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短句

横纬竖经对不对(横纬竖经)

横纬竖经对不对(横纬竖经)

《芦苇席》(续)

吃过早饭,父母亲扛着一捆或两捆浸透的苇条,来到场院里的棚子里,把苇条均匀散开铺平,推动着几百斤重的大石磙子,前前后后地用尽全力,向前推,再往后拖,紧接着,那些坚硬的苇条劈劈啦啦地响起来。父母轮换着推动石磙子来碾压芦苇,不知推动了多长时间,直到把那挺直坚硬的苇条,碾压得像皮子那么柔软,方才算完成了。这时的父母像刚从河水里爬上来一样,浑身汗水直流。

回到家里,母亲又把碾压好的苇条去皮,然后就变成了“迷子”(我们家长的方言,书名:篾子),溜滑溜滑的。

接下来的工序,就是姐姐“大显身手”的时候了。

姐姐把捆着的迷子放直,旁边放一长尺子,按尺寸把迷子一把一把抽出来,最长的是开头打底用的竖纬,最短的是编四个角用的横经,其余的用来编制席心。

姐姐把最长的迷子一根一稍摆整齐,就是竖纬了。用右脚踩住竖纬,再拿很短的迷子做横经。竖纬和横经编在一起,一直朝着对面的角往前赶。

说实在话,整张席子,最难学的地方就是开头打地。真应了那句话:“万事开头难”。再就是其余三个角比较难学。剩下的编席心和四条边,一看便会。

姐姐学什么也比我快,做起来也快。她用右手的小拇指和无名指夹住一根迷子,左手伸开一米多,两手同时插在席子里,压,挑着迷子,左右编制,等两手靠拢了,姐用左手把右手的迷子接过来,“刷”地抽出来,随后再用指头托着迷子,适当靠靠,定型。

姐每次都是续一条稍,再续一条跟,且续一条宽的迷子,下一条就换窄的。这样编出来的席子。整体上美观匀称。

由于姐的两只手天天和迷子打交道,迷子的边有很锋利,所以她的手指经常让迷子划破,手指头上的胶布不断。

常言道:看着容易,做着难。姐编席时,常跪着膝盖很疼,蹲着腿疼,有时干脆坐在席子上面。所以她裤子上的膝盖处和臀部,几乎都磨烂了。

如果让我和姐姐比编席子的速度,她手指夹住迷子编席花,也是我的三分之二。(按尺寸算)

那白而微黄的迷子,在姐的怀里,手里挑起来,压下去。挑一压一,挑二压二,隔二挑一压一,挑二压三再抬四。光滑的迷子,撒着欢儿,打着滚儿,肆意地跳着舞,咋一看,不像姐的手在挑着,倒像舞动的柔带在挥舞!

我帮忙的时候,基本是编姐剩下的四条边。因席子属长方形,它两边的长和两个宽,编的席花不一样。长边上的席花是:挑一压一,共三组。宽边上的席花是:挑二压二,也是三组。

我把四条边完成了,姐就把其余三个角插好和缝,最后的工序是窝边。

席子翻过来,洒上一圈水。再拿尺子笔直,在四条边上划横杠。然后沿着横杠把席边折怀里,用砖砸砸,再把四个角插好,最后用撬席刀子把边窝在席子花里。

一张芦苇席的编制成功,不是我这几句话那么简单。一天三四口人齐上阵,仅仅一到二元的收获。不知道是因为穷还是没本事,真的说不清也道不白。

时代在不断进步,我们日常用品不断更新。可芦苇席的编制工序,不管多么繁琐,它毕竟是一门手艺。但愿后人能看到当年芦苇席的模样,记住前辈的“能工巧匠”!

读懂地球经纬纵横间的“人生旅行”

洛夫克拉夫特说过:“我们都是广阔空间里的流浪者,漫长岁月中的旅行家。”人类在不断向外探索宇宙,也正在重新审视我们生活的地球。了解人类与地球之间的关系,地理学有独特的优势。在科学家眼里,自己的专业是怎么样的?可能与我们想象的完全不同。

7月26日,媒体人士采访了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党委书记、江苏省地理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李满春教授。从37年前第一次听说卫星遥感,到如今用多星协同观测助力防汛,他眼中的地理学历经技术更迭,却始终保持人文温度,“了解地球,才能让人类更好地生存”。

了解地球,手工“绘地图”到多星协同观测

大学四年级时,李满春和三位同学将约一百平方公里范围的江西庐山地形图从1∶10000,缩编成1∶20000,足足花了两个月。

“那是一个手工编图的技能训练,如今,我们的学生用计算机进行地图缩编,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几个小时甚至几十分钟就好了。”上个世纪80年代,正是计算机地图制图技术,将李满春领进了地理学的大门。

李满春1983年参加的高考,眼下的高招季,让他回想起当年初识专业的情景。“当时南大有两位招生老师来到常州,给我们介绍了地理学方方面面的知识。”从老师的讲述中,李满春了解到了一个叫地图学的专业,一想到可以跟卫星打交道,李满春顿时充满兴趣,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南大地图学专业。

地图学并非热门专业,李满春的高中班主任起初有点担心,劝他慎重考虑,后来眼看着其他同学专业改来改去,举棋不定,反而表扬了李满春对专业选择的坚定。“后来我的确也没有失望,本科和硕士阶段我分别学到了计算机地图制图和遥感应用技术。”李满春说,从手绘地图到计算机制图,再到资源三号卫星家族陆续上天,人类越来越了解自己所寄居的星球。

2017年,李满春主持了一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土资源与生态环境安全监测系统集成技术及应急响应示范”,由南大联合了国内其他15家单位研究建立国土资源与生态环境安全监测技术集成平台,“我们一方面将天上多颗卫星尤其是国产卫星实现协同观测,在获得精准监测的同时,尽可能缩短重访观测周期。另一方面,我们将卫星、无人机与地面观测集成,形成立体化监测。”李满春介绍,如今,该平台已经初步开展了新疆的农作物旱情监测、塔里木河流水生态安全分析、某矿区溃坝模拟应急响应实战演练等应用服务,提交了多份信息专报,为“一带一路”国土资源与生态环境安全保障提供了信息支撑与决策支持。

“天地结合”,全天候“瞰”汛情助力防灾减灾

今年7月以来,江苏省汛情日益严峻。7月15日,江苏省升级长江江苏段、太湖、石臼湖洪水险情橙色预警,13时升级石臼湖洪水险情红色预警。接驻宁某部队紧急商请,李满春主持的“国土资源与生态环境安全监测系统集成技术及应急响应示范”项目紧急启动应急响应。

李满春告诉记者,大家称洪灾为“发大水”,但其实洪灾的形成不仅仅跟降水有关系。“拿江苏地区来说,除了降水之外,我们要考虑长江中上游的‘来水’,还要考虑河堤的高度、坚固程度,包括当地的地形地貌和植被情况,不同的地理情势会影响洪水的演进,我们只有熟知自然地理知识,结合地理信息科学和技术,不停地观测计算、调节参数,才能做好科学的预警和分析。”

在石臼湖水域汛情监测中,李满春的团队用到了多星协同观测与星空地立体监测技术,采用了能穿透云雨的集成国产雷达的“高分3号”卫星、欧空局“哨兵”雷达卫星、无人机等观测数据。

通过石臼湖湖区多源影像对比分析,结合水文站点数据,监测发现:湖区水位明显上升,周边圩区不同程度漫水,尤其是湖区下游的湖阳镇及蛇山方向水淹情况比较严重。石臼湖汛情监测成果随即提交至军地相关单位和部门,被采纳应用。近日监测团队与部队协同,还开展了其他重点区域的汛情应急监测。

“人地和谐”,地理科学让人类生活更美好

很多学生奇怪,为什么在大学作为理科分科的地理,在高中却是文科。李满春表示,这主要因为地理学是典型的以科学为基础的理工文交叉学科,中学教授的是地理常识,而大学地理学学习的是地球表层资源环境调查、空间规划和地理信息技术等,离不开对人与地球关系的科学研究。地理学研究既需要自然科学的严谨逻辑与科学实验,又需要人文社会科学的人文关怀与哲学思想。

在李满春看来,地理不仅仅是横纬竖经或者地形地貌,所谓数据、模型也只是一种技术手段。地理学研究人与地球的关系,必须敬畏自然和生命,是一门与人息息相关、充满温度的学科。

“从古至今,人类一直在了解自然,适应自然环境。”李满春举例,都江堰因势利导治水,凝聚了古人在地理科学上的杰出智慧。让地球更“宜居”、让人类生活更美好是人类不懈努力的目标。

7月25日,我国资源三号03星发射成功。其实在距离地球505公里的太空中,截至24日,资源三号卫星家族已经遨游3119天,从另一个视角俯瞰地球家园,其所具有的高程测量精度,让地球测绘的能力进入新的阶段。作为实验室学术委员,李满春自豪地介绍,资源三号法人单位自然资源部国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和南京大学及江苏省测绘工程院联合建设了国土卫星遥感应用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研究刻画的全国立体地图已经越来越精准。

作为南京大学和江苏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联合建设的江苏省地理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李满春介绍,实验室建立了江苏省地理信息云服务平台,随时随地为全省提供丰富的地理信息服务。实验室开发的“天地图·江苏”,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实验室还面向全省进行地理国情监测,了解耕地、水、植被等的变化情况,比如对江苏地面沉降进行了多年连续的观测,“个别地方二十年来地面甚至沉降了一米”。监测成果支持江苏各级地方政府科学决策。

如今地理学家正用时空大数据分析地球。“过去我们所说的气象、水文、地震、土壤等资源环境观测数据相对来讲都是‘小数据’,而上班通勤、手机信令、交通轨迹、安全监控等正在形成人类活动的大数据,将人类活动与地球信息紧密关联,可助力实现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李满春展望,随着地球全要素数字化,支撑该现代化的智慧国土空间规划新时代正在开启。 据交汇点新闻

读懂地球经纬纵横间的“人生旅行”

洛夫克拉夫特说过:“我们都是广阔空间里的流浪者,漫长岁月中的旅行家。”人类在不断向外探索宇宙,也正在重新审视我们生活的地球。了解人类与地球之间的关系,地理学有独特的优势。在科学家眼里,自己的专业是怎么样的?可能与我们想象的完全不同。

7月26日,媒体人士采访了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党委书记、江苏省地理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李满春教授。从37年前第一次听说卫星遥感,到如今用多星协同观测助力防汛,他眼中的地理学历经技术更迭,却始终保持人文温度,“了解地球,才能让人类更好地生存”。

了解地球,手工“绘地图”到多星协同观测

大学四年级时,李满春和三位同学将约一百平方公里范围的江西庐山地形图从1∶10000,缩编成1∶20000,足足花了两个月。

“那是一个手工编图的技能训练,如今,我们的学生用计算机进行地图缩编,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几个小时甚至几十分钟就好了。”上个世纪80年代,正是计算机地图制图技术,将李满春领进了地理学的大门。

李满春1983年参加的高考,眼下的高招季,让他回想起当年初识专业的情景。“当时南大有两位招生老师来到常州,给我们介绍了地理学方方面面的知识。”从老师的讲述中,李满春了解到了一个叫地图学的专业,一想到可以跟卫星打交道,李满春顿时充满兴趣,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南大地图学专业。

地图学并非热门专业,李满春的高中班主任起初有点担心,劝他慎重考虑,后来眼看着其他同学专业改来改去,举棋不定,反而表扬了李满春对专业选择的坚定。“后来我的确也没有失望,本科和硕士阶段我分别学到了计算机地图制图和遥感应用技术。”李满春说,从手绘地图到计算机制图,再到资源三号卫星家族陆续上天,人类越来越了解自己所寄居的星球。

2017年,李满春主持了一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土资源与生态环境安全监测系统集成技术及应急响应示范”,由南大联合了国内其他15家单位研究建立国土资源与生态环境安全监测技术集成平台,“我们一方面将天上多颗卫星尤其是国产卫星实现协同观测,在获得精准监测的同时,尽可能缩短重访观测周期。另一方面,我们将卫星、无人机与地面观测集成,形成立体化监测。”李满春介绍,如今,该平台已经初步开展了新疆的农作物旱情监测、塔里木河流水生态安全分析、某矿区溃坝模拟应急响应实战演练等应用服务,提交了多份信息专报,为“一带一路”国土资源与生态环境安全保障提供了信息支撑与决策支持。

“天地结合”,全天候“瞰”汛情助力防灾减灾

今年7月以来,江苏省汛情日益严峻。7月15日,江苏省升级长江江苏段、太湖、石臼湖洪水险情橙色预警,13时升级石臼湖洪水险情红色预警。接驻宁某部队紧急商请,李满春主持的“国土资源与生态环境安全监测系统集成技术及应急响应示范”项目紧急启动应急响应。

李满春告诉记者,大家称洪灾为“发大水”,但其实洪灾的形成不仅仅跟降水有关系。“拿江苏地区来说,除了降水之外,我们要考虑长江中上游的‘来水’,还要考虑河堤的高度、坚固程度,包括当地的地形地貌和植被情况,不同的地理情势会影响洪水的演进,我们只有熟知自然地理知识,结合地理信息科学和技术,不停地观测计算、调节参数,才能做好科学的预警和分析。”

在石臼湖水域汛情监测中,李满春的团队用到了多星协同观测与星空地立体监测技术,采用了能穿透云雨的集成国产雷达的“高分3号”卫星、欧空局“哨兵”雷达卫星、无人机等观测数据。

通过石臼湖湖区多源影像对比分析,结合水文站点数据,监测发现:湖区水位明显上升,周边圩区不同程度漫水,尤其是湖区下游的湖阳镇及蛇山方向水淹情况比较严重。石臼湖汛情监测成果随即提交至军地相关单位和部门,被采纳应用。近日监测团队与部队协同,还开展了其他重点区域的汛情应急监测。

“人地和谐”,地理科学让人类生活更美好

很多学生奇怪,为什么在大学作为理科分科的地理,在高中却是文科。李满春表示,这主要因为地理学是典型的以科学为基础的理工文交叉学科,中学教授的是地理常识,而大学地理学学习的是地球表层资源环境调查、空间规划和地理信息技术等,离不开对人与地球关系的科学研究。地理学研究既需要自然科学的严谨逻辑与科学实验,又需要人文社会科学的人文关怀与哲学思想。

在李满春看来,地理不仅仅是横纬竖经或者地形地貌,所谓数据、模型也只是一种技术手段。地理学研究人与地球的关系,必须敬畏自然和生命,是一门与人息息相关、充满温度的学科。

“从古至今,人类一直在了解自然,适应自然环境。”李满春举例,都江堰因势利导治水,凝聚了古人在地理科学上的杰出智慧。让地球更“宜居”、让人类生活更美好是人类不懈努力的目标。

7月25日,我国资源三号03星发射成功。其实在距离地球505公里的太空中,截至24日,资源三号卫星家族已经遨游3119天,从另一个视角俯瞰地球家园,其所具有的高程测量精度,让地球测绘的能力进入新的阶段。作为实验室学术委员,李满春自豪地介绍,资源三号法人单位自然资源部国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和南京大学及江苏省测绘工程院联合建设了国土卫星遥感应用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研究刻画的全国立体地图已经越来越精准。

作为南京大学和江苏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联合建设的江苏省地理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李满春介绍,实验室建立了江苏省地理信息云服务平台,随时随地为全省提供丰富的地理信息服务。实验室开发的“天地图·江苏”,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实验室还面向全省进行地理国情监测,了解耕地、水、植被等的变化情况,比如对江苏地面沉降进行了多年连续的观测,“个别地方二十年来地面甚至沉降了一米”。监测成果支持江苏各级地方政府科学决策。

如今地理学家正用时空大数据分析地球。“过去我们所说的气象、水文、地震、土壤等资源环境观测数据相对来讲都是‘小数据’,而上班通勤、手机信令、交通轨迹、安全监控等正在形成人类活动的大数据,将人类活动与地球信息紧密关联,可助力实现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李满春展望,随着地球全要素数字化,支撑该现代化的智慧国土空间规划新时代正在开启。 据交汇点新闻

经纬度、时差知识整理(理解与应用)

经纬度是经度与纬度的合称组成一个坐标系统,称为地理坐标系统,它是一种利用三度空间的球面来定义地球上的空间的球面坐标系统,能够标示地球上的任何一个位置。初一的同学在学地理这门课的时候,一上来很快就会学到经纬度这个概念。的确,这个概念不是那么容易就能懂,特别是在地理考试做题的时候,看到各式各样考方位、考经纬度的题目,马上就会蒙圈。的确,我在初一学到这个知识点的时候也觉得有一点难度,但是只要掌握了经纬度知识的核心要点,你便能在经纬度的题目里面叱咤风云。希望我的这篇文章可以帮助到一部分的初中生,或者是想要了解地理知识的人们,对于经纬度这个概念有更深刻的理解。在这一篇文章里面,对于知识的概念不会再很详细的叙述,更多的是对于知识的理解与运用(之前一位初一的同学告诉我自己在做题的时候比较蒙圈,所以专门为ta出一篇文章)

经纬度(Coordinates)是什么?

经纬度是经度与纬度的合称组成一个坐标系统,称为地理坐标系统,它是一种利用三度空间的球面来定义地球上的空间的球面坐标系统,能够标示地球上的任何一个位置。请原谅我把文章开头的概念复制了一边,但是这就是经纬度最好的解释。

这是一张经纬度的简图,可以看到地球上纵横的,叫做经纬网。

那么在研究地球方位的时候,我们会用到哪几个概念呢?

地球是绕着一个轴转动的,这个轴叫做地轴。地轴是人们假想的一根轴,可以用来研究很多的地理学问题。地轴与地球的表面相交的地方,是地球的两极——南极和北极。而经线和纬线就是我们研究地球上的任何事物的方位的时候,会用到的专业语言。很多同学会搞不清楚经线和纬线,记住一个口诀:竖经横纬。

经度、经线、时差和时区(Longitude、Time difference and time zone)

在地球仪上,竖的一条条线就是经度。在全球地图里面,有的时候可能以15°或者20°为一个间隔。经度常常决定一个国家的时间与昼夜交替,因为不同经度的地区太阳照射的先后顺序也不同,所以导致了时差。时差的题目在初一的地理考试中也经常会出现,而且还是一个热门题目。讲到时差就不得不讲到时区。大家先记住几个重要地点的时区,具体的时区表可以找寻地理图册。

在这一张全球时区表里,你会发现每一个时区的划分并不是一条直线划下来的,而是存在许多弯弯曲曲。因为有一些国家跨越好几个时区,但是又不希望自己的国家拥有多个时间,所以就统一规定时间,比如中国,都是使用北京时间。在这里,我给大家列举几个常要考到的大城市的时区。上海、北京:东八区。纽约:西五区。旧金山:西八区。莫斯科:东三区。东京:东九区。巴黎:0时区。曼谷:东七区。计算时差,记住一个口诀:异加同减(相邻两个时区,时间相差一小时,相隔几个时区,时区就差几个小时。同时区用减法,不同时区用加法)

比如说:东八区和东六区相差几个小时?(相同时区用减法)

解答:8-6=2 2个小时

东七区和西八区相差几个小时?(不同时区用加法)

解答:7+8=15 15个小时

上面的几道题目会为接下来更复杂的题目奠定基础。

接下来给大家一道题目:已知北京时间(东八区)为2020年4月8日06:25,求东十区的时间?西二区的时间?

大家可以思考一下。

解答:做这类题目的时候,记得一个口诀:东加西减。(格式可以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改变)

东加西减指的是:所求时间在已知时间的东边就用加法,在已知时间的西边用减法。

10-8=2(东八区和东十区相差两个小时)

06:25+2小时=08:25

所以东十区的时间是2020年4月8日08:25

8+2=10(东八区和西二区相差10个小时)

06:25-10小时=20:25(-1天)

所以西二区的时间是2020年4月7日20:25

讲到时差和时区这类问题,需要大家灵活的应用,并且必须得对知识烂熟于心。

需要大家注意的重要经线:本初子午线、国际日期变更线

注意:以本初子午线为东、国际日期变更线以西的经线都称为东经

以本初子午线为西、国际日期变更线为东的经线都称为西经

纬度,纬线(Latitude)

我们通常说的纬度指的是大地纬度。其数值在0至90度之间。位于赤道以北的点的纬度叫北纬,记为N;位于赤道以南的点的纬度称南纬,记为S。

1.要记住低纬度,中纬度,高纬度的意义,包括这些纬度地区的气候。低纬度地区气候炎热,天气变化剧烈,生物高大茂盛等。中纬度地区高、低纬度的盛行气团在这一带相互交迭,气旋活动频繁,季节变化明显。高纬度地区气候寒冷,会出现南极冰川,特殊生物等,极昼极夜现象等

2.讲到纬线,就要讲到南回归线和北回归线。

回归线,是太阳每年在地球上直射来回移动的分界线。南北回归线就是南纬和北纬纬度为23°26′的那条纬线(北回归线:23°26′N,南回归线23°26′S)。南回归线是太阳在南半球能够直射到的最远位置,大约在南纬23°26′,与纬度线平行。每年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的纬度达到最大,此时正是南半球的盛夏,此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北移,并始终在南纬23°26′附近和北纬23°26′附近的两个纬度圈之间周而复始地循环移动。因此,把这两个纬度圈分别称为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

南北回归线之间是(  )

A、热带B、北温带

C、南温带D、寒带

选择:A(热带)

3.也会讲到赤道

赤道是南北纬线的起点(即零度纬线),是地球上最长的一条纬线。

赤道以北称( ),赤道以南称( )

答案:北纬,南纬

4.地球的五带

我国大部分处于北温带,广东的雷州半岛,台湾南端,海南岛和滇南谷地(云南南部)处于热带。

那么这些问题都给大家理清楚了,接下来给大家展示几道综合题目。

1.

第二个和第四个的概念是错误的,所以答案为:一三正确,选D

第二个:分开东西两半球的不是180°经线。

20°W以东到160°E是东半球,20°W以西到160°E是西半球

第四个就不需要多讲了,考虑球面

2.

这道题非常综合,要考虑很多。

第一个条件:该点以东为西半球,以西为东半球。之前讲过20°W以东到160°E是东半球,20°W以西到160°E是西半球。180°经线的左边是东经,右边是西经。所以要选定位于180°经线左边的东经160°上的点。再看第二个条件,该点以北为高纬度,以南为中纬度。高纬度和中纬度的分界线南北纬60度。不用说,就是d点。

所以选D

3.

这是一道综合题,在试卷的末尾容易遇到这类大题。

(1)可以不难看出,甲位于(60°S,170°W) 丙位于(70°S,170°E)

(2)东半球在东经160°的右边。只有乙和丁在东半球。高纬度的分界是60°W或者60°N,只有丙和丁在高纬度地区位于。寒带的也是丙和丁。甲和乙位于温带也不需要解释。

(3)方位的题目容易出现混淆。甲在170°W,乙在150°E。而且要看好对象“乙”,所以甲在乙的正东面。丙在甲的南面,又位于甲的南面,所以是西南。至于第三空和第四空,基本上不考,大家只要了解一下就可以了。答案:先往西南,再向正西,后往西北、小于。

(4)这可能是一个地理和数学结合的问题,可以连接丙乙和丙丁。

这也是一道拓展题目,可以用到初二学的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建立坐标求出两段线段的长度。当然初一的同学就不要烦恼了。这道题的答案是小于。

今天和大家仔细的探讨了经纬度所有类型的题目。也许可能我有一些题目还是没有涉及,也请大家谅解。如果大家发现我的文章里面有什么问题,欢迎评论区指出,或者私信给我都可以,感谢大家的支持。希望大家都能学好地理这门课,即使是副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