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短句

默念佛号的技巧刘素云(刘素云开示念佛念几个字)

默念佛号的技巧刘素云(刘素云开示念佛念几个字)

姑娘查一下2月28陶居士无量寿经心得体会为什么不能收藏和分享

《佛说无量寿经》就是南无阿弥陀佛,《佛说无量寿经》就是极乐世界,《佛说无量寿经》的中心思想就是:一向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佛号,定能往生极乐

学佛念佛,不需要搞得很复杂,要知道,大道至简#

净空法师弘法三十年心得,为什么要读诵《无量寿经

净空法师-为什么要读诵《无量寿经

我常常勉励同修,用什么方法达到我们真正修学的目标

读经。

这是古老的方法。

你念得愈多愈好。

修行决定不能违背三学。

三学」就是戒、定、慧。

与三学相违背的,决定不是佛法。

你读诵这部经,不但三学在其中,三慧、三资粮也在其中。

不可思议

我们的身心都不清净,用其他的方法要达到清净,是非常困难的。

用这个方法;一般在读诵开始,如果一天能念三部,半年之后就见到效果。

有许多同修,我教他这个方法。

他去做,过了半年来跟我讲,很有效果。

如果念的部数多,效果就更殊胜。

所以现在一天念七部、十部或更多的人很多。

在本省、在国外、在大陆都有。

如果他得不到好处,他怎么肯学

有许多同修告诉我,大概在五百遍到一千遍,是一个转捩点。

过了这一关之后,身心自在、信心清净

读诵要有耐心,耐心就是六度里的忍辱,可见读诵正是修忍辱。

忍之后才有精进。

精进之后心定了,就是禅定。

定了之后开慧。

我们用这个方法,六度齐修。

读经的时候,放下万缘,是布施。

读经的时候,不起恶念,是持戒。

有耐心,一遍一遍的念下去,是忍辱。

六度齐修。

三学、六度、三慧、三资粮都在其中。

还有什么方法比这个方法更殊胜

所以,烦恼重、业障深,运用这个方法,三个月到半年,你的那些烦恼、业障、习气会非常明显的减少。

这就是效果,就是你修学功夫得力,你有收获了。

由此可知,我们心不清净,有妄想的时候,心烦恼,展开经典读诵。

如果读得很熟,能背诵了,不必展开经本。

妄想一起来,读经把妄念止住。

念几句,或者念几章,念一遍,烦恼、妄想就没有了,就念掉了。

这是真修

所以经不是念给佛听的,也不是念给菩萨听的。

读经是为自己断除业障、烦恼、习气,恢复自己心地的清净平等觉。

目的在此。

我跟同修们在前面说过,现在第一个步骤是做预备功夫。

把经念熟,念到能背诵,一个字不会错,这是预备功夫。

功夫做成了,经能背得很熟了,然后起修依教奉行,才是真正修行。

修行」就是要对治恶行、烦恼、习气。

怎么对治

每天念经。

若一部经还没念完,就打妄想,这一遍就不算,要从头再念起。

必须念到从「如是我闻」到「信受奉行」,一部经念圆满,一个妄念也没有。

这一部经念熟了,只需要半小时。

半个钟点里没有一个妄念,功夫是不是成就

给诸位说,只刚刚及格,没什么了不起。

你想想看,人家念佛堂里念佛,一支香一个半小时,还会起五、六个妄念,三、五个妄念,那是功夫很好的。

你半个小时不起妄念,算什么

所以先求这个,这是功夫得力的现象。

然后再增加,念二部,念三部。

如果能连续念五部、六部、七部都没有一个妄念,你的功夫是真正得力。

说老实话,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稳稳当当,没问题了。

要这样干才行

心清净到这样程度,可以不要再读经了,一句阿弥陀佛就行了。

由此可知,读经的目标是恢复到心地的清净。

是要把妄想、烦恼、染着给念掉。

目的是这个。

清净心念佛,句句相应,那真是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

我们今天佛号不相应,是因为心不清净,所以大家要认真努力去做。

烦恼、染污、垢秽,就是无始劫来的习气。

只要把这个控制住了,恶行就不会有了,才能真正达到『心净则佛土净』。

这是往生的保证。

《华严经》上讲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一」就是清净心。

一切」,大而言之,十方法界依正庄严,就是一心所显现出来的。

就法门来讲,「一」就是持名念佛。

念佛法门就包括了所有一切法门。

我们在前面也讲过,将来讲到经文还要讨论。

你认识了,肯定了。

如果自己求生西方,一句佛号,一本《无量寿经》就足够了。

年岁大的人,记忆力衰退了,《无量寿经》太长无法受持,就受持小本《阿弥陀经》也是一样的。

用小本《阿弥陀经》,像我刚才讲的读诵方法,把烦恼、习气、妄想、执着念掉。

这是中年以上记忆衰退,采取小本《弥陀经》。

年轻人要用大本。

大本效果大,力量大,读诵的时间长。

长时间不打妄想难;短时间容易。

《弥陀经》背一遍,几分钟不打妄想还容易。

无量寿经》背一遍至少要半个小时,不打妄想很难。

调众生就是帮助众生断烦恼。

我们净宗所用的方法是读经。

读经的目的在「调伏身心」,不是在求解。

读经就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

戒学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念经的时候,心里一个妄念都不生,诸恶就不作了。

不但身不作恶,口不作恶,心里也没有坏念头,心也不作恶。

身、口、意三业都不作恶,「诸恶莫作」就圆修了。

经典是佛从「真如本性」中流露出来的,是善中之善,没有比这更善的。

所以读经即是「众善奉行」。

戒律具足了。

念经时,一心专注读经,绝不去想经的意思。

一心读诵就是「定」。

念得清清楚楚,没有念错,没有念漏,没念颠倒,这就是「慧」。

慧就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读经,每天读一个小时,就修一个小时的戒、定、慧;读两个小时,就修两个小时的戒、定、慧。

戒、定、慧」同时圆修。

所以,读经决定不能求解。

一面读,一面想经文是什么意思,那就是世间的读书,戒、定、慧三学都没有了。

你若一面念,一面想,就是打妄想。

结果,戒没有了,定没有了,慧也没有了。

所以,老实去读,千万不要去想意思。

当你读时,忽然有意思现前了,不是想来的,那没有关系,这是相应,有悟处。

虽然有悟处,也不要理它,还是老实念下去。

千万不要以为这个意思很好,赶紧写下来,那又打妄想,又错了。

根本不去理会,就是老老实实一直念。

当然经文愈长愈好。

好在那里

修「戒、定、慧」的时间长。

但是现代人生活非常忙碌。

经典太长了,找不到这么多时间。

经典太短,像《般若心经》,二百六十个字,念的时间太短了,不管用,熏修的力量太薄弱。

一天只修几分钟的戒、定、慧,很不容易成就。

所以,我们选择《无量寿经》,这部经典长短很适中。

要是念得很熟,从头到尾念一遍,只要半个小时。

千万不要以为半个小时不长。

每天认真修半个小时的戒、定、慧,离念离相不打妄想,就很受用。

对于工作繁忙的人来说,非常适当。

如果你退休了,不需要再去工作,则修行时间愈长愈好。

这部经每天可以念十遍,甚至于念十几遍。

念三年五载,人心就定了;定了以后就会开悟。

《金刚经》上说得很好,「信心清净,则生实相」。

生实相就是开悟。

到开悟的时候,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一法不通达,一切都通达,一切都明了。

这是诸佛菩萨,祖师大德教我们一条修行的道路。

从读诵下手,是一个很好的方式。

下手的方法很多,譬如禅宗从「参究」下手,或者参话头,或者观心。

教下多半用「读诵」。

净宗除「读诵」之外,也有不读经的,就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也行。

密宗用「持咒」。

可见得方法虽然很多,目标是相同的。

都是把妄想、执着舍掉,恢复到心地清净,这就是「调众生」。

从今而后,起心动念决定不造恶。

我常常提醒同修们,起心动念就是「念佛」,想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除此之外什么都不想。

为什么劝你把本经念熟

念熟了,可以常常想。

念不熟,想不起来,想的都是胡思乱想。

自己编一个西方极乐世界,是不行的。

所以,经要念得愈熟愈好,帮助你忆念,排除一切妄想、执着,真正使你达到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我常常劝同修们,我们学佛要依据经典。

中、下根性的人离开经论,什么都谈不上,一定要依靠经论。

得到经论,怎么入门

第一是熟读。

先念熟,念到很熟很熟,念的遍数愈多愈好。

这是下手入门之处,先把心定下来,妄想杂念少,心就定了。

这是用念经的方法修持,一是熟、一是心清净。

心清净之后就开智慧,然后进入第二步。

第二是求解,就是对经典要深入研究。

开头不要研究,因为你研究得到的,都是胡思乱想,你把经里的意义想错了,不是佛的意思,是你自己的意思,是邪知邪见。

所以,先修定,定之后开智慧;智慧现前再求解,解要圆。

因为圆解就没有障碍。

我们依这一部经典,跟其他经典还发生障碍,隔隔不入,此是见解不圆,才有这些怪现象。

真正有坚定清净的信心,听了之后确实永远不退,今生这句佛号一天到晚不间断。

尤其是经念熟了,不必看经本,行住坐卧心里都在默念,在背诵。

不是默念经文,就是称扬名号,这就是忆佛念佛,心开意解,即证不退位。

有工作的时候就把功夫放下,专心办事;事情办完,佛号立刻提起,不碍事,决定没有妄想杂念。

所以,「不退位」是现前可以证得的。

一切法门,我执不破,决定不能出三界。

法执不断,决定不能见性。

念佛法门方便,不须断妄想执着,只要把它控制住就行。

用什么方法控制

整个精神意志集中在名号上,二六时中,不是诵经就是称名。

口头上不念没有关系,心里忆念决定不能中断,因为一中断,妄想、执着就起现行。

这话说起来容易,真正做到也很难。

难,还是要做;不做就不能出三界。

我们要警觉,难行还是要行。

怎么行法

只要努力去行,生烦恼,不要害怕。

一面念佛,一面有妄想、烦恼,不要紧,只要努力用功。

佛号愈念愈多,经愈念愈多,妄想就能伏住。

心里常常想着经训,想佛的名号,就不会再想别的。

在生活中,要认真锻炼。

练到妄想、杂念不起作用,即是「功夫成片」。

有这种能力就决定往生。

功夫成片也有三辈九品。

大概中、上品的功夫成片,就有能力自在往生。

想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想怎样走,就可以怎样走,随心所欲。

想坐着走就坐着走;想站着走就站着走,随心所欲。

中、上等的功夫成片就可以。

由此可知,不须到一心不乱,功夫成片就能自在往生。

念到一心不乱,功夫成熟,无须再说。

一个人能自在往生,还会生病吗

生病就是自己对于生理不能控制,主宰不了,要不然谁愿意生病。

一个人对于自己身体能主宰,不想生病就不生病;想生个病,可以生几天病。

这很自在,是什么力量控制生理

心性的能力。

马鸣菩萨教我们,读经、听经要「离言说相」,不要着相;离名字相」,「名」指佛教中的术语,不要执着这些;离心缘相」,不要看着经文打妄想,不可望文生义。

这样读经、听经,才能消归自性,就有受用了。

你在这里听经,你不执着音声,不分别名相,也不打妄想,你在此地一个半小时,即是在修念佛三昧,你真的是「安住神通」,如如不动。

听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修慧。

没有分别、执着、妄想,这是修定。

你这一个半钟点是真正在做功夫。

佛菩萨是这样教我们的,可是我们怎么做

听讲经是一面听,随着言语打妄想;看经是随着文字打妄想。

总是在那里打妄想,所以经里的真实义是一句也没有体会到。

愿解如来真实义」,是谈何容易

想的时候把佛的意思都想歪曲了,还自以为是。

这怎么得了

这一段经文说明极乐世界菩萨们是怎么修学的。

我们要明了,要尽量去学习。

把握住他们修学的原理原则,我们现在就来学,就开始,将来到西方极乐世界就非常适应,进步就快速。

念三千遍无量寿经就能往生吗求答案

这位是浙江宁波妙觉居士,他问:“许多师兄弟听说,只需要念三千遍《无量寿经》,保证可以往生。

因此为数不少的人都以念经为主、念佛为副,但也有人提出异议。

请师父开示,何为正确?答:这里面确实是有问题。

我过去一直教导同修们,我们修净土,先把《无量寿经》念三千遍,我没有说保证可以往生,这个话我没有说;“念三千遍”这个话我说过,我不保证你往生。

谁保证你?我不知道。

三千遍念下去之后,用意在哪里?把心定下来。

世出世间修学,头一个就是要把心定下来。

用念经的方法把心定下来,定下来之后,人就开智慧。

这心里头很乱,那很烦恼,不生智慧;心定下来之后,烦恼轻、智慧长。

这个时候要解经义,要求解。

经里面所讲的道理你要懂得,所讲的方法你都记得很熟,然后才能把经典的教训,就是佛菩萨教导我们的,落实到日常生活当中,落实在我们工作里面,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这叫真正学佛。

所以佛经不是念给佛菩萨听的,佛菩萨不要听这个经,他听经干什么?统统是为了自己。

真正功夫都是在执持名号;读经在修学过程当中,是帮助我们信解,我们对净宗有深刻的信心,坚定的信心、坚定的愿心。

信心跟愿心都是从理解里面生出来的,你对净宗茫然一无所知,你的信心、愿心怎么能生得起来?所以这三千遍之后再求解义,就是建立对净土的信愿。

有了信,有了愿,然后执持名号,老实念佛,这样才能够保证往生。

所以千万不要搞错了,这个要搞清楚。

(净空法师《学佛问答》21-90-24)有人说:念三千遍《大乘无量寿经》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这样说对吗?答:不可说死。

能否往生极乐世界,关键是有无信愿。

如信愿具足,十念、一念也能往生,何况至心诵经三千遍。

如无信愿,只是追求形式和数字,恐未必能往生彼土。

(徐恒志居士《幻斋随笔》)其他相关文章

观无量寿经的观经解析

摘自中国佛教协会《法音》2015年第7期净土宗持名念佛的理论与修持探析”

《观经》的经文并不长,但由于缺乏一条清晰的脉络,所以难以窥其堂奥,故而善导大师为此经注疏,在注解经文的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后来该注疏流传到日本,法然将其作为重要依据而开创了日本净土宗。

持名念佛出现在下品往生文中,下品上生中,“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下品下生中,“‘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归命无量寿佛。

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

在流通分里,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

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作为全经的总结性论述,肯定了持名念佛的重要性。

不过在该句的前面,还有一段话:“汝当受持,毋令忘失。

行此三昧者,现身得见无量寿佛及二大士…何况忆念

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芬陀利华…生诸佛家。

这里说的念佛,显然就不是持名念佛了。

在上品上生文中,提到了“六念”,释迦佛在《阿含经》中解释为忆念佛、法、僧、戒、施、天。

所以“六念”中的念佛,也不是持名念佛,而是忆念观想念佛。

九品往生之前,世尊又详细地描述了十三观,从简单的日想观开始,越来越复杂,从极乐的依报庄严逐渐观到佛菩萨的身相庄严,当然并不是修完十三观后才能成就,经中所言,第三观成后,必能往生;第八观成后,能现世证得念佛三昧。

在世尊讲述十三观的过程中,三次嘱咐阿难将其内容受持流通,显然世尊非常重视十三观。

在十三观之前,世尊指出了修行净业的正因—净业三福。

既是正因,当然重要。

再往前就是该经的缘起,一段故事性的描述。

这样看完经文后,发现确实很难把握住重点,一些高僧大德认为重点在持名念佛,这点是值得商榷的,以最后一句叮嘱“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来推翻前面几次叮嘱;以最后一个重点“持名念佛”来否定前面几个重点,既不合文义,亦不合逻辑,而且以流通分来取代正宗分,同样也不符合佛经的行文结构,所以从经文中,并不能明确推导出持名念佛为全经重点这个结论。

笔者这里提出自己的个人观点,供读者参考。

笔者认为,《观经》的核心思想可以用“一个中心、一条主线、一个要点、一层深义”来表述。

“一个中心”,指的是观经的中心思想是:往生靠的是弥陀的愿力,而不是靠你自己的能力。

不论罪福,真信切愿,乘佛愿力,定能往生

“一条主线”指的是十六观的修行均以“三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为前提,“三心”出现在上品上生文中,上品上生在经文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前十三观,下启后三观,“三心”这条主线把看似没关系的前十三观和后三观连在了一起,善导大师亦以此“三心”说,构建了净土宗教理。

“一个要点”指的是《观经》的要点在净业三福。

净业三福被释迦佛定义为修行净业的正因,三福的修行分布在上品和中品,决定了你往生品位的高下,所以把它定义为要点,既合经义,亦合情理。

你能不能往生,靠的是弥陀的愿力;往生后品位的高下,靠的是你今世净业三福的修持。

以念佛次数多少或功夫深浅来决定往生品位高下的说法,并不是释迦佛的观点,而是后世高僧大德劝导众生念佛的方便说;至于不经九品往生而直取佛果的说法,则是日本真宗曲解善导大师的本意而臆想编造出来的歪理邪说,不可信之

“一层深义”指的是下品下生的五逆恶人往生所蕴含的深义。

大部分人都是从弥陀的大慈悲心、持名念佛和名号功德的利益这几个层面来理解,这当然是正确的,但笔者将尝试用空性来诠释其深义,希望能给读者些许启发。

空性是佛法的核心思想与不共之理论,是可以作为实证的唯一标准。

《中论·观作作者品》有偈云:“若堕于无因,则无因无果。

无作无作者,无所用作法。

若无作等法,则无有罪福。

罪福等无故,罪福报亦无。

若无罪福报,亦无大涅盘。

诸可有所作,皆空无有果。

意思是:罪福无因,业报无果;无生死业,无大涅盘。

作业的人和所作的业都是空无自性,所以果报也同样是空无自性。

国人比较熟悉的《心经》,中心思想就是空性。

玄奘译本中云:“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这段经文从认识空性开始,逐层超越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十二因缘(缘觉乘)、四谛(声闻乘)、六波罗蜜多(大乘菩萨道),回归到彻底空性。

从彻底空性的角度来看,罪与福、善与恶、增与减、无明与无明尽等两方面的对立都是不存在的,一切都是平等的实相,在彻底空性的平等实相里,根本就不存在好人与恶人之分,既然不存在,又怎么会因为是恶人而不能往生呢

当他一念至诚心与弥陀本愿相合,自然可以往生。

至于带业往生和消业往生的争论,同样也是没有意义的,罪也好,业也罢,都是在我们凡夫这边说的,在弥陀那边,都是不存在的。

分析到这里,相信有些读者已经难以理解了,照这种说法,善恶有报的因果观岂不是被颠覆了

那也不用行善,可以大胆的作恶了

不是这样的。

诸法虽是自性空,但不等同于断灭空,仍有世间罪福因果业报;空性既不会破世间业力流转之果报,也不会破出世间断惑证真之解脱,好比以刀斫空,终无所伤,正如《大智度论》第三十八卷云:佛法中诸法毕竟空,而亦不断灭;生死虽相续,而亦不是常;无量阿僧只劫业因缘,虽过去亦能生果报而不灭,是为微妙难知,若诸法都空者,此品中不应说往生,何有智者,前后相违

若死生相实有,云何言毕竟空

但为除诸法中爱着,邪见颠倒故,说毕竟空,不为破后世故说。

理解了上述的道理,再来看日本真宗的“恶人正机说”(弥陀摄受的主要对象是造罪的恶人),就会发现是多么的肤浅与幼稚

所以学习净土宗,还是要多学习些教理。

广学大藏经,不改弥陀行

有些人讲解净土宗,广度不够,深度不足,横着说竖着说,就是那几句,佛力不可思议,名号功德不可思议,一切都是不可思议,一切都往佛那边说,反正我们也见不着佛的面,也没法去核实。

佛力和名号功德确实不可思议,但佛是不能改变众生的因果和业力的,如果不是众生自身本具佛性,弥陀也不能把你接去极乐

所以信心既要建立在佛身上,也要建立在自己身上。

蕅益大师说:“念佛工夫,只贵真实信心。

第一要信我是未成之佛,弥陀是已成之佛,其体无二。

[6]从佛法的角度来说,一切法都是佛法,众生法与心法都是当下具足实相,与诸佛所证的妙觉果海同出一辙,站在诸法实相的高度来看,一切法都是即空、即假、即中的,所以弥陀绝不是你心外的佛,而是你自心的佛,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你要能信自己是未成之佛并且敢于承担,那么你与包括弥陀在内的十方一切诸佛初发心就是一样的。

从你真如本性发出的信心,才是真信、正信、智信,而不是假信、偏信、迷信。

现在一些净业行人,偏激地把净土法门理解到纯他力方向,心外求法,只去仰信心外的弥陀和净土,过度地尊仰佛菩萨而轻视众生,轻视众生的同时又反向神化了弥陀,以凡夫取代佛法共通性修持,偏离了大乘的理体,走到了神教的方向。

除非你宿世善根极其深厚,否则这样建立起的信愿心,既不可能维持长久,也不可能很牢靠,好比一栋没打地基就建起来的高楼,一般人不敢进去住的,不用等地震,大风一刮可能就倒了

而又有一些净业行人,以为自体本具自性弥陀,就自己去求生唯心净土,这种想法无异于自掘坟墓

你自己是绝对没有这个能力的。

往生的能力,你要百分之百的靠弥陀,一心归命,通身靠倒在弥陀那边;但往生的主动权,则百分之百掌握在你自己手里。

要知道诸佛是众生心内之诸佛,众生是诸佛心内之众生,二者有同一的理体,平等而无差异,具有互相观照的天然本性,往生不存难易,不由外觅,乃是份内之事。

正如传灯大师在《净土生无生论》中说:“故弥陀即我心,我心即弥陀。

未举念时,早已成就。

才举心念,即便圆成。

感应道交,为有此理。

故念佛人,功不唐捐。

所以弥陀与净土既在心内也在心外,心内就是心外,心外也是心内,都是相对而言的。

我们既要知道自己很尊贵(自体具足自性弥陀,是未成之佛),又要知道自己很卑微(目前是宿业缠身的凡夫,靠自力难出轮回)。

理论上要承担起是自性弥陀接引你去唯心净土,行持上却要虔诚的祈愿十万亿佛土外的弥陀来接引你去十万亿佛土外的净土,两者并不矛盾,这样才符合大乘佛法中庸理性和中道圆融的思想。

向左转|向右转

法师:如果我读一万遍《无量寿经》,往生会有多大

先发愿 无愿不成道

往生极乐世界具足两个条件就行了

《佛说无量寿经》阿弥陀佛48愿·念佛往生

发愿求生

第十八十念必生愿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第十九临终接引愿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

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

刘素云:是每天读十部《无量寿经》好,还是听经念佛好

这个问题不能定说。

如果你还没有遇到善知识,应该从读经入门,这是直接亲近释迦牟尼佛大善知识。

这个法门虽然不拐弯抹角,但是,靠自己自学经典开悟太难了

佛在世的时候,依靠佛经当然能成就。

但是我们现在去佛灭度太远了,佛当年讲的经,我们已经不能懂了,如果没有过来人给我们讲,就会错解如来真实义。

至少在中国历史上我们没有见到一个人是自学佛经开悟的

六祖慧能大师,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但还是听五祖给他讲《金刚经》开悟的。

《坛经》上讲,没有老师,无师自通,尽是天然外道。

为什么呢

因为《华严经》讲“佛法无人说,虽慧不能了”。

世间人再聪明,如果没有过来人讲,我们根本不能懂,所解的是自己的虚妄分别。

那么,讲经人为什么劝你读经呢

因为你真诚心读经,由是功德,得佛加持,就可以遇到善知识。

遇到善知识后,他给你一讲,你马上就开悟了

《坛经》上就有例子,无尽藏比丘尼,一生受持《涅盘经》,遇到六祖,给她一讲,她就开悟了。

法达禅师读《法华经》三千部,不解经义。

后来遇到六祖,给他一讲,他也开悟了

如果这两位,从来没有读过经,很可能遇不到六祖,即使遇到六祖,也不可能听一遍就开悟

如果你已经遇到善知识,就应该从听经下手

因为老师虽然没有佛高明,总比你自学强。

就像你学一门技术,你是自学容易,还是拜一个老师容易

自学能成就的人,不是普通人,他也不愿意自学,因为遇不到善知识,不得已采取的下策。

听老师讲经,是踏着老师的头顶往上爬

有这个因缘,我们为什么不用呢

那么,你现在学《无量寿经》,为什么不听老师讲的《无量寿经》呢

如果你自学,可能一百年也不能开悟,如果你专听老师讲的经,五年就成就了

老人家讲过《五年后成真菩萨》啊

因为这是踏着老师的头顶往上爬

老师六十多年学佛的心得,你五年就得到了

这才叫聪明

那么,老师为什么不直接让我们跟他学呢

因为,真正的善知识很谦虚,他不认为自己就是善知识

决定不会说“我就是真善知识,你就跟我学吧”

这样的话不能说,也说不出口

他只能劝你读经,跟佛学,或者跟古大德学

我那时听到老师这样讲,就懂了。

我认为能说这样话的人,他就是善知识

于是,我就跟他学,听他讲的经

我何必要舍近求远呢

所以,老师讲经的密意,我们一定要懂

《涅盘经》上讲,有四因缘近大般涅盘:一,亲近善知识。

二,专心听法。

三,系念思维。

四,如说修行。

你好,关于读无量寿经1000部,部是什么意思啊

是1000遍

谢谢

所谓\"读一部\"就是指无量寿经从经书的开头到结尾读一变,读1000部就是指从头到尾读一千变,能遇见佛经是天大的缘份啊,读了无量寿经一定要能受用啊,佛所说的所教的我们都要点点滴滴做到啊,不然读在多的经书也只是在你阿赖耶识里种点佛的种子而已.

请问师兄您所提到的胡小林居士持诵《无量寿经》三年,有何收益

愿为宣说,以增强我之信心

学佛,法门不同,方法不同,总原则是一样的,就是佛教我们,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持诵《无量寿经》是方法,而不是目的,也是为了指导我们因戒得定,由定开慧,启发自性智慧。

得定的关键就在一门深入,长时熏修。

智慧一开,则一切经教、包括世间一切事物无不通达,自性中的解脱、自在、和谐、圆满、福报同时现前。

因此,胡小林居士现在不但在管理企业上得大自在,而且在传统文化的弘扬中表现出高度智慧,对各种问题都能提出精彩而实用的解决方法,应付自如,契机契理。

自2008年开始,胡小林居士在国内外各地有多次精彩演讲(包括最近的青岛企业家论坛),介绍他自己修学的心得、过程,网上都有资料,仁者可以在网上查到,细心聆听体会,深入学习。

阿弥陀佛

无量寿经第三十二品—三十七品

寿乐无极第三十二

佛告弥勒菩萨、诸天人等:无量寿国,声闻菩萨,功德智慧,不可称说。

又其国土微妙、安乐、清净若此。

何不力为善,念道之自然。

出入供养,观经行道。

喜乐久习,才猛智慧。

心不中回,意无懈时。

外若迟缓,内独驶急。

容容虚空,适得其中。

中表相应,自然严整,检敛端直。

身心洁净,无有爱贪。

志愿安定,无增缺减。

求道和正,不误倾邪。

随经约令,不敢蹉跌,若于绳墨。

咸为道慕,旷无他念,无有忧思。

自然无为,虚空无立,淡安无欲。

作得善愿,尽心求索。

含哀慈愍,礼义都合。

苞罗表里,过度解脱。

自然保守,真真洁白。

志愿无上,净定安乐。

一旦开达明彻,自然中自然相,自然之有根本,自然光色参回,转变最胜。

郁单成七宝,横揽成万物。

光精明俱出,善好殊无比。

著于无上下,洞达无边际。

宜各勤精进,努力自求之。

必得超绝去,往生无量清净阿弥陀佛国。

横截于五趣,恶道自闭塞。

无极之胜道,易往而无人。

其国不逆违,自然所牵随。

捐志若虚空,勤行求道德。

可得极长生,寿乐无有极。

何为著世事,譊譊忧无常

劝谕策进第三十三

世人共争不急之务。

于此剧恶极苦之中,勤身营务,以自给济。

尊卑、贫富、少长、男女,累念积虑,为心走使。

无田忧田,无宅忧宅,眷属财物,有无同忧。

有一少一,思欲齐等。

适小具有,又忧非常。

水火盗贼、怨家债主,焚漂劫夺,消散磨灭。

心悭意固,无能纵舍。

命终弃捐,莫谁随者

贫富同然,忧苦万端。

世间人民,父子兄弟夫妇亲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

有无相通,无得贪惜。

言色常和,莫相违戾。

或时心诤,有所恚怒,后世转剧,至成大怨。

世间之事,更相患害,虽不临时,应急想破。

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

善恶变化,追逐所生。

道路不同,会见无期。

何不于强健时,努力修善,欲何待乎

世人善恶,自不能见。

吉凶祸福,竞各作之。

身愚神暗,转受余教,颠倒相续,无常根本。

蒙冥抵突,不信经法,心无远虑,各欲快意。

迷于瞋恚,贪于财色,终不休止,哀哉可伤

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

死生之趣,善恶之道,都不之信,谓无有是。

更相瞻视,且自见之。

或父哭子,或子哭父,兄弟夫妇,更相哭泣。

一死一生,迭相顾恋。

忧爱结缚,无有解时。

思想恩好,不离情欲。

不能深思熟计,专精行道,年寿旋尽,无可奈何。

惑道者众,悟道者少。

各怀杀毒,恶气冥冥。

为妄兴事,违逆天地。

恣意罪极,顿夺其寿。

下入恶道,无有出期。

若曹当熟思计,远离众恶。

择其善者,勤而行之。

爱欲荣华,不可常保,皆当别离,无可乐者。

当勤精进,生安乐国,智慧明达,功德殊胜。

勿得随心所欲,亏负经戒,在人后也。

心得开明第三十四

弥勒白言:佛语教戒,甚深甚善,皆蒙慈恩解脱忧苦。

佛为法王,尊超群圣,光明彻照,洞达无极,普为一切天人之师。

今得值佛,复闻无量寿声,靡不欢喜,心得开明。

佛告弥勒:敬于佛者,是为大善。

实当念佛,截断狐疑。

拔诸爱欲,杜众恶源。

游步三界,无所挂碍。

开示正道,度未度者。

若曹当知,十方人民,永劫以来,辗转五道,忧苦不绝。

生时苦痛,老亦苦痛,病极苦痛,死极苦痛,恶臭不净,无可乐者。

宜自决断,洗除心垢,言行忠信,表里相应。

人能自度,转相拯济。

至心求愿,积累善本。

虽一世精进勤苦,须臾间耳。

后生无量寿国,快乐无极。

永拔生死之本,无复苦恼之患。

寿千万劫,自在随意。

宜各精进,求心所愿。

无得疑悔,自为过咎,生彼边地,七宝城中,于五百岁受诸厄也。

弥勒白言:受佛明诲,专精修学,如教奉行,不敢有疑。

浊世恶苦第三十五

佛告弥勒:汝等能于此世,端心正意,不为众恶,甚为大德。

所以者何

十方世界善多恶少,易可开化。

唯此五恶世间,最为剧苦。

我今于此作佛,教化群生,令舍五恶,去五痛,离五烧。

降化其意,令持五善,获其福德。

何等为五

其一者,世间诸众生类,欲为众恶,强者伏弱,转相克贼,残害杀伤,迭相吞啖。

不知为善,后受殃罚。

故有穷乞、孤独、聋盲、喑哑、痴恶、尪狂,皆因前世不信道德,不肯为善。

其有尊贵、豪富、贤明、长者、智勇、才达,皆由宿世慈孝,修善积德所致。

世间有此目前现事。

寿终之后,入其幽冥,转生受身,改形易道,故有泥犁、禽兽、蜎飞蠕动之属。

譬如世法牢狱,剧苦极刑,魂神命精,随罪趣向。

所受寿命,或长或短,相从共生,更相报偿。

殃恶未尽,终不得离。

辗转其中,累劫难出,难得解脱,痛不可言。

天地之间,自然有是,虽不即时暴应,善恶会当归之。

其二者,世间人民,不顺法度。

奢淫骄纵,任心自恣。

居上不明,在位不正。

陷人冤枉,损害忠良。

心口各异,机伪多端。

尊卑中外,更相欺诳。

瞋恚愚痴,欲自厚己,欲贪多有。

利害,结忿成仇,破家亡身,不顾前后。

富有悭惜,不肯施与。

爱保贪重,心劳身苦。

如是至竟,无一随者。

善恶祸福,追命所生。

或在乐处,或入苦毒。

又或见善憎谤,不思慕及。

常怀盗心,希望他利,用自供给,消散复取。

神明克识,终入恶道。

自有三途,无量苦恼,辗转其中,累劫难出,痛不可言

其三者,世间人民,相因寄生,寿命几何。

不良之人,身心不正,常怀邪恶,常念淫妷。

烦满胸中,邪态外逸。

费损家财,事为非法。

所当求者,而不肯为。

又或交结聚会,兴兵相伐,攻劫杀戮,强夺迫胁。

归给妻子,极身作乐。

众共憎厌,患而苦之。

如是之恶,著于人鬼,神明记识,自入三途,无量苦恼,辗转其中,累劫难出,痛不可言

其四者,世间人民,不念修善。

两舌、恶口、妄言、绮语。

憎嫉善人,败坏贤明。

不孝父母,轻慢师长。

朋友无信,难得诚实。

尊贵自大,谓己有道。

横行威势,侵易于人。

欲人畏敬,不自惭惧。

难可降化,常怀骄慢。

赖其前世,福德营护,今世为恶,福德尽灭。

寿命终尽,诸恶绕归。

又其名籍,记在神明,殃咎牵引,无从舍离。

但得前行,入于火镬,身心摧碎,神形苦极。

当斯之时,悔复何及

其五者,世间人民,徙倚懈怠。

不肯作善,治身修业。

父母教诲,违戾反逆,譬如怨家,不如无子。

负恩违义,无有报偿。

放恣游散,耽酒嗜美。

鲁扈抵突,不识人情。

无义无礼,不可谏晓。

六亲眷属,资用有无,不能忧念。

不惟父母之恩,不存师友之义。

意念身口,曾无一善。

不信诸佛经法,不信生死善恶。

欲害真人,斗乱僧众。

愚痴蒙昧,自为智慧。

不知生所从来,死所趣向。

不仁不顺,希望长生。

慈心教诲,而不肯信。

苦口与语,无益其人。

心中闭塞,意不开解。

大命将终,悔惧交至。

不预修善,临时乃悔。

悔之于后,将何及乎

天地之间,五道分明。

善恶报应,祸福相承,身自当之,无谁代者。

善人行善,从乐入乐,从明入明。

恶人行恶,从苦入苦,从冥入冥。

谁能知者

独佛知耳

教语开示,信行者少。

生死不休,恶道不绝。

如是世人,难可具尽。

故有自然三途,无量苦恼,辗转其中,世世累劫,无有出期,难得解脱,痛不可言。

如是五恶五痛五烧,譬如大火,焚烧人身。

若能自于其中一心制意,端身正念;言行相副,所作至诚;独作诸善,不为众恶;身独度脱,获其福德,可得长寿泥洹之道。

是为五大善也。

重重诲勉第三十六

佛告弥勒:吾语汝等,如是五恶、五痛、五烧,辗转相生,敢有犯此,当历恶趣。

或其今世,先被病殃,死生不得,示众见之。

或于寿终,入三恶道,愁痛酷毒,自相燋然,共其怨家,更相杀伤。

从小微起,成大困剧。

皆由贪著财色,不肯施惠。

各欲自快,无复曲直。

痴欲所迫,厚己争利。

富贵荣华,当时快意。

不能忍辱,不务修善。

威势无几,随以磨灭。

天道施张,自然纠举。

茕茕忪忪,当入其中。

古今有是,痛哉可伤

汝等得佛经语,熟思惟之。

各自端守,终身不怠。

尊圣敬善,仁慈博爱。

当求度世,拔断生死众恶之本,当离三途忧怖苦痛之道。

若曹作善,云何第一

当自端心,当自端身,耳目口鼻,皆当自端。

身心净洁,与善相应。

勿随嗜欲,不犯诸恶。

言色当和,身行当专。

动作瞻视,安定徐为。

作事仓卒,败悔在后。

为之不谛,亡其功夫。

如贫得宝第三十七

汝等广植德本,勿犯道禁。

忍辱精进,慈心专一。

斋戒清净,一日一夜,胜在无量寿国为善百岁。

所以者何

彼佛国土,皆积德众善,无毫发之恶。

于此修善,十日十夜,胜于他方诸佛国中为善千岁。

所以者何

他方佛国,福德自然,无造恶之地。

唯此世间,善少恶多,饮苦食毒,未尝宁息。

吾哀汝等,苦心诲喻。

授与经法,悉持思之,悉奉行之。

尊卑、男女、眷属、朋友,转相教语。

自相约检,和顺义理,欢乐慈孝。

所作如犯,则自悔过。

去恶就善,朝闻夕改。

奉持经戒,如贫得宝。

改往修来,洒心易行。

自然感降,所愿辄得。

佛所行处,国邑丘聚,靡不蒙化。

天下和顺,日月清明。

风雨以时,灾厉不起。

国丰民安,兵戈无用。

崇德兴仁,务修礼让。

国无盗贼,无有怨枉。

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我哀汝等,甚于父母念子。

我于此世作佛,以善攻恶,拔生死之苦。

令获五德,升无为之安。

吾般泥洹,经道渐灭。

人民谄伪,复为众恶。

五烧五痛,久后转剧。

汝等转相教诫,如佛经法,无得犯也。

弥勒菩萨,合掌白言:世人恶苦,如是如是。

佛皆慈哀,悉度脱之。

受佛重诲,不敢违失。

刘素云老师诵无量寿经最后怎样回响给冤亲债主的

如何做回向

我们很多学佛的师兄对回向一向不多,所以重点为大家简述一次,这样能够帮助大家在平时念佛、诵经、持咒、放生时能够获得更大的功德和福报:

回向是佛教非常重要的一种修行功夫。

所谓“回向”,就是将自己所修的功德,不愿自己独享,而将之“回”转归“向”与法界众生同享,以拓开自己的心胸,并且使功德有明确的方向而不致散失。

很多人对回向不理解,老以为我这一样东西本来是我的,结果给了别人,那岂不是我越来越少了

其实这是世俗对回向的理解错误。

回向的真正的原理就如手拿一根蜡炬去引7a686964616fe59b9ee7ad9431333335343931燃其它的蜡烛,不但原来的蜡烛本身的光亮未曾减弱,反而和其它蜡烛的光光相照,而室内更为光明、更为明亮。

所以,回向愈多,不但自身的功德未曾减少,而且能利益更多的人,功德也就更为殊胜。

因此,念完经书啊、放完生啊等的活动以后,一定不要忘记做回向,回向有两种,一是大回向,也就是回向给法界众生的,二是小回向,回向给你指定的人或众生的,二者合起来做,受益很大:

一、大回向(三遍):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二、小回向(三遍):

弟子某某某,愿以本次持诵_经(譬如你念的《佛说无量寿经》_部(念一遍就是指一部,如果念五遍,那么念完五遍时再统一做回向)的功德回向给某某某(您希望回向者的姓名)、某某某(你顺带回向的亲人、朋友等的姓名,回向的人越多,功德越大)累生累世的冤亲债主,愿他们业障消除、离苦得乐,弟子某某某真心求忏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