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感悟

傅雷家书第三章阅读感想(傅雷家书第三章阅读感想100字)

傅雷家书第三章阅读感想(傅雷家书第三章阅读感想100字)

傅雷家书第一章读后感300字

傅雷家书读后感300字(篇1)读了《傅雷家书》之后,真为傅雷对人生的如此认真和对子女的如此关爱而感动万分。

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穿衣花钱,事无巨细。

从家信的话语中看出傅雷是一位对自己要求极严格的人,有些方面甚至有些刻薄自己的味道,傅雷给儿子立下的三个原则:不说对不起祖国的话、不做对不起祖国的事、不入他国籍。

爱子的精神令人感动。

从书中我体会了父母对我含辛茹苦的养育,他们辛辛苦苦的工作,为我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我在一个舒适的场所学习,用功努力,能为将来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过上不愁吃不愁穿的生活。

他们辛苦了

而我们还总是不懂道理,不顾父母的苦口婆心,一意孤行。

其实到最后吃亏的还是我们

没有才能、水平,以后如何面对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

我读了《傅雷家书》后,我学会了许多做人的大道理,还感受到了亲情的伟大。

傅雷家书读后感300字(篇2)“一个人对人民的服务不一定要站在大会上讲演或是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随时随地地点点滴滴的把自己知道的、想到的告诉人家,无形中就是替国家播种、施肥、垦殖。

”这是傅雷在给儿子家属中的一段话。

在《傅雷家书》中,我看到了一位父亲对孩子的淳淳教诲,字里行间,流露出傅雷对傅聪强烈的父爱。

这种爱使人震撼,使我对傅雷爱子教子的精神所深深打动。

这本书主要是傅雷在书信中告诉孩子如何做人,如何搞艺术,以及如何对待生活等问题。

他教儿子要做一个谦虚谨慎的人,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在生活上,傅雷也对儿子积极的引导。

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

而且他敢于剖析自己,在子女面前承认错误,从自身的经历中给出经验和教训,他无疑是儿子的良师益友。

人自爱其子,是一种自然的规律。

生命有限,而傅雷却通过自己的儿女来延续自己的生命,让儿女学会对社会、对祖国、对世界负起责任来。

在傅雷的文字之中,他高度负责的精神可见一斑。

傅聪在异国漂流的生活中,他从父亲的书信里得到了无尽的精神养料,好像父母仍在身边,给他力量,突破冲重重的阻力,踏上一条完美的成长道路。

傅雷家书读后感300字(篇3)有你在,灯亮着。

——题记深夜,伫立窗前,望着那苍茫,深邃引入深思的天空,心中隐隐有一种冲动,精神的饥渴,历史的荒漠,常常会让回忆变得丰富,耐人咀嚼,让我想起我的父亲,想起无处不在的父爱,想起《傅雷家书》。

在这样的深夜,读着《傅雷家书》,我不禁泪流满面,虽然读这本书已不下三遍,每每于生活失意、彷徨之时,总是不自觉地读它。

在我看来,家书是所有文体中最简单的。

我喜欢简单,所以我喜欢家书,因为简单本身就是一种魅力。

文学翻译家傅雷先生在儿子傅聪留学海外的过程中,先后写了近百封家书给他,教导他立身行事、爱国成才,把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融入了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中。

其声殷殷,其意绵绵,其情拳拳。

由这些信件汇集而成的《傅雷家书》曾先后再版 5次,重印19次,累计发行超过100万册,数字虽不能说明太多,但时间足以证明一切:《傅雷家书》自问世以来已畅销18年。

打开《傅雷家书》,就是走近一位父亲,聆听他“充满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诲”。

父亲对孩子的深爱作为一条人类的公理,如同太阳的光辉温暖着其间的每一个人。

傅雷对傅聪的爱自是如是,这样的爱是高尚的、纯洁的又是无私的,它荡涤了世间尘事的功利,洗去了人生的浮华,留下的是舔犊情深的人间第一情。

“多少对你的爱,对你的友谊,不知如何在笔底下传达给你!孩子,我精神上永远和你在一起!”这是多么真挚的人间真爱呀。

然而,这样的爱毕竟又是特殊的,它超越了那种爱加威严式的教导,代之的却是建立在父子心与心相互交流基础上的一种隐没、深沉的父爱。

傅雷是“清高”的那类人,在他的骨子里都渗透着这种独特的个性,当他把这种“清高”带到给儿子的信中,却成就了一份“清高”的父爱!于是这一封封家书中便少了几分唏嘘不已,更没了世事钻营的技巧,写下的却是对人生、艺术的见解,对崇高精神和真理的追求。

人生何其大,真理又何其空!而这又是多么可能会使这些家书变成概念的准则!然而没有,丝毫没有!做父亲的以其大半生的心路历程来给爱子昭示生活的方向、精神的归宿!这般的昭示却不是那种艺术化的“展示”,却是结合了百般的勇气和无私的爱。

傅雷极其敏锐地觉察到孩子在艺术之外所遇到的问题,譬如交友、感情、花销等等。

有一句话我一直记着,那就是“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

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永远保持赤子之心,到老也不会落伍。

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我想:一个人有了它,也便有了整个世界!

傅雷家书每二章读后感100 30篇

《傅雷家:1、主要人物形象:傅严谨、认真、一丝不苟,对亲主要是儿子)无私的热爱,知,为人坦荡,禀性刚毅 傅雷夫人:因材施教,教育思想非常成功 傅聪:刻苦用功,先做人、后成“家”,生活有条有理,严谨,热爱音乐 傅敏:正直,善良,勤勤恳恳2、情节内容:(1)评价及简介:《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1954—1966年间写给孩子傅聪、傅敏等的家信摘编,该书是一本优秀的青年思想修养读物,是素质教育的经典范本,是充满着父爱的教子名篇。

他们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地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是他们先做人、后成“家”,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因此傅雷夫妇也成为是中国父母的典范。

《傅雷家书》凝聚着傅雷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

信中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的问题。

傅雷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以及自身的人生经验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同时,对儿子的生活,傅雷也进行了有益的引导,对日常生活中如何劳逸结合,正确理财,以及如何正确处理恋爱婚姻等问题,都像良师益友一样提出意见和建议。

拳拳爱子之心,溢于言表。

(2)有感染力的细节:关于为什么这么强调写家信,傅雷这样认为:长篇累牍的给你写信有好几种作用: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

傅雷又说家信作为自己的工作、思想总结也是很好的:对自己的工作(思想方面亦然如此)需要来个“小结”吗

你给我们谈技巧,就等于你自己作小结。

千万别懒洋洋的拖延

我等着。

同时不要一次写完,一次写必有遗漏,一定要分几次写才写的完全;写得完全是表示你考虑得完全,回忆得清楚,思考也细致深入。

傅雷在与儿子沟通时,想到的不全是自家的人,认为儿子在国外寄回来的家信:也有一个道义的责任,使你要尽量的把国外的思潮向我们报导。

一个人对人民的服务不一定要站在大会上演讲或是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随时随地,点点滴滴的把自己知道的,想到的告诉人家,无形中就是替国家播种,施肥,垦植

因为傅雷家庭教育的信条是诉人家,无形中就是替国家播种,施肥,垦植

因为傅雷家庭教育的信条是:“先为人,次为艺术,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

傅雷与儿子的书信往来过程是十分高兴的,虽然他自己工作很繁忙(翻译家,文艺批评家,著作等身;还有很多社会职务,是上海市政协委员),但从未觉得写信是一份耗时的差事。

我跟你是永远谈不完的,正如一个人对自己的独白是终身不会完的。

我高兴的是我有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的

我跟你的讨论与争辩,常常就是我跟自己的讨论与争辩。

父子之间能有这种境界,也是人生莫大的幸福。

世界上最高的最纯洁的欢乐,莫过于欣赏艺术,更莫过于欣赏自己的孩子的手和心传达出来的艺术

傅雷写信不仅是言教,同时也是身教。

他经常以自我批判来教育身在千里之外留学欧洲的儿子。

许多事你们一时觉得我看得不对,日子久了,现实却给你证明我并没大错。

你过去承认我“在高山上看事情”,也许我是近视眼,看出来的形势都不准确。

但至少你得用你不近视的眼睛,来检查我看到的是否不准确。

果然不准确的话,你当然不用,也不该听我的。

等到有一天,我发觉你处处比我看得清楚,我第一个会佩服你,非但不来和你“缠夹二”乱提意见,而且还要遇事来请教你呢

尽管我埋葬了自己的过去,却始终埋葬不了自己的错误。

可怜过了四十五岁,父性才真正觉醒

我做父亲的一向低估了你,你把我的错误用你的才具与苦功给点破了,我真高兴,我真骄傲,能够有这么一个儿子把我错误的估计全部推翻

有一次,儿子的来信给邮局弄丢了,傅雷误解了儿子,显示出了内心的不高兴: 转往苏联学习一节,你从来没和我们谈过。

老实说,我是很有自卑感的,因为这反映你对我还是不放心。

大概我对你从小的不得当,不合理的教育,后果还没有完全消失。

但傅雷的出发:“先为人,次为艺术,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

傅雷与儿子的书信往来过程是十分高兴的,虽然他自己工作很繁忙(翻译家,文艺批评家,著作等身;还有很多社会职务,是上海市政协委员),但从未觉得写信是一份耗时的差事。

我跟你是永远谈不完的,正如一个人对自己的独白是终身不会完的。

我高兴的是我有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的

我跟你的讨论与争辩,常常就是我跟自己的讨论与争辩。

父子之间能有这种境界,也是人生莫大的幸福。

世界上最高的最纯洁的欢乐,莫过于欣赏艺术,更莫过于欣赏自己的孩子的手和心传达出来的艺术

傅雷写信不仅是言教,同时也是身教。

他经常以自我批判来教育身在千里之外留学欧洲的儿子。

许多事你们一时觉得我看得不对,日子久了,现实却给你证明我并没大错。

你过去承认我“在高山上看事情”,也许我是近视眼,看出来的形势都不准确。

但至少你得用你不近视的眼睛,来检查我看到的是否不准确。

果然不准确的话,你当然不用,也不该听我的。

等到有一天,我发觉你处处比我看得清楚,我第一个会佩服你,非但不来和你“缠夹二”乱提意见,而且还要遇事来请教你呢

尽管我埋葬了自己的过去,却始终埋葬不了自己的错误。

可怜过了四十五岁,父性才真正觉醒

我做父亲的一向低估了你,你把我的错误用你的才具与苦功给点破了,我真高兴,我真骄傲,能够有这么一个儿子把我错误的估计全部推翻

有一次,儿子的来信给邮局弄丢了,傅雷误解了儿子,显示出了内心的不高兴:转往苏联学习一节,你从来没和我们谈过。

老实说,我是很有自卑感的,因为这反映你对我还是不放心。

大概我对你从小的不得当,不合理的教育,后果还没有完全消失。

但傅雷的出发点还是让儿子心领了的。

孩子,以后随时来信把苦闷告诉我,我相信还能凭一些经验安慰你呢。

爸爸受的痛苦不能为儿女减除一些危险,那末爸爸的痛苦也是白受了。

父母的缺点与坏脾气应该不断的作为孩子的戒鉴,不然的话,人的性格就没有改善的指望了。

家里嘱咐你的话就多听一些,在外就不必只受别人批评。

一个人的发泄是要求心里健康,不是使自己越来越苦闷。

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

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

对自己父母,不用怕“自吹自捧”的嫌疑,只要用时分析一下弱点,把别人没说出而自己感觉到的短处也一齐告诉我们。

傅雷甚至这样劝儿子勤于写家信,真是太可爱的父亲啊:想到你们俩的忙碌,不忍心要求多动笔,但除了在外演出,平时你们该反过来想一想:假定我们也住在伦敦,难道每两星期不得上你们家吃一顿饭,你们也得花费一二小时陪我们谈谈话吗

(3)名句摘录:〈一〉真的,巴尔扎克说得好: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

〈二〉在公共团体中,赶任务而妨碍学习是免不了的。

这一点我早预料到。

一切只有你自己用坚定的意志和立场向领导婉转而有力地去争取。

〈三〉自己责备自己而没有行动表现,我是最不赞成的

……只有事实才能证明你的心意,只有行动才能表明你的心迹。

〈四〉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

〈五〉得失成败尽量置之度外,只求竭尽所能,无愧于心。

〈六〉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

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一潭死水;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解脱。

〈七〉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

〈八〉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

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终不至于被回忆侵蚀。

〈九〉最折磨人的不是脑力劳动,也不是体力劳动。

而是操心。

〈十〉……多思考人生问题、宇宙问题。

把个人看得渺小一些。

那么自然会减少患得患失之心。

结果身心反而会舒坦,工作反而会顺利。

〈十一〉人寿有限,精力也有限,要从长远着眼,马拉松才会跑得好。

〈十二〉中国哲学的思想,佛教的思想,都是要人能控制感情,而不是让感情控制。

〈十三〉假如你能掀动听众的感情,使他们如醉如痴,哭笑无常。

而你自己屹如泰山,像调度千军万马一样的大将军一样不动声色。

那才是你最大的成功,才是到了艺术与人生最高的境界。

〈十四〉一个人没有灵性,光谈理论,其不成为现代学究、当世腐儒、八股专家也鲜矣

为学最重要的是“通”,“通”才能不拘泥、不迂腐、不酸、不八股;“通”才能培养气节、胸襟、目光。

“通”才能成为“大”,不大不博,便有坐井观天的危险。

〈十五〉艺术家与行政工作,总是不两立的

〈十六〉世界上最纯洁的欢乐,莫过于欣赏艺术…… 〈十七〉永远保持赤子之心,到老你也不会落伍。

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

〈十八〉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象征。

〈十九〉惟有肉体禁止,精神的活动才最圆满:这是千古不变的定律。

〈二十〉只要是先进经验,苏联的要学,别的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的也要学。

(50年代怀有如此“”的思想,相当不易) 〈二十一〉我们一辈子的追求,有史以来有多少世代的人追求的无非是完美。

但完美永远是追求不到的,因为人的理想、幻想永无止境。

所谓完美像水中花、镜中月,始终可望不可及。

〈二十二〉一个人对人民的服务不一定要站在大会上讲演或是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随时随地地点点滴滴的把自己知道的、想到的告诉人家,无形中就是替国家播种、施肥、垦殖。

〈二十三〉一个人要做一件事,事前必须考虑周详。

尤其是改弦易辙,丢开老路的时候,一定要把自己的理智做一个天平。

把老路和新路放在两盘里精密地称过。

〈二十四〉孩子,可怕的敌人不一定是面目狰狞的,和颜悦色、一腔热血的友情,有时也会耽误你许许多多宝贵的光阴。

〈二十五〉现在我深信这是一个魔障。

凡是一天到晚闹技巧的,就是艺术工匠而不是艺术家……艺术是目的,技巧是手段。

老是注意手段的人,必然会忘了目的。

〈二十六〉生性并不“薄情”的人,在行动上做得跟“薄情”一样,是最冤枉的、犯不着的。

正如一个并不调皮的人耍调皮,而结果反而吃亏,一个道理。

〈二十七〉汉魏人的胸怀更近原始,味道浓,苍茫一片,千载之下,犹令人缅怀不已。

〈二十八〉艺术特别需要苦思冥想,老在人堆里。

会缺少反省的机会;思想、感觉、感情,也不能好好地整理、归纳。

〈二十九〉而且究竟像太白那样的天纵之才不多,共鸣的人也少。

所谓曲高和寡也

同时,积雪的高峰也会令人有“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之感,平常人也不敢随便瞻仰。

〈三十〉人毕竟是有感情的动物,偶尔流露一下不是可耻的事。

〈三十一〉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

〈三十二〉艺术不但不能限于感性认识,还不能限于理性认识,必须要进行第三部的感情深入〈三十三〉艺术家最需要的,除了理智以外,还有一个“爱”字。

〈三十四〉一切伟大的艺术家必须兼有独特的个性与普遍的人间性。

〈三十五〉事情主观上故盼望必成,客观方面仍需有万一不成的思想准备3、主题思想:拳拳爱子之心、殷殷爱国之情4、读后感(3)或许我们都有过这样的感受,因为一本书,改变了对人和事的看法,使平淡的生活增加了些许亮色;因为书中的一个人物,产生了对生活的渴望和冲动,让纯真本性复苏,开始反省自己,是不是在平庸之中迷失了自我

那就让我们将那些因一本书而沉淀在我们记忆中的思想碎片重新拾起。

这些书大都是被称之为人文经典的作品,经过岁月的洗刷,它们仍使我们感动着、渴望着,让我们共同来分享那一份美好的情感、一段成长的经历、一个温馨的回忆……《傅雷家书》摘编了1954年至1966年间傅先生暨夫人写给儿子傅聪、傅敏等家信180多封,其中大部分是写给后来成为著名钢琴演奏家的大儿子傅聪的信件。

洋洋洒洒数万言,从父亲对国事、政事的看法,与儿子就音乐和艺术的探讨以及对儿子生活的嘘寒问暖中,教育儿子懂得国家的尊严和荣辱,做人的态度和品格。

信中也不乏傅先生对过去教子过于严格的自责和悔赎,文章隽永,字字爱意涌动,使阅者无不为傅先生爱子、教子情之深切所感动。

傅先生是一代宗师,治学严谨,治家也不例外。

傅先生也是严厉的,一生做事力求尽善尽美。

《傅雷家书》,这本傅先生以仁慈的博爱,滴着心血写就的舐犊之作,从某种意义上讲,反映了先生培育子女,延续自己生命的心路历程。

正像楼适夷先生在该书《代序》中指出的那样,它告诉我们:“一颗纯洁、正直、真诚、高尚的灵魂”,尽管傅先生遭受了意想不到的磨难,“而最后真实的光不能永远掩灭,还要为大家所认识,得到他应该得到的尊敬和爱”。

也正是因为如此,《傅雷家书》虽然内容严肃,但自1981年出版以来,一版再版,不论在大陆还是海外,都很畅销并影响深远。

书信之于通讯尚不发达的年代,无疑是沟通两地相思情感的使者。

人们常把家比做港湾,离家在外的人就是漂泊在江河上的行船。

不论是太平盛世还是炮火连天的年代,接到家书,犹如雾夜航行中看到了灯塔。

亲人祝福的笑容,情人发辫的香气,还有家乡那沁人心脾的稻花的芳,亲情、爱情、乡情纷纷跃然纸上;欣喜、激动、释然伴随着潸潸,方寸之间淋漓尽致。

还是在举国上下全都陷入“疯狂”的年代里,16岁的我有幸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在辽西的一个县城边上服役,每人每月三两油、半斤肉,合下来每天的生活费仅四角多一点。

我所在的部队正在执行施工任务,体力消耗甚大,每天收工回来就再也不想动一动,说苦不堪言那是一点都不夸张。

部队虽然距县城近在咫尺,但纪律很严,几个月、半年才能轮到一次外出的机会,惟一能和外界接触的渠道就是通信。

家信每每由母亲执笔。

母亲文化不高,信中没有什么修辞,但很实在。

除了平安和询问的话外,再就是鼓励和写一些如何待人处世经验之谈。

母亲的每一封来信,我都要反反复复看上许多遍。

每当夜深人静我在翻阅这些信的时候,犹如把玩藏在密隅的心爱之物,总能在幻觉中隐约看到母亲的影像和听到她的声音。

家里的来信时间不定,在接不到信的日子里,疑虑、惆怅煎熬着的思念和企盼,还有于精神和身体双重疲惫之中的行船人对港湾渴望的心情,到现在都不能忘怀。

这种心情状态,就像等待已久的心灵,抚摸着由远方而至的亲人的面庞和肌肤,是一种那些无法互通家书的人在现实中难以体察到的感觉,好像没有进过沙漠戈壁的人,不知道在骄阳的烘烤和高温的蒸腾下,一滴水对于人生命的重要。

傅先生是大家,其处世的风格和文章的长短,当然不是我辈所能指指点点的。

但傅先生苦心孤诣、垂范后来的教子家书,我却能从散发着内心感动的字里行间,感受到在襁褓中父母留在记忆里的体温和心的搏动,自然、温馨,如细雨润物,充满了亲和力;炽热、真诚,像酒窖的醇酿,熏陶着情操的升华。

傅先生的家书还于殷殷切切之中,又多了一层信念的支撑,能使苦旅中的人们见到光明和希望,有了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如此家书便也就不仅仅是家书,而成了推动舟行长河的顺风顺水了,仅此,足见家书的风骨。

翻看着手中这本内文纸张略微泛黄的《傅雷家书》,再次想到我的母亲。

如今和母亲同住一个城市,离的也不远,信,是早就不用写了,什么时候想了,过去看看也很方便。

母亲老了,母子相见时只有很少的家常话,更多的便是沉默。

但从母亲的眼神里,我永远都能看出那深藏在她内心的对子女的挚爱之情。

岁月留给母亲的衰老迟早也会光顾我们,正像傅先生在家书中说的那样,“人的关总是过不完的,等到过得差不多的时候,又要离开世界了。

”父母对于子女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情感之爱,尤其是他们为你花费的心血最多,却从来也没有向你索取什么

今天的年轻人,恐怕长到这么大都没有接到过一封真正意义上的家信,当然也不会有等信、写信的心情了。

至于有一天,你也为人父母,也有离家求学或外出务工的子女,你会像傅先生那样,拿起你的笔(可能今天更多的是电话、手机短信或E—MAIL),把你从父辈那里继承下来的和你自己生命中积淀下来的统统告诉他们吗

抑或像傅先生那样,把你对子女全部的爱,也像园丁那样,以血泪灌溉出来的花朵,送到世间去让别人享受吗

这,又怎是一个情字所能了得的。

(4)谆谆人世语 悠悠父子情 —读《傅雷家书》有感 每个人都有生身父母,大都体会过父母的慈爱和教诲。

当我读着这本家书,感到的是一种另一番教诲,不是老师的教导,不是长者的叮嘱,而是父母对儿女的关切,是不同于我的父母的关爱,却不失被细心呵护的感觉,我似乎找到了另外一种父母之爱,这也是大多数子女所体会不到的。

这也许是这十年对她爱慕不减的原因吧。

是那一封封家书,就象一次次珍贵的谈心,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我像一个乖孩子在感受着,聆听着,用心铭记着。

父亲傅雷是一个睿智,博学,正直的学者,年轻时甚至有些暴燥,极富个性。

母亲朱梅馥是一个具有东方文化素养,又经西方文化洗礼,既端庄贤淑,又温厚善良的东方女性。

父亲傅雷对当今中外的文学、音乐、绘画、涉猎广泛,研究精深,个人的文化修养极高。

而他培养的对象又是从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终于成长为国际大师的儿子傅聪。

他深刻懂得,艺术即使是像钢琴演奏也需要严格的技术因素,但绝不是“手艺”,而是全身心、全人格的体现。

教育儿子说:“我始终认为弄学问也好,弄艺术也好,顶要紧的是“人”,要把一个“人”’尽量发展,没成为艺术家之前,先要学做人,否则,那种某某家无论如何高明,也不会对人类有多大的贡献。

一个纯粹投身艺术的人,他除了艺术和个人的人格,已别无所求。

而所谓“人”在傅雷心中又是具体而微的,这不只是一个愿望,一个口号。

它大到对世界对人类对祖国的忠诚与献身精神,小到对自己事业的严谨,对父母的孝敬,对妻子的理解,对友人的宽容,甚至具体到了一个乐段的处理,一位友人的交往,以至于儿子的言谈举止也都一一告诫“手要垂直,人要立直”都使读者印象深刻,颇有感言。

母亲在那个险恶的年代,在个人安危毫无保障的日子里,她心系远方的儿子和孙子,她克制着内心的恐惧和痛苦,把坚强、安详、无微不至的关怀传送给漂泊异国他乡的亲人。

一件为孙儿一针又一针织出来的毛衣,情重如山,她却为“礼薄”而不安,为了让儿子在异国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她一丝不苟地写下菜肴的制作程序,惟恐疏漏一个细节。

她爱夫爱子,一生为这个家奉献,然而,她同样为了不能再忍受的人格尊严的践踏和侮辱,夫妻二人一同将生命融合,迈向永恒,或许更多的是徇情,也算是个结束。

然而这个结束却从没让人把他们夫妇俩分开过。

夫妇二人作为中国人的典范,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两个儿子成材,大儿子傅聪成为著名的钢琴大师,小儿子傅敏成为英语特级教师。

是他们教儿子先做“人”,后成“家”,在他们的人生的句号中,就用“人”字结束了,一切美好的的回忆不愿让自己屈辱,不愿再让生活中有如此多的自己不能忍受的不愉快。

他们宁肯抛弃自己而获一个解脱,来完成人的诠释。

他们的死在我心中有了震撼,我不再象年轻时那样为他们痛楚,只求半个世纪来他们真正的安息。

正是他们严格的家教陶冶出一个世界级的艺术大师。

正如好友楼适夷面对傅雷对儿子傅聪的家教的过严过细却“不以为然”。

然而就是这样严格的家教,才造就了他不俗的一生,并给千千万万的父母留下了一面宝镜,照一照我们给了孩子一些什么吧

为了孩子我们自己怎样做事做人

在书中我们不光看到了一个严格的戒子而又亲切关爱的父亲,同时也看到了父子的共同成长。

他的音乐译着和儿子沟通交流,他把对祖国的发展的关切之情,以及对祖国的热爱同样流露给学生,傅雷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和心力,在对社会祖国和人类世界尽自己的责任。

儿子傅聪,在异国漂流生涯中,吸取了多么丰富的养料,但父亲使他在海外孤儿似的处境里,好像父母仍在他的身边,时时给他指导、鼓励和鞭策,使他有勇气和力量去战胜各种各样的魔障和阻力,踏上自己正当成长的道路,通过这些书信,不仅儿子和亲人之间,建立了牢固的纽带,也通过这一条纽带,也使傅聪与远离的祖国牢牢地建立了心的结合。

后来的事实证明不管国内家庭所受到的残酷遭遇,不管他自己所蒙受的恶名,他始终没有背弃他的祖国,不受祖国敌对者多方的威胁利诱,没有说过或做过有损祖国尊严的言行,这就是一个父亲对一个儿子的熏陶,这与父亲在数万里外,给儿子殷切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分不开的。

时间,距离都不是问题,有心的父母,你那颗不眠的爱子之心,就是不可替代的教科书,人生的加油站。

这种关爱不是意识一个阶段,而是伴 父爱而来。

这位严肃的父亲,从来就没有推卸自己的责任,即使在上海被日本包围成孤岛时,他就把孩子关在家中,而且很早发现在他幼小的身心中,有培养成为音乐工作者的素质,正如他对自己对人对工作对生活各方面都要求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一样,对待幼小的孩子一样,他亲自编制教材,给孩子制定日课,一一以作则,亲自督促,严格执行,他规定孩子怎样说话,怎样行动,做什么,吃什么,不能有所逾越。

他做到了,也一同要求儿子做到了。

真乃真父子。

我为人间的这一遭父子情惊叹,对,是朋友,是同志。

除了感慨傅雷在创作上甚丰的翻译作品,骄人的成绩,还为他是这样一个集艺术与生命都美妙地融入自己生命中的一个近乎完美的人。

他的生活有规律,人生就是优美的弧线,那留给我们的点点滴滴那样温暖每个少年、青年、父母的心。

对待儿子,他说:“我高兴的是我有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成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长的。

”而且,他谦虚诚恳地说:“我与儿子的相处中,学得了忍耐,学到了说话的技巧,学到了把感情升华。

教会我们如何和孩子相处,以怎样的一种姿态交往。

”孩子经受痛苦时,他说:“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不经历尖锐的痛苦的人,不会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

他不为孩子包办,而为孩子这种蜕变的过程而高兴,并且鼓励他艺术要有更诚挚的心,“得失成败尽置之度外,只求竭尽所能,无愧于心。

为了指导儿子把全部精力放在研究学习上,多用理智,少用感情,用坚强的信心,克制一切的烦恼,他说“艺术是目的,技巧是手段老是只注意手段的人,必然会忘了他的目的。

” 面对现在大学生邮给父母的待寄汇款单,没有其余的问候,而这位父亲告诫儿子写信就是强迫你整理思想,也是极好的训练。

在如今是多么需要啊。

在日常生活中,他告诫儿子“人总得常常强迫自己,不强迫就解决不了问题,最基本的就是要抓紧时间”;“做事要科学化,要彻底”;“在外面世界均勿难为情,被人家随便多留,才能不打乱事先定好的日程”;“修改小习惯,就等于修改自己的意识与性情”。

我觉的就是我们生活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而这样严于律己教子的人,他却说:“身外之名,只是为社会上一般人所追求,惊叹;对个人本身的渺小与伟大却没有相干。

孔子说的‘富贵于我如浮云’,现代的‘名’也属于精神上‘富贵’之列,智者自甘淡泊,因此我们不因该受羁于贪念和欲望”。

对成名成家的儿子不忘人生指南。

而当成年后,儿子面对感情的选择,他竟也不失时机的帮助:“要找一个双方缺点各自都能各自认识,各自承认,愿意逐渐改,同时能彼此容忍的伴侣(这一点很重要),要找永久的伴侣,也得用理智考虑,勿被感情蒙蔽,服人的眼光---结婚就会变,变得你自己都不相信事先要想不到这一着,必遭后来的无穷痛苦。

”而当他们成家后,他有叮嘱切勿钱在手头,撒漫使花,越是轻视物质,越需要控制物质。

随处读来,有反复叮咛,有温馨提示,有如朋友交心,有的甚至连点重重的着重号,可怜天下父母心,这些如细流般温润人心的句句话语,难道只是一般父母意义上的唠叨,这是千年修来的服气。

翻动着每一页字字沁人心脾,我的心总能被染的金灿灿的。

《傅雷家书》每一篇的读后感,共13篇,一篇100字左右,跪求大佬。

傅雷家书读后感(一)《傅雷家书》是将我国着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傅雷写给儿子的书信编纂而成的一本集子,摘编了傅雷先生1954年至1966年5月的186封书信,最长的一封信长达七千多字。

字里行间,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期望,以及对国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

我从《傅雷家书》中不仅学到了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更多的是体会到,傅雷对其子女的深切的爱。

自从上初中以来,我和母亲就不常谈话了,母亲总是在我临走之前在我书包里放一封书信。

里面有母亲对我这一段假期的看法,还有对我的鼓励,对我各方面的教导和关照。

我从《傅雷家书》中,我想到了我的母亲,想到了母亲对我的教导。

傅雷家书读后感(二)每个人都会体会到父母对我们的教诲和关爱,而读这本书时却有另一番风格。

这一封封组成一本书的家书,让我不免感到父母那份谁也比不了的爱。

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穿衣花钱,无不关怀备至。

这能从中看出他对儿女的关爱。

而从家信的另一方面中看出傅雷是一位对自己要求极严格的人,有些方面甚至有些刻薄自己的味道,傅雷让儿子立下的三个原则:不说对不起祖国的话、不做对不起祖国的事、不入他国籍。

爱子教子的精神令人感动。

读了傅雷家书后,我懂得了许多,我更了解父母了。

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教育书,也是一本可以拉近父母与孩子的一本书,让孩子更了解父母,让父母更了解孩子。

傅雷家书读后感(三)最近每次乘飞机的时候,都看看电子书。

最近看的是傅雷家书。

感慨有三。

一是傅雷先生的知识渊博,学贯东西。

精通英语,法语、文学、音乐、戏剧和绘画,当然后三类主要是侧重于评论。

不知当代的大家有谁能比。

二是对儿子的爱,在信中不厌其烦的教育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中的注意事项,并且渴望与孩子的交流。

字里行间,真真切切。

不仅给儿子写信,还要用外文给儿媳妇写信嘱咐事项,交流思想。

撇开傅雷先生夫妇的学术成就,它们也是伟大的父亲、母亲。

真乃我辈之楷模。

三是傅雷先生多次在家书中提及人之意志要坚强,否则不能成器。

反思自己,意志薄弱,容易被别人影响确实是我的弱点,必须要注意克服。

傅雷家书读后感(四)傅雷爱子心切“孩子,我谑待了你,我永远对不起你,我永远补赎不了这种罪过

这些念头整整一天没离开过我的头脑,只是不敢向你妈妈说,人生做错了一件事,良心就永久不得安宁

真的,巴尔扎克说得好: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

”离别之时,父亲傅雷自责对儿子的管教严格,手段“残忍”。

竟然成了自己的错误。

哎,其实这是爱子情深啊

“少时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傅雷老师在儿子幼时,严加管教、一丝不苟,“残忍地虐待”了儿子傅聪。

听来笑话,哪里有父亲虐待自己的亲生骨肉的呢

俗话说得好,棍棒底下出孝子,而傅雷老师用的是严父底下出才子。

平时,父母对我们实行“暴力”的时候,我们应该抱有理解的态度,我们要体谅父母的心急如焚。

因为他们这么做是对我们好,也是恨铁不成钢。

毕竟父母们都抱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啊

傅雷家书读后感(五)每个家庭都有不同的教育方法,《傅雷家书》就是一本苦心孤诣的教育书,是一本难得的好书,最适合家长和孩子的阅读。

傅雷教育孩子的方法比较独特,他是通过书信把真情传递给远方的孩子,对儿子的生活和艺术进行真诚地指导,而且还暗暗透露了对儿子的牵挂和爱。

一个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来说是一件好事,它可以决定一个孩子的人生,毕竟家庭教育是第一任老师,傅雷用了良好的方法把他儿子教育成才,让人赞口不绝。

不错,很多家庭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因此一个优良的家庭教育至关重要,可是有多少家庭可以适当地教育好孩子呢

在中国,许多家庭的教育不恰当,家长都没有用心与孩子沟通,不了解孩子的情况,没有正当地引导孩子,让孩子步入歧途,最后后悔莫及。

还有些家长认为孩子不打不成材,出现了数不胜数的家庭暴力,让孩子身心受到伤害,不但没有使孩子懂事,反而让孩子变得反叛。

用合适的家庭教育教育孩子,家长们应该欣赏这本《傅雷家书》。

其实,作为孩子的我们也有必要看看,因为它可以感染我们,让我们察觉到家长的用心良苦,懂得感谢父母,它更让我们懂得艺术的欣赏,在生活的处事做人,得到正确的指引。

《傅雷家书》是男女老少都适合的书,定会使人们有所收益。

傅雷家书读后感(六)傅雷艺术造诣极为深厚,对无论古今中外的文学、绘画、音乐的各个领域,都有极渊博的知识。

他青年时代在法国学习的专科是艺术理论,回国以来曾从事过美术考古和美术教学的工作,但时间非常短,不能与其他人一起共事,总是在半路上退出,不能发展自己的。

好。

在这本书中,傅雷曾在信中对傅总说:“家信有好几种作用: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

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

第三、藉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章,而尤其是你的思想。

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

’,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

”从这句话中可以体会到傅雷对他的孩。

非常关怀,并指引孩。

走向成功。

而他的孩。

也取得了成功,傅聪成为了钢琴大师,而傅敏成为了英语特级教师。

这说明了傅雷的教。

非常成功。

最后,我用书中的一句话结束这篇文章:傅雷夫妇作为中国父母的典范,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的两个孩。

:傅聪--着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是他们先做人、后成“家”,超脱小我,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

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

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天下父母。

女强烈的感染启迪……

傅雷家书二则,写读后感300字

傅雷家书》读后感书信作为万里相隔的亲人之间维系感情的方式,自古至今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最近我拜读了《傅雷家书》,它让我受益匪浅这绝不是普通的家书,它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人的自爱其子,也是一种自然规律.人的生命总是有局限的,而人的事业却永远无尽头.通过亲生的儿女,延续自己的生命,也延续与发展一个人为社会,为祖国,为人类所能尽的力量.我们看傅雷怎样培育他的孩子,从家书中显而易见.他敢于剖析自己,在子女面前承认错误,从自身的经历中给出经验和教训,他无疑是儿子的良师益友.《傅雷家书》拉近父母与我们的距离,让我们互相理解,互相体谅.亲情溢于言表,给天下父母子女强烈的感染和启迪.

傅雷家书中哪个人物或哪件事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请用你自己的话谈一谈,注意结合具体事例谈

《傅雷家书》:1、主要人物:傅雷谨、认真、一丝不苟,对亲人要是儿子)无私的热爱,有良知,坦荡,禀性刚毅 傅雷夫人:因材施教,教育思想非常成功 傅聪:刻苦用功,先做人、后成“家”,生活有条有理,严谨,热爱音乐 傅敏:正直,善良,勤勤恳恳2、情节内容:(1)评价及简介: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1954—1966年间写给孩子傅聪、傅敏等的家信摘编,该书是一本优秀的青年思想修养读物,是素质教育的经典范本,是充满着父爱的教子名篇。

他们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地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著名、傅敏—英语特级教师)是他们先做人、后成“家”,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因此傅雷夫妇也成为是中国父母的典范。

凝聚着傅雷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

信中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的问题。

傅雷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以及自身的人生经验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同时,对儿子的生活,傅雷也进行了有益的引导,对日常生活中如何劳逸结合,正确理财,以及如何正确处理恋爱婚姻等问题,都像良师益友一样提出意见和建议。

拳拳爱子之心,溢于言表。

(2)有感染力的细节:关于为什么这么强调写家信,傅雷这样认为:长篇累牍的给你写信有好几种作用: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

傅雷又说家信作为自己的工作、思想总结也是很好的:对自己的工作(思想方面亦然如此)需要来个“小结”吗

你给我们谈技巧,就等于你自己作小结。

千万别懒洋洋的拖延

我等着。

同时不要一次写完,一次写必有遗漏,一定要分几次写才写的完全;写得完全是表示你考虑得完全,回忆得清楚,思考也细致深入。

傅雷在与儿子沟通时,想到的不全是自家的人,认为儿子在国外寄回来的家信:也有一个道义的责任,使你要尽量的把国外的思潮向我们报导。

一个人对人民的服务不一定要站在大会上演讲或是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点点滴滴的把自己知道的,想到的告诉人家,无形中就是替国家播种,施肥,垦植

因为傅雷家庭教育的信条是诉人家,无形中就是替国家播种,施肥,垦植

因为傅雷家庭教育的信条是:“先为人,次为艺术,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

傅雷与儿子的书信往来过程是十分高兴的,虽然他自己工作很繁忙(翻译家,文艺批评家,著作等身;还有很多社会职务,是上海市政协委员),但从未觉得写信是一份耗时的差事。

我跟你是永远谈不完的,正如一个人对自己的独白是终身不会完的。

我高兴的是我有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的

我跟你的讨论与争辩,常常就是我跟自己的讨论与争辩。

父子之间能有这种境界,也是人生莫大的幸福。

世界上最高的最纯洁的欢乐,莫过于欣赏艺术,更莫过于欣赏自己的孩子的手和心传达出来的艺术

傅雷写信不仅是言教,同时也是身教。

他经常以自我批判来教育身在千里之外留学欧洲的儿子。

许多事你们一时觉得我看得不对,日子久了,现实却给你证明我并没大错。

你过去承认我“在高山上看事情”,也许我是近视眼,看出来的形势都不准确。

但至少你得用你不近视的眼睛,来检查我看到的是否不准确。

果然不准确的话,你当然不用,也不该听我的。

等到有一天,我发觉你处处比我看得清楚,我第一个会佩服你,非但不来和你“缠夹二”乱提意见,而且还要遇事来请教你呢

尽管我埋葬了自己的过去,却始终埋葬不了自己的错误。

可怜过了四十五岁,父性才真正觉醒

我做父亲的一向低估了你,你把我的错误用你的才具与苦功给点破了,我真高兴,我真骄傲,能够有这么一个儿子把我错误的估计全部推翻

有一次,儿子的来信给邮局弄丢了,傅雷误解了儿子,显示出了内心的不高兴: 转往苏联学习一节,你从来没和我们谈过。

老实说,我是很有自卑感的,因为这反映你对我还是不放心。

大概我对你从小的不得当,不合理的教育,后果还没有完全消失。

但傅雷的出发:“先为人,次为艺术,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

傅雷与儿子的书信往来过程是十分高兴的,虽然他自己工作很繁忙(翻译家,文艺批评家,著作等身;还有很多社会职务,是上海市政协委员),但从未觉得写信是一份耗时的差事。

我跟你是永远谈不完的,正如一个人对自己的独白是终身不会完的。

我高兴的是我有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的

我跟你的讨论与争辩,常常就是我跟自己的讨论与争辩。

父子之间能有这种境界,也是人生莫大的幸福。

世界上最高的最纯洁的欢乐,莫过于欣赏艺术,更莫过于欣赏自己的孩子的手和心传达出来的艺术

傅雷写信不仅是言教,同时也是身教。

他经常以自我批判来教育身在千里之外留学欧洲的儿子。

许多事你们一时觉得我看得不对,日子久了,现实却给你证明我并没大错。

你过去承认我“在高山上看事情”,也许我是近视眼,看出来的形势都不准确。

但至少你得用你不近视的眼睛,来检查我看到的是否不准确。

果然不准确的话,你当然不用,也不该听我的。

等到有一天,我发觉你处处比我看得清楚,我第一个会佩服你,非但不来和你“缠夹二”乱提意见,而且还要遇事来请教你呢

尽管我埋葬了自己的过去,却始终埋葬不了自己的错误。

可怜过了四十五岁,父性才真正觉醒

我做父亲的一向低估了你,你把我的错误用你的才具与苦功给点破了,我真高兴,我真骄傲,能够有这么一个儿子把我错误的估计全部推翻

有一次,儿子的来信给邮局弄丢了,傅雷误解了儿子,显示出了内心的不高兴:转往苏联学习一节,你从来没和我们谈过。

老实说,我是很有自卑感的,因为这反映你对我还是不放心。

大概我对你从小的不得当,不合理的教育,后果还没有完全消失。

但傅雷的出发点还是让儿子心领了的。

孩子,以后随时来信把苦闷告诉我,我相信还能凭一些经验安慰你呢。

爸爸受的痛苦不能为儿女减除一些危险,那末爸爸的痛苦也是白受了。

父母的缺点与坏脾气应该不断的作为孩子的戒鉴,不然的话,人的性格就没有改善的指望了。

家里嘱咐你的话就多听一些,在外就不必只受别人批评。

一个人的发泄是要求心里健康,不是使自己越来越苦闷。

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

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

对自己父母,不用怕“自吹自捧”的嫌疑,只要用时分析一下弱点,把别人没说出而自己感觉到的短处也一齐告诉我们。

傅雷甚至这样劝儿子勤于写家信,真是太可爱的父亲啊:想到你们俩的忙碌,不忍心要求多动笔,但除了在外演出,平时你们该反过来想一想:假定我们也住在伦敦,难道每两星期不得上你们家吃一顿饭,你们也得花费一二小时陪我们谈谈话吗

(3)名句摘录:〈一〉真的,说得好: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

〈二〉在公共团体中,赶任务而妨碍学习是免不了的。

这一点我早预料到。

一切只有你自己用坚定的意志和立场向领导婉转而有力地去争取。

〈三〉自己责备自己而没有行动表现,我是最不赞成的

……只有事实才能证明你的心意,只有行动才能表明你的心迹。

〈四〉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

〈五〉得失成败尽量置之度外,只求竭尽所能,无愧于心。

〈六〉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

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一潭死水;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解脱。

〈七〉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

〈八〉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

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终不至于被回忆侵蚀。

〈九〉最折磨人的不是,也不是体力劳动。

而是操心。

〈十〉……多问题、宇宙问题。

把个人看得渺小一些。

那么自然会减少患得患失之心。

结果身心反而会舒坦,工作反而会顺利。

〈十一〉人寿有限,精力也有限,要从长远着眼,才会跑得好。

〈十二〉中国哲学的思想,佛教的思想,都是要人能控制感情,而不是让感情控制。

〈十三〉假如你能掀动听众的感情,使他们如醉如痴,哭笑无常。

而你自己屹如泰山,像调度千军万马一样的大将军一样不动声色。

那才是你最大的成功,才是到了艺术与人生最高的境界。

〈十四〉一个人没有灵性,光谈理论,其不成为现代学究、当世腐儒、八股专家也鲜矣

为学最重要的是“通”,“通”才能不拘泥、不迂腐、不酸、不八股;“通”才能培养气节、胸襟、目光。

“通”才能成为“大”,不大不博,便有坐井观天的危险。

〈十五〉艺术家与行政工作,总是不两立的

〈十六〉世界上最纯洁的欢乐,莫过于欣赏艺术…… 〈十七〉永远保持赤子之心,到老你也不会落伍。

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

〈十八〉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象征。

〈十九〉惟有肉体禁止,精神的活动才最圆满:这是千古不变的定律。

〈二十〉只要是先进经验,苏联的要学,别的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的也要学。

(50年代怀有如此“”的思想,相当不易) 〈二十一〉我们一辈子的追求,有多少世代的人追求的无非是完美。

但完美永远是追求不到的,因为人的理想、幻想永无止境。

所谓完美像水中花、镜中月,始终。

〈二十二〉一个人对人民的服务不一定要站在大会上讲演或是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地点点滴滴的把自己知道的、想到的告诉人家,无形中就是替国家播种、施肥、垦殖。

〈二十三〉一个人要做一件事,事前必须考虑周详。

尤其是改弦易辙,丢开老路的时候,一定要把自己的理智做一个天平。

把老路和新路放在两盘里精密地称过。

〈二十四〉孩子,可怕的敌人不一定是面目狰狞的,和颜悦色、一腔热血的友情,有时也会耽误你许许多多宝贵的光阴。

〈二十五〉现在我深信这是一个魔障。

凡是一天到晚闹技巧的,就是艺术工匠而不是艺术家……艺术是目的,技巧是手段。

老是注意手段的人,必然会忘了目的。

〈二十六〉生性并不“薄情”的人,在行动上做得跟“薄情”一样,是最冤枉的、犯不着的。

正如一个并不调皮的人耍调皮,而结果反而吃亏,一个道理。

〈二十七〉汉魏人的胸怀更近原始,味道浓,苍茫一片,千载之下,犹令人缅怀不已。

〈二十八〉艺术特别需要苦思冥想,老在人堆里。

会缺少反省的机会;思想、感觉、感情,也不能好好地整理、归纳。

〈二十九〉而且究竟像太白那样的天纵之才不多,共鸣的人也少。

所谓曲高和寡也

同时,积雪的高峰也会令人有“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之感,平常人也不敢随便瞻仰。

〈三十〉人毕竟是有感情的动物,偶尔流露一下不是可耻的事。

〈三十一〉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

〈三十二〉艺术不但不能限于感性认识,还不能限于理性认识,必须要进行第三部的感情深入〈三十三〉艺术家最需要的,除了理智以外,还有一个“爱”字。

〈三十四〉一切伟大的艺术家必须兼有独特的个性与普遍的人间性。

〈三十五〉事情主观上故盼望必成,客观方面仍需有万一不成的思想准备3、主题思想:拳拳爱子之心、殷殷爱国之情4、读后感(3)或许我们都有过这样的感受,因为一本书,改变了对人和事的看法,使平淡的生活增加了些许亮色;因为书中的一个人物,产生了对生活的渴望和冲动,让纯真本性复苏,开始反省自己,是不是在平庸之中迷失了自我

那就让我们将那些因一本书而沉淀在我们记忆中的思想碎片重新拾起。

这些书大都是被称之为人文经典的作品,经过岁月的洗刷,它们仍使我们感动着、渴望着,让我们共同来分享那一份美好的情感、一段成长的经历、一个温馨的回忆……摘编了1954年至1966年间傅先生暨夫人写给儿子傅聪、傅敏等家信180多封,其中大部分是写给后来成为著名钢琴演奏家的大儿子傅聪的信件。

洋洋洒洒数万言,从父亲对国事、政事的看法,与儿子就音乐和艺术的探讨以及对儿子生活的嘘寒问暖中,教育儿子懂得国家的尊严和荣辱,做人的态度和品格。

信中也不乏傅先生对过去教子过于严格的自责和悔赎,文章隽永,字字爱意涌动,使阅者无不为傅先生爱子、教子情之深切所感动。

傅先生是一代宗师,治学严谨,治家也不例外。

傅先生也是严厉的,一生做事力求尽善尽美。

《傅雷家书》,这本傅先生以仁慈的博爱,滴着心血写就的舐犊之作,从某种意义上讲,反映了先生培育子女,延续自己生命的心路历程。

正像楼适夷先生在该书《代序》中指出的那样,它告诉我们:“一颗纯洁、正直、真诚、高尚的灵魂”,尽管傅先生遭受了意想不到的磨难,“而最后真实的光不能永远掩灭,还要为大家所认识,得到他应该得到的尊敬和爱”。

也正是因为如此,《傅雷家书》虽然内容严肃,但自1981年出版以来,一版再版,不论在大陆还是海外,都很畅销并影响深远。

书信之于通讯尚不发达的年代,无疑是沟通两地相思情感的使者。

人们常把家比做港湾,离家在外的人就是漂泊在江河上的行船。

不论是太平盛世还是炮火连天的年代,接到家书,犹如雾夜航行中看到了灯塔。

亲人祝福的笑容,情人发辫的香气,还有家乡那沁人心脾的稻花的芳,亲情、爱情、乡情纷纷跃然纸上;欣喜、激动、释然伴随着潸潸,方寸之间淋漓尽致。

还是在举国上下全都陷入“疯狂”的年代里,16岁的我有幸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在辽西的一个县城边上服役,每人每月三两油、半斤肉,合下来每天的生活费仅四角多一点。

我所在的部队正在执行施工任务,体力消耗甚大,每天收工回来就再也不想动一动,说苦不堪言那是一点都不夸张。

部队虽然距县城近在咫尺,但纪律很严,几个月、半年才能轮到一次外出的机会,惟一能和外界接触的渠道就是通信。

家信每每由母亲执笔。

母亲文化不高,信中没有什么修辞,但很实在。

除了平安和询问的话外,再就是鼓励和写一些如何待人处世经验之谈。

母亲的每一封来信,我都要反反复复看上许多遍。

每当夜深人静我在翻阅这些信的时候,犹如把玩藏在密隅的心爱之物,总能在幻觉中隐约看到母亲的影像和听到她的声音。

家里的来信时间不定,在接不到信的日子里,疑虑、惆怅煎熬着的思念和企盼,还有于精神和身体双重疲惫之中的行船人对港湾渴望的心情,到现在都不能忘怀。

这种心情状态,就像等待已久的心灵,抚摸着由远方而至的亲人的面庞和肌肤,是一种那些无法互通家书的人在现实中难以体察到的感觉,好像没有进过沙漠戈壁的人,不知道在骄阳的烘烤和高温的蒸腾下,一滴水对于人生命的重要。

傅先生是大家,其处世的风格和文章的长短,当然不是我辈所能指指点点的。

但傅先生苦心孤诣、垂范后来的教子家书,我却能从散发着内心感动的字里行间,感受到在襁褓中父母留在记忆里的体温和心的搏动,自然、温馨,如细雨润物,充满了亲和力;炽热、真诚,像酒窖的醇酿,熏陶着情操的升华。

傅先生的家书还于殷殷切切之中,又多了一层信念的支撑,能使苦旅中的人们见到光明和希望,有了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如此家书便也就不仅仅是家书,而成了推动舟行长河的顺风顺水了,仅此,足见家书的风骨。

翻看着手中这本内文纸张略微泛黄的《傅雷家书》,再次想到我的母亲。

如今和母亲同住一个城市,离的也不远,信,是早就不用写了,什么时候想了,过去看看也很方便。

母亲老了,母子相见时只有很少的家常话,更多的便是沉默。

但从母亲的眼神里,我永远都能看出那深藏在她内心的对子女的挚爱之情。

岁月留给母亲的衰老迟早也会光顾我们,正像傅先生在家书中说的那样,“人的关总是过不完的,等到过得差不多的时候,又要离开世界了。

”父母对于子女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情感之爱,尤其是他们为你花费的心血最多,却从来也没有向你索取什么

今天的年轻人,恐怕长到这么大都没有接到过一封真正意义上的家信,当然也不会有等信、写信的心情了。

至于有一天,你也为人父母,也有离家求学或外出务工的子女,你会像傅先生那样,拿起你的笔(可能今天更多的是电话、手机短信或E—MAIL),把你从父辈那里继承下来的和你自己生命中积淀下来的统统告诉他们吗

抑或像傅先生那样,把你对子女全部的爱,也像园丁那样,以血泪灌溉出来的花朵,送到世间去让别人享受吗

这,又怎是一个情字所能了得的。

(4)谆谆人世语 悠悠父子情 —读《傅雷家书》有感 每个人都有生身父母,大都体会过父母的慈爱和教诲。

当我读着这本家书,感到的是一种另一番教诲,不是老师的教导,不是长者的叮嘱,而是父母对儿女的关切,是不同于我的父母的关爱,却不失被细心呵护的感觉,我似乎找到了另外一种父母之爱,这也是大多数子女所体会不到的。

这也许是这十年对她爱慕不减的原因吧。

是那一封封家书,就象一次次珍贵的谈心,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我像一个乖孩子在感受着,聆听着,用心铭记着。

父亲傅雷是一个睿智,博学,正直的学者,年轻时甚至有些暴燥,极富个性。

母亲朱梅馥是一个具有东方文化素养,又经西方文化洗礼,既端庄贤淑,又温厚善良的东方女性。

父亲傅雷对当今中外的文学、音乐、绘画、涉猎广泛,研究精深,个人的文化修养极高。

而他培养的对象又是从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终于成长为国际大师的儿子傅聪。

他深刻懂得,艺术即使是像钢琴演奏也需要严格的技术因素,但绝不是“手艺”,而是全身心、全人格的体现。

教育儿子说:“我始终认为弄学问也好,弄艺术也好,顶要紧的是“人”,要把一个“人”’尽量发展,没成为艺术家之前,先要学做人,否则,那种某某家无论如何高明,也不会对人类有多大的贡献。

一个纯粹投身艺术的人,他除了艺术和个人的人格,已别无所求。

而所谓“人”在傅雷心中又是具体而微的,这不只是一个愿望,一个口号。

它大到对世界对人类对祖国的忠诚与献身精神,小到对自己事业的严谨,对父母的孝敬,对妻子的理解,对友人的宽容,甚至具体到了一个乐段的处理,一位友人的交往,以至于儿子的言谈举止也都一一告诫“手要垂直,人要立直”都使读者印象深刻,颇有感言。

母亲在那个险恶的年代,在个人安危毫无保障的日子里,她心系远方的儿子和孙子,她克制着内心的恐惧和痛苦,把坚强、安详、无微不至的关怀传送给漂泊异国他乡的亲人。

一件为孙儿一针又一针织出来的毛衣,情重如山,她却为“礼薄”而不安,为了让儿子在异国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她一丝不苟地写下菜肴的制作程序,惟恐疏漏一个细节。

她爱夫爱子,一生为这个家奉献,然而,她同样为了不能再忍受的人格尊严的践踏和侮辱,夫妻二人一同将生命融合,迈向永恒,或许更多的是徇情,也算是个结束。

然而这个结束却从没让人把他们夫妇俩分开过。

夫妇二人作为中国人的典范,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两个儿子成材,大儿子傅聪成为著名的钢琴大师,小儿子傅敏成为英语特级教师。

是他们教儿子先做“人”,后成“家”,在他们的人生的句号中,就用“人”字结束了,一切美好的的回忆不愿让自己屈辱,不愿再让生活中有如此多的自己不能忍受的不愉快。

他们宁肯抛弃自己而获一个解脱,来完成人的诠释。

他们的死在我心中有了震撼,我不再象年轻时那样为他们痛楚,只求半个世纪来他们真正的安息。

正是他们严格的家教陶冶出一个世界级的艺术大师。

正如好友楼适夷面对傅雷对儿子傅聪的家教的过严过细却“不以为然”。

然而就是这样严格的家教,才造就了他不俗的一生,并给千千万万的父母留下了一面宝镜,照一照我们给了孩子一些什么吧

为了孩子我们自己怎样做事做人

在书中我们不光看到了一个严格的戒子而又亲切关爱的父亲,同时也看到了父子的共同成长。

他的音乐译着和儿子沟通交流,他把对祖国的发展的关切之情,以及对祖国的热爱同样流露给学生,傅雷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和心力,在对社会祖国和人类世界尽自己的责任。

儿子傅聪,在异国漂流生涯中,吸取了多么丰富的养料,但父亲使他在海外孤儿似的处境里,好像父母仍在他的身边,时时给他指导、鼓励和鞭策,使他有勇气和力量去战胜各种各样的魔障和阻力,踏上自己正当成长的道路,通过这些书信,不仅儿子和亲人之间,建立了牢固的纽带,也通过这一条纽带,也使傅聪与远离的祖国牢牢地建立了心的结合。

后来的事实证明不管国内家庭所受到的残酷遭遇,不管他自己所蒙受的恶名,他始终没有背弃他的祖国,不受祖国敌对者多方的威胁利诱,没有说过或做过有损祖国尊严的言行,这就是一个父亲对一个儿子的熏陶,这与父亲在数万里外,给儿子殷切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分不开的。

时间,距离都不是问题,有心的父母,你那颗不眠的爱子之心,就是不可替代的教科书,人生的加油站。

这种关爱不是意识一个阶段,而是伴 父爱而来。

这位严肃的父亲,从来就没有推卸自己的责任,即使在上海被日本包围成孤岛时,他就把孩子关在家中,而且很早发现在他幼小的身心中,有培养成为音乐工作者的素质,正如他对自己对人对工作对生活各方面都要求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一样,对待幼小的孩子一样,他亲自编制教材,给孩子制定日课,一一以作则,亲自督促,严格执行,他规定孩子怎样说话,怎样行动,做什么,吃什么,不能有所逾越。

他做到了,也一同要求儿子做到了。

真乃真父子。

我为人间的这一遭父子情惊叹,对,是朋友,是同志。

除了感慨傅雷在创作上甚丰的翻译作品,骄人的成绩,还为他是这样一个集艺术与生命都美妙地融入自己生命中的一个近乎完美的人。

他的生活有规律,人生就是优美的弧线,那留给我们的点点滴滴那样温暖每个少年、青年、父母的心。

对待儿子,他说:“我高兴的是我有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成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长的。

”而且,他谦虚诚恳地说:“我与儿子的相处中,学得了忍耐,学到了说话的技巧,学到了把感情升华。

教会我们如何和孩子相处,以怎样的一种姿态交往。

”孩子经受痛苦时,他说:“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不经历尖锐的痛苦的人,不会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

他不为孩子包办,而为孩子这种蜕变的过程而高兴,并且鼓励他艺术要有更诚挚的心,“得失成败尽置之度外,只求竭尽所能,无愧于心。

为了指导儿子把全部精力放在研究学习上,多用理智,少用感情,用坚强的信心,克制一切的烦恼,他说“艺术是目的,技巧是手段老是只注意手段的人,必然会忘了他的目的。

” 面对现在大学生邮给父母的待寄汇款单,没有其余的问候,而这位父亲告诫儿子写信就是强迫你整理思想,也是极好的训练。

在如今是多么需要啊。

在日常生活中,他告诫儿子“人总得常常强迫自己,不强迫就解决不了问题,最基本的就是要抓紧时间”;“做事要科学化,要彻底”;“在外面世界均勿难为情,被人家随便多留,才能不打乱事先定好的日程”;“修改小习惯,就等于修改自己的意识与性情”。

我觉的就是我们生活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而这样严于律己教子的人,他却说:“身外之名,只是为社会上一般人所追求,惊叹;对个人本身的渺小与伟大却没有相干。

孔子说的‘富贵于我如浮云’,现代的‘名’也属于精神上‘富贵’之列,智者自甘淡泊,因此我们不因该受羁于贪念和欲望”。

对成名成家的儿子不忘人生指南。

而当成年后,儿子面对感情的选择,他竟也不失时机的帮助:“要找一个双方缺点各自都能各自认识,各自承认,愿意逐渐改,同时能彼此容忍的伴侣(这一点很重要),要找永久的伴侣,也得用理智考虑,勿被感情蒙蔽,服人的眼光---结婚就会变,变得你自己都不相信事先要想不到这一着,必遭后来的无穷痛苦。

”而当他们成家后,他有叮嘱切勿钱在手头,撒漫使花,越是轻视物质,越需要控制物质。

随处读来,有反复叮咛,有温馨提示,有如朋友交心,有的甚至连点重重的着重号,可怜天下父母心,这些如细流般温润人心的句句话语,难道只是一般父母意义上的唠叨,这是千年修来的服气。

翻动着每一页字字沁人心脾,我的心总能被染的金灿灿的。

傅雷家书1954年的读后感 傅雷家书1955年的读后感

《傅雷家书》1955年的读后感傅聪1955年1月16日写给了父母一封信,介绍了在波兰古城克拉柯夫开的三次音乐会的情况,父母在等信时,就像在等待什么礼物一样,十分期待。

1955年,共有两封信较少,但其中的人生道理却不少。

在傅聪的来信中有着可喜的消息,音乐会使人快乐,尤其是自己孩子才做出来的音乐,傅雷老师没有亲临会场,但他也为孩子成就感到骄傲,同时也很欣慰孩子没有因为成就而丧失自知之明,迷失自我,继续谦卑,教育孩子永远保持赤子之心,希望孩子能做新中国的钟声——响遍世界,响遍每个人的心,可见傅雷老师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儿子的关心第二封信不多,但也有值得深思的地方。

“要有耐心,不要操之过急,越是心平气和,越有成绩。

”在学习上,同学可能更在乎最后的结果成绩,但成绩的高低不能很快提高,也不会很快的降低,都是平时的努力学语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你越是想学好,又想花很少的时间是不太可能的。

我们应一步一个脚印慢慢再走,才不会滑倒。

傅雷家书每章读后感

俗话说的好:“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

”读完了《傅雷家书》本书后,我充分感受到了父母对儿女的爱。

信中的傅雷流露出对儿子的深情,同时也不乏有着不可抗拒的威严。

信中的父子,似乎已成了朋友。

他们谈论着艺术,生活,学习,做人修养等。

一封封的书信,一次次的爱,作为父亲的傅雷用父爱影响了傅聪的一生,为傅聪以后的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教会了他如何在这世上生存。

其实,傅雷只是这千千万万的父母之一而已,同时他也是这千千万万的父母的代表之一。

他拥有着这世上最普通,最平常的爱,同时这也是这世上最伟大,最圣洁的爱,但其实我们的父母也和傅雷一样拥有着如此伟大的父母爱。

父爱母爱是伟大的。

母亲孕育了我们,而父亲为我们撑起了一个温暖而幸福的家。

母亲就像避风港,外面再风大雨大,母亲也会为我们遮风挡雨。

父亲就像是一盏明灯,为我们照亮前进的道路,把我们引导到正确的道路上。

你不要说你没有感受到父母带给你的爱,其实爱就在我们身边,它们等着你去发现它们。

从我们儿时的呀呀学语,到姗姗学步,到现在,父爱母爱就包围着我们。

当我们生病时,母亲在旁细心照顾我们,父亲为我们担心。

当我们尝遍喜怒哀乐时,父母可能比我们所尝的却比我们多得更多。

虽然有时候父母会责骂我们的不是,甚至会动手打我们,但请记住,父母打骂我们时,其实心里比我们更痛。

也请记住,父母永远都是为我们好,永远都是爱我们的。

父母之爱,应没齿难忘。

我们应当知恩图报,做一位孝顺的儿女。

傅雷家书1963年读后感

傅雷和傅聪两人是父子,他们更是一对知心的朋友。

在傅聪的事业、生活和人生等方面,傅雷以一种博大的父爱关心着儿子。

“效果甚好,就是低音部分模糊得很,琴声太扬,像我第一天晚上到小礼堂空屋子里去听的情形,希望你从此注意整个的修养,从录音中清清楚楚感觉到你一切都成熟多了”。

这是傅雷对傅聪音乐的评价。

从这短短的几句话中,我觉得傅雷对于自己的儿子的评价是十分客观的。

傅雷对傅聪音乐水平的提高感到欣慰,同时,他也鼓励傅聪提高整体的音乐修养,以便在今后的音乐生涯中能弥补自己的缺陷。

他尽到了作为一名称职父亲的责任。

傅雷对儿子生活细节上的提醒,总是那么细致入微。

“你这次回来,一向都是八点就醒的。

你一走,不知怎样,晚上总睡不好,早上骨头酸痛,浑身瘫痪,不知你身体如何”。

傅雷在自己重病在身时,心里仍挂念着傅聪,可见得傅雷对傅聪怀着深深的爱意与想念。

更让我感动的是,在傅聪去了海滨之后,傅雷寄来的第一封信最先交代的就是“第一件我要郑重嘱咐你,就是你千万不要下海游泳,除非有正式职业游泳老师教”,我看到这句话时,心都揪了起来。

当傅雷得知傅聪去了海滨,他最关心的是傅聪的人身安全,叮嘱傅聪千万别独自游泳,这难道还体现不出傅雷对儿子的关心和疼爱吗

整本《傅雷家书》的字里行间都能看出傅雷爱子情深,他自然是希望儿子能茁壮成长,向外发展的。

但真当儿子离开自己的怀抱,走向奇妙的大千世界时,傅雷又是十分地不舍。

“把别人的赞美报告我们,是你对我们最大的安慰,但同时必须深深地检讨自己的缺陷”“看看自己的国家,不要忘了祖国千万同胞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你要学习的不仅在音乐,还要在举动、态度、礼貌各个方面吸收别人的长处”。

从这一句又一句,一遍又一遍琐碎的叮嘱中,我能感受到傅雷对于傅聪今后未知的人生,一直放心不下,所以他不断地将自己在人生路上所总结的经验、教训一一告诉傅聪,希望傅聪能有所收获,少走弯路。

在傅聪的成长中,他的身边总是伴随着父亲对自己的问候、关心。

他明确地知道父亲的良苦用心。

因此,他唯一能回报父亲的就是努力、努力、再努力地练琴。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

1955年傅聪在波兰华沙的钢琴比赛上获得第三名,并且还获“玛祖卡”演奏最优奖。

《时代周刊》亦曾在上世纪60年代称傅聪为“当今最伟大的中国音乐家”。

读完《傅雷家书》再回想时,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傅雷教子有方,和儿子傅聪在对父亲的感恩中,不断地成长并取得辉煌的成就。

其实,在我的生活中情况也是这样,父母含辛茹苦地把我拉扯大,为我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而处于青春期的我逆反心理日益加重,总是不在乎父母的苦口婆心。

《傅雷家书》让我认识到自己的浅薄,父母对子女的爱是多么的伟大。

子女只有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才能进步和更好地成长。

所以,我想,我应该理解父母,努力学习,像傅聪一样成就一个辉煌的人生

《傅雷家书》读后感

“得失成败尽量置之度外,只求竭尽所能,无愧于心。”这句名言出自一本非常优秀的青年思想修养读物——《傅雷家书》。

这并不是普通的家书,而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其夫人,于1954到1966年间,足足12年写给孩子傅聪,傅敏的家信摘编,里面主要讲的是如何教育孩子。

“我们做父母的,为了儿女,不怕艰难,不辞劳苦,只要为你们好,能有助于你们的,我们总尽量给。”这句话,有没有感动十分亲切?其实这就是平时我们父母常说的那些话。“只要有关学习的,能给我尽量给,就算是砸锅卖铁都要供你读书。”对于这句话,我的感触很深。我母亲,每一次都会在我一开学的时候,就早早买好了一堆的辅导书,作文书。这些书可不便宜,可平时节俭的母亲帮我买这些有关学习的东西却毫不犹豫。到了暑假寒假,母亲又为我报了补习班,我心里是十分不解和抗拒。我不喜欢上补习班,因为它占据了我难得放松的假期,而一切又是那么陌生的人和地方,并且,挺贵的。但是,从我看了这本《傅雷家书》,我可以从中找到父母的影子,同时,又看到父母说以何种心情来爱我们,我才深深体会到父母对我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

你可能认为自己长大了,独立了,不需要父母的爱了。可在成长过程中,我们又是如此需要父母“爱的纠正”。严厉并不是错,是对我们的一种鞭策,让我们更加优秀。我们也应该多多站在父母的立场思考了吧。

只要认真品味这本书,便会发现不一样的情亲世界,理解不同的人情世态。“得失成败尽量置之度外,只求竭尽所能,无愧于心。”先从这句话开始,去品尝,去回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