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感悟

红楼梦第二十七回读后感(红楼梦第二十七回读后感悟)

红楼梦第二十七回读后感(红楼梦第二十七回读后感悟)

红楼梦第十七十八回读后感三百字

《红楼梦》第三十七回,“秋爽斋结海棠社”之后,蘅芜院又夜拟菊花题。

在薛宝钗给史湘云讲了一大套怎样拟诗题的理论后,湘云却只答应着,因笑道:“我心里想着,昨日做了海棠诗,我如今要做菊花诗如何

” 宝钗道:“菊花倒也合景,只前人太多了。

”湘云道:“我也是这么想,恐怕落套。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古人也有因为前人写得太多了而后人写不出新意的困惑的时候。

纵观一下当今诗坛,咏菊的诗歌,从数量上看,在逐年递减,甚至很少;从诗质上看,上乘的也不多,大多数都钻在前人的套子里钻不出来,没有新意。

对这一创作困惑我们应怎样去看待呢

首先,从诗作的数量递减这一现象上,我们可以看出,当今的诗人或诗作者,在创作的态度上还是比较严肃认真的,他们不愿意重蹈前人脚步,也不愿意老是重复自己,更不愿意在同一个平面上滑来滑去。

生活掏空了,没啥写就不写,写不出新意来也不去凑热闹,使人看了反而翻胃。

其次,从诗质上看,上乘的却不多。

这又可以看出我们诗人或诗作者,深入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步子还很迟缓。

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诗人或诗作者都应深入到生活中去,因为每一位诗人或诗作者在同一物上的感觉不是千篇一律的,应有他们独特的艺术感受。

作为一位诗人或诗作者,在感觉上也不是原始的、空白的、无文化的,应取决于诗人或诗作者自身的充实、完善和修养,这种感觉在诗歌作品的内容和价值上就会鲜明地反映出诗人或诗作者的全部人格、智慧和情感。

所以,问题的本质就在于诗人或诗作者应该怎样去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自己,应在生活的田野里去收割金黄。

现在让我们看看湘云她们是怎样走出创作困境的

宝钗想了一想,说道:“有了。

如今以菊花为宾,以人为主,竟拟出几个题目来,都要两个字,一个虚字,一个实字。

实字就用‘菊’字,虚字就便用通用门的。

如此,又是咏菊,又是赋事,前人虽有这么做的,还不是落套。

赋景咏物两关着,也倒新鲜大方。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曹雪芹不愧为清代的大诗人和诗论家,处理好“赋景咏物两关着”的矛盾,在心灵里,把物融为一体,就不愁没有新意,没有新的华章。

至于“以人为主”,也不失为一个好的角度。

所以,在创作时关键是要擅于开拓生活底蕴,把握好时代之主旋律。

创作时还应注意生活中那种潜在意识和智慧的苏醒,这是对生活直觉与创作形式的把握。

再一由于创作来源于生活,因此,诗应该是真实的,它的真实在于诗世界的完整独立性和诗人或诗作者活生生的个性,它犹如生活中的某一个生命,它的每一个词,每一个句子,组成一个生命,如果被割开的话,它们就会流血,就会痛苦的呻吟。

生活底蕴的开拓,包含着人民内心丰富的情感、美好的灵魂和菊花开放时节广交亲朋好友、追忆过去、展望未来等内容。

但对于菊花的各种品格、属性、风姿、情采等,自在诗人或诗作者的把握之中,这个应不在话下。

因此,有了好的题材以及创作者的生活积累和人格修养等,就应认真地投入去写。

现在,我摘录林黛玉的一首咏菊诗,以作定格:“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倚石自沉音。

亮端蕴秀临窗写,口角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此诗的前四句给出了构思中诗人的自我形象,后四句写出了自己的寄托:高傲贞洁的情思,以及仰慕菊花高贵品质的写诗之缘由。

红楼梦第三十九回赏析

暮气已现,情愫难依 ———第三十九回赏析第三十九回为‘村姥姥是信口开合,情哥哥偏寻根究底’。

其中,村姥姥即,村,义双关:农村是本义。

村,蠢也,(在贾府表现出愚笨滑稽,其实却具有超凡的公关能力,不蠢)与“情哥哥”的“情”相对。

信口开河,说明刘老老会应付场面。

而本节主要讲述了‘螃蟹咏’之后,平儿来凑热闹却被取笑。

在散席之后又被袭人追问月钱。

好不容易摆脱回家却又偏逢刘姥姥来访,而不在家。

无奈之下,却又得到了的挽留。

于是,刘姥姥瞎编胡诌出若玉的故事,碰巧宝玉偏是多情种,深信不疑并派人寻根究底,却失望一场。

本章回借着‘螃蟹咏’的余韵在一开始对的贴身丫环平儿进行了说笑。

由一窜钥匙李纨笑她是的一把总钥匙,她俩的关系就像唐僧与白马,与瓜精。

哪想却由此引出众人‘浊酒论丫环’,从鸳鸯到彩霞再到袭人又回到凤姐身边的四个丫环等等,最后却是不欢而散。

而在看似一片奢华声色中作者却插入了袭人向平儿询问月钱的事,平儿只得暂时应付过去,却在刚回家的时候,迎来了打抽丰的刘姥姥带着‘枣子倭瓜并些野菜’再进大观园。

可不巧的是凤姐儿不在房,一行放下东西等了会儿,正欲去禀明凤姐要返回乡下,可阴差阳错的是却得到了挽留。

于是大观园中与刘姥姥寒碜寒碜起来,同年人的怜悯加上凤姐的极力推荐,贾母对刘姥姥越是喜欢了。

而刘姥姥也是个乖巧之人,极尽奉承取悦之能事。

她虽是‘村野人’,却‘生来的有些见识,况且年纪老了,世情上经历过的’,胡编乱诌出一个‘标志的小姑娘雪天抽柴草’的故事来,却因突然‘南院马棚里走了水’而被打断。

哪想宝玉却偏是个听了姑娘就心疼的情种,尽管刘姥姥转移了话题,但还是‘闷闷的心中筹画’。

虽然,探春拉出‘史大妹妹’还席的事暂时缓解了些,但终究因黛玉在似有心无心之中提及‘雪下抽柴’的话,又让宝玉心绪踌躇。

宝玉就是这样的‘爱博而心劳’(鲁迅)。

终于,宝玉足的拉刘姥姥细问原故,刘姥姥只得编了。

姑娘若玉知书识字却身世凄惨,十七而夭,其父为其塑像筑庙,庙烂遂成‘精’,村民欲毁庙。

宝玉听此急急阻止,并让刘姥姥为其修庙塑像。

最后,刘姥姥又胡诌的告诉宝玉地名庄名等等,宝玉信以为真。

翌日早,宝玉并派茗烟先去看明白了。

日落时候茗烟带给宝玉的却是一个稀破的瘟神庙,宝玉失望之余也只能无可奈何。

其间出现的人物几乎包括了贾府的较为重要的女性如贾母、、、、平儿、、李纨、袭人;当然还有被作者归为姊妹里的贾宝玉以及本章回另一主要人物刘姥姥;再加上一些闲杂人物如张材家的、周瑞家的、板儿、茗烟等等,此等人物出场阵容在《红楼梦》中的人物出场描写中可以说的上算豪华了。

本节虽然是简单的几千字,却描写了以下六个场景:螃蟹咏,浊酒论丫环,月钱插曲,村姥造访,若玉故事,宝玉情博而心劳。

本章节总体结构是依据情节发展来安排的。

这与《红楼梦》其整体结构一致的,即叙述性结构。

正如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一样也是根据情节来安排的,只是《红楼梦》前后联系是非常紧密的,而《儒林外史》则基本上很少。

正如着六个场景看似很平常的六部分,但我们却能从其间看到贾府暮气已现;宝玉却仍情愫难移。

贾府暮气已现,主要可以从以下来看出。

首先是‘螃蟹咏’。

一个螃蟹宴会对看似很平常,可经刘姥姥一清算的花二十多两银子,二十多两银子是什么概念呢

用刘姥姥的话来讲:阿弥陀佛

这一顿的钱够我们庄稼人过一年的了。

可是,这对于贾府却只够“有名儿的吃两个子”。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贾府人多消耗也多,那么这跟贾府暮气已现有什么联系的呢

我们还是先看另一个:月钱插曲。

由袭人口里我们可以的知:此月的月钱连老太太和太太还没放。

那么,其他的人就更不用说了。

为什么呢

原因却是由管事凤姐早已支出赚利钱了,要发月钱还得“等别处的利钱收了来”。

由此不难想到万一利钱不能及时收回来或是拖的久一点,这样几月几年甚至几十年积累,新帐旧帐,越滚越大,并且,贾府不是几个几十,而是上下千来人,日数一多难免会出差错,导致贾府的财政危机是必然的。

换言之,贾府要是长此以往,面对的将是没落与坍塌。

而再把其与前一个场景连系在一起来来看,一边是歌舞升平举杯换盏,一边却是入不敷出,暗藏危机。

再加上螃蟹宴引出的浊酒论丫环,本来是诗声朗朗,兴致岸然,却以李纨的滴泪不欢而散。

其中也许有曹雪芹本人的伤感情结,但故事发展的必然却是作者为什么在此由喜转悲的最根本原因。

因为“艺术表现不是机械的被动的照抄照搬艺术构思的结果,相反,对艺术构思有着深化、补充作用。

”(童庆炳《文学概论新编》)。

作者本无意由喜转悲,却受到情节发展的制约。

这也在在隐约中预示着贾府最终的命运是悲惨的。

事实上,这一点在第百一十回《史太君寿终归地府,王凤姐力诎失人心》里的到了充分的验证。

对于《红楼梦》,鲁迅在其《中国小说史略》中把它归为“清之人情小说”。

而对宝玉的评价是“宝玉亦渐长,于外昵秦种、蒋玉函,归则于姊妹中表以及侍从。

昵而敬之,恐拂其意,爱博而心劳,而忧患亦日甚矣。

”正是因为宝玉的“爱博而心劳”,以至当村姥造访,讲述的若玉故事,触动了宝玉的情弦,怜悯爱意全勾出来了,时而闷闷筹画,时而默默不语,最终忍不住问。

而终究无从寻找,若玉即似玉,却是村姥姥敲开大观园人际关系的一块石头,门开了,石头自然就扔了。

不想,一石激起宝玉心中千层浪。

事实上这个故事却在另一层意义上反映了宝玉多情却情愫难依。

若玉的虚幻,也正预示着宝玉感情对象的虚幻。

因为,泛神则无神,感情对象多可以说就是无对象。

在第百十九回《中乡魁宝玉却尘缘》中宝玉的最终的出家为僧,正是此种的结果与验证。

当然,在此章中刘姥姥的公关才能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此点前人多有论述就不赘述。

总之,我认为,贾府的由盛而衰,宝玉的情愫难依,在此章得到了让人难以察觉的隐喻。

红楼梦第三回读后感

书中第三回王熙凤的出场就非同一般:在肃穆的氛,先是凤姐那放纵无忌的笑声使黛玉在心里奇怪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

”让人一看便知凤姐在这个家中的地位非同一般。

接着写“恍若神妃仙子”凤姐“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使人初次见面就有三分敬畏七分驯服。

只见她初见黛玉,便携起她的手,细细打量后,仍送回座位上才夸奖她的美貌,以迎合老祖宗的欢心。

接着又道:“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鬟老婆子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

”显示出她的权势、威严,使黛玉觉得这既是关心,又是警告,警告自己往后的一举一动切不可迈错一步,因为这“只管”两字以将她束缚在王熙凤的管辖之内了。

写到她为黛玉丧母的不幸感到难过,用帕拭泪,等贾母一说“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等话时,她又马上转悲为喜,破涕为笑,眨眼工夫,就由哭变为笑,这功夫确是常人所不备。

一个虚伪、玲珑、见风使舵、曲意逢迎的面目已昭然如在眼前。

可见,王熙凤之所以能威压众人,大权独揽,不仅因为她是荣国府老爷贾政的内侄女,更因为她长于阿谀奉承,被家庭统治者所赏识,这就造就了她两面三刀、泼辣狡诈的性格,也一天天助长了她新毒手狠、口蜜腹剑、玩弄权术的本领。

由家庭推及社会,整个封建社会正是由这样的人把持着,难怪内乱四起,人民遭殃了。

王熙凤这一形象是封建社会、封建大家族的产物。

通过这个人物,我们不难看出封建制度的黑暗和封建家庭的没落。

红楼梦第二十七回读后感100字左右不要太多

《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此一回前后讲述的是林黛玉春困发幽情、众姐妹春日祭花神、薛宝钗戏蝶躲尴尬、林黛玉葬花吟伤曲、贾宝玉掏心诉衷情等事情。

从各个事情中倒可窥见人物性格,而“性格决定命运”,这就不难理解之后他们的命运走向。

且说林黛玉。

这个弱女子一身幽思,胸襟总是难以放开,因此每次总会抑郁而潸然泪下。

第二十六回中,林黛玉听见贾政叫了宝玉去了,一日不回来,心中也替他忧虑。

晚间便去怡红院欲问问他情况,结果因晴雯和碧痕的争吵而吃了闭门羹,因此悲戚呜咽起来,只道是“花魂默默无情绪,鸟梦痴痴何处惊。

”从这里看出,尽管贾母等人百般疼爱,黛玉也始终难以把贾府当作自己的家,不忘记自己是一名栖居他家屋檐下的人,因此沉默往往就发生在自卑的前提下。

这也就造成了她总是难以抒发心中抑郁的原因,只有宝玉尚或知道一点,只可惜宝玉本是痴情种,奈何多情散落各芬芳。

这也就不由得黛玉不为之伤心难过了。

很多人会评价林黛玉是小家子气,度量太小,其实不然。

作为一名平常人而言,你是否会因为孤苦寂寞而落泪

是否会因为心上人的不理解或者多情甚至滥情而落泪

是否会因为自卑而落泪

黛玉本是弱女子,我们对她不能强求太多。

她是一个凡人,不是圣人,也无法成为圣人。

没有多少人会如此“大度”,在婚姻自由恋爱自由的当今时代依然如此。

当然,不能否认的是黛玉不善交际,因自卑而形成的冰冷城墙,让她在下人面前显得苛刻,在贾府人眼中显得孤僻。

本是孤傲身,何以低俯就。

而她的一曲《葬花吟》让多少喜欢红楼梦的人为之泪下。

此曲可以表达为“春怨”或者“春愁”。

怨的是春去花落人不知,幽居深闺无知音,愁的是年华易逝人将老,他乡故乡何归宿。

全曲先就眼前落花一景表达感慨“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然后叙说自己荷锄葬花,并抒发幽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并暗喻了自己在大观园中的日子,“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到最后则是将悲伤推到了极点,“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掊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黛玉此曲意在抒发心中郁闷,将一直以来心中的怨念愁绪一抒到底,怎奈抒发过后并不能解决什么问题。

有道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但是这一曲词却惹来了宝玉这个多情种的眼泪,此君唯喜女子,到处散情,倒是对黛玉一心一意。

无奈多情公子情如云,一厢情意甚不明,使得黛玉对其总是对他既忧又叹,既喜又悲。

且说宝玉听完此曲不觉伤感落泪,抬头寻不见黛玉,便独自下山寻归旧路,巧见黛玉在前行走,于是赶上去赌天发誓推心置腹地诉了衷情,方引得黛玉心情好转。

许是宝玉生性愚笨,总不知道如何表达感情,但一旦表达却又是至纯至痴至呆。

而两人同样是固执偏执的那类人,因此,两人对于情感的沟通实在是少之又少,纯属意会,这也就无怪乎黛玉含恨而去、宝玉出家随仙而去的结局。

当然,这“含恨而去”不一定就是怨恨。

黛玉临死前的最后一句“宝玉,你好……”任由人猜测,而我的想法则不是“狠心”这一类的话语。

我认为黛玉是懂宝玉的,未尝不能理解为是对宝玉无力反抗的无奈和惋惜与对自己的同情当然,这只是个人观点。

再说薛宝钗。

宝钗见黛玉没来祭花神,因此便到潇湘馆找她,走到门口却看见宝玉进去了,因此“想了想:宝玉和林黛玉是从小儿一处长大,他兄妹间多有不避嫌疑之处,嘲笑喜怒无常;况且林黛玉素习猜忌,好弄小性儿的。

此刻自己也跟了进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

”因此就抽身回去。

此一点倒看出她处事想法周密、小心谨慎。

而戏追彩蝶无意间听到红儿和坠儿的秘密,由于怕尴尬而一句“颦儿,我看你往那里藏”金蝉脱壳。

足见她聪明灵慧,甚有城府。

这些性格特征为她在贾府慢慢获得人心,并逐渐得到贾府掌权人的喜爱,也为她成为贾府的宝二奶奶奠定了基础。

这性格自然是黛玉所不能比的,也无需比较才是。

当然,我认为,在现在这个社会,如宝钗者更多,也就是说宝钗更像一个尘世中的人,一个活生生的人,至少在现在依然如此。

只可惜,冷若素霜的宝钗最后也只能得个守寡的下场。

最后说一下探春。

探春这贾府三小姐,眼中只有贾政和王夫人,全然不顾生母赵姨娘的情面,多次对其羞辱和谴责。

此一回宝玉谈及她为其做鞋而遭赵姨娘抱怨一事,顿时就沉下脸来。

史湘云的心直口快,探春自然无法与其相比,但她同样心里同样容不得委屈。

她从不因为自己出身而感到卑微,活得自在得很,她聪明伶俐、大气干练、识得大体,因此后来小管了贾府一阵时间。

无奈最后贾府没落,远嫁他乡。

真是“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当然,此一回同样具有本书拥有的特色,即是诗词联语特多,语言甚是优美。

在此不再多说。

红楼梦第七回读后感

蒙:“苦尽甘来递转,正强忽弱谁明

惺惺自古惜惺惺,时运文章操劲。

无缝机关难见,多少笔墨偏精。

有情情处特无情,何是人人不醒

”(似乎是提醒读者注意曹家的历史变迁,这是一段投靠或投降的历史,应该好好反省,不要得意---解读者)靖:“他小说中一笔作两三笔者、一事启两事者均曾见之。

岂有似“送花”一回间三带四攒花簇锦之文哉

”(赞美构思巧妙,言简意赅,寓意丰富---解读者)题曰:“十二花容色最新,不知谁是惜花人

相逢若问名何氏

家住江南本姓秦。

”(这首诗暗示秦汉文化的正统,谁珍惜秦汉文化之花呢

当然是文化天子--解读者)第六回是以进荣国府作线索与纲领,为读者矫正了阅读的眼光;第七回则以贾府上上下下的人物,相互映射,对比衬托出人物形象的个性,处世的方式,以及隐含的深刻内涵,作了一次全方位的或近或远的拍摄,来透视贾府的整体现实与状况,深入了解贾府的日常生活。

中宁荣二府是戏剧舞台,上上下下几百号人都是演员,前五回就是序曲,层层铺垫,即使第六回我们只不过借的是的眼睛,从一个侧面有了一瞥的印象,而第七回才是宁荣二府的真正生活开始了。

镜头由远及近,有偏至正,对准了这个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的近距离生活,进入了他们饮酒作诗,琴棋书画,尔拜我访和家长里短之中。

作者着墨如泼,极力陈设烘托和铺垫,犹如帷幕徐开。

涉及人物多却思路清晰,包含信息大但有条不紊。

仅仅是第七回我们就能解读到如此之多的表面和背后的故事,真叫人叹服作者无比绝伦的文学才华

有一句话很有道理:“第七回看似一派闲文,实则是耐心结撰,处处有用意,笔笔设伏线,全为后文铺下大小巨细脉络”,“读不懂第七回,莫看”。

可是真的读懂第七回,却又谈何容易。

蒙:“苦尽甘来递转,正强忽弱谁明

惺惺自古惜惺惺,时运文章操劲。

无缝机关难见,多少笔墨偏精。

有情情处特无情,何是人人不醒

”靖:“他小说中一笔作两三笔者、一事启两事者均曾见之。

岂有似送花一回间三带四攒花簇锦之文哉

”题曰:“十二花容色最新,不知谁是惜花人

相逢若问名何氏

家住江南本姓秦。

”如果我们整理一下本回所涉及的事件就会看到,累计起来有十八件之多。

罗列如下:周妇找;周妇同宝钗聊病说药;周妇回话,周妇叹香菱;周妇送花;迎、探春下棋;惜、尼聊天;链、凤风月嬉戏;周女求母;宝、黛游戏;遣茜雪探宝钗;回事,宁府赴宴;得会秦钟;妯娌们作乐;宝,钟投缘,焦大醉骂、宝玉、儿回府。

这十八件事情,从宏观上来说是一个整体,通过周瑞家的送宫花和儿、宝玉赴宴宁府两件事有机的结合起来,让人感觉自然流畅,毫无生硬突兀之感,沿着作者的巧妙铺设一路走来,倍感轻松和惬意。

仅在本回中上场的主要人物就有二十个之多,他们在刻画人物,交待事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这些人物按照出场顺序依次是:周瑞家的、、薛姨妈、、香玲、迎春、惜春、智能、凤姐儿、、黛玉、周女、贾姆、尤氏、秦氏、秦钟、平儿、贾蓉、焦大。

另外,还有许多陪衬人物,他们是:莺儿、金钏、司棋、待书,入画、丰儿、、大姐、彩明、茜雪。

我们不计没有名字的丫环、婆子、小厮和众人。

更不计没有出场但书中提到的人物。

也就是说三十多个人物参与了第七回的故事,可见内容分量之重,容量之大,地位之重要。

这一回主要描写了贾府中的一些生活琐事;同时也暗喻贾府、宁国府里充满了污秽,缺乏生机勃勃的景象。

打发走了,对周瑞家的来说,忙碌了半天功夫,总算告一段落了,作为的陪房,还有一件扫尾的事情,就是要去回话,过度自然。

王夫人在梨香院与妹妹“正长篇大套的说着一些家务人情话”。

此时此地将视野适时地对准这里,使我们觉得入情入理。

薛姨妈一家也安顿下来了,姐姐得闲前来探望叙旧,应该是极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我们甚至可以想象姐妹二人亲切交谈的情景,当然少不了媳妇儿女、妯娌姐妹、娘家婆家、远亲近戚等的大事小情。

周瑞家的不敢惊动,走进里间,见到宝钗。

分叙宝钗之事,叙得有变化有起伏。

过渡和引入极其自然,出乎意料,又在意料之中。

因为周瑞家的不敢惊动,走进里间,自然引出宝钗的冷香丸。

作者的创意、寓意由此可见一斑。

宝钗的冷香丸,大概可以看作是一段象征性的文字。

十二之数,影射金陵十二钗。

埋在梨花树下,大约也就是取“离”的谐音。

开头写宝钗“满脸堆着笑”,一个“堆”字写出宝钗的笑是伪装的,一笔写尽她的为人。

又冷香丸用十二种花蕊制成,又巧又奇。

这药要用春天的白牡丹、夏天的白荷花、秋天的白芙蓉、冬天的白梅花等的花蕊各十二两,把它们在次年的春分这一日晒干,研末,再加上雨季节的天落水,白露节的露水,霜降的霜水,小雪的雪水各十二钱,和成药丸,盛入旧磁坛,埋入梨花树下,发病时吃一丸,用一钱二分黄柏煎汤送下,治宝钗从娘胎里带来的热毒病。

如书中所说,这冷香丸原本就是一位秃头和尚的海上仙方,暗示宝钗美则美矣,香则香矣,只可惜是。

不管是身上的病根“热毒”,还是治病的冷香丸,都不是真正的病理性描写,而是寓意性描写,对这个人物还可以说成是标志性、点题性描写。

薛宝钗出生时就从胎里带来的热毒,需要经常用大自然最本真、最纯洁的东西来纠正,否则就会发作。

“冷香丸”的制作非常有哲理性。

它的配料要求是春夏秋冬四时的白色花蕊,这象征大自然的纯洁和本真。

如果一个人必须经常补充大自然最本真、最守时的东西,说明这个人身上有肮脏的毒素,必须不断用纯洁的因素、本真的因素来纠正,否则就不正常。

暗示薛宝钗命运之苦和心灵之苦;薛宝钗一直用封建淑女的标准来束缚自己、规范自己、压抑自己,内心是苦痛的,灵魂是扭曲的。

叙事之中见缝插针,行文过程草灰蛇线。

周瑞家的回王夫人话,才领得送宫花的差事,借送宫花使我们看到了众姐妹们的生活,并且通过他们接受宫花之时的反应刻画了他们的性格特点。

真是、鬼神不测之笔。

一出房门,先插了香菱一段,用笔滴水不漏,又大大出人意料。

周瑞家的连问四句,香菱只是摇头说不记得了。

“周瑞家的和金钏儿听了,倒反为叹息伤感了一回。

”知道这四个问题答案和前因后果的读者又如何不伤感叹息

作者一开始就让我们留意那个在梨香院门前玩的留了头的小女孩,薛姨妈叫她到跟前吩咐事情,周瑞家的和我们都知道了这个女孩叫香菱,接下来周瑞家的替我们探寻了这香菱的身世,其实是作者要告诉我们这香菱就是英莲,人物名字的转换作者竟然用这种方式来完成的,不得不叹为巧妙,紧接着周瑞家的说:“倒是好个模样,竟有些像咱们东府里蓉大奶奶的品格”,我们心中不禁要想,这句话能是闲来之笔

莫非是在暗示着什么

我们相信不会是闲来虚笔。

脂批云:“是天下必有之情事”。

从英莲的主仆颠倒的悲剧命运看,应该暗示明清的主仆颠倒的悲剧;香菱,是“相怜”的谐音,暗示蓉大奶奶秦可卿的可怜的悲剧命运,并影射金陵十二钗的悲剧命运,以及贾府的悲剧命运。

秦可卿的寓意则更丰富,以至作者无法修改。

但是,香菱的一句“不记得了”,表现了她的天真、善良而盲目乐观。

脂批曰:“伤痛之极”,似乎是写英莲,更是写作者的心理的“伤痛之极”。

甄家的小荣枯映衬着贾家的大荣枯,那么香菱的命运也是对大观园群芳命运的一个暗示。

宫花第一个送给迎春与探春,她俩在窗下下围棋,见花送来,都欠身道谢。

然后去给惜春送去,惜春正与智能儿玩笑,笑道:“我明儿也剃了头同他做姑子去了呢”,“若剃了头,可把这花儿戴在那里呢

”一语成谶,可谓羚羊挂角,无迹可寻。

接着又和智能儿说了几句,惜春插了两句话,一问一猜,便显露出在管家方面过人的才能和洞察力来。

惜春见到宫花时的这句话自然让人联想到“看破的,遁空门”和“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傍”。

经过李纨窗外时,“见李纨在炕上歪着头睡觉”,仿佛是桃花源中人,外面的喧闹世界和她全不相干。

送到凤姐处:大姐儿睡觉;贾琏的笑的声音;平儿拿着大铜盆叫丰儿舀水;寥寥几笔,回目中“贾琏戏熙凤”就写尽了,冰山露出一角,水下的部分就都可知道了。

作者笔下绝无多余之字,繁简之道,含蓄暗示,让人叹为观止。

然后,平儿接了宫花,进去又出来,又叫人给蓉大奶奶秦可卿送去宫花。

周瑞家的正往贾母这边走,顶头忽见他女儿打扮着才从婆家来,不惟周瑞家的大吃一惊,女儿急冲冲来,说周氏的女婿冷子兴,一个古董商,因惹了事儿而遭解递。

周瑞家的只是答一个“没什么大不了的

”“小人家没经过什么事,就把你急得这样了”。

我们看到书中轻描淡写,可见这种事情在贾家根本就不费吹灰之力,也使我们看到了贾家在串通官府上的轻松。

这不正是为将来的败落埋下了伏笔吗

黛玉在宝玉处解九连环作戏,作者只为要写黛玉的脾气,故放到最后。

黛玉易发脾气,宝玉便找借口改了去看望宝钗的日期,简直就是三个人关系的一个缩影。

以后的事大抵也没有摆脱这几行文字的影子。

在宝玉面前,黛玉注意的不是宫花的“维妙新巧”,而是看到仅剩的两支是否是别人挑剩下来的宫花。

这位贵族小姐冲着周瑞家的这个奴仆发泄,显然是有份的表现。

这个细节无疑表现了黛玉性格的底色,所以脂砚斋才郑重指出“从骨中一写”。

人当然不能没有自尊,但她自尊心太强了,便会发展成为敏感而小心眼。

当然,黛玉的眼光很凶,看出她是一个势利小人,并无情地加以警示,表现了鲜明的个性。

此外,送宫花正是府里人们睡中觉的时候,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荣府小姐午后消闲图,勾勒出了人物的静态形象和动态的心理活动。

这一段便是为着写凤姐和贾琏在家房事的情景了,和之前见宝钗在屋子和丫鬟做绣花样子,是个对比;然后,林、宝二人却在一处玩耍九连环。

这三个场景是并列对比,显示处三种不同性格的表现。

凤姐跋扈飞扬,地位显赫且骄纵,贾琏轻浮,因此夫妻两人常不避人;宝钗则处处显得端庄,黛玉和宝玉虽也在同一房里,却是小孩心性,只顾着玩耍。

凤姐儿虽然说是在荣府里管事,但是,在这个大家族的权力关系上,王夫人还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的作用,能推动情节的发展。

凤姐儿被邀去宁府玩儿,按照常理来讲,冗繁平淡之事,作者却巧妙地转移视线,安排宝玉和秦钟相识,第五回提及的事情在这里得到延续。

宝玉秦钟见面,两人相见恨晚,语言投机,为后来的事情发展设下了伏笔。

宝玉与秦钟相逢之后,他们有各自的心思:一个恨自己生于富贵之家,不得交接寒门之友;一个恨自己生于薄宦之家,不得交接豪门之朋;由此推及全天下,又有多少天下人才遗憾今生不遇知己呢

在回后诗有“不因俊俏难为友,正为风流始读书”。

这里的“俊俏”和“风流”,表面指的是“俊俏”、“风流”,而内质里却是指才学与灵性。

是作者对于真正灵性才学追求的一片挚诚。

“秦钟”可谐音为“情种”,不仅仅是男女之 “情”,也是对于才华的挚真之情。

翻过来也可谐音为“钟情”,钟情于才学之性情。

一片真性情引起不少人的误会,以为宝玉与秦钟是同性恋,还找到了一点依据。

宝玉与秦钟在贾家学堂被无端侮辱,说明当时的“淫”文化已渗透进学堂这个应该是清净高尚的地方,焦大的醉骂更是这种“淫”文化的折射。

同时,以此来掩盖作者真正的政治讽刺。

甲戍本脂批在秦钟后曰,古诗云:“未嫁先名玉,来时本姓秦”二语便是此书大纲目、托、大讽刺处。

英莲暗示明清的主仆颠倒悲剧;秦可卿、秦钟可以当“清可倾”与“清终”读,作者借此诅咒清朝的寿终正寝,也是对满清朝廷必然倾覆的讽刺。

“未嫁先名玉”是江山未易主;“来时本姓秦”暗示清朝夺取了明朝的天下。

焦大醉骂可谓是绝伦之笔,历来为世人所称道,对于焦大的醉言醉语,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红学爱好者有各种各样的分析和评论。

焦大是贾府第一代的奴仆,当年正是焦大冒着生命危险将贾府的祖宗从死人堆里背出来,保住了性命才有日后贾府的百年繁华。

焦大居功自傲,资格又老,看着贾府的由盛而衰又无可奈何。

焦大“自己老了,又不顾体面,一味的好喝酒,喝醉了无人不骂”。

贾府的不孝子孙,不知感恩图报。

反而让这位老仆去干一些累活,这次他被惹急了,焦大先是骂赖二,我们看出了焦大对他的鄙视和轻蔑,其语言也是居高临下,毫不客气,自称焦大太爷,骂管家是王八羔子,一把子杂种们等。

接着是骂贾蓉,我们看到这时他的语言还是留有情面的,焦大张口还是叫蓉哥儿,说明他眼里贾蓉还是主子,语言里更多的是倚老居功,以及豁命的威胁,这和骂赖二的口气是有明显的区别的。

最后真的骂主子了,情绪达到了极点,故事到达了高潮,“如今生下这些畜生来,每日家偷狗戏鸡,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我什么不知道

咱们胳膊折了往袖子里藏”,焦大虽然是醉人,其实这些话让人听来却不是醉语,虽然是醉态,我们却看不出醉心,只能说明被逼急了,加之喝了酒大了胆,平时不敢说的今天敢说了。

这才使众小子吓的魂飞魄丧,其实何止是众小子呢

主子们能不害怕

焦大揭了荣府的丑,骂到了主子们无地自容的地步,也就是戳到了他们的心窝儿。

试想,如果焦大逢醉必骂,逢骂必狠,口无遮拦,即使主子再软弱,焦大也不至于到了今天。

焦大被捆起来后,骂人便没顾虑了,也骂到了贾珍,但骂的并没有具体内容。

因为尤氏曾说过,焦大无人不骂。

凤姐不是说焦大是胡噙嘛,当然她有她的角度。

焦大从自己喝马溺救太爷始,再被孙子填马粪终,主子固是主子,奴才终是奴才,可悲可叹。

贾府的确有龌龊不堪之事,但也不像柳湘莲所说那样的,也不可能连焦大这样的奴仆都了如指掌吧,焦大醉醺醺的出场,一通醉骂使我们对宁府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不得不佩服作者的高超艺术手法。

焦大醉骂全部叙述不到一千字,但焦大这个人物,凡是读过《红楼梦》的人,就不会忘记他。

特别是他那句“红刀子进去,白刀子出来”的醉汉语言就成为焦大的名句。

实际上他这个话的颠倒,作者是暗示是非被颠倒,恩仇被颠倒,光凭这一句话就能让人想到嘴里被塞满了马粪,捆翻在地的焦大的形象和这句惊天动地的话音。

从周瑞家的送宫花,到姐弟两个去赴宴,到宝玉和秦钟相识,再到焦大醉骂,回文可以说是一气呵成,行文流畅自然,焦大骂赖二、贾蓉,进而骂如今的主子,层次递进,很有生活气息,作者娓娓道来,不知不觉带着我们往前走。

同时尤氏的羸弱,贾蓉的骄横,凤姐的干练毒辣,焦大的醉态,宝玉的稚嫩,一一尽收眼底,其构思与笔法不得不令人折服。

回前诗 “十二花容色最新,不知谁是惜花人

相逢若问名何氏,家住江南本姓秦。

” 此诗照应正文周瑞家的送宫花一段情节。

其实,这宫花并非什么了不起的罕物儿,贾府贵为堂堂国公府,更有元春这样一位显赫的贵妃娘娘,他们府上很多宫中用度,何足怪哉

以宫花为例,就送给了“你家的三位姑娘,每人一对,剩下的六枝,送林姑娘两枝,那四枝给了凤哥罢”。

她们都不是皇家出身,所以,不能据此猜疑秦可卿的出身。

进一步考察,发现回前诗的关键落在“惜花人”三字,迎、探、惜、黛、凤五人都不爱惜这几枝宫花,唯一的“惜花人”便是秦可卿。

可卿“惜宫花”的具有象征意义。

此十二枝宫花是从皇商薛家那里来的,可是宫花到了凤姐手中就变味了,“送宫花”虽明写凤姐行房,实暗示可卿。

宫花经凤姐之手就变得跟第五回可卿卧房中的甜香、春画、淫联、妆镜、金盘、木瓜、卧榻、珠帐、纱衾、鸳枕一样,成为之物了,宫花就是暗表男女风月淫行的一个“符码”,属于对可卿淫行的一种暗场处理。

脂砚斋说得好,这样写是采取了“柳藏鹦鹉语方知”的高妙手法,体现出该书意在反映大家族日常生活情态,重点在刻画人物,写人物关系互动中的性格冲突、命运跌宕。

“不知谁是惜花人”,薛姨妈送宫花给女孩子,宝玉是男孩子,自然没份儿。

可宝玉在全书中是一个什么角色呢

不就是一个怜香爱玉的惜花人吗

宝玉惜花,此第七回之不说之说。

黛玉“只就宝玉手中看了一看”,似乎不惜花,薛姨妈说薛宝钗,“她从来不爱这些花儿粉儿的”,迎、探、惜春春天不是花的季节吗

第七回不言惜花。

李纨想惜花,自幼受到了贞德教育,李纨想说惜花而又不能说。

花之美丽,人人喜爱,体现了金陵十二钗的才华:有黛玉的诗才,宝钗的博才,探春的治理之才,惜春的绘画之才,李纨的仁德之才,迎春的厚道之才,宝琴的胆识之才,邢岫烟的伶俐之才,妙玉的幽雅之才,宝玉的识人之才等,她们虽然是闺阁女儿,却把当时世上被埋没的人才都折射尽了。

谁是“惜花人”呢

当然是宝玉。

宫花有两枝给了可卿,可卿或许本不“淫”,但她出身低微,公爹贾珍就占了她,是“淫”的牺牲品;并且被无端地扯进了王熙凤与贾珍的“淫”网里头。

这样,可卿无论在肉体上还是在精神上,都是一个被动的之人;是一个没有罪过的罪人;是本书中一个无辜的悲剧人物。

或许她活得太悲了,她的客观罪孽也太深了,而透过她的悲剧,我们更能体会到深刻的社会--历史的悲剧。

因此,焦大的醉骂重在揭露贾府的腐朽与没落;可卿的具有明朝与清朝更替占有的象征意义;也有揭示明朝腐朽荒淫而导致灭亡。

同时,是否暗示金陵十二钗也都象征明朝的灭亡呢

我们不知道。

但是,从“悼红轩”的命名看,红与朱同义,似乎具有类似的含义。

“不因俊俏难为友,正为风流始读书。

” 甲戌侧批:“原来不读书即蠢物矣。

”(也许是骂清朝没有文化,)

红楼梦第九回读后感

第九回 训劣子李贵承申饬 嗔(chen阴平)顽童茗烟闹书房要点:是女人,多少总也有些诗的味道(评:这是贾宝玉的女人崇拜观)宝玉上学读书,贾政教训他。

李贵是宝玉的仆人,陪他上学。

贾政为儿子好而训斥李贵。

茗烟是宝玉的书童。

宝玉跟同学在学校中胡闹,茗烟帮主子大打出手。

写教育的。

家塾的塾掌(校长)贾代儒,假呆儒也。

是女人,多少总也有些诗的味道。

花袭人并不是很讨厌的人;她有许多方面是诗。

这一天宝玉要上学,清早他还在睡觉,袭人早已把他的书笔文物包好,收拾的停停妥妥,坐在床沿等他醒来后,伏恃他梳洗,喃喃地对他说:“念书的时节想着书,不念书的时节想着家些;那工课宁可少些,一则贪多嚼不烂,二则身子也要保重。

这是我的意思,你可要体谅。

”她的行动言语,是多么温柔体贴啊

与后面贾政对儿子的一凶二恶的法西斯教育,成了鲜明的对照。

在袭人面前,宝玉是“袭人说一句,宝玉应一句。

”在贾政面前时,宝玉是战战竞竞。

两种教育方法,孰可取孰不可取

查看全部2个回答相关问题全部红楼梦 前五回 读后感1.一回并没有多少情节,主要讲了三件事:一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来历。

宝玉是石头下凡。

这块石头因“无材补天”被女娲抛弃在青埂峰下,又四处游荡,到警幻仙子处做了神瑛侍者,遇见一株绛珠仙草,日日为她灌溉甘露,后来又被一僧一道携了投胎下凡做人,他就是贾宝玉。

那株绛珠仙草也跟了石头下凡,她就是林黛玉。

二是有个叫甄士隐的知识男士,有三岁的女孩英莲,视若掌上明珠。

甄士隐有一天做白日梦,梦里看见一僧一道携着一块美玉去投胎。

甄士隐看那美玉上有“通灵宝玉”四字。

醒来后就忘了此梦。

不久,士隐的女儿失踪;家又遭火灾。

因此悲观厌世而出家。

三是穷知识分子贾雨村,常在甄家串门,被甄家丫头娇杏爱上。

由于甄士隐的资助,贾雨村中举而做官。

我就在想,那甄士隐家境也算不错,而且也没做什么亏心事,怎么就没有吉人天相呢

最后却做了个和尚。

而那贾雨村因有甄士隐相助,他才有钱上路,考中进士,做了知府。

不久因徇私被革职,到林如海家做家塾教师。

在贾政的极力帮助下,他又官复原职,一上任,便昧著良心,全然不顾自己曾许下的“务必”将英莲“寻找回来”的诺言,任凭恩师甄士隐的女儿落下火坑。

贾赦想买石呆子家的古扇,石呆子不肯,贾雨村便讹石呆子拖欠官银,拿他到衙门问罪,把扇子抄了来,送给贾赦。

你们看看,这样的人,枉费当年甄士隐对他的期望

嗨,真像《好了歌》里说的那样: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

荒冢一堆草没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2. 娇杏在这一回有了“人上人”的好结局。

她是书中第一位女性的结局,体现了作者对女性良好的祝愿。

丫鬟命运两济,后面的女主人儿却是一个两个空余恨。

雨村娶了娇杏,还送了不少礼物给甄家,此时的贾雨村,尚知报恩。

雨村初入官场,恃才侮上,被上司寻个空隙,参他一本,这是官场常见的现象。

雨村因此被革,为他日后重入官场时“随乡入俗”,乱判葫芦案铺垫了心理上的因素。

大凡读书人,骨子里都有一个自视甚高的通病,有人受挫后愤然离职,采取“不合作”的态度,有人在挫折中改变初衷,沦为虚情假意,尔虞我诈。

每一种游戏,都有它的游戏规则,明白自己改变不了游戏规则,便只好改变自己了。

“雨村被参后,心中虽十分惭恨,却面上全无一点怨色,仍是嘻笑自若。

”这种心态是常人难以做得到的,可见是大奸

有人在官场失意后,愤世嫉俗,而雨村被参后,还力谋盐政林如海的西宾,成了黛玉的老师,仅仅是因为盘费不继吗

他是在制造机会与权贵接近,结交

事实证明,他后来确实是通过林如海重返官场谋得要职。

结果是,吃一堑,长一智,做出了过河拆桥之事。

交代完雨村成为黛玉老师的事情后,书中出现了一副对联: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这两句,是黑官的心理浓缩:有利可图,挡不住诱惑,一朝东窗事发,命也不保住了,便想着那怕是回家种田也好啊

这副对联,在冷子兴说荣国府前出现,相当于进入某个城市之前的路碑吧

“翻过筋斗来的”一说,自然而然的想到唐僧的高徒孙悟空. 荣国府年纪最长,也就是最高统治者是史老太君贾母,是不是作者出于对女性的偏爱

宝玉出生前,兄贾珠就去世了。

黛玉既出于嫡妻,又克死亲弟,从而有机会读书识字,宝、黛二人一样命硬,一个克弟,一个克兄

此乃天之作,非人力所能左右。

3.书中第三回描写王熙凤的出场就非同一般:在肃穆静寂的氛围里,先是凤姐那放纵无忌的笑声使黛玉在心里奇怪:“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

”让人一看便知凤姐在这个家中的地位非同一般。

接着写“恍若神妃仙子”凤姐“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使人初次见面就有三分敬畏七分驯服。

只见她初见黛玉,便携起她的手,细细打量后,仍送回座位上才夸奖她的美貌,以迎合老祖宗的欢心。

接着又道:“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鬟老婆子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

”显示出她的权势、威严,使黛玉觉得这既是关心,又是警告,警告自己往后的一举一动切不可迈错一步,因为这“只管”两字以将她束缚在王熙凤的管辖之内了。

写到她为黛玉丧母的不幸感到难过,用帕拭泪,等贾母一说“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等话时,她又马上转悲为喜,破涕为笑,眨眼工夫,就由哭变为笑,这功夫确是常人所不备。

一个虚伪、玲珑、见风使舵、曲意逢迎的面目已昭然如在眼前。

可见,王熙凤之所以能威压众人,大权独揽,不仅因为她是荣国府老爷贾政的内侄女,更因为她长于阿谀奉承,被家庭统治者所赏识,这就造就了她两面三刀、泼辣狡诈的性格,也一天天助长了她新毒手狠、口蜜腹剑、玩弄权术的本领。

由家庭推及社会,整个封建社会正是由这样的人把持着,难怪内乱四起,人民遭殃了。

王熙凤这一形象是封建社会、封建大家族的产物。

通过这个人物,我们不难看出封建制度的黑暗和封建家庭的没落。

4.第四回是: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乱判葫芦案。

主要讲的是:贾雨村做了官,一上任就有件人命官司原因是两家争一个俾女,各不相让,以致殴伤人命。

贾雨村本想下令捉拿杀人凶手,但见一个门子使眼色,他就下令退堂,便问门子,门子从口袋里取出一张抄的“护官符”,贾雨村一看,写的是: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东海缺少白龙床,龙王来请金陵王。

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门子说:“这四家联络有亲,都有照应。

这个官司里打死人的是薛家,就是‘丰年好大雪’的‘雪’。

”贾雨村觉得不好办。

门子还告诉他,被打死的人叫冯渊,家里不是很富,从拐子那里买了个丫头作妻子。

谁知拐子又偷卖给了薛家,两家都要这丫头,结果薛公子就打死了冯渊,抢了丫头。

那丫头原是贾雨村恩人甄士隐的女儿,小时候被拐。

贾雨村很矛盾,一方面是恩人之女,一方面是薛家。

如果得罪了薛家,自己的官位就保不住了。

门子出了个主意:薛家很富,给冯家几个银子,冯家也就无话了。

贾雨村便同意了。

贾雨村徇情枉法,胡乱判了此案。

他为了保住自己的官职,居然忘恩负义,胡乱判案,使人犯薛蟠逍遥法外。

此事皆由葫芦庙内沙弥新门子所为,雨村担心他对人说出当日贫贱时事来,终于找了一个借口,把他远远发配出去了,这也算是对门子这样精于心计的人的报应吧

在我国封建时期,部分大官都能替百姓着想,但还有许多官员是官官相护,只知道讨好比他大的官,有的官甚至是买来的。

这些官员从不替百姓着想,使老百姓有冤无处伸,有苦无处诉。

我真希望有包青天那样的官能为民做主,而不希望再有像贾雨村这样徇情枉法 的狗官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

在现代社会中,中国历来提倡领导干部要清正廉洁,但还有个别干部徇私枉法,请客送礼,拉关系、走后门,无视党纪国法,这样的人迟早会被人民所唾弃、被法律所制裁。

像陈西同案件,就是应该典型的例子。

5.第五回是一大关目,说其紧要,原因有三:一是此回以全书谶语式的表现手法的集中反映;二是此回写有可卿以云雨之事显宝玉痴顽;第三便是警幻仙姑提出的“意”之说。

整个第五回实质所叙的仅是宝玉的一场梦。

也是冥冥之中警幻仙姑受宁荣二公所托而安排下的一系列事来警其痴顽。

第一件便是在“薄命司”中观看“金陵十二钗册”,意在警告宝玉,闺阁之中各中女子命运原本如此,命中注定,不要痴情于闺阁,忘身于孔孟之道。

第二件便是“再历饮馔声色之幻”,即“醉以灵酒,沁以仙茗,警以妙曲”,将秦可卿赐予宝玉,以试云雨,来解津。

意在告诫宝玉:“仙闺幻境之风尚如此,何况尘境之情景哉。

”总之,近似“黄粱梦”的故事,令宝玉于梦中历尽男女情事,以免宝玉在尘世的痴顽。

在此回中我们可以看到贾宝玉的另一层面——“意”,这是警幻仙姑对宝玉格的一个概括,它的意思“可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能语达”,世俗中,沾字,“不过乐容貌,喜歌舞,调笑无厌,云雨无时,恨不能天下之美女供我时之趣兴:此皆皮肤滥之蠢物耳”,而警幻仙姑称宝玉是“天分中生成一段痴情”,即为“意”,再确切一些,只不过是“在闺阁中,固可为良友,却于世道中未免迂阔怪诡,百口嘲谤,万目睚眦”。

然而也对于我们这些境界地较低的也只是懵懂。

我觉得,这“意”的含义可以理解为在己的精神世界中,以己的贞美丑、善恶是非评价标准对人予以判断,不掺杂任何世俗的东西,而且这种标准是不分贵贱、不分男女的。

对待女子,宝玉予以珍、怜惜,如撞破茗烟和万儿的事,他反而担心丫头,喊着叫她放心。

对待丫鬟,宝玉多以欣赏艺术品的眼去看待,因为她们玲珑剔透,小巧可,宝玉想到的是客观的美,由美便生,这种不是情,只是发内心的欣喜,赞赏。

好比一个人既画又音乐一样。

宝玉惟独与黛玉的跟别个女子不同,可上升至情,因为他们的精神世界是相通的,是别的女孩无可比拟的。

对待个别男子,宝玉也会像欣赏女子一样地对待。

如对蒋玉函的欣赏,与柳湘云好,因为他们有着比较好的精神层面,所以愿意与他们往,而不是后来有些人们所评论的,宝玉有同之癖。

我认为宝玉是一个纯粹地生活在己精神世界中的人,在尘世中的种种表现是不被世人理解的,于世人看来,行为迂阔怪诡,难免百口嘲谤。

这样也就注定了宝玉最后弃绝尘世,走向心中的净土。

6 浏览4952019-08-28红楼梦九十回读后感《红楼梦》第九十回到第九十九回分别为: 第90回 失绵衣贫女耐嗷嘈 送果品小郎惊叵测 第91回 纵淫心宝蟾工设计 布疑阵宝玉妄谈禅 第92回 评女传巧姐慕贤良 玩母珠贾政参聚散 第93回 甄家仆投靠贾家门 水月庵掀翻风月案 第94回 宴海棠贾母赏花妖 失宝玉通灵知奇祸 第95回 因讹成实元妃薨逝 以假混真宝玉疯癫 第96回 瞒消息凤姐设奇谋 泄机关颦儿迷本性 第97回 林黛玉焚稿断痴情 薛宝钗出闺成大礼 第98回 苦绛珠魂归离恨天 病神瑛泪洒相思地 第99回 守官箴恶奴同破例 阅邸报老舅自担惊 读书笔记:《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作品,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府的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脉络,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刻画了以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为中心的正邪两赋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剧美。

通过家族悲剧、女儿悲剧及主人公的人生悲剧,揭示出封建末世危机。

9 浏览7662016-11-28红楼梦第7~9回读后感你可以找《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那本书里每回之后都有“读后感”。

你把它翻译成现代文(古文还是能看懂的),就好了第 七 回 送宫花贾琏戏熙凤 宴宁府宝玉会秦钟 第 八 回 比通灵金莺微露意 探宝钗黛玉半含酸 第 九 回 恋风流情友入家塾 起嫌疑顽童闹学堂 “不因俊俏难为友,正为风流始读书。

”这是说宝玉与秦钟在宁府宝玉会了秦钟,两人初次见面的内心震撼,即不是因为长得好看养眼,就难以成为朋友,宝玉正是为了这份特殊的感情才开始愿意上学读书的。

八回写宝玉和宝钗,薛姨妈她疼爱宝玉,而且宝玉是贾家的重要人物,是贾家的接班人,受老太太宠溺,她想体现对宝玉的关怀,和宝玉搞好关系,而且若宝玉吃了冷酒生病,她是要担责任的。

薛宝钗的理由和动机和薛姨妈一样,但比薛姨妈多了几分真心。

李嬷嬷是拗不过众人,没办法才肯让宝玉饮酒,让宝玉饮酒已是不对,若宝玉还因喝冷酒生病,她少不得要被责骂,所以李嬷嬷劝宝玉暖酒。

写的是人情 说到宝玉上学,就是这件事让家里人表现出不一样的反映:袭人说念书是很好的事,不然就潦倒一辈子了。

贾政道你要再提“上学”两个字,连我也羞死了。

而黛玉笑着说:好,这一去,可是要“蟾宫折桂”了。

由此特意查了蟾宫折桂的意思:在中国封建社会科举场,每年秋闱刚好在八月,所以人们将科举应试得中者称为“月中折桂”或“蟾宫折桂”。

而在《红楼梦》第九回是以蟾宫折桂比喻科场得意,也表现出古代人民对月亮的美好向往。

总之红楼梦就是一情字,而这几回又以人情为主。

6 浏览843红楼梦第九回学生大闹学堂。

对这件事情的感想。

第九回乍看很脏。

再看很脏。

三看还是很脏。

好好的学堂,被一起下流人物搞成了猎艳之所;好好的人,会为了贪图薛蟠的银钱吃穿而甘愿献身于他。

只是既下定决心一回一回将读书笔记写下去,总不能绕第九回而行之,故,仍旧忍着恶心读了几遍,也便从这肮脏中读出了一片净土。

5 浏览2669红楼梦第39回读后感>.先分析一下这回的回目,比较有意思.这个回目很好的概括了本回的情节.村姥姥指的就是刘姥姥.信口开河可以说明刘姥姥是一个很有交际能力的人.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刘姥姥一顿胡编乱造,竟然可以让情哥哥偏寻根究底'.情哥哥就是宝玉.而且根据文中的内容我们知道.刘姥姥的信口开河取悦了贾母,得到了贾府实际最高领导人的认同.并且因此得到了进大观园的机会.刘姥姥出色的交际能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下面来具体说说文中的内容.第一段末写了这么一句话: 李纨揽着他笑道:可惜这么个好体面模样儿,命却平常, 只落得屋里使唤.不知道的人,谁不拿你当作奶奶太太看.喜欢红楼梦的人很少有人不喜欢平儿的.虽然平儿对于王熙凤来说很重要,但李纨的这句话写出了平儿的真实境遇.平儿也是薄命人,也只是封建制度下男人的玩物,这种遭遇可悲可叹. 接下来的一段中有一段话可以说明平儿对于王熙凤的重要性. 李氏道 :嗳哟!这硬的是什么?平儿道:钥匙.李氏道:什么钥匙?要紧梯己东西怕人偷了去, 却带在身上.我成日家和人说笑,有个唐僧取经,就有个白马来驮他,刘智远打天下, 就有个瓜精来送盔甲,有个凤丫头,就有个你.你就是你奶奶的一把总钥匙,还要这钥匙作什么.平儿就是王熙凤的一把总钥匙',这话的确不假.纵观红楼梦全书,王熙凤的多少事情都是在平儿的一手操办下得以实现.平儿就是王熙凤指令的实际执行人.而且平儿为人宽厚,颇得贾府上下人的称赞和喜欢,王熙凤派平儿执行自己的计划,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为她减轻了压力. 这段还写了红楼梦中的另外一个重要丫头:鸳鸯. 李纨道:大小都有个天理.比如老太太屋里,要没那个鸳鸯如何使得. 从太太起,那一个敢驳老太太的回,现在他敢驳回.偏老太太只听他一个人的话. 老太太那些穿戴的,别人不记得,他都记得,要不是他经管着,不知叫人诓骗了多少去呢.那孩子心也公道,虽然这样,倒常替人说好话儿,还倒不依势欺人的. 曹雪芹这样写很妙,让李纨作为叙述者,话锋一转,就涉及到了红楼梦中的两个重要丫头,并迅速的儿和鸳鸯在读者的心中有了个整体印象.而且是好印象.可见曹公本身是带着同情和欣赏的眼光来描写这两个女子的.曹公的描写中略含叹息之意.可以很好的和读者产生共鸣. 接下来有一段话以平儿的口来叙述王熙凤.对这段话我的想法是王熙凤判词中的第一句话:机关算尽太聪明 平儿悄悄告诉他道:这个月的月钱,我们奶奶早已支了,放给人使呢.等别处的利钱收了来,凑齐了才放呢.因为是你,我才告诉你,你可不许告诉一个人去.袭人道 : 难道他还短钱使,还没个足厌?何苦还操这心.平儿笑道:何曾不是呢.这几年拿着这一项银子,翻出有几百来了.他的公费月例又使不着,十两八两零碎攒了放出去, 只他这梯己利钱, 一年不到,上千的银子呢. 紧接着的一段话比较有意思: 平儿答应着,一径出了园门,来至家内,只见凤姐儿不在房里。

忽见上回来打抽丰的那刘姥姥和板儿又来了,坐在那边屋里,还有张材家的周瑞家的陪着,又有两三个丫头在地下倒口袋里的枣子倭瓜并些野菜。

众人见他进来,都忙站起来了. 这段话看似普通,却可以看出刘姥姥的精明.之所以这么说是有道理的.因为在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的时候,是先见到的平儿,这次是先见凤姐.所以说刘姥姥在交际上是很老练的.脂批庚辰本是这样批注的:妙文

上回是先见平儿后见凤姐,此则先见凤姐后见平儿也。

何错综巧妙得情得理之至耶

曹雪芹的文笔之妙可见一斑. 在接下来的描述中有一句话写得很好.体现了平儿为人之聪明伶俐和曹公文笔的细腻. 平儿因问:“想是见过奶奶了

”刘姥姥道:“见过了,叫我们等着呢。

”说着又往窗外看天气,说道:“天好早晚了,我们也去罢,别出不去城才是饥荒呢。

” 脂批是这么批注的:写平儿伶俐如此。

是八月中当开窗时,细致之甚。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已经有很多回没有写贾琏了.而且大家回想一下刘姥姥第一次进荣国府的时候是没有见到过贾琏的,下面的一段话借平儿之口提到了贾琏,顺便也让刘姥姥多见识了一下.文章写得确实很妙. 平儿道:你们倒好,都商议定了,一天一个告假, 又不回奶奶,只和我胡缠.前儿住儿去了,二爷偏生叫他,叫不着,我应起来了,还说我作了情.你今儿又来了. 接下来就是刘姥姥见贾母的片段了.在这里节取一些写得很好的文字来分析. 平儿等来至贾母房中,彼时大观园中姊妹们都在贾母前承奉。

刘姥姥进去,只见满屋里珠围翠绕,花枝招展,并不知都系何人。

只见一张榻上歪着一位老婆婆,身后坐着一个纱罗裹的美人一般的一个丫鬟在那里捶腿,凤姐儿站着正说笑。

刘姥姥便知是贾母了,忙上来陪着笑,福了几福,口里说:“请老寿星安。

”贾母亦欠身问好,又命周瑞家的端过椅子来坐着。

那板儿仍是怯人,不知问候。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很多信息.我结合脂批分析一下.第一句话就很好.注意宝玉也在这里.然而曹雪芹却写的是大观园中姊妹们都在贾母前承奉.把宝玉也归入了女孩子一类了.行文很好,说明了宝玉和青春女性的亲密关系.然后通过刘姥姥的眼光对贾母进行了一个扫描,这个也很精彩.注意具体描写,王熙凤是站着正说笑.这就很精彩了.在刘姥姥心目中(未见贾母之前),王熙凤是相当尊贵的人,然而在这里却写她站着,刘姥姥也算章了见识了.而刘姥姥给贾母请安一句也很经典.在这里我就摘抄脂批来说好了:【庚辰双行夹批:更妙

贾母之号何其多耶

在诸人口中则曰“老太太”,在阿凤口中则曰“老祖宗”,在僧尼口中则曰“老菩萨”,在刘姥姥口中则曰“老寿星”者,却似有数人,想去则皆贾母,难得如此各尽其妙,刘姥姥亦善应接。

】.这段话中最后一句 那板儿仍是怯人,不知问候的仍字也用得极妙. 可见在前面的描述中板儿 也一定是这个样子. 接下来的部分就是点题的部分了.让我们来看看刘姥姥是如何信口开河的. 那刘姥姥虽是个村野人, 却生来的有些见识,况且年纪老了,世情上经历过的,见头一个贾母高兴,第二见这些哥儿姐儿们都爱听, 便没了说的也编出些话来讲.因说道:我们村庄上种地种菜,每年每日,春夏秋冬,风里雨里,那有个坐着的空儿,天天都是在那地头子上作歇马凉亭 , 什么奇奇怪怪的事不见呢.就象去年冬天,接连下了几天雪,地下压了三四尺深.我那日起的早,还没出房门,只听外头柴草响.我想着必定是有人偷柴草来了.我爬着窗户眼儿一瞧,却不是我们村庄上的人.........................刘姥姥笑道:也并不是客人,所以说来奇怪.老寿星当个什么人? 原来是一个十七八岁的极标致的一个小姑娘,梳着溜油光的头,穿着大红袄儿, 白绫裙子____刚说到这里,忽听外面人吵嚷起来,又说:不相干的,别唬着老太太...................... 这一大段的叙述可以看出刘姥姥的厉害之处.现编故事都编得有模有样.见头一个贾母高兴,第二见这些哥儿姐儿们都爱听这句话说明刘姥姥的社交已经成功.而当故事正精彩的时候,正合宝玉胃口的时候突然中断,这也写得很好.为后面情哥哥偏寻根究底做了铺垫.直接与后面的部分相呼应. 至于刘姥姥后面遍故事让宝玉信以为真的部分在这里就不谈了.故事情节大家应该都很清楚,就是刘姥姥编出了一个叫茗玉的小姐成精的故事.以宝玉之痴,当然信以为真.这部分略去不谈. 脂批对于本回的总批也很到位,贴在这里让大家参考,不多评论. 【蒙回末总批:此回第一写势利之好财,第二写穷苦趋势之求财。

且文章不得雷同,先既有杜诗,而今不得不用套坡公之遗事,以振其余响即此,以点染宝玉之痴。

其文真如环转,无端倪可指。

】 下面来说说第40回>.这其实就是大家熟悉的刘姥姥进大观园了.情节估计大家都很熟悉了.那么我就从文字上来谈谈本回. 先说说脂批回前总评:【蒙回前总批:两宴不觉已深秋,惜春只如画春游。

可怜富贵谁能保,只有恩情得到头。

】 这个评论写出了贾府盛极毕衰的必然性.在本回是一片歌舞升平.繁华热闹的景象.然而脂批却写出了结局. 由于大家对本回比较熟悉\\\/我就节取一些片段来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第一处: 次日清早起来, 可喜这日天气清朗.李纨侵晨先起,看着老婆子丫头们扫那些落叶,并擦抹桌椅,预备茶酒器皿. 这段话很普通,但是可以看出本次宴会的季节是大约在八月末快进深秋.理由是老婆子丫头们扫那些落叶.有落叶了应该是深秋时节.再看看脂批回前总评.前后呼应.所以曹雪芹的文笔很细腻,不是随便那么一写. 第二处: 一语未完,凤姐便拉过刘姥姥,笑道:让我打扮你. 说着,将一盘子花横三竖四的插了一头.贾母和众人笑的了不得.刘姥姥笑道:我这头也不知修了什么福,今儿这样体面起来.众人笑道:你还不拔下来摔到他脸上呢, 把你打扮的成了个老妖精了.刘姥姥笑道:我虽老了,年轻时也风流,爱个花儿粉儿的,今儿老风流才好. 这一段是凤姐调笑刘姥姥.我对这段情节印象很深刻.在电视剧中对于这段的拍摄很好.看似丑化了刘姥姥,却不知这样的刘姥姥才是聪明人,一个经验老道的社交家. 第三处: 刘姥姥让出路来与贾母众人走, 自己却走土地. 琥珀拉着他说道:姥姥,你上来走,仔细苍苔滑了.刘姥姥道:不相干的,我们走熟了的,姑娘们只管走罢.可惜你们的那绣鞋,别沾脏了.他只顾上头和人说话,不防底下果滑了,咕咚一跤跌倒.众人拍手都哈哈的笑起来.贾母笑骂道 :小蹄子们,还不搀起来,只站着笑.说话时,刘姥姥已爬了起来, 这段是一个很鲜明的对比.具体来说是贾母和刘姥姥的对比.两人年纪差不多,人生境域却差别如此之大,让人有所感叹.不过小人物也得有他们自己的生活啊,何况刘姥姥还是红楼梦中两条主线中其中一条的穿针引线的人物.刘姥姥摔了一交.自己就爬了起来.试想要是贾母会怎么样,区别立马就显现了出来. 第四处: 贾母笑向薛姨妈众人道:那个纱,比你们的年纪还大呢.怪不得他认作蝉翼纱,原也有些象,不知道的,都认作蝉翼纱.正经名字叫作`软烟罗'.凤姐儿道:这个名儿也好听.只是我这么大了,纱罗也见过几百样,从没听见过这个名色. 贾母笑道:你能够活了多大,见过几样没处放的东西,就说嘴来了.那个软烟罗只有四样颜色:一样雨过天晴,一样秋香色,一样松绿的,一样就是银红的,若是做了帐子, 糊了窗屉,远远的看着,就似烟雾一样,所以叫作`软烟罗'.那银红的又叫作`霞影纱' .如今上用的府纱也没有这样软厚轻密的了.薛姨妈笑道:别说凤丫头没见,连我也没听见过.其实上面的一段通过贾母的口写出了贾府的一种从盛到衰的变迁.按道理来说以凤姐的见识,这些都应该见过,但是文中却写从来都没见过.可见贾府是经历着历史的变迁的.如今上用的府纱也没有这样软厚轻密的了'这句话也略带有贾府正慢慢走下坡路的意味. 第五处: 调停已毕,然后归坐.薛姨妈是吃过饭来的,不吃,只坐在一边吃茶.贾母带着宝玉, 湘云, 黛玉,宝钗一桌.王夫人带着迎春姊妹三个人一桌,刘姥姥傍着贾母一桌. 很简短的一段话,写出了参加宴会的人.而且脂批批注说.薛姨妈是

跪求红楼梦59~60回及69~70回读后感,600字左右。

第五十九回 柳叶渚边嗔莺叱燕 绛云轩里召将飞符 柳叶渚,是大观园的一个风景区,多柳。

嗔莺,批评莺儿,莺儿是宝钗的丫头。

叱燕,训斥春燕,春燕是宝玉的丫头。

第五十六回写到大观园的树木花草是承包给了私人的。

这回中,莺儿采了一些柳叶编花篮,损害了承包人的利益。

因此,承包人——春燕的妈妈看到这种情况心疼,就批评了女儿春燕和宝钗的丫头莺儿。

这场吵闹包含着一种矛盾:大观园改革中的矛盾即经济利益和娱乐性质的矛盾。

作为一个大贵族之家,大观园中的树木花草主要是供人玩赏的。

如今却要它成为产品变出钱来。

这两者之间便有了差别,有了矛盾。

绛云轩,即怡红园。

召将飞符,军事术语。

符,是兵符,是古代统率军队的一种命令符号。

召将飞符,就是发出命令,召来将军。

这是譬喻用法。

是指怡红园中的丫环总管麝月,,为了处理春燕的娘在怡红园闹事,叫小丫头去传平儿或林之孝家的来。

若照晴雯、麝月的意思,是要把春燕的娘撵出去的。

幸而平儿采取了宽大政策,得饶人处且饶人,从宽处理了此事。

这一回中一派杀气,为后来大观园改革的失败伏笔。

第六十回 茉莉粉替去蔷薇硝 玫瑰露引出茯苓霜贾宝玉,这个分分秒秒忙在女人身上的女儿国领袖,整日穿梭于女人之间,对女人的一切琐事都有兴趣。

其实,贾宝玉也就是,只有在女人堆里混得烂熟的作者,对女人的心态了解得非常透彻的艺术家,才会在作品中把女人之间的这些琐事,这些关系,这些心理状态,写得这样的有声有色。

史湘云脸生桃花癣,即痤疮,需要用蔷薇硝这种药来治疗,便从黛玉那边要了这药来。

黛玉的丫环蕊官又将这蔷薇硝悄悄送了一瓶给她的好友芳官。

碰巧贾环到怡红园玩,见了这蔷薇硝便问宝玉要一点。

芳官不肯给贾环,便用茉莉粉假冒蔷薇硝给了贾环。

贾环拿了回家把这给了他的女友彩云。

彩云一看不是蔷薇硝而是茉莉粉。

贾环的母亲赵姨娘勃然大怒,到怡红园打骂芳官,大闹一通。

后来来了探春,将此事平了。

大观园食堂的主管柳氏,有个16岁的女儿,叫柳五儿,没有工作,想到怡红园来当丫头。

母女俩巴结着芳官,为的是叫芳官替五儿说话。

宝玉默认了此事,尚未成。

五儿得了一种热病,想要玫瑰露来治。

芳官便给了五儿一瓶。

柳氏见这玫瑰露药好,便倒了一小杯给她的内侄治热病。

她嫂子又将自己家中的茯苓霜拿了一瓶给柳氏。

这茯苓霜也是很珍贵的,是柳氏的哥哥从广东的一位官儿处得来的。

不料这一来,却引出了一桩冤案来。

第六十九回 弄小巧用借剑杀人 觉大限吞生金自逝我很不忍读这二回。

世界是强者的世界,是权势、毒者和奸诈之徒的世界。

弱者在这个文明世界中是没有地位于的。

这二回写尤二姐之死,其悲,其惨,其弱,不忍读。

写凤姐之奸,之诈,之毒,之坏,令人愤慨,不想读。

借刀杀人,诱骗杀人,诈术杀人,是一切政治家、阴谋家、军事家都懂得,都惯用的手段。

中的曹操,对此是拿手好戏,是以诈毒而著称的;但比起王熙凤杀尤二姐之阴险狠毒,之狡诈奸猾,曹操似还逊色一筹。

战争是残酷的;情场上的战争尤为残酷。

智慧和诈术是两个重叠的影子。

女人的智慧多表现在爱的争夺战上。

卜迦丘的,女人们为了夺得爱情的享受,不惜损人利己,算尽机关,各式各样的智慧和狡诈手段和想不到的聪明战术都用出来了。

读起来很过瘾。

中的王熙凤,为了消灭情场敌人,使出了最狡猾,最毒辣,最有欺骗性,最无耻,最富有阴谋家气派的杀人手段,读起来很使人胆战,很使人害怕,很使人愤慨;但却很值得一切政治家来欣赏,来研究,来借鉴。

男人中,不乏卑劣胆怯之徒。

这种卑劣胆怯常表现在情场之中。

这种人从来不知道爱情为何物,只把女人当玩物,当牺牲品。

唐明皇对杨贵妃,并不像的所唱的有那么高雅的爱情,而是因为杨贵妃有“天生丽质”,有像猪油一样白腻的身子,可供他玩。

所以这个可怜尤物最终被他这个皇帝活活绞杀。

贾琏对尤二姐也是这样。

他对她何曾有什么爱情可言

一件高级的玩具而已。

尤二姐之死,王熙凤固然是罪魁,然而祸首却是贾琏。

在紧要的关头,身为皇帝的唐明皇,要保护的是他自己,而决不会保护他的尤物玩具的;何况于像贾琏这样的纨裤可怜虫。

“当初姐妹分明道,莫把真身过于他”;女人啊,不要相信男人的爱情誓言。

男人中,像梁山伯这样的忠于爱情的痴情,固然也有不少;但是,更多的是唐明皇、贾琏之流,到关键的时刻,他所保护的是他自己,而不会是你。

这回中的王熙凤是一种瘟疫,是一头狐狸和狮子杂交出来的雌狼。

奇怪的是,在我们的红学家中,竟然有人在这只雌狼的腿裙底下大唱赞美歌。

换一个角度来看尤二姐之死:是尤自身的性格弱点所造成。

爱情既然是女人的生命,则爱情的选择,也就是对自己生命的选择,是对自己的生死存亡之道的选择。

选择对了,一生就会永开灿烂之花;否则,或者是一条通向地狱之路;或者是一条坎坷不平的、布满了刀山火海的、漫长无尽头的崎岖之道。

女人在这方面的弱点往往是轻信。

男人有三句好话,甚至只要有一句骗人的温柔之语,女人就是会举手投降;或者,对于男人,只看到他的某一个方面或某些方面的很投合自己的优点,便将自己的爱全部奉献出去。

苔丝德蒙娜只看到奥赛罗作为一个将军的英勇无畏,就倾心于他,而不了解这个将军在对待爱情方面的强烈的嫉妒心和他的对人对事的轻信和薄弱的思考能力这一严重缺点;这一缺点造成他轻信和重用坏人,凭情感的冲动而错杀自己最心爱的人。

尤二姐也是如此。

看到贾琏一时的温存就委身于他。

而不想一想,贾琏是否真的能够保护好自己,不了解贾琏有一位母老虎的妻子,不知道自己是一个真正的弱者,不了解她自身所处的环境。

人生的杀身之祸往往来自不认识自己,不认识自己的处境,也不认识与之交际的对象。

苔丝德蒙娜是这样,尤二姐,还有尤三姐,也是这样。

然而,这样说,也只是从旁观人的视角来发的议论。

这种对于爱情的正确的选择,在一般的情况下,似乎又是不可能的。

因为:情感,尤其是爱情,往往是愚昧的

她的眼光既短浅,又狭窄,只集中在眼前的某一个情感点上,并为其所蒙蔽;情感,尤其是爱情,又往往是顽固的,偏见的,她看不见事情的全体,听不进不同的意见。

她认定怎样就是怎样。

世间的真正的美丽的爱情,或者是一种空想;或者往往都是悲剧性的下场。

我们可以为尤二姐和尤三姐洒一把悲悯的泪水,却无须指责她们的不是。

(评:“爱情是愚昧的”未之闻也)第七十回 重建桃花社 史湘云偶填柳絮词要点:从柳絮词看红楼裙钗们的命运千红一哭,万艳同悲,是的主旨。

专制社会中被压在第10层的女人,(鲁迅语),在末世来临之时,命途多舛,其爱情婚姻多是一场悲剧。

这一回中的的,对着自己的悲剧性命运,一片无可奈何的伤感,是的延伸和补充;几个女人的“柳絮词”,可以看作是:用女人特有的第六感觉,在对自己渺茫的、悲剧性的命运前途,作无可奈何的呐喊与挣扎。

贾宝玉读了的“桃花诗”,痴痴呆呆,竟要流下泪来。

我们若用尊重女人,同情她们的不幸命运的视角来读她们的这几首词,也是会发痴流泪的。

书中的柳絮,和桃花一样,都是女人命运的象征。

柳絮,意味着春光将去,意味着人生的命运飘浮无定,意味着美好东西的即将灭亡。

这几首“柳絮词”,都是填词人的命运,可以看作是爱情悲剧的绝唱。

你听:史湘云在中,面对着芳香的残吐着的柳絮,无可奈何地叹息:“且住

且住

莫使春光别去

”请你停留下来吧

美丽的春光景色,不要离开我呀

——读得心里痛,使人联想到德国大诗人歌德的《浮士德》,当浮士德用了一生的精力刚刚追求得美时,他面对眼前的美景大呼:“美啊,请你停留一下吧

”旋即倒地而死。

贾探春算得是个女中强人,她曾立志改革,企图挽救即将毁灭的贾府;但却枉费尽心机,以彻底失败告终。

眼看柳絮纷飞,春光将逝,她这个女强人也只好无可奈何地叹息“也难绾系也难羁,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

”人力是无法挽救大厦倾倒的趋势的,听凭命运的摆布吧

——多么沉痛的叹息啊

李纨是以正统的妇道来忍受和抗拒命运的人,也不算是一个弱者。

面对着春光别去,她说:“莺愁蝶倦晚芳时,总是明春再见隔年期。

”等待吧,春去了是夏,夏去了是秋,秋去了是冬,冬天来了,春天也就不远了。

——李纨的自身虽然是一种毁灭,但她还有儿子贾兰啊,把希望寄托在儿子吧

这听起来好像是一派乐观,实际上也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期盼。

林黛玉的声音当然只是哭:美丽的春景就要消逝了,一切都是空:我的美貌,我的才能,我的诗,我的爱

去吧

去吧

寄人篱下,谁来护你

——这就是林黛玉对自己不幸命运的叹息与哭泣

贾宝琴在红楼众裙钗中算是较幸运的,有人说她是“独占花中第一魁”;你看她在那白雪皑皑,四面粉妆银砌的琉璃世界中,身着红凫靥裘,好不出众。

其实,她与所有红楼女子一样,生存的环境同是在冰天雪之中,悲剧于她是同等的。

所以她会唱出“江南江北一般同”的败丧调子来。

最后,让我们来听一听薛宝钗的声音。

她似乎是与众不同的。

你们诸人唱的是悲观低调,我却要唱乐观高昂之调:“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

”面对坎坷命运,她要寻求庇护者,要用“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顽强奋斗意志,不达高峰,誓不罢休。

然而,细细品听她的音调,高昂之中依然潜藏着一种勉强与无奈。

所谓“好风频借力”,还是要依赖于他人的力量啊

所谓“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实际上是说,等待着飘渺无定柳絮的前途,终究是“逝水”与“芳尘”啊

所以,正当众人赞美宝钗“这首为尊”之时,那窗外上空挣扎着飞上青云的一只大风筝,突然从半空掉了下来。

悲剧的命运,是空虚的高调难以挽回的。

等待她们的路只有一条:埋香冢忽然想到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的小说《飘》(《gone with the wind》)。

这小说也是写女人的命运的;内容不说,这名字叫“飘”——电影的最初译名为“随风而去”;真妙啊。

在这个个人难以掌握自己命运的世界上,人的命运,尤其是女人的命运,用“飘”这个名字来加以概括,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飘尘”**。

《红楼梦》这一回中的“柳絮词”,也就是这个寓意吧。

急求《红楼梦》第八回读后感

《红楼梦》第八回探宝钗黛玉半寒酸(外一篇)清代周涛在《三戒庐笔谈》中说:“《红楼梦》笔墨深微,初读不知,而多读一回便多一种情味”。

这当是他读《红楼梦》得其三昧经验之谈。

《红楼梦》写的虽多是吃吃喝喝,说说笑笑的日常生活小事,但反复阅读、仔细揣摩,就能体会到这部小说的每一回文字,笔墨深微,情味醇香,有强大的艺术魅力。

第八回“比通灵金莺微露意,探宝钗黛玉半寒酸”。

写的正是所谓说说笑笑、吃吃喝喝的事情,而且文字不多,情节简单,但它却含义丰富、耐人寻味。

在第八回中,一次薛宝钗忽然小病,宝玉前来梨香院探视,寒暄之后,二人先是互看通灵玉,而后因宝玉嗅到宝钗身上有一种奇香,说到清香、药香,谈话间黛玉也来探望宝钗,于是薛姨妈摆茶烫酒款待他们。

单看故事似乎近于平淡,但细细地品味就能从作者所描写的生活琐事中看到各具特色的人物特征和他们细腻微妙的内心世界。

宝玉来到梨香院先到薛姨妈房间请了安,便到里间去探望宝钗。

因在《红楼梦》中到这一回宝钗才正式出场。

所以通过宝玉眼睛刻画了宝钗的外貌,宝玉一掀帘子迈步进去,便就看见宝钗坐在炕上做针线,“头上挽一个漆黑油光的䰖以,蜜合色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葱黄绫棉裙,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

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

罕言寡语……”薛宝钗专心女工,穿着半新不旧,不点唇,不画眉,是她“安分随时,自云守拙,”的外在表现。

二人闲话中说道“通灵宝玉”。

宝玉便取下来交给宝钗观看。

宝钗看毕又重新翻过来“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念了两遍,便回头向莺儿笑道:“你不去倒茶,也在这里发呆作什么

”婴儿嘻嘻笑道:“我听这两句话,倒象和姑娘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

”宝玉听了,忙笑道:“原来姐姐那项圈也有八个字,我也鉴赏鉴赏。

”宝钗道:“你别听他的话,没什么字。

”宝玉笑央“好姐姐,你怎么瞧了我的呢。

”宝钗被缠不过,“解了排扣,从里面大红袄上将那晶莹黄金灿烂的璎珞掏将出来。

宝玉托了锁忙看时,果然有四个篆字,两面八字,共成两句吉纤。

“不离不弃,方龄永继”。

宝玉看了,也念了两遍,又念自己的两遍,因笑问:“姐姐这八个字,倒真与我的是一对。

”莺儿笑道:“是个癞头和尚送的,他说必须錾在金器上——”宝钗不待说完,便嗔她不去倒茶,一面又问宝玉从哪里来。

这段细节描写,把宝玉、宝钗、乃至莺儿的性格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出来。

作为薛宝钗来说一个安分守己的大家闺秀,自然恪守婚姻天定的学说。

他看到宝玉有玉,... ...结尾可以谈谈对红楼的看法………要采纳哦~~~

故事梗概及情节梳理

这年贾政被派到外地做官,因此宝玉更是任意旷荡,虚度光阴。一天,忽然收到探春的一幅花笺,邀请他与薛、林等起一诗社。适值贾芸送来白海棠花两盆,遂起名"海棠社"。大家兴奋之极,纷纷取个别号助兴,钗、黛、探分别叫做蘅芜君、潇湘妃子和蕉下客,稻香老农李纨自荐为掌坛。大家议定以"白海棠"为题作限韵七律诗,结果怡红公子宝玉压尾,而薛、林技高一筹。但李纨评含蓄浑厚的宝钗诗为首,令宝玉稍感不满。当晚宝玉忽然想起诗社应该有湘云参加才更有趣。第二天一大早便催贾母派人接了她来。湘云初到时写的两首海棠诗就让大家赞叹惊服。兴奋之余,湘云要做东道再开一社。幸亏有宝钗帮忙计划,才能顺利实施。当晚,湘云就同宝钗在蘅芜苑安歇,商定做菊花诗。既要咏菊,又要赋事。

细节提示:

1、李纨自号稻香老农,探春叫秋爽居士(黛玉称之为"蕉下客"),黛玉叫潇湘妃子,薛宝钗叫蘅芜君,宝玉叫富贵闲人、怡红公子,迎春叫菱洲,惜春叫藕榭,史湘云叫枕霞旧友。

2、蘅芜苑夜拟菊花题:湘云晚到诗社,补了和诗,还自愿当东道。回到宝钗住处,湘云却因家庭缘故有些踌躇起来。宝钗便给湘云出主意请老太太吃螃蟹赏桂花,并教导湘云要以女红为本。二人互相商议,夜拟菊花题十二个,准备好第二天的诗社活动。

3、湘云主邀,宝钗出题(湘云补充),题目是:《忆菊》《访菊》《种菊》《对菊》《供菊》《咏菊》《画菊》《问菊》《簪菊》《菊影》《菊梦》《残菊》等十二个,七律,不限韵,黛玉以"诗也新,立意更新""巧的却好,不露堆砌生硬"夺魁,探春、湘云居次。

本回故事发生在红楼十三年的八月、贾政被外派学政出京后。贾宝玉十三岁,真实年龄十六岁;林黛玉真实年龄十五岁;史湘云称黛玉叫"林姐姐",真实年龄十五岁或十四岁;薛宝钗"十五岁",真实年龄十七岁。

@五月十一日。史湘云回家。

@八月二十日。贾政任学政出京。

@八月廿一日。探春起诗社,海棠诗会。

@八月廿二日。史湘云来园,钗湘夜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