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语录

牧场之国教学反思(牧场之国教学反思优点与不足)

牧场之国教学反思(牧场之国教学反思优点与不足)

历年高考时间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全国普通高考时间:

1952年-1965年高考时间:(各地、市有所不同,不一一列举。

1952年:8.15-17,

1953年:8.20-22,

1954年:8.15-17,

1955年、56年、57年:7.15-17,

1958年:7.18-20,

1959年、60年:7.20-23,

1961年、62年:7.15-17,

1963年、64年:7.15-17,

1965年:7.10-12,

1973年:7.15-16笔试,7.18-19面试,有的:7.27-28,

1977年:12.6-8,12.9-10,12.11-12,或:12.17-18,12.20-22,等,

1978年:7.20-23,

1979年-2002年高考时间:7.7-9,

2003年至今高考时间:6.7-8,部分省市6.7-9

从1979年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以下简称高考)时间固定在每年7月7、8、9日。

近年来这一时段气温有所升高,自然灾害频发,社会各界希望将高考时间适当提前。

为缓解高温天气和自然灾害对高考的不利影响,有利于考生身心健康、提高考试质量,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经调研论证,并报经国务院同意,决定从2003年开始调整高考时间,高考时间固定安排在每年6月7、8、9日。

读书心得每篇200字左右 十篇

朝花夕拾》读书心得:

我喜欢的中国作家,除去朱自清、三毛,就是鲁迅先生了。

这本书当年出版时拟订的名字是《旧事重提》,想来是鲁迅先生嫌题目太直白,便改成了《朝花夕拾》,在此书中,当然也有鲁迅先生一贯的讽刺辛辣,但更多的,却是一种老年人回忆往事时的脉脉温情。

书中的十则故事,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藤野先生》,这故事,当时,中国在邻邦日本的心中的确是一个弱国,可是,当我看到《藤野先生》中的那一段话,便没有来由地心痛起来—“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自然是低能儿…”让我想起在郁达夫先生的《沉沦》中,那个在心中默默呼唤着“祖国啊,你怎么不快点强大起来,你的儿女在这里受苦那

的留日少年。

这种国人,希望祖国强大而不去努力,只是无助地祈祷,让人不仅怜悯他。

但是那些看着自己的同胞在影片里被杀头,而且还与日本人一同欢呼的国人,那种骨子里的麻木不仁,不仅可怜,而且,可恨

但是,日本人,也不是全部都不知道“尊重”二字为何意,作者在此则中更着力描写的,是藤野先生严谨的教学作风,对作者真诚的关怀,还有,对于中国,对于“人”的热爱。

作品的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作者对这位恩师的赞扬与牵挂。

藤野先生对鲁迅的耐心辅导,是希望将日本精湛的医学技术传入中国,为中国的人们治疗身体上的疾病(事实上,鲁迅先生留日学医的目的,也是如此),在此,藤野先生将医术还原到了它本来面目—为着所有人的健康而学医,而不是以自己个人的利益为目标,着实可敬

在文章的末尾,鲁迅先生写他至今,仍然被藤野先生的影子鞭策着不断地“写为‘正人君子’所厌恶的文字”,又一次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和敬佩。

其次,《朝花夕拾》中的《二十四孝图》,也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原本培养孩子孝心的《二十四孝图》,竟然在孩子心中留下可怕的阴影,使其觉得“白发的祖母,是和我不两立的人”

呜呼,封建礼教毒害少年,何其之深

《二十四孝图》,和《风筝》(《呐喊》鲁迅)所想表达的实际大同小异,这可以说是旧中国教育制度上的欠缺,但是,这难道不是中国的弱点所在吗

鲁迅先生,是我们“民族的脊梁”,以笔作枪,字字掷地有声,这本《朝花夕拾》虽是回忆性的散文集子,但丝毫不改其风貌,对于作品中所指出的旧中国的弊端,我看过后犹触目惊心,一面庆幸自己出生在了祖国富强的年代,一面又下定决心,尽我所能不让悲剧重演。

在过往的日子里,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太多屈辱的历史,而如今,在祖国繁荣富强的今天,身为未来栋梁的我们,怎能不为了中国而去努力呢

从《朝花夕拾》中,我掠见自己的影子,那么单薄,那么坚定的影子

鲁迅先生,中国正在崛起

《巴黎圣母院》

美丽而又善良的女神艾丝美拉达,和相貌丑陋却品德高尚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他们演绎着一段传奇,令人久久不能忘怀。

1482年,法王路易十一统治下的巴黎城沉浸在“愚人节”的狂欢的气氛中。

艾丝美拉达在广场上欢快的舞着,她有着美妙的歌声,使得所有人都被她吸引。

与此同时,平时被人唾弃的卡西莫多成为了丑人王被大家簇拥着。

卡西莫多被副教主支使去做坏事,伤害了艾丝美拉达。

但在卡西莫多遭鞭打时,艾丝美拉达不计前嫌,用她善良美好的心灵包容了他,让卡西莫多心中深深的刻下了她的美丽。

在那个不公平的时代中谁也不能得到丝毫的同情。

人们恐惧黑魔法,厌恶吉普赛人。

艾丝美拉达也难逃被诬陷而处决绞刑的命运。

她心中那位能保护她的白马王子卫士长,更是眼睁睁的看着她即将被判处死刑。

卡西莫多为了救她不顾一切,但是并没有出现什么奇迹。

在艾丝美拉达死后,他便紧紧地追随着她。

在看完《巴黎圣母院》后,最多的就是对卡西莫多的同情,他的正直与单纯却深深地打动着我。

他自小因为畸形而被抛弃,由副教主收养,长大后也不曾离开教堂。

他从没有得到过别人的一点关爱,但是他的心灵却和他的外表大相径庭。

他向往着美和爱情,然而,艾丝美拉达太优秀了,对他来说,艾丝美拉达是一位女神,是高高在上的,也绝对不容一个污点。

他开始自卑,痛苦,他的爱情给他带来了痛苦。

但是他们的爱超越了生与死,上帝终究给了他们一个爱的世界。

最后的结局正是文章出彩的一笔,也是我最喜欢的。

前几天去内蒙古博物馆,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两只头对头倒下的恐龙骨骸。

那段时间我们也恰好听到了实习导游的讲解,他们倒下的形态是十分奇妙的,好似是互相搂抱着。

导游开玩笑说这是恐龙界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而我却以为这是巴黎圣母院的翻版。

也许,卡西莫多和艾丝美拉达就是爱情的化身,代表着至死不渝的爱情。

《窗边的小豆豆》

新版的《窗边的小豆豆》封面是粉红色的,那句“每个人都能在这本书里找到自己阳光灿烂的童年”的话,勾起了我对童年时光的怀念,想起了小姨当年送我的那本没有版权、印制粗糙的“小豆豆”。

小豆豆的故事,早已模糊不清,我记住的是当年阅读的温馨和感动。

如今重读这本书,更加感受到一份童真和不带世俗的纯净。

也不知道现在热哈利?波特的孩是否还会为小豆豆那些小小不言的淘气动心,真正动心的倒是我们,少年时代的记忆只要有一扇窗口打开,就会像清新的空气一样扑面而来。

说心里话,我是羡慕小豆豆的,调皮的她碰到了一个超级棒的小林校长。

小林校长对幼儿教育有他独到的见解。

他很有耐心连续听六岁的小豆豆说四个小时的话而不打呵欠;也很有创意、会想到用废弃的电车改装成上课的教室;最最棒的是,他尊重小豆豆天马行空的想法,当小豆豆把粪坑里的东西全捞出来堆成一座小山,校长先生只说“弄完之后要放回去喔

我也羡慕小豆豆有一个宽厚仁慈的妈妈,直到她二十岁之后,妈妈才跟她提起小时候因为太过调皮被退学的事情。

如果当初在小豆豆还是个六岁的孩时,妈妈说:“怎么搞的

你竟然弄到要退学

我们只好再找一个学校了,如果再退一次学,就没有学校再要你了

小豆豆一定承受不了这种教育。

所以我觉得每个老师与家长都应该来读读这本书,来探索孩的内心世界,你会发现小林校长和小豆豆妈妈的这种教育方式很适合孩的成长,了解孩的内心世界才是教育孩的出发点。

有人把《窗边的小豆豆》说成“成年人的童话”,把它和时下流行的几米系列、麦兜麦唛系列混为一谈,并说什么“成人的童话很美好,成人的童话很无奈”。

我不赞同这种说法,小豆豆并不是成人的童话,而是讲述成人的童年往事,我们这些成年人可以从中找到很多属于自己的过去,而小孩可以从中看到他们现在的童年。

童年是人一生值得回味无穷的东西,它和童话一样都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美好的回忆,但童年绝不等同于童话,童年始终是真实的,而童话纯属杜撰。

这个叫小豆豆的女孩眼里所展现的童真世界是我们曾经忽略和淡忘的美好事物,这种忽略通常都是一生的,那些生命中非常宝贵的东西,居然整整一生我们都没有想起来。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所以我们更应该去读这本书,弥补这种遗憾。

这本书不仅让我们记住了一个由六辆电车改成教室的学校,校名叫\"巴学园\",更读到了一个儿童成长的旅程,这个旅程是创造力和社会适应的过程,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和尊重的过程。

这个旅程对于每一个人都很重要,对我们现在的教育更重要。

多年后,当我有了自己的孩时,那个时候看着他(她),我一定会回忆起这本书,想起小豆豆曾经给我带来的这份恒久的感动,还有对当今教育的思索。

《鲁滨逊漂流记

我读了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

我深深地被这本书所吸引,它让我体会到了鲁滨逊那惊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鲁宾逊是本书的主人公。

在一次航海中,鲁宾逊所乘的船在一个荒岛附近触礁,船上的水手和乘客全被淹死了,只有鲁滨逊一个人幸运地活了下来。

海浪把他卷上了沙滩。

在克服了最初的悲观与绝望之后,他凭借自己顽强的毅力,与大自然展开了英勇卓绝的斗争。

他依靠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利用和简单的工具,自力更生,自食其力地过起了荒凉的野岛生活。

经过不懈的努力,他不仅有了自己的住所和家具,还有牧场、种植园,甚至还养了宠物。

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能过上这样的生活,是很不容易的,这完全是他凭借自己的毅力和智慧创造的奇迹。

鲁宾逊是一个善于帮助别人的人,他从一帮食人族手中救下一个俘虏,那天是星期五,所以就给他取名叫“星期五”。

从那以后,“星期五”就成为他忠实的伙伴和仆人。

鲁宾逊还教他学会了说英语。

不久,他又从食人族手中救出了几个俘虏,和他们一起劳动,共同生活。

后来,一艘英国船只经过荒岛,鲁宾逊帮助船长制服了叛乱的水手,乘船离开荒岛,返回英国,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鲁宾逊从落难荒岛到返回英国,这段时间竟长达二十多年。

看完这本书,使我深受感动。

一个人身陷绝境,竟能这样对生活充满信心,勇敢地面对生活,创造生活,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使我认识到,人不论何时何地,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不能被困难吓倒,要勇敢地面对困难,克服困难,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从容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和挑战厄运。

只有这样,才能像鲁宾逊那样,永远是一个胜利。

《老人与海》

看了很多名著,一直都不敢妄加评论,并不完全因为怯懦,更多的是一种尊敬的心理;因为作为名著其实都有他深刻的一面,在看似平淡的书写里,透出的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东西;这就是为什么传世名著以散文和小说居多的原因,诗歌和评论就因为其鲜明地个性和观点,使其成为时势英雄,最后或者被利用成工具,或者因为时间的推移成为花瓶式的摆设。

看榕树下作者“远处飘来一朵云”的评论,“一朵云”的年轻(我只是说思想),使她\/他看到“冰山在海上移动之所以显得庄严宏伟,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一朵云”看到的也只是海明威所写的,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那水下的呢,还有它的八分之七的根基呢;老人桑提亚哥出海挑战大海的时候,那是人类都会引为自豪的象征,勇于挑战和渴望征服浩瀚的大海,渴望和一条真正的鲨鱼面对面的挑战;一条船,一个老人,一片浩瀚的大海;鲨鱼出现了,大海只派了他的小小的鲨鱼出现了,老人和小船,大海派来的小小的鲨鱼,老人是人类的代表,老人眼里是条真正的鲨鱼;于是,老人抖擞精神,和鲨鱼进行着殊死搏斗,一场征服和反征服的搏斗,“大块的鱼肉”和后来的争夺,局部的胜利之后,当老人感觉胜利在握的时候,“鲨鱼忽然…”,老人最后是空着双手,幸运地“凯旋”。

我最初看“老人与海”之后,只感叹了一句,人最终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征服了什么;依然还是这样的感叹,在 9.11 之后和之前,布什也许从来没看过他故乡的老人,给他的忠告;老人与海的挑战,进行了不屈不饶征服,但是你是不是想过,人是不是在不屈不饶的制造问题,然后再去解决他,到底这世界最后谁征服谁,征服了之后做什么,为什么要征服而不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在与亲和力,而不是征服的力量,海明威参加过美国人的英雄思维,就是强调征服的力量,但是失明后的他,开始思考征服的意义,所以才有老人和海;美国在越战里的结果,海明威是越战里的老人,人类的生存意识是海,如果盲目的强调一个生命对另个生命的征服和占有,即使进行着不屈不饶的过程,结果只有海明威所写的,老人空着手回航:“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但永远不会打败他”,人如此,其他的生命呢

《名人传》

阅读了罗曼·罗兰的《名人传》,深有感触。

罗曼·罗兰是20世纪法国著名作家,他的作品是人们强大的精神支柱。

《名人传》写的是贝多芬,米开朗基罗和托尔斯泰的故事,他们经历了各种的磨难却没有向命运屈服,在生命的最后一秒仍不屈不挠的抗争着,最终成为了伟人。

这也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艰难和挫折是对命运和人生的最好锤炼

在这三位伟人当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贝多芬。

他对音乐有火一般的热情,先后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他的作品深邃而辉煌壮观,充满了幻想。

但灾难还是无情的降临到了他的头上,在1802年,他意识到自己的听力障碍已经无法治愈,并且会很快恶化。

那意味着他可能再也不能进行创作了!这是多么大的打击啊

但他却能顽强的和命运抗争,这也许是他后期能写出那么多不朽作品的原因吧。

这种对生活对命运永不妥协的精神正是我们应该学习的,这伟大不屈的灵魂让黑暗的世界有了光芒,让生活有了希望。

读了贝多芬的故事,让我联想到了海伦凯勒—一个同样有着坚强毅力的人。

她的生活同样是很不幸的,儿时的一场大病,让她变成了一位又盲又聋又哑的小女孩。

在她的世界里,没有色彩,没有声音,也无法表达自己的想法。

但命运的不公没有让她失去希望,她渴望了解一切,

中国现代历史 教育历程

到了近现代,中国曾积极向外国学习,在教育制度上学过日本、德国、美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又向苏联学习过。

教学内容方面也曾引进西方的政治社会学说和自然科学技术作为各级各类学校的课程。

在向外国学习的过程中,走过了一些曲折的道路,其中有经验也有教训,最大的教训是在吸取时没有注意结合中国的实际加以分析、鉴别,忽视了中国的特点。

这些经验和教训,对中国教育史研究来说都是一笔财富。

中国在领导新主义革命的实践中,创立了以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教育。

这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它的经验是丰富的,在教育方针学制、课程和教育方法上都有很多创造,需要认真地研究和总结。

一、1977年,由于的冲击而中断了十年的中国高考制度得以恢复,中国由此重新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

1977年9月,中国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已经停止了10年的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以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方式选拔人才上大学。

二、1995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原国家计委、原国家教委和财政部联合下发了《“211工程”总体建设规划》,“211工程”正式启动。

2002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原国家计委、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十五”期间加强“211工程”项目建设的若干意见》。

2011年12月30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时表示,“211”工程和“985”工程的规模已经稳定,不再新设这两个工程的学校,同时为了注重学科导向,引入竞争机制,实施了“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对非“211”学校的国家重点学科予以支持。

2016年6月,教育部官网发布了“关于宣布失效一批规范性文件的通知”,宣布《“211工程”建设实施管理办法》等一批规范性文件失效。

扩展资料:

1905年,科举考试制度寿终正寝,从此中国现代教育登上了历史舞台。

1936年,全国已经有100多所大学。

当时的高考制度是各所学校自主组织命题,学生可以选择报考多所大学,也可能同时被多所大学录取。

然而那时的教育普及率仍让很低。

1983年,教育部正式提出“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方法。

规定在中央部门或国防科工委系统所属的某些高等院校,要按一定比例面向农村或农场、牧场、矿区、油田等艰苦行业的定向招生。

如今这种制度已经荡然无存

1983年,英语被正式列入高考科目。

对于英语不好的同学,此时带上了紧箍咒,1985年,一向由国家“统包”的招生制度,变成了不收费的国家计划招生和收费的国家调节招生同时并存的“双轨制”。

1985年以后,国家教委决定在北京大学等43所高等学校进行招收保送生的试点。

这个你懂的,1989年8月,国家教委决定将标准化考试逐步在全国推行。

1994年,高考生物和地理被取消高考,这导致学生地理和生物知识的贫乏。

1996年,中国高等教育试行并轨招生,高校学费开始增加。

记得小编上学那会是5000多,小编来自农村,那可是家里一年的纯收入

2000年,一直由国家“全包”的师范专业也实行收费,招生并轨改革完成。

2017年高考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内容,比如,在语文中增加古代文化常识,文言文、传统节日、民俗等内容,在数学中增加数学文化的内容。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211工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恢复高考

《国家智库》第2辑 为什么还没有上市 我买了第一辑

《国家智库》第2辑没有得到审批而被迫推迟上市。

《国家智库》内容简介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政府决策咨询机构虽然不断壮大,但总体上还是不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

鉴于我国智库在决策信息需求上的不足,由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主办、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全国公开发行的《国家智库》即将于近日出版问世。

《国家智库》将当前学术或政策论述、研讨成果或政策建言,以易于大众阅读的语言编撰成书,旨在为推进智库自身的发展提供一个能够直接反映和充分体现智库内容探讨和进行学术交流的平台;为社会各界人士提供一个了解智库建设和发展的窗口;从而进一步为政府领导人和企业决策者提供政策建议与参考。

《国家智库》期刊每年6本,每双月出版,年底汇编成集中英文版,全国发行。

希望得到各行各业有识之士的支持,为我们提供优质的稿件和重要的信息。

《国家智库》(NATIONAL THINK TANK)特别突出权威性、建设性与可读性,共设有封面文章、大国关系、公共民生、产业透视、软实力五大版块,以及智库研究、智者论道、时事评析、环球智库等次级栏目。

《国家智库》的创办目标是:“凝聚中华民族理想,致力国家发展进步,为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提供理论支撑和理论储备。

《国家智库》2010年第一期

主要文章 卷首语 怎么创造一流智库 根据本人50年的工作实践,特别是近20年来的参政议政经历,我深感做好建言献策,必须要不断地学习和实践。

以我看,行万里路、破万卷书是搞好建言献策的重要基础和条件。

只有多走、多看、多读、多学,才能站得高看得远。

概括地讲。

要做好智囊和参谋需要做好“六个三”…封面文章“政·智时代”思考 74之痛:中国智库的羁绊在哪 在《2008年全球智库报告》中,收录的中国智库只有74家.而美国智库达到1777家。

对此,除了西方智库研究学者对中国智库存在偏见的因素,我们也必须承认,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智库,作为新生事物.其发展还存在种种问题和不足,不论是公众、政府决策机构、学术界、舆论,还是智库局内人,对于目前中国智库的状况都不很满意。

这一现状的原因何在?环球智库 它们何以出名—解密国际著名智库的成功经验 智库文摘 中国智库的萌芽:智囊 智者论道 我国现行智库存在的问题 智者论道 后危机时代中国怎么办 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正先于欧美等发达国家走出危机,实现复苏。

侣与此同时,后危机时代也对中国提出新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面临怎样的后危机时代?中国在这一时代的发展中应注意避免哪些问题?中国又如何在发展中推动改革的走向?城乡统筹贵在解决大城市发展 中小城市特别是小城镇的发展,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特定经济发展阶段、特定制度和政策环境下的产物。

尽管这种城市化模式,对于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推进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也带来了一系列弊端。

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大城市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基础,能为服务业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比中小城市更能集约和节约使用土地,且更易于控制和减少污染。

因此,我们应对“小城镇”的发展做出明确的界定和科学的规划,并以发展大城市为主加快城市化进程。

两套机构设计助力经济解困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我国在经济监管环节制度设计上的缺失日益凸显。

未来需要成立独立的金融国资委管理我国总量庞大的金融性国有资产,统一担负控制金融风险、进行金融业结构性调整、国有金融资产产权界定与保值增值,以及负责主权财富基金投资四大职责。

同时,亟需成立金融国资委和破产管理局来监管、调控经济运行,理清关系,规避风险。

“八部曲”推进干部制度改革 大国关系 中美关系三大猜想 未来中美关系可能存在三种结果:一是中美冲突关系:二是中美合作关系:三是中美竞争关系。

而在我综合国力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中美竞争关系才是中短期内最大的可能。

中美两国应力避各种不利因素的干扰,从本国利益出发,设计一个以彼此长期共存、共荣为核心的大战略目标。

中美共处必须改变传统思维习惯,应重视未来,重视总体,准确把握大变局中的利益关系变动。

中美差异及其关系处理之我见 与美国之间的话题,毫无疑问两国肯定会存在差异,这包括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体制的,我认为追根究底还是两国对一些事物的看法、生活价值,以及思维模式不同,作为一个在美国成长的中国人,我深切观察并体会着这些差异。

公共民生 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的“新八倚重”我国经济回升向好,但这并不意味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已完全过去。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有更深远的警示,这就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若干倚重局限、极限已显。

必须有新的倚重。

我国经济才能根本好转,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三位一体”构建和谐收入分配关系 区域纵横 关于转型时期中山市创新发展理念和转变发展模式的思考 产业透视 中国奶业发展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三聚氰胺事件”发生以来,“中国奶业朝何处去”的问题摆在了政策制定者面前。

要同时实现保障质量安全和奶农稳定增收这两个既对立又统一的目标,我们究竟应该走一条什么样的奶业发展道路?是走西方发达国家那样的规模化家庭牧场的道路,还是走小区化集中养殖的道路,抑或是企业自建奶源、让奶农成为产业工人的道路?铺就国家安全的“耳目”与神经系统 离歌唱响,挽歌何觅。

3月23日,谷歌宣布其搜索业务退出中国内地.并交将搜索服务转至香港,谷歌命运已见分晓。

但在此过程中我们可以窥探到一些隐秘的原因以及些许反思的问题。

软实力 谁在挑战中国的文化安全 中国文化安全外部不断受到西方国家文化意识和价值观念的渗透和挑战.全球化的文化产品侵入冲击着中国文化安全,不断发展的传播手段对中国文化安全也形成威胁。

在内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保护不够。

中国尚未形成健康、完善的文化建设制度。

文化产业发展缓慢,缺乏国际竞争力和响力.且文化发展呈现不均衡发展态势。

对此我们应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重视文化创新,逐步提高文化传播能力,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

应对西方文化:中国的一道百年难题 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取舍?热读…

《国家智库》理事会

名誉顾问:陈昌智(十一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陈宗兴(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钱伟长(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吴阶平(九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政策顾问:(按姓氏笔画为序)王少阶(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王富中(前国家安全部副部长)刘吉(国务院稽查特派员)刘伯鸣(中国前驻委内瑞拉大使)任启兴(原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主席)任玉岭(国务院参事)吴晓青(国家环保部副部长)杨多良(安徽省政协主席)陈明义(原福建省委书记)何加正(人民网总裁)段应碧(中国扶贫基金会会长)徐锭明(国务院参事)黄寅逵(原四川省人大副主任)学术顾问:(按姓氏笔画为序)厉以宁(经济学家)卢大伟(河南省人民政府省长助理)纪明葵(少将、前国防大学副总教务长)叶文虎(北京大学中国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冯延龄(中将、军事科学院副政委)张卓(少将、前解放军军械工程学院原院长)林毅夫(经济学家)巫致中(少将、解放军总装备部)徐光裕(少将、解放军防化学院原院长)萧灼基(经济学家)郭东亚(中将、原海军航空兵政委)国家智库理事:(按姓氏笔画为序)冯军(华旗资讯集团总裁)朱中华(中国人民武警部队特警学院副院长)汪延(新浪网董事长)吴鹰(数字中国联合会主席)张重庆(中国集团公司促进会秘书长)郑中山(先达科技董事长)蔡永峰(中国食品工业集团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张芝庭(贵州神奇制药集团董事局主席)周海江(红豆集团总裁)国家智库总编辑团队:(按姓氏笔画为序)于今 毛增余 方岳 任玉岭 纪明奎 单秀法 高路 钟彬 执行总编:于今《国家智库》特别为以下读者奉献◆智库机构:全国2500多家官方、民间、专业、综合智库机构,3.5万管理人员和专职研究人员,以及27万工作人员◆学术界:全国各高校校(院)长、工商管理学院教学与研究人员,全国各大图书馆及资料室◆首脑与政府界: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国务院各部委领导及相关机构,各省省委书记、省长,全国600多个城市市委书记、市长,全国2800多位县市区委书记、县市区长◆国外驻华使(领)馆◆产业与工商企业界商界领袖:包括国资委大型企业150家,3000多家上市公司,民营企业500强,乡镇企业500强,全国优秀和知名企业领导人和管理层◆英文版面向4000多家全球智库研究人员

急求一篇初中思想政治说课稿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我的说课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

一、教材分析,二、学情分析,三、教法设计,四、学法指导,五、教学过程。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包括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三部分。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人教版教材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三框题。

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已是全球性的问题,也是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

学生通过前面学习,已经了解了我国的人口、环境的相关知识,认识了我国社会面临严峻的人口和环境 形势。

在此基础上,本框题将使学生了解掌握我国资源的现状及特点,能正确认识到人 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坚持科学发展观,帮助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并付诸行动。

为下一框《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的学习打下基础。

因此,本框题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包括:

知识目标:让学生认识我国资源的现状、特点及其严峻性;通过对具体材料的分析,理解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解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性,理解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能力目标:让学生参与活动,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培养用实际行动保护 能力目标 环境、关爱自然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关爱自然,珍惜资源,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保护环境的情感。

3、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含义及其要求。

当前,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这不仅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而且对子孙后代的生存也将构成威胁。

因此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含义及其要求既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

本框题的教学对象是九年级学生,他们对我国面临的严峻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认识不足,对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解不深刻,在生活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浪费资源、破坏环境。

三、教法设计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依据新课程标准,我将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通过创设情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直观演示法:运用图片、录像等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欲望。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学法指导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应“授人以渔”为提高学习成效,本框题的学习方法主要包括:

阅读理解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培养思考问题、归纳知识的能力。

活动探究法: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思维能力,培养合作意识。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五个环节:课堂导入、新课探究、课堂小结、课堂反馈、课外拓展。

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堂导入我采取故事吸引,设疑激趣的方法。

这个故事讲述的是某校学生到展览馆看濒危动物展览,在导游的巧妙引领下,他们认识到了人类才是世界上最需要拯救的濒危动物,引发学生对人类的所作所为进行反思

此故事贴近学生实际,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回归生活,感性体验。

讲完故事,提出问题:听了这个故事,你有哪些感想

为什么濒危动物会是人类自己

此后果能否避免

一连串的问题把学生带入今天的课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我们共同的家园是本节课的第一部分内容。

首先,展示长江和黄河对话的图片

教师配音“长江长江,我是黄河

“黄河黄河,我也是黄河

学生讨论:这幅图片反映的是什么问题

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然后,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呵护地球的肺”材料,了解一棵50年树龄的树所具有的生态价值。

如果它被砍伐,制成一次性筷子,价值是多少。

引导学生观察,在生活中还有哪些毁坏森林资源的行为。

并讨论:我们国家作为一次性筷子的出口大国,是得大于失,还是失大于得。

此环节引导学生了解森林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辨析我国作为一次 性筷子的生产和出口大国的“得”与“失”,了解身边的各种毁坏森林的行为;增强学生保护、珍惜森林资源的意识。

通过多媒体展示几组有关我国资源的数据,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我国的自然资源的 通过多媒体展示几组有关我国资源的数据,形势和特点,认识到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由此造成的浪费、损失十分严重。

帮助学生明确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认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

并让学生齐读恩格斯的名言。

加深学生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认识。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本节课最后一部分内容,也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所在。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首先,进行漫画欣赏: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在学生仔细观察后,教师提出问题,由学生各抒己见。

(1)你们发现了什么

(2)为什么会这样呢

(3)该怎么办呢

通过运用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漫画,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分析和处理信息,进而初步认识到我国的资源与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紧迫性。

其次,通过播放可持续发展的有关录像,结合教材内容,要求学生解决以下难题: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它的要求是什么

怎样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呢

学生通过阅读 解疑,初步奠定理论基础,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信息筛选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第三,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中公共牧场的故事

通过多媒体,运用数轴抛物线的形式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中公共牧场的故事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中公共牧场的故事 展示非持续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两种不同的情形,启发学生结合两种情形进行分析。

如果 大家都盲目地增加牲畜-自己获得暂时的收益-牧场因超载而严重退化-影响 牧民整体、长远的利益。

如果大家都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牲畜头数-牧场得到很好的 恢复-实现牧民的可持续发展,并为牧民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能源。

经过讨论、交流,让学生作出自己的选择:是从个人的、眼前的利益出发,还是从 整体的、长远的利益出发

通过选择,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加深对可持续发展 战略含义和要求的理解,从而进一步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此环节,通过实例反映现实生活中所发生的场景,将数学课和思想品德课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学科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同时,图例分析也是近几年中考的方向,分析图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第四,学生举例,小组交流。

学生结合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举出符合可持续发展理 念的正面例子或反面例子,以加深对教材重难点的理解和掌握。

第五,学生展示资源循环利用图

结合教材“生态农业循环图”,启发学生思考,发现其内在联系,从中获得启示,让每一位同学画一幅“资源循环利用图”,并让两名同学在黑板上展示他们的作品。

这样,不仅突出了教材的重难点,而且使学生明确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我 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最后,请学生交流自己有哪些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好方法。

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或困惑,可以巩固知识,提高能力。

教师解疑答难,归纳总结,点明重点,回顾全课。

课堂反馈:

根据学生实际设计简答题,选择题。

这样既巩固了所学基本知识,又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试能力。

课外拓展:

展示问题:有人说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国家的事,与我们青少年没有关系。

这种说法对吗

我们能为可持续发展战略做点什么

最后展示我的板书设计,有利于学生一目了然,把握重点。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不成熟的地方,真诚的期待各位评委老师给予批评与指正,以求更大的进步

教你如何说好课教好课

说课,是当今教学改革的新课题,是教学研究工作的新形式,说课活动的开展,引起了广大领导和教师的广泛重视与关注,为教学研究工作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为了帮你认识说课,现就说课谈一下个人的几点看法。

一、说课的涵义

说课,就是让对教材的某章节有准备的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教学理论,对教材内容、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全面的设计与阐述,不仅要层次清晰地说明这节课怎样教,而且要简练精辟地揭示这节课为什么要这样教,然后由评委评说,提出改进意见,再由授课教师修改,完善其教学设计的教研形式。

即说课就是全面阐述和完善教学设计的过程。

二、说案的撰写

说案,是按照说课内容的内在逻辑来撰写的。

教学工作中,我把说课的方法简单地总结为“四说二写一展示”,“四说”即“说课堂教学指导思想及大纲(或课程标准)教材、说教法、说学法指导、说教学程序”;“二写”指“写出本课课题及板书设计”,“一展示”指“展示自己参与设计的辅助教学课件”。

具体简介如下:

1、说课堂教学指导思想及大纲、教材。

根据素质教育的理论和要求,说明本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根据大纲要求,说明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且要说明本节课在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和教学关键。

2、说教法。

说明在本课中将采用的教学方法和运用的教学手段,以及这样做的原因,要着重说明其中有独创的做法,特别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具体做法。

3、说学法指导。

说明在本课中将教给学生哪些学习方法,以及调动后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还要说明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具体措施。

4、说教学程序。

按照教学的先后顺序说明每一环节所用的大体时间,重点说明主要环节的教学双边活动,要致力于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的突破,并简要说明这样设计的理由。

5、在黑板上写出本课课题,展示您的粉笔字功夫。

6、在投影片上写出一份板书设计,展示本课结束时,应在黑板上保留的板书内容。

7、展示自己参与设计的教学辅助课件。

所制作的课件要起到突出本课重点,降低本课难度,以突破难点的作用。

展示课件时还要简述自己设计、制作的思路和过程。

三、说课的实施

说课,不同于一般的发言稿和课堂教学,它要求说者比较系统地介绍自己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而不是宣讲教案,也不是浓缩课堂,它的核心在于说理,在于说清为什么要这样教,说课的重点在于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突破上。

在说课过程中,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1、使用普通话。

目前,全社会都在大力推广使用普通话,作为教师要首当其冲。

在说课过程中,使用普通话,有利于您的成功。

2、充满,慨慷自然。

说课时不但要精神饱满,而且要充满,要使评委首先从表象上感到说课者对说课的决心与自信,从而感染评委,引起评委的共呜。

3、紧凑边贯,简练准确。

说课的语言应具有罗强的针对性,语言表达要简练干脆,不要象上课那样拘谨,要有声色,灵活多变,前后连贯紧凑,过渡流畅自然。

4、自然而有效地使用媒体。

在说课时,要注意将现代化的电教器材组合在说课的主体里,来刺激评委,使说课更加生动,从而取得最佳效果。

总之,说课,能够引导广大教师认真学习教学大纳,深入钻研教材,主动转变教育观念,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育教学技能,更好地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麻烦总结一下 八年级地理 里面所有的问答题

初二地理下学期复习提纲

第五章:

1、地理区域有许多不同的类型,有的是自然区域,如珠江三角洲;有的是经济区域,如工业区;有的是行政区域,如西藏自治区。

同一个地理区域,可能同时兼有多重“身份”。

2、根据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的不同,可以把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其中,秦岭、淮河一线是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

3、我国的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在地形、气候、河流流量和植被类型等方面均有明显差异。

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人们,在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等方面也有很大差异。

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差异比较:

比较项目 秦岭—淮河以北地区 秦岭—淮河以南地区

1月平均气温(高于0°\/低于0°)低于0° 高于0°

年降水量 少 多

主要地形 平原与高原为主 平原、盆地与高原、丘陵交错

植被类型 温带落叶阔叶林 带常绿阔叶林

河流流量 小 大

耕作制度 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一年两熟或三熟

耕地类型 旱地 水田

粮食作物 小麦 水稻

传统交通工具 马车 船

传统体育项目 滑雪、溜冰 赛龙舟、游泳

4、西北地区的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

东部以草原、荒漠景观为主;西部盆地中有大面积的沙漠分布;只有在盆地边缘出现稀少的绿洲。

这一切说明西北地区是一个以干旱为主要自然特征的地区。

5、青藏地区因地势高耸而成为一个独特的地区,由“高”随之而来的另一个显著自然特征是“寒”。

6、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都是我国主要的牧区。

内蒙古主要是温带草原牧场;新疆主要是山地牧场;青海和西藏主要是高寒牧场

内蒙古的三河马、三河牛,新疆的细毛羊,青藏的牦牛、藏绵羊和宁夏的滩羊都是著名的畜种。

7、除了畜牧业外,在西北地区人们利用河水和高山冰雪融水,发展灌溉农业。

第六章:

1、北京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国际交往中心。

人民大会堂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在地,是和国务院所在地。

2、北京皇宫的城市格局是“凸”字形的,这样的城市格局是我国历代都城规划和建设的代表作。

3、北京有着无数名胜古迹,长城、颐和园、天坛、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

其中北京故宫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

4、为了增强国际竞争力和服务功能,北京一方面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规划和建设包括中央商务区、国际传媒大道等在内的重点功能区,以及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和高速公路;另一方面,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建设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城市环境。

5、香港由香港岛、九龙半岛和新界三部分及其周围200多个岛屿组成,澳门由澳门半岛、氹仔岛和路环岛组成。

港澳地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6、香港和澳门是我国的两个特别行政区。

我国政府制定了“一国两制”政策,祖国内地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7、香港人多地少,“上天”—建设高层建筑,“下海”—填海造地,成为香港扩展城市建设用地的两种重要方式。

8、港澳地区第三产业很发达,香港是国际贸易中心、运输中心、金融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和旅游中心。

旅游业是澳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9、长期以来,港澳与祖国内地一直保持着密切的经济联系,其中以香港表现得最为明显。

祖国内地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丰富且低廉,而香港则拥有丰富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

香港和祖国内地的经济合作,优势互补、互惠互利。

10、转口贸易是指从一国购进商品后,不在本地销售,而直接卖到其他国家的贸易形式,祖国内地是香港最大的转口贸易伙伴。

11、台湾省包括台湾岛,以及附近的澎湖列岛、等许多小岛,台湾岛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岛屿,它北临东海,东临太平洋,南临南海,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

12、台湾岛是个富饶的宝岛,被誉为“祖国东南海上的明珠”。

岛上约一半以上的土地覆盖着茂密的森林,有“亚洲天然植物园”的美誉。

樟树是台湾最著名的树种,樟脑产量居世界首位。

13、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台湾经济以农业和农产品为主,出口蔗糖、菠萝、稻米、樟脑等。

从60年始,台湾重点发展出口加工工业,形成“进口—加工—出口”型的经济。

14、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区,新疆境内高山与盆地相间分布,形成“三山夹两盆”的地形特点。

雄伟的天山山脉横亘这些新疆中部,南北两侧分别是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

15、新疆有大小数千个绿洲,是最主要的农业生产基地,小麦、玉米、高粱等是这里的主要农作物,棉花、甜菜和多种瓜果成为新疆绿洲的特色农产品。

坎儿井是一种古老的引水工程,长期为新疆的绿洲居民所利用。

16、新疆预测石油、天然气储量约占全国陆地总储量的1\/3,随着国家“稳定东部,大力发展西部”的能源战略决策的逐步实施,新疆有望成为中国重要的石油及天然气工业基地。

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将可以迅速增加当地的财政收入并能够缓解东部地区的能源短缺问题。

第七章:

1、珠江三角洲位于广东省的东南部,海陆交通便利,被称为我国的“南大门”。

珠江三角洲地区形成了一个包括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沿海开放城市(广州)、经济开放区(整个珠江三角洲)在内的多层次的开放体系。

2、利用这里的优越条件,珠江三角洲吸引了大量海外华人的投资(珠江三角洲外资的主要来源地是港澳地区),成为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

3、20世纪8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利用其紧邻港澳的优越地理位置,就近接受港澳的产业扩散,引进了大量的外资,同时也引进了先进技术设备、经营管理方法和最新工商科技信息,创办了一大批加工制造企业,发展外向型的经济。

4、珠江三角洲生产的产品,主要是通过港澳贸易渠道,出口至东南亚、欧洲、非洲、美洲、大洋洲等地区,赚取了大量的外汇。

至20世纪末,这里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和日用消费品生产出口基地之一。

5、港澳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合作以“前店后厂”为基本模式。

香港利用海外贸易窗口优势,进行市场推广和对外销售,扮演“店”的角色。

珠江三角洲地区则利用土地、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优势,进行产品的加工、制造和装配,扮演“厂”的角色。

6、珠江三角洲地区加工制造业的发展,促进了餐饮、娱乐、运输等服务业的发展,这些非农产业为当地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而且还吸纳了数百万外地劳动力。

7、随着非农产业的发展和人口的迁入,珠江三角洲有越来越多的农业用地被改变为工业、交通和城市建设用地,这些非农用地与尚存的农业用地相邻,形成了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基础设施用地和农业用地交错分布的独特土地利用景观。

8、西双版纳是除海南省之外,我国原始热带雨林保存最为完整的地方。

高大挺拔的望天树、巨大的板块根、残忍的绞杀植物、气势磅礴“独木成林”等都是雨林特有的景观。

9、西双版纳生活着上千种动物,其中有亚洲象、绿孔雀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人们形象地把这里称为“热带动物王国”。

10、西双版纳还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以傣族为主体的多样性民族风情为西双版纳增添了无穷魅力。

11、长期以来,西双版纳地区以农业生产为主,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国家和云南省有关政策的鼓励下,西双版纳凭借得天独厚的位置优势和资源优势,使旅游业迅速崛起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

第八章:

1、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是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2、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使农作物产量下降;使沟谷增多、扩大、加深,从而导致耕地面积减少;还向黄河下游输送大量泥沙,给河道整治和防洪造成巨大困难。

3、黄土高原地形破碎,气候较为干旱,不仅水土流失严重,而且多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旱涝灾害是黄土高原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所以说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4、在黄土高原要想使社会、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生态建设,改善环境,一方面,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另一方面,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等。

5、长江沿江地带是一个较为典型的“带状”区域,不仅地理位置优越,而且自然条件得天独厚,为本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区是全国经济发展的重心地区。

6、长江沿江地带沟通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与西部资源富集地区,构成了一个英文字母“H”的格局,是承东启西的纽带。

7、长江沿江地带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而且工业基础雄厚,目前已发展成为我国最具活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之一。

通过众多南北支流和交通干道,这些经济技术优势可向南北辐射,使我国南北经济成为一体。

8、长江沿江地带拥有很多城市,中下游地区城镇密集,上游地区城市较少,其中,上海、南京、武汉、重庆四个特大城市,是区域的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在这四个特大城市的基础上,分别形成了以它们为中心的四个城市群。

9、长江沿岸是我国高度发达的综合性工业地带。

目前,自东向西已经形成了四大工业基地。

钢铁、石油化工、汽车、轻纺等工业基地沿江分布,构成了我国东西绵延的“工业走廊”的雏形。

10、在长江沿江地带大规模的开发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洪涝灾害(长江中下游地区是长江流域洪涝灾害最集中、最严重、最频繁的地区)、水污染和酸雨。

11、酸雨可导致水体、土壤酸化,对植物、建筑物造成腐蚀性危害,华中酸雨区是全国酸雨污染范围最大、中心强度最高的酸雨污染区,西南酸雨区是第二严重的酸雨区,华东酸雨区的污染强度低于华中、西南酸雨区。

第九章:

1、国土辽阔、区域差异大是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

一个区域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同时还要加强区域之间的联系。

2、人口众多,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较低是我国的又一基本国情。

21世纪的世界,是一个经济走向全球化的世界,我国要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在世界中求发展。

健康环保手抄报可以写的内容

绿色格言:

地球能满足人类的需求,却满足不了人类的贪婪。

圣雄{甘地 应当让人们懂得和尊重树木的权利,山岳的崇高,个体的完美以及荒原的价值。

约瑟芬{约翰逊

我与周围的一切融为一体,如果我不能拯救它们,我也就不能拯救自己。

乔斯{奥特加

人与生物圈计划是根据197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6届大会决议而设立的国际性的,政府之间合作研究人与生物圈关系的综合性计划。

人与生物圈计划的宗旨在于:通过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研究的结合,科技,生产管理人员与决策者的结合,对生物圈及其不同区域的结构,功能进行全面研究,从而预测人类活动对生物圈及其资源的变化,预测这种变化对人类本身的影响,为环保事业做出了贡献。

林业工人的新任务

兴安岭林区的森林,是我国最大的森林。

森林生态系统是地球上功能完善,生物资源和生产力很高的陆地生态系统,它还能调节气候,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维护生物多样性。

于是,林业工人们,全部栽树,共计4.85万棵。

这就是林业工人的新任务。

1.就现在的环境问题进行回答

2.健康常识

3.敢于创新的名人的事例或故事

主题:绿色地球

内容1(知识):

一、全球10大环境问题

1、气候变暖

2、臭氧层破坏

3、生物多样性减少

4、酸雨蔓延

5、森林锐减

6、土地荒漠化

7、大气污染

8、水体污染

9、海洋污染

10、固体废物污染

二、我国环境状况

1、大气污染属煤烟型污染,以尘和酸雨危害最大,污染程度在加剧。

2、酸雨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及四川盆地。

华中地区酸雨污染最重。

3、江河湖库水域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除部分内陆河流和大型水库外,污染成加重趋势,工业发达城镇附近的水域污染尤为突出。

4、七大水系(珠江、长江、黄河、淮河、海滦河、辽河、松花江)中,黄河流域、松花江、辽河流域水污染严重。

5、大淡水湖泊总磷、总氮污染面广,富营养化严重。

6、四大海区以渤海和东海污染较重,南海较轻。

7、渔业水域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并呈加重趋势。

8、城市环境污染呈加重趋势。

9、城市地面水污染普遍严重,呈恶化趋势。

绝大多数河流均受到不同程度污染。

10、全国2\/3的河流和1000多万公顷农田被污染。

三、历年环境日主题

1974年:只有一个 地球

1975年:人类居住

1976年:水,生命的重要资源

1977年:关注臭氧层破坏、水土流失、土壤退化和滥伐

1978年:没有破坏的发展

1979年:为了儿童和未来—没有破坏的发展.

1980年:新的10年,新的挑战—没有破坏的发展

1981年:保护地下水和人类和人类食物链;防止有毒化学品污染

1982年:纪念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10年,提高环境意识

1983年:管理和处理有害废弃物,防止酸雨

1996年:我们的地球、家园、居住地

1997年:为了地球上的生命

内容2(作文):

走进大森林,我们可以体验到树木苍翠、飞禽走兽的生机勃勃。

走进溪流河川,我们可以分享到鱼翔浅底、水流湍急的乐趣。

走入大山,我们可以领略到高山青翠、奇石嶙峋的壮美。

溶入大自然,我们感悟到的是清新,是流畅,是平静,还有“自然”。

我热爱大自然,因为它带给我自然的感觉。

它没有城市的矫揉造作,“天然去雕饰”的一切带给人的都是脱俗的自然感觉。

自然的感觉往往可以消除人们的勾心斗角、互相猜疑、互相算计等“文明弊病”。

惟有在自然中我们才能完全敞开胸怀,还一个真我,因为“水往低处流”的永恒不变给予我们安全感。

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需要一股自然之风,拂去社会“机器”的油污和人们心灵上积淀的尘灰。

走进大自然,你就可以抛开一切烦恼、卸去所有的“压力”,自然的感受会使你完全放松,享受一顿心灵的美餐。

曾经见过多少世俗污浊的双眼,里面又隐藏了多少深不可测的内容。

我喜欢动物的眼睛,一双清澈可爱的眼珠让人无比轻松畅快。

然而我只能从小孩的眼睛中得到同样的感觉。

其实我们不必刻意去掩饰些什么,因为我们也只不过是一种高等动物而已。

或许是城市的喧嚣使我们迷失了自己在自然中的位置。

有一条真理—人类、大自然,大自然、人类。

或许只有在投身于大自然之后,我们才能领悟到—我们并非大自然的主宰。

我们都应该将大自然的“自然”之气贮存在心中,这样才不会迷失,不会仅为了自身的利益去破坏与我们共处的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和我们赖以生存发展的大自然。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感悟大自然,我得到了许多。

我们是不是应该更多地改造自身以适应自然呢

面临将要到来的第六次生物大灭绝,我们人类应当反思一下,15%的哺乳动物和12%的鸟类的即将灭绝是否与我们肆意改造大自然有关呢

感悟大自然的“自然”,我们应当知道答案。

节约用电,保护资源,减少污染。

电是我们每一位小学生每天都会接触到的,也是我们每天学习生活都离不开的,但是现在消耗惊人。

所以用电时的一举一动,都要从节约出发。

在我国,发电主要靠燃煤,而地球上的煤是有限的。

按现在的耗用速度,全球的煤将在250年内消耗。

到那之后,我们将无任何煤留给我们的后代。

节约用电,就是节约煤,也更是直接为减少大气污染做贡献。

因为酸雨是因煤炭燃烧形成的,它能强烈的腐蚀建筑物,并能使土壤和水质酸化,导致粮食减产,草木鱼虾死亡。

据计算,我国仅西南,华南酸雨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就达140亿万元。

节约用电,能够减缓地球变暖。

由于煤碳燃烧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像一个罩子一样阻隔地面的热量向天空外散发,产生了温室效应,如果地球温度升高,会引起干旱或洪水,还会使冰山融化。

如果地球上的冰山全部融化,海拔较低的国家和岛屿就会消失。

生活在今天的我们,是肯定要迈入下一个世纪的,他们很多都为全球日益变暖而脆弱。

德国192所学校的13.5万儿童发誓要让自己所居住的社区中造成温室效应的有害气体减少10%。

他们换上节能灯,拒绝用空调,放弃用汽车,选用自行车。

经过7个月的努力,他们已达到了目标。

转眼间,我们又进入了美丽的六月,这是植树造林,绿化国家的大好时机,为了创造良好的绿色家园,保护好生态环境,我建议同学们:

热爱大自然,爱护花草树木,保护珍惜动物。

开展植树护绿活动。

积极宣传环保,把环保意识带给千家万户

回答者:zyl777-魔法学徒 一级 4-5 21:26

如今,通过各种媒体,每个人都越来越多地意识到环境和发展问题的存在。

许多人都听说过热带雨林的消失、酸雨、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生物多样性锐减、贫困、难民潮、食物危机等问题。

但对许多人而言,这些事都发生在遥远的地方,不会发生在本地的环境中。

可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问题有许多就发生在当地,甚至在校园里。

学校的学生和教师都是资源的消费者。

同时,作为社区的成员和现在的或未来的公民,教师和学生同时又是社区发展的负责人,有责任对社区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如果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比作一条跑道的话,那么在这条跑道之外是没有观众的,所有的人都是运动员。

环境和发展问题不仅是政府的事,更是大家的事,个人的事,。

环保知识是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必备素质之一。

为了使师生深入地认识和理解环境问题的重要性,提高师生环境知识、意识、技能、态度、价值观和行为等环境素养。

根据国家环保局、国家教委、中央宣传部下发的《关于环境教育行动纲要》及上级有关部门的指示和要求,结合学校实际,近几年,开发区中学全面开展了创建绿色学校的活动。

把环保教育列入学校的一件大事常抓不懈,真正将对环境教育的认识融入到师生们的心中。

在创建绿色学校的活动中,学校始终重视对学生的环境保护教育工作,在学校、家庭中倡导绿色文明,落实环保行动。

在抓好普及的同时,更加注重内涵,坚持在德育、科技活动、团队活动、社会实践等各领域对学生灌输环境意识和环境道德观念。

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积累了一些值得推广的经验。

(一)学校领导重视环保工作,建立健全环境教育组织,把环境教育列为学校的重要议事内容。

学校成立了环境教育委员会,由校长主抓环境教育工作,负责工作计划的制定和组织实施;总务主任负责校园环境的保护和绿化美化工作;政教处主任负责专题教育;教务处主任负责课堂教学渗透;团委书记负责环境保护宣传;环保辅导员负责环境教育实践活动和资料档案。

环境教育委员会每年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环境教育计划和活动主题,组织师生开展环境教育活动。

几年来,学校环保工作开展得扎实、有效,受到了省市区各级有关部门的一致好评。

(二)、充分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使学生切实掌握各科教材中有关环境保护的内容,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创建绿色学校的过程中,学校充分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向学生渗透环保知识。

在地理、生物、化学、物理、语文、政治、健康教育课等各个学科教学中,将知识的讲解与环保意识有机结合,寓教于学,寓教于自然,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素质。

同时,学校还成立了环保活动课外小组,开展了丰富多采的课外活动,从更多方面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渗透,充分发挥活动课在环保教育中的作用。

此外,学校深入开展环境教育教学研究,在校内积极组织教师开展环境教育、教学交流活动,学校领导、教师几年来共撰写环保论文30多篇,环境保护的意识深入人心。

(三)、注重“绿色”宣传

目前,环境教育的当务之急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使他们具有\"绿色头脑。

为使学生尽快具备“绿色”意识,学校积极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组织学生自觉参与有计划的环境实践活动,促使他们尽快实现环境意识和道德水平的提高。

首先,学校加大环保资金投入,图书馆、阅览室每年都订阅大量环境保护宣传内容的图书、报刊,学校的电教中心有专门的环境保护录象资料,每个班的计算机里都装有环境保护的资料软件,利用课余时间定期组织学生观看,使学生了解环境现状、学习环保知识,从而用自己的行动保护环境。

另外,学校还设有专门的环保橱窗,定期向学生们宣传环保知识,配合学校的环保教育工作;校团委将黑板报作为宣传环保的前沿阵地,经常组织各年级之间开展以环保知识为主题的板报评比,通过评比促使让“绿色”走进班级;“校园之声”广播站开设了“你我他地球村”专栏,每当有关环境的活动日:如植树节、爱鸟周、世界水日、地球日、环境日等来临,就积极进行环保宣传,并号召各班针对节日主题认真撰写环保广播稿;并且,学校还在校园内设立有关环保标语牌,如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绿色消费、环保购物,改善环境、拯救地球等等。

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们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事事处处把环境放在心上。

(四)积极开展主题团会、主题班会,座谈会以及环保知识讲座等,调动、巩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环保习惯。

联系当前的环境问题,学校每年都要组织有关人士进行环保专题讲座。

通过讲座,学生了解到了自己的生存环境状况,对环境保护有了新的认识,增强了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

很多学生都写了心得体会,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今年5月份,学校在环保知识讲座结束之后,政教处紧接着还在全校开展了“做‘绿色使者‘承诺”活动,即:不乱扔废物,净化校园环境;减音降噪,净化生活环境;不攀枝折花,爱护花草树木;爱护野生保护动物,不捕不食;杜绝浪费,节约能源;废物利用,平衡生态;捡脏护绿,还社区一片绿色;传播绿色理念,追求绿色时尚;播撒绿色,创建绿色学校。

全体同学都郑重的在倡仪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这次活动在全校学生中掀起了创建绿色学校的又一次高潮。

(五)、以“环保志愿大队”为依托,根据环境教育计划和活动主题,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成为“爱绿”、“护绿”的模范。

学校自成立“环保志愿大队”以来,由学校团委负责,积极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在今年的“地球日”,学校组织了“迎接地球日,纪念五四运动”的青年志愿者大行动,到开发区公园和碧海小区清除白色垃圾,到广场护理绿地,向路人散发传单,宣传环境保护意识,号召人们“倡导绿色消费,保护美好家园”;去年的“植树节”,学校开展了“种下一棵树苗,奉献一片爱心”绿色活动,组织全校师生踊跃植树种草;在第20届“爱鸟周”到来之际,学校举办了以“关注鸟类、珍爱自然、建设绿色家园”为主题的“爱鸟周”科技漫画大赛,其中的获奖作品在学校的环保宣传栏上进行了展览;在第30个“世界环境日”,学校开展了“环保手抄报”评比和“我爱我的家园”环保征文大赛,并组织专门评委对参赛作品进行了评比,分别评出一、二、三等奖共52人;校团委在每年的“世界水日”都要组织环保志愿队走上社会,对用水情况进行调查,这一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开发和保护

七年级历史书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上的第54页“解读”与“课外学史”的答案

针对成吉思汗,结合上下文可知毛主席实在历数古往今来的英雄人物,可知说的是个人。

元朝采取开放的外交政策,积极参与对外交流,体现了一个大国的胸襟。

中国名人

孔子字仲尼,由“仲”字可知他在兄弟中排行第二,但是如果把姐妹也合起来排序,就以孟、仲、叔、季为序了,在兄弟姐妹中,居长的(大哥或大姐)为“孟”。

所以孔子在家排行老二,字仲尼,但他哥哥的字是“孟皮”,而不是“伯皮”)。

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

由于身处乱世,孔子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使强大的齐国也畏惧孔子的才能,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

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

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

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便是著名的七十二贤。

七十二人中有很多为各国高官栋梁。

又为儒家学派延续了辉煌。

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虽说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

后世并尊称他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认为他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称《易经》十翼,或称易传),作《春秋》。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美国诗人、哲学家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会议结束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

编辑本段政治生涯

孔子幼年时极为聪明好学,二十岁的时候,学识就已经非常渊博,被当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

同时,鲜为人知的是孔子继承了父亲叔梁纥的英勇,身高九尺六寸,按西汉尺23.1厘米计算,是221.76厘米。

臂力过人,远非后世某些人认为的文弱书生的形象。

并且,孔子酒量超凡,据说从来没有喝醉过。

但孔子从不以武勇和酒量为豪。

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经常思考治理国家的诸多问题,也常发表一些见解,到30岁时,已有些名气。

鲁昭公二十年,齐景公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与他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孔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

鲁昭公25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甚至曾准备把尼溪一带的田地封给孔子,但被大夫晏婴阻止。

鲁昭公27年,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说:“吾老矣,弗能用也。

孔子只好仓皇逃回鲁国。

当时的鲁国,实际掌握在大夫的家臣手中,被称为“陪臣执国政”,因此孔子虽有过两次从政机会,却都放弃了,直到鲁定公9年被任命为中都宰,此时孔子已 51岁了。

孔子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绩,被升为小司空,不久又升为大司寇,摄相事,鲁国大治。

鲁定公12年,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儿子的后代,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堕三都的措施(即拆毁三桓所建城堡)。

后来堕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

鲁定公13年,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孙氏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这一年,孔子56岁。

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很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 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

孔子在卫国住了约10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于是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

路过匡城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5日,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

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师徒从蒲地返回,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

此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这一方面是由于卫灵公对孔子时好时坏,另一方面是孔子离开卫国后,没有去处,只好又返回。

鲁哀公2年(孔子59岁),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在陈国住了三年,吴攻陈,兵荒马乱,孔子便带弟子离开,楚国人听说孔子到了陈、蔡交界处,派人去迎接孔子。

陈国、蔡国的大夫们知道孔子对他们的所作所为有意见,怕孔子到了楚国被重用,对他们不利,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国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

孔子64岁时又回到卫国,68岁时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

鲁哀公16年,孔子73岁,患病,不愈而卒。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安贫乐道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编同孔子的仁说和礼说相联系,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

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

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仿佛是为“儒学是当今社会的济世良药”提供实例,20世纪中后期,受儒家文化圈影响的新加坡、韩国、日本等国家经济发展迅速,一跃成为新兴的工业化国家。

这些国家的成功引发了学者的普遍关注,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儒家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为此,在小组讨论中,新加坡在20世纪80到90年代进行的儒学实践成为一个重要话题,特别是儒学在抗拒西方个人主义,强调社会意识、勤劳、容忍、节俭等方面可以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新途径受到肯定。

当代最著名的儒学学者之一杜维明曾经指出,跟韩国、新加坡乃至中国台湾相比,中国大陆在保持儒学传统方面还存在着差距。

相当多学者认为,随着中国大众对传统文化的渴求,儒学在中国的普及以及在全世界的传播应该成为当下儒学研究的重要话题。

山东大学王钧林认为,如果儒学仅仅停留在儒者的小圈子里,它通常被视为一种思想、学说,很难说它是一种文化。

儒学只有走出儒者的小圈子,来到社会,深入到大众之间,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东西,推行礼教规范人们的行为方式,倡导仁义改变社会风气,才会从儒学那里孕育出儒家文化。

澳门学者也提出,应该在中小学提倡每天读“一分钟孔子”。

9月28日,与会代表们前往曲阜孔庙参加了祭孔大典,因此,一些代表对全球各地的祭孔仪式展开了讨论。

孔子研究院的孔祥林指出,孔庙遍布于中国、韩国、越南、日本等,中国古代从国家到各级地方政府也都设有文庙,文庙有重要的三重社会公用:崇德、报本、教化。

政府通过孔庙教育臣民学习儒家思想,推崇德义,砥砺伦常,加强道德修养。

这类文化设施对于一种文化精神的传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今天的社会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和保护。

浙江工商大学的赵荣光教授通过考察比较中国曲阜、台北和韩国成均馆孔庙释奠礼,认为孔庙释奠礼应当按博物馆原则再现历史原貌,加强相关制度、礼仪、乐舞、服饰、器物、祭品等一系列具体事宜。

据公元前551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市东南)。

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

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卒,孔子母子也不为施氏(叔梁纥的正妻)所容,孔母颜征在只好携孔子与孟皮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难。

孔子17岁时,孔母颜征在卒,他服了三年丧。

孔子十九岁时娶宋国人丌官氏为妻,一年后丌官氏生子,鲁昭公曾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孔子感到十分荣幸,故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

鲁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孔子夫人丌官氏去世。

据《孔子家语》和《史记》记载,孔子青年时代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库的小官)、“乘田”(管理牧场的小官),事无大小,均能做到近乎完美。

由于孔子超凡的能力和学识,很快得到不断提拔。

到孔子五十一岁的时候,被任命为中都宰(相当于现在的市长,今济宁市汶上县一带),政绩非常显著;一年后升任司空(相当于现在的建设部长),后又升任大司寇(相当于今天的公安局部局部长兼检查部长兼职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五十六岁时,又升任代理宰相,兼管外交事务(由于孔子升迁过快,不符合当时官员晋升标准,因此为代理宰相)。

孔子执政时,立即将扰乱政事的奸佞大臣少正卯杀掉,以严肃法纪,因而名动一时,由此可看出孔子不是后世某些人认为的迂腐不堪的学究,而是敢作敢为但不暴虎冯河的伟丈夫。

孔子执政仅三个月,就使鲁国内政外交等各个方面就均大有起色,国家实力大增,百姓安居乐业,各守礼法,社会秩序非常好(史书上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奸佞之人和刁民纷纷出逃;同时,孔子还通过外交手段,逼迫齐国将在战争中侵略鲁国的大片领地还给了鲁国。

鲁定公12年,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孙子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堕三都的措施(即拆毁三桓所建城堡)。

孔子的政治理想在当时无法得到实施,但孔子之伟大在于“知其不可行而行之”,他将自己的政治理想寄托于后世。

孔子因而在回到鲁国之后停止了直接的政治活动,一面继续整理文化典籍,修订六经;一面广收弟子,大规模的开展文化教育事业,相传教授弟子3000余人,其中精通六艺的弟子有72人。

晚年,孔子的最得意弟子颜回不幸早逝,得意门生子路死于卫国内乱,儿子孔鲤亦早逝,孔子在“道不行”和这一连串的打击之下,笔者猜测孔子的身体健康受到了极大的损害,孔子于公元前479年农历二月十一日73岁时(72周岁)与世长辞。

孔子家谱

仲由,前542~前480,字子路,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

为人伉直鲁莽,好勇力,事亲至孝。

除学诗、礼外,还为孔子赶车,做侍卫,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深得器重。

孔子称赞说:“子路好勇,闻过则喜。

初仕鲁,后事卫。

孔子任鲁国司寇时,他任季孙氏的宰,后任大夫孔俚的宰。

卫庄公元年(前480年),孔俚的母亲伯姬与人谋立蒯聩(伯姬之弟)为君,胁迫孔俚弑卫出公,出公闻讯而逃。

子路在外闻讯后,即进城去见蒯聩。

蒯聩命石乞挥戈击落子路冠缨,子路目毗尽裂,严厉喝斥道:“君子死,而冠不免。

毅然系好帽缨,从容就义。

端木赐,前520~前456,字子贡,姓端木,名赐,卫国人(今河南浚县人),曾任鲁、卫两国之相,是孔门七十二贤中最有作为者,且列言语科之优异者。

子贡是春秋时期了不起的外交家和商人,被后世奉为“儒商鼻祖”。

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

他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

他还善于经商之道,曾经经商于曹、鲁两国之间,富致千金。

为孔子弟子中首富。

司马迁作《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对子贡这个人物所费笔墨最多,其传记就篇幅而言在孔门众弟子中是最长的。

这个现象说明,在司马迁眼中,子贡是个极不寻常的人物。

我们循着司马迁的这个思路,再细细阅读《论语》等书,便可看出子贡这个人物非同寻常。

他的影响之大、作用之巨,是孔门弟子中无人所能企及的:他学绩优异,文化修养丰厚,政治、外交才能卓越,理财经商能力高超。

《史记 孔子世家》: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今1.9米以上,具体是196.8cm),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

编辑本段传世名言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不学礼,无以立。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编辑本段孔子饮食

孔子对饮食问题非常重视。

他...

关于国学的作文 急急急

国学:如何在传承与创新中发展

杨晨光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日前举行开学典礼。

围绕国学院成立,学术界、文化界展开了一场有关国学的讨论。

这场讨论正演变成一场关于当今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大讨论。

复兴国学是否过时

国学如何随时代变迁体现新的特色

未来国学发展之路指向何处

记者带着种种问题采访了有关学者和专家。

重振国学,时机是否成熟

如何重建和保持全球化时代国家不可或缺的清晰的文化身份,走出文化自卑的历史阴影,是在经济、科技塑造民族自信的今天,当代中国不能回避的文化命题。

有学者指出,在眼下的社会转型期,各种思潮并立,尤其是现代文明还没有在我国立稳根基的前提下,急于呼唤重建国学有点不合时宜,把握不好有可能弄巧成拙,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封建思想复辟。

针对这一观点,人大校长纪宝成认为,民族精神的传承,主要是通过自己固有的精神文化来体现,国学则是这种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

重视传统文化越来越成为人们广泛的共识,因此重振国学可谓恰逢其时。

人大兴办国学院不是图一时的热闹,而是要踏踏实实地从事一件带有探索性质的教育事业,为丰富教学内容、完善教育体制、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作出积极的努力。

倡导国学教育,绝不是简单的钻故纸堆,更不是复古,而是充满了明确的创新意识和与时俱进的当代精神;绝不是张扬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追求在世界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之下,致力于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作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加以继承、阐释和光大。

部分社会学家担心,重振国学绝不是仅靠知识分子的力量就能做到的。

对此,北京大学教授汤一介表示,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最根本的是文化的自觉与复兴,必须对自己的文化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越多的民众对自己民族文化的价值了解越深,根就越深,吸收外来文化的能力也就越强。

从这方面讲,在社会大众尤其是在青少年中普及国学,是时代的需要,关系到民族的未来。

与时俱进,国学需要创新

某高校中文系的一位教师说,最具活力的中青年人没有多少人读古文,他们对博大的中华文化知之甚少,因此许多人出现精神迷茫不足为奇。

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传承是个宏观的大问题,与个体的命运联系得不太紧密。

特别是年轻的一代,他们对追求时尚生活方式的兴趣远远大于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今天的国学一定要有自己的发展创新,不是重复古人的思想,要有时代观点在其中。

人大国学院院长、红学家冯其庸说,“传统文化不是凝固的,而是不断丰富发展的,我们研究得越深入,越会有新的意识产生,形成今天的科学新面貌,形成我们的时代精神。

有两句话说得非常客观,旧学要将新学扬,今朝不与昨朝同,这种唯物辨证的观点是我们在创新国学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的。

著名哲学家任继愈则认为,当前存在一些不利于文科发展的东西,即评审制度,用理工科的标准来衡量文科,不利于文科的发展,越评文科的创新性就越萎缩。

文科要有适合自己特点的评价标准,而不是看发表文章被引用的次数。

对于青年人学习国学来说,发表多少文章是次要的,关键是不断充实自己,真正把基础打牢。

看来,在探索国学建设新路径的过程中,既要继承前人行之有效的传统方法,又要注意导入现代化的教育、科研手段,使青年学生真正对国学感兴趣。

未来发展,国学路在何方

重提国学,重建学科,如果说是为了平衡自身心灵的需要,应该没有什么困难;但如果是为了重建兼容并包的中华新学术、新文化,就必须具有开放的视野、健全的心态,自觉养成把中国文化置于世界文化总体格局之中加以分析和判断的思维习惯。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徐友渔表示,许多人都想增加自己的国学知识,许多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具有这方面的基本常识,因此,热心倡导国学的人最好把自己的任务看成是文化补习的教师,而不要把自己定位成点化门徒、拉人入教的“教主”。

国学的前景包括大力吸收现代化的知识和思维方式,以当前的情况看,倡言者应当注意考虑行政中立性原则,即把个人的文化立场和职务行为分开,以及在学术争论中学会严密地论证,而不是靠气势压服别人,这个原则对所有的人都适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赵汀阳认为,百余年来,人们以西学格式去改写国学,有得有失。

随着研究的问题规模越来越大且越复杂,“不分家”的方在今天又显示出优越性。

将来的发展方向可能就是这样,把原来被认为分别属于各个领域的事情重新联系在一起去思考,这不是所谓“多学科”或者“跨学科”,而是“学术一体化”。

这种做法暗合了中国传统的方,即综合性学术研究,同时是政治、伦理、哲学、历史等方面的混合理论。

谈及未来国学的发展,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张岂之说,培养国学人才不能忘记从人类所有文化里吸收有用的东西,在强调国学重要的同时,不能忘记二十世纪重要的经验,今天我们要向西方学习人文学术方面对我们有价值的知识,未来的发展更要强调这一点,从全人类的文化中汲取营养。

国学,我们能期望什么

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副院长 彭永捷

【编者按】近年来,“国学热”正愈演愈烈。

复兴国学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自上个世纪20年代至今,国学复兴运动就断断续续在中华大地上演,如何看待国学沉浮难定的命运

国学对于当今自主创新的文化建设意义何在

国学如何走出一条多元化的发展道路

也许本文能给予读者些许启迪。

80余载国学复兴路:时起时落循环往复

几乎与新文化运动同时,国学复兴运动也开始起步。

从上世纪20年代刘师培、黄侃、陈汉章诸人倡“保存国粹”,胡适、顾颉刚诸人倡“整理国故”,至清华学校创立时只设有国学一门的研究院、厦门大学诸校设立国学研究院,再至上世纪90年代北大成立国学研究院和不久前人大成立国学院,时断时续、时起时落的国学复兴运动已走过了80余年的历程。

在这80余年中,历史似乎是在循环与回溯,给人些许似曾相识的感觉。

成立“国故社”、创办《国故》月刊的刘师培等人,“慨然于国学沦夷”,故而“发起学报,以图挽救”。

清华学校成立研究院,主事者慨然中国教育对欧美教育之模仿抄袭,忧虑本国文化研究之忽视。

今日国人再倡国学,与彼时的感慨与忧虑,何其相似

国故社诸人,明其宗旨为“欲以谋求中国学术之独立”;四大导师之一的梁启超,在研究院成立时,演讲《学问独立与清华第二期事业》,认为研究院的创立,标志着清华完成了模仿阶段而走向独立创业阶段。

今日学术界深刻反思中国人文学科的合法性危机,反思人文学术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危机,与彼时学术独立的自觉,何其相似

清华学校研究院另一位导师吴宓,批评现代教育以分科为特征,用文、史、哲的分科之学取代了对中国文化整体的研究。

今日我们对文、史、哲分科研究之弊的反思,对拆除学科壁垒的呼唤,与彼时寻求对中国人文学术特性的尊重,何其相似

清华学校研究院之成立,不特以学术研究为指归,还以寻求中国之国魂为目的。

人大国学院之成立,也不特以培养文史哲通才为任务,还希冀于“脊续”中国之文脉,培育民族之精神。

期待以国学、国故,以人文学术,来找寻和树立我们的国魂、民族精神,此时与彼时,又何其相似

今日研究国学,倡导科学方法,这与胡适《研究国故的方法》提出的“历史的观念”、“疑古的态度”、“系统的研究、整理”,或清华学校研究院倡导的“科学的方法”,何其相似

今日反对国人重倡国学,劝说国人把本国文化当作“千年古董”,自觉地放进博物馆里,然后还要自觉归化到“人类文化”、“世界文化”—这种不包括中国文化在内的“人类文化”、“世界文化”,说白了就是西方文化,更准确地说就是美国文化—的全盘西化(美国化)论调,和当年认为只有在人类历史教科书中才有中国文化之地位,主张以“全盘西化”作为“中国文化之出路”的陈序经等人的论调,何其相似

今日部分国人以提倡国学为“复古”,以复兴儒学为“逆流”。

当年毛子水在《新潮》撰文批评《国故》,断定“他们研究国故,就是‘抱残守缺’7a686964616fe59b9ee7ad9431333238656566。

将此一时和彼一时的论调对看,批评的理由和语气,又是何其相似

80余年的历史,说长不长,说短也不能算短,两头之间,竟然有这么多的仿佛与相似。

国学,竟然如此牵扯我们的神经,无论赞成还是反对,都使她远远超出人文学术,和人间治道、国魂民心紧密相联。

国学:人文学术与文化产业创新的根基

如此多的相似,无非是表明,虽然时光荏苒,世道变迁,然而横亘在中国人文学术和中国文化建设面前的一些问题没有变,我们对于国学的理解没有变,我们对复兴或是抛弃国学的许多期待也没有变。

如何对待我们自己的历史,对待我们自己的传统,对待我们自己的文化,对待我们自己的人文学术,至今仍是未能从根本上给予破解的谜局。

国家富强,是百年梦想。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突然发现,文化对于我们,竟然不觉间成了一个沉重话题。

举世公认,今日之中国,是政治大国,是经济大国,是军事大国。

是否也是一个文化大国呢

这却是成疑问的。

中国文化产品的进口和出口比例是9∶1,而在输往国外的文化产品中,也主要是以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

这意味着,中国当代文化在世界上缺乏影响力

怎么会是这样一种局面

原因很简单,当代中国文化中具有原创性、自主性的产品太少了。

我们反思一下,无论是人文学术,还是文化产业,究竟有多少是中国独有的,多少是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多少是可以拿到世界上去的

中国人口众多,教育事业发达,高等教育在读学生数,已超过了美国而跃居世界之首。

在教育领域,无论是教育体制,还是教育理念,一味追逐西方国家,却很少去考虑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教育精华。

近年国人多提素质教育,然而在一些人的观念中,所谓素质教育就是美国式教育,对美国教育的弊端却视而不见,一味照抄照搬。

“和世界接轨”,成了全盘西化的借口。

假若我们睁眼看看世界,世界上是否存在着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模式让你来“接轨”吗

有哪个国家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模式,可以不尊重本国的历史、传统和现实

中国从事人文学术研究和教育的知识分子队伍规模庞大,学术成果众多。

然而,在这众多成果之中,有多少是摆脱了对外国学术的模仿和套用,是属于真正的学术创新

在今日最有影响力的中青年人文学者中,又有几人不是凭借着快速移植西方理论和西方话语的伎俩闯天下

表面的学术繁荣与内在的学术贫血相伴而生。

在过去的哲学研究中,简单套用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产生了数以万计的“鉴定”成果。

这些成果,除了在鉴定过程中仍有整理史料之功用外,对于中国的哲学研究事业,究竟有多少帮助

今日我辈已不再去做这些鉴定工作了,转而去模仿和套用更新的西方学术话语。

例如,一个“隐喻”的观念,被套用到分析一个个文学作品,产生了众多的论文,也不知由此又评上了多少教授、博导。

然而这大量的研究成果,对于中国的人文学术,究竟又有多少实质性的提高呢

针对今日中国人文学术之现实,假若梁任公在世,想必他仍会痛心疾首,不得不振臂高呼“吾国学术之第二期发展”了。

“科学”的本义是“分科之学”。

分科研究是西方学术的特征,我们加以借鉴也未尝不可,然而却以此去取代中国固有之学术,使得我们最终难解分科研究与分科教育之弊。

此种态势愈演愈烈,以至于每一学科、每一领域内部都壁垒森严,彼此不通,不能对话。

在此种情形下,国学成了对分科之学的一种补充。

文化建设,是长期的课题,不会一蹴而就。

国学的复兴,背后是中国文化的复兴。

在这复兴的路上,80多年前的问题仍然等着我们去探索和解决。

国学的再次振兴,引发的是又一次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讨论,是再一次的文化启蒙,是对当代人文学术的深刻反省。

国学复兴的期待:从“一枝独秀”到“山花烂漫”

问题种种,也带来期望种种。

由此,也就有对国学的不同要求和办国学院的不同思路。

或曰兴国学的目的,主要在于解文史哲分科之弊。

如果只是如此,那么把文史哲合并在一起,不就解决问题了嘛。

学术界也有人质疑,与其办一个国学院,叠床架屋,何不把文史哲合并成一个人文学院,以发挥各家之长,综合汇通。

然而,分科研究恰是文史哲三个一级学科的优势,强行把它们合在一起,并不能改变其根深蒂固的学术体制,也对发挥他们的优势没有多大帮助,正像人大曾经把文史哲各系合并为人文学院,宣称打造“人文学科航空母舰”而未克其功一样,这“航空母舰”最终还是解体了。

或曰研究国学的方法,是以借鉴西方学术,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和整理国学。

试问,现行的文史哲等学科对传统文化的整理和研究,又有哪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