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感悟

数学原来可以这样学读后感(数学原来可以这样学读后感400字)

数学原来可以这样学读后感(数学原来可以这样学读后感400字)

《天哪,数学原来可以这样学》读后感,700字左右,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急也没用,700字就给5分

数学原来可以这样学

这还不简单 你买来简单浏览下 觉得的好看就看 不好看就算了呗 不要计较钱的问题。

你跟你爸妈说学习用 一定会给你买的

《数学真好玩》读后感3篇

最近,学校全校同学开展书节”活动。

在学校老推荐下,我读到了一我在欢乐中学习的好书——《数学真好玩》。

“这是一本能让人十分钟爱上的数学书”字。

书的扉页上写着这样一行字。

书中以作者的弟弟菲洛和爷爷为主角,通过爷爷生动风趣的一个个故事,带领我们和菲洛一起探索数学王国的奥秘。

这本书看似其貌不扬,但读起来却让人爱不释手。

平常被看得复杂和繁琐的数字,被书中幽默的对话、生动的例子,充满意大利风情的插图,欢快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在作者的笔下,好奇的弟弟总是不断地向爷爷提出问题,而教龄40年的爷爷总是不厌其烦地向他讲解。

书中的爷爷慈祥和蔼,弟弟菲洛聪明淘气,所有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都在爷孙两人的对话中展现出来,变得亲切易懂,你会发现,数学并不仅仅是数字、公式、例题,它还是历史、趣味和生活道理,原来数学这么好玩、如此简单

当然,书中最令我喜爱的,还是正文前面的那些标题。

我不喜欢那些故弄玄虚的标题,一看到那样的标题,我阅读的兴趣就会大打折扣。

而《数学真好玩》这本书,却给了我完全不一样的感受。

就比如“肚脐的位置恰倒好处”这个标题,一见到它,我的心里就产生了一个大大的悬念。

恰到什么好处

为什么恰到好处

急切地催使我继续看下去。

可相反的,如果把这个标题改为“黄金比例”或“0.618的比例”,给人的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

文章会显得呆板、无趣,就更加谈不上什么生动形象了,而这些也正是我从这本书的阅读中获取的最大收获。

同学们,这是一本让人10分钟就爱上数学的神奇之书,就在此书中,你会和菲洛一起体验到前所未有的趣味数学学习方法,认识数学的奇妙与乐趣,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变为生活中的小小数学达人。

让我们一同跟随爷爷和菲洛在数学世界中探险,体验一段快乐而充实的数学之旅吧

《发现数学:原来数学这么有趣》 读后感

第一篇今天我读了《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这一篇文章,华罗庚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长。

华罗庚小时候是个调皮、贪玩的孩子,可对数学却很感兴趣。

他在读完中学后,因为家里贫穷,交不起学费,从此华罗庚失学了,他回到家后只能依靠卖点小东西生活。

不能上学并没有阻挡华罗庚爱学习的势头,他从此以后便自己学,一年到头华罗庚几乎每天都要用十几个小时来学习,勤奋好学的他走进了数学王国……。

1932年在熊庆来教授的帮助下,华罗庚到了清华大学数学系当一名管理员,他一人干几个人的事,却还在继续自学……。

功夫不负有心人,华罗庚终于成了我国著名的数学家

读了《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我明白了,一个人不论干什么事都要坚韧不拔,那样才可以达到自己的要求,实现自己的梦想

第二篇今天,我读了《数学家徐利治的故事》,知道了徐老先生在数学上为祖国做出了贡献,他写的许多论文在国际上引起了反响,他还培养出一批成材的学生。

徐老先生为什么能成为数学家

为什么能做出这样大的贡献

原因之一,就是他小时候不怕困难,刻苦学习。

文章里写道:“他在读书时常把伯父给他的午饭钱省下来,用来买书和买练习本,为了节省用纸,他常用手指在睡觉的凉席上练字,夜深人静,同学们早已进入甜蜜的梦乡,徐利治却来到走廊,在灯光下认真地学习。

白天,他泡在图书馆里用馒头、白开水充饥……”可以看出,徐老先生小时候学习条件很不好,连买书、买练习本的钱都缺乏,只好节省午饭钱,然而,他勤奋学习,并不因学习条件差而气馁。

在我们这时代,家庭生活比较富裕,很多家只有一个孩子,零花钱比较多,这些钱我们不是去打电子游戏,就是去买好吃的。

平时,也很浪费,一张纸不是写几个字就扔了,就是折纸飞机玩,一点也不知道节省。

在学习上,现在很多同学都不认真学习,学习目的不明确,我也是这样,做题稍微遇到一点困难就气馁了。

我们的学习态度和徐老先生那种废寝忘食的学习精神相比,真有十万八千里的差距。

从今以后,我要用徐老先生的学习精神来鞭策自己,努力学习,将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第三篇《杰出数学家苏步青的故事》是我在数学暑假作业上看到的一个小故事。

这个小故事主要讲的是:苏步青家境清贫,可他父母省吃俭用,拼死拼活也要供他上学。

他在读初中时,对数学并不感兴趣,觉得数学太简单,一学就懂。

可量,后来的一堂数学课影响了他一生的道路。

那是苏步青上初三时,他就读浙江省六十中来了一位刚从东京留学归来的教数学课的杨老师。

第一堂课杨老师没有讲数学,而是讲故事。

他说:“当今世界,弱肉强食,世界列强依仗船坚炮利,都想蚕食瓜分中国。

中华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振兴科学,发展实业,救亡图存,在此一举。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责任。

”他旁征博引,讲述了数学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这堂课的最后一句话是:“为了救亡图存,必须振兴科学。

数学是科学的开路先锋,为了发展科学,必须学好数学。

”苏步青一生不知听过多少堂课,但这一堂课使他终身难忘。

在杨老师的影响下,苏步青的兴趣从文学转向了数学,并从此立下了“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座右铭。

于1931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

读了这个故事,对我有很大的感受,是我内心真正的对数学有了新的认识。

我们也应该学好数学,只有学好数学,才能发展科学,才能创造我们美好未来

哈哈,数学原来超有趣 的 读后感啊 拜托了

一看即懂,一学就会,酷玩酷学,增长智慧。

好看、好玩、逗笑的数学书

从前的人怎样算数呢

你能想象到没有“0”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吗

数学生活中“位置”代表的意义相同吗

你知道运算符号“+”和“-”的由来吗

你知道“千载一遇”的概率换成数字是多少吗

你知道植物花瓣数目的秘密吗

…… 嘻嘻,这一切听起来很神奇吧

哈哈,告诉你,这就是超有趣的数学

《数学原来超有趣》这本书把我们带入有趣的数学世界。

以前我最怕的就是数学,认为它枯燥无味,现在我再也不会这样了。

同学们不妨也试着去读读这本有趣又有益的书。

关于数学书的读后感

读《数学大王》有感最近,我看了一本有关数学的书刊:数学大王.刚拿到这本书,可爱的封面便深深的吸引了我,我怀着愉快的心情读完了这本书.《数学大王》里,印象最深刻的要数“别扭国奇遇记”,里面主要讲述了:小明是个粗心大王,在做数学题目的时候,由于他的粗心闹了很多笑话,以至于老师在发下来的卷子上打了很多红叉叉.原来,小明在卷子答案上填着:一个苹果重200千克,一张邮票面积1平方米,床长2分米,一列火车每小时150),教室长8米。

看来小明的确够粗心的,这天,小明忽然看见自己的课桌上由一个火柴棒大小的人,还没等他开口,小人便拉着小明的手,坐火车去游乐园玩.好不容易坐上火车,这火车咋开的这么慢呀!小明觉得很奇怪,就去问司机,司机说:“不是你写的吗,我可是按照你写的速度开的。

”“是呀,是呀,都是你犯粗心,要不然我的身高也不会这么矮。

”小人也在一旁委屈的说道.终于,火车到站了,小明迫不及待的走出车厢,“哎呀

”一个200千克重的苹果重重的砸在了小明的脑袋上.小明正想发火,可是一转念:这不是自己犯的错误吗?哎,接下来,他又陆续遇见了其小无比的教室,超大的邮票……小明在心里暗暗发誓,以后一定要改掉粗心的坏毛病。

原来我想粗心没什么大不了,反正自己也会,下次注意就行了.但是我看小明的故事后,感到粗心的害处还真多,造成的后果也太可怕了.如果火箭设计师如果有一点马虎,火箭就上不了天;如果人造卫星的数据有一点差错,就不可能围绕地球正常运行;如

《发现数学之美》读后感600

数学家的眼光读后感 范文一数学家的眼光和普通人的不同:在普通人眼中十杂的问题,在数学家眼中就变得异常简单;普通人觉得相当简单的问题,数学家可能认为非常复杂。

作者张景中院士从我们熟悉的问题入手,通俗生动地介绍了数学家是如何从这些简单的问题中,发现并得出不同凡响的结论的。

《数学家的眼光》讲的不是解某一类数学题的技巧,它告诉我们的是思考数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让我们做题更加简便的“捷径”。

数学家的眼光可以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个众人皆知的数学常识中看到“任意n边形外角和都是360°”,看到“蚂蚁在卵形线上爬一圈,角度改变量之和是360°”,这样的眼光,怎能不让人惊叹

用圆规画线段﹐一般人立即反应:怎么可能呢

若按照常规思考,我们可能回答:“把圆规当铅笔用,再配合直尺,不就可以画线段了吗

”但是在只能用圆规不能用其它工具,画出绝对的直线段的情况下,可能就需要思考一下了。

想一想,若不拘泥在平面上呢

用一个中空的圆罐子,将纸卷成圆柱状置入,将圆心固定在罐子中央,转动圆规,在罐子内侧的纸上画圆,当纸拿出后,线段便完成了

鸡兔同笼,数学家的眼光从这个小学的数学问题又能看出什么呢

鸡兔同笼用方程的解很简单,但是它除了方程,还可以用最原始的方法去解。

有人可能会笑了:有了简便的方法,还用那么笨的方法干什么

但如果倒过来想,用鸡兔同笼的方来做方程的话,那么很难方程不就好解了吗

数学家的眼光,能从基本的数学常识中看出复杂的理论,能从不可能中看出可能,能从简单的问题中看出那题的解法。

在数学家的眼中,最最基础的理论也可以衍伸变化出高深的数学问题。

数学的领域是无穷广阔的,真正的关键在于自己,若我们用心观察四周的事物,抓住平凡的事实,思考、探索、发掘,会发现数学是耐人寻味且无所不在的。

数学家的眼光从洗衣服中都能看见数学的影子,那么我们也一定能够从其它事情中看到数学,久而久之,就会慢慢理解数学,喜欢上数学。

这样,数学就不再是让我们绞尽脑汁去思考的难题,而是生活中处处都有的小精灵。

《数学家的眼光》读后感范文 二《数学家的眼光》是中国科学院张景中院士写给中学生的一本科普读物,是一本雅俗共赏的科普读物。

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真是爱不释手,一口气读完了,只是迟迟没有写读后感,因为我觉得每读一篇文章都能够感觉到数学的奇妙,数学家眼光的犀利,知识的神奇联系,那种感慨不是一时半会能用语言描述清楚的。

这几乎是我所有书籍里最喜欢的一本书了,张景中院士讲到的数学总是深入浅出,出神入化,读他的著作就像在感触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一样,奇妙无穷

读过一遍仍然想着继续读第二遍,第三遍……一篇篇慢慢品味才好。

即便现在要写一写读后感,我也只能就其中的某个知识点说一说自己的感想了。

数学是具有一定的超前性的,但是超前性的东西只有数学家和数学爱好者才会感兴趣。

这里不妨就说说生活中的数学吧--洗衣服中的数学。

普通人觉得洗衣服哪有什么数学问题呢,直接洗不就行了吗

数学家可不这样想,首先是世界范围内水资源的紧张要求节约用水,其次,我觉得数学家的生活总是很精致,他会考虑怎样才能用最少的水洗出最干净的衣服。

这就引出了数学问题,当然数学家是很不喜欢含含糊糊的,首先把问题理清楚,把现实问题转化为纯数学问题,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了,也就是利用数学思想和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

首先要把现实的问题量化。

假如现在衣物已经打好了肥皂,揉搓的也已经差不多了,再拧一拧,当然不可能完全拧干。

设衣服上还残留含有污物的水1斤,用20斤清水来漂洗,怎样才能漂洗的更干净

书中就每一个方案给出了详细的解答,如果20斤水一次漂洗,最终衣物上的污物残留量是原来的1\\\/21。

如果分两次漂洗,情况就比较多了,比如第一次用5斤水漂洗,使污物减少到1\\\/6,再用15斤漂洗,污物减少到1\\\/96,如果两次都是用10斤水漂洗,污物会减少到原来的1\\\/121,。

当然可以分别计算出分3次、4次、n次漂洗的干净程度。

最后得出一个干净程度关于清洗次数和用水方案的关系式,就会分析的更彻底,更明了。

不过是不是洗的次数越多就越干净呢

不完全正确,因为现实生活中的正确标准有很多,而且衣物再怎么漂洗,污物量都不会比原来的2的40次方分之一更少。

实际上分三四次漂洗效果就很好了,如果把时间耗费和衣物磨损在考虑进去的话那就是一个新的更复杂的数学模型了。

仔细分析,还会得出很多很出乎意料的结论,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感兴趣的话自已一定要亲自看看原书,体会是完全不一样的,张景中院士一定会让你有种畅游数学海洋的欢快感觉。

看,典雅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影子。

正所谓真理无处不在啊。

看来,精致生活还是需要数学来点缀。

望采纳

数学奇遇记200字的读后感

读过该书,受益匪浅。

书中讲了加减乘除、面积、体积、概率、顺序以及逻辑推理等,我百读不厌。

我还经常拿书中的题目考问爸爸妈妈,你们可以时常看到我们一家三口晚饭后到操场散步讨论的情景,其乐融融。

现在我头脑中不时迸发出分数、小数、余数、差数、概数、概率、对应、等式、方程式、多项式、平行线、对应边、对应角、无限小数、循环小数、正三角形、正六边形等概念。

读过该书,我明白了数学原来可以这样学——通过漫画故事来学。

该书激发了我对数学的兴趣,提高了数学学习能力。

该书在韩国销售突破200万册,一直稳居韩国儿童畅销榜前十位,深受韩国小朋友的好评;该书也适应中国小朋友,它能培养儿童创新性数学思维,提高数学表现力、创造力与推理能力,是一套新型数学漫画书。

本文为“2022年第四届数学文化征文活动


《数学的力量》读后感

作者:罗伟

作品编号:016




最近一段时间,我读了《数学的力量》一书两遍,该书的作者弗朗西斯·苏,2015-2016年担任美国数学协会(MMA)会长,是该协会百年来首位华人会长,哈佛大学博士,作者以生动的语言告诉我们,数学与人生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迈入数学殿堂最大的收获,是塑造健全的心智和人格,为人生打开更多可能。数学能让人繁荣发展,通过数学的学习,人人都能发挥自己的潜能并帮助他人实现潜能,有尊严地行事,并维护他人的尊严,既是在充满挑战的环境中,也保持正直的人格。

本书由中国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章建跃理事长和华东师范大学鲍建生教授作序,本人作为一名普通初中教师,将读书的感悟从微观处与各位读者分享,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数学探索

例1、如图1,一块长方形的蛋糕,你怎样一刀分成两块,使两块蛋糕的面积相同?


从长方形是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的角度,这一刀的切法有很多种,可以沿着两条对角线,或者过对边中点的直线,实际上,过长方形的中心的任意一条直线都行,如图2所示。

例2、如图3,一块由两个长方形组成的蛋糕,你怎样一刀分成两块,使两块蛋糕的面积相同?


这个题目,出现在一些课后辅导数学书上,方法就是做辅助线,形成两个长方形,分别找出这两个长方形的中心,连接形成一条直线,这条直线就把这块蛋糕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如图4或者5所示。


例3、如图6,一位父亲在一个长方形的平底锅里烘制了一块蛋糕,作为他两个女儿放学后的甜点,在他两个女儿还没到家时,她的妻子走了过来,偷偷在长方形蛋糕的某个位置随机切走了一块同样是长方形的小蛋糕。现在,这位父亲该如何在只切一刀的情况下,平均切分剩下的蛋糕,让两个女儿拿到一样大的蛋糕呢?


与例2的区别是,在长方形的内部挖去一个长方形,有了例2的经验,这里方法就应运而成了。分别找出这两个长方形的中心点,连接就是一条直线,这条直线就把剩余的蛋糕分成的形状相同,我们可以看到,斜线上下的两个梯形形状相同,小长方形被分成的两部分也形状相同,根据等量减等量,差相等,所以两个女儿就分得一样大的蛋糕。

例3正是该书中的题目,从这三个例题来看,分蛋糕的方法从无数种,到两种,到一种,但核心知识不变,这就是中心对称的性质,展示了数学的和谐美。实际上,这个问题还可以拓展,只要两个图形都是中心对称图形,比如外面是平行四边形,里面有圆,也是同样的分割方法,如图8所示。

图8

这正是数学的探索,让我们加深了对中心对称的新认识。

二、数学意义

首先,一个定理有一定的意义,比如 “勾股定理是整个三角学的基础,这也是几何学中尤为重要的一个定理。”在谈到证明时提到了无字证明,我以前在解决勾股容方的一个问题时,第一次接触到无字证明,实际上,苏科版教材的一道习题,如图9,也可以看做无字证明吧!

图9
这就是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对意义的不断追求,可以锻炼我们的抽象思维能力,比如上面的分蛋糕问题,核心问题就是中心对称,比如中考中的一些线段最值问题,剥离无关的细节之后,就是将军饮马问题.书中的汽车卡底盘抛锚和我们以前遇到的卡车车厢卡立交桥,作者说是汽车和轮胎的矛盾,我觉得本质就是直线和圆位置关系问题,这就是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对意义的不懈追求可以培养我们坚韧不拔、沉着思考的品格。我们教师在遇到数学试题,要和学生一起训练一题多解,从多方面去思考,解决问题,就会有一种愉悦感。

例4、已知条件如图10,求正方形面积。

图10

这个题目经过不断地思考,可以有如下不同的解法(过程略):


三、数学游戏

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可以适时适当引入数学游戏,增添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学生在完成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增加了对数学知识的了解,印象也比较深刻.

在七年级学习代数式时,我就在课堂上做过下面游戏.

例5、最近网上流传一个小魔术,从一个人的QQ号码能知道年龄,步骤如下(以下过程自己算,不告诉别人):
1、QQ最后一位数的2倍加上5,再乘50,
2、所得结果加上1772,减去出生年月,
3、得到数的后两位,就是你的年龄.

这个奥秘在哪呢?假设QQ号码最后一位数为

,出生年月为

,则上述过程可列式如下:


因为年龄一般是两位数,故得到的结果是一个三位数,百位数字是,后两位组成的数字就是你的年龄.这里实际运用了初中的列代数式,最后进行化简,从而解密了这个魔术。

本题就是列式然后通过合并同类项化简即可,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在此得到了体现。

书中写道,数学游戏可以培养我们的好奇心,提升我们的专注力,培养我们的耐力,锻炼我们全方位认识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是那种苦思冥想、绞尽脑汁的过程,实际上是一场令人身心愉悦的思维锻炼。

四、数学之美

数学蕴含美感,不同的专家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作者将数学之美分成四种类型:感官之美,惊奇之美,感悟之美和超越之美。

感官之美:就是我们凭自己的视觉、触觉、听觉去直观感受的美。可以是自然的,人造的,也可以是虚拟的。比如自然中的分形图案,如图17。

图17

惊奇之美:看到叹为观止的事物后,崇敬和惊叹,心中产生好奇,感到疑惑,想对于感官之美,会引发想法和思考.比如穿墙数和欧拉公式。

例6、先看一个有趣的现象,,这样根号里面的数2,竟跑到根号外面,我们不妨把这种现象称为“穿墙”,具有这一性质的数还有很多,如,这是为什么呢?


解:


书中的例子欧拉公式

中,有五个数, 0和1代表算数,

代表代数,

代表几何学,

代表分析学,确实,这个公式很美。


感悟之美:是在理解过程中感受到的美,侧重于推理分析。

比如悉尼歌剧院,如图18就蕴含了感悟之美。

图18

悉尼歌剧院的壳状构造面临贴瓷砖的问题,这个瓷砖不像现在的地砖、墙砖,都是平面的,它是曲面的,该需要多少模具呀,另外,这些壳状结构的交界线在哪里?设计师乌松感悟到这些结构都来源于球体的表面。

超越之美:是数学之美最极致的体验,远远超出了感官之美、惊奇之美、感悟之美,比如领会到了某项数学成果背后的深刻意义,或者发现这种成果和其他数学思想之间的密切联系.张景中院士提出的教育数学我觉得算超越之美吧?

五、数学真理

真相,或者说真理,是人类最基本的渴求,我们要重视深层知识和深入探究,要想真正理解真理,就必须深入探究真理的不同层面——通过不同的视角看清真理的全貌.我们先看课本中的一个题目。

例7、如图19是一张

的正方形纸片,把它剪成块,按图20所示重新拼合。这4块纸片恰能拼成一个长

、宽

的长方形吗?



看起来是长方形,其实却不是,总结几种解法如下:

解法1: 通过直观观察,图19是正方形,面积为

,如果拼接后的图20是长方形,则其面积为

,但二者面积不等,说明不能拼成长方形。


解法2: 作辅助线运用相似的知识通过反证法说明,过程稍繁,略去。


解法3: 如图21,过点

,垂足为点

,下面说明

不能拼成直角。


中,

=5-3=2,

=5,所以


中,

=8,

,所以

,于是点

不在一条直线上。实际拼成的图形如图22所示,中间有空隙。


延伸1:那拼接后空隙形成的为什么图形,面积为多少呢?


解:如图23,以

轴,

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而

,说明围成的图形中间有空隙, 又

所以OE∥BG,OG∥BE,于是四边形

为平行四边形。点G(3,8)到OB(

)的距离为,平行四边形OGBE的面积为三角形OGB面积的2倍,所以其面积为


注:这样就解释了为什么拼成后的“长方形”比原来正方形的面积大

,事实上,因为

的面积太小,所以我们用眼基本看不出来。


不断追寻数学真理背后的深层知识,养成深入探究的习惯,可以培养我们很多优秀的品格,增强自信心。


六、数学奋斗

奋斗可以帮助大家养成许多优秀品格,无论在生活中何种困境,这些品格能帮助他们渡过难关,正是由于坚持不懈,才能走到终点去摘取胜利的果实。

下面说说书中的几个学习数学的人物奋斗的故事。

首先,作者弗朗西斯,成长于德克萨斯州南部的一个偏远小镇,比较喜欢数学,后考上德克萨斯,再考入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但入学后,因为不是毕业于常春藤盟校,也没有系统掌握相应的研究生课程,前途目标被有的教授一口否定.作者也曾处于崩溃的边缘,自己的课题有一个根本性的错误,导致两年的付出没有结果,打算放弃博士学位,求职,在求职的过程中又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以及数学对自己来说,成了生活的一部分.作者读博最快乐的时光是担任辅导员的日子,就是去帮助学生,让他们认识到数学的神奇与魅力.在作者濒临深渊时,一个教授站了起来,对他进行了支持和鼓励,让他重返数学领域。

柯瓦列夫斯卡娅(1850-1891)是俄国女数学家,在偏微分方程和刚体旋转理论等方面有重要贡献. 在圣彼得堡、海德堡求学期间,她只能偷听大学课程,1870年到柏林,也不许女生听课,卡尔·魏尔斯特拉斯只好单独为她辅导.她取得丰硕成果,经过四处奔波,只有哥廷根大学1874年授予其哲学博士学位.由于性别歧视,在俄国得不到工作机会.后放弃数学,投身于小说与戏剧评论,而后回到热爱的数学中去,取得一系列科研成果.1889年成为圣彼得堡科学院第一位女通讯院士。

我第一次听说布尔巴基学派是在《数学哲学》一书中,布尔巴基学派是一个对现代数学有着极大影响的数学家的集体.其中大部分是法国数学家,主要的代表人物是安德烈·韦伊、迪多涅、嘉当、薛华荔等人.他们思想活跃,思维敏捷,其数学活动和数学成果对现代数学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安德烈·韦伊的妹妹西蒙娜·韦伊没有她哥哥聪明,但是热爱数学,也参加布尔巴基学派的聚会,去学习数学,有时也抱怨自己与哥哥的水平差距,但是她明白了在数学学习中的努力与奋斗,是培养优秀品格的必经之路,后成为哲学家。

克里斯托夫与作者写了十四封信,向他请教数学学习的问题,从数学科普到大学数学专业课,既有分析自己解题过程,还有通过自学,数学兴趣的不断提高,再到学习新的数学学科的感悟,数学的力量使他数学知识越来越丰富,对生活越来越有信心,不断进步,还帮助其他人学习数学,他们努力着,期待着新的生活!

文中还有很多内容,数学的永恒、力量、自由、爱、集体、公正,还有其他人物与数学学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