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网名

秦仲义(秦仲义实业救国失败的原因)

秦仲义(秦仲义实业救国失败的原因)

急求《茶馆》王利发的独白,各位好心人帮帮忙啊

王利发独白: 改良,我老没忘改良,总不肯落在人家后头。

卖茶不行啊,开公寓。

公寓没啦,添评书!评书也不叫座儿呀,好,不怕丢人,想添女招待!人总得活着吧?我变尽了方法,不过是为活下去!是呀,该贿赂的,我就递包袱。

我可没有作过缺德的事,伤天害理的事,为什么就不叫我活着呢?我得罪,了谁?谁?皇上,娘娘那些狗男女都活得有滋有味的,单不许我吃窝窝头,谁出的主意?谁呀? !瞧四爷遇见出殡的,我就捡几张纸钱。

没有寿衣,没有棺,材,我只好给自己预备下点纸, 自己个儿祭奠祭奠自己自己个儿,把纸钱撒起来,钱吧照老年间出殡的规矩,喊喊!四角儿的跟夫,本家赏钱一百二十吊!(撒起几张纸钱)

《茶馆》经典台词

茶馆 中有一句讽刺秦二爷实业救国的台词,在今天捧来重读,感觉忽然间变得触目惊心乃至刺痛起来:“他是越来越有钱了!可是他那点事业,哼,洋人只要伸出一个小指头,就把他推倒在地,再也爬不起来了!” 里的社会闲散人员黄胖子有句经典台词:“官厅儿管不了的事,我管!官厅儿能管的事呀,我不便多嘴!是不是?”此话虽带有明显的黑社会色彩,但我觉得用于一切打抱不平的场合,也都管用。

里,常四爷那句经典台词吗:我爱咱的大清国,我是怕它完啊!“勿谈国事”,:“我饿着,也不能让这鸟饿着!” 常四爷盼哪,盼哪,只盼谁都讲理,谁也不欺侮谁

可是,眼看着老朋友们一个个的不是饿死,就是叫人家杀了,我呀就是有眼泪也流不出来喽

松二爷,我的朋友,饿死啦,连棺材还是我给他化缘化来的

他还有我这么个朋友,给他化了一口四块板的棺材;我自己呢

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

看,(从筐中拿出些纸钱)遇见出殡的,我就捡几张纸钱。

没有寿衣,没有棺材,我只好给自己预备下点纸钱吧,哈哈,哈哈

早晚不是累死,就得叫炮轰死…… ” “的烟,日本的‘白面儿’,两大强国侍候着我一个人,这点福气还小吗

” “你们的不行了,我们的灰色大褂反倒成了。

” “外国人伸出一个小指头,就把他推倒在地,再也起不来

” 1、老李:“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2:常四爷:“我爱我们的国啊

可谁爱我呀

”3、秦二爷:“你们就找吧,可着全世界地找,你们还能找着这么混蛋的政府吗

话剧<茶馆》里的王利发人物分析怎么写

2000字的。

人物对话是人物世界在表现,我们暂且通过王利发在幕中遭遇到的人物进行的不同对话对他的人格进行分析。

1. 出场:王利发与唐铁嘴“唐先生,你外边遛遛吧。

”这是整部戏的第一句台词,也是王利发的第一句台词。

剧本所写乃是一个茶馆的兴旺与衰落,这第一句台词,便是茶馆的店掌柜对客人所说。

王利发在打发唐铁嘴,让唐铁嘴离开茶馆,去别处“遛遛”,不要影响他的生意。

唐铁嘴何许人也

一个吸食并以算命看相混饭吃的二流子,他来茶馆喝茶,却又经常赊欠茶钱,王老版不断送茶给他,便是为了让他不要常来打搅,为了茶馆的安宁和清静。

王利发又对他说,他若戒不了大烟,永远交不了好运,这句话说得很实在,很真诚。

对于这样的一个人,王利发采取的办法是好言相劝送茶打发。

寥寥数笔便勾勒出了一个老实本分安分守己的生意人形象。

但这个人物形象还相当粗糙,刚刚有了一些不甚明显的轮廓。

2. 矛盾冲突一:常四爷和二德子(从矛盾冲突看王利发的处世态度)老舍先生巧妙地设置了一个常四爷和二德子的偶然遭遇,产生了口角的冲突,从而再现了当时那个混乱的时代。

常四爷是一个正直爽快而又爱国的旗人,看不惯市面上的纷扰,更看不惯当差的二德子在他的面前抖威风而在洋人侵略中国之时不能冲锋打仗,但二德子就是一副典型的地痞嘴脸,胡搅蛮缠。

这是全剧的第一次冲突,也是第一次裸地揭露那个时代的黑暗,战火不断,民不聊生,当差的原是地痞,欺压百姓打架斗殴有本事,面对列强的侵略则溜之大吉。

这是时代的悲剧与黑暗,是王掌柜所不能左右也不能认识到的,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店掌柜,他的视线,他的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全都在于在乱世之中保全他祖上留下来的老字号,他的茶馆,他是一个市井的小民,一个普普通通的生意人,和当时中国社会千万的老百姓一样,他是那千万老百姓中的一个典型代表而已。

于是,他自然要说出符合他身份的话来。

他唤二德子为“德爷”,他说“哥儿们,都是街面上的朋友,有话好说。

德爷,您后边坐

”典型的息事宁人,为茶馆的秩序着想,为讨好他的主顾着想,为着大家的“太平”着想,于是要他们二人“有话好说”,但殊不知那二人的思想有着本质的区别,巨大的碰撞,加之二德子不是一盏“省油的灯”,又怎会凭着王老板的一句话便善罢甘休。

于是,出现了另一张嘴脸——马五爷,对于马五爷这个人物,老舍先生只是通过几句非常富有个性化的语言以及一个离开茶馆的微小动作来正面描写,他说道“二德子,你威风啊

”其言外之意便是,在我面前,你耍哪门子威风,你岂能有威风的资本

于是,二德子立刻变了一副嘴脸,不再和常四爷继续争吵,他是给了马五爷的面子,也就是告诉马五爷,在他“老人家”的面前,他二德子是威风不起来的,这从一个侧面显示了马五爷具有非同寻常的身份和地位,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地位,这里隐而不提,先让观众去猜,去想。

尔后常四爷又“不知天高地厚”地去跟马五爷搭话,以为马五爷原是“圣明”,妄求他能给自己“评理”,殊不知马五爷并不是帮他,而是在二德子和常四爷争吵之际,由于马五爷地在场,矛盾已经转变成了马五爷和二德子的矛盾,因为二德子不该在马五爷跟前耍威风,马五爷并没有把常四爷放在眼里,而且相反,常四爷不知道其实自己已经把马五爷惹闹了,因为他提到了洋人如何如何,而马五爷不理常四爷,抬身离开茶馆,正是表明了他的不满——对常四爷的不满,对常四爷说洋人不好的不满,那么,这就给我们暗示了,马五爷跟洋人有一定的关系。

究竟马五爷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为什么拂袖而去呢

这些答案,都在后面王利发的解释中得出。

“您不知道这是马五爷呀

怪不得您也得罪了他

”“刚才您说洋人怎样,他就是吃洋饭的。

信洋教,说洋话,有事情可以一直地找到宛平县的县太爷去,要不怎么连官面上都不惹他呢

”“说话请留点神

”老舍先生以高超的艺术才能,安排了王利发来说这番话,为什么王利发能知道这么多,为什么让他来侧面揭示马五爷的身份呢

很显然,因为老舍写的是《茶馆》,王利发是这个茶馆的店掌柜,掌柜的如果不熟悉他每个顾客是何许人也,这生意又如何做的下去,掌柜的如果不能够对一些“大人物”了如指掌,他又怎么能保得准某一天不像常四爷一样言语出现差错“得罪”了那些人呢

如果得罪了他们,这生意如何做下去,这茶馆又如何能够开下去

王利发在整个《茶馆》这部戏中,就是围绕着他如何改良茶馆保住茶馆,既然如此,那么他的一切所作所为都是为了茶馆了

王利发对于马五爷身份的了解,也折射出了他为了茶馆的“费尽心机”,他要明白哪些人能得罪,哪些人不能得罪,在什么人面前说什么话,至此,一个活灵活现的精明能干而又世故圆滑的生意人形象已经跃然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王老板,一个多么懂得处世之道的生意人

还有那些舞台提示,诸如“低声地”“向宋恩子,吴祥子那边稍一歪头,低声地”,这些动作,非常传神地刻画出了他的小心翼翼。

多么出色的笔法啊,宋恩子,吴祥子这两位还没有开口,已经通过王利发的动作来给我们提示这二位也不是“一般的角色”

瞧,我们的王掌柜多么的八面玲珑,多么洞明

虽然王掌柜如此圆滑,但他这些话都是提醒给常四爷说的,他心里是向着常四爷的,因为他是有一双慧眼,能够明辨是非的,于是,从这个角度来讲,不论他怎样事故,怎样会处世,他总归算一个好人,一个老实本分人,惹不起,躲得起,这就是他的处世哲学

王掌柜的精明在剧作的后面果然得到了引证,常四爷被带走了,被宋恩子,吴祥子带走了

但是早在这里已经有了暗示,老舍先生的笔法真可谓应了清代戏曲家李渔在《闲情偶记》中所提出的“密针线”之法,层层细密,前后照应,严丝合缝,无懈可击

3. 王利发与秦仲义的“交锋”:我们且来看王利发见到秦仲义之后的第一句话:“哎哟

秦二爷,您怎么这样闲在,会想起下茶馆来了

也没带个底下人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他的这句台词背后之潜台词

其实仅仅这么一句话已经把王利发见到秦仲义之后的心理活动解释清楚,也侧面展示了秦仲义的身份。

一个“哎哟”,看似无关紧要,却直接告诉了我们秦仲义此人多么重要,在王利发眼里他非等闲之辈,至少,对于王利发而言,他是至关重要的一个人物

“秦二爷”,这样的称呼是对前面“哎哟”的印证

“您怎么这样闲在,会想起下茶馆来了

”这句话则是表示秦仲义平时很忙,有着自己的“事业”,并且很少来这个茶馆

“怎么”“会想起”这还有另一层意思,正是因为秦仲义不常来,所谓“无事不登三宝殿”,那么他来就必然有缘故,王掌柜的这是在暗暗打探秦仲义来此的意图,但打探得又不着痕迹,这短短的半句话,有王掌柜的惊,王掌柜的担心,还有他的小心,各种感情都糅合在了这句语言里

语言,是塑造人物形象的灵魂

再看最后半句“也没带个底下人

”言外之意又有两层,一层是再次表明秦仲义身份的不一般,他是“上等人”,是有“底下人”做随从的,另外,更是表现了王利发的惊奇和不安,他亲自跑到店堂,是干什么来呢

这种种复杂的感情,都通过了这一句话传达了出来,而秦仲义这个人呢,我们还没有听到他开口,便从王利发对他的态度上略知一二了

所谓大师当如是啊

从秦仲义的第一句话我们便看出了他是多么的倨傲,而王掌柜呢,却更显得卑微了,极尽低声下气之能事。

而下面这段话,又为他前面所做的一些列事情找到了“理论根据”“思想依据”。

“唉,一边干一边学吧,指着这个吃饭嘛。

谁叫我爸爸死的早,我不干不行啊

好在照顾主儿都是我父亲的老朋友,我有不周到的地方,都肯包涵,闭闭眼就过去了,在街面上混饭吃,人缘儿顶要紧。

我按着我父亲遗留下的老办法,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就不会出大岔子

您坐下,我给您沏碗小叶茶去

”这一大段的独白,其实是全剧的一个“核心”,是推动剧情发展的一条心理线索,第二幕中,王掌柜为什么要改革,第三幕中,王掌柜为什么继续改革,为什么王掌柜对每个人都有每个样子的对待方法,为什么王掌柜一个劲的“屈就”,一个劲地想方设法保全他这个茶馆,为什么到了最后,明知道茶馆已经被别人抢占去了,他还是不肯离开,到了最后最后,他却吊死在了自己的茶馆里面

这一切的一切,自然是时代造就,但是,还有一条心理主线,一个心理的“核心”,一个让王掌柜做这么多事情的“理论基础”,这个“基础”何在

也就是支撑王老板把这一桩桩事情做下去的信念何在

那么请看这段话吧

“指着这个吃饭”没有了这个茶馆,他也没有其他的本事,他是没办法来过活的。

“好在照顾主儿都是我父亲的老朋友,我有不周到的地方,都肯包涵,闭闭眼就过去了”“人缘儿顶要紧”可见,这些主顾儿都是他的老主顾儿,他是不能够得罪的,所以才有前番的低声下气,才有一次又一次的妥协退让。

“人缘儿顶要紧”更是说明了他为什么处上以礼,处下以合,他需要一个好的人缘,一个好的人际关系环境,这样才能把买卖继续做下去。

“,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就不会出大岔子”这便是他的处世方法。

好了,至此,我们已经完全明白了王利发的心态。

王利发的所作所为都有了根据,这个人也就由此更加丰满了

但观众难免会产生疑惑,王利发何故对秦仲义说这样一篇话,干什么像做报告一样,把自己的思想通通汇报给这个秦二爷,这个疑惑也就为揭示出秦仲义的身份做了铺垫。

后面的对话更是极力展现王利发的殷勤,请秦仲义喝茶,让他坐下,一个劲问他府上都好不好,并且有一句非常典型的台词“您怕什么呢

那么多的买卖,您的小手指头都比我的腰还粗

”多么有趣的一句台词,多么滑稽和夸张的一句台词,贬低自己抬高秦仲义已经到了这个份上,可见他知道秦仲义此番来到这里,是有事情的,他要提前进行巴结,并且还说这样的话,又足见他驾驭语言能力是相当高的,说白了就是“嘴皮子甜”

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在“场面上混”,才能维持他茶馆的生意

果不其然,紧接着,秦仲义就提出了让王利发加房租的话,还不等秦仲义讲完,王利发便一口一口二爷地附和着赞同着,就好像加收的不是自己的房租而是别人的房租一般。

至此,我们也恍然大悟,那就是秦仲义原来是这个房子的房主,也就是王利发的“房东”,怪不得王利发如此殷勤和奉承,他是害怕秦仲义收回了房子自己的茶馆会开不成,所以,房主提出涨房钱,他又能有什么反对意见呢,自然是只要把麻烦降低到最小的程度就好

“二爷,您说得对,太对了

可是,这点小事用不着您分心,您派管事的来一趟,我跟他商量,该长多少租钱,我一定照办

”虽然说得很殷勤很痛快,但是其中有这样的言语:“我跟他商量,该长多少租钱,我一定照办”涨多少钱,是需要“商量”的,我们由此也明白,为什么王利发一个劲问秦仲义怎么不带个底下人来

我们可以想见曾经的情形,我们可以想见,秦仲义并不是来过一次,房钱也并不是涨过一次,而是多次来过,并且带了底下人来,所以王利发怎敢不陪着小心,我们也由此能够想到,看来秦仲义的“底下人”是比秦仲义好说话的,所以王利发一个劲地要求和他的“管事的”进行“商量”,着一商量,自然就给自己留下了余地,这样巧妙的,除了王老板,哪里能够找来第二个人

他已经把秦仲义的心思摸清了,怪不得连秦仲义都说“你这小子,比你爸爸还滑

”于是加了一句来威胁王利发,说这房子早晚都会收回去,他说这话,一方面是故意来难为王利发,因为一个“早晚”二字有了很大的不确定性,明显是秦仲义在“吓唬”王利发;但另一方面,也表达了他的一种想法,一种想要付诸行动的想法,也就是后面所说的,他想把房子卖了办工场,他是一个民族资本家,这是由他的身份来决定的,所以这“早晚”两个字既是实指又是虚指。

王利发自然实只能揣摩到秦仲义前面“吓唬”他的那份心思,至于买房子办厂子,他是做梦也不会想到的,因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作为王利发,他是不可能有这样的思想的,这种思想,对他而言,也是想都不敢想的,房子,田地,在封建社会,就是一个人的真正的家当,把房子和地卖掉去办什么厂子,是闻所未闻的事情。

所以王利发跟秦仲义说:“您甭吓唬着我玩,我知道您多么照应我,心疼我,决不会叫我挑着大茶壶,到街上卖热茶去

”很巧妙的回答,既捧了秦仲义,也堵住了秦仲义的口,还有一部分“耍赖”甚至“撒娇”的成分在里面,在秦仲义面前装小,装孙子,说秦仲义“照应”他“心疼”他,明显是长辈之于晚辈的那种感觉,王利发的手段,到这个时候已经是登峰造极了

而秦仲义的一句“你就等着吧

”不是随便说说的,也正是这句话,引出了下面一系列的后文,甚至包括最后一幕,秦仲义的厂子都被查封了,成了“逆产”,秦仲义的后悔莫及,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他这句话背后的意思已经暗示出来了的,因为他的意思便是终归要卖家产,办工厂。

在后文中,老舍先生通过制造一个偶然的小矛盾,把这层意思解释得更为清晰。

我们来看下文。

4. 矛盾冲突二:秦仲义与常四爷(从矛盾冲突看王利发的处世态度)就在此时,一对要饭的母女走了进来,这是一个多么“平常”的场景,在那个时代,这确实很“平常”啊,正如后面常四爷所说,怎么都沦落到了卖儿买女的地步,我们从这些人的言语里,就看到了这整个时代的一个缩影。

老舍先生写剧本的时候已经说过,他出身社会底层,不了解高层人物都在做什么说什么,但是,他看到了这些下层人物的行动,听到了他们的呐喊,他们的声音,老舍是通过这些人的琐碎的言语和行为来折射出这个时代,通过普通人来写政治

笔法不可谓不高超

看到这样一幕场景,我们剧中的两个主人公,表现出了不同的态度,秦仲义说“轰出去

”多么无情,多么冷酷,多么残忍,但是,实际上,这残忍背后,也包含着很多悲凉和无奈,司空见惯,要管管不过来

可是常四爷是一个具有强烈的正义感和悲闵之心的人,他不能够见到弱者袖手旁观,于是,他送了她们两个烂肉面,而这,其实不过是常四爷的个人行为,但是却无意中成了对秦仲义的一种挑战和不满,由此,又有了一场矛盾冲突,而这场冲突,同样是偶然的

老舍先生就是在制造着一次又一次的偶然,一次又一次让这人物之间偶尔碰撞出来的火花绽放光芒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整个时代。

在这样的情形下,王利发又怎么处呢

这可谓是最出彩的一次矛盾冲突了,里面有三个主角进行参与,也就是三人的性格和思想都表露无疑,很激烈,很耐看。

王利发说“常四爷,您是积德行好,赏给她们面吃

可是,我告诉您:这路事太多了,太多了

谁也管不了

”转而又对秦仲义说“二爷,您看我说的对不对

”这样的对白,真是我们没有想到的

他两面的人都没有得罪,但是表面上却又偏袒了秦仲义,而实际上他也为了常四爷好。

他把常四爷的行为定义为“积德行好”,显然是对他加以赞扬的,但是一个“可是”就把话锋一转,为秦仲义的行为进行圆场,当然,其实这也是他自己的思想,那就是“这路事太多了,太多了

谁也管不了

”其实这句话不仅是为秦仲义圆了场,也再一次说明这社会的黑暗,两个“太多了”叠用,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

此时,他为了表明自己“忠于”秦仲义的心迹,还特意转向秦仲义去说“二爷,您看我说的对不对

”给足了秦仲义的面子,也息怒了常四爷的怒火,两方各不得罪,并且有所侧重,相机而动。

他深谙常四爷和秦仲义的脾气,也深知两个人对于自己的厉害关系,孰轻孰重,于是,他进行了暗暗地偏袒,不可谓不聪明

在说完了这篇话之后,秦仲义便通过一系列言语表达了刚才的潜台词,也就是“你就等着吧”这句话的真正含意,他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很自信自负地把自己要卖家产办工厂的思想说了出来,他认为,只有这样才叫爱国,只有这样才能够救中国。

而王利发自然不能明白他的思想,他很认真地说“您别这么办哪,二爷

”“您就专为别人,把财产都出手,不顾自己了吗

”这些话,既是想劝阻秦仲义不要办厂,他想保住自己的茶馆,不想因为秦仲义的办厂而收回,这其实是本质的原因。

但他也确实是有好心劝阻秦仲义的意思,因为在他看来秦仲义的想法无异于疯狂,由此也可以看到他是一个保守的人,一个思想有很大局限性的小市民,也是一个很实在真诚的人,他看到别人有“疯狂的败家举动”就想到要劝劝,正如他看到唐铁嘴抽大烟他就要说上几句同理。

王利发的形象越发饱满起来了

5. 矛盾冲突三:秦仲义与庞太监(从矛盾冲突看王利发的处世态度)又一个偶然的矛盾冲突开始了

秦仲义要离开,却迎面碰上了来买老婆的庞太监。

秦仲义代表的是一种新生的力量,资产阶级的力量,他是一个民族资本家;而庞太监却是封建的代表,是腐朽的代表,两个人相遇,必有一番好戏。

果然,两个人一个冷言,一个冷语,话中带刺。

表面和睦,实际上都极为鄙视对方,瞧不起对方。

庞太监借用查谭嗣同余党的话来暗示秦仲义“改祖宗章程”之人没有好下场,而秦仲义也以言语相激,不时地用反语来讽刺挖苦庞太监。

这一场较量,可以称之为没有硝烟的战争,或者称为“冷战”,我们看老舍先生的舞台提示:“茶客们忽然全静寂起来,几乎诠释闭住呼吸地听着”可见两个的身份都非同寻常,代表着两股势力,这也折射出了那个时代,两股势力进行的争斗和较量,但是,不论是那股势力,都没有办法救中国,他们的斗争,反而给中国带来更为深重的灾难,所以,老舍先生写这一个冲突,是有其深意在内的。

而王利发呢,此时我们却看不到他的身影,因为他此时不论帮谁,都是不可以的,庞太监不是常四爷,王利发不能够再次“和稀泥”,他能够做的只有冷眼旁观,因为这是“二虎相斗”的事情,而这样的“拌嘴”对他的茶馆也不会产生什么影响,因为二人并不是冲着他来,更不会像地痞流氓一样动手打架,他们只是互相不服气,只是偶尔遭遇在茶馆,只要王利发陪着小心,不乱说话,一切都会平静都会过去,他是深知这其中道理的。

所以,我们看到,他只在矛盾已经结束的时候说了一句无关痛痒的话“总管,您里边歇着吧

”没有发表任何意见,没有多嘴多舌,只有尊敬的一声“总管”,可见,他才是识时务的“俊杰”

6. 王利发与众客以及其他:我们看到,在下面的戏剧发展中,没有了明显的冲突,但是,小的冲突是时时存在的,贯穿了全剧。

我们首先看到的一幕是几个茶客在谈论谭嗣同的事件,这也是很偶然的,因为刚才庞太监和秦仲义斗嘴的时候提到了谭,所以引起了一个话题,导致了一场不大不小的争论。

就在他们刚开始讨论的时候,王利发便及时给予了制止:“诸位主顾,咱们还是莫谈国事吧

”语气很温和,是商量的口气,实际是在提醒他们,小心啊,不要给自己惹麻烦,更不要给我这个小店惹麻烦。

王利发,就是这样一位谨言慎行之人。

最后还有一点是能够表现王利发性格的,那就是那个讨饭的小妞再次来到王利发的店铺,王利发不再给她饭吃,但是,他并不是像秦仲义那样让她们滚出去,而是很无奈地说了一句“唉

出去吧

”我们可以看到这句话里饱含的同情之意,但一个“唉”字又把那虽然同情却难以帮助的无奈,以及对社会的黑暗之无奈都淋漓尽致表现了出来,一个“唉”字,却有无限的深意

王利发,他并不是冷面冷心的人,但是他要维护自己的店铺,他不能做慈善家,在这样民不聊生的年代,他自己吃饭糊口也成问题,又如他自己所说“这样的事情太多了,太多了

”所以他根本没有办法没有能力来管这些,所以我们不必对他过于苛责,而是要看出这句话中包含着的他的善良的一面,以及对社会的无声的谴责

王利发,一个处在社会底层的小市民,一个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的老实本分的生意人,在那个的时代里,调动自己的聪明才智,竭力地维护着祖宗留下来的老字号茶馆,竭力维护着自己的饭碗,他没有过多要求,只想有口饭吃,只想能把茶馆开下去。

但就是这样简单的愿望,又遭到了多少的阻力

我们单从第一幕,就看出他对每个人的不同的态度,虽然态度不同,但是,有相同的因素在里面,这些相同的因素便是他性格的写照。

他安分守己,他谨言慎行,他勤劳本分,他对权贵也要卑躬屈膝,对自己的主顾不会得罪,他懂得陪笑脸,懂得和稀泥。

处世圆滑,心思缜密,世事洞明,人情练达,对社会上每一种人的心理都揣测拿捏得相当准确。

他还有一颗向善的心,他虽然不能帮助穷苦人,但却对难民有着同情,他是无奈的,是机灵的,也是悲哀的。

在这样一个乱世,他这样一个人,想要力挽狂澜,也是办不到的。

他具有他时代的局限性,他的眼光很短浅,看不到太远太高深的事物,他是平民,他是普通人,他是千万可怜的遭难的平民百姓中的一位。

嘻嘻~祝学习进步

求老舍的《茶馆》中两个人物的评述和经典语录3~5条。

帮忙,谢谢。

茶馆》故事梗概是: 在满清王朝即将灭亡的年代,北京的裕泰茶馆却依然一派“繁荣”景象:提笼架鸟、算命卜卦、卖古玩玉器、玩蝈蝈蟋蟀者无所不有。

年轻精明的掌柜王利发,各方照顾,左右逢源。

然而,在这个“繁荣”的背后隐藏着整个社会令人窒息的衰亡:洋货充斥市场、农村破产、太监买老婆、爱国者遭逮捕。

到了初年,连年不断的内战使百姓深受苦难,北京城里的大茶馆都关了门,唯有王掌柜改良经营,把茶馆后院辟成租给大学生的公寓,正厅里摆上了留声机。

尽管如此,社会上的仍波及茶馆:逃难的百姓堵在门口,大兵抢夺掌柜的钱,侦缉队员不时前来敲诈。

又过了三十年,已是风烛残年的王掌柜,仍在拼命支撑着茶馆。

日本投降了,但和美帝国主义又使人民陷入了内战的灾难。

吉普车横冲直撞,爱国人士惨遭镇压,流氓特务要霸占王掌柜苦心经营了一辈子的茶馆。

王利发绝望了。

这时,恰巧来了两位五十年前结交的朋友,一位是曾被清廷逮捕过的正人君子常四爷,一位是办了半辈子实业结果彻底垮了台的秦二爷。

三位老人撒着捡来的纸钱,凄惨地叫着、笑着。

最后只剩下王利发一人,他拿起腰带,步入内室,仰望屋顶,寻找安然了结一生的地方。

茶馆,在中国极为常见,但却是一个很特殊的地方。

茶馆几乎浓缩了整个社会的各种形态,并随着社会的变革而同步地演出着一幕幕的人间活剧。

《茶馆》是一部非常著名的话剧。

剧作者老舍 (1899—1966年),原名舒庆春, 字舍予。

老舍是他的笔名。

满族,北京人。

中国著名的现代文学家。

老舍的《茶馆》创作于1956年,他以独特的艺术手法,把三个历史时期的中国社会变迁状况,装进了不足5万字的《茶馆》里, 以话剧的形式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这出三幕话剧中,共有70多个人物,其中50个是有姓名或绰号的,这些人物的身份差异特大,有曾经做过国会议员的,有宪兵司令部里的处长,有清朝遗老,有地方恶势力的头头,也有说评书的艺人、看相算命及农民乡妇等等,形形的人物,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社会”层次。

《茶馆》的创作意图是十分清楚的,它通过“裕泰”的茶馆陈设由古朴→新式→简陋的变化,昭示了茶馆在各个特定历史时期中的时代特征和文化特征。

开始时,茶客的弄鸟、吃茶、玩虫,虽有些略带古风的声色,但由于“侦缉”的出现及“莫谈国事”的纸条,一动一静,均产生着一种压抑的气氛。

第二幕中,“裕泰”的生存,及茶馆设施的更新与场面的收缩,无疑暗示着茶馆在这个矛盾不断加剧的社会中所作的抗争。

茶馆中的“洋气”以及那张越写越大的“莫谈国事”纸条,则预示着更大的危机。

到了第三幕,不仅“莫谈国事”的纸条写得更大,数目更多,而且旁边还有一张纸条:“茶钱先付”。

这表明了茶馆已经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而“茶钱先付”“莫谈国事”显然反映了一种因果联系。

老舍以茶馆为载体,以小见大,反映社会的变革,是“吃茶”使各种人物、各个社会阶层和各类社会活动聚合在一起,如果没有“吃茶”一事,则茶馆中任何事情都将不复存在。

正因为如此,老舍在剧中对北京茶馆文化也花费了不少的笔墨。

如早先的茶馆里,除了喝茶,还有点心“烂肉面”可吃,一边喝茶,一边还可以做不少与茶无涉的事情;北京的茶馆也和江南茶馆一样,是个“吃讲茶”的地方;茶馆的老顾客是可以赊帐的,茶客也可以自己带茶叶来居坐;茶馆也是听书的好地方,说书人可以在此谋得一份生活的来源…… 这类细节,给《茶馆》所要表现的主题,增添了一种真切的氛围。

除了为表现主题服务之外,也展示了中国茶馆文化之一斑。

《茶馆》的艺术价值不仅在于通过一个茶馆反映了一段历史时期的社会变革,同时也在于反映了社会变革对茶馆经济和茶馆文化的影响。

老舍的作品《茶馆》里有哪些经典句子

王利发是裕馆的掌柜,他接续了父辈遗生意,也承继了父亲的经营办法和处世。

他在嘈杂、混乱、充满各类奇异纠葛的社会环境中,把个小茶馆经营得井井有条.面对客人他或卑躬屈膝、奉承施礼;或善意相待,多说好话;或冷漠处之,不屑一顾,甚至连对茶客的迎送,都做得极有分寸,恰到好处。

他的谈吐、作派,既不失买卖人的身份,又顾全了自己的得失,充分显示了一个小商人的精明、干练、巧于处世的特点。

他既圆滑、玲珑,又胆小怕事,心地善良,他的性格是复杂的。

他对现实社会黑暗也有不满,但他又深受剥削阶级的影响与烙印。

从巧于混世到为无情的世道逼上绝路,王利发的悲剧一生,是旧社会广大小商人、广大市民生活命运的真实写照。

关于剧本老舍《茶馆》的评析与鉴赏

《茶馆》是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

它是骄傲的作品,是一位成熟作家的成功之作。

《茶馆》的故事全部都发生在一个茶馆里,茶馆里人来人往,会聚了各色人流,三教九流,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

抓住了这个场景特点,将半个世纪的时间跨度,六七十个主,次人物高度浓缩在茶馆之中,展现了清末戊戌维新失败之后,初年割据时期,覆灭前夕的三个时代的生活场景,概括了中国社会各基层,几种势力的尖锐对立和冲突,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历史命运。

《茶馆》的成功也在与语言的成功。

话剧全凭借台词塑造人物,台词到位了,人物就活了,人物活了,全局自然也成功了。

被誉为“语言艺术大师”的的的确确将语言功力发挥到及至。

《茶馆》中的每个人物的台词都设计的非常传神,富有个性,同时简洁凝练,意韵深长。

其实,老舍这样炉火纯青的语言既归功于艺术锤炼,又来自于生活的积累。

出生贫寒的老舍非常熟悉茶馆里的,他既知道他们说什么,也知道他们怎样说。

因此使得文章具有真实性,给人一种融入当时社会的感觉。

然而历史的前进是曲折的。

茶馆的两次演出都受到了“左”的指责。

更加不辛,作家本人在之初含冤去世。

他未能看到自己的作品获得了远远超过他生前所获得的赞赏和推崇,未能听到《茶馆》无论在中国还是在世界的舞台上所赢得的空前掌声。

相信大家都感觉到有点遗憾吧

《茶馆》教学设计

一、作家作品:老舍(1899-1966),本名舒庆春,字舍予,191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担任过小学校长等职,1922年任南开中学国文教员。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29年夏,绕道欧、亚回国。1981年夏,到山东大学任文学系教授。抗日战争期间,到武汉、重庆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工作.任常务理事、总务组长,并组织出版会刊《抗战文艺》。1946年3月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讲学-年,期满后,留美写作。1949年底返回北京。曾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及书记处书记、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中国剧协和中国曲协理事、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

主要作品: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骆主要祥子》《四世同堂》等,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短作品小说集《赶集》(贫血集》《月牙集》,以及通俗文艺作品集《三四一》等,剧本《龙须沟》《茶馆》等。

人物评价:现代文学家、戏剧家,曾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

二、写作背景:1956年,提出了“百花齐故,百家争鸣”的双方,鼓励文艺繁荣发展。老舍先生积极响应号召,同年8月,完成一部歌领人民普选的作品《一家代表》。故事从戊戌变法开始,一直写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普选,其第一幕的场景,就是清末民初的一家大茶馆。北京人艺的曹禺等艺术家认为,第一幕茶馆里的戏非常生动精彩,后几幕则较弱,建议以第一幕为基础发展成一场戏,之后老舍创作了《茶馆》。

1958年5月,老舍在《剧本》杂志上发表了题为《答复有关《茶馆》的几个问题》的文章,文中说:“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这出戏虽只有三幕,可是写了五十来年的变迁。在这些变迁里,没法子躲开政治问题。可是,我不熟悉政治舞台上的高官大人,没法子正面描写他们的促进与促退。我也不十分懂政治,我只认识一些小人物,这些人物是经常下茶馆的,我要是把他们集合到一个茶馆里,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不就侧面地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吗,我就决定了去写《茶馆》。”

三:文学常识

戏剧相关知识

1. 戏剧冲突主要指剧本中所展示的人物之间、人物自身以及人物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它是题材的基本内容,情节发展的基本动力,是主旨显现的决定性依据,具有尖锐激烈、高度集中展紧张、曲折多变等特点。戏剧冲突包括下面三种类型:1然情况下造成的(灾难、命运);②自然情况下心灵方面所引的(社会、文化);③心灵本身的和矛盾(个体心灵)

2. 戏剧语言

戏剧里有两种语言:

一是舞台说明,包括人物表,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道具,布景的说明,人物的表情,动作、声调,上下场等的说明,这些说明对刻化人物性格和推动展开戏刷情节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一般出现在每一幕的开端、结尾和对话中间。

二是人物语言,戏剧上称为台词,包括对白、独白.潜台词等。潜台词(登场人物没说出来的语言),即隐在台词中的言外之意,它常用双关、暗示、隐喻等手法。台词作为一个重要的戏剧元素,在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的内心世界、推进戏剧冲突方面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戏剧语言是塑造艺术形象的重要手段,我们探究艺术形象要从分析戏剧语言入手。

3. 人物形象

戏剧中的一切因素,都集中在人物身上。一出戏的与否,关键在于人物能否在舞台上“站立”起来,这就要求人物形象必须具有典型性——个性和共性的统一,只有这样,人物才能栩栩如生。

课堂精读

整体性、宏观性阅读

1. 文脉架构:冲突一:常四爷出直言。二德子抖威风→爱国者与地痞的矛盾

冲突二:刘麻子拉纤。穷康六卖女→统治者与下层民众的矛盾

冲突三:刘麻子兜售洋表。常四爷深表忧虑→洋货冲击与清廷无能的矛盾

冲突四:黄胖子调解鸽子之争。老人家感慨人不如鸽→穷人富人生活和情感的矛盾

冲突五:秦仲义作势涨房租。王利发恭顺笑应酬→民族资本家与小商户的矛盾

冲突六:常四爷怜悯乡妇母女。秦仲义大谈实业救国众→民族资本家与正义民的矛盾

冲突七:秦仲义舌战庞总管。众茶客纷议谭嗣同→维新派与保守派的矛盾

冲突八:常四爷被捕。庞总管买妻→保守派与下层民众的矛盾

2. 主旨归纳:本剧描写了裕泰茶馆里形形的人物的种种活动,通过众多角色的对话,自然形成戏剧冲突,展现人物与时代的矛盾,透视了戊戌变法发生与失败的前因后果,描绘了帝国主义扩张渗透、流氓地痞横行、农民破产、宫廷生活荒淫、爱国者横遭迫害的社会现实,逼真地勾勒出晚清统治的真实图景,揭示其必然败亡的命运。

一、多角度、多层面阅读

任务(一):经典的语言,鲜明的个性——赏析戏剧的语言和形象

《茶馆》的语言魅力被人交口称赞,老舍自己也有自信。他说:“我有一些旧社会的生活经验,我认识茶馆里那些小人物。我知道他们做什么,所以也知道他们说什么。以此为基础,我再给这里夸大一些,那里润色一下,人物的台词,成为他们自己的,而又是我的。”剧本中人物语言有丰富的潜台词,富有动作性,很能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让我们看到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课文赏析

1. 作为裕泰茶馆掌柜的王利发,对不同人采取不同态度,反映了他鲜明的个性特征,试结合下面的语言简要分析。

(1)(夺回手去)算了吧,我送给你一碗茶喝,……这是我的相法,比你的更灵验!

(2)(向宋恩子、吴祥子那边稍一歪头,低声地)说话请留点神!(大声地)李三,再给这儿沏一碗来!(拾起地上的碎瓷片)

(3)是!出去吧,这里坐不住!

(4)哎哟!秦二爷,您怎么这样闲在,会想起下茶馆来了?也没带个底下人?二爷,您说得对,太对了!可是,这点小事用不着您分心,您派管事的来一趟,我跟他商量,该长多少租钱,我一定照办!是!嗻!

参考答案:①对唐铁嘴之流,厌恶仍笑脸相迎,精于处世。②对地痞特务,讨好,巧应付,怕得罪,圆滑世故。(3)对难民,同情,但无能为力,只好表现出强硬的一面。④对房东秦仲义,表示同意涨房租,吃了亏,受了气,还要乐呵呵、热呼呼地赔礼奉承,精明,干练,善于应酬。

2. 赏析剧中马五爷与二德子的两句对白:

马五爷 (并未立起)二德子,你威风啊!

二德子 :(四下扫视,看到马五爷)喝,马五爷,您在这儿哪?我可眼拙,没看见您!(过去请安)

答:参考答案:二德子是地痞流氓,正在向常四爷寻衅,但信洋教的马五爷端坐茶馆一角,“并未立起”,只消说一句“二德子,你威风啊!”,就让二德子“威风”扫地,赶紧过来向马五爷请安。短短两句对白,就把马五爷不可一世、二德子欺软怕硬的个性充分地表现出来,从而也生动地表现了“洋人的侵略势力越来越大”的晚清的社会现实。

3.秦仲义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如何理解庞太监出场时与秦仲义的语言交锋?

参考答案:

①秦仲义是一个民族资本家,他财大气粗,自命不凡,对穷苦人很少同情,考虑着多赚钱,想搞实业数国。2讲维新的秦仲义见到保皇派庞太监说:“庞老爷!这两天您心里安顿了吧?”表面上好像在恭维庞太监,骨子里其实是在嘲讽他。庞太监听出了对方话里的刺儿,便索性把他的保皇气焰发作出来:“那还用说吗?天下太平了:圣旨下来,谭嗣同问斩!告诉您,谁敢改祖宗的章程,谁就掉脑袋!”由此可以看出,秦仲义对清王朝的统治存在着阶级本能上的对立,在与庞太监的对话中,软中有硬,绵里藏针,表现了新兴阶级的一种挑战和锐气,从而真实地揭示了资产阶级的本质特征。

4.老舍是语言大师,你认为本课的语言特色是什么?

参考答案:(1)个性化的人物语言。老含善于根据人物的身的同性格,选取符合他们心理的个性化语言。王利发的语言谦恭、周到,应酬各种人物时反应机敏,对答如流.符合他茶馆掌柜的身份。常四爷的语言则豪爽耿直,带有多年陶荡社会的侠气和饱经沧桑的沉重感。宋恩子吴样子的语言则狡猾奸诈、傲慢无礼,具有老牌特务的特点。

②幽默的语言风格。老舍谈《茶馆》时说,作品写了“那些年代的啼笑皆非的形形”。他把对黑暗社会的讽刺、批判与内心强烈的爱国热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联系起来,在微笑中蕴藏着严肃和悲哀,形成自己特有的幽默的语言风格。如“庞老爷!这两天您心里安顿了吧?”秦仲义表面上是应酬和讨好,实则是暗讽,这两句话的台词是“你只是暂时安稳,前些日子你也有惶惶不安的时候:不要太得意,高兴得太早”。

3浓郁的北京地方色彩这个特点在本文中表现得很明显。老舍本人熟悉北京方言特别是北京市民的语言,在本文中恰当地运用地道纯熟的北京方言,使作品更具地方色彩,也更真实。

任务(二):

戏剧的结构与冲突:欣赏戏剧的核心要素

分析戏剧结构,可从戏剧是否具有贯穿全剧的矛盾冲突和故事情节、是否具有统领全剧的中心人物等方面入手。

戏剧冲突主要有三种:人与人的冲突、人物内心的冲突,人五与环境的冲突。又因剧作情节结构的不同分为单一型冲突和多样型冲突,《茶馆》就属于多样型冲突,这多样的冲突又统一于最大的冲突——人物与时代的冲突。

课文赏析

茶馆(节选)》独特的结构有什么特点?结合课文内容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没有一个完整的情节线索,没有贯穿始终的矛盾冲突,而是以写人来带动情节的发照,人物虽多但关系并不复杂。每个人的故事都是单一的,人物之间的联系也基本上是单线的、在小范围之内的。整幕剧由一个个发生在茶馆中的小情节、小故事组成,是平面展开的,形成卷轴式的平面结构。这与中外传统戏剧的写法完全不同。②这一幕出场的人物有二十几个,这些人物没有特别突出的主次之分,每一个人的台词也不多,有的人物在茶馆中一闪而过。比如松二爷的出场不过反映了他那类封建遗老的没落;就连起着贯穿全剧作用的王利发也没有什么重头戏,只是在与茶客的交流中表现着自己的性格。③随着情节的推进,这些人物渐次登场,共有多达八个故事片段。这些故事之间有的存在关联,比如康六卖女与庞总管买妻;而有的则没有什么关联,比如麻子卖表、秦仲义涨房租、茶客议论谭嗣同等故事之同题没有直接的关联。

6. 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茶馆(节选)》的戏剧冲突是什么?主题又是怎样体现的?

参考答案:(1)戏剧冲突:《茶馆(节选)》所采用的是特殊的戏剧冲突。本剧自始至终没有一个贯穿整体的冲突,一幕之中由众多独立的事件构成各自的戏剧冲突,众多各自独立的、零碎的冲突合在一起,使戏剧的每一幕都充满高潮,也构成全剧最大的冲突——人物与时代的矛盾冲突。

(2) 主题体现:主题体现在剧中人物的命运和人生轨迹之中。剧中人物仿佛是在某种外力的作用下按照自己的轨迹必然地运行,各自遵循着自己的道德准则行事。常四爷、王利发等正直、善良的人无法摆脱厄运的袭击,二德子、王麻子、黄胖子、宋恩子等地痞流氓和封建势力的鹰犬各有各的蝇营狗苟。作者通过对这种与人们认知期望相悖的社会现实的展示,把矛盾的焦点直接指向那个旧时代,深刻地反映了帝国主义的渗透、侵略和封建统治的荒淫、所造成的农民破产、市民贫困和社会黑暗,表明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日即将来临这一深刻主题。

二、曹禺曾称赞《茶馆》第一幕说:“这第一幕是古今中外剧作中罕见的第一幕。”对于这“罕见”,有人认为是说老舍“大茶馆小社会”的构思,有人认为是说老舍写人物“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编剧手法,还有人认为是说老舍对事件与情节的巧妙选择。你赞成哪一种观点?说说理由。

A:老舍“大茶馆小社会”的构思“罕见”。课文中的茶馆是个三教九流的聚会处,可容纳各色人物。这样就出现了两个在世界戏剧史上罕见的情形:一是A人物众多,在《茶馆》第一幕里光是有台词的人物就的有20多个;二是人物杂陈,在《茶馆》第一幕里,社会身份殊异的人物——上至在宫廷内当太监总管的权力人物、家道殷实的民族资本家、吃洋饭的恶霸,下至卖小东西的老人、卖亲生女儿的乡妇——同处一个舞台空间,能够最大限度地反映广阔的社会现实。

B:老舍“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编剧手法“罕见”。在《茶馆》第一幕里,有好几个仅仅出现在这一幕而又分量不小的戏剧人物,老舍先是让他们出场,通过他们的舞台亮相鲜明地反映出剧本所表现的当时中国社会的本质特征;完成使命之后,老舍又让他们“闪退”。尽管像马五爷、庞太监这样的人物都是“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但这些人物又都能给观众与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这种编剧手法罕见,即使是一闪而过的人物形象所产生的戏剧效果也不同凡响,让人难忘,从整体上呈现出一幅色彩斑驳的时代图画。

三、类文阅读拓展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茶馆(节选)

老舍

时间:与前幕相隔十余年,现在是袁世凯死后,帝国主义指使中阅进行割据,时时发动内战的时候。初夏,上午。

地点:同前幕。

幕启:北京城内的大茶馆已先后关了门。“裕泰”是硕果仅存的一家了,可是为避免被淘汰,它已改变了样子与作风。现在,它的前部仍然卖茶,后部却改成了公寓。前部只卖茶和瓜子什么的,“烂肉面”等已成为历史名词。厨房挪到后面去,专包公寓住客的伙食。茶座也大加改良,一律是小桌与藤椅,桌上铺着浅绿桌布。墙上的“醉八仙”大画,连

财神龛,均已撤去,代以时装美人,“莫谈国事”的纸条可是保存了下来,而且字写得更大。王利发真像个“圣之时者也”,不但没使“yu泰”亡灭,两且。使它有了新的发展。

[因为修理门面,茶馆伴歇了几天业,预备明天开张。王淑芬正和李三忙着布置,把桌椅移了又移,摆了又摆,以期尽善尽美。

[王淑芬梳时兴的圆髻,而李三却还带着小辫儿。

[二三学生由后面来,与他们打招呼,出去。

王淑芬:(看李三的辫子碍事)三爷,咱们的茶馆改了良,你的小辫儿也该剪了吧?

李三: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

王淑芬:也不能那么说!三爷你看,听说西直门的德泰,出新桥的广泰,鼓楼前的天泰,这些大茶馆全先后师儿关了门!只有咱们裕泰还开着,为什么?不是因为栓子的爸爸懂得改良吗?

李三:哼!皇上没啦,总算大改良吧?可是改来改去,袁世凯还是要做皇上。袁世凯死后,天下大乱,今个打地,明几个关城,改良?哼!我还留着我的小辫儿,万一把皇上改回来呢!

王淑芬:到顽固啦,三爷!人家给咱们改了,咱们还不随着走吗?你看,咱们这么一收拾,不比以前干净,好看?专招待文明人,不更体面,可是,你要还带着小辨儿,看着多么不顺眼哪!

李三:太太,您觉得不顺眼,我还不顺心呢!

王淑芬:哟,你不顺心?怎么?

李三:你还不明白?前面茶馆,后面公寓,全仗着掌柜物跟我两个人,无论怎么说,也忙不过来呀!

王淑芬:前面的事归他,后面的事不是还有我帮助你吗?

李三:就算有你帮助,打扫二十来间屋子,侍候二十多人的伙食,还要沏茶灌水,买东西送信,问问你自己受得了受不了!

王淑芬:三爷,你说的对!可是呀,这兵荒马乱的年月,能有个事儿做也就得念佛!咱们都得忍着点!

李三:我干不了!天天睡四五个钟头的觉,谁也不是tie打的!

王淑芬:唉!三爷,这年月谁也舒服不了!你等着,大栓子暑假就高小毕业,二栓子也快长起来,他们一有用处,咱们可就清闲点啦。从老王掌柜在世的时员你就帮助我们,老朋友,老伙计啦!

王利发老气横秋地从后面进来。

李三:老依计?二十多年了,他们可给我长过工钱?”什么都改良,为什么工钱不跟着改良呢?

王利发:哟!你这是什么话呀?咱们的买卖要是越做越好,我能不给你涨工钱吗?得了,明天咱们开张取个吉利,先别吵嘴,就这么办吧!All right?

李三:就这么办啦?不改我的良,我干不下去啦!

[后面叫:李三!李三!

王利发:崔先生叫你快去!咱们的事,有工夫再细研究!

李三:哼!

王淑芬:我说,昨天就关了城门,今儿个还说不定关不关,三爷,这里的事交给掌柜的,你去买点菜吧!别的不说,咸菜总得买下点呀!

后面又叫:李三!李三!

李三:后边叫,前边催,把我劈成两半儿好不好!(忿然地往后走)

王利发:栓子的妈,他岁数大了点,你可得.….…

王淑芬:他抱怨了大半天了!可是抱怨得对!当着他,我不便直说;对你,我可得说实话:咱们得添人!

王利发:添人得给工钱,咱们赚得出来吗?我要是会干别的,可是还开茶馆,我是孙子!

[远处隐隐有炮声。]

王利发:听听,又开炮了!你闹,闹!明天开得了张才怪!这是怎么说的!

王淑芬:明白人别说糊涂话,开炮是我闹的?

王利发:别再瞎扯,干活儿去!嘿!

王淑芬:早晚不是累死,就得叫炮轰死,我看透了!

(慢烫地往后边走)

王利发:(温和了些)栓子的妈,甭害怕,开过多少回炮,一回也没打死咱们,北京城是宝地!王淑芬:心哪,老跳到嗓子眼里,宝地!我给三爷拿菜钱去,(下)。

7.下列对剧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经过了停业改良的裕泰茶馆准备重新开展,老伙计李三海抱怨工资少而事务多,这一情节按时出茶馆的前景暗淡。

B. 文中说“王利发真像个‘圣之时者也”,这句话表明了王利发精明干练,善于经营,善于改良,能多项应时代。

C. “改良?哼!我还留着我的小辫儿,万一把皇上改回来呢!”由此可见李三老于世故,也可见他对清王朝的愚忠。

D. “可是呀,这兵荒马乱的年月,能有个事儿做也就得念佛!”王淑芬的这句话道出了当时人们生存的艰难与无奈。

解析:选C ,C项,“可见他对清王朝的愚忠”错误,李三之所以发出这样的感慨,是因为他见惯了军间混战,“你方冒罢我登场”的情景,对社会改良失去了信心。

8.下列对剧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的舞台说明属于社会环境描写。“莫谈国事”的纸条是剧中的重要道具,对它的交代属于细节描写。“字写得更大”,影射社会更加黑暗。

B。“王淑芬正和李三忙着布置,把桌椅移了又移,摆了又摆,以期尽善尽美”既摹动作又写心理,表现出他们对茶馆即将开业的期待和兴奋。

C. “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运用了谐音双关的手法,在无奈而悲凉的语气里折射出李三对社会改良的失望,这是一种含泪的幽默。

D. 在影视片或戏剧中,有时会出现一种画外音。文中的“远处隐隐有炮声”就是画外音,与开头的时间交代相照应,暗示了时代背景。

解析:选B 。B项,“表现出他们对茶馆即将开业的期待和兴奋”错误,这些动作描写,主要是表现此时没有顾容光临,他们无事可做以及对茶馆前景的不自信。

9.《(茶馆)一剧中,王淑芬是一个不具有主角光环的人的,但在上述节选部分中,她形象丰满,性格鲜明,请简要分析其形象特点。

参考答案:1勤劳。作为老板娘,她并没有把自己放在主子的位置上吆三喝四,而是和伙计一起忙前忙后,里外操劳。②善良。从王淑芬对李三抱怨的理解中可以看出她比王利发更能体谅别人,内心更为善良;她还劝王利发添人,既是出于茶馆的实际需要,也是出于对李三忙不过来的关照。③能够顺应时代潮流。王淑芬是裕泰茶馆的老板娘,也许是平时见惯了三教九流的人,所以她的思想比较超前、活跃,在急剧变革的时代,她没有因循守旧,抵制变革;她梳着时兴的圆髻,看不顺眼李三的小辫儿,又劝李三不要顽固,既然改了,就应该随着走。

10.矛盾冲突是戏剧的灵魂,一部优秀剧作中的矛盾冲突往往是多层面、立体性的。上述《茶馆》节选部分主要揭示了哪些矛盾冲突?请简要分析。

解析:节选部分有三组矛盾冲突:一是雇员李三与老板王利发之间的薪酬利益冲突。“二十多年了,他们可给我涨过工钱?什么都改良,为什么工钱不跟着改良呢?”“添人得给工钱,咱们赚得出来吗?”二是新思潮与旧思想之间的冲突。“王淑芬梳时兴的圆髻,而李三却还带着小辫儿”“三爷,咱们的茶馆改了良,你的小辫儿也该剪了吧?”三是小人物与大时代之间的冲突。在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下,军阀割据,社会动荡,开茶馆的王利发、老板娘王淑芬,以及伙计李三一干人等,尽管他们努力经营,可还是生意惨淡,难以维持生计。

参考答案:1雇员(李三)与老板(王利发)之间的薪酬利益冲突。②新思潮(王淑芬时兴的圆髻)与旧思想(李三的小辫儿)之间的冲突。③小人物(王利发一干人等)与大时代(军阀割据)之间的冲突。

(一) 美文阅读——审美鉴赏提升品位

《茶馆》:时代是英雄的时代,生活却是人民的生活

一开始总是读不懂老舍,偶尔读懂的还是他的救世情怀。从《骆驼祥子》到《茶馆》,我看见的是人世的辛酸。

老舍是旗人,一个被时代舍弃的身份。老舍出身贫寒,如果清王朝没有颠覆,我想老舍应该过得很不错,只是时代更迭,错过的就永远错过了。

北京至今还有一个茶馆名字叫作“老舍茶馆”,这大抵是对老舍的祭奠。这里的茶馆不是书中真正的茶馆,只是取其名号罢了。

《茶馆》的内容有着跨时代的意义,跨越的时代较长,从清末到民初再到抗战胜利,三幕话剧写尽了中国从故步自封到抗战胜利作出的斗争,反映了当时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在茶馆里,兴也国事,败也国事。

书的一开场就是茶馆的掌柜王利发,尽管受尽压迫,但是王掌柜用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以及随和的秉性让这个茶馆得以开下去。在乱世中,能够娶妻生子,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毕竟在那个人人自危的年代里,生命都是挂在裤腰带上的,随时都有丧命的可能。由此可见,王掌柜还是一个善于生活的人。

好景不长,随着战争的爆发,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那些为虎作伥的坏人总想从你手里夺取点什么。悲剧从这个时候开始发生,再也维持不了表面上的太平。

王掌柜让自己的儿孙后代离开了茶馆,因为他知道自己已经没有办法保住茶馆。这一生,王掌柜的生命以及心血都在茶馆里,生于茶馆,死于茶馆。既然已经改变不了茶馆变成舞厅的既定事实,就留下来,陪着茶馆一起变成记忆中最美好的样子。

王掌柜终究是无力反抗那些心怀不轨的人,最终悬梁自缢,自缢在茶馆里。茶馆在,王掌柜在;茶馆亡,王掌柜亡。

秦二爷属于资产阶级,但是他有着一颗救世的心,他准备开工厂救国人,这时的他只是被眼前的壮志满怀冲昏了头脑,完全不知道前方的路有多困难,最后在各种打压下,秦二爷的踌躇满志无疑变成了别人口中的笑话。这得有多可笑,可笑到让人不禁哭了起来。

常四爷似乎已被清王朝的改革伤害得遍体鳞伤,尽管如此,常四爷对自己的生活还是有着最直接的思考,最后他选择卖花生米自食其力。尽管抗日战争胜利,但特务和美国兵还在北京横行,本来能够看见希望的三个人,最后一点希望都看不见了。

王掌柜的茶馆经历了由盛到衰,由衰到盛,再由盛到衰的阶段,王掌柜终究是撑不下去了。三个人齐聚茶馆里喝茶,希望能够得到生命的解脱,只是再也没有办法得到解脱。三个人在活着的时候祭奠自己,希望死后能超生。三个人的生命在历史的改革中根本不算什么,在悠悠的历史长河里有多少人献出了鲜活的生命?

老舍的内心充满了孤寂,侥幸从抗日战争活到新中国成立,已经很不容易,已经不再想经历人生的大起大落,索性选择自杀。

心疼老舍,心疼那个时代里献身的文人,也心疼死去了那么多人才换来如今的太平盛世。感恩历史,铭记历史。

[美之领悟]

本文对老舍《茶馆》的解读富有时代意义。老舍是戏剧大师,在老舍笔下,《茶馆》既是老北京街头现实生活的多角度呈现,也是三个历史时期50年间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缩影。当年有人批判老舍为何只写清末和,而不据歌新中国,这与那些评论莎士比亚写李尔王分国土犯了逻辑错误的荒谬如出一辙。老裕泰茶馆没了,老板上吊了,这个人吃人的社会早该彻底地被推翻,这就是写给旧中国的一曲挽歌。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揭露黑暗比歌领光明往往更具说服力,这正是戏剧大师的匠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