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语录

描写夜晚的词语(描写夜晚的词语2个字)

描写夜晚的词语(描写夜晚的词语2个字)

夜晚的词语

1、风清月皎 月满如盘 夜雨浙沥 夜黑雨紧 夜色幽美

2、小楼昨夜 晨兴夜寐 彻夜不眠 夜风习习 夜空灰蓝

3、月上柳梢 更深夜阑 星移斗转 安谧的夜 茫茫黑夜

4、三更半夜 灯火阑珊 月夜乘凉 斗转参横 整天整夜

5、晓行夜宿 夜色阴沉 夜暮降临 夜凉如水 恬静幽雅

6、晚风送爽 夜住晓行 夜幕低垂 不舍昼夜 晚风猎猎

7、月明星稀 明月清风 皎月当空 移星换斗 夜色苍茫

8、安宁静谧 月照高楼 夜阑人静 夜半闻鸡 夜幕已降

9、日夜兼程 星星点点 月白风清 炊烟四起 好天良夜

10、笙歌彻夜 若隐若现 月黑风高 没日没夜 夜深人静

11、花前月下 夜长梦多 长夜漫漫 漫漫长夜 半夜三更

12、夜不闭户 长夜冥冥 夜雨敲窗 夜阑秉烛 日以继夜

13、百鸟归林 夜晚静谧 寂寞长夜 昼伏夜出 月明风清

14、通宵达旦 夜色弥漫 夜寐夙兴 更深人静 夜雨绵绵

15、夜暮笼罩 星月交辉 昼警暮巡 落日余晖 天色渐暗

16、星光闪烁 星空明月 夜幕笼罩 夜色清朗 月照中天

17、繁星满天 夜色柔美 月色朦胧 日行夜泊 恬静优雅

18、寒夜森森 参横斗移 时入梦乡 夜黑风高 月光如水

19、晚风习习 繁星闪烁 连日连夜 夜幕笼垂 长夜难明

20、卜昼卜夜 灯火辉煌 夜幕降临 月色清明 遥夜沉沉

21、晚风徐来 夜空浩渺 污漆抹黑 寒夜阴森 明月芦花

22、月朗星稀 月色如水 夜色昏暗 夜雾茫茫 夜阑更深

23、夜月花朝 月黑人静 人地沉睡 夙兴夜宿 万籁无声

24、星光灿烂 漆黑一片 月朗风清 风月无边 更深夜静

25、悠悠长夜 万物沉睡 宵寐晨兴 华灯初上 昼伏夜游

26、更阑人静 夜行昼伏 大地沉睡 深更半夜 掌灯时分

27、夜阑入静 灯火通明 夜色朦胧 风清月朗 夜色迷人

夜晚的词语解释

1、月明如水:月光皎洁柔和,如同闪光而缓缓流动的清水。形容月色美好的夜晚。

2、蛤蟆夜哭:蛤蟆于夜晚哭泣。形容毫无根据诬陷好人。

3、月白风清:形容幽静美好的夜晚。

4、月夕花朝:月明的夜晚,花开的早晨。形容良辰美景。

5、炫昼缟夜:指李花色白,其光采或照耀于白天,或显现于夜晚。

6、俾夜作昼:把夜晚当作白昼一般利用,夜以继日。

7、昼夜不息:息:停止。从白天到夜晚一直不停。

8、朝歌夜舞:朝:早晨;歌:唱歌;舞:跳舞。早晨唱歌,夜晚跳舞。形容沉迷于歌舞欢乐之中。

9、以日继夜:白天接着夜晚,日夜不停。

10、花朝月夜:有鲜花的早晨,有明月的夜晚。指美好的时光和景物。旧时也特指农历二月十五和八月十五。

11、鬼火狐鸣:鬼火闪烁,野狐悲鸣。形容阴森恐怖的荒野夜晚。

12、衔枚疾走:衔:用嘴含;枚:像筷子的东西,两头有带,可系于颈上;疾走:快走。形容夜晚秘密急行军。

13、万家灯火:家家点上了灯。指天黑上灯的时候。也形容城市夜晚的景象。

14、春宵苦短:为春天的夜晚太短而苦恼。形容人处在欢乐之中,觉得时间过得很快。

15、灯火辉煌:形容夜晚灯光明亮的繁华景象。

16、以夜继日:用夜晚的时间接上白天,日夜不停。

17、没日没夜:犹言不分白天夜晚。

18、月光如水:月光皎洁柔和,如同闪光而缓缓流动的清水。形容月色美好的夜晚。

19、不眠之夜:眠:睡眠。不曾睡眠的夜晚。常指极度兴奋或过分忧虑而睡不着觉。

20、灯火万家:家家都点上灯。指天黑上灯的时候。亦形容城镇夜晚的景象。

21、呼昼作夜:昼:白天。把白天叫作夜晚。比喻颠倒黑白,不分是非。

22、早作夜息:清早就开始工作,直到夜晚才休息。形容非常勤奋。

23、朝观暮览:观、览:看。早晨也看,夜晚也看。形容对珍贵的东西百看不厌。

24、昼伏夜动:白天埋伏,夜晚活动。

25、日短夜修:指冬至前后几个月白天短夜晚长。

26、星桥火树:形容节日的夜晚灯火辉煌的景色。

27、昼慨宵悲:慨:慨叹。白天慨叹,夜晚悲戚。形容心情十分烦闷。

28、月夜花朝:有鲜花的早晨,有明月的夜晚。指美好的时光和景物。旧时也特指农历二月十五和八月十五。

文学作品阅读之词语赏析

【考点分析】

考纲对理解词语的要求是“体会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考查考生根据上下文语境领悟词句含义的能力。“在语言环境中”是指对语言的赏析应从整体上感知全文,并根据具体语境来把握词义。

中考主要从两个方面对考生进行考查:一是理解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二是理解句中加点词的作用。

中考对词语赏析的设问方式通常有:

1、体会加点词语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或作用。

2、加点的词语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3、把句子中的“xx”改成“xx”好不好? 或:加点词语能否互换?为什么?

4、联系上下文,体会加点词语的含义。

5、结合全文的主题,本文中的“xx”词象征什么?

6、段中写“xx”词语的用意是什么?

7、对句子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进行赏析。

8、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一次的理解。

9、结合语境,说说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技巧点拨】

  所谓的“重点词语”,指的是含有多个义项的词语,在句子中有特定含义的词语,有指代作用的词语,褒词贬用或贬词褒用,起修饰限定作用的动词、形容词、叠词、副词、量词等。这部分试题的常见考点有如下三种:

  一、理解词语的含义

中考对词语含义的考查设问方式通常有: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xx一词的理解;某句中xx一词有什么含义?

(一)答题思路

  1、通读全文,把握主旨。其实不单单是做词语含义理解题,做任何题的前提都是把全文仔细阅读一遍,把握住文章主旨再去做题才能有的放矢。

  2、依据语感揣摩词义,结合上下文,联系语境辨别、验证。同一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下有时其含义不同,因此,解释词语含义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

3、明确词语本义(日常生活常见、常用义)。

4、把握词语感彩,特别关注褒义词贬用或贬义词褒用的情况。

5、把握语境义(指代义、双关义、修辞义、临时义)。

(二)答题技巧

1、语境推断法:把词语放到具体的句、段、篇中,分析上下文的相关内容,可用原文内容的关键词进行概括。

2、联系主题释义法:词语在具体的句、段、篇中无法概括时,可结合文章主旨和作者情感进行分析概括。

3、心理揣摩法:对表示人物心理活动的词语,可从词语所表现的人物心理活动进行揣摩,从而概括其含义。

4近义词换词比较法:选用与该词本义相接近的词语,进行替换,将两个词语进行比较,从而体会词语的含义。

二、指出词语指代的具体内容(词语指代义)

这类题主要 考查“这”、“那”、“此”等指示代词所指代的具体内容。一般说来,在这类词语的上下文里,一般会有解释这些词语的句子,找到这些阐释性语句,答案就出来了。具体有两种情况:

指示代词:确定是远指、近指,还是不定指(“这”“这个”“这些”是近指;“那”“那个”“那些”是远指;“某”“某类”是不定指),由近及远,找文中的关键词句,再用简洁的词语概括。

非指示词语:理解词义,找关键词句,把所指代的具体对象和内容代入原句,看与原文的思路、意思是否一致。

三、词语赏析

(一)词语赏析题的设问方式通常有:

1、结合语境,说说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2、×句中的xx一词用得很好,说说好在哪里。

3、一位同学认为,阅读时需关注那些看似平常,实则富有表现力的词句。他已做了两条批注,请你在画线句中选择两处,补写批注。

4、结合所给语句,自选角度赏析词语。(说明:如果没有明确标注具体词语,需要赏析的词一般选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或区别于普通词语,具有自己特色的词)

(二)答题思路

1、词义角度。理解词语本义→揣摩词语语境义→表达的情感。

2、词性角度。

动词、形容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事物或人)……的特征。

副词:准确生动地修饰(限制)了 xx一词,形象体现了……的特征,表达了……情感。

叠词:音律和谐;渲染气氛,使事物或人的……特点更鲜明。

拟声词:使描写生动逼真,让人如闻其声,有身临其境之感,形象写出事物的特点,展现人物的心情 (或情绪)。

3、修辞角度。修辞手法→修辞作用→表达的情感。

4、感彩角度。表达了作者……的情感。(结合文章主旨,特别注意褒贬词反用的情况)结合作者的情感倾向理解词语。如陕西中考试题:解释“只是在与我的交流上,他很执拗地选择了写信的方式”中加点的词语。“执拗”本来是一个贬义词,与“固执”同义,这里是来形容父亲的,文章中作者的情感倾向是赞美父亲,所以这里不能解释为“固执”,这里的“执拗”是贬义词褒用,应理解为:表现了父亲对我的爱的深沉、独特。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出,把握住作者的情感倾向对解释那些“贬义词褒用”、“褒义词贬用”等特殊用法有很大的帮助。

5、人物描写角度。(语言、动作、心理描写)

(三)答题模板

1、加点词语的原义为……,这里指……,写出了……的情景,表达了……的思想感情。

2、加点词语写出了……(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3、加点词语运用了……的修辞手法,表现了……的特点,表达了……的情感。如江苏常州试题:解释“我以为是玉兰花香,再低头闻闻,不对啊,分明是在我身边,一阵一阵的,固执地绕鼻不息。”中加点词语的含义。此处的“固执”就是一种拟人的修辞手法,是为了突出栀子花的香气袭人。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出,对词语含义的考查经常结合拟人、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来考,要准确理解词语含义就应结合修辞手法的作用去回答。这就要牢记一些常用修辞手法的作用,如:拟人能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加强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和感染力;比喻使语言生动形象,使深刻的内容浅显化,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复杂的事物简单化;排比能加强语势,层层深入,增强说服力感染力等。

三、某个词语能否删去

这类试题在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阅读中都有涉及。解答这类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可采用比较法,即去掉加点词语之后句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根据前后变化写出答案。

  在说明文中,这类题一般考察“大约”、“上下”、“左右”、“之一”等修饰限定词语的作用。回答此类题有固定的套路,即先表明观点,再回答原句中为什么要使用该词语(符合实际情况,使说明更准确、更科学等),最后回答出该词语的使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的特点。

(一)答题思路

1、从词语含义角度。注意词义的不同侧重点。

2、从词语感彩角度。

3、从词语生动形象角度。

(二)答题模板:

①(一般情况)不能删。②结合句子分析效果(该词突出/限制了……,表现出……的特点)。③如果删掉,则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生动、严密)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等。④所以不能删。

四、某个词语能否换成另一个

答题模板:①一般情况)不能。②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③答出原词的表达效果。比如动词准确生动地写出了……,形容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准确地表明了某种程度、范围等。④换了之后,没有这种交果。⑤所以不能换。

五、某几个词顺序能否调换

答题模板:①(一般情况)不能。②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等)不一致;或该词与上文的……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或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③所以不能调换。

六、从词性角度赏析词语

1、动词和形容词

动词是表示人或事物动作和行为的词;形容词是表示人或事物形状、颜色、状态的词。因此,好的动词和形容词能够鲜明生动地表现景色的特征,展现人物的心理状况及思想感情。如《济南的冬天》“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一个“镶”字,就好像是山尖、小雪有意为之,把山尖上小雪的情态写得呼之欲出,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

由于动词和形容词多是写人或事物的状态和状貌的。因此我们在赏析的时候,要把握两点:一是写清楚动词或形容词所能表现出来的事物的特征。二是学会用术语。可以用这样的字眼: “呼之欲出”、“跃然纸上”、“力透纸背”“形象逼真”、“具体可感”、“鲜明生动”、“生动传神”、“给人留下想象空间”等。

2、叠音

叠音词的作用:

1、叠音形容词在写景状物中能突出景物的特征,使景物的特征更加鲜明。

例如,“红红的苹果”、“蓝蓝的天空”这两个短语中“红红”和“蓝蓝”两词,不仅包含着“红”、“蓝”之意,而且包含着“很红很红”、“很蓝很蓝” 之意。写出了物象色彩红的程度和蓝的程度。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叠音形容词不仅描绘出景物的特征,而且突出了景物的特征。

2、叠音动词,在描写人物中能突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及思想性格。

李清照的《声声慢》的开头连用了七组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向来受到人们的赏识。它在内容上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词人自己遭受不幸后的精神状态。“寻寻觅觅”,侧重写动作,让人顿时感到词人心神不定,怅然若失的精神状态。

3、叠音词在表达人物及作者感情时,使情感更浓烈。当我们用一个或几个叠音形容词去描绘物象时,实际上就表达了我们自己对所写对象的爱憎情感。

总之,叠音词的表达效果是:在原有词义的基础上强化、突出了所写事物的特征及人物的思想性格和感情,形象逼真,有呼之欲出之感。在写景抒情的文章中,如果叠音词连用,会有文气舒展,给人音韵和谐,一唱三叹的美感。

3、副词

副词是用来修饰和限制动词和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频率、语气等的词。所以,在词语的表达效果上,副词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我们在赏析现代文词语的妙处的时候,也要把副词列在其中。例如: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唯一”点出了孔乙己的尴尬处境。因为他穷困潦倒,所以不能“踱进屋里慢慢坐喝”,又因为他不肯放下读书人的面子,所以就永远穿着那件“几十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的长衫。他在长衫主顾和短衣帮之间,是“唯一”的一个多余人。

赏析副词的表达效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突出人物形象(用于写人记事)。如: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我的母亲》胡适)两个“又”字,写出母亲因责罚儿子而使儿子害病的懊悔与焦急;而一个“真”字更是意味深长,让我们体味到母亲除了“教之严”之外的“爱之慈”。一个“真”表示出乎意料之外:一是仅仅听说而已,不一定可靠,母亲却信以为真,这是爱子心切,其心之急可知;二是也不顾讲不讲卫生了,也不管病眼的脏是否会影响到自己,恨不能让自己代替儿子受苦,这是护子情深,其情之诚可知。

第二、彰显景物特征(用于写景)。如: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作者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这样一组词语,引出15种景物(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鸣蝉、黄蜂、叫天子、泥墙根、油蛉、蜈蚣、何首乌藤、木莲藤、覆盆子)、4件趣事(找蜈蚣、按斑蟊、拔何首乌根、摘覆盆子),前两个“不必说”略写百草园概貌,“单是……就有……”则比较详细地写百草园一角“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先用两个“不必说”宕开一笔,突出“单是”的内容。既然“单是”已趣味无穷,可见园子里佳趣俯拾皆是,突出了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第三 准确说明事物(用于说明)。如: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中国石拱桥》)文中加点的副词,恰当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因为无法确定“旅人桥”的具体建造时间和是不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作者用“大约”和“可能”表示推测;又因为我国的石拱桥虽然多,但并不是到处都有,再者也不都是“惊人的杰作”,所以作者用“几乎”和“许多”限制了程度和范围。

第四,突出作者的感情和观点(用于抒情和议论)。如:大嫂是个最无能而又最不懂事的人,二嫂是个能干而气量很窄小的人……我渐渐明白,世间最可厌恶的事莫如一张生气的脸;世间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这比打骂还难受。 (《我的母亲》胡适)这里的两个“最”分量很重,饱含了作者的情感倾向。作者是用童年的视角来回忆童年往事,小小年纪便跟母亲同喜同忧,母亲的委屈和忍耐他全看在眼里,悲在心上,但爱莫能助,以致影响到成人后的看法,他如实道来,真诚倾吐。

四、量词

量词是用来表示人、事、物、行为的单位的,它们不仅能确切的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更能使语言生动形象、韵味平添。量词在表达上的作用有哪些呢?

1、比喻功能 形象生动。如:不信,请看那朵流星。(郭沫若《天上的街市》)“朵”平常是用来修饰“花”的,用“朵”来修饰“流星”,就使人聪慧到流星像花朵一样美丽,这样,天上的街市就越发显得神奇美妙,令人向往。

2、夸张功能 突出特征。如: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清•张岱《湖心亭看雪》)用“痕”“点”“芥”“粒”表微小的量词来分别描绘“长堤”“亭”“舟”“人”等,突出山涉水到陕北的艰难。了想像中居高俯瞰的视点上所看到的雪中景物之小,这是缩小夸张。

3、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如:当水花和那红艳艳的凤凰花瓣一齐飘落时,便激起一串笑声,沿着大街小巷滚流。(张水《泼水节的怀念》)用“串”修饰“笑声”,是用通感的手法沟通人们的视觉和听觉,将无形的美好事物化成了有形之物表现了欢声笑语的连绵不断。加上与后面的动词“滚流”搭配起来,形象地表达出了赞美南疆人民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4、强化功能 强化特征。数量词如果叠用或者连用,就会强化人或事物以及动作的数量。从而更加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和动作所反映出的事物的动态。

【典型题析】

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樟树下,外婆家

朝颜

①一群老樟树,时常绵密地铺进梦境里。顺着它们挥舞的长臂,童年、外婆、乡愁,时间的经纬,无数次重新映现在一座名叫樟树下的村庄深处。

②大巴车一路畅行,开进了村委会门前的宽阔停车场,车上走下来一群来自全省各地的文艺家,作为其中一员,你忍不住动情地向众人指认这个村庄在你生命中的特殊意义——外婆家。

③儿时钻进钻出的土房子、老洞水、泥巴路、猪栏牛舍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白墙黛瓦的徽派建筑,还有整洁的水泥路、青砖地。原来供全村人洗衣服的泥堰池塘,如今用片石砌得方方正正,成了荷花池。一口用来汲取饮用水的简易水井不见了,你还记得,井面上垫着一块湿滑的木板,上面长满青苔。

④念书前,你是外婆家的常客,父母忙得脚不沾地的年月,一个无人看顾的野孩子,多么需要一个随时可以倚靠的温暖怀抱,外婆给了你一张共卧的床铺,还有许多个在鼾声中如梦的夜晚。只是,她和三舅三舅母共同生活的这个家很穷,给不了你像样的吃食。有一年夏天,三舅母种了一大块地的胡萝卜,于是到了收获季节,餐桌上便每天都是这一样菜,荤腥就更别提了。你瘦弱,敏感,胆小,食欲总是不佳,又从不敢像表弟妹那样无所顾忌地吐露愿望。外婆担心你瘦得不成人形,便每天晚上在你饭碗底下悄悄埋一个煎荷包蛋,用眼神暗示你到门口屋坪趁黑吃掉。那时候,鸡蛋是不舍得自己吃,要拿去卖钱的,外婆甘冒婆媳不和之风险,给予你的特殊慈爱,何尝不是那个时代不可言说的心酸。

外婆十几年前已长眠于村后的一座山冈

⑥那群老樟树还在,它还用宽大的枝叶覆盖一座村庄的日升月落,炊烟袅袅。五十六棵老樟树,围绕着一个村庄,已经活了一百年甚至几百年了,它们用自己的存在和气息,成就了一个村庄的符号,也丰满了几代人的记忆

⑦这是一座地道的红军村,村里人念念不忘的,有“一家五兄弟齐革命”的故事,也有“七子参军”的故事。后一个故事的主人公欧阳汝明,成家很晚,1928年,当革命的火种在瑞金点燃时,欧阳汝明做通老母亲刘氏的思想工作,又挨个说服儿子们投身革命。他的大儿子欧阳克茂参军时,不到三十岁;他的小儿子欧阳克荣随红军北上时,刚满十六岁。悲伤的是,他的七个儿子,全部壮烈牺牲在了长征路上,1934年,这里荣获了“扩红[1]第一村”的旗帜。

⑧几年前,一场前所未有的精准扶贫攻坚战在这片红色土地上拉开,短短的时间,全村环境好了,产业做起来了,三舅承包的脐橙园,一年四季长得郁郁葱葱,后来,他们又加种了奈李、甜柚,还在果园里散养母鸡和花鸭,受了大半辈子穷的三舅和三舅母,笑声一日比一日爽朗。

⑨若是外婆还在人世,该有多欢喜呢?

⑩几声鸟鸣隐入稠密的枝叶,阳光在叶隙间跳荡,你闻到樟树的香气,像闻到一股源自光阴的醇酿。临别时,和同行的文艺家们在大樟树下合影留念,身后是一排红色大字:“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你体味着一座村庄的前世今生,仿佛自己也变成了一棵樟树,立于时间之中,枝叶婆娑,周身浸透绿意

(选自《民族文学》2020年第8期,有删改)

[1]扩红:扩大红军的力量。

【问题】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第⑥段画线句中加点词的理解。

五十六棵这样的老樟树,……它们用自己的存在和气息,成就了一个村庄的符号,也丰满了几代人的记忆

【参考答案】“村庄的符号”,老樟树己经成了村庄的标志。(“标志”答成“特征”“象征”“代表”也可):村庄名叫“樟树下”。“几代人的记忆”:当年樟树下百姓投身革命,参加红军的时代;我读书前外婆家生活艰辛的年代;如今脱贫致富的生活。
【解析】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解答时结合上下文解释出词语的语境义。符号的意思是象征、代表、标志等意思。“村庄的符号”意思就是这五十六棵香樟树已经是村庄的标志了,村庄以 “樟树下”命名;“几代人的记忆”结合文章④⑦⑧段内容可知,“几代人”指我读书前外婆家艰苦生活时期,村民积极投身革命的时期,从几年前到现在的精准扶贫政策下的脱贫致富时期,这些时期成了人们心中永久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