解释了四季交替、昼夜长度变化等自然现象,并精确观测出一周天(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为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之一度的结论,与近世所测地球绕日一周历时365天5小时48分46秒的数值相差无几。但《授时历》是我国元朝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所著,为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历法。故本题答案为C。

中国还有十大世界级的科学家

一、中国核物理研究的开拓者——赵忠尧

科学地位:人类物理学史上第一个发现反物质的科学家。中国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物理研究和加速器建造事业的开拓者。曾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物理系主任,中国核学会名誉理事长。历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副所长。

主要成就:赵忠尧主要从事核物理研究,特别是硬g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建成中国第一、二台质子静电加速器,为在国内建立核物理实验基地作出了重要贡献。赵忠尧第一次发现了正电子的存在,值得一提的是,他是人类物理学史上第一个发现反物质的科学家。他观测到的正、负电子湮灭辐射比后来安德逊看到的正电子径迹早两年。赵忠尧的研究成果为研制正负电子对撞机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也奠定了他在世界物理学界的地位。1932年,安德森因发现正电子径迹获诺贝尔奖。人们才认识到:赵忠尧是最早观察到正负电子对产生与湮没的人。1958年,赵忠尧负责筹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并任系主任。

1946年春,赵忠尧回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在核物理实验室参加了美国原子能委员会和海军部联合支持的核物理科学研究,研究的论文是"质子轰击F19时所产生的低能α粒子的研究"。这是当时世界核反应研究的前沿课题,赵忠尧先生在美国科学界的知名度已经相当高了。

20世纪30年代,赵忠尧在美国进行的实验研究中首先发现:当硬g射线通过重元素时,存在着反常吸收,并产生一种特殊辐射。赵忠尧的这些工作,正是正电子发现的先驱。

赵忠尧开设了中国首个核物理课程,主持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核物理实验室。赵忠尧与他的老师叶企孙在一起,还培养了一批后来为中国的原子能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人才:比如王淦昌、彭桓武、钱三强、邓稼先、朱光亚、周光召、程开甲、唐孝威,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杨振宁和李政道也都曾经受业于赵忠尧。

赵忠尧在世界物理学家心中是实实在在的诺贝尔奖得主!(前诺贝尔物理学奖委员会主任爱克斯朋评)

赵老师本来应该是第一个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中国人,只是由于当时别人的错误把赵老师的光荣埋没了。(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评)

要不是赵教授在30年代对正负电子湮没发现做出的巨大贡献,他就是正负电子产生和湮灭过程的最早发现者,没有他的发现就没有现在的正负电子对撞机,也就没有今天的物理研究。(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评委)

赵忠尧先生以毕生精力从事科学和教育事业,为发展中国核物理和高能物理研究事业、为培养中国原子能事业、核物理和高能物理的实验研究人才作出的重大贡献。(叶铭汉院士点评)

赵忠尧为发展中国核物理和高能物理研究事业、为培养中国原子能事业、核物理和高能物理的实验研究人才作出了重大贡献,是中国原子核物理、中子物理、加速器和宇宙线研究的先驱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赵忠尧先生是享誉全球的杰出科学家。(北京原子能研究院张焕乔院士点评)

赵忠尧先生是中国原子核物理、中子物理、加速器和宇宙线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评委)

二、中国放射性同位素应用领域的创始人——张家骅

科学地位:原子核物理学家,中国放射性同位素应用领域创始人之一。曾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现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第四任所长、名誉所长,上海核学会原理事长。

主要成就:张家骅长期从事同位素应用技术研究、同位素仪表研制、钍基核燃料循环研究,是我国杰出的核物理学家、我国放射性同位素应用领域的创始人之一、著名爱国人士。在美国期间,实验证实电子和正电子具有不同的穿透率,对薄窗计数器探测效率的校正十分有用。他在北京、上海广泛开展同位素和射线的应用研究,比如永久发光粉、放射线同位素电池的研制,同位素源X射线荧光分析,钍作为新核能的基础研究等。五十年代后期多次负责开办同位素应用训练班、核电子仪器维修训练班,为我国放射线同位素的研究应用培养了大量人才。编著有《放射性同位素应用基础知识》、《放射性同位素X射线荧光分析》等。

张家骅自70年代起致力于钍基核燃料循环的研究。他认为,一个国家的人均能源消耗是这个国家是否发达的标志。中国煤和石油资源有限,发展核能是必由之路。如今世界各国发展核能所需的核燃料主要是铀。中国铀的资源并不丰富,但铀的资源却有相当储量。中国已探明的稀土资源储量约有30万吨的共生石,其中有含金量较高储量不小的独居石。因此,从长远观点来看,实现以塔基作为核能资源将是十分重要的。

他从核能工程角度考察,认为钍的物理性能比铀238为好。钍232-铀233组合燃料有可能在慢(热)堆中实现自持式运行,而且可以采用工艺上最为成熟的轻水型反应堆。而以铀238-钚239为组合燃料则只能在快中子反应堆内实现自持或增殖,技术难度较大。

1980年,张家骅被任命为原子核所副所长,1982年任所长,1983年后任名誉所长。任副所长、所长期间,他为辐照保鲜等应用倡议并积极推动建成上海市辐照中心,领导开展了一系列辐照保鲜实验研究工作。他亲自主持了回旋加速器改建方案的审定,主持确定引进一台4MeV质子静电加速器,以开展质子X光荧光分析等核技术应用。他曾提出在原子核所建立一座科学实验用的高通量堆。他关注了2×6MeV串列静电加速器厂房的设计与建造。

三、中国的“居里夫人”——何泽慧

科学地位:中国杰出的核物理学家 。空间科学学会原常务理事,中科院高能所原副所长。被誉为"中国的居里夫人"。

主要成就:何泽慧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40年获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工程博士学位。何泽慧生前是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何泽慧在德国海德堡皇家学院核物理研究所工作期间,首先发现并研究了正负电子几乎全部交换能量的弹性碰撞现象。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核化学实验室工作期间,与合作者一起首先发现并研究了铀的三和四现象。上世纪50年代,与合作者一起自力更生研制成功对粒子灵敏的原子核乳胶探测器。在领导建设中子物理实验室、高山宇宙线观察站,开展高空气球、高能天体物理等多领域研究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首颗X射线天文卫星"慧眼"的名字也是为纪念推动中国高能天体物理发展的已故科学家何泽慧。

何泽慧于1940年进柏林西门子工厂弱电流实验室参加磁性材料的研究工作。1943年,她到海德堡威廉皇家学院核物理研究所,在玻特教授指导下从事当时已初露应用前景的原子核物理研究,曾首先观测到正负电子碰撞现象,被英国《自然》称之为"科学珍闻"。

1946年春天,何泽慧从德国到法国巴黎,和大学时何泽慧与钱三强期的同学钱三强结婚,开始共同的科学生涯。他们一起在约里奥·居里夫妇领导的法兰西学院原子核化学实验室和居里实验室工作,合作发现了铀核裂变的新方式--三和四现象(她首先捕捉到世界上第一例四径迹),在国际科学界引起很大反响。因为铀核"三"现象是何泽慧首先发现的,所以其被西方媒体称为"中国的居里夫人"。

何泽慧于1956年研制成功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原子核乳胶。,在西藏甘巴拉山建成世界上海拔最高的(5500米)高山乳胶室使中国成为当时少数几个能生产核乳胶的国家之一。

重要评价:

何泽慧先生是中国原子能物理事业开创者之一,是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创建者之一。她以满腔的热忱领导开展中子物理与裂变物理的实验,她积极推动了祖国宇宙线超高能物理及高能天体物理研究的起步和发展。(李政道,著名科学家)

何泽慧是一个非常聪明的科学家,她在德国进行了重要的研究。1948年,她与钱三强回到中国,使中国的核物理发展变得非常活跃,她与钱三强分享中国近代历史。(Pierre Radvanyi教授,法国Saturn国家核物理实验室主任)

四、中国核探测器及核电安全研究体系的先驱——戴传曾

科学地位:中国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院长。,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院长、名誉院长,国家核安全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核环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核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计量学会名誉理事,核动力学会常务副理事长,《核科学与工程》及《核动力工程》副主编,是国际上首批从(d,n)反应中测得自旋宇称的学者之一。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兼原子能评议组组长。

主要成就:戴传曾于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同年进入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任研究员;1951年获英国利物浦大学博士学位;1978年任中国科学院原子能所副所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戴传曾主要从事实验核物理、反应堆物理、反应堆工程和核电安全方面的分析研究。60年代以来,在大型电磁分离器等多种仪器研制和核潜艇动力堆等多项重点项目研究中作了大量组织领导和业务指导工作;领导研制成微型反应堆并开发了单晶硅中子嬗变掺杂技术;为建立中国核电安全研究体系作出突出贡献。

回国后研制成功卤素管、中子计数管、中子电离室等多种核探测器。在中子物理研究中,建立了国内第一台中子晶体谱仪,获得了国内首批中子截面数据。其中卤素计数管填补了国内核探测技术领域的空白。研制成功中子衍射谱仪,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戴传曾来到了近代物理所,接过钱三强所长亲自主持的核探测器组,开始了艰苦创业,研制中国第一代核探测仪器。尤其几种计数管的研制成功和投入批量生产,为中国地质勘探、教学工作、武装防化兵、中子物理实验、核武器研制和核试验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测量手段。特别是为中国其后自主研发核武器及核反应堆奠定了基础。

在他的带领和具体指导下,仅仅用4个多月时间就设计制作了一具一格的中子晶体谱仪。他们还做了一个高精度、很精致的准直器塞入反应堆,测出了镉、铟等核素的中子全截面,测得的数据与当时国际上公布的数据一致。

值得一提的是,其两台谱仪均达到了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在它们上面先后开展了堆中子能谱、中子全截面和裂变截面及中子衍射的实验研究。这两台谱仪连续可靠地使用了20多年,为中国在反应堆上开展中子物理研究和固体物理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所负责的科研工作重点逐渐转向核动力堆。在为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动力堆做的重点科研项目中,最突出的是燃料组件考验。在物理方面做了模拟零功率试验,在热工方面做了流道流量测定试验,还做了一些控制方面的工作,为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的研制做出了重要贡献。

戴传曾亲自组织实施,建成了国内第一个大型辐照后材料检验热室(303热室)。在快堆研究方面,戴传曾作为技术负责人建立起了钠工艺研究工号和快堆零功率装置。在空间堆研究工作中,利用堆内热离子发电技术发出的电流,唱出了"东方红"乐曲。他提出在中国建造TRIG型脉冲堆,并领导了概念设计工作,为中国核动力院80年代建成脉冲堆打下了基础。1995年开始,又为秦山核电厂反应堆压力壳钢随堆考验的监督管样品开始进行逐根检验。他还亲自组织攻关,解决了如何控制辐照量和辐照温度,以及如何退火等一系列工艺技术问题。并且诞生了中国第一批中子嬗变掺磷的单晶硅,并很快应用到可控硅和大功率整流管的生产中,不仅大大提高了器件的成品率,更重要的是为原子能所军转民走出了重要的一步。

戴传曾是国际上首批从(d,n)反应中测得自旋宇称的学者之一。50年代指导并参加研制成中子衍射谱仪等多种仪器并用其开展了有关研究。

60年代以来,在大型电磁分离器等多种仪器研制和核潜艇动力堆等多项重点项目研究中作了大量组织领导和业务指导工作;领导研制成微型反应堆并开发了单晶硅中子嬗变掺杂技术;在建立中国核电安全研究体系作出重要贡献,为新中国核电领域中奇迹般地创造了五个第一:第一台"东风一号"中子晶体谱仪、第一台中子衍射谱仪、第一座快中子零功率堆、第一批中子嬗变掺磷的单晶硅、第一座微型中子源反应堆,戴传曾的一生全部奉献给新中国核能、反应堆、核电事业的研究与制造,是建立核能事业的功臣。

五、中国核工业创建与核科学杰出贡献者——胡济民

科学地位:中国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北京大学教授 。先后担任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党总支书记。

主要成就:胡济民于1942年从浙江大学物理系毕业;1945年考取英国文化委员会资助去英国留学,到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1946年转入英国伦敦大学;1948年获得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49年9月回国应聘到浙江大学物理系任副教授,之后被任命为浙江大学副教务长;1955年初奉调到北京大学,并由周总理亲自批示,任命为物理研究室主任,负责筹建和领导物理研究室的工作;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胡济民对具有非中心力成分的核力问题作了系统研究,并取得多项重要成果。在重离子核反应机制方面,提出了"准复合核模型",在原子核裂变、原子核集体运动和宏观模型方面取得了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

胡济民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倡导开展核聚变和等离子体物理的研究,为中国在这一领域做了开创性的工作。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正当重离子核物理成为核科学研究前沿课题时,他就从理论上探索合成超重核的可能性,并提出了重离子核反应要经过中间阶段的"准复合核模型"。七十年代中期,他并亲自领导和参加裂变核数据计算和裂变机制的研究工作,他首创的多维裂变布朗运动模型取得了重要成果。到了九十年代,他又在高自旋超形变态研究领域,发展了原子核的振动与转动模型,为核结构研究作出了新的贡献 。

胡济民曾主编出版了《原子核理论》《原子核的宏观模型》《原子核裂变物理》等专著 。

六、中国杰出的核物理学家——吕敏

科学地位:中国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解放军总装备部武器装备论证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核学会副理事长。

主要成就:吕敏于1952年从浙江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1959年赴前苏联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工作;1962年回国后被调到国防科委,在新疆国防科委核试验基地工作,先后担任过研究室副主任、科技处副处长、研究所副所长、基地科技委主任等职务;1987年因为身体原因调回北京,在国防科工委系统工程研究所任研究员;1988年担任抗辐射加固技术专业组组长;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99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

吕敏自回国后调到国防科委,参加核试验基地研究所的筹建工作,并开始第一次核试验的准备。在第一次核试验中,他具体负责测量核链式反应动力学参数,吕敏提出测量的物理方案,带领了一批比他更年轻、刚从大学毕业不久的同志们,在没有实验室、没有仪器设备的条件下,筹备反应动力学测量所需要的测量和标定的设备。在许多单位大力帮助下,终于按时完成了准备工作,现场测试成功,为理论设计部门提供了第一枚原子弹的实测数据。此后,不断改进仪器设备的性能,在几十次核试验中,提供了大量的链式反应动力学重要的实测数据。随着中国核武器水平的提高,核装置爆炸涉及的物理过程增加,其中聚变核反应起重要作用,这就要求在每次核试验中取得更多的实测数据,用以检查理论设计和计算的可靠性。

吕敏先后提出多项实时物理诊断测量项目及测量的基本物理方案,并指导年轻同志们加以实现。这些项目包括用飞行时间方法测量中子能谱从而获得聚变反应温度;通过针孔照相获得聚变反应区的形状和尺寸;利用电子对反应产生的正电子测量聚变反应的高能7射线;利用光纤阵列测量空间不同位置的温度参数等等。为了使每次竖井方式的地下核试验能够得到更多的实测数据,吕敏提出采用多测量项目钢架组合的核试验方案,并促进其实现,使竖井核试验中能够顺利地同时进行多项目物理测量,为每次核武器试验都获得丰富的数据创造了条件。

吕敏主要负责武器和卫星的抗辐射加固技术研究,除组织领导工作外,在电子元器件单粒子效应、电子线路瞬态-辐照效应、元器件X射线剂量效应、X射线力学效应等方面提出了许多研究课题和研究途径的建议。在北京工作期间,吕敏还参加了军备控制的科学与技术研究,在核军备控制的理论、形势分析、趋势预测等方面写出了一些论文。

中国科学院评价认为,吕敏长期在新疆核试验基地工作,多次参加中国核试验,在核试验的物理诊断领域中长期从事系统的、开创性的工作,为提高中国核试验物理诊断水平,建立较完善的诊断体系作出了贡献 。

七、中国核物理实验及核试验诊断杰出科学家——胡仁宇

科学地位:苏联门捷列夫物理研究所研究生。胡仁宇的导师是世界闻名的物理学家契仑柯夫。后历任西南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副研究员、研究员、副院长、院长担任中国科学院第九研究院院长。

主要成就:胡仁宇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一直从事于集体性很强的国防大科学研究任务,主要做核物理实验研究及核测试技术工作。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胡仁宇长期从事核物理实验、核试验诊断、惯性约束聚变和核安全研究,领导筹建了多个核物理实验室,在聚合爆轰热核反应研究、核试验近区物理测量等方面解决了一系列重大技术问题;承担有关中子物理、放射性核素测量和其他核测试工作;开展了强脉冲混合辐射场的各种特性的测量工作;胡仁宇组织领导核武器设计、试验、定型和生产,制定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高技术跟踪、人才培养、开发民用技术和科研新基地建设等重要规划。为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958年,他提前回国,被钱三强教授推荐到一个新组建的国家核心保密单位从事国防尖端科学研究。他接受的第一项任务就是负责组建加速器与中子物理实验室。这项研究工作,直接关系到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能否按期研制成功。他带领一批新参加工作的大学生克服种种困难,夜以继日地工作,利用极期简陋的条件,用比外国人更短的时间陆续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出色地研制成功中子发生器,建立了快中子物理实验室。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作为科研室负责人的胡仁宇,亲自参加了这次试验,并担任了作业队一个小组的领导人。他和他的同事们研制的核心部件,成功地装配在第一颗原子弹上。以后,他又转入氢弹技术的实验工作,担任了实验室副主任,在当时部一级的负责人中,他是最年轻的一个。在王淦昌等老一辈科学家的指导下,他带领一支年轻的科技队伍,驰骋在空气稀薄的青海高原,年复一年地战斗在风沙弥漫的戈壁滩和交通不便的深山峡谷中,为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成功作出了贡献。

七十年代初,胡仁宇随整支研制队伍调往四川基地,担负九院(核武器研究设计院)二所的科技领导重担,负责筹建惯性约束聚变实验室。他和同事们陆续研制了一整套物理诊断技术设备,先行开展有关物理实验室研究,为开拓这一前沿前沿学科领域的研究起了重要的作用。1981年被国防科工委聘为近区物理测量组负责人。他组织科技人员探索新的测试原理和方法,对快速脉冲辐射场测试技术的提高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胡仁宇前后参加过6次国家核试验,每次试验都自始至终亲临条件十分艰苦的现场,参与指挥领导,为确保每次试验圆满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新中国国防尖端科研的杰出贡献。

八、中国低能加速器物理与技术方面学科带头人——陈佳洱

科学地位:中国著名核物理学家、加速器物理学家、教育家,,亚太物理学会联合会主席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担任北京大学校长;西湖大学顾问委员会委员。成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中科院研究生院物理科学学院院长,中国科协荣誉委员、北京市科协名誉主席、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名誉主席以及国际纯粹与应用物理学联合会(IUPAP)执委会副主席、萨拉姆国际研理论物理究中心科学理事会理事等职。曾任中国物理学会六、七届理事长, 北京市科协五、六届主席以及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主任, 亚太物理学会联合会理事长等职。

主要成就:陈佳洱长期致力于粒子加速器的研究与教学,是低能加速器物理与技术方面的学科带头人。陈佳洱长期从事加速器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在开拓发展我国的射频超导加速器、加速器超灵敏质谱计、射频四极场加速器、高压静电加速器以及束流物理等众多的低能加速器及相关的应用领域, 取得了突出的成果,发表论文150余篇。

陈佳洱1986 年曾被评为中国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先后获得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先进个人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和二等奖各三项以及光华科技基金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奖励。

陈佳洱领导完成了4.5MV静电加速器的设计与建造和2×6MV串列静电加速器的改建与提高,并在此基础上建成中国首台碳-14超灵敏加速器质谱计,主持新型重离子RFQ加速结构和射频超导加速腔的试验、设计与研究,取得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结合加速器项目深入研究束流物理,在提高束流输运和利用效率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重要评价:陈佳洱长期从事加速器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在开拓发展中国的射频超导加速器、加速器超灵敏质谱计、射频四极场加速器、高压静电加速器以及束流物理等众多的低能加速器及相关的应用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果。(吉林大学物理学院评)

作为历史的见证者,陈佳洱见证了中国科技的腾飞之路,而作为科学家,他也亲自为中国开拓发展射频超导加速器、加速器超灵敏质谱计、射频四极场加速器、高压静电加速器以及束流物理等众多的低能加速器及相关的应用领域做出突出贡献。(CCTV《朗读者》等评) )

九、中国著名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学家——王世绩

科学地位:中国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上海激光等离子体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设计院工作,历任助研、副研、研究员;研究室正、副主任,研究所科技委主任,所长,高功率激光物理国家实验室常务副主任、主任;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2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2005年担任同济大学理学部主任 。

主要成就:王世绩是中国的著名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学家,他组织领导的"神光Ⅱ"高功率激光装置是当前中国国内规模最大、国际上为数不多的高性能高功率激光实验装置,取得多项重要的物理实验成果,对中国惯性约束聚变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20世纪60年代初,王世绩在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研制含镉大液体中子闪烁探测器,实现共振中子裂变参数较高精度测量。60年代中在核试验测试中,采用优化设计的气体契仑科夫探测器,实现高本低下高能g射线测量,并据此确定热核反应时间过程。80年代初,主持中国激光聚变研究实验工作,领导研制十余种诊断设备,组织多轮总体实验。80年代后期对中国X光激光研究的开拓、发展及跻身国际先进行列作了一定的工作。90年代组织领导神光Ⅱ高功率激光聚变装置的研制 。1998年4月,由王世绩带领的科研组在日本Gekko XII装置上进行的类镍镱靶X光激光实验中获得了当时国际上亮度最高的短波长超强X光激光输出 。

十、中国第一台种子飞行时间谱仪功臣——王乃彦

科学地位:中国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数理学部主任学院院士,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核工业研究生部名誉主任,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科技委高级顾问 。成担任泛太平洋地区核理事会正理事长;2004年获得世界核科学理事会全球奖 。

主要成就:王乃彦参与研制并建立起中国第一台在原子反应堆上的种子飞行时间谱仪;参加和领导了核武器试验中近区物理测试的许多课题;在中国开辟并发展了粒子束惯性约束聚变研究 。王乃彦参加研制并建立了中国第一台在原子反应堆上的中子飞行时间谱仪,测得第一批中子核数据。对Yb和Tb同位素的中子共振结构的研究作出了贡献。参加和领导了核武器试验中近区物理测试的许多课题,为核武器的设计、试验、改进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数据。在中国开辟并发展了粒子束惯性约束聚变研究,创建了相应的研究室。在电子束泵浦氟化氪激光研究中取得具有国际水平的科研成果,建成了六束百焦耳级的氟化氪激光装置 。

王乃彦领导和参加了核武器试验中极其重要的多种近区物理测试项目,对探测器系统的响应函数、测试数据的解卷积的复原处理等重要问题做了创造性研究,促进了中国核武器设计和测试技术的不断改进,对惯性约束核聚变领域的物理和技术问题做了系统研究,在高功率脉冲技术、束流物理和束靶相互作用诸方面取得在中国国内外具有开创性的研究成果 。

王乃彦在高功率脉冲技术、束流物理和束靶相互作用诸方面取得在中国国内外具有开创性的研究成果 。(北京师范大学评)

王乃彦在中国开辟并发展了粒子束惯性约束聚变研究,并取得突出成就,是第一位获得世界核科学理事会全球奖的中国人 。(光明日报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