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摘抄

轻纱衣裳半解肚兜h(轻纱衣裳半解肚兜小龙女)

轻纱衣裳半解肚兜h(轻纱衣裳半解肚兜小龙女)

求描写古代女子服饰段落(最好原创)

古代女子服饰描写摘录仅供参考 【淡蓝色素衣裹身,外披白色纱衣,露出线条优美的颈项和清晰可见的锁骨,裙幅褶褶如雪月光华流动轻泻于地,挽迤三尺有余,使得步态愈加雍容柔美,三千青丝散开,头插蝴蝶钗,一缕青丝垂在胸前,薄施粉黛,只增颜色,双颊边若隐若现的红扉感营造出一种纯肌如花瓣般的娇嫩可爱,整个人好似随风纷飞的蝴蝶,又似清灵透彻的冰雪】 【身穿淡蓝色的,白纱衣,简单又不失大雅,妩媚雍容,雅致的玉颜上常画着清淡的梅花妆,原本殊璃清丽的脸蛋上因成了女人而褪怯了那稚嫩的青涩显现出了丝丝妩媚,勾魂慑魄,似嫡仙般风姿卓越倾国倾城的脸,落凡尘沾染了丝丝尘缘的仙子般另男子遽然失了魂魄,但最另人难忘的却是那一双灿然的星光水眸,明眸属于苍蓝色,浅浅一笑能吸引住千万人,身后总散发着淡淡的悠悠的清然的自然的薄荷香】【身穿是淡白色宫装,淡雅处却多了几分出尘气质。

宽大裙幅逶迤身后,优雅华贵。

墨玉般的青丝,简单地绾个飞仙髻,几枚饱满圆润的珍珠随意点缀发间,让乌云般的秀发,更显柔亮润泽。

美眸顾盼间华彩流溢,红唇间漾着清淡浅笑。

】 【一袭粉蓝色的宫装,外罩一件纱衣,看起来素雅,却显得华贵,缕缕的发丝在清风中微微显自己的舞姿,纤细的小腰上挂着一个玉佩,很是显眼,头发用一根普通的并蒂玉兰玉簪插住,晶莹剔透的小眼望着前方,既大方又似害羞,樱桃般的小嘴微微杨开,似笑似不笑。

】 【身着一袭淡粉宫装,雅致的玉颜上画着清淡的梅花妆,若是原似嫡仙般风姿卓越倾国倾城,现却似误落凡尘沾染了丝丝尘缘的仙子般。

一头乌黑的发丝翩垂芊细腰间,头绾风流别致飞云髻,轻拢慢拈的云鬓里插着紫水晶缺月木兰簪收敛裙摆莲步】 【身穿宝蓝色衣裙,外披白色衣纱,腰间缠绕着白色红宝石绸缎。

乌黑柔亮的长长秀发,盘于后脑,随意插上了几只簪子。

手上带着金黄镯子,耳旁垂着翡翠耳环,脖上挂着珍珠项链。

】 【一身淡蓝色宫装,裙幅褶褶如雪月光华流动轻泻于地,乌黑的长发,随风摆动,带动了淡蓝色发带,身上散发出一股薰衣草的馨香】【一袭兰色的纱质长裙,看起来淡雅脱俗,外面是深兰色的,裙摆绣满珍珠的薄长纱,高雅飘逸,腰系一条深蓝色绣花腰带,腰边系一串银色小铃铛,乌黑的长发绾起,只插一只紫玉簪,没有太多的奢侈品,柳叶眉下,扇子似的睫毛下透露出黝黑明亮的星眸,一双丹凤眼,口如含珠丹, 肤如凝脂,吹弹可破,如丝绸之光滑,芦苇之柔韧

】 【素色的留仙群上绣有几多淡蓝色的小花,如墨的长发用一根荷藕色的缎带轻轻挽起,头上斜插一只木质紫薇花的簪子。

婴儿般纯净的眼瞳中充斥着清浅的淡漠,嘴角的笑容却是妖冶无比。

殿内做功考究的香炉中燃起淡紫色的青烟,袅袅之姿令人心醉。

】 【淡粉色华衣裹身,外披白色纱衣,露出线条优美的颈项和清晰可见的锁骨,裙幅褶褶如雪月光华流动轻泻于地,挽迤三尺有余,使得步态愈加雍容柔美,三千青丝用发带束起,头插蝴蝶钗,一缕青丝垂在胸前,薄施粉黛,只增颜色,双颊边若隐若现的红扉感营造出一种纯肌如花瓣般的娇嫩可爱,整个人好似随风纷飞的蝴蝶,又似清灵透彻的冰雪】 【上身着一件淡绿轻纱罗衣、纹理斑驳、飘逸秀丽、下身一袭百花裙、上有百花绣饰、腰间一条银色腰带系着细腰、一块软玉玉佩摇摇晃晃、素手纤纤、攥着一块浅绿色菡萏帕、与身上的淡绿罗衣相交辉映】 【一袭浅紫色碧荷高腰儒裙,淡淡的紫色,裙上绣着一朵白色的蔷薇,一朵,唯一的一朵,裙脚上绣着一只翩然起舞的蝴蝶,仿佛欲飞向那蔷薇,然,这只能是它的愿望,实现不了的愿望..腰间系着一条白色的丝带,雪一般的白色,与浅紫色的碧荷高腰儒裙裙映衬得完美无瑕.轻风吹过,随风飘扬.袖口中放有一小小的薰衣草香袋,散发出一阵阵淡淡的清香.绾着百合髻,插上一支蝴蝶簪子,只留一缕青丝落在胸前,垂到腰间.发间的白色流苏,发出泠泠的声响.虽是淡妆,亦是掩盖不住由内之外的气质.秀眉如柳条,琥珀色的双眸忽闪忽闪,长长的睫毛扑闪着,宛若蝴蝶的翅膀般,轻盈,美丽.樱桃小嘴不点即红】 【紫罗裙裳,广袖飘飘。

万千青丝,如墨如绸。

凝雪香肌,如羽若脂。

剪水秋瞳,波澜不惊。

】 【艳阳高照,微风徐徐。

一袭鹅黄色精致的绣着白色雏菊上衣,下罩月牙色的垂苏软裙。

万缕青丝用别致的七色琉璃步瑶绾之,不施粉黛,却显娇媚动人。

】 【白衣,月白色的腰带凸显曼妙的身姿,玲珑有致。

挽起一个小巧的发髻,一些宝蓝色珠花颗颗点缀,紫玉簪上的兰花如真,淡雅如斯。

倾城之貌,闭月之姿,流转星眸顾盼生辉。

但那绝美容颜此时却没有任何表情,好似什么事情都不会惊动一般。

青丝如瀑,服服贴贴的垂直与腰间,偶来几丝微风拂过,几缕发丝舞动,更显美人慵懒不羁。

】 【一袭淡色宫装包裹玲珑身段,端庄淑容,又不失其娴静之美。

秀发挽起云髻,单用支玉簪固着,清秀典雅。

黛眉巧画宫妆浅,口若含珠丹,戴上如水光若隐若现的耳坠。

将其妩媚妖娆勾勒尽显。

早在殿外等候,闻公公言,眉眼含笑,纤手轻理妆容,妆容理毕,勾唇,浅笑尽然,淡漠如水。

轻移莲步】 【脸上薄施粉黛,更显出绝色容颜,浅绿色挑丝双窠云雁的时新宫装,三千如墨般的青丝绾成反绾髻,发间零星几只簪子,淡雅自然。

腕上的白玉镯衬出如雪肌肤,唇不点而红,素颜清雅。

】 【一袭月白色统一秀女着装,只为了区分,而隐显丝丝清雅竹纹。

乳白色的绣鞋绣了一朵淡粉色的莲花,踏步无声,】 【走到梳妆台前,缓缓坐下,为自己上妆,身穿淡粉色的宫装,腰间系一粉红垂带加以修饰。

凸现出修长匀称的身姿.只把如墨的青丝松松的挽上几缕,斜插支梅花状木簪,余下的青丝用淡黄色的发带在发尾处系上。

精致的玉颜上略施粉黛,眉不描而黛,唇不点而朱。

望着铜镜中淂自己,仍然,是妩媚,其,妩媚淂脸上,已无少女该有淂稚嫩,唇角不深不浅】 【身着淡粉色锦缎裹胸,下坠白色曳地烟胧荷花百水裙,轻挽淡薄如清雾胧绢纱,腰间坠一条淡青色丝带,挂了个薰衣草荷包,不时散发出阵阵幽香。

披上蓝色紫苑白纱披风。

环着精致细蓝玉镯子,叮咚作响。

简单梳了个青云莺丝髻,头上斜斜饰以碧兰棱花双合玉簪,倍感清秀自然。

鬓角缀以几朵闪烁珠花,举止优雅,清丽脱俗,气若幽兰,魅而无骨。

俨然一个羊脂美人。

映衬出云丝乌碧亮泽,冰肌藏玉骨,新月如佳人。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眉若远山,明眸善睐,柔桡轻曼,妩媚纤弱】 【碧绿的翠烟衫,散花水雾绿草百褶裙,身披翠水薄烟纱,肩若削成腰若约素,肌若凝脂气若幽兰。

】 【淡紫色宫装长裙,长及倚地。

细长腰带束住腰身,缓步行走,翩于身后。

广袖轻盈,裙褶翩然,随意一转,便如丛中飞蝶。

对镜梳洗,淡妆上脸,女子阴柔之气尽显面容。

三千发丝绾成如意髻,斜倚碧绿玉簪。

肌肤细润,俏白胜雪,眼眸流转,盈盈如波。

莲步微挪,裙琚翩飞。

】 【身着一袭宝蓝逶迤长裙,青丝高挽,发间斜插一珍珠钗,玉带将楚腰高束起,薄施粉黛,清新淡雅,风华绝代,淡静如水,顾盼生辉,婷婷袅袅,气若幽蓝,信步似莲,】 【着了身烟色对襟软罗烟长裙,外罩淡色轻纱,乌丝被一支青玉镂空簪绾成一个浮华流月簪。

腰系步瑶,头上斜斜插着一支流苏,辅着蝴蝶翡翠。

】 【淡淡的粉色颜色长袭纱裙纬地,外套玫红锦缎小袄,边角缝制雪白色的绒毛,一条粉红色段带围在腰间中间有着镶嵌着一块上好的和田美玉在段带左侧佩带有一块上等琉璃佩玉佩挂在腰间,一头锦缎般的长长的深色紫发用一支紫玉珊瑚簪子挽成了坠月簪在发箕下插着一排挂坠琉璃帘,更显妩媚雍容,雅致的玉颜上画着清淡的梅花妆,原本殊璃清丽的脸蛋上因成了女人而褪怯了那稚嫩的青涩显现出了丝丝妩媚,勾魂慑魄;若是原似嫡仙般风姿卓越倾国倾城,现却似误落凡尘沾染了丝丝尘缘的仙子般另男子遽然失了魂魄,但最另人难忘的却是那一双灿然的星光水眸。

一丝丝的银发在风中微微飘扬,淡淡的郁金香的香味,引出无穷的遐想】男子篇 【眼睛】丹凤眼,鹰眸,猎豹般慵懒的眸子 目光如炬 细眼长眉 剑眉星目 琥珀色的眼睛 寒星 锐利的双瞳 眼神如鬼魅般妖冶 一双桃花眼【眉毛】剑眉、蚕眉、龙眉凤目、浓眉、英气逼人、眉如墨画、两弯眉浑如刷漆【嘴唇】常见 薄唇 如薄薄的嘴唇好看的抿着【皮肤】白皙 古铜色 小麦色 【体态】高大魁梧 长身玉立 高挑秀雅的身材 身躯凛凛,相貌堂堂 体型匀称 挺秀高颀的体格 九寸身躯 骨健筋强 高大的身躯,结实的双腿,纠结的膀臂,隆起的健壮胸肌。

身长七尺 。

【笑容】厚薄适中的红唇这时却漾着另人目眩的笑容。

优雅的俊容上漾起淡淡笑意。

笑起来额头上还有好看的美人尖。

微微一笑,仍是初见的模样,如画的眉眼,漆黑的发。

(其实很多都是男女通用的,其余可参考上面美女的) [四字]玉树临风 掷果潘郎 颜如宋玉,貌比潘安 丰神如玉 神勇威武 玉面小飞龙 风度翩翩 风流倜傥 棱角分明 恍若天人 风姿卓绝 面如冠玉 俊俏风流 气宇轩昂 高大魁梧 一表人才 仪表不凡 剑眉朗目 目若星辰 温文尔雅 英俊潇洒 温润如玉 色若春晓,清雅出尘 温润如玉 形相清癯,丰姿隽爽,长身玉立 淑人君子 雅人深致 朗眉星目 脸如雕刻 有棱有角 俊美绝伦 冰冷孤傲 剑眉入鬓,凤眼生威,形貌潇洒,头角峥嵘,气质清癯,风姿隽爽,萧疏轩举,湛然若神。

英俊恬静,斯文淡雅 (表示太多了) 古代男子服饰描写摘录仅供参考 ————高挑秀雅的身材。

衣服是冰蓝的上好丝绸,绣着雅致竹叶花纹的雪白滚边和他头上的羊脂玉发簪交相辉映。

巧妙的烘托出一位艳丽贵公子的非凡身影。

那笑容颇有点风流少年的佻达。

下巴微微抬起,杏子形状的眼睛中间,星河灿烂的璀璨。

他穿着墨色的缎子衣袍,袍内露出银色镂空木槿花的镶边。

腰系玉带,手持象牙的折扇。

栏外的花园里,芙蓉月下妖娆,浅红色的新蕊,明媚的像要召唤回春天。

————他穿一身惨绿罗衣,头发以竹簪束起,身上一股不同于兰麝的木头的香味。

天边晚云渐收,淡天琉璃。

惨绿少年的脸如桃杏,姿态闲雅,尚余孤瘦雪霜姿,少年瞳仁灵动,水晶珠一样的吸引人。

————那个修长的身影背对着我,一动不动的站在荷塘边上。

他的袍服雪白,一尘不染。

连日光都不好意思留下斑驳的树影。

他的头发墨黑,衬托出他发髻下珍珠白色脖颈的诗意光泽。

他的背脊挺直,好像在这白杨树一样挺秀的身材中,蕴含着巨大坚韧的力量。

因为我从来没有见过比他更加优雅入画的男子。

一种光亮至美的气息从他的面庞感染到了我。

他没有笑,但他的清澈的眼睛却在忠诚的微笑着。

他的皮肤像昆仑山里洁白的雪莲花,他的眸子是天山之巅神圣的池水。

————一拢红衣,玄纹云袖,席地而坐,一男子低垂着眼脸,沉浸在自己营造的世界里,修长而优美的手指若行云流水般舞弄着琴弦,长长的睫毛在那心型脸上,形成了诱惑的弧度,人随音而动,偶尔抬起的头,让人呼吸一紧,好一张翩若惊鸿的脸

只是那双眼中忽闪而逝的某中东西,让人抓不住,却想窥视,不知不觉间人已经被吸引,与音与人,一同沉醉。

却被那片耀眼的美丽所震撼。

阳光打在琴儿身上,渡上一层金色的光晕,他微仰着头,神色静宁而安详,嘴角弯成微笑的弧度,一只手搭在支起的腿上,动作自然而潇洒,就像美型的王子,那样优雅而充满阳光,吸引着少女的爱慕和所有贵妇的爱恋。

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

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

天然一段风韵,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

————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锻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 视而有情. 那身穿水墨色衣、头戴一片毡巾的,生得风流韵致,自然是个才子。

————白衣黑发,衣和发都飘飘逸逸,不扎不束,微微飘拂,衬着悬在半空中的身影,直似神明降世。

他的肌肤上隐隐有光泽流动,眼睛里闪动着一千种琉璃的光芒。

容貌如画,漂亮得根本就不似真人 这种容貌,这种风仪,根本就已经超越了一切人类的美丽。

他只是随便穿件白色的袍子,觉得就算是仙子,也绝对不会比他更美。

这种超越的男女,超越了世俗的美态,竟是已不能用言词来形容。

————早早散了朝,退下龙袍换上了洁净而明朗的白色锦服,内松外紧十分合身,发丝用上好的无暇玉冠了起来。

眼睛很漂亮,深邃幽蓝如深夜的大海,冰冷寒冽也应该如深夜的大海。

鼻若悬梁,唇若涂丹,肤如凝脂。

————侧目瞧着离我只有几步之遥的人,紫绸细白袍,手工精致,上等丝绸,青玉扳指,光泽细腻,上品汉白玉,白绸秀靴,紫钻镶边,气质凛然,英姿飒爽,皇家风范。

————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

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锻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

————他一身月白项银细花纹底锦服,大片的莲花纹在白衣上若影若现。

一根白丝线束着一半以上的深蓝色头发高高的遂在脑后,柳眉下黑色眼睦像滩浓得化不开的墨。

————太师椅上的人样貌清秀俊雅,花镜外的阳光照着尖削的脸,带点病态像常年没见光样。

额头一朵五色莲纹甚是耀眼,细长的剑眉入鬓淡紫色的发丝从太师椅上遂下。

他着一身银白色里衣外加透明白衫,里衣领子高高的遮住脖子一时间叫人分不清楚他是男是女,那白衫上有一朵朵描边的白云,系着银边白色束腰带。

————处众人中,似珠玉在瓦石间。

那是怎样一张清秀而淡漠的容貌,俊美的脸庞,长长的睫毛在眼睛下方打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

白皙的皮肤,一双仿佛可以望穿前世今生所有哀愁的耀眼黑眸,笑起来如弯月,肃然时若寒星。

直挺的鼻梁唇色绯然,侧脸的轮廓如刀削一般棱角分明却又不失柔美是让人心动。

一身白衣更加的衬托出他的身材的挺拔,应该是多年习武的原因虽然身子看起来单薄但是去不脆弱。

————金色的长袍,一头金发披散在身后,面如刀削,鼻直口方,看上去异常英俊,全身散发着一种凛然不可侵*的气势,背后无翼,眼神中威棱四射,眉心处有一个复杂的金色符号,看上去是那么的熟悉,他一出现,我的心突然快速的跳动起来,强烈的亲切感充斥着我的身体。

建筑篇 1. 院外粉墙环护,绿柳周垂,三间垂花门楼,四面抄手游廊。

院中甬路相衔,山石点缀,五间抱厦上悬“怡红快绿”匾额。

整个院落富丽堂皇,雍容华贵,花园锦簇,剔透玲珑,后院满架蔷薇、宝相,一带水池。

沁芳溪在这里汇合流出大观园,有一白石板路跨在沁芳溪上可通对岸。

2. 只见入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

上面小小两三房舍,一明两暗,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就的床几椅案。

从里间房内又得一小门,出去则是后院,有大株梨花兼着芭蕉。

又有两间小小退步。

后院墙下忽开一隙,清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

” 3. 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磊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

那一边设着斗大的一个汝窑花囊,插着满满的一囊水晶球儿的白菊。

西墙上当中挂着一大幅米襄阳《烟雨图》,左右挂着一副对联,乃是颜鲁公墨迹,其词云: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

案上设着大鼎。

左边紫檀架上放着一个大观窑的大盘,盘内盛着数十个娇黄玲珑大佛手。

右边洋漆架上悬着一个白玉比目磬,旁边挂着小锤。

东边便设着卧榻,拔步床上悬着葱绿双绣花卉草虫的纱帐。

” 4. 其院中只觉异香扑鼻,奇草仙藤愈冷愈苍翠,牵藤引蔓,累垂可爱。

奇草仙藤的穿石 绕檐,努力向上生长, 5. 再看那岸上的蓼花苇叶,池内的翠荇香菱,也都觉摇摇落落,似有追忆故人之态,迥非素常逞妍斗色之可比。

既领略得如此寥落凄惨之景,是以情不自禁,乃信口吟成一歌曰:池塘一夜秋风冷,吹散芰荷红玉影。

蓼花菱叶不胜愁,重露繁霜压纤梗。

不闻永昼敲棋声,燕泥点点污棋枰。

6. 只见佳木茏葱,奇花熌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

再进数步,渐向北边,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

俯而视之,则清溪泻雪,石磴穿云,白石为栏,环抱池沿,石桥三港,兽面衔吐。

7. 走进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雕龙围屏,方台两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盘绕着一条矫健的金龙;仰望殿顶,中央藻井上有一条巨大的雕龙蟠龙,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的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金銮宝座,梁材间彩画绚丽,鲜艳悦目,红黄两色金龙纹图案,有双龙戏珠,单龙飞舞;有行龙、坐龙、飞龙、降龙,多姿多彩,龙的周围还衬着流云火焰。

8. 屋里阳光充足,并有华贵的摆设,窗上都摆着镶嵌钻石的各式钟表。

每间屋里都有一张华丽的床,床上的被褥叠得整整齐齐;桌子上还有一只白色的蜡烛,蜡烛上刻着一条张牙舞爪的龙。

屋内都是按以前的原样摆设的。

9. 走过大成门,来到我国三大殿之一的大成殿。

这座巍然而立的重檐九脊顶的庞大建筑,斗拱交错,黄瓦盖顶,像是一座金銮殿。

前面并排有十根石柱,每根石柱上都雕刻着两条巨龙,一条在上面,一条在下面,它们盘绕升腾,腾云驾雾,向中间游去;中间呢,有一颗宝珠,围绕着一些火焰。

喔,两条巨龙在争夺宝珠呀

10. 园内,那玲珑精致的亭台楼阁,清幽秀丽的池馆水廊,还有大假山、古戏台、玉玲珑等古代园林的杰作,都使我留恋往返。

特别是那饶着围墙屋脊建造的雕龙,鳞爪张舞,双须飞动,好像要腾空而去似的,更令人感动不已。

11. 一进豫园,迎面就看见三穗堂,堂前栽着几颗苏铁树,还有一些有名的树,四周那点点绿叶,在细雨中发清发亮。

顺着三穗堂的小路走过仰山堂,跨过石门,果真如匾额上写的渐入佳境:十多米高的大假山峥嵘挺拔,气势雄伟。

山下的荷池曲径,小桥流水丁冬,丁冬的水声夹杂在阵阵的欢声笑语之中,交织成一曲动人的春曲;山上峰回路转,逶迤曲折,常春树和迎春花黄绿相映,显得格外动人。

站在山顶的望江亭上,俯看豫园,青山绿水,亭台楼阁如画美景,尽收眼底,豫园啊,你的精巧的园林建筑果然吸引人们,而你那常驻的春景,更让人心驰神往

迈进园林,那一株株高大得桔冠宛如一把把撑开得绿伞,它们挨地开枝,枝干多得不计其数,枝上的叶子挤挤挨挨,一簇堆在令一簇上,叶面在春雨的滋润下长出一层新绿,新绿在阳光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

摘一片在手心中一揉,强烈的叶香沁人心脾。

最诱人的应算桔花了,绿叶丛中点缀着一朵朵,一簇簇,活像满树的雪花,那浓浓的幽香更令人陶醉。

12. 穿过庭院,迈上九重石阶,就到了金碧辉煌的大雄宝殿。

据说,这是明代仿唐建筑,殿高十多米,四个飞檐挂有铜铃;微风拂过,就丁丁冬冬地奏起来,真棒

进入大殿,只见一尊五米高的如来佛正含笑坐在莲花台上,听爸爸讲,这尊大佛全用赤金贴塑。

我凑上去仔细地观赏着,佛像呈铜色,大佛两旁有弟子、菩萨、力士、天王、罗汉等,个个慈眉善目,容貌安详。

13 . 这是一座土木结构的藏式平顶建筑。

大经堂里非常昏暗,更增添了它的神秘色彩,里面有许多大柱子,我和几个同学好奇地数了数,竟然有一百六十根

再仔细看,每根柱子都裹着彩色毛毯,交缀以刺绣飘带,上面还有各种剪贴的佛教故事呢。

堂内是木板地,上面铺地毯,是喇嘛们打坐诵经的地方。

大经堂的屋顶别具一格,各式各样的倒钟,玲珑别致的宝塔以及巧夺天工的**、金鹿等,把大经堂装饰得富丽堂皇而又富于宗教气氛。

14. 那幢涂抹着浓浓奶白色的哥特式建筑,尖利地突兀破云。

一砖一石,古老的洪钟,虔诚的神乐,划破天空的白鸽,遨游。

15. 走近一看,五亭桥的桥身是由巨大的石头砌成的,成一个“工”字形,桥下有十五个桥洞。

据说,每当中秋节的夜晚,皓月当空时,每个桥洞里都倒映一个月影,形成“每洞含一月”的天下奇观。

桥的中间是一座大亭子,大亭子的四个角连了一座造型相似的小亭子,这座桥也因此而得名——五亭桥。

五座亭子既是隔开的,又是相连的。

再看看亭顶,金碧辉煌的琉璃瓦,绿色的檐上雕着各种各样的精美的花纹。

五座亭子各有四个翘角,每个翘角上都系着一只铜制的风铃;一阵风吹过,风铃发出“叮叮、叮叮”悦耳的铃声。

每个亭子的四周都是用四根大红柱子支撑着。

这一切把五亭桥打扮得分外华丽。

如果人们把瘦西湖比作是一位窈窕淑女,那么五亭桥就是束在淑女腰间的镶有五颗宝石的彩带了。

16. 那是一个巨大的古宅,在苍色的山岩的脚下。

宅后一片竹林,鞭子似的多节的竹根从墙垣间垂下来。

下面一个遮满浮萍的废井,已成了青蛙们最好的隐居地方。

我怯惧那僻静而又感到一种吸引,因为在那几乎没有人迹的草径问蝴蝶的彩翅翻飞着,而且有着别处罕见的红色和绿色的蜻蜓。

我自己也就和那些无人注意的草木一样静静地生长。

17.高大的建筑物巍然耸立,长方体、圆柱、三角形、参差错落,远近有致,在蓝天白云的背景下,描绘出多种几何图案的剪影。

18. 院子西面,几根长的竹竿架上,爬满了花藤,稠密的绿叶衬着紫红色的花朵,又娇嫩,又鲜艳,远远望去,好像一匹美丽的彩缎。

. 19. 那是一间低矮破旧的南房,屋里终年不见阳光,昏暗潮湿,墙皮早已脱落了,墙上凹凸不平。

20. 屋顶上的瓦片压得密如鱼鳞,天河决口也不会漏进一点儿去。

21. 绿树掩映之中,整齐的瓦房和陈旧的草屋交错杂陈,恰似一盘杀得正酣的象棋子儿。

22. 村里的农舍几乎全被积雪笼罩了,只留下几个黑洞洞的窗户,像一双双大睁着的眼睛,诧异地打量着这个白雪的世界。

23. 站在半山腰上向村子望去,一座座低矮的小茅屋,像雨后钻出地面的一朵朵小蘑菇,散落在山坳里。

24. 则是崇阁巍峨、层楼高起,面面琳宫合抱,迢迢复道萦行,青松拂檐,玉栏绕砌,金辉兽面,彩焕螭头”,接着又写一座玉石牌坊“上面龙蟠螭护,玲珑凿就。

25. 只见佳木茏葱,奇花闪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再进数步,渐向北边,平坦宽阔,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俯而视之,则清溪泻雪,石磴穿云,白石为栏,环抱池沿,石桥三港,兽面衔吐. 26. 秀玉初成实,堪宜待凤凰。

竿竿青欲滴,个个绿生凉。

迸砌防阶水,穿帘碍鼎香。

莫摇分碎影,好梦正初长。

27. 御花园的亭台楼阁之间点缀着生机勃勃的翠竹和奇形怪状的石头,那些怪石堆叠在一起,突兀嶙峋,气势不凡。

28. 亭台楼阁,池馆水榭,映在青松翠柏之中;假山怪石,花坛盆景,藤萝翠竹,点缀其间。

29. 御花园里,古柏参天,每一棵都长得十分茂盛。

各式各样的怪石异花点缀在园内。

30. 置身此地,静听着流泉拨清韵、古槐弄清风。

呵,这是怎样一种美的享受啊。

31. 那清晨的阳光丝丝缕缕、如同细雨般滴落在眼前这好似梦幻的房子上、洒遍每一个被年代尘封的角落、空气中弥漫着植物的清新气味、顺着这味道寻去、映入瞳孔的是外墙上遍布青苔的欧式建筑、手指轻轻抚摸着微凉的岩石、格外美妙、窗外置着 有着曼妙身躯的铜制栅栏、顶头微微的卷边 像向日葵叶子似的分支、令刻板的建筑与身旁的树林融为一体、大门的漆油虽然因古老而被腐蚀、但却有种沧桑的美感、金色的门把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细小的光、虽细小 但仿佛能 射进人心里、即使冷冷的晨露沾在身上、也会因那光的照耀而蒸发、门被推开的吱嘎声、虽然刺耳、但却出其意料的能让人的心沉静下来、房顶的砖 即使有少许脱落、可仍旧油难以言喻的美感、望着这巨大而精致的历史沉淀、突然发现 世界那么大 我们只是一粒尘埃。

32. 就在永息湖畔,竟然盛放着大片大片的金色花朵,就像一颗颗金色的星星躺在碧绿的叶片之间,但没有一种星,可以如此璀璨夺目,流光溢彩,妖艳得仿佛可以夺去人的呼吸。

33. 金顶石壁,绘着各种各样的鸟类图案,色彩斑斓。

地板上铺着色调柔锦织缎绣的地毯,偶尔燃烧着几朵艳红色的火焰。

34. 纱幔低垂,营造出朦朦胧胧的气氛,四周石壁全用锦缎遮住,就连室顶也用绣花毛毡隔起,既温暖又温馨。

陈设之物也都是少女闺房所用,极尽奢华,精雕细琢的镶玉牙床,锦被绣衾,帘钩上还挂着小小的香囊,散着淡淡的幽香。

35. 徽派建筑所共有的灰瓦白墙和高大的门楼,门楼墙壁有精致的雕花,屋顶的雕花更为精致美丽,整个建筑里有一套贯通的水系,再加上绿树成阴、群山呼应,让你有种置身仙境感。

36.六尺宽的沉香木阔床边悬着鲛绡宝罗帐,帐上遍绣洒珠银线海棠花,风起绡动,如坠云山幻海一般。

榻上设着青玉抱香枕,铺着软纨蚕冰簟,叠着玉带叠罗衾。

殿中宝顶上悬着一颗巨大的明月珠,熠熠生光,似明月一般。

地铺白玉,内嵌金珠,凿地为莲,朵朵成五茎莲花的模样,花瓣鲜活玲珑,连花蕊也细腻可辨,赤足踏上也只觉温润,竟是以蓝田暖玉凿成,直如步步生玉莲一般。

求古代的服饰描写和古代优美的诗句

优美诗句:1.一生一世一双人,半醉半醒半浮生。

2.嗟叹红颜泪、英雄殁,人世苦多。

山河永寂、怎堪欢颜3.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4.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5.宫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6.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7.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8.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9.天不老,情难绝。

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10.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11.《君生我未生》服饰描写: 1.大朵牡丹翠绿烟纱碧霞罗,逶迤拖地粉色水仙散花绿叶裙,身披金丝薄烟翠绿纱,低垂鬓发斜插镶嵌珍珠碧玉步摇。

2.上身一件玫瑰紫缎子水红锦袄,绣了繁密的花纹,衣襟上皆镶真珠翠领,外罩金 边琵琶襟外袄,系一条粉霞锦绶藕丝缎裙,整个人恰如一枝笑迎春风的艳艳碧桃 ,十分娇艳。

迎春髻上一支金丝八宝攒珠钗闪耀夺目,另点缀珠翠无数,一团珠光宝气。

——出自《后宫:甄缳(那字打不出)传》 3.乌黑如泉的长发在雪白的指间滑动,一络络的盘成发髻,玉钗松松簪起,再插上一枝金步摇,长长的珠饰颤颤垂下,在鬓间摇曳,眉不描而黛,肤无需敷粉便白腻如脂,唇绛一抿,嫣如丹果,珊瑚链与红玉镯在腕间比划着,最后绯红的珠链戴上皓腕,白的如雪,红的如火,慑人目的鲜艳,绛红的罗裙着身,翠色的丝带腰间一系,顿显那袅娜的身段,镜前徘徊,万种风情尽生。

4.长发挽起,梳成流云髻,再戴水澹生烟冠,中嵌以一朵海棠珠花,两旁垂下长长紫玉璎珞,额际依然坠着那弯玉月,耳挂苍山碧玉坠,身着一袭金红色绣以凤舞九天之朝服,腰束九孔玲珑玉带,玉带腰之两侧再垂下细细的珍珠流苏,两臂挽云青欲雨带 5.身穿镂空淡紫轻丝鸳鸯锦月牙裙,绛红色百蝶戏花罗裙,脚穿一双明艳艳的粉红 绣鞋,梳着飞月髻,头插亮晃晃孔雀钗 6.烟葱绿的薄烟纱小袄,碎花翠纱露水百合裙,头发蓬松如雾还别了一朵小黄花, 淡扫蛾眉薄粉敷面,小脸润泽艳丽。

7.碧绿的翠烟衫,散花水雾绿草百褶裙,身披翠水薄烟纱,肩若削成腰若约素,肌 若凝脂气若幽兰。

娇媚无骨入艳三分。

唐代、宋代、明代女性服饰特色

我国完整的服装服饰制度在汉朝确立的。

汉代染织工艺、剌绣工艺和金属工艺发展较快,推动了服装装饰的变化。

公元前206年刘邦建立西汉,西汉基本上沿用秦朝的服制。

东汉时期穿黑色衣服必配紫色丝织的装饰物。

祭祀大典上通用的是长冠服。

皇后的祭祀服是:上衣用绀色,下裳用皂色。

皇后的蚕服,上衣用青色,下裳用缥色(浅黄色)。

汉文帝当政时比较俭朴,自己穿黑色丝织衣、皮鞋。

一般官员要穿禅衣,又名祗服。

在西汉时期二百年之中,服饰实行深衣制,它的特点是象蝉一样的头冠(帽子)、红色的衣服、象田字状的领子、戴玉、红色的鞋。

深衣形制是上衣下裳相连接缝在一起,做祭服的中衣,要缘黑色边,作为朝服的中衣,需缘红色边,当时男女服用极为普遍。

服饰总称禅衣。

禅衣是单层的外衣。

禅衣里面有中衣、深衣,其形与禅衣无大区别,只是袖形有变化,都属于单层布帛衣裳。

官员在上朝时都要穿黑色禅衣。

汉衣款式以衣襟分类,可以划分两种:一为曲裾禅衣,即开襟是从领曲斜至腋下;一为直裾禅衣,是开襟从领向下垂直,此种禅衣又称。

曲裾,即为战国时期流行的深衣。

汉代仍然沿用,到东汉,男子穿深衣的已经不多了,一般为直裾衣,但并不能作为正式礼服。

这种服式既长又宽,从款式上官民服用基本没有差别,但从原料和颜色上,却可明显显示等级的不同。

汉代朝服的服色有具体规定,一年四季按五时着服,即春季用青色;夏季用红色;季夏用黄色;秋季用白色;冬季用黑色。

汉代着衣有七个特点:穿外衣时,由于领大而且弯曲,穿衣时必需暴露中衣的领型; 穿衣必用白色面料做里; 袖宽为一尺二寸; 衫无袖; 穿皮毛服装时裘毛朝外; 腰带极为考究,所用带钩以金制成各种兽形,如螳螂形或琵琶形。

形象十分生动有趣。

一般长度在一寸半至六寸之间,是衣裳中间显要的装饰物。

汉带钩从形、色和工艺上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较比西周和战国时期,在设计和制作方面都要精美得多。

因此颇受男人们的喜爱,佩戴者很多;男子保持佩刀习俗,但所佩之刀有形无刃,因此失去了实际价值,主要是显示仪容。

汉代祭服延用大制度,遵从古礼穿冕服佩绶、佩玉。

皇帝、公卿、诸侯均用大,只是在所系玉石的串珠或丝绳的质地上加以区别。

皇太后、太后、公卿夫人等的祭服(谒庙服)、亲蚕服、朝见服和婚礼服的形式都采用深衣制。

唐代服装唐朝还流行女子穿胡服。

胡服就是西域人的服装。

腰带形式也深受胡服影响。

在此以前,人们的腰饰是以金银铜铁,这时候流行系蹀躞带,带上有金饰,并扣有短而小的小带以作系物之用。

这种腰带服用最盛是在唐代,以后延用一直至北宋年代。

盛唐以后,胡服的影响逐渐减弱,女服的样式日趋宽大。

到了中晚唐时期,这种特点更加明显,一般妇女服装,袖宽往往四尺以上。

中晚唐的贵族礼服,一般多在重要场合穿着,穿着这种礼服,发上还簪有金翠花钿,所以又称钿钗礼衣。

唐高宗以后,以紫色为三品官的服色;浅绯色为五品官服色,深绿色为六品官服色,浅绿色为七品官服色,深青色为八品官服色,浅青色为九品官服色,黄色为宫外之人及庶民服色。

唐装还对邻国有很大的影响。

比如日本和服从色彩上大大吸取了唐装的精华,朝鲜服也从形式上承继了唐装的长处。

唐装襦裙线条柔长,十分优美自如,用料主要是丝织品,因此它的衣物以软和飘柔著称。

唐装本身品类多,善变化,从外形到装饰均大胆吸收外来服饰特点,多以中亚、印度、伊朗、波斯及北方和西域外族服饰为参考,充实唐代服饰文化,使得唐代服饰丰富多采富丽堂皇,风格独特奇异多姿,成为中国历史服饰中的一朵奇葩,世人瞩目。

宋代服装宋朝历史以平民化为主要趋势,服装也质朴平实,反映时代倾向。

宋代女子服装分三种:一为自皇后、贵妃至各级命妇所用的公服,一为平民百姓所用的吉凶服称礼服;一为日常所用的常服。

宋装继承唐装,女服仍以衫、襦、袄、背子、裙、袍、褂、深衣为主。

绝大部分是直领对襟式,无带无扣,颈部外缘缝制着护领。

服式采用衣袖相连的裁剪方式。

有的限于面料的幅宽,因而在衣片的背部或袖椿部分采用接缝和贴边装饰。

单夹衣有前身短后身长的式样,也有无袖的大背心式样。

出土的衣服都在领边、袖边、大襟边、腰部和下摆部位分别镶边或绣有装饰图案,采用印金、刺绣和彩绘工艺,饰以牡丹、山茶、梅花和百合等花卉。

宋代品官制度基本上沿袭前代,因此宫中的官服也与前代相仿,分为朝服、祭服、公服、戎服、丧服和时服。

朝服是红衣红裳,内穿白色罗质中单,外系罗料大带,并有绯色罗料蔽膝,身挂锦绶、玉、玉钏,下着白绫袜黑皮履。

除这种朝服是统一样式外,官职的高低是以搭配的不同来区别的。

主要是在有无禅衣(中单)和锦绶上的图案上作级别变化。

穿朝服时必戴进贤冠(一种涂漆的梁冠帽),貂蝉冠(又名笼巾,是以藤丝编成形,上面涂漆的冠帽),獬豸冠(属进贤冠一类)。

公服即常服,又名从省服,以曲领大袖,腰间束革带为主要形式,另有窄袖式样也。

这种服式以用别等级。

如九品官以上用青色;七品官以上用绿色;五品官以上用朱色;三品官以上用紫色。

到宋元丰年间用色稍有更改,四品以上用紫色;六品以上用绯色;九品以上用绿色。

按当时的规定,服用紫色和绯色(朱色)衣者,都要配挂金银装饰的鱼袋,高低职位以此物加以明显的区别。

时服是按季节赐发给官臣的衣物。

上至将相皇帝大将下至侍卫步军,赐发的品种有袍、袄、衫、袍肚、裤等。

所赐之服大部分是织有鸟兽的锦纹。

宋代男子除在朝的官服以外,平日的常服也是很有特色的,常服也叫私服。

宋官与平民百姓的燕居服形式上没有太大区别。

只是在用色上有较为明显的规定和限制。

宋时常服有如下几种:袍有宽袖广身和窄袖窄身两种类型,有官职的是锦袍,无官职的是白布袍。

襦、袄为平民日常穿用的必备之服。

短褐是一种既短又粗的布衣,为贫苦人服。

衫,这是一种裳下摆接一横的男人长衫。

裳,沿袭上衣下裳的古制。

是冕服、朝服或私居服的式样。

宋时也有上衣下裳的穿法。

男子也穿用对领镶黑边饰的长上衣配黄裳。

居家时不束带,待客时束带。

直裰是一种比较宽大的长衣。

由于下摆无衩而背部却有中缝而称直裰。

鹤氅,宽长曳地,是一种用鹤毛与其他鸟毛合捻成绒织成的裘衣,十分贵重。

此外宋代男式衣着,还有布衫和罗衫。

内用的叫汗衫,有交领和颌领形式。

质料很考究,多用绸缎、纱、罗。

颜色有白、青、皂(黑)、杏黄、茶褐等。

袄的质料有布、绸、罗、锦、丝和皮。

袄的用色有青、红、枣红、墨绿、鹅黄等几种。

贵族裤子的质地也十分讲究,多以纱、罗、绢、绸、绮、绫,并有平素纹、大提花、小提花等图案装饰,裤色以驼黄、棕、褐为主色。

明代服装到明代服装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最突出的特点是以前襟的纽扣代替了几千年来的带结。

但是纽扣并非始于明代,从元代的辫线袄子腰围部分曾经见到过钉纽扣的形式。

纽扣的使用也是一种变革,体现着时代的进步。

另外理学盛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服装风格。

明装与唐装相比,在于衣裙比例的明显倒置,由上衣短下裳长,逐渐拉长上装,缩短露裙的长度。

衣领也从宋代的对领蜕变成以圆领为主。

明代女装上衣是三领窄袖,身长三尺,露裙二、三寸。

当时扬州流行一种新式样:女衫长二尺八寸,袖子宽一尺二寸,外护袖镶锦绣,冬季镶貂狐皮。

裙装在明代初年用色偏向浅淡。

裙褶十分盛行,有细密褶纹,也有大褶纹。

褶纹装饰十分讲究。

有一种名为彩条裙,每条选用一种颜色缎,每条色缎上绣出花鸟纹饰,带边镶以金线可成为独立的条带,将数条这样的各种彩条拼合在腰带上,就成为彩条飘舞的裙子,因此取名凤尾裙。

有的还将整块缎料用手工做成细褶纹,取名百褶裙,一种二十四褶裙取名玉裙。

明代还有一种特殊式样的帔子,由于其形美如彩霞,故得名霞帔。

这种帔子出现在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得此名。

到宋代将它列入礼服行列之中。

明代服用此式较为普遍,它的形状宛如一条长长的彩色挂带,每条霞帔宽三寸二分,长五尺七寸,服用时绕过脖颈,披挂在胸前,由于下端垂有金或玉石的坠子,因此越发显得高贵。

有一种出自元代的无领对襟马甲,又称比甲,是宫廷中皇后的专用服式。

后来逐渐传入民间,扩大了服用范围。

比甲盛行于明代中期,主要受青年妇女的偏爱。

从形式上看与隋唐时期的半臂有渊源关系,后来清代出现的马甲,就是这种比甲的变形。

明式服装的另一个特色是襟上佩佳饰物,并且十分醒目。

都是些金、珠、玉等材料做成的各种饰物。

其中垂挂在胸前的叫坠领;系在前襟的叫七事;走起路来有响声的叫禁步,这些佩饰统称杂佩。

另有一种特别的佩饰,是在一条金链上,以环相连挂着四件小物件:即镊子、牙签、耳挖子和小刀,是些妇女的生活实用品。

明代男装以方巾圆领为代表形式,儒生所着衫与当今舞台上京剧书生的服饰极为相似。

其特点是宽袖、皂(黑)色缘边,青圆领、皂绦软巾垂带。

官服是云缎圆领袍,另有外加云缎外套的穿法。

这种袍长离地一寸,袖长过手,袖椿(指袖身)宽一尺,袖口宽九寸。

水田衣是明代一般妇女服饰,是一种以各色零碎锦料拼合缝制成的服装,形似僧人所穿的袈裟,因整件服装织料色彩互相交错形如水田而得名。

它具有其它服饰所无法具备的特殊效果,简单而别致,所以在明、清妇女中间赢得普遍喜爱。

据说在唐代就有人用这种方法拼制衣服。

古代女子穿的衣服叫什么

古代女子服饰介绍先期先秦时期我国古代服制的建立。

根据有关数据记载,在先秦时期就相继建立了服制,并对以后各个历史朝代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

先秦时代,华夏族服饰的特点是上衣下裳,宽衣博带,《说文解字》说:“上日衣,下日裳。

”下身穿的裳实际是裙,而不是裤。

周天子赏赐给属下“赤带”是一块红色的布,在腰间垂于腹前。

是贵族的服饰和身份的标志,又叫韦,衣服是右衽窄袖长衣长度在膝盖上下,领袖是襟,裙都用花边装饰,没有纽扣,而胡人的服饰是短衣窄袖,左袖长裤革带皮靴。

赵武吴王毅然进行了变服。

废掉下裳而改穿裤,与当时东胡族的裤褶相似。

褶,就是指穿在外面的的上衣,特点是短小而具有宽广的袖子;或者是指一种左袖的短袍。

左袖是胡人衣式的特点,广秀则是从胡服的窄袖演变而来。

胡人因为习惯了在马上奔驰,而且经常是没有定所,需要将随身应用的对象附在身上,所以他们就将皮革做的腰带上附加上若干小环,然后把随身物品铨在革带上。

这样使用既方便,又不容易遗失,赵武吴王也采用了这种腰带。

春秋战国春秋战国之际,出现了一种新式服装叫深衣。

深衣的特点:长衣大袖,以男女的礼服最为显着,是服装式样的和结构的基本特征。

战国秦汉之人不论贵贱。

男女都穿深衣。

贵族的冕服为礼服。

平民的深衣为吉服。

短褐为裳服,深衣连结钩边,穿时要拿腰带。

贵族用丝织的绅带。

极际绅士。

边带气语流行。

皮带的两端分别用带钩的环相连接,叫代子钩络带。

古时的深衣式样、规格、结构和缝制都有制度规定,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服制。

自天子至庶民不分尊重都可穿着,只是颜色、服饰和衣料有所不同。

后来演变成袍式的大袍宽衣。

这种服式一直流行于以后各个封建朝代,是我国古代服装的典型服式。

先秦时没有棉花,所谓“布衣”是指用麻布裁制的衣服,夏天穿的细麻布叫,冬装有袍和裘袍是穿在里面的夹衣,内夹丝绵,充填些粗麻叫做湿袍,袍固是内衣,所以只能居家穿着,但不能作为礼服,外出时只能穿在正服里面。

短袍叫褥,也就是所说的袄,质地粗劣的褥叫褐,裘是皮衣。

先秦时代也是主要的冬衣。

秦汉时期秦代服制与战国时无大差别,保持中国服饰深衣的基本形制。

西汉男女服装,仍沿袭深衣形式。

不论单、绵,多是上衣和下裳分裁合缝连为一体,上下依旧不通缝、不通幅;外衣里面都有中衣及内衣,其领袖缘一并显露在外,成为定型化套装。

下着紧口大裤,保持“褒衣大裙”风格。

秦代服制,服色尚黑。

汉朝的妇女穿着有衣裙两件式,也有长袍,裙子的样式也多了,最有名的是“留仙裙”。

〔相传汉朝赵飞燕被立为皇后以后,十分喜爱穿裙子。

有一次,她穿了条云英紫裙,与汉成帝游太液池。

鼓乐声中,飞燕翩翩起舞,裙裾飘飘。

恰在这时大风突起,她像轻盈的燕子似的被风吹了起来。

成帝忙命侍从将她拉住,没想到惊慌之中却拽住了裙子。

皇后得救了,而裙子上却被弄出了不少褶皱。

可是说来也怪,起了皱的裙子却比先前没有褶皱的更好看了。

从此,宫女们竞相效仿,这便是当时的“留仙裙”。

〕秦汉时期的女子服装:身穿大袖宽衣,下着长裙,脚穿高头丝屐,这是秦汉时期女子服装比较普遍的风格。

贵族女子的肩壁上缠巾帼,裙,襦上外用丝绣,丝屐上绣花。

庶民女子壁上不缠巾帼(围巾)只用一块布覆上,衣袖没有贵族女子的那样宽大,裙也没有那么长,为了劳动方便,裙外还要架一条围裙。

到了秦汉,女子服装有了一些变化,“上短下长”,上衣之裙只到胸部并且窄小,袖子仍宽大,即所谓“窄衣大袖”。

下裙之长曳地,尤其贵族女子的裙更长,甚至走路时要用两婢提携。

秦汉时期的服饰比先秦要丰富。

《礼记》曰:“衣不帛襦裤。

”这是因为襦和裤都是内衣,儒家崇尚简朴,认为不应该用丝罔来裁制内衣。

而到了元朝时,那些世家子弟居然用白色的丝绸来做裤子,所以被称为“纨绔子弟”。

古代的裤子通常都没有裤裆,只有 裤脚管,上缔连在一起,用带系在腰间,所以叫做裤。

《释名》曰:“绔也。

而服名绔别也”。

绔是内衣,只能外露的,绔的外面一定还要穿裙或深衣。

年底劳作时穿短衣,则绔内吊一兜裤吊,就像用来大相扑运动员的装束。

在宋初的《盘子阁》中,还能见到这种穿法。

连裆的短裤,叫做。

短如牛鼻,统称 鼻裤。

司马相如带单文君回到成都,就穿着犊鼻裤当炉涤器,以羞辱卓王孙。

魏晋南北朝在我国历史上,这一时期的基本上处于状态,各个朝代的服装有所不同。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出现了两个变化,一个是汉装的定式被突破了,另一个是胡服被大量地吸收融合进汉人的服饰之中。

女子服装:从服式来说,受胡服的影响比较大,衣袍外为左襟,并且上短下长是其特点。

“下衣”是指裤服到胸,裙长戋地,贵族女子的裙长要戋地 五尺。

一般庶民或奴婢等女子,上穿开领大袖衫,衣长仅覆腰,下着长裙,裙长至足,腰系长带。

隋唐时期隋在公元581年灭了北国,建立了强大的国家,公元589年灭陈后,统一了中国同南北朝一样,统一使得南北的服饰进一步融合,时间不长,隋被唐所代替,唐从此统治了中国近三百年,衣冠服饰制度,经过了长期的承袭、演变、又加上唐代强盛的国力和广泛的交流,因而显示出上承历代服饰,下启后世服饰的重要特点,在服饰风格上显示出华丽、清新、博人。

妇女服饰:隋唐时期妇女的服饰显示一种与众不同的风格,这也与当时的审美观有关,当时以体态丰腴为美,小女子喜欢穿男装。

这一时期皇后,皇太子妃以其它显贵命女子的服饰也很繁杂且等级严格。

比如皇后的服饰中有:跬衣、鞠衣、钿衩、 衣;皇太子妃的服饰有:翟衣、鞠衣、钿衩,衣三种。

但首饰的数量少于皇后的服饰;其它命妇的礼服更较上两种简单。

当时妇女的一般服饰也很丰富。

隋唐时,女子和男子都穿“背子”款式是对襟式,也有少数是“套衫”式的\\\/领口宽大,显袒冲状,短袖式者没有袖子,由于背子穿着比较方便,所以宫中的宫女多喜欢穿用,而且定为当时的礼服。

平常女子也多穿背子的,但在服饰面料、装饰和做工才大为逊色,领字袖口和下摆处只有深色的厚质面料作款史与,服色一般用白色。

当时另一种没有袖子的服饰是“和尚”与 相似,比 要上。

穿在衣衫的外面,在唐佣中常能见到这种装束。

而还有一种穿在衣服的外面的服饰叫“缦衫”,它的形制特别短小,一般是舞乐女子穿的,据说舞女刚露面时,多穿着缦衫,等眺到一半时,舞女们就都脱去缦衫露出里面穿的有绣文的美丽的衣裙来,令宾客们眼前焕然一新。

总体看来,隋唐的妇女的服饰可以说是花样繁多,五光十色,具有艳丽、华美、自由、萧洒的艺术风格。

通过这些服饰把隋唐美人秀美丰满的风姿显露得淋漓尽致。

背子、半臂、背心、辆裆这四种服饰,男女都穿。

其中背子在宋代的变化较多,背子又叫褙子。

虽然这种款式在宋代男女都穿,但在其使用形式和时间上都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人穿着也不尽相同。

宋元明清时期总的看来,宋代妇女的装束,除了北宋时曾一度流行的大袖衫襦,肥阔的裙裤外,窄、瘦、长、奇是这一时期妇女服装的主要特征。

宋代妇女服装宋代妇女服饰比较复杂。

这也是从古至今服装发展的共性。

当时许多服饰别出心裁,花样百出,呈现百家争鸣的盛况,后来政府不得不下令规定:妇女的服色都服从丈夫的服色,平常人家的妇女不准穿绫缣织的五色花衣。

但当时人也没怎么遵守这个规定,时装兴盛的风气有增无减。

当时还有偏好“奇服异装”到了采用外国服式的,后来皇帝诏令凡有穿契丹族衣服的人,都定为杀头之罪,可是当时时装的盛况空前。

宋代贵妇的便装却时兴瘦,细、长,与以前各个时期不太相同,衣着的配色也打破了唐代以红紫、绿、青为主的惯例,多采用各种间色粉紫、黑紫、葱白、银灰、沉香色等。

色调淡雅、文静,合理地运用了比较高级的中性灰色调,衣饰花纹也由比较规则的唐代图案改成了写生的折枝在纹,显得更加生动、活泼、自然。

一般平民女子,尤其是劳动妇女或婢仆等,仍然穿窄袖衫襦。

只是比晚唐、五代时的更瘦更长,颜色以白色为主,其它也有浅绛、浅青等。

裙裤也比较瘦短,颜色以青、白色为最普遍。

衫是一种最普通的衣式,宋代妇女的衫多半用刺绣为装饰。

大多是圆领、交领、直领、对襟,腰身清秀苗条,下摆多,有较长的开气,衣料一般是用罗、纱、绫、缣等轻软的料子。

襦与袄是相似的衣式,襦的造型短小,一般到腰部,对襟,侧缝下摆处开气,袖端细长,衣身也比较窄。

襦有单襦,复襦,单襦与衫相近,复襦与袄相近。

通常贵族妇女的服色以紫红、黄色为主,用绣罗并加上刺绣。

平常的妇女多以青、白、褐色为多,上了年纪的妇女也喜欢穿紫红色的襦。

而袄大多是有里子或夹衬棉紧的一种冬衣,对襟,侧缝下摆开气,又叫“旋袄”,可以代替袍。

宋代对袍的穿用是有限制的,除命妇可以穿外,其余大多数的民间女子是不准穿的。

后规定命妇的袍色,三品以上是紫色,绣着仙鹤和芝草,三品以下律用黄色,并不绣花样。

至于袄的服色,除了白色规定作为“凶服”外,其余的没有什么限制,可以随各人的喜好来选择。

窄袖衣是宋代女子中普遍流行的一种便服。

式样是对襟、交领、窄袖、衣长至膝。

特点是非常瘦窄,甚至贴身。

由于这种服装式样新颖又省料,所以很快就流行了起来,不但贵族女子喜欢穿,一般的女子也仿效。

这也表明,宋代人注意经济实用,除了头髻外,穿衣尽量节约衣料,这样既便于行动,又夸张了女性的曲线美。

同时还流行着一种翻领款式取长至膝的窄袖衣。

制作时在领襟上加两条窄窄的绣边装饰。

翻领一般是三角形的,有时还要戴帔帛,腰里系绶,双双做成各种连环结。

宋末又流行窄袖裹贴住身体,前后两侧缝的地方开衩,衣衩处有许多衣扣作为装饰,叫做“密四门”,人称妖服,是古代的奇装异服之一。

北宋时,妇女喜欢在裙子前面开衩,这样便于骑马,有钱人家的女子也爱在家里穿。

这种习俗甚至到了元代(主要是在宫廷中)还仍然保留着。

宋代妇女的裤一般都是不露在外面的,外面系数着裙子,裙子大多把裤子都掩在裙内。

不过也有单穿裤子不在外面穿裙子的,不过这是低等妇女的装束。

宋代的裤上有绣花,而且还保持着无裆的裤。

当时妇女的贴身内衣有抹胸和裹肚。

二者形状差不多只是抹胸短小而裹肚较长。

抹胸有时还可以穿在外面。

宋代妇女等同男子一样在腰间围一个腰围,即“腰上黄”也有腰上系青花布中的。

宋代的女装是上身穿窄袖短衣,下身穿长裙,通常在上衣外面再穿一件对襟的长袖小褙子,很像现在的背心,褙子的领口和前襟,都绣上漂亮的花边。

宋代建朝初期,衣冠服饰均沿袭晚唐的服饰制度。

新制颁发后,才逐渐将其服饰分为祭服、朝服、公服(宋人又称为常服)、时服(按季节颁赐文武朝臣的服饰)、戎服以及丧服。

宋代妇女的穿着与汉代妇女相似,都是瘦长、窄袖、交领,下穿各式的长裙,颜色淡雅;通常在衣服的外边再穿长袖对襟褙子,褙子的领口及前襟绘绣花边,时称“领抹”。

宋代的服饰主要的特点是清新、朴实、自然、雅致。

宋代妇女以裙装穿着为主,但也有长裤。

其裤子的形式特别,除了贴身长裤外,还外加多层套裤。

宋代妇女有缠足的习俗,因此裙长多不及地,以便露足。

契丹、女真族一般穿窄袖圆领齐膝外衣,足下着长统靴,宜于马上作战射猎;妇女穿窄袖交领袍衫,长齐足背,都是左衽〔从左向右扣〕,正与汉人相反,所习惯穿用的钓墩传到内地曾广为流行。

元代妇女服饰元代妇女服饰也包括蒙古妇女和当族妇女的服饰。

汉族妇女仍保持宋代的服制,上衣有比较瘦俏的背子,衫襦,云肩等,下穿多褶裙,头上一般梳顶心簪。

后来受蒙古族妇女服饰的影响,穿一种黑褐色粗布或绢做的左衽、窄袖、腰束大带的长袍的人渐渐多起来。

另外,这一时期在妇女中还流行各种单,夹棉的对襟衣和半袖袄,这是与唐宋时期的服饰不相同的,而蒙古族妇女的服饰就带有她们本民族的特点了。

蒙古族妇女以袍为礼服。

蒙古妇女穿的袍式宽大而长,右袄交领。

袖子大但在袖口处较窄,相当于现在的蝙蝠衫的形式。

明代妇女服饰明代的女装已与前代不同,但在明初还能看到舍人和元代的影响。

左衽、窄袖长袍仍可见到。

一般女子时兴窄袖的衫襦、背子、长裙等。

明代妇女的裙式变化比较多,是一种流行的服饰。

明代贵族妇女的服色规定用真红,鸦青和黄色,而一般女子只能用紫绿,桃红和浅色。

背子是明代贵族妇女的礼服之一,又称“披风”,与前代的背子、背心相似。

一般在秋冬季节穿,一般妇女也把背子做为礼物穿,式样是大袖宽身。

乐妓能穿黑色的背子。

比甲本来是元代的服式,但在北方尤其受妇女们喜欢,作为日常的服装,领式对襟,盘领或交领,无袖或短袖,长至臂部或至膝部,有些更长,离地不到一尺,自从元代有了纽扣之后,比甲上也有用纽扣的,这样穿起来更方便、快捷、系结严紧,是服饰的新变化。

比甲一般穿在大袖衫,袄子之外,下面穿裙,所以比甲与衫、袄、裙的色彩搭配能显出层次感来。

到了清代,除了在家里的老妇人怕冷穿棉比甲外,比甲一般都不穿了。

长袄、长裙是一种便服。

长袄的式样是盘领、交领或对襟,领子上用金属扣子系紧,窄袖,领袖和下摆都有缘边,与明代前的袄不同的是,一般长到膝下,所以叫“长袄”;服色多用紫色、绿色;衣料一般罗、缎,袄上的花纹与大袖衫相似,一般都是刺绣。

明代由于妇女盛行裹足,又追求“行不露足”,所以贵族妇女都穿长裙来掩饰金莲小脚,裙上绣着缠折枝花纹,或在裙幅下边一、二寸的位置,绣上花边,作为压脚,最初裙幅用六幅,也是遵循的古仪礼,所谓“裙拖六幅湘江水”到了明代末年,裙幅变成了八幅,腰间的细褶也很多,走起路来好象粼粼的水汶一样。

明代妇女还有一种内衣,叫“腰子”。

是围在妇女胸前,露出肩臂和乳胸上部的一种衣服,它与肚兜不同,是用宽幅的纱绫,横缠在胸前有的还有纽扣,加刺绣。

明代女性习惯在裙子外罩一件背子衫或是云肩。

凤冠霞帔是明代妇女的礼服,是后妃在参加祭祀等重大典礼时使用的服饰。

整个冠上缀着龙凤,搭配霞帔一起穿着。

明代较多使用的纽扣,主要用在礼服上,常服很少使用,明末时才有所普及。

清代妇女的服饰清代妇女服饰中最为显着的是纽扣的作用。

纽扣原来主要在礼服上使用,清代纽扣成为各种衣服上不可缺少的衣饰。

纽扣最初只装饰在领子上,使自古以来的交领,盘领、直领等领一改而成了高领。

原来脖子总露在外面,有了纽扣就可以不露了。

清代汉族妇女一般穿窄袖袄、衫、坎肩、裙、裤等。

旗袍,是满族妇女中很流行的一种长袍,后来也成为汉族妇女主要的服饰之一。

清代满人穿的旗袍与后来称为旗袍的服装是有着很大的区别的,但后来的旗袍是在满人这种长袍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旗袍,最初极为宽大,腰身为筒式,后来渐渐变小。

圆领、右衽、高领或低领,清末时高领能高达二寸半左右。

旗袍有单、夹、棉、皮之分,都按季节的变化来区分。

袍色一般浅淡居多。

满族妇女穿旗袍时,大多喜欢在旗袍外面罩上一件坎肩。

清代的汉族妇女服饰大多沿袭明代;一般是上着袄、衫、下着裙,后来不穿裙,改穿裤。

袄衫多是圆领,右衽,大襟,对襟,琵琶襟,大袖,且锦绣镶边。

袄的质料多用棉、缎、衫多用纱、罗、绸等,也有舍织蜡染的花布。

颜色以天青、湖蓝、粉、白、红等为多。

冬天也用貂、狐之类的皮毛的。

镶边也是极为复杂、精美、当时有“十八镶”的说法。

一般好的裙,式样较多。

如苏州妇女的“白褶裙”,整幅裙多达上百个裙前面有类似蔽膝,左右打褶的“马面裙”,又叫“月华裙”,因为裙的每个褶中,五色俱全,好似皎洁的月亮晕耀光华而得名;又有“弹墨裙”,是用墨弹在裙口子上,雅素而别具风格,象一幅水墨画,渲染出千姿百态的变化;此外还有“凤尾裙”、“鱼鳞百褶裙”,“洋印裙”、“金泥簇蝶裙”、“绣凤凰裙”、“满花裙”、“一块玉裙”、“鬼子栏杆裙”、“饰件镶滚裙”、“叮铛裙”等等,这些裙各具特色,又仅突出了妇女修长的身段,又显示了华丽而丰富的装饰美。

清代未成年女子都穿裤。

裤式为高腰、合裆、裤长至脚,造型不象男子的裤那么肥阔。

穿的时候用一条长带系腰,余下的部分作为装饰。

女子的裤比男子的色彩鲜艳,花纹丰富,可以按自己的喜欢选用。

另外女子的裤口还有一个共同点,即在裤脚上饰有各种镶边。

光绪时,裤口要做好几层镶边,第一道最宽,二、三道就窄了。

到了宣统的时候。

裤管又要细窄,镶边也比以前减少了。

清代女装,汉、满族发展情况不一。

汉族妇女在康熙、雍正时期还保留明代款式,时兴小袖衣和长裙;乾隆以后,衣服渐肥渐短,袖口日宽,再加云肩,花样翻新无可底止;到晚清时都市妇女已去裙着裤,衣上镶花边、滚牙子,一衣之贵大都花在这上面。

女子服饰发展到30年代,旗袍进入全盛时期,这个时期的旗袍款式在传统的基础上,广泛吸取西服的特点,使之变成为一种中西合璧式服装,且不断创新,不断变化。

主宰其变化者即为上海的服装界。

在当时曾流行着一首歌谣:人人都学上海样,学来学去难学像,等到学了三分像,上海早已翻花样。

可见当时女装变化之速及人们对上海服装款式的迷恋。

这个时期旗袍式样的变化主要是在领、袖和衣长等方面。

先是流行高领,领子越高越时髦,即便是盛夏,在薄如蝉翼的旗袍上,也必配以高耸及耳的硬领。

但不久,又流行起低领来,领子越低越摩登,当低到无法再低的时候,干脆省去了领子。

袖子的变化也是如此,时而流行长的,长过手腕;时而又流行短的,短至露肘。

至于旗袍的长度,更有许多变化,在一个时期内,曾经流行长的,走起路来元不衣边扫地。

以后,又改为短至膝盖,甚至露出了大腿。

从20世纪40年代起,旗袍的式样变化缓慢,总的趋势是日益简便,身长及袖长大多缩短,领子亦多用低式,尤其是在夏季,大多不用袖子,并且省略了许多繁琐的花边装饰,使其更加简洁、轻便和适体。

长期以来,中国妇女服装的裁制方法一直采用直线,胸、肩、腰、臀完全呈平直状态,没有明显的曲折变化。

这种服装通常用木箱贮藏,可以折叠得方方正正。

20年代以后,中国妇女有了曲线美的意识,一改传统习惯,开始将衣服裁制得称身适体,服装上不仅装有垫肩、硬领,而且打有胸裥,故在贮藏时适宜以大橱悬挂,很少折叠存箱。

在款式上,这个时期的妇女上衣腰身都比较窄小,领子缩得很低,袖子也略有缩短,衣服的下摆多制成弧型,并且在领、袖、襟、裾等各个部位缘以花边。

裙子也明显缩短,从足背上升到膝下,裙褶取消而任其自然下垂,裙子的边缘也绣有各种花边,有的还加上五彩珠宝,使之闪闪发光。

时期的妇女颈间喜挂项链,有的项坠被制作成鸡心形小匣,内贮玉照。

耳际则悬挂着耳环、耳坠,由于在当时不尚穿耳,耳环多采用活动夹子。

手指上大多戴有戒指,手腕上以套手锢或戴手表为尚。

胸前则佩有别针。

妇女外出时,一般还拎着小巧玲珑的提兜和制作精美的绢伞。

上层妇女所用的首饰力求配套,无论在质料、款式还是色彩上,都要求一致。

在佩戴方法上,因年龄的不同,也有些差异:如年轻妇女以戴长耳坠为多,中年妇女则戴紧贴耳垂的米粒式、圆珠式或环形耳环;年轻妇女的项链一般挂得较高,坠饰的色彩比较鲜明,老年妇女则多佩挂金银链条。

古代女子服饰

朝没有明确规定宫等级,但是根据她们伺主子的等级的高低,宫女的实际地位有微妙的不同如说,皇太后身边的宫女肯定比答应、常在身边的宫女更有权势。

要说等级的话,被称作“姑姑”的,都是资格比较老的宫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支配新来的和负责杂役的宫女。

嫔妃中国古代帝王侍妾的统称。

嫔原指女官,妃指地位次于后的妾。

据记载,周代的制度是:“天子后六宫,三夫人 ,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女御”,除皇后之外都是妾侍。

秦始皇统一天下,尽收六国宫女充实内廷,品级爵位分列8等。

汉武帝将妃嫔的等级分为14级,如昭仪、婕妤、娥等。

汉唐的内廷,后妃之下设有宫官女职,常有数百人之多,以供随侍。

明代确立六宫定制并严格出入制度,但是后宫妃嫔仍然为数不少。

宫人的名号有宫人、选侍、才人、淑女等。

明末,内廷宫女多至9000人。

清代的妃嫔有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等品级。

宫女分秀女、官女子两等 。

封建帝王的多妻制是摧残妇女的罪恶制度。

嫔妃一旦失宠就要被打入冷宫。

更有甚者,在明英宗以前,皇帝死了,还要嫔妃、宫女殉葬1、正一品官职名称:大长公主、长公主、贵妃、淑妃、德妃、贤妃、公主;从一品官职名称:郡主2、正二品官职名称:昭仪、昭媛、充仪、充容、充媛、淑仪、德仪、婉仪、芳林3、正三品官职名称:婕妤、良娣4、正四品官职名称:美人、良媛5、正五品官职名称:才人、承徽、尚宫、尚仪、宫正、女史6、正六品官职名称:宝林、司记7、正七品官职名称:御女、昭训8、正八品官职名称:采女9、正九品官职名称:奉仪另外不列品级:宫女、民女夏:正妃一人,次妃十一人。

商:中宫皇后、东宫皇妃、西宫贵妃,四妃:德妃、淑妃、惠妃、庄妃、九嫔,其余的全统称为美人。

周:一后、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

[后正位宫闱,同体天王;夫人坐论妇礼;九嫔掌教四德(《周礼.天官.九嫔》: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周礼.天官.九嫔》:“掌妇学之法,以教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世妇掌丧、祭、宾客;女御序于王之燕寝。

]秦:皇后。

皇帝之妾皆称夫人。

并立八品:皇后、其余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皆无定数。

西汉:皇后。

共设十四等:昭仪、婕妤、容华、美人、八子、充仪、七子、良人、长使、少使、五宫、顺常、无涓(与无涓同等的还有:共和、娱灵、保才、良使、夜者),此外,还有上家人子、中家人子。

除此以外,史籍中还曾出现过诸姬、长御、材人、待诏掖庭、中宫史、学事史等名目。

(补充:皇帝之女称公主,帝之妹称长公主,帝姑称大长公主,后历代大致沿用。

太子妻称妃,妾有良娣、孺人,妻妾共三级;皇孙妻称夫人,妾无位号,皆称家人子。

汉代诸王之女称翁主,即后世的郡主。

)王莽托古改制:和嫔、美御、和人三人(即三夫人);嫔九人;美人二十七(相当二十七世妇);御人八十一(八十一御妻也)。

凡百二十人(不含后),与古制同。

东汉:大加简省,后宫称号只剩下皇后、贵人,后又置美人、宫人、采女三等。

魏:曹操建魏国,在王后之下设夫人、昭仪、婕妤、容华、美人五等;曹丕称帝,增设贵嫔、淑媛、修容、顺成、良人五等;魏明帝曹睿即位,又增设淑妃、昭华、修仪三等,去除顺成。

于是,皇后之下共设12个等级,依次是贵嫔、夫人、淑妃、淑媛、昭仪、昭华、修容、修仪、婕妤、容华、美人、良人。

晋:武帝时,皇后以下设三夫人(贵嫔、夫人、贵人)、九嫔(淑妃、淑媛、淑仪、修容、修华、修仪、婕妤、容华、充华)、九嫔以下设美人、才人、中才人等作为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

南北朝:皇后以下置贵妃,位于贵嫔之上,又以昭仪、昭容、昭华代修华、修容、修仪。

以后又有修改,如以三淑、三昭、三修为九嫔,而以婕妤、容华、充华等位其下。

南北朝代均有增损。

梁以贵妃、贵嫔、贵姬为三夫人,淑媛、淑仪、淑容、昭华、昭仪、昭容、修华、修仪、修容为九嫔,婕妤、容华、充华、承徽、列荣为五职,又有美人、才人、良人称三职。

北魏:皇后。

北魏初年,未立定制,北魏孝文帝改定内官,有左昭仪、右昭仪、三夫人、九嫔、世妃、御女等,复设置女侍中、女尚书以至奚官女奴等执事人员。

北齐:皇后。

三夫人(贵嫔、贵姬、贵妃);北齐前几帝所置内职很少,齐武成帝好内,颁布河清新令:内命妇依古制有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女。

又准汉制置有:昭仪,有左右二人;三夫人改称为:弘德、正德、崇德;九嫔(上嫔):光猷、昭训、隆徽;(下嫔):宣徽、凝晖、宣明、顺华、凝华、光训;二十七世妇为:正华、令侧、修训、曜仪、明淑、芳华、敬婉、昭华、光正、昭宁、贞范、弘徽、和德、弘猷、茂光、明信、静训、曜德、广训、晖范、敬训、芳猷、婉华、明范、艳仪、晖则、敬信,比从三品;八十一御女为:穆光、茂德、贞懿、曜光、贞凝、光范、令仪、内范、穆闺、婉德、明婉、艳婉、妙范、晖章、敬茂、静肃、琼章、穆华、慎仪、妙仪、明懿、崇明、丽则、婉仪、彭媛、修闲、修静、弘慎、艳光、漪容、徽淑、秀仪、芳婉、贞慎、明艳、贞穆、修范、肃容、茂仪、英淑、弘艳、正信、凝婉、英范、怀顺、修媛、良则、瑶章、训成、润仪、宁训、淑懿、柔则、穆仪、修礼、昭慎、贞媛、肃闺、敬顺、柔华、昭顺、敬宁、明训、弘仪、崇敬、修敬、承闲、昭容、丽仪、闲华、思柔、媛光、怀德、良媛、淑猗、茂范、良信、艳华、徽娥、肃仪、妙则,比正四品。

北周称三夫人为三妃,以下有六嫔、御媛、御婉等号,颇与前代不同。

隋:隋文帝在独孤皇后死后,确立妃嫔制度,除皇后外,三夫人:贵妃、淑妃、德妃,为正一品。

九嫔:顺仪、顺容、顺华、修仪、修容、修华、充仪、充容、充华为正二品。

二十七世妇:婕妤十二员,为正三品;美人、才人共十五员,为正四品。

八十一御妻:保林二十员,为正五品;御女二十四员,为正六品;采女,三十七员,为正七品。

隋炀帝时还有“承衣刀人”等姬妾,随意而置。

唐:高祖武德初年,于皇后下设有四夫人(即:贵淑德贤四妃),为正一品;九嫔(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为二品;婕妤正三品、美人正四品、才人正五品,各七人,曰二十七世妇;宝林正六品、御女正七品、采女正八品,各二十七人,曰八十一御妻;唐高宗时,裁撤后宫人数,更易内官名称,置赞德两人代替四妃;宣仪四人代九嫔;承闺五人代美人;承旨五人代才人;卫仙六人代保林;供奉八人代御女;侍栉二十人代采女;又置侍巾三十人,统称“内官”。

唐玄宗时根据法象之意改四妃为三妃:惠妃、丽妃、华妃,但仍封杨玉环为贵妃,均为正一品),对其他妃嫔称号另作更改:芳仪六人。

正二品。

美人四人。

为正三品。

才人七人。

为正四品。

尚宫、尚仪、尚服各二人。

正五品。

其余各司各典的女官为六品至九品。

此外,唐制太子也有[内宫]:太子妃一人,下有良娣二人,正三品;良媛六人,正五品;承徽十人,正六品;昭训十六人,正七品;奉仪二十四人,正九品。

五代十国时期,除皇后外,妃嫔与宫廷女官合二为一,名目繁多,人数多达数千人,暂不明细。

宋:皇后。

妃的称号,除贵、淑、德、贤四妃外,又增一宸妃(宋仁宗母为李宸妃),均为正一品;贵仪、贵容、淑仪、淑容、顺仪、顺容、婉仪、婉容(此八人从一品);九嫔: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正二品);婕妤正三品;美人正四品;才人正五品。

此三职均无定数。

辽:皇后之下,有元妃、贵妃、德妃、文妃及昭容、昭仪、淑仪、和仪、丽仪、顺仪、芳仪等号。

皇后外,惟见妃子之称,无其他等级。

金:皇后(女真人建立的王朝)。

按金格,贞佑后之制,贵妃下有真妃,淑妃下有丽妃、柔妃,而无德妃、贤妃。

九嫔同。

婕妤下有丽人、才人为正三品。

顺仪、淑华、淑仪为正四品。

尚宫夫人,尚宫左夫人、尚宫右夫人、宫正夫人、宝华夫人、尚仪夫人、尚服夫人、尚寝夫人、钦圣夫人、资明夫人为正五品。

尚仪御侍、尚服御侍、尚寝御侍、尚正御侍、宝符宸侍、奉恩令人、奉光令人、奉徽令人、奉美令人为正六品,司正御侍、宝符御侍、司仪御侍、司符御侍,司寝御侍、司饰御侍、司设御侍、司衣御侍、司膳御侍、司药御侍、仙韶使、光训良侍、明训良侍、遵训良侍、从训良侍为正七品。

典仪御侍、典膳御侍、典寝御侍、典饰御侍、典设御侍、典衣御侍、典药御侍、仙韶副使、承和良侍、承惠良侍、承宜良侍为正八品。

掌仪御侍、掌服御侍、掌寝御侍、掌饰御侍、掌设御侍、掌衣御侍、掌膳御侍、掌药御侍、仙韶掌音、祗肃良侍、祗敬良侍、祗愿良侍为正九品。

海陵王执政时,宠妃多达十二位:元妃、姝妃、惠妃、贵妃、贤妃、宸妃、丽妃、淑妃、德妃、昭妃、温妃、柔妃。

金世宗天定年间,后宫简少。

金章宗明昌时期,后宫规制大备,仿照汉制立了嫔御制度,规定:皇后下设贵妃、贤妃、德妃三妃,正一品,同汉三夫人;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视正二品,比九嫔。

婕妤九人视正三品。

美人九人视正四品,才人九人视正五品,比二十七世妇。

宝林二十七人视正六品,御女二十七人视正七品,采女二十七人视正八品,比八十一御妻。

又有尚宫、尚仪、尚服、尚食、尚寝、尚功,皆内官也。

元:后妃封号惟皇后、妃二等,再没有别的名号。

明:明太祖时,皇后下、贵妃外,下设有贤妃、淑妃、庄妃、敬妃、惠妃、顺妃、康妃、宁妃等(亦惟取贤、淑、庄、敬、惠、顺、康、宁为称,闺房雍肃,旨寓深远)。

后妃以下,杂置宫嫔,而间以婕妤、昭仪、贵人、美人等名号。

嘉靖十年(1531年)仿古礼册立九嫔:德嫔、贤嫔、庄嫔、丽嫔、惠嫔、安嫔、和嫔、僖嫔、康嫔,位在妃下。

宪宗时加封万贵妃一“皇”字为皇贵妃,位次仅次于皇后,以后皇贵妃渐成定制。

接下的:嫔、才人、选侍无定数。

顺带一下:汉人皇室(不单指汉朝)除皇帝外,封王也有制度的。

大致按春秋战国时期属地分的,先是分封地在春秋战国是影响最甚的,如秦国(秦王李世民大家都知道吧),再者根据分封地的财富来讲,包括:人口、面积等。

另外一字王地位也高于双字王,如秦王、吴王地位高于淮南王。

而金、元仅封于亲王。

清:五宫并建:清宁宫皇后、关睢宫宸妃、麟趾宫贵妃、衍庆宫淑妃、永福宫庄妃。

顺治十五年决定采用礼官建议,乾清宫设夫人1名,淑仪1名,婉侍1名,柔婉、芳婉都是30名。

慈宁宫设贞容1名,慎容2名,勤侍没有定数。

此外还有女官。

然而这个制度并没有真正执行。

康熙后典制完善了,设皇后1名,居中宫,皇贵妃1名,贵妃2名,妃4名,嫔6名贵人、常在、答应,没有定数,分居东西12宫(东六宫:景仁,承乾,钟粹,延禧,永和,景阳;西六宫:永寿,翊坤,储秀,启祥,长春,咸福)。

(顺带一下:清朝的“格格”即汉族“小姐” 的意思,遂专指王公贵胄之女的专称。

清太宗皇太极继位后,始仿明制,皇帝女儿开始称为“公主”,并规定皇后(即中宫)所生之女称“固伦公主”,妃子所生之女及皇后的养女,称“和硕公主。

顺治十七年始把“格格”分为五等,即:一、亲王之女,称为“和硕格格”,名为“郡主”;二、世子及郡王之女,称为“多罗格格”,汉名为“县主”;三、多罗贝勒之女,亦称为“多罗格格”,汉名为“郡君”;四、贝子之女,称为“固山格格”,汉名“县君”;五、镇国公、辅国公之女,称“格格”,汉名“乡君”。

管窥博物馆里的明朝服饰

演讲人:夏燕靖演讲地点:中国博物馆公开课演讲时间:二○二二年四月

夏燕靖

夏燕靖南京艺术学院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艺术学院艺术学理论学科带头人,南京艺术学院艺术史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负责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八届学科评议组(艺术学理论)成员、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艺术史专业委员会会长。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史、染织工艺史及传统手工艺等领域研究。发表专业论文180余篇,出版专著《艺术中国/服饰艺术》《云裳华服衣生活》等多部。承担主要科研项目有: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一般项目、教育部重大课题专项。著作入选2016年度国家社科文库,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一、二、三等奖等多项奖励。领衔主持的“中国特色艺术学理论建构与文化创新研究团队”获评2020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创新团队。

今天我们讲座的主题是明朝的服饰以及史话趣闻。

关于明朝服饰的话题,近年来由于相关影视作品不断推出,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同时也有更多的博物馆展出相关历史藏品。比如,2020年9月山东博物馆和曲阜孔子博物馆联合举办的“衣冠大成——明代服饰文化展”,精选了有代表性的明朝服饰展出,为观众呈现独具魅力的大明风华。又如,2020年年末至2021年年初,南京市博物总馆与南京博物院、故宫博物院、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北京明十三陵博物馆、南京明孝陵博物馆、南京城墙博物馆和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等多家博物馆联合举办“1420:从南京到北京”特展,围绕朱元璋和朱棣在位期间的重大历史事件展开,分为“洪武肇基”“永乐开拓”“国祚绵延”三个单元。在明初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力图再现历史人物和历史遗迹,将南京与北京在明朝的特殊关系还原在公众视野中。比较可惜的是,这项特展没有安排服饰专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今天的这个讲座可算是因这项大展而生的一次接续话题。

明孝端皇后凤冠,明定陵出土,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资料图片

从历史上来看,明朝服饰有其自身特点。明太祖朱元璋要求服饰“上承周汉,下取唐宋”,依此制定了明朝服饰制度。如《明史·舆服志》记载的相关服饰制度条例,仅在洪武年间的三十年中,就颁布有数百项极为细致的规定,从帝后将相到庶民百姓,囊括了社会各个阶层各类人等,甚至细致到服饰式样、衣料与图案花色。朱元璋还亲自参与编订服饰条例,明确衣服及至冠履、首饰等类穿戴要求,无所不及,可谓细密而具体。

例如,郎瑛《七修类稿》中就有记载:洪武二十三年(1390)三月,朱元璋召见礼部尚书李源名等人,讨论臣民的衣着袖子长短问题,竟然议论了数月,最后议决规定:文官“袖长过手,复回至肘”“袖口九寸”,所穿袍服长短“去地一寸”,庶民袖长则是“过手,复回不及肘三寸”“衣长去地五寸”等等。在明史中还有更为详细的记述,如洪武三十年(1397),朱元璋甚至关心起庶民百姓的鞋子款式,专门规定庶人不许穿靴,只有北方苦寒之地可适当宽松。由此可见,明朝服饰虽说看起来十分华美,但等级划分也是极为严苛,这与整个明朝规制有关,在《大明律》中也有体现。

明衍圣公香色麻飞鱼贴里,现藏山东博物馆。资料图片

“龙袍”、香色麻飞鱼贴里及皇后礼服

《明实录·太祖实录》载,洪武三年(1370)明太祖诏考历代服色所尚,礼部奏呈:“历代异尚,夏尚黑,商尚白,周尚赤,秦尚黑,汉尚赤,唐服饰尚黄、旗帜尚赤,宋亦尚赤。今国家承元之后,取法周、汉、唐、宋以为治,服色所尚,于赤为宜。”此奏获明太祖认可,并要求依从。诸如,制定皇帝礼服,定尊为“祭天地、宗庙,服衮冕;社稷等祀,服通天冠,绛纱袍。余不用。”(《明史·舆服志》)制定皇家礼服,自然是从冕服和衮冕服开始,这便有了继承周秦汉唐的通天冠、皮弁服、武弁服和常服等等。现存这类明朝皇家礼服,大约要属北京明十三陵博物馆中的明朝“龙袍”最具代表性。配图中的“龙袍”是20世纪50年代南京云锦研究所耗时两年多复制完成的九件明定陵出土丝织品中的两件之一。

云锦织物(《九龙图》),南京云锦博物馆馆藏品。资料图片

这两件复制的“龙袍”,是明朝皇帝出席大典时穿着的“正装”,在明朝社会语境中我们应该称其为“衮服”,即天子礼服。颜色一黄一红,学名分别是“黄缂丝十二章福寿如意衮服”和“红缂丝十二章福寿如意衮服”。这类衮服为什么都绣有“十二章纹”呢?这是自西周沿袭而来的帝王衮服制所致。早在《尚书·益稷》就有记载:“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繪);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绣,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明确了“十二章纹”是周天子的专用礼服纹饰,明朝继承了“十二章纹”规制。明洪武十六年(1383),明文规定了章服之制:皇帝衮服“玄衣黄裳,十二章。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六章织于衣,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六章绣于裳”。如是,绣有“十二章纹”的衮服被视为帝王权威的象征。而我们所见由南京云锦研究所修复的衮服呈袍服样式,正面居中为团龙纹饰。故此,后世戏称之为“龙袍”,袍上依然排布绣有对称式“十二章纹”中的藻与粉米,黼与黻等,以体现天人和谐、中庸之道的审美追求。当然,更是表示帝王所承江山社稷祖制之责的种种规约。

关于龙纹式样,直至明朝,“龙”的造型在服饰上经历了无数次演变,明朝成为皇权专用且绣工讲究的装饰纹样,表现手法上有更多的细节化处理。古人历代相传,龙乃神异之兽,为百鳞之长,有着威严与祥瑞的寓意化身。明朝龙纹表现得十分夸张,身如蛇身鳞纹满布、角如鹿角两边扩展、眼如虾眼目视贯穿、鼻如狮鼻圆润端方、嘴如驴唇口阔且深、耳如猫耳精细灵敏、爪如鹰爪锯牙锋利,龙之尾更讲究装饰,有云纹装饰,有火焰纹装饰。而且,明朝对于龙纹还有许多特别的规制,如团龙中间列有行龙、云龙、团龙、正龙等。到了晚明还出现三眼龙,甚至帝王常服的对襟、窄衫上都绣有许多龙纹装饰。有意思的是,在山东博物馆藏有国内现存最完整的一套明朝官吏的朝服实物,如大红色暗花纱方补圆领衫、香色麻飞鱼贴里等珍贵服饰。其中名为“明衍圣公香色麻飞鱼贴里”的藏品,绣有四足(四爪)飞鱼纹样,且配饰有“腰线”。腰线乃是上衣与下裳的缝缀连接,使得衣饰有一个完满的身形。有观点认为,“香色麻飞鱼贴里”这个名称,还有一个俗称,叫作“曳撤”,乃是传统服饰的另类称谓。据说读音是从蒙古语而来,在蒙古语中又叫“质孙”,本是蒙古袍。这样的服饰作为明朝帝王的常服,实属罕见。其样式为上身紧衣宽袖,腰间有褶皱堆积,使得腰部以下两边有细纹装饰。考察来看,这是典型的明朝官员燕居服,是对蒙古袍“质孙服”的一种时尚追崇。以“曳撤”名目查考,蒙古语为“华丽”之意。似乎因为追崇时髦的缘故,当时也就顾不上废元朝服制的避讳之事了,算是一项别例。

北京定陵出土的“红缂丝十二章福寿如意衮服”(复制品),现藏北京明十三陵博物馆。资料图片

皇后服饰,则以北京故宫南薰殿旧藏历代帝后图像中明朝皇后像为参考,可以见识到头戴凤冠、面施珠花、服黻领中单、翟衣、霞帔、大衫、袄子等明朝皇后的礼服与常服装束。其中,常服的基本款式大多仿自唐宋,款式一般为右衽。至于冠饰,这是明朝皇后极为重视的配套首服,如礼服凤冠是以漆竹丝网为胎,上缀点翠龙凤,并挂有珠宝流苏,而搭配常服的燕居冠装饰则略简,通常以罩住发髻为宜。除此之外,明朝命妇冠饰还有两类形式:一种是后妃所戴,冠上以凤凰点缀,并配有龙及其他装饰;另一种是普通命妇所戴的翟冠。不同之处在于翟冠上是不能点缀龙凤的,而是以珠翟、花仪作为装饰,但习惯上也称为凤冠。在《明会典·皇后冠服》中,记载有明皇后的“九龙四凤冠”,曰:“九龙四凤冠,漆竹丝为圆匡,冒以翡翠。上饰翠龙九、金凤四,正中一龙衔大珠一,上有翠盖,下垂珠结,余皆口衔珠滴……托里金口圈一副。”1957年在明定陵(即明神宗万历皇帝陵寝)出土孝端显皇后“九龙九凤冠”可作印证,这顶凤冠的结构从正面上看分为三层,第一层装饰着九条金龙,第二层是八只翠凤,第三层则是九树大珠花,且每树珠花都是以三块红蓝宝石装饰,再在四周以珍珠串联点缀,背面上部还有一只站立的翠凤。最为精彩的是,龙凤口中都饰以珍珠与红蓝宝石穿成的珠滴,共计有四十四片翠云。凤冠顶部用宝石和串珠串成一排花卉,后下方则有两个金钑龙吞口,博鬓左右共六扇。

明衍圣公大红色暗花纱缀绣云鹤方补袍,山东博物馆藏。资料图片

此外,皇后又与普通女性服饰一样讲究配饰,主要有衫、袄、霞帔、背子、比甲及裙子等多重组合。其中,霞帔是出现在南北朝时期的一种形似彩练的帔子,因隋唐以后被赞美如彩霞而得名,它绕过头颈,披挂在女性的胸前,下部装饰以一颗金玉坠子。在白居易《霓裳羽衣舞歌》中,就有“虹裳霞帔步摇冠”的诗句,到了宋代及至明清用作礼服,并随着品级的高低在刺绣纹样上有所不同。例如,定陵出土的“金累丝珍珠霞帔”上绣有龙纹,点缀珍珠金饰就达412个。

明朝服饰与“衣冠禽兽”的褒贬转义

成语“衣冠禽兽”源自明朝官服制度。

起初,“衣冠禽兽”实为褒扬性赞语,颇有羡慕、赞许之意,用来指代官员身份和地位。在明朝官服制度中,“补服”极具代表性,所谓“补服”,亦称“背胸”或“胸背”,是指官服的前胸和后背分别饰有一块方形织绣图案,用来区分官爵等级,其渊源似与武则天以袍纹定品级有关。《太平御览》卷六九二引《唐书》记载:“武后出绯紫单罗铭襟背袍,以赐文武臣,其袍文各有恦。……宰相饰以风池,尚书饰以对雁,左右卫将军饰麒麟,左右武卫饰以对虎。”明朝依制而强化,对朝臣服色及配饰图案作出更加具体而严格的规定,这就有了前胸及后背上用金线和彩丝绣成的“补子”。通常文官绣鸟,武官绣兽。各品补子纹样,均有规定:“我朝定制,品官各有花样。……文武一品至九品,皆有应服花样,文官用飞鸟,象其文采也,武官用走兽,象其猛鸷也。”(明丘浚《大学衍义补》卷九十八)如是所言,“衣冠禽兽”本来是对明朝官服即文官服绣禽、武官服绘兽的描写和称赞。明初,对这种文禽武兽的花样补子官服的称谓,其实还有一句与“衣冠禽兽”对称的溢美之词,叫作“祥禽瑞兽”。比如,曲阜孔子博物馆旧藏有明朝官吏朝服和公服,其藏品中有一款叫作“衍圣公大红色暗花纱缀绣云鹤方补袍”。其前胸和后背又各缀一块方补,补子上绣有一单鹤,有“一品鸟”之称,象征一品当朝,此属文官服饰之首。另外,鹤的形象,也暗喻君子,有提醒官员注重品行、洁身自好之意。

不过,到了明中晚期,由于宦官专权、滋生,出现了文恬武嬉的局面,“文死谏,武死战”的为官从政理念,被贪官佞臣不断冲击甚至颠覆。在此情形下,当时又流传开许多与服饰规制相悖的说辞,“衣冠禽兽”在这一时期逐步演变为贬义。明末陈汝元所著《金莲记·构衅》即用其来比喻品德败坏之人,谓之“文物穿窬,道貌岸然如禽兽”,这“穿窬”一语本是形容翻墙头或者钻墙洞的行为,即代指这类贼。而在明朝之前,人们喻称行为卑劣之人,则有另外一个说辞,叫作“衣冠枭獍”。这“枭”是传说中一种恶鸟;“獍”是传说中一种恶兽,将两者连用,自然就是指恶劣之意。到了清代,“衣冠禽兽”一语使用频率越来越高,表明民众对官场的不满和痛恨,久而久之,“衣冠枭獍”之贬义已然不够击中痛点,因而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被贬义化的“衣冠禽兽”取而代之。

明朝的衣料与服色

对衣物的选料极为严苛,是明朝服饰等级的重要特点之一。明朝对穿着衣料有明文要求。比如,规定庶民百姓不能穿金绣、绮、纻丝、绫罗面料的服饰,只能穿绸、绢、素纱制成的衣饰。并且,百姓不准穿靴,这是特许有身份官员穿着的鞋饰。庶民百姓主要以素绢、葛布作为服装面料,因为这些衣料多为自己纺织的。另外,农夫可戴斗笠、蒲笠等入市井,还规定老农衣制袖长要过手,庶人衣物离地五寸,袖长过手六寸。总体来说,在明朝对老百姓的穿着衣饰有很多特别的限制。不过在《明史·舆服志》中亦有记载,明初庶人结婚,准许用假九品服饰。洪武三年(1370),庶人戴帽规定有所松动,初戴四带巾,后改四方平巾,就是帽檐上四四方方。又规定不得用黄色,男女衣服不得用金绣、锦绣等等,不得用金玉、玛瑙、珊瑚琥珀等。

明朝帝后服饰,以及文武官员的衣料,虽说有严格的等级区分,但衣料十分讲究,大多是纱、罗、绢、绸,还选用妆花织物和织金织物来作衣饰配料,这就是“云锦”织物。云锦因其色泽美如天上云霞而得名,是在继承和融汇历代织锦的优秀传统基础上发展而来,达到了丝织工艺的巅峰状态,又被誉为“锦中之冠”。这些衣料组织结构不同,观感也就不同,触感更有差异。尤其是帝王帝后及嫔妃们选用的丝绵、绫罗、绢、缂丝面料,如果用手轻轻抚摸,便能够辨别出不同的丝织品质,因为织料的组织结构完全不同。

此外,服色的使用方面也受到制度的制约,如《明实录》记载,明朝服饰尚赤色,因为朱元璋的“朱”姓就是红色。另外,明朝皇室的这个红色还有自己的讲究:在甲骨文中“赤”的构型就是上面一个大字、下面一个“火”字,基本意思就是人在大火边舞蹈、映照得通红满身。《说文解字》有曰,以五行理论假说:“赤从大,从火,南方色也。”所以红色相配。推及而论,古代传统文化中对红色有特别的信仰,明朝的习俗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明朝男子的便服多为大襟、右衽、宽袖、下长过膝的袍衫,贵族男子多穿绸缎制成的衣物,有时也着织锦缎,纹样多带有吉祥寓意,比较常见的有团云、蝙蝠,嵌一团型的“寿”字,意为“五蝠捧寿”。明末清初非常流行这种形式的纹样,不仅在服饰上可以见到,而且也见于其他的器物装饰,甚至建筑彩绘上。女子服饰有衫、袄、霞帔、比甲、裙子等,命妇服饰由凤冠、霞帔大袖等组成。明朝女子的衣、裙讲究修长,同样也极富变化,上边有缂丝、画裙、插袖、堆纱大红绿绣花等装饰。至于襦裙,上襦下裙,这是唐代服饰的一种主要形式,到了明朝仍然占有一定比例,上襦为交领,就是两边斜叉。衣袖则为一种短衣,裙的颜色各式各样,比较浅淡。上面有暗纹织绣,但并不明显。至崇祯初年,女子裙装则多为素白,即使有刺绣纹样,也是在裙幅下摆一两寸的位置做一些装饰。关于裙幅之美,唐朝李群玉有诗云:“裙拖六幅湘江水”,到了明朝,这种裙子的花色之美进一步表露出来。

服饰交往:“赐服”与“请服”

历史上的明朝服饰,直到今天依旧在整个东北亚社会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影响。

明初的“大明衣冠”服饰改革,迅速进入朝鲜半岛的士大夫视野。根据史料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即位之初,即高丽恭愍王十九年(1370)五月,明太祖便派遣使臣赐玺书册封高丽王,次年高丽王朝贡方物并“请服”,在官服上使用明朝规制,朝鲜官服除朝服外,又分为时服和常服两种。这就是历史上周边藩属国与中原王朝之间形成的“赐服”关系。由此,中原王朝逐步形成了向周边藩属国“赐服”的风气,以表示自己的衣冠制度和文化“泽被四方”,而周边藩属国在当时也被视为处于“天朝礼治体系规范”之中。

在当时,明朝周边的藩属国受到明朝风俗文化、服饰制度的影响。

除朝鲜以外,明朝还曾向前来朝贡的日本、琉球、安南、暹罗、浡泥国、米昔等国赐服。在日本宫内厅书陵部收藏的《万历皇帝敕谕》中即有记载:“封尔平秀吉为日本国王,锡以金印,加以冠服。”文末且附有明朝廷赐予丰臣秀吉的冠服等织品的目录。《明史·列传》中则记载安南与明朝的赐服外交史迹。《明史·舆服志》中也提到:“三十一年,赐琉球国王并其臣下冠服。永乐中,赐琉球中山王皮弁,玉圭,麟袍,犀带,视二品秩。”在当时,这些藩属国在接受明朝赐服后,上行下效,对本国民族服饰的面貌产生了一些影响,如浡泥国“自王以下衣服之制如中国,女服从其本俗”(《明太宗实录》卷八三,永乐六年九月丙午朔条)。

结语

按照时下网络流行语的说法,如今我们或可透过博物馆里的明朝服饰藏品窥其一斑,“穿越回明朝”。当然在事实上,历史是难以穿越的。明朝历时近三百年,其间所留下的史籍墨稿,大大超越汉代简策与唐人卷轴,可说是汗牛充栋,浩瀚复杂。况且,明朝史料还有国史实录,有野史稗乘,有家史刻本,更有丰富多彩的文人笔记,即便如此,这些资料中记载的明朝服饰种种,也只能说是一个相对具体的文献记载形态,也只能是反映服饰面貌与文化形态的零散片段。

故而,虽然我们今天的讲述力求有实有据,然而历史上仍旧存在着很多不能解释的情况。由此来看,虽然“穿越”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可以尝试用“穿越”的眼光来考察历史。这不仅需要一定的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超越当时历史发展阶段的思维和预知能力,将历史作为研究对象和认知对象认真分析。

《光明日报》( 2022年05月21日10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