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网名

孝道名言佳句(孝道名言佳句二十)

孝道名言佳句(孝道名言佳句)

孝道名言佳句

1、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机会。——费孝通

2、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庄子

3、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劝孝歌》

4、大孝终身慕父母。唯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轲

5、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经》

6、孝是流水,上代截流,下代干涸。——字严

7、千万经典,孝义为先。意思是:成千上万部经典上都说,孝和义是人首先应当做到的。——《增广贤文》

8、孝子亲则子孝,钦于人则众钦。——出自(宋)林逋《省心录》。

9、勿以不孝口,枉食人间谷。天地虽广大,难容忤逆族。——《劝孝歌》

10、首孝弟,次谨信。——李毓秀

11、爹娘面前能尽孝,一孝就是好儿男;翁婆身上能尽孝,又落孝来又落贤。——《劝报亲恩篇》

12、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孔子

13、父虑后母虐,鸾胶不再续。母虑孤儿苦,孀帏忍寂寞。——《劝孝歌》

14、夫孝者,百行之冠,众善之始也。——《后汉书》

15、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孝经》

16、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礼记》

17、诗书立业,孝悌做人。——王永彬

18、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孝经·圣至章》

19、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第一

20、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意思是:孝是天经地义的。——《孝经》

21、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

22、尧舜之道,孝悌而已。——李纲

23、永言孝思,思孝惟则。——《孟子》

24、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出自《孝经》。

25、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出自(春秋)《论语·学而第一》。

26、生前厚养实为孝道;归后薄葬真乃贤儿。——《格言集锦》

27、孝子事亲,不可使其亲有冷淡心,烦恼心,惊怖心,愁闷心,难言心,愧恨心。——袁采

28、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庄子

29、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意思是:少年弟子回到家里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爱兄长。——《论语·学而》

30、夫孝者,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本也。——《孝经》

31、忤逆不孝矣,三世果报然。——《劝孝歌》

32、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首。——清·王永彬

33、家贫知孝子,国乱识忠臣。——《名贤集》

34、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首。——〖清〗王永彬

35、亲爱我,孝何难;亲恶我,孝方贤。——李毓秀《弟子规》

36、要问如何把亲孝,孝亲不止在吃穿;孝亲不教亲生气,爱亲敬亲孝乃全。——出自《动报亲恩篇》。

37、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曾参中夫四德者也。——出自《家语·弟子行》。

38、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增广贤文》

39、有难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子夏

40、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春秋〗孔丘

41、孝子亲则子孝,钦于人则众钦。——林逋《省心录》

42、孝顺还生孝顺子,忤逆还生忤逆儿。——《增广贤文》

43、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曾子

44、千万经典,孝义为先。——《增广贤文》

45、大孝终身慕父母。——孟轲

46、不孝的人是世界最可恶的人。——鲁迅

47、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子

48、要知亲恩,看你儿郎;要求子顺,先孝爹娘。——出自《四言》。

49、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孔子

50、慈孝之心,人皆有之。——苏辙

51、曾子曰:幸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春秋)《礼记》

52、孝子亲则子孝,钦于人则众钦。——林逋

53、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第一》

54、郭巨思供给,埋儿愿母存。黄金天所赐,光彩照寒门。——《二十四孝·为母埋儿》

55、首孝弟,次谨信。——李毓秀《弟子规》

56、首孝弟,次谨信。——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57、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出自《大学》

58、勿以不孝身,枉着人子皮。——《劝孝歌》

59、千万经典,孝义为先。——出自(清)《增广贤文》

60、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出自(明)《增广贤文》。

61、首孝弟,次谨信。——清·李毓秀

62、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

63、孝敬父母经常可以代替最高贵的感情。——孟轲

64、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意思是:妻子贤惠,她的丈夫灾祸就少,子女孝顺,父母就心情舒畅。——《增广贤文》

65、动天之德莫大于孝,感物之道莫过于诚。——〖宋〗何铸

孝道名言佳句

《增广贤文》中有8句孝道名言,诉不尽的父母恩情

一、孝当竭力,非徒养身。

前一句贤文语出《论语·学而第一》:“子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后一句贤文语出《论语·为政第二》:“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大意是:孝敬父母,应该要尽心尽力,不单单是要养活父母,而是要孝养父母之身、心和志。

二、鸦有反哺之孝,羊知跪乳之恩。

贤文语出蔡邕《蔡中郎集七·为陈留太守上孝子状》:“乌以反哺,托体太阴,羔以跪乳,为贽国卿。禽鸟之微,犹以孝宠。”反哺:用口衔食物喂食。跪乳:小羊吃奶时要下跪在地上。乌鸦懂得反哺的孝顺,羔羊懂得跪乳的恩情。

三、岂无远道思亲小,不及高堂念子心。

远道思亲,如《诗魏风·陡岵》中“陡彼岵兮,瞻望父兮”、“陡彼屺兮,瞻望母兮”。高堂念子心,如《战国策·齐策六》:“王孙贾年十五,事闵王。王出走,失王之处。其母曰:女朝出而晚来,则吾倚门而望,女暮出而不还,则吾倚门而望。”远道的儿子怎么会没有思念双亲的眼泪,只是没有父母挂念儿子的心情深切。

四、爱日以承欢,莫待丁兰刻木杞;椎牛而祭墓,不如鸡豚亲存。

要珍惜父母在世不多的时光,尽量让他们欢欣,不要等待父母去世后,像丁兰那样将父母的像刻在木上祭祀。如其杀牛去坟墓祭祀父母,不如趁父母在世时好好侍奉他们。

五、富厚福泽,不过厚吾之生;贫贱忧戚,乃是玉汝于成。

语见(宋)张载《西铭》:“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优戚,庸玉女于成电。”家富位显、福惠恩泽,不过能让自己的生活富裕一些,家贫位卑、忧愁悲戚,乃是爱你而使你成就。朱熹注云:“天之生我,安顿得好,令我富贵崇高,使如父母爱我,当喜而不忘。安顿得不好,令我贫贱忧戚,使如父母欲成就我,当劳而不怨。”

六、父母恩深终有别,夫妻义重也分离。

父母恩深终久有离别的时候,夫妻义重也有分开的时候。父母恩深:指父母养育子女的慈爱的深情。明归有光《招张贞女辞》:“父母恩勤,养我身兮。”夫妻义重:指情意深厚,(明)沈璟《义侠记》五出:“父虽丑,义非轻,一日夫妻百夜恩。”

七、苗从蒂发,藕由莲生。

蒂:花或瓜果与枝茎相连的部分。藕:莲的地下茎。《尔雅·释草》:“荷,芙蕖。其实莲,其根藕。”苗是从蒂发芽的,藕是从莲产生的。意即万物都有其根本,而我们的身体来自父母,因此,孝是为人的根本。

八、早把甘旨勤奉养,夕阳光景不多时。

趁早多把美味的东西敬奉父母,父母在世的时光就像黄昏时的太阳一样不多了。

孝道名言佳句论语

中国一直以礼仪之邦而著称于世,礼义的核心是:尊重和恭敬,明白宗旨,躬身力行,处处受欢迎。在现实生活中,人人都努力做一个有礼有节的儒雅之人,这份儒雅之情常常在外人面前用的得心应手,恰恰在父母面前理所当然的抛之脑后,问题出在哪里呢?

《论语》里面有这样一句孝养父母的名言: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为人子女者,什么才是孝顺父母的关键?《论语》告诉我们:对父母首先要有恭敬心,与父母相处要有敬重之情。

曾参是孔子的得意弟子,以孝著称。曾参少年时家贫,经常入山打柴。

一日家中来客,母亲不见他归来,,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急忙背着柴返回家中,跪问缘由。

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释然。

或许这只是个故事,但是谁能怀疑母子间的深情不会产生这种心灵的共鸣呢?多少远离父母的游子,半夜被父母的音容笑貌惊醒,这何尝不是远方的父母对自己的思念所致?

如今的社会,我们大部分人都不能承欢在父母膝下,相隔甚远。再加上生存的压力,生活的烦恼,有时会淡忘了父母对自己的牵挂。但是,谁能否认,在自己内心最深处,最可亲可敬的那个人不是父母呢?更有谁会否认,无论何时,能够无条件包容自己的那个人不是父母呢?

有句俗话说得好:“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父母是根,子孙是枝干,根深才能叶茂!父母在,有归处。

千万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时空有悲伤而后悔。

趁着父母尚能听得清和他们多说说家长里短,趁父母腿脚走得动多陪他们出去转转,趁父母牙齿还好多带他们品尝一些他们不曾尝过的美食。这,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本文由河南先锋教育牛莲蓉老师原创。欢迎关注繁星国学!

孝道名言佳句二十

中国一直以礼仪之邦而著称于世,礼义的核心是:尊重和恭敬,明白宗旨,躬身力行,处处受欢迎。在现实生活中,人人都努力做一个有礼有节的儒雅之人,这份儒雅之情常常在外人面前用的得心应手,恰恰在父母面前理所当然的抛之脑后,问题出在哪里呢?

《论语》里面有这样一句孝养父母的名言: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为人子女者,什么才是孝顺父母的关键?《论语》告诉我们:对父母首先要有恭敬心,与父母相处要有敬重之情。

曾参是孔子的得意弟子,以孝著称。曾参少年时家贫,经常入山打柴。

一日家中来客,母亲不见他归来,,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急忙背着柴返回家中,跪问缘由。

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释然。

或许这只是个故事,但是谁能怀疑母子间的深情不会产生这种心灵的共鸣呢?多少远离父母的游子,半夜被父母的音容笑貌惊醒,这何尝不是远方的父母对自己的思念所致?

如今的社会,我们大部分人都不能承欢在父母膝下,相隔甚远。再加上生存的压力,生活的烦恼,有时会淡忘了父母对自己的牵挂。但是,谁能否认,在自己内心最深处,最可亲可敬的那个人不是父母呢?更有谁会否认,无论何时,能够无条件包容自己的那个人不是父母呢?

有句俗话说得好:“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父母是根,子孙是枝干,根深才能叶茂!父母在,有归处。

千万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时空有悲伤而后悔。

趁着父母尚能听得清和他们多说说家长里短,趁父母腿脚走得动多陪他们出去转转,趁父母牙齿还好多带他们品尝一些他们不曾尝过的美食。这,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本文由河南先锋教育牛莲蓉老师原创。欢迎关注繁星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