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感悟

从秦始皇到汉武帝观后感(从秦始皇到汉武帝观后感300字)

从秦始皇到汉武帝观后感(从秦始皇到汉武帝观后感300字)

汉武大帝读后感100至200字

读后感之家:《汉武大帝》观后感--4000字记忆中我从来没有认真看过一部历史剧,因为感觉那东西象港台制作的所谓“戏说xx,”大部分是篡改历史的娱乐之作。

最近放假在家,无意中看了两集中央台播放的连续剧《汉武大帝》,虽然已播到40集,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情节完全跟不上,但我还是很快被吸引。

每当听到那荡气回肠的片头曲,总是心潮难平,仿佛回到了2000多年前的汉武帝时代。

翻看史书,片中九成的重大情节都与历史相符,更增加了我对这部戏的兴趣与信心。

虽然有观众对某些细节颇有微词,如司马迁受宫刑后怎么还有胡子等等,但我觉得就整部戏而言,还是非常成功,它使没有时间和耐心读史的普通人有机会比较深入地了解中国那一段辉煌的过去。

影片投资4000多万,专门布景,较好地展示了帝王宫廷的奢华以及古代战争“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磅礴气势。

“在滔滔的长河中,你是一朵浪花;在绵绵的山脉里,你是一座奇峰。

你把寂寞藏进乌云的缝隙,你把梦想写在蓝天草原。

你燃烧自己,温暖大地,任自己化作灰烬。

”把这样风情万种的歌词献给2000多年前那位独步天下、柔情似水的一代君王,真是太贴切也不过了。

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吧:公元前221年统一了中国的秦始皇于前210年病逝,太子胡亥即位,人称秦二世。

二世昏庸软弱,大兴土木建阿房宫享乐,继位一年即爆发陈胜、吴广起义,几乎同时,刘邦在沛县、项羽在吴起兵。

前207年,丞相赵高为篡夺秦的,指鹿为马,把不附和的群臣杀死,此时二世已无法控制局面,他表示可以不当皇帝,象平民一样生活,但没有得到允许,无能的二世自杀身亡,威震四方的秦始皇在取得交给下一代只三年时间就落得亡国的下场,不可谓不悲。

刘邦有张良、萧何、韩信等大将,一路高歌,气势逼人,本来项羽凭着“鸿门宴”可一举刺杀刘邦,断绝后患,但由于他生性寡断,痛失良机,又一把火烧了阿房宫,并杀害投降的秦王子婴,丧失民心,使本来强于刘邦的优势渐失。

前203年,项羽提出和刘邦均分天下,鸿沟以西给汉,以东给楚,遭到拒绝。

前202年,项羽部队四面楚歌,军心涣散,在乌江边,他虽然有渡江逃跑的机会,但刚烈的项羽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刎颈于江边。

项羽留下了后人“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赞叹,刘邦的汉朝却从此建立,自称汉高祖。

刘邦和秦始皇都是马上得江山,为什么秦在短短十年多就改朝换姓,而汉则延续了400多年

这就引出了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人物的出场---汉武帝刘彻。

在汉朝的北面有一个叫匈奴的游牧民族,骁勇善战,在刘邦之前的时代就屡屡进犯,他们的部队离都城长安近的只有700里,一天一夜就可到达关中,刘邦为此大伤脑筋。

他采用了与匈奴和亲等多种办法安抚,但奏效甚微,打打停停,停停打打,不得安宁。

前195年,刘邦带着一腔惆怅离开了他打下的江山。

后经过惠帝、文帝、景帝,匈奴还是连年来犯,国家处于危亡之中。

公元前140年,16岁的刘彻继位,人称汉武帝。

在景帝时,为了讨好匈奴,刘彻的姐姐被迫送给匈奴王成亲,少年刘彻感到奇耻大辱,发誓报仇,在他登上皇帝宝座直到去世(前87年)共五十多年的时间里,打败匈奴成了他生活中唯一的大事。

匈奴逃亡到沙漠以北以后,很多人都认为可以不必再打了,因为跨沙漠打仗,代价及其巨大,一匹战马往往需要三匹马做后勤保障,但刘彻决心“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彻底灭匈奴决不罢休,他对反对打仗的太子说,你老子把仗都打完,你就不需要打了。

虽然刘彻没能亲眼看到匈奴的灭亡,但由于他几十年的剿杀,到他死时,匈奴已完全丧失元气,在刘彻死后三十多年,匈奴内部,一部归顺汉朝,一部逃到欧洲。

不难想象,如果不是汉武大帝,不要说汉朝的江山难保,可能中华民族此后两千年的历史都要改写。

汉武帝时代不过几十年时间,在整个中国历史上真的只能算滔滔长河中的一朵浪花,但他不仅取得了军事上的辉煌胜利,而且文化繁荣,群星璀璨。

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民族英雄霍去病、卫青、李广等都在他的任上建立奇功;史官司马迁虽然遭受他的宫刑,但还是发奋写出了《史记》,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传播作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他派出的使节张骞出使西域,历经十多年,虽然没能完成联合抗匈的使命,但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为以后的经济繁荣奠定了基础;另一名被派往匈奴的使者苏武被匈奴囚禁,放羊十九年也没有变节投敌,被一代代传为爱国有气节的光辉典范。

就连我们耳熟能详的“金屋藏娇”四字根据史书记载也是出自刘彻之口。

他死前立八岁的小太子为王,为防止年轻的母后干预朝政,竟然下令把年仅22岁的女主人杀死。

有人说刘彻是一个风流的暴君,我觉得他是一个内心非常复杂的人物,不能只看表面,“以天下为己任”是他思想的根本。

主演陈宝国在接受采访时认为,他在研究、饰演汉武帝的过程中,感到他是个非常压抑、非常孤独的人,一般人难以进入他的精神世界,我非常赞同,因为藏大目标于胸的人就是经常处于这样一种无助的状态。

在汉武帝心目中,江山社稷才是他的最爱,消灭现在和潜在的敌人,把江山世代传承下去是最高的使命,所有影响这个目标的障碍都必须毫不留情地清除,如果没有这样的钢铁意志,而象平庸懦弱的秦二世那样,还有大汉几百年的太平江山吗

汉武大帝的观后感

汉武大帝观后感似乎还是学生时代的时候被老师要求着才会去写什么观后感呐读后感,那时候为了完成任务总是被动地去思考,许多的不情愿,现在想来,很多事看似没有意义,其实不尽然的。

很多年以来,再也没有去怎么看书,也没怎么发现好的影片。

现在出的书实在太多了,好的作品却非常的少,所以,我也很少再去淘好书,反而更乐意去看一些经典。

影片也是,好多新影片开映以前把广告做得挺足的,全是热情洋溢的赞美,以前还是会被吸引,经历了无数次失望以后,再也不对现在的作品有任何期待。

即便是打发时间,我也不想浪费在那些垃圾作品上。

于是最近,我总爱找一些以前的片子看,那时候的影视演员们对作品真的很负责,也很认真朴实,即便是很多效果没有现在好,可是,看着觉得心里暖暖的,看见那些现在已经故去或者已经年迈的多在一起演戏,不像现在的分崩离析。

看《汉武大帝》,一是因为觉得历史写材的影视作品多半不会很糟糕,而是因为曾经的室友李冰,记得她说很喜欢汉武帝,所以也对这位皇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部影片,虽然有些细节处理的不是那么严谨,可是,总的来说是很好的,值得一观。

-------啰嗦在前面《汉武大帝》以汉朝与匈奴的纠葛为背景,写了汉武帝成长成熟的一生。

汉武帝生而多情,人性本真善,因为出生在帝王之家,就必须要学会冷血,承受寻常人家孩子不用承受的危险,要学会小心谨慎。

小孩之间的感情是真挚的,所以当面对

从秦始皇到汉武帝每集观后感200字左右

年轻的汉武帝刘彻。

原来刘彻在自己16岁的时候就当上了皇帝,并且有非常大的野心,想要改变文景之治下的汉朝略显死气沉沉的局面。

但其祖母窦太后的垂帘听政让他的改革受阻。

这种情况下,刘彻选择打匈奴,以来可以解除这个一直困扰着中原的敌人,另一方面可以让自己获得威严和朝中的话语权。

不得不说,自古英雄出少年啊。

文景之治中,汉文帝和汉景帝信奉的都是“无为而治”,说到底就是轻徭薄赋,充分发挥大家的积极性,干多少活,就能收获多少成果。

就像后来我们的土地承包制一样。

如果干了10000块钱的活,结果到自己手上只有6000,那又能有多少干劲呢

这样循环下去,整个国家又能有多少生产力呢

说到分封制和中央集权,视频里说到中央集权是我们治理国家的唯一方法,绝对不能是分封制。

这点还是同意的,一个国家统一管理,统一建设,好处还是非常明显的。

但国家的最高领导者必须有明确的目标,而不是为了统治而统治,统治的最高准则就是民心,这点在秦始皇时期就已经得到了验证,如何得到民心,就是让人民安居乐业,轻徭薄赋。

当人民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看不到未来,这个国家显然是不可能长期稳定的。

《汉武大帝》观后感

读《汉武大帝》有感刘彻开拓汉朝最大版图,在各个领域均有建树,汉武盛世是中国历史上的三大盛世之一。

刘彻,享年70岁,谥号孝武皇帝,庙号世宗,葬于茂陵,汉茂陵,是西汉武帝刘彻的陵墓。

公元前139年—前87年间建成,历时53年。

陵周陪葬墓尚有李夫人、卫青、霍去病、霍光、金日磾等人的墓葬。

它是汉代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大、修造时间最长、陪葬品最丰富的一座,被称为“中国的金字塔”。

咸阳原共葬有西汉11个皇帝中的9个,陵墓自西向东依次排列,长近百里,气势宏伟。

《汉武大帝》他不仅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言,也不仅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更重要的是他的国号成为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 —汉族。

刘彻他辉煌的史册,《史记》直言了他的功与过,记录的他所在的时代,像史诗一样唯美。

汉景帝刘启,与其他皇帝不同,史上记载还是褒奖颇多的,“文景之治”就是例子。

匈奴屡次来犯,而刘启的老师晁错却主张“攘夷必先安内”,主张“削藩”,七国乘势而乱,无奈,景帝受压力下令处死了自己的恩师,晁错被腰斩于市,却没有停熄“七国之乱”,景帝也懊悔不已,被称为汉初最冤案。

冤枉的晁错。

刘启说话非常有意思,不像皇帝,对皇后说“你怎么来了,回去吧,回去吧”。

对丞相窦婴说“好长时间不见你怪想你的”。

他也许不是个好皇帝,确是个好人,是个正常的普通人,心中挂念他的母亲,弟弟,老师,女儿和儿子。

当必须要嫁一个女儿给匈奴单于时,他难过的无奈,南宫公主远行时,他竟然抱着王志哭了,很无奈,都不忍心去送女儿出门,一国之君又怎样?慈祥善良的刘启。

一代君主汉武帝刘彻,统治了汉朝几十年,改变了汉朝建国以来60余年被匈奴欺负、骚扰的屈辱史,并彻底将匈奴民族打败,直至俯首称臣。

这一伟大壮举,不是随便一位君主可以完成的伟业,而在汉武帝当政时期彻底实现。

汉武帝的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保境安民,勇击匈奴,奠定疆域千古一帝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秦朝。

但秦朝的版图辽阔,只不过相当于武帝在位时的二分之一。

十七岁的汉武帝血气方刚,面对匈奴人的嚣张气焰,他没有像文帝、景帝时期那样忍气吞声,他决不能容忍祖辈“和亲外交”的政策。

建元二年,他派张骞出使西域,希望联合大月氏抗击匈奴。

年轻的他竟有如此长远的眼光,后世君王谁人能比?此后,汉武帝对匈奴用兵44年,每一次重要战役,都是他一人操办部署,如此大事之功,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可见武帝军事才能非同一般。

他是第一个奠定中国辽阔疆域的皇帝。

二、千古文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统江山易,聚拢人心难。

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则“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是后代封建王朝的基本思想,影响中国文化一千多年。

归根结底,这一切都是因为汉武帝开创了“读儒书,做儒生,用儒术”的先河。

在这之前,国家采用的都是军爵人才制度——这难免生出许多弊端。

到了武帝时期,兴办太学,设立举贤制度,才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官制度。

更为之后的“科举制”奠定了基础。

他是第一个用儒家学说统一中国思想的皇帝。

三、举贤,用贤,纳贤武帝时期,人才辈出。

军事奇才卫青、霍去病,老将李广,史学家司马迁,酷吏张汤,东方朔、司马相如,人才归人才,总得遇上明眼的伯乐,才能各显神通。

正是因为汉武帝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举贤,用贤,纳贤,才能使大汉朝日益强大。

所谓明君惜直臣,便是如此罢。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汉武帝的过,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战乱频繁,民不聊生常年与匈奴作战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生灵涂炭,民不聊生。

自古以来,战争的消耗是巨大的。

以汉朝为例,军事消耗包括军粮、军饷、武器装备消耗、医疗、赏赐,如此庞大的财政收入从何而来?自然是拿百姓的血汗换来。

汉武帝为了取悦宠妃李夫人,命其哥哥李广利出一次无足轻重的征,好封个候。

结果损失惨重。

这更是弃天下百姓于不顾。

史记记载,由于对匈作战导致中原人口减半,可见百姓遭到何等痛苦。

二、信鬼迷神,晚年巫蛊,秧及百姓,死伤数万征和元年,汉武帝听信奸臣江充谗言,发动巫蛊之祸。

从朝廷重臣,到后宫嫔妃,从平民百姓,到当朝太子,两万余人无一幸免。

这一切,都只是因为汉武帝的无知,恐慌,残酷,无情。

如此大的一场流血惨案,恐怕只有秦始皇才能及得上。

宋朝司马光《资治通鉴》的评判毫不留情:“穷奢极欲,繁刑重敛。

内侈宫室,外事四夷。

信惑神怪,巡游无度。

”巫蛊冤案,更让他痛失爱子。

武帝一世英明,却在晚年犯下滔天罪行,落得个凄凉下场。

然而,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汉武帝是第一个用“罪己诏”进行自我批评的皇帝。

征和四年,汉武帝向天下人承认:自己给百姓带来痛苦,从此不在穷兵黩武、劳民伤财,甚至表明自己的悔意,更为爱子刘据建望思台,以表哀悼。

这便是有名的《轮台罪己诏》。

此后,君王便一一效仿,良好的统治风气从此而生。

敢于罪己,放下天子的身段,置自己于后世褒贬舆论之中,痛思悔过,汉武帝无疑是第一人!在今天,我们普通人犯了过错尚且不好意思承认,而汉武帝却能诚心改过。

在临终前的短短几年,汉武帝彻底改变自己执政近五十年的方针,发展生产,爱民如子,实在难得! 由此,我们无法用单一的标准评价任何人。

因为人性本就复杂,更何况封建帝王!我们能做的,就是永远记住他——汉武帝,记住他英雄传奇的一生,用历史的眼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让他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汉武大帝观后感 500字

你不用写它,你就在电脑上查汉武帝的功绩与坏就行了。

你先说:古今往来,有着许多不平凡的帝王,而我觉得汉武帝刘彻就是历史长河中的一颗最璀璨的明珠,被后人尊称为千古一帝。

他与众不同的出生,也预示着一个斩新朝代的到来。

在众多皇帝之中我比较喜欢汉武帝,他的雄才大略,英勇善战等等,都让我十分佩服。

在他的统治下出现了大一统的局面,使汉朝进入了鼎盛时期。

在谈论他的功绩与过失汉武帝在位期间,设立中朝,削弱相权;实行“推恩令”和“附益之法”,打击地方势力;设置十三州部刺史和司隶校尉,加强监察制度;严刑峻法,打击豪强。

建立羽林军、羽林孤儿和八校尉。

统一货币,发行五铢钱;均输平准;盐铁官营;算缗告缗。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立太学。

从政治、军事、财政、思想文化四个方面大力加强中央集权。

又勘定外患,拓土启疆,造成了西汉的盛世。

他无疑是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他的一生也是声色犬马、荒淫暴虐的一生。

他食色不厌,纵情恣欲,宁三日不食,不能一日无女,后宫所纳美女,竟达七、八千人。

他不问黑白,杀人如麻,大起巫蛊之狱,令人闻而心惊,望而生畏。

他穷兵黩武,横征暴敛,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

在他的晚年,社会矛盾加剧,农民起义不断。

不过,汉武帝晚年颁发《轮台罪己诏》,“深陈既往之悔”,实行“息兵重农”的政策,又使社会逐步安定下来,社会经济有所恢复和发展。

这一点还是值得肯定的,也是难能可贵的。

封建帝王能做到这一点的,我还没发现有第二人。

你在谈论你的感受就行了 在汉武帝的大一统下有很多的人做出了巨大贡献,如果没有这么多的贤人也许汉武帝的统治不会那么成功。

所以每一位成功皇帝的身旁都会有忠心的人帮助他。

明君糊涂一时,昏君糊涂一世,人无完人,汉武帝这等伟人也会犯一些错误 ,更何况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所以我们更要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学会倾听,不断地完善自己,成为一个独一无二的自己。

这不行了。

汉武大帝观后感400字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叙了从夏到汉以来的历史,司马迁包含着怨恨在伏法受诛,在拿钱免死和宫刑面前选择了宫刑,为了一部《史记》,他甘愿忍辱负重,完成了父亲的遗愿,也是他一生最大的心愿,“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民”,是《史记》之前的一定规矩,然而到了司马迁这儿,那些鸡鸣狗盗之徒也有了一席之地,这些社会底层的人物,或忠义,或智慧,或五彩斑斓,或妙趣横生,这是《史记》所独创的啊

《史记》固然离不开司马迁之父的开创之功,离不开司马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博文广识,但是,这所有一切,都不足以铸造司马迁修史的伟大灵魂,汉武帝对司马迁的戕害,改变了司马迁一生的命运,也成就了一个伟大的史学家和一部卓越的史家著作,想要了解司马迁,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汉武帝。

千古一帝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秦王朝,但是,以秦国的版图之辽阔,不过是汉武帝时代版图的三分之一汉武帝有着足够的财力,持久的雄心和野心去征服,开拓,因此他绝对不能忍受“和亲外交”这种政策,匈奴的常年战乱让汉武帝不得不发兵向西,论及汉武帝朝的军事,人们往往言必称卫青,霍去病,李广,没有人注意到璀璨四射的将星帅才背后,远在庙堂之上那位足以与西方亚历山大,凯撒,拿破仑相匹敌的最高统帅——汉武帝。

当年汉武帝决意改变祖制,对匈奴开战,韩安国,公孙弘,主父偃等前朝锐臣,纷纷高唱反调,群臣中应者寥寥无几,首战无功而返,年轻的总指挥却岿然不动,此后,河南之战,漠南之战,漠北之战,对匈奴作战的三大战役,都有汉武帝亲自决策部署,选将调兵,至于具体的涌冰湖、时间,出兵地点,兵力部署,攻击方向,汉武帝都事无巨细,总揽无疑,与此同时与此同时,汉武帝又剑指东方,南方,东南方,东北方,使汉朝的势力达到今天西方的中亚,东北的黒吉辽,南方的海南福建,勾勒出了现代中国版图。

可以说我们现在生活得土地,与汉武帝的功劳有着不见、可分割的联系。

一统江山容易,聚拢人心困难,秦皇汉武深有体会,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独尊儒术”,都有着极大的局限性,“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儒家把道德作为衡量人才和录用官员的决定性条件,将从政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唯一途径,然而能奉旨为官的是极少数,得明君而施抱负者,更是十无一二,绝大多数士人郁郁终生,多少文人为之贻误终身。

汉武帝时代,对应内在的儒家思想,就是中央集权制,秦始皇首创了 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但是秦朝短命,未能实行一套执行方针,西汉王朝,到了汉武帝,彻底除掉了诸侯王势力,巩固了中央。

汉武帝曾向天下昭告:自己给百姓造成了痛苦,从此不再穷兵黩武,劳民伤财,甚至表白内心的悔意,发布诏书,汉武帝无疑是第一人,知错能改,爱憎分明,他平生最大的错误之一,就是阉割了历史上最大的史学家——司马迁。

总的来说,汉武帝是个非常多面的人,他是一个政治家,非常有政治头脑,但又是一个普通人,喜怒哀乐具备,他是一位明君,深知自己的历史责任,但他又是以为暴君,杀伐任性,他既立下盖世奇功,又给天下苍生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他宠爱他的女人,可是他不仅移情别恋还为了江山,杀掉了自己最宠幸的女人,他绝顶聪明,有异常糊涂,为了传说中的宝马,居然不惜数万人的生命,当更近的走进他时,我们会发现他是一个很矛盾的人,两难之地,非常之时,他也会犹豫不定,甚至异常痛苦,同样有普通人的欢喜和哀愁,小气和算计,失眠和焦虑,在他果决自信,大气的外表下,有一颗惶恐,敏感的心,他像一个演员,对于每一个角色,他都有着最精彩的诠释。

读书很快乐,自己做一回汉武帝,滋味乐在其中。

从秦始皇到汉武帝观后感300字

不失为一部精彩绝伦的记录片。

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一个民族挺立千秋的自信-这两句话大家都很熟悉。

但是这两句话不仅仅属于汉武大帝,它属于自秦始皇起到汉武帝每一位对大一统做出卓越贡献的芸芸众生。

这里面除了秦皇汉武,也包括刘邦至刘启的四代地王。

以及协助秦皇的李斯,过秦论的作者贾谊,力主削藩身受极刑的晁错,还有从蒙恬至霍去病那些个纵横大漠的民族英雄。

最最重要的是这一百多年来奔波劳碌以求活命的百姓。

燕雀固然不知鸿鹄之志,但是燕雀知道鸿鹄之志需要燕雀的血肉和生命。

这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时代,全体中国人精神的根源。

中国人不认血统,只认文明,认统一。

大一统的精神从秦始皇开创,一直到汉武帝时期才完成。

从记录片里我们看到,横扫六合是何其容易。

但是秦始皇毕生却也无法一统人心。

我们也知道嬴政不是我们想象中的暴君,对于天下民心。

他费尽了心力,也忍受了讥讽嘲笑。

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希望能打破封建的牢笼,也制订了大量罪在当代功在千秋的政策。

可惜这终究不是一世之功,他用力过猛不但没有迅速达到效果,还让自己的秦帝国灰飞烟灭。

整个天下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后来的刘邦和秦始皇有着同样的理想,但是对于人心向背只能选择隐忍和妥协。

后世的几代皇帝一边积攒着人心,一边弥补秦始皇付出的代价。

终于在武帝时期修成正果,当他准备洗雪祖先的耻辱时同样面对这腐朽保守的人心。

但是他拿出了帝皇的魄力和决心,终于完成了帝国的强盛与人心的统一。

这才有了现在的汉族,有了今天的中国。

回到当下,再看看那些愚昧腐朽的势力。

统一这样一个国家何其艰难,那些我们的先祖花费了那么大的代价,不仅统一了中国。

也向我们证明了造成的严重后果,无论和自由在哪里取得了什么成果请大家牢记,那里面也注入了毒害中国的毒液,人心散漫丧失底线。

最后结果就是,它在中国意味着家破人亡

也请那些丢失了信心的人清醒清醒,中国的精神有没有消亡能不能复兴不取决于过去,取决于未来。

他不取决于秦皇汉武,取决于你

虽然复兴之路很艰难,但是我们可以成功。

因为我们的祖先成功过,所以我们也可以。

重复一遍:是不是中国人不看你的血统,只看你是否认同,看你有没有进取心和我们一起走在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上。

从秦始皇到汉武帝 读后感600字

主要是中央集权的加强方面,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军事方面进行感悟即可。

观历史剧《汉武大帝》有感

···上接飞龙在天

亢龙有悔

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缺点,汉武帝刘彻也不例外。他泰山封禅之后并没有并没有停止用兵的步伐。虽然偶有业绩,开疆拓土,但造成民力疲敝、天下虚耗,人复相食。且刘彻晚年步了秦始皇的后尘,迷恋神仙,想要向天再借五百年,最好是长生不老。

1、盗贼四起

刘彻刚即位的时候,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这个时候需要强化刑法,使官吏和百姓知法畏法,这样才能够是新的法律得到顺利实施,所以他启用了一批酷吏,如郅都、张汤、宁成、减宣、杜周、王温舒等,这些人并非歹人,他们执法严苛,上不避皇亲,下不避骨肉,使汉朝的法度得以彰显。

但严刑峻法不能长久,法律是为了规范人们的行为,其本意不是为了惩罚人,如果长期使用严刑峻法,很难让执法者掌握合适的尺度,容易执法过当,引起百姓的反感。《吕氏春秋》有言: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所以法律要根据世局做出相应的变动。

到了公元前100年,社会开始动荡,“盗贼”四起,百姓之苦加剧。虽然刘彻派兵围剿,但始终无法根除,地方官员又畏惧法律,不敢将有盗贼的事情上报,使强盗啸聚山林危害百姓的情况变成了一种常态。

2、穷兵黩武

公元前105年至90年,刘彻又数次派兵出征,基本上没有什么收获。赵破奴两万骑全军覆没,自己被俘虏;李陵五千人全军覆没,自己被俘虏;李广利率十三万人兵败投降匈奴···

此时的刘彻已经到了晚年,精力不济,又大权在握,古人云“怀揣利器,杀心顿起”,不能正确评估敌我双方优劣,凭个人好恶用兵,难免有失偏驳。

3、巫蛊之祸

刘彻虽然立了卫子夫之子刘据为太子,但他晚年十分宠爱年轻妃子赵婕妤。赵婕妤又怀孕十四个月,生下了皇子刘弗陵,这与先古圣贤尧的母亲怀尧的孕期一样,所以刘彻大喜,将赵婕妤的寝宫门命名为“尧母门”。

天子一动,百官奉迎。此时,刘彻已是晚年,谁是下一任皇帝对百官的前途很重要。所以很多人听到刘彻将赵婕妤的寝宫门命名为“尧母门”的事情之后,就开始动心思了,都猜测刘彻可能会废掉刘据,立刘弗陵为太子。有能力的人就不会光猜测了,还会采取行动,这样一旦刘弗陵即位,自己会有大前途,李广利和刘屈氂就是这样的人。

公元前91年,神棍江充收了李广利和刘屈氂的好处,预先在太子寝宫埋下巫蛊,又设法让刘彻发觉,逼迫太子刘据造反。刘据性情敦厚,不善用兵,兵败自杀,卫子夫自知难逃一死悬梁自尽,随后卫氏家族被诛灭。这就是震惊朝野的“巫蛊之祸”。

公元前88年,神棍江充的党羽密谋刺杀刘彻,后被金日磾、霍光、上官桀粉碎。刘彻开始对“巫蛊案”生疑,命人暗查,最终发现太子是被构陷的。刘彻追悔莫及,命人筑思子宫、归来望思之台,以解思子之痛。

4、迷信鬼神

天有不测风云,世有难解之谜,而人力又有穷尽,所以人们难免会把自己无法解释的事情归于鬼神。像刘彻这样掌握天下权柄的人,一旦动了神鬼心思,满天下的方士都会来附和他。

公元前89年,刘彻要亲自前去东莱求仙,恰好遇到台风天气,一时间,暴雨倾盆,巨浪滔天,一直持续了十余日,刘彻认为这是天意,所以又起驾返还,但有此可见刘彻迷恋鬼神的程度。所以,后期刘彻身边方士云集,巫师神棍遍地都是。

5、轮台罪己诏

原文:

前有司奏,欲益民赋三十助边用,是重困老弱孤独也。而今又请遣卒田轮台。轮台西于车师千余里,前开陵侯击车师时,危须、尉犁、楼兰六国子弟在京师者皆先归,发畜食迎汉军,又自发兵,凡数万人,王各自将,共围车师,降其王。诸国兵便罢,力不能复至道上食汉军。汉军破城,食至多,然士自载不足以竟师,强者尽食畜产,羸者道死数千人。朕发酒泉驴、橐驼负食,出玉门迎军。吏卒起张掖,不甚远,然尚厮留其众。

曩者,朕之不明,以军候弘上书言“匈奴缚马前后足,置城下,驰言:“秦人,我匄若马。”又汉使者久留不还,故兴遣贰师将军,欲以为使者威重也。古者卿大夫与谋,参以蓍龟,不吉不行。乃者以缚马书遍视丞相、御史、二千石、诸大夫、郎为文学者,乃至郡属国都尉成忠、赵破奴等,皆以“虏自缚其马,不祥甚哉”,或以为“欲以见强,夫不足者视人有余”。《易》之卦得《大过》,爻在九五,匈奴困败。公军方士、太史治星望气,及太卜龟蓍,皆以为吉,匈奴必破,时不可再得也。又曰:“北伐行将,于鬴山必克。”卦诸将,贰师最吉。故朕亲发贰师下鬴山,诏之必毋深入。今计谋卦兆皆反缪。重合侯得虏候者,言:“闻汉军当来,匈奴使巫埋羊牛所出诸道及水上以诅军。单于遗天子马裘,常使巫祝之。缚马者,诅军事也。”又卜“汉军一将不吉”。匈奴常言:“汉极大,然不能饥渴,失一狼,走十羊。”

乃者贰师败,军士死略离散,悲痛常在朕心。今请远田轮台,欲起亭隧,是扰劳天下,非所以忧民也,今朕不忍闻。大鸿胪等又议,欲募囚徒送匈奴使者,明封侯之赏以报忿,五伯所弗能为也。且匈奴得汉降者,常提掖搜索,问以所闻。今边塞未正,阑出不禁,障候长吏使卒猎兽,以皮肉为利,卒苦而烽火乏,失亦上集不得,后降者来,若捕生口虏,乃知之。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修马复令,以补缺,毋乏武备而已。郡国二千石各上进畜马方略补边状,与计对。

简意:

现在有人建议我派兵到轮台屯田,以图继续打击匈奴,但我细想了最近的很多事,看到很多士兵因为战争而死亡、被俘、逃散,看到很多百姓因为战争而担惊受怕、食不果腹,在大臣们上的文书上也看到很多百姓因为苛政而饱受苦难,这是我的决策失误啊,我决定要改正。

以后要禁止对百姓的任意敲诈,要努力发展农耕,对于军队,能保证国家的安全就可以了。

骄傲了一辈子的汉武帝,发布罪己诏是需要莫大的勇气的,这是他痛定思痛后下的重要决定,他的目光终于从北击匈奴、开疆拓土又重新转移到了百姓身上。显示了一个帝王博大的胸怀。

6、小结

历史上对汉武帝的评价有很多,但我认为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评价最为贴切。

毛主席评价汉武帝刘彻:高祖之后,史家誉为文景之治,其实,文、景二帝乃守旧之君,无能之辈,所谓“萧规曹随”,没有什么可称道的。倒是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诏,不失为鼎盛之世。

盛极必衰,物极必反,这是因为到达顶峰之后就难拿捏发展的度,也很容易在内心中产生固化思维而无法通观全局。所以我们在事业发展到预期目标时,要戒骄戒躁、戒慎戒独,这样才能一直处在“飞龙在天”的状态,而不至于亢龙有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