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网名

三红一创青山保林(三红一创青山保林名词解释)

三红一创青山保林(三红一创青山保林名词解释)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观后感 作文600字(要原创) 一路收获一路歌 (就是成长的故事,也一定要原创)

观后感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千里迢迢来到了红色摇篮,创建的红色根据地——井冈山.早就听说井冈山很美,但在印象中, 对井冈山感觉始终是黄洋界炮声过后的战场,是红军迂回行走的小路,是风展红旗如画的摇篮,是淳朴憨直的革命老区.我也常自问:如果没有和他的红军, 井冈山,一个中段的几座普通山峰,能否驰名天下 没想到当我踏上这片神奇土地的时候,出现在我眼前的浓郁的传统人文与的风光,如同一曲雄壮而又秀美的交响曲,深深地感染着我,亲身感受到它的不 凡. 我们重点参观了,系 统,全面地记录了中国工农革命军从1927年9月直至1930年期间的整个过程.我们在馆内一步一步走着,目睹着井冈山怎样从一块默默无闻的土地发展成为 中国革命历史上最伟大的革命根据地.此刻,我们迈出的每一步,都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与生命铺垫而成的.我的脚步因此变得沉重而缓慢了,不愿放过这博物馆 里的每一个细节.可以说,参观后得到的东西远比我想象的要多,既看到了革命斗争的腥风血雨,又看到了根据地建设的欣欣向荣.两年零四个月,在历史长河里只 是短暂的瞬间,在井冈山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所开辟的中国革命道路,却续写了跨世纪的辉煌;海拔不过千余米的井冈山,与 相比,并不算巍峨挺拔,但却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不断来探访.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持一代代中国人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 现在我终于有了不虚此行之感,因为我终于明白了这种力量就是井冈山精神 .井冈山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记录着英雄们当年改天换地的凌云胸怀,他们这支最初仅有几千人的队伍,20年后壮大成为数百万人的大军.眼前 肃穆的绿岭青山,似乎就在表达着对这些井冈英雄的深深思念.青葱的井冈山,红色的根据地,每一株树木都讲述着一个故事,每一条小路都记录着一段历史. 此 次井冈山之行,让我受益匪浅,留下了三点深刻印象,一是坚定信念的精神;二是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三是勇于胜利的勇气.我要将此次井冈山之行所汲取到的精神 运用到今后的工作和学习当中,不断地鞭策自己要勤于思考,勤于学习,要以更高昂的工作热情,更认真工作态度,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取得长足进步,让我们弘 扬井冈山,做的楷模.一路收获一路歌 有天在 QQ 上和以前的一个学生聊天,他说,老师,我已经 20 岁了。

当时心下一惊,掐指一 算,是呀,从 2000 年毕业,到如今已经是从业 11 年的“老”教师了。

回首人生中最美好的这段青 春年华,心中感慨颇多。

刚毕业的时候,我自己还是个大孩子。

任教的第一所学校,被大家称作“桃花源”——前不着 村后不着店,旁边是一片果园。

学校很小,学生多数来自农村,条件当得起“清苦”二字——没有 暖气的冬天, 班级支起老式炉子, 在家中饭来张口的我们, 在呛人的浓烟中学会生炉子。

一天下来, 烟熏火燎之中,脸上仿佛总有层厚厚的煤灰;在家里连花都没浇过的我们,扛着工具在学校的一片 小菜园里刨地种菜,自给自足;没有电脑,没有背投,最高科技的教具是录音机…… 虽然如此,但是回忆当初,印在脑海里的,不仅仅是条件的“苦” ,更有收获的“乐” 。

教具少, 自己动手做——语文课上的拼音卡片、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头饰,数学课上的钟表、口算卡……老师 少,我们还要上音乐课,录音机帮大忙,甚至还学会指法混乱地弹完一首曲子;活动课,一个人管 三个组,瓶画、壁挂,甚至还和学生一起用酒精灯做彩色蜡烛……这样五彩缤纷的经历,磨练了意 志,锻炼了能力,面的生活立体起来。

而这样孜孜不倦的追求,来自于知足乐观的。

说: “爱就是充实了的生命,正如盛满了酒的酒杯。

”是啊,只有把工作当作一种享受,把爱 注入到工作之中,才能体验到自己的。

如果问起老师的对于自己的职业最大的理想是什么,我想很多老师会说: “让学生喜欢我” 。

自 己做学生的时候,总是觉得真正懂得学生心意的老师太少。

褪去了学生的青涩,自己成了为人师表 者,就发自内心地想让学生喜欢自己,想真正的融入他们之中。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面对着的是和 我们截然不同的新一代少年,从年纪上,我们相差二十多年;从思想上,他们虽然还稍显稚嫩,但 有时可能比我们还要超前;从对事物的认识上,他们远比我们要单纯。

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尊严和价 值,赞赏每一个学生的独特和成绩,放大每一个学生身上的优点,是让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必经之 路。

“生命因为付出了爱,而更为富足。

”这句话常常浮上心头。

我曾经教过这样一个孩子,他从 小在父母的溺爱下长大, 在三年级的时候, 曾经在一些大孩子的蛊惑下, 参与了偷盗自行车的行为。

当时刚听说这件事时,我心里没谱——万一处理不好,很难保不再发生类似的事情。

后来,我发现 他在受到表扬后表现会更好,我便不经意的在班级夸夸他,同学们也常常写稿子到广播站表扬他的 进步,就这样,这个曾经让老师头痛不已的“捣蛋鬼” ,逐渐地成了积极的“劳动小能手” 。

次年, 我改教一年级。

当时教的学生,已经升上五年级。

可是每当看到他们时,总会感到一丝丝温暖—— 当我的嗓子嘶哑的时候,会有同学轻声问候;当低年级的工作需要帮忙时,会有大孩子主动走上前 来。

那天,当我领着小小的值日生,在班上打扫卫生时,是那个曾经的“捣蛋鬼” ,悄悄走进来, 帮着我扫地、摆桌子…… 一个微笑,一句鼓励的话,一个小本子,一张奖状,如果论其价值,真的是轻如鸿毛。

可是, 在一个后进生的心理,面带微笑的鼓励话语,写满表扬的评语和象征荣誉的奖状,却如同甘露般珍 贵,如珍肴般美味。

作为老师,我告诉自己,要做孩子们人生中的橡皮擦,擦去那些错误的、不快 的阴影,让他们知道自己的价值,明白自己该珍惜什么,该坚持什么,该拒绝什么,该摒弃什么。

使他们学会选择,能选择,引领他们走上人生的光明大道。

孟子曾经有言:“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 (《孟子•尽心上》),这话说的是要象及 时之雨对受教育者加以化育,使之能更好地成长。

人们通常把教育工作者比喻为 “园丁”,我知道, 必须要将这样“润物细无声”的艺术融入教学,才能与学生共同成长。

只有付出了热爱,必才能收 获尊重。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一年又一年,我一路经历着风雨和磨练,一路收获着感动和美 好——是领导,引领我在专业道路上不断成长,认清方向;是同事,帮助我从青涩的“菜鸟”成长为驾驭课堂、管理班级的多面手;是学生,教会我只有付出,才能收获的真理;是家长,伴随我逐 步走近家庭教育……是谁说过,生命就像一场马拉松。

让我们怀着对教育事业满满的爱意,在教育 这条漫漫长路上,且歌且行,且行且歌

迎国庆的板报

1、国庆节小知识 10月1日是中国的国庆节人民在中国的领导下,前赴后继,取得了人民革命的伟大胜利. 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广场举行了开国大典,在隆隆的礼炮声中,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并亲手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聚集广场的三十万军民进行了盛大的阅兵和庆祝游行.10月1日是我国的国庆节,为什么把这一天定为国庆节呢?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奋战,在中国的领导下,取得了人民革命的伟大胜利.在1949年10月1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伟大的转变.1949年9月的政协一届一次会议上决定把10月1日定为国庆节 1949年十月一日下午3时,北京30万人在广场隆重举行典礼,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主席庄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并亲自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

毛主席宣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唯一合法政府。

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随即举行阅兵式和群众游行。

朱德总司令检阅了海陆空军,并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命令》,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迅速肃清一切残余武装,解放一切尚未解放的国土。

同日,北京新华广播电台在广场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实况广播。

这是中国人民广播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实况广播,全国各地人民广播电台同时联播。

2、世界各国国庆节由来 世界各国确定国庆节的依据千奇百怪。

据统计,全世界以国家建立的时间为国庆节的国家有35个。

以占领首都那天为国庆节的有古巴、柬埔寨等。

有些国家以国家独立日为国庆节。

1804年1月1日,海地人民歼灭了拿破仑的6万远征军,在太子港宣布独立,从此就把每年的1月1日定为国庆节。

墨西哥、加纳等国也是如此。

还有些国家以武装起义纪念日作为国庆节。

7月14日是法国国庆日。

1789年的这一天,巴黎人民攻占了象征封建统治的巴士底狱,推翻了君主。

另有一些国家以重大会议日为国庆节。

美国以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独立宣言》的日子为国庆日。

加拿大以英国议会1867年7月1日通过《大不列颠北美法案》这一天为国庆节。

还有以国家元首的生日为国庆节的,如尼泊尔、泰国、瑞典、荷兰、丹麦、比利时等国家 3、国庆节历史由来 10月1日是我们伟大祖国的生日 1949年10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的纪念日。

这里应该说明一点,在许多人的印象中,1949年的10月l日在北京广场举行了有数十万军民参加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

其实,人们头脑中的这一印象并不准确。

因为,1949年10月1日在广场举行的典礼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而不是开国大典。

实际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也就是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早在当年10月1日之前一个星期就已经宣布过了。

当时也不叫“开国大典”,而是称作“开国盛典”。

时间是1949年9月21日。

这一天,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主任在政协第一届会议上所致的开幕词中就已经宣告了新中国的诞生。

那么10月1日的国庆又是怎么回事呢

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许广平发言说:“马叙伦委员请假不能来,他托我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应有国庆日,所以希望本会决定把10月1日定为国庆日。

”说“我们应作一提议,向政府建议,由政府决定。

”1949年10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的决议》,规定每年10月1日为国庆日,并以这一天作为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

从此,每年的10月1日就成为全国各族人民隆重欢庆的节日了 4、国庆节有关称呼 国庆节是每个国家的重要节日,但名称有所不同。

许多国家叫“国庆节”或“国庆日”,还有一些国家叫“独立日”或“独立节”,也有的叫“共和日”、“共和国日”、“革命日”、“解放日”、“国家复兴节”、“宪法日”等,还有直接以国名加上“日”的,如“澳大利亚日”、“巴基斯坦日”,有的则以国王的生日或登基日为国庆日,如遇国王更替,国庆的具体日期也随之更换 2 关于国庆节的板报资料 每逢国庆日,各国都要举行不同形式的庆祝活动,以加强本国人民的爱国意识,增强国家的凝聚力。

各国之间也都要相互表示祝贺。

逢五逢十的国庆日,有的还要扩大庆祝规模。

为庆祝国庆日,各国政府通常要举行一次国庆招待会,由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或外交部长出面主持,邀请驻在当地的各国使节和其他重要外宾参加。

但也有的国家不举行招待会,如美国、英国均不举行招待会。

外国国庆节摘要 (1)庆国庆乐曲声声焰火腾空 法国是以7月14日法国大革命时巴黎群众捣毁巴士底监狱这一天作为国庆日的。

1989年,正值法国革命200周年。

为此,法国举行了十分隆重的庆祝活动。

当天,在巴黎爱丽舍田园大街上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

阅兵式上,300多辆装甲车、5000名士兵、250架飞机及直升机接受了检阅。

33位外国元首或政府首脑以及1万多位外国来宾应邀参加了庆典仪式。

在现场,有80多万观众观看了仪式。

当天晚上,在雄壮的《马赛曲》乐曲声中,20万支焰火腾空升起,8000多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多个民族的演员参加了在协和广场举办的大型国庆演出。

(2)国庆节大典举国欢腾 每逢8月9日,新加坡都会举行国庆大典,举国欢腾。

同时还有国庆检阅典礼,有战机和跳伞表演。

当总统检阅仪仗队后,3架F-16型猎鹰战斗机、6架F-5S\\\/T型战斗机及5架A-4SU超级天鹰战斗机,共14架战机排列成五星与弯月形飞过,队形就像是国旗上的五星弯月。

步兵队伍走过检阅台后,组成五星弯月队形的14架战机,又与3架军机——1架C-130大力士运输机、1架E-2C鹰眼空中预警机及1架福克50海事巡逻机飞越上空。

接着,7架直升机,包括切奴克、超级美洲豹及UH-1H型直升机以V字队形飞过 直升机飞过后,接下来就是令人屏息仰首,由5名武装部队突击队员呈献的跳伞表演,他们在1500米的高空,从大力士运输机上跳下,他们身上都背负着40公斤重的装备,政府大厦周围摩天大楼林立,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挑战。

“国庆”一词,本指国家喜庆之事,最早见于西晋。

西晋的文学家陆机在《五等诸侯论》一文中就曾有“国庆独飨其利,主忧莫与其害”的记载、我国封建时代、国家喜庆的大事,莫大过于帝王的登基、诞辰(清朝称皇帝的生日为万岁节)等。

因而我国古代把皇帝即位、诞辰称为“国庆”。

今天称国家建立的纪念日为国庆 1949年10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的纪念日。

这里应该说明一点,在许多人的印象中,1949年的10月l日在北京广场举行了有数十万军民参加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

其实,人们头脑中的这一印象并不准确。

因为,1949年10月1日在广场举行的典礼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而不是开国大典。

实际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也就是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早在当年10月1日之前一个星期就已经宣布过了。

当时也不叫“开国大典”,而是称作“开国盛典”。

时间是1949年9月21日。

这一天,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主任在政协第一届会议上所致的开幕词中就已经宣告了新中国的诞生。

那么10月1日的国庆又是怎么回事呢

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许广平发言说:“马叙伦委员请假不能来,他托我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应有国庆日,所以希望本会决定把10月1日定为国庆日。

”说“我们应作一提议,向政府建议,由政府决定。

”1949年10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的决议》,规定每年10月1日为国庆日,并以这一天作为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

从此,每年的10月1日就成为全国各族人民隆重欢庆的节日了. 3 回复:关于国庆节的板报资料 国庆有感 红旗随风舞翩翩, 灯光溢彩映亮天. 举国同庆数十载, 千家万户习开颜 庆祝国庆55周年 礼炮声声震天下, 五星红旗似彩霞. 光辉历程世瞩目, 神州大地遍地花. 改革开放扬起帆, 祖国跃上千里马. 今日再展战洪图, 灿烂前景世人夸. 视如今, 风雨过后更神气. 国庆 举国上下庆国庆, 遥想当年战鼓惊. 全国人民齐祝兴, 皆出儿女爱国心. 喜迎国庆 金秋十月好心境, 举国欢腾迎国庆. 四十九年风雨径, 共祝未来更光明. 国庆兼颂抗洪胜利 华夏河山遍红旗, 中原内外皆兄弟. 南辗北转实不易, 念往昔, 岁月峥嵘应有忆. 洪魔肆虐似无敌, 众志成城经有计. 军民共筑卫国堤. 庆国庆 看世界沧海桑田, 庆中华成立四九年. 中华美德源流长 英雄辈出焕荣光. 国庆 万里晴空,壮丽山河,赤旗飘扬. 看九州方圆,普天同庆;江河歌唱,遍地流芳. 社会稳定,人民幸福,改革开放谱新章. 新中国,如世界巨龙,屹立东方. 今朝如此辉煌,赖党政国策指方向. 忆峥嵘岁月,生灵涂炭;黎民多难,长夜茫茫. 枪林弹雨,出生入死,换得新生红太阳. 当珍惜,永葆河山赤,地久天长. 国旗 升起来了,升起来了,升到万众瞩目的高度。

虽然没有惊涛骇浪,但有一种排山倒海的气势在起伏,有一种雷霆万钧的力量在激荡。

升起来了,万物在这个高度里陶醉

多么鲜红的高度,尊严从这里独领神州风骚,太阳就在灿烂里陪伴…… 多么有力的凝聚,自信从五角星的光芒中笑傲风景,万物就在中生长,自信愈发坚强起来…… 多么豪迈的情怀,期待从这种浪漫中孕育美好,龙的传人在伫立守望,期待愈发坚韧起来…… 升起来了,升起来了,升起世人惊叹的目光。

这鲜艳的五星红旗哟,猎猎飘扬着半个世纪的辉煌,展示着神州风采

面对国旗,山,站起来;水,活起来;天,阔起来

面对国旗,每个生命都庄严起来、神圣起来,沿着国旗下的路向前延伸。

飘扬的国旗啊,您是我昼夜难眠的情感…… 祖国, 你走过了不平凡的55年, 像一个婴儿长成了壮年, 今日您正充满活力,散发着蓬勃的朝气, 您有过磨难,也有过欢笑. 历经了崎岖坎坷,明天将更加美好. 53年来, 你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你的人民日益富强. 您的国力日益强大. 你凝聚了天下炎黄子孙的心啊! 您赢得了世界尊重的目光. 现在您正意气奋发, 走进了新的世纪, 今天,在这欢庆的节日里, 我从心底里向您说一声, 祖国,您好! 4 回复:关于国庆节的板报资料 国庆节诗歌: 祖国啊,我为你自豪! 当巍峨的华表, 让挺拔的身躯披上曙光, 当雄伟的, 让风云迎来东升的太阳. 历史的耳畔, 传来了礼炮的隆隆回响, 那排山倒海般的回响, 是中国沧桑巨变的回响. 一位巨人俯瞰着世界, 洪亮的声音, 全世界都听到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当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那胜利的旗帜, 在朗朗的空中迎风飘扬, 人民扬起了头颅, 全世界都看到了,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国庆节诗歌: 我的祖国 我的祖国, 我深深爱恋的祖国. 你是昂首高吭的雄鸡-----唤醒拂晓的沉默, 你是冲天腾飞的巨龙-----叱咤时代的风云, 你是威风凛凛的雄狮-----舞动神州的雄风, 你是人类智慧的起源-----点燃文明的星火. 你有一个神圣的名字, 那就是中国! 那就是中国啊,我的祖国. 我深深爱恋的祖国. 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 搏动的心脏跳动着五千年的脉搏, 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 涌动的血液奔腾着长江黄河的浪波, 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 黄色的皮肤印着祖先留下的颜色, 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

“青山保林,三红一创”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山乡巨变》《创业史》、《三里湾》等都能看到充满着浓郁地方特色的生活风情画。

“史诗性”,是“当代”长篇小说的追求。

史诗性的理解是: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现象,反映中国革命的整个面貌,在描述中对重大历史事实加入虚构,其中创造英雄“典型”,营英雄主义基调,反映伟大时代。

长篇《保卫延安》、《红日》、《红旗谱》、《红岩》、《林海雪源》等都显示了作家的这种创作追求。

如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取材陕北延安战事,、彭德怀主动放弃延安到延安的收复这一重大历史事实,在小说中塑造了周大勇、李诚、王老虎等无所畏惧的英雄形象。

《红岩》中的革命者许云峰、江姐、成岗、华子良等。

《红日》也有一位基层干部石东根,高级指挥员形象沈振新。

《林海雪原》少剑波,一个完美的英雄,英俊、机智冷静且富有战斗经验和高超的指挥才能的将领,感觉他是当时思想观念的化身, 是全知全能的神的化身。

通过对英雄人物的塑造,展现英雄人物的意志、信仰,以及在加上典型的革命历史环境,以及达到教育青年感激领导的革命,对革命的前景要充满信心,要向书中的英雄人物一样生活、斗争,认识和对待敌人,努力向英雄人物学习,当中也显示了浓重的阶级斗争和公私冲突。

十七年的长篇小说创作成就突出,其社会影响非常广泛,读者数量非常庞大。

许多时候长篇不仅仅被当作文学著作,而且被当作政治教科书和生活教科书。

十七年的许多长篇曾经哺育过整整一代人的心灵。

在当今世态多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在评价十七年文学时,不勉会对批评其中的在政治思想的要求下,文学创作的高度的一致性,讴歌政治,是为主流意识形态服务,题材单一,英雄人物“高大全”类型的相近等的不足。

但是作家生活于时代之中,不能不深受时代气息的感染。

我们也不能因此而忽视十七年长篇小说的贡献。

十七年长篇小说塑造了大量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人物形象,创造了一批在人民群众中有影响的人物。

特别是它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农村现实生活,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学作品很多。

但是一个几千年来以农民和农业生活为主体的国家,描绘农民生活,塑造农民形象的小说却基本找不到,但是在十七年时期,长篇小说塑造了丰富的农民形象,涵盖不同的乡村人物类型,刻画了中国农民不同的性格特征和精神世界,谱写了一首历史、时代应给予农民的赞歌

请问哪里有国庆节诗歌还是什么的?我办黑板报!

张大千(1899~1983), 中国现代中国画家。

名权,后改作爰,号大千,小名季爰。

1899年5月10 日生于四川省内江县。

先世广东省番禺县人,康熙二十二年(1683)迁蜀,卜居内江。

父张怀忠,早年从事教育,后从政,再改盐业。

母曾氏友贞,善绘事,姊名琼枝,亦善画。

兄弟10人,二兄张泽,号善孖,别号虎痴,以画虎名于世。

张大千排行第八,7岁启蒙课读,9岁习画,12岁能画山水、花鸟和人物,见者呼为神童。

13岁就读于新式学堂,至19岁与仲兄张泽留学日本京都,学习绘画与染织。

1919年,返上海,拜曾熙、李瑞清为师。

1924年,在上海首次举行个人画展。

1929年筹办全国美展,任干事会员。

1931年与兄张泽一同作为唐宋元明中国画展代表赴日本。

次年,全家移居苏州,住网师园。

1933年,应南京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艺术系主任徐悲鸿之邀,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转年即辞职,专事创作。

1936年,上海中华书局出版《张大千画集》,徐悲鸿作序,推誉“五百年来一大千”。

1938年经上海、香港返蜀,居青城山上清宫,临摹宋元名迹。

1940年赴敦煌临摹历代壁画,前后凡2年零7个月。

1943年出版《大风堂临摹敦煌壁画》。

敦煌之行,轰动了文化界,促进了艺术家、史学家对发掘敦煌宝藏的兴趣。

抗战胜利后,张大千的作品先后在巴黎、伦敦、日内瓦和国内各地展出。

1949年,暂居香港,游台湾,次年应印度美术会之邀赴新德里举行画展。

在印期间所绘作品多精细工笔,且有《大吉岭诗稿》1卷。

1951年返港,翌年迁居阿根廷;1953年再移居巴西。

1955年,所藏画以《大风堂名迹》 4册在日本东京出版。

1957年以写意画《秋海棠》被纽约国际艺术学会选为世界大画家,并荣获金奖。

此后,又相继在法国、比利时、希腊、西班牙、瑞士、新加坡、泰国、德国、英国、巴西、美国及香港等办画展。

1969年迁居美国旧金山。

居美10年是张大千创作的鼎盛期。

1972年在旧金山举办四十年回顾展。

1973年捐赠作品108幅给台北历史博物馆。

1974年获美国加州太平洋大学名誉人文博士学位。

1978年移居台北,晚年思乡而不得归,于1983年4月2日因心脏病逝世。

张大千的绘画艺术可分为3个时期:古典作风期、转变期和高峰期。

60岁前,张大千集中精力临摹,由石涛、朱耷追徐渭、陈淳及宋元诸家,直至敦煌壁画。

其画风亦由近似石涛、朱耷而变为晋唐宋元风范。

60~70岁,张大千历经10年探索,融泼彩于泼墨、勾皴法,终于创造了雄奇壮丽的新风貌。

以70岁所作《长江万里图》为标志,他迈入了创造性的高峰期,泼彩成为最富个性的画法。

其过程大略是:先以墨笔略勾大形,然后托裱一层纸(或将画裱在板上),再泼墨泼彩。

其泼法近似现代西方绘画的自动技法,用手牵动画纸或画板,使墨彩漫然自流,以形成某种偶然效果,再凭感觉注水或加浓颜色,或用笔添补房屋、山脚、枝干或人物,造成半抽象的、墨彩交辉的境界与情调。

他以“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神光离合,乍阴乍阳”等古人言论解释这些作品,认为它们是符合传统美学原则的。

事实上,张大千晚年的这一突变,不仅把他的艺术从古典画风引向了现代画风,也把他推上了中国画革新大家的行列。

张大千毕生的创作,达到了“包众体之长,兼南北二宗之富丽”的境地。

他集文人画与作家画、宫廷艺术与民间艺术为一炉,举凡人物、山水、花鸟、虫鱼、走兽,工笔,写意,无一不能,无一不精。

其书法得力于《瘗鹤铭》、《石门铭》,劲拔飘逸,外柔内刚,独具风采。

其题画诗工七绝,诗风真率豪放。

早年多自刻印,清俊灵秀,与画风相一致。

晚年的张大千每每思乡怀旧,黯然伤神。

1979年他81岁时曾自书一联:“独自成千古,悠然寄一丘”,正写出了这位艺术家的性格与心境。

名家山水画欣赏: 这个网址里有李白的,王安石的,还有各位名家的。

并且点开网页直接就看到了,160多幅

都很精彩

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 (是黑白的。

) 国画大师黄胄作品全集2008年07月04日 星期五 10:53就象提到徐悲鸿,人们立刻想到马一样,提到黄胄,人们很自然想到驴子;其实,驴固然是黄胄画作的经常审美对象,人物或其他动物亦是其所擅长。

黄胄是新中国以後成长起来的中国画大师,是继徐悲鸿、蒋兆和之後最有影响力的人物画家之一。

他主张“必攻不守”,以速写起家,给中国画坛开创了一代新典范。

其画作《欢腾的草原》、《牧马图》等被悬挂在人民大会堂、等重要场所。

其彩墨人物画,走的是中西融合的道路,有著从学院、从画室走向自然、走向生活的典型特色,是其时“新融合型”绘画语言中最重要的一种语言样式。

其最主要的成就是突破了为主题而主题、为典型而典型的绘画语言的限制,以表现一种新鲜的、活泼的生活或发现;而在画法上,他又突破“徐蒋体系”的严谨,创造一种奔涌、无拘无束的艺术语言。

《俯首》《俯首》即是这种个人风格、这种绘画语言的艺术表现,它作于1984年。

其时改革伊始,祖国各地春风频吹。

黄氏即创作此画,抒写自己对新气象、新生活的赞美。

其笔墨酣畅淋漓、丝丝入扣,在表现人物及动物的神情、动作等方面有天然之妙。

翕张著鼻子、支棱著眼睛、扑扇著耳朵的俯首牛,头戴斗笠、身披蓑衣、高绾裤腿的赤脚女,一前一後,行进在乡村细雨中的泥泞裏,浓郁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颇有宋人翁卷《乡村四月》诗的意趣:“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裏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不过作者题款“俯首”,自然还有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并以此陶写心灵、书写情怀的况味。

《草原小姐妹》在上个世纪有这样一个时代感:生在红旗下,长在阳光裏,我们是社会主义新少年。

以“草原英雄小姐妹”真人的故事创作的歌曲《我是公社小社员》,舞剧《草原英雄小姐妹》及动画片《草原英雄小姐妹》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1964年摄制在全国流行,人们无不知道草原英雄小姐妹的故事。

黄胄取名为《幸福一代》的作品正是为这一代人创作的,草原三姐妹画于1957年,黄胄于1962年再题。

图中是草原小姐妹们上学时的情景,身背书包,欢笑嬉戏地走在路上。

这是一件最有影响力的作品,也是黄胄在“”被批为黑画“驴贩子”挂笔前最好的作品,教育出版社在编写《草原英雄小姐妹》时,没有更好的图案可供选择,在1964年时,编辑部决定选用黄胄的这幅作品作为插图,以後许多省的教材也就照搬照用,一直沿袭下来。

此图被多次刊载在我国小学语文书上的作品,其影响已是三代人。

现在,在大陆读过小学的人都能记起那二个勇敢的姐妹,为保护公社的羊群在风雪中挣扎的感人故事。

即使今天的小学三年级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这幅图。

故事有内容大致是:蒙古族少女龙梅和玉荣是一对小姐妹。

一天,她们利用假日自告奋勇为生产队放羊,不料半路上遇到暴风雪。

羊群经不住狂风暴雪的袭击,顺著风势越走越远。

姐妹俩冒著刺骨的风雪,一路保护著受惊的羊群。

这样走了整整一天,一只羊也没有丢失。

可是天渐渐暗下来,风雪却越来越大。

这时,一只羊埋进雪裏,龙梅连忙去扒雪救羊。

当她救出羊时,玉荣和羊群已走得不见踪影。

她急得拼命往前赶,好久才追上了玉荣和羊群。

这时龙梅发现妹妹玉荣是光著一只脚在走路,原来玉荣在救羊之时掉了一只靴子,那只光脚已冻成冰砣子了。

龙梅急忙想要脱下自己的靴子给妹妹穿,可是靴子已冻在脚上,脱不下来。

她只好撕下袍子的一角,包好妹妹冻僵的脚,背著她艰难地往前走,走著走著,终于倒了下去。

由于铁路工人和寻找她们的公社书记等人及时赶到,经抢救,姐妹俩和羊群都安全脱险。

龙梅和玉荣受到了共青团中央的表扬。

《人民日报》曾以《最鲜艳的花朵》为题,报道了他们的感人事迹,被誉为“草原英雄小姐妹”。

(觉得这幅画是真品,或者不同时期,风格不同黄胄,原名梁淦堂,字映斋。

因其父四十多岁方得此子,取乳名“老傻”,以求平安。

“黄胄”是初中时自己起的笔名,以后一直沿用此名。

曾用名梁叶子、苗迪。

中作品曾题名梁蓬、梁泉。

1925年3月生,河北省蠡县人,早年参加革命,任西北军区战士读物出版社编辑。

黄胄是我国著名的艺术家,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八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原轻工业部工艺美术公司顾问,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

原名梁淦堂,字映斋,艺名黄胄。

1925年3月生于河北蠡县,后迁居西安。

1942年任蠡县中学美术教员。

1946年任陕西省西安雍华图书杂志社主编。

1949年5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从事部队美术工作,任西北军区政治部文化创作员,美术组组长。

1955年任总政治部文化部创作员。

1959年,任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美术公司顾问。

1981年任中国画研究院副院长。

出版有各种文本和不同形式的《黄胄作品集》三十余种,理论文集有《黄胄谈艺术》、《黄胄书画论》等。

八岁前在家乡渡过。

从小接触了大人玩狮子、踩高跷等民间杂耍;看了城隍庙里因果报应的民间壁画;常听母亲吴建芝讲述二十四孝的民间故事。

祖父梁景峰务农之余,爱好唱戏,每年都当村里会首,搭台子唱戏。

父亲梁建勋先是乡村先生,后参加旧军队,喜爱书画艺术。

这些对他童年艺术兴趣的培养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对美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黄胄从童稚时就显示出艺术天分。

他上学时常在书本上涂画;写大仿常是中途辍笔,画起戏中人,能分清并画出戏中人物脸谱,也画家畜,给父亲写信也要画上几个小人。

一次,村中一位老者头戴草帽骑一辆自行车从他家门口经过,他立刻用土块在墙上画出一个头戴草帽骑自行车的老头。

祖父看后让他再画一个,他很快在地上又画了一幅同样造型的画来。

黄胄早年师从赵望云、韩乐然学画。

对黄胄的艺术生命影响至深的是1948年随赵望云到西北写生。

新疆的民族风情、黄泛区的人民苦难,拨动了黄胄的艺术之弦。

1949年,黄胄又入伍到西北军区从事战士读物美术工作。

广泛的接触和深入的认识,是黄胄新疆题材的来源。

黄胄为推动当代美术的发展、开展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为促进祖国的统一大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他深入边疆,勤奋作画,从50年代的《苹果花开的时候》、《洪荒风雪》、《赶集》,到七八十年代的《百驴图》、《风雪夜归人》、《送粮人》,黄胄在丰厚的生活根基上,形成鲜明的个人绘画风格,是国内最早突破蒋徐体系的人物画家。

他在不同时期的优秀作品曾经多次在国际、国内获奖。

70年代后期,他曾为纪念周恩来绘制了《鞠躬尽瘁为人民》的传世之作。

梁黄胄的艺术实践为当代美术发展产生了积极和深广的影响。

梁黄胄不仅是一位人民艺术家,同时还是社会运动家。

80年代初,他与著名画家李可染、蔡若虹、华君武等共同创建了中国画研究院;而炎黄艺术馆的创办则是梁黄胄更为杰出的代表作。

1986年黄胄在新加坡办个人画展时引起了轰动,有人提议建立黄胄艺术馆,他说,我个人不足以建馆,要建就建属于炎黄子孙乃至人类的炎黄艺术馆。

经过4年的筹措兴建,1991年,我国第一座大型民办公助的现代化艺术馆——炎黄艺术馆终于建成了。

梁黄胄任艺术馆馆馆长,并捐献出自己收藏的古代书画文物200余件和代表代、速写作品1000余件。

6年来,炎黄艺术馆在保护、弘扬民族艺术,推动艺术教育公益事业发展以及加强国际文化交流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梁黄胄的艺术道路、治学精神以及对推动民族文化发展的执著追求,在国内外影响深远。

求四篇现成读书笔记

刚吃过午饭,我就坐到电脑前,玩起《星际争霸》游戏来,爸爸则悠闲地看报纸。

突然,他指着常州日报上一篇《坚强男孩拯救换肾妈妈》的文章对我说:“别只顾玩,看看这篇文章,多学学人家”。

我正指挥着“激烈的战斗”,极不情愿地停下来,接过爸爸递来的报纸。

对爸爸推荐的文章,我一开始漫不经心地读,可是越往下读越受感动:故事的主人公冯雄雄的家曾是开有3家连锁超市、小有名气的富裕之家。

母亲患上尿毒症换肾以后,父亲丢下母子二人和一大笔债“远走高飞”了,而12岁男孩冯雄雄凭着坚强的意志与患病的母亲相依为命,背负上了家庭的重担。

他上学、做作业、做饭,有时还要洗衣服。

每天晚上7点,他就独自提着保温桶,桶里装着他做的饭,拿着手电筒,从家里那条漆黑的小巷子里高一脚低一脚地颠出来,走到大马路上,再到超市。

母亲算帐时,他就帮母亲整理超市里的货物,母亲把帐算完了,超市外的货物也就被他整整齐齐地堆放到超市内。

为了攒钱还债和买药,他还背着母亲,每天放学后,在外面掏垃圾桶,挨家挨户地捡别人不要的废报纸和空瓶子。

将这些东西拿到收购站去卖,再将那一块两块的零钱攒起来,存到银行里……冯雄雄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学习成绩也很好。

去年6月,他以龙门浩小学第7名的成绩考入了区重点110中学。

在最近一次考试中,他名列班级的前5名以内。

以革命传统是珍贵无比的精神富矿,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心灵为题的作文

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鲁迅\\\/主题素材\\\/2018年5月5日,卡尔·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纪念日当天,由中国赠送的马克思雕像在其故乡德国特里尔市隆重揭幕。

该雕像总高5.5米,青铜材质,重约2.3吨。

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纪念日当天,由中国国务院新闻办赠予德国莱法州特里尔市。

\\\/解读运用\\\/革命传统是珍贵无比的精神富矿。

一个好的故事,既是一扇窗户,让人了解那段历史,也是一粒种子,让人在内心激发认同。

一段段风云激荡的革命历史,一个个感人至深的红色故事,不仅蕴藏着我们“从哪里来”的精神密码,更标定了我们“走向何方”的精神路标。

革命初期,“藏山穴二十余年”的《宣言》中文全译本,映照着人甘愿为之献身的不变信仰;长征路上,“半截皮带”见证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险、一心跟党走的坚定信念;抗日战场上,抗日英雄赵一曼傲然不屈的身影,折射着中国人民“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家国情怀……时代或许有异,挑战或许不同,但如山的理想、如磐的信念、坚定的志向,却始终是我们前行的动力,值得我们不断回望。

红色是中国的“国色”。

中国人是有着强烈红结的民族。

《东方红》《红旗飘飘》《红旗谱》《红灯记》《红色娘子军》《红岩》《红梅赞》《红星照我去战斗》等红色文化的内容很丰富,其中最主要的有两点:一是爱国主义情怀,二是艰苦奋斗精神。

爱国主义、艰苦奋斗,是中国红色文化的精髓。

我们寻访前辈人的足迹,缅怀他们的战斗历程,就是要将这两种精神继续发扬下去,永葆其强大的推动力量。

02.四个自信领袖在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

”\\\/主题素材\\\/电影表演艺术家牛犇,名字里有4个“牛”。

更牛的是,今年6月6日,83岁的牛犇老爷子入党了。

更更牛的是,19天后,6月25日,中央领袖写信给牛犇,“你好

得知你在耄耋之年加入了中国,实现了自己的夙愿,我为此感到高兴。

”“最牛的,是这个党。

”一个网友,一语道破天机。

\\\/解读运用\\\/自信而不浮夸。

一种道路自信,创造人民美好生活;一种理论自信,立于时代前沿、与时俱进;一种制度自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一种文化自信,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

从这个意义上说,自信不能“键盘化”,那种脱离“四个自信”的浮夸、背离实事求是的自大、背弃实干奋斗的吹嘘,只能像沙滩上的绘画经不起风吹雨打。

人从来不求清誉、不尚清谈,当历史的接力棒传到我们这一代人手上、当新的征程徐徐展开,必须杜绝包括文风在内的一切浮夸自大,一步一个脚印,踏石留印,爬坡过坎,实现全面小康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自信是有理由的。

中国成立97年来,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无论是弱小还是强大,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党都初心不改、矢志不渝。

中国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中国才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

03.梦想的力量《周易》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西方哲学家尼采也说:“那些没有消灭你的东西,会使你变得更强壮。

”\\\/主题素材\\\/北京时间2018年5月14日10时41分,将满69岁的夏伯渝在第5次尝试中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实现了为之奋斗半生的梦想。

他是迄今为止中国登顶珠峰的最年长者、全世界登顶的残疾人中最年长者,也是第一位依靠双腿假肢登顶珠峰的中国人。

43年前,夏伯渝因攀登珠峰失去双脚;43年来,珠峰反而成了他活下去的动力和目标。

残疾、截肢、癌症、血栓……这些骇人心魄的词汇,如今从夏伯渝口中说出总是云淡风轻。

“人活在世,只要心中有信念,就会百折不挠。

”夏伯渝说,他的成功正源自梦想的力量和永不放弃的决心。

\\\/解读运用\\\/用坚持铸就梦想。

夏伯渝为了向珠峰发起第五次冲锋,他加强了日常训练。

每天早晨4点起床,开始90分钟力量训练,包括负重10公斤做1500个深蹲、100个引体向上、360个俯卧撑等。

随后,他骑车到离家20公里外的香山开始登山训练。

为了获得更多用义肢攀登雪山的经验,他攀登了海拔7546米的慕士塔格峰、6178米的玉珠峰、主峰海拔6250米的四姑娘山及巴郎山等,还徒步穿越了腾格里沙漠。

夏伯渝的人生经历正在被制作成一部纪录片。

当有人用“征服珠峰”来表述他的梦想时,他马上予以纠正。

“不是我征服了珠峰,而是珠峰接纳了我。

人在大自然面前太渺小了,大自然永远不会被征服,但人的命运却是可以的。

”用奋斗成就梦想。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变化的是主题与使命,不变的是奋斗的精神、实干的气概。

民族复兴之路上,一代代人前赴后继,涉险滩、越激流,每一段都有不同的风景,也都面临不同的挑战。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

”在变动不居中,奋斗本身就是意义、就是价值。

因为,唯有通过努力、通过奋斗,才能把我们的工作写在自己生命的历程里,把我们的事业写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把我们的梦想写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灿烂的未来中。

04.国家情怀“我们会被时代的浪潮,被这个社会,被不可逆转的命运,往后推得非常遥远”,正因如此,在这个大势所趋的互联网时代里,那些“大情怀”与“小心思”才会显得如此难能可贵。

——何天平\\\/主题素材\\\/听过董明珠演讲的人,估计都明白了,她那每分每秒,都是在给格力做广告。

而且,她也根本不避讳是在为格力代言,还不怕有人说她反应迟钝,因为她隔上一段时间,甚至会裸念上一句,“好空调,格力造”。

董明珠和她的格力,以一个人的品格,一个企业家的格局,一个家电巨头的未来布局,展现着一种野心深处的情怀。

这情怀,不只属于董明珠一个人,而是我们制造业应有的国家情怀。

\\\/解读运用\\\/一则企业家一定要读的寓言:暴雨如注。

你在雨中开着车,碰巧遇到三个人站在路边:一个是体弱多病,看起来接近崩溃的老太太;一个是曾经救过你性命的朋友;第三个,是你的梦中情人

可惜,你的车上只有一个空位。

你会让谁搭车

这三个人,选择任何一位,都有充分的理由。

老太太需要帮助,朋友值得你回报,而与梦中情人雨中相会,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良机

那么,你究竟该怎么选择

似乎,怎么选择,都是一种遗憾,都是一种不甘。

这真是一种选择的困境

董明珠给我们做了一个极有智慧的解决办法:让那个老太太搭车,然后,把车钥匙交给自己的朋友,自己留下来与梦中情人等公交

“情怀”是一个很有温度的词语。

浮躁快节奏的现代生活让人们变得越来越疲惫和焦虑,而充满温彩的情怀能给人们的心灵带来慰藉,让空虚的心灵得以满足。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人在物欲得到满足后,就会感到幸福。

但现在,物质空前丰富,比起金钱和物质上的充实感,更重要的是精神层面的充实感。

以民族情怀、人文情怀为主的大情怀能够产生凝聚力,增强民族自信心,让人在精神上有归属感;以文艺情怀、怀旧情怀为代表的个人小情怀让人跳出狭隘,眼界更远、胸怀更广,让人找到一个更持久、更深刻的生命出口,让个人的生命在时代中开出花来。

05.责任担当这个社会尊重那些为它尽到责任的人。

——梁启超\\\/主题素材\\\/5月14日,四川航空3U8633航班突遇险情,迫降返航,劲爆世界媒体圈。

9800米高度,900公里的时速,119名乘客,9名机组人员,零下四五十度的极度低温。

在驾驶舱挡风玻璃突遭爆裂,舱内瞬间失压、自动化设备失灵情况下,机长刘传健临危不惧,手动操控,成功备降双流机场。

20分钟生死时速,刘传健恰是凭借担当精神与过硬的操作技术和心理素质,挽救了一众乘客的宝贵生命和飞机安全。

一篇足以载入世界航空史的飞行传奇就此诞生。

\\\/解读运用\\\/川航机长刘传健,把专业做到极致,把担当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

当很多人问起刘传健机长危情发生时,是什么力量让他能够力排万难,控制住危情并成功备降时,他回答的简单而坚定,“没考虑自己身体,只想控制住飞机”。

同时面对大家的称赞也淡淡地表示都是应该做的,我们的责任就是要竭力保证乘客的安全。

大灾大难面前,我们看到了一个英雄机长身上勇于担当、敢于担当的中华精神。

因为责任,因为担当,他才能将自身安全置身于危险之外,靠着自己强硬的专业素质和临危不惧的意志力,带领全体机组成员,合力安抚乘客情绪,并成功备降,给了全机乘客一个满意的答案,给了一百个家庭一个劫后余生的幸福和感动。

只有担当,我们终其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不管是修身齐家还是治国平天下,才能一步一步成为现实;也只有担当,我们才能直面挑战,迎难而上,不忘初心,实现理想。

“桥的价值在于承载,人的价值在于担当”,有担当,敢担当,也是我们立足社会的基础。

在这个世界上,担当是一种弥足珍贵的东西,拥有担当,就拥有了善良。

06.文化传承文化是民族的基因。

传承民族文化,使之发扬光大,我们的民族就有未来。

\\\/主题素材\\\/《我在故宫修文物》片中第一次完整呈现世界级的中国文物修复过程和技术,展现文物的原始状态和收藏状态;第一次近距离展现文物修复专家的内心世界和日常生活;第一次完整梳理中国文物修复的历史源流;第一次通过对文物修复领域“庙堂”与“江湖”互动,展现传统中国四大阶层“士农工商”中唯一传承有序的“工”的阶层的传承密码,以及他们的信仰与变革。

\\\/解读运用\\\/曾记否,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古国,有着十分丰富的民间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活态的文化,不仅构成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渊源的基因,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如今有着不计其数的文化遗产正随着城镇化的进展急剧消亡。

那些源于民间、兴于民间、传承于民间的民族民间工艺早已衰败。

各地的一些富有地方特色的东西在悄然消失,各种方言的戏剧在逐渐湮

作者:周晓风(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红岩

出版于1961年的长篇小说《红岩》,迄今发行已超过1000万册,堪称中国当代发行量最大的革命历史小说。它讲述1948年至1949年全国解放前夕,重庆“中美合作所”白公馆、渣滓洞集中营里,身陷囹圄的人与穷途末路的敌人展开殊死搏斗的故事。小说成功塑造了许云峰、江姐、华子良、成岗、齐晓轩等员的英雄形象;尤其是江姐,经由电影、歌剧等艺术形式的改编和再创作,成为独具华彩的女英雄形象,流芳后世。《红岩》中的英雄烈士以顽强不屈的行为展现坚定的革命意志,他们用生命诠释“红岩精神”,诠释何为信仰与忠诚,至今仍具有无穷的感召力。

重庆歌乐山红岩魂广场烈士群雕

《红岩》作者之一杨益言在中国青年出版社修改书稿

发表在《红旗飘飘》上的纪实文学作品《在烈火中得到永生》,是红岩故事第一次以回忆录的方式与全国读者见面

1961年12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在经过了三年多时间的精心打磨之后,隆重推出了署名罗广斌、杨益言的长篇小说《红岩》。当时,无论是该书的作者、编辑、帮助修改书稿的作家,还是为该书的写作和出版提供支持和帮助的各级党委政府部门,都没有意识到,《红岩》将成为中国当代发行量最大的革命历史小说。《红岩》中的革命故事早已成为几代人难以抹去的记忆。

《红岩》的写作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可称作个人回忆写作阶段,包括罗广斌、刘德彬、杨益言的回忆文章和宣讲提纲,以及他们对渣滓洞、白公馆大其他幸存者的回忆文章的整理。其中较有代表性且与长篇小说《红岩》有较为密切关系的,有罗广斌、刘德彬等在1950年1月编印的《如此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蒋美特务重庆大之血录》,以及罗广斌、刘德彬和杨益言三人编写的《圣洁的血花》。根据学者钱振文的研究,最早对重庆解放前夕发生在渣滓洞白公馆集中营大事件进行个人回忆性书写的,是大幸存者任可风的《血的实录——记11.27瓷器口大》(原载1949年12月6日重庆《大公报》第4版)、钟林的《我从渣滓洞逃了出来》(1949年12月29日至1950年1月1日重庆《国民公报》连载),以及杨祖之(杨益言)的《我从集中营出来——瓷器口集中营生活回忆》(1949年12月5日至12月16日重庆《国民公报》连载)等。这些回忆文章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叙述故事,是相当典型的个人记忆表达。

发表在《红旗飘飘》第6集的纪实文学作品《在烈火中得到永生》,是红岩故事第一次以回忆录的方式与全国读者见面

后来,当罗广斌、刘德彬和杨益言受组织的委派和出版单位的邀请,编写有关渣滓洞、白公馆大回忆材料,对写作便有了更高的要求——可以说进入了写作的第二个阶段,或者可以称作国家记忆纪实文学阶段,具有了较为自觉的国家立场的追求。因此,红岩故事在第二个阶段的写作虽然在“纪实”这个基本特点上与此前的个人记忆写作保持了一致性,但在写作方式和写作效果等方面与前一个阶段有了明显的区别。

这里需要简要提及催生长篇小说《红岩》的中国青年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是一家隶属于共青团中央的出版机构,自成立伊始,不仅能够很好地把握国家的出版方针,而且拥有一批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专业眼光的编辑,出版了《红日》《红旗谱》《创业史》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当代文学标志性作品。中国青年出版社第一次向红岩故事作者约稿是在1957年4月。1956年夏天,中国青年出版社为了编辑对青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读物,在第二编辑室(即文学编辑室)里建立了传记文学组,并创办了一个新型刊物《红旗飘飘》。据长篇小说《红岩》初版本责任编辑张羽回忆:

《红岩》一九六一年十二月由中国青年出版社正式出版,后被翻译成英、法、德、日、朝等多国文字

创刊伊始,我们制订了一个包括著名烈士和英雄人物的一百多人的回忆录或传记名单,向四方征稿。当我们正在安排第二期稿的时候,收到四川省长寿县读者赵山林的一封来信。信中反映了四川群众的意见:他们听了罗广斌同志介绍解放前“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的血录,受到很大教育,希望中国青年出版社收集材料,“通过写小说的形式出版发行”,以便收到更好的效果。

正是这封读者来信,促成了中国青年出版社向罗广斌的第一次约稿。半年以后,他们收到由罗广斌、刘德彬、杨益言三位作者整理而成的回忆录《在烈火中得到永生》。这就是1958年2月发表在《红旗飘飘》第6集上的纪实文学作品《在烈火中得到永生——记在重庆“中美合作所”死难的烈士们》。这也是红岩故事第一次以回忆录的方式与全国读者见面。

1959年2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又将修改后的《在烈火中得到永生》作为重点图书出版了单行本《在烈火中永生》,使红岩故事在全国广为传播,并被改编成电影产生巨大影响,成为新中国红色经典的代表性作品之一。这也推动了红岩故事从回忆录向长篇小说的发展,红岩故事的写作也由此进入第三个阶段即长篇小说创作阶段。

电影《烈火中永生》剧照,赵丹(左)饰许云峰,于蓝饰江姐

重庆市委准许小说创作人员到公安部门查看绝密级敌特档案,提审在押敌特人员,为小说创作提供了难得的宝贵素材

中国青年出版社和重庆市委为小说《红岩》的创作给予了大力支持。1958年10月,时任共青团中央常委、中国青年出版社党组书记、社长兼总编辑的朱语今到四川组稿,专程到重庆会见了时任重庆市委常委、组织部长的肖泽宽。朱语今曾在南方局工作,对红岩故事中许多人物的经历都比较熟悉。他不仅在与肖泽宽会见时动情地建议重庆市委重视有关狱中斗争的文学创作,宣传先烈风骨精神,向青少年进行革命斗争传统教育,还专程到重庆长寿湖农场,与在那里劳动锻炼的罗广斌、刘德彬和杨益言见面,鼓励他们“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写好长篇小说《红岩》。中国青年出版社两任社长朱语今和边春光都对《红岩》的写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多次约请作者进京改稿,召开作品研讨会,为小说出版提供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支持。

重庆方面,肖泽宽本身是原川东地下党老同志,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在南方局领导下从事地下斗争,既与朱语今熟悉,也熟悉狱中许多同志。因此,肖泽宽十分赞同朱语今关于写狱中斗争小说的建议,并且“当即向市委第一书记任白戈和分管文艺的书记李唐彬报告了。任白戈、李唐彬也很高兴,经过考虑,任白戈表示支持。任白戈说:‘要把这当作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来考虑。’”此后,肖泽宽代表重庆市委密切关注和指导长篇小说《红岩》的创作,不仅为创作人员请创作假,而且把几位作者专门抽调出来集中精力搞创作,还提议并经市委同意,准许小说创作人员到公安部门查看当时控制极严、轻易不让人接触的绝密级敌特档案,提审在押敌特人员,为小说创作提供了难得的宝贵素材。在作者写出初稿后,肖泽宽又亲自主持座谈会讨论作品得失,并且出面邀请著名作家来渝指导作者修改作品,支持几位作者到北京改稿。

电影《江姐》剧照:“绣红旗”

长篇小说《红岩》在各方面的支持帮助下,于1959年8月完成初稿。但有关方面读后反响并不好,提了很多意见,包括“低沉压抑”“满纸血腥”“缺乏革命的时代精神”等,作者一时也陷入迷茫之中。中国青年出版社和重庆有关方面并没有简单要求作者按照当时的主流话语修改作品,而是给予了热情关怀和鼓励,采用了一些更符合创作规律的方式帮助作者深入领会这一题材的意义以及文学的时代要求。据杨益言回忆:

隔了几个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却热情约我们到北京讨论初稿。重庆市委安排我们去北京参观十大建筑,开阔眼界。1960年夏,罗广斌和我终于成行,到了北京。没有想到,我们到京以后,却被一件意外的事吸引住了。那时候,中国历史博物馆正在内部展出毛主席指挥解放战争的全部电报手稿。我们一走进展览馆,就立刻发现:原来,小说里缺少的一个重要东西,就是我们对解放战争的全局缺乏了解,心里不踏实,因而不敢放手描写那个时期瞬息万变、错综复杂的敌我斗争。一看全局,那么尖锐复杂、变幻无穷、规模空前的战局,毛主席、尚可瞭若指掌,指挥若定,自己的心境顿觉豁然开朗,觉得小说中再复杂的斗争也可以组织了。

大型现代舞剧《红梅赞》剧照

《红岩》书名的修改也是神来之笔。长篇小说《红岩》在此前的写作中,一直都是使用作者早先所起的《禁锢的世界》这个书名。直到小说最后修改定稿时,才被确定为《红岩》。该书名不仅格调高昂,而且预示了渣滓洞、白公馆的斗争与红岩村(南方局所在地)的关系,受到各方面一致认可。

当然,由于历史语境的局限,1961年12月出版的长篇小说《红岩》初版本仍然存在一些局限和遗憾,包括不少研究者指出的小说中存在的一些重要史实错讹等。其中最大的遗憾是红岩故事的另外一位重要写作者刘德彬,1958年在极“左”思潮中被认为犯了错误,从而人为地被取消了参与作品修改和最后署名的权利,使这位真正的“红岩”之子抱憾终生。

“如果说‘文学作品是生活教科书’的话,那么《红岩》是一部革命的生活教科书”

长篇小说《红岩》在正式出版之前并不被看好,然而该书在1961年12月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之后却好评如潮。用该书初版本责任编辑张羽的话说,“小说一出,洛阳纸贵。北京所有的宣传机构几乎不约而同地行动起来,纷纷著文介绍,形成开国以来少有的对一部小说进行宣传的热潮。”高频度出现的评介文章和刷新纪录的出版发行量,掀起了一股“《红岩》热”,也使《红岩》迅速进入了文学经典化进程。

首都文学界一批著名评论家对小说的高度评价,为《红岩》走向社会和读者提供了基本定位。其中,罗荪、晓立的《黎明时刻的一首悲壮史诗》、朱寨的《时代革命精神的光辉——读〈红岩〉》和阎纲的《人的“正气歌”》是较为突出的代表。罗荪、晓立的《黎明时刻的一首悲壮史诗》开篇就明确提出:“《红岩》一出版,就在广大读者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应。这是一部震撼人心的主义教科书,无论是所反映的生活的广度、思想上所达到的深度和所发挥的艺术感染力量,都有巨大的成就。”朱寨在文章中也认为:“《红岩》在近些年来我国出现的许多优秀的长篇小说中,受到读者热情欢迎的盛况是空前的。它从一九六一年底出版以来,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已印行了四百余万册,远远地超过了过去长篇小说中发行量最高的数目。即使这样的数字,也远不能说明它的读者的广泛程度。它突破了一般文艺作品的读者范围,即主要是爱好文艺的知识青年的范围,而走进更加广泛的社会读者群众中去,其中包括那些平时并不一定阅读和喜爱文艺作品的读者……如果说‘文学作品是生活教科书’的话,那么《红岩》是一部革命的生活教科书。”阎纲的《人的“正气歌”》更是在1962年3月2日的《人民日报》第5版以几乎整版的篇幅刊出。在阎纲看来,“作者以他们高亢的革命音调和现实主义真切动人的力量,讴歌马克思主义者震惊古今的博大胸襟,伸张了人的浩然正气,激发起人们向一切派作殊死斗争的意志,而使他们的这部作品成为1961年长篇小说中十分突出的一部佳作。”

《人民日报》发表阎纲的这篇文章后,全国各地的报纸开始大量发表有关《红岩》的评论文章和读后感,不少报纸采用开辟“专版”“专栏”的“重点报道”的形式,“青松”“红岩”图案也成为1962年报纸副刊上一再出现的符号,以至于这一年的报纸副刊可以当之无愧称为“红岩年”。

由于意识到《红岩》的重要性,当时《文艺报》负责小说评论的副主编侯金镜还专门组织了一组“《红岩》五人谈”的评论专辑,包括王朝闻《战斗的心理描写》、罗荪《最生动的主义教科书》、王子野《震撼心灵的最强音》、李希凡《一部冲击、涤荡灵魂的好作品》、侯金镜《从〈在烈火中永生〉到〈红岩〉》等,刊发在1962年第3期《文艺报》,对《红岩》出版后的读者阅读,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张羽在他的日记中还提到一件事,1962年2月,中宣部组织文艺理论家在北京新侨饭店召开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20周年的理论会议,其间,何其芳、王朝闻、张天翼、张光年、陈荒煤等17人让人买来《红岩》,每人一册。

经过来自权威机构和著名评论家的评论和推介,小说《红岩》的声誉不胫而走。不过,从根本上讲,“《红岩》热”的产生源自那个特定时代人们的精神生活与小说《红岩》的深刻契合。正如阎纲所说,“《红岩》一经出版,就博得具有社会主义思想和日益增长着的审美要求的读者的普遍喜爱,绝不是偶然的。这说明了《红岩》作为社会主义的文学作品,已经突破了一般作品所难于突破的一关,而且是首要的一关——能够和广大读者进行思想感情上的交流。”小说《红岩》出现一书难求的境况。各大城市新华书店门前,人们排着长队争买《红岩》,成为那个时代的一大文化景观。甚至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出现热议《红岩》的现象。有读者说道:“我不只一次地在大街上,在公园里或在无轨电车上,听到许多青年朋友们在谈论着《红岩》,他们时而谈到威武不屈的许云峰,时而谈到坚韧倔强的江姐,时而谈到勇敢沉着的成岗,也时而谈到为了党的事业勇于承受巨大精神痛苦而长期装疯的华子良……是的,《红岩》是生活的教科书,是主义的教科书,它以它特有的艺术力量,感召着人们,鼓舞着人们,人们所以那样熟悉书中的每一个细节,熟悉英雄们的每一段言行,而且谈起来又是那样的有兴趣,有感情,不正是说明了这些英雄人物在他们心上,已经生根开花了吗!”

江姐的故事是《红岩》中最有华彩的篇章,仅国家图书馆文津搜索“江姐”条目就多达4400余条

“《红岩》热”不仅表现在小说本身,而且还带来了小说在文化传播链条中的改编热潮。红岩故事的改编其实自1958年《红旗飘飘》发表《在烈火中得到永生》和1959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发行《在烈火中永生》单行本后就已经开始,从起初的曲艺、电影、戏剧、连环画,到后来的电视剧乃至电子游戏,一直延续至今。有关小说《红岩》的衍生品多达数十种之多,充分说明了“《红岩》热”的丰富性和广泛性。

上世纪60年代“《红岩》热”的高潮是该作品被中宣部、教育部和共青团中央推荐为爱国主义教科书,小说《红岩》中的一些片段由此被选入教材,使得成千上万的青少年在学校教育中受到《红岩》影响,《红岩》中的人物故事也因此在中国家喻户晓。

江姐的故事是《红岩》中最有华彩的篇章,仅国家图书馆文津搜索“江姐”条目就多达4400余条。特别是解放军空政文工团1964年改编的歌剧《江姐》获得巨大成功,使江姐成为中国当代最光彩夺目的女英雄形象。主题曲《红梅赞》是由词作者阎肃和曲作者羊鸣、姜春阳、金砂精诚合作、几易其稿创作出的经典。回忆起《红梅赞》的创作过程,羊鸣说:“因为这是首非常重要的主题歌,我们先后写了8个不同版本,最后一稿出来,都怕不能传唱,改了20多遍仍很担心,不知道这样写到底行不行。但定稿不久,空政文工团原驻地——北京灯市口同福夹道大院里,演员唱,孩子唱,连食堂里的大师傅也边和面边唱‘红岩上红梅开……’,我们心里就有了底,这首歌肯定能流行!”“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向阳开……”时至今日,《红梅赞》的旋律仍时常回荡在大型晚会和演出现场。2009年5月,《红梅赞》入选中宣部、中国文明办等10部委推荐的100首爱国歌曲。

新时期以来,《红岩》依然保持了长盛不衰的发行势头,持续产生着影响。批评家孟繁华充分肯定《红岩》的超时空精神价值,曾指出:“《红岩》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但《红岩》的浪漫、以及对革命信仰的描写,已经植入几代人心理意识的深层,它仍然散发着巨大的思想魅力和道德感召力。”

但在新的历史语境下,人们对《红岩》的兴趣也有所变化,不仅有对作品中人人格魅力的崇敬,也有因为小说题材背后还有太多的故事而产生的神秘感,以及小说写作过程中作者与编者的故事、作者之间版权官司的故事等,进而衍生出厉华的《红岩档案解密》(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年版)、何建明与厉华合作的《忠诚与背叛: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红岩》(重庆出版社2013年版)、罗学蓬的《红岩密档》(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等一大批红岩故事衍生作品和红岩人物探索热潮,再一次显示了《红岩》作为一部具有丰富“可写性”文本的魅力。

长篇小说《红岩》自1961年12月正式出版以来,在中国青年出版社印刷了170多次,社会总发行册数超过1000万,并被翻译成英、法、德、日、朝等多国文字。《红岩》和“红岩精神”影响了几代中国人,至今仍在发挥革命的生活教科书的作用。这或许正是《红岩》长盛不衰的魅力所在。

·传播与影响·

1961年12月,《红岩》由中国青年出版社正式出版,迄今在该社已印刷了170多次,社会总发行量超过1000万册,并被翻译成英、法、德、日、朝等多国文字。

根据小说《红岩》改编的舞台剧出现后也引起了很大反响:1962年8月,青岛话剧团、四川话剧团、北京人艺等相继把它搬上了话剧舞台。1964年l0月空政文工团演出歌剧《江姐》,短短几个月时间内在全国连续公演256场,主题曲《红梅赞》广为传唱。1967年4月,由汪曾祺、阎肃根据《红岩》改编的革命现代京剧《山城旭日》彩排成功(未公演)。同时还有沪剧、婺剧、越剧等地方戏和曲艺改编。新世纪以来,有空政歌舞团演出的大型现代舞剧《红梅赞》(2001年),中国京剧院排演的现代京剧《江姐》(2001年),并在2002年由张元导演拍成电影,中国评剧团排演的《红岩诗魂》(2001年),天津京剧团排演的《华子良》(2003年),浙江越剧团排演的《红色浪漫》(2007年)等。

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烈火中永生》1964年拍摄完毕。1985年和1999年,《红岩》被两次改编成电视剧。2003年拍摄了根据小说改编的黄梅戏《彩霞满天》(7集电视连续剧),它们都曾在中央电视台播放。曲艺家袁阔成、李鑫荃、刘兰芳分别播讲过评书《红岩魂》《红岩》《双枪老太婆》。

《红岩》问世以来,出现了多个连环画版本,其中较为著名的有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两个版本。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将《红岩》改编成八本连环画册,分别是《山城风暴》《沙坪事件》《烈火红心》《曙光在前》《前仆后继》《威慑群魔》《揭破阴谋》《黎明时刻》。(郭超整理)

《光明日报》( 2019年07月12日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