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感悟

回忆鲁迅先生读后感300字(回忆鲁迅先生读后感300字感悟)

回忆鲁迅先生读后感300字(回忆鲁迅先生读后感300字感悟)

鲁迅先生性格开朗,为人直爽,经常发出爽朗的笑声,走路急急忙忙,是个急性子。

鲁迅先生很重视青年,具有宽容、无私、关爱青年的品质。

他对年轻人写信字迹潦草深恶痛绝,虽然如此,他还是认真对待每一封信,。

鲁迅先生忧国忧民,他经常和夫人许广平一起工作到深夜,甚至天亮,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工作。

鲁迅先生就像太阳一样,用自己的光和热温暖了广大青年。

“萧红,我想对你说”800字作文

爸爸,平时您对我要求很严,希望我做一个大家眼中的好孩子。

可是,我却有数不完的毛病和坏习惯,总是惹您和妈妈生气。

其实,我从心眼里并不想让你们替我操心,不想辜负您对我的期望。

现在,我长大了,懂事了,我有一肚子的话想对您说…

爸爸,我想对您说:我很调皮,也很淘气,以前总是对外婆粗着嗓门讲话,对熟识的叔叔阿姨直呼他们的小名。

其实我不是故意不讲礼貌,而是认为他们都是很亲或很熟的人,才淘气地拿他们开心。

现在我明白我错了,我是晚辈,应该从小养成讲礼貌的好习惯。

爸爸,我想对您说:我原来在家里不太注意卫生,乱扔纸屑,乱画墙壁;我还特爱吃零食,尤其有不洗手就吃东西的习惯,这总让您紧张我会因此而肚子疼。

爸爸,我明白了您的苦心,现在我知道了:个人要讲卫生,吃东西时先要洗手,衣服不要弄脏;家里要讲卫生,要保持墙壁雪白,地面干净;到外面去更要爱护公共卫生,不能随地乱扔垃圾,乱吐痰。

爸爸,我想对您说:我特别喜欢看电视,总让您担心我的眼睛。

可是我在电视里学到了很多知识,明白了许多道理。

以后我一定做到每次看电视的时间不超过一小时,请您相信我。

急求萧红《春意挂上了树梢》赏析

人物鲜明构思精妙—萧红《春意挂上了树梢》赏析

本文是一篇绝妙的小说 精品。

文章写作上有鲜明的特点,其一是人物 形象极为鲜明。

文中汪林是一位衣食无忧,心中只有自我,并不关心底层人民冷暖的小姐形象。

她代表了作者所刻画的社会 众生相中的一类人。

作者分白天、晚上两个时段,选取中央大街、院子两个地方描述汪林的生活。

春光融融的白日,她打扮得漂漂亮亮,逛逛街,晒晒太阳,吸着烟卷,腋夹情书;晚上,又来到中央大街,与外国女人说说笑笑,享受着热闹的都市夜生活。

透过她的活动,不难看出,她内心的快乐,她建立在殷实的物质基础之上的无忧无虑。

“天真暖”,“又换一套衣裳”,她对天气的暖是敏感的,但她对被人间遗弃的人们的“冷”和乞丐的求助声、瞎人的琴声、角落的哀哭声是迟钝的,似乎他们不曾进入她的视野。

作者从衣着、语言、活动等方面,寥寥数笔勾勒出汪林的形象,揭示出三十年代日伪统治下社会的冷酷,并且反衬出下层人民的辛酸和痛苦。

这篇文章写作上的第二个特点是线索清晰,构思独特。

本文以“春意”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把众多的材料组织起来,并多用对比、反复和照应,思路清晰,结构谨严。

“春意”贯穿文章始终。

开头描写春天的景色,由此带出两类人的活动,写人们的活动,按时间的先后,分别写白天的中央大街、院内、晚上的中央大街三个场景。

并有意让两类人的活动形成鲜明的对比:外国人和一些衣食无忧的中国人逛逛街,晒晒太阳,唱着欢快的歌,尽情享受春光;生活在最底层的不幸者则在春光里乞讨、哀哭。

不仅如此,作者还配合运用反复、照应,如:“三月花还没有开,人们嗅不到花香”、“街头的白杨树蹿芽”、“街树蹿着芽”、“树枝发出芽”、“树枝上嫩绿的芽子”。

这样的句子的使用,使前后相连,首尾呼应,文章结构显得更为紧凑。

附:《春意挂上了树梢》作者:萧红

三月,花还没有开,人们嗅不到花香,只是马路上融化了积雪的泥泞干起来。

天空打起朦胧的多有春意的云彩;暖风和轻纱一般浮动在街道上,院宇里。

春末了,关外的人们才知道春来。

春是来了,街头的白杨树穿着芽,拖马车的马冒着气,马车夫们的大毡靴也不见了,行人道上外国女人的脚又从长筒套鞋里显现出来。

笑声,见面打招呼声,又复活在行人道上。

商店为着快快的传播春天的感觉,饰窗里的花已经开了,草也绿了,那是布置着公园的夏景。

我看得很凝神的时候有人撞了我一下,是汪林,她也戴着那样小沿的帽子。

“天真暖啦

走路都有点热。

看着她转过“商市街”,我们才来到另一家店铺,并不是买什么,只是看看,同时晒晒太阳。

这样好的行人道,有树,也有椅子,坐在椅子上把眼睛闭起,一切春的梦,春的谜,春的暖力…这一切把自己完全陷进去。

听着,听着吧

春在歌唱…

“大爷大奶奶…帮帮吧…”这是什么歌呢,从背后来的

这不是春天的歌吧

那个叫化子嘴里吃着个烂梨,一条腿和一只脚肿得把另一只显得好像不存在似的。

“我的腿冻坏啦

大爷帮帮吧

唉唉…

有谁还记得冬天

阳光这样暖了

街树穿着芽

手风琴在隔道唱起来,这也不是春天的调子,只要一看到那个瞎人为着拉琴而扭歪的头,就觉得很残忍。

瞎人他摸不到春天,他没有眼睛。

坏了腿的人,他走不到春天,他有腿也等于无腿。

世界上这一些不幸的人存在着也等于不存在,倒不如赶早把他们消灭掉,免得在春天他们会唱这样难听的歌。

汪林在院心吸着一支烟卷,她又换一套衣裳。

那是淡绿色的,和树枝发出的芽一样的颜色。

她腋下夹着一封信,看见我们赶忙把信送进衣袋去。

“大概又是情书吧

郎华随便说着玩笑话。

她跑进屋去了。

香烟的烟缕在门外打了一下旋卷才消灭。

夜,春夜,中央大街充满了音乐的夜。

流浪人的音乐,日本舞场的音乐,外国饭店的音乐…

七点钟以后。

中央大街的中段。

在一条横口。

那个很响的播音机哇哇的叫起来,这歌声差不多响彻全街。

若站在商店的玻璃窗前,会疑心是从玻璃发着震响。

一条完全在风雪里寂寞的大街,今天第一次又号叫起来。

外国人

绅士样的,流氓样的,老婆子,少女们,跑了满街…有的连起人排来封闭住商店的窗子,但这只限于年青人。

也有的同唱机一样唱起来,但这也只限于年青人。

这好像特有的年青人的集会。

他们和姑娘们一道说笑,和姑娘们连起排来走。

中国人来混在这些卷发人中间少得只有七分之一,或八分之一。

但是汪林在其中,我们又遇到她。

她和另一个,也和她同样打扮漂亮的,白脸的女人同走…卷发的人用俄国话说她漂亮。

她也用俄国话和他们笑了一阵。

中央大街的南端,人渐渐稀疏了。

墙根,转角,都发现着哀哭,老头子,孩子,母亲们…哀哭着的是永久被人间遗弃的人们

那边,还望得见那边快乐的人群。

还听得见那边快乐的声音。

三月。

花还没有开,人们嗅不到花香。

夜的街,树枝上嫩绿的芽子看不见,是冬天吧

是秋天吧

但快乐的人们不问四季总是快乐,哀哭的人们不问四季也总是哀哭

萧红祖父赏析

这部作品是萧红后期代表作,通过追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表达出作者对于旧中国的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

不少研究者提出的作品所流露的那种“孤寂与苦闷”的情怀,其实也可以从这一角度予以理解。

萧红幼年丧母,父亲冷酷暴戾,再婚后基本上对萧红不闻不问。

萧红自小就缺乏父母的636f70797a6431333339663936关爱。

在寂寞的童年里,只有年迈的祖父给她疼爱和温暖,让她感到一些人间的温情。

她和祖父之间的感情是十分深厚的,他们互相依恋,互相安慰,渡过了很美好的一段时光。

萧红能进学校读书,也得力祖父的支持。

所以萧红对祖父身怀思念。

萧红的祖父是一个慈祥的老人,他慈爱、宽容、仁厚,由于有了祖父的关爱,萧红童年虽然寂寞,却依然有温情有快乐,以至于萧红“觉得这世界上有了祖父就够了,还怕什么呢

所以她与祖父一天到晚“寸步不离。

祖父一天到晚都在后花园里边劳作,于是萧红也跟着祖父总在后花园里玩乐。

家里的后花园给了萧红的童年增添了无数欢乐,锄草,吃黄瓜,捉蜻蜓,采花,捉蚱蚂,浇菜,玩累了用草帽遮一遮,睡上一觉,一切对她来说是非常美好。

1929年祖父去世后,萧红十分悲痛,因为祖父是她最亲的人。

祖父的去世,断绝了她和家庭的最后联系,加上祖父去世后,父亲立刻对她的冷酷逼迫,使她对家庭已没有感情和留恋。

萧红的童年是寂寞的,但她笔下的童年却是丰富多彩的,给人的感觉是她的童年似乎很美满。

但其实父亲的冷漠、继母的刁难在萧红心灵中留下了难于忘却的阴影,她之所以把童年写得如此美好,实际是试图忘却那童年的孤独与寂寞,也是为了忘却当时在香港的孤独与寂寞。

本文不是要描写我与祖父浓浓的亲情(当然写到这方面),而是回忆自己童年的美好生活,与祖父的亲情只是童年美好的一部分,与前后的昆虫、花鸟、树木的作用是一致的。

文章其实是表达作者对童年的留恋,既不是表现亲情,也不是表现有家的快乐。

作文,给远方朋友写一封信,介绍自已的家乡。

亲爱的远方朋友:

你好

虽然我们素不相识,但是,我愿意将一颗真诚的、渴望友情的心献给你—远方的朋友。

我叫xx,是一个活泼的、非常愿意和别人成为朋友的小女孩儿。

我有一头黑亮的短发,一张让我笑起来更加可爱的小嘴。

也许你是一个小女孩,也许你是一个小男孩,我都愿意和你做朋友,真诚手拉手,架起一座友谊的长桥。

我的家乡是景色秀丽的xx。

我们这儿不仅特产多,名胜古迹也很多,迷人的恐乃斯,到处花团锦簇,绿草如茵。

迷人的天山。

她充满生机和活力,家乡都人都说她美。

这里风景宜人,春天鸟语花香,夏天绿树成荫,秋天桂香十里,冬天粉装玉砌。

说完了特产,名胜古迹,再来谈谈我们这儿的经济条件,随着科技的发达,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家里的电冰箱,电风扇,洗衣机,电视,电脑等等。

只要是家电几乎全都有,可谓是样样俱全。

家里的衣服几大箱子也装不完,还要随时买新的。

人们再也不骑自行车了,全都开着四轮的汽车到处跑。

我现在在奎屯市一小五年级(4)班读书。

我爱我的家乡,更爱我的学校。

远方的朋友,如果你愿意和我成为朋友,那么咱们就手拉手,让我们在信中交流学习收获和生活所得,畅谈快乐的人生,美好的理想

你学习进步

陌生的朋友:xx

,给远方朋友写一封信》300字的作文,家乡是安徽

亲爱的朋友:

你好

虽然我不认识你,但我很想在这里认识你,也希望这封信像一根无形的线,将我们的心连在一起

我叫欧阳卓,今年11岁,个不高也不矮,但雪白的皮肤和明亮的眼睛让我自豪。

或许你是一位聪明可爱的女生,或许你是一位体壮如牛的男生,但希望这次你可以成为我的朋友。

假如有机会,希望你能来我的家乡—潮州游玩。

这里景色迷人,四季如春,空气新鲜,有如人间天堂

自然景观也很好,如三亚的天涯海角,蓝洋温泉,松涛水库,美极了

不管你能否成为我的知心朋友,但是我们都希望我们一起开展我们的友谊之桥。

不知你的家乡是不是风景如画,但希望你回一封信给我,让我们成为笔友吧

祝你

身体健康,万事如

读萧红的《呼兰河传》的读书心得

在寒假时候,我读了《呼兰河传》这本书,最开始时,并没有感觉它有多好看。

等我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才越来越觉得它的精彩。

作者萧红细腻地表写了旧时代的呼兰河。

在她的表述下,我渐渐地走进了80多年前的东北,一个衰落的村庄。

村子里面,只有灰色的街道,灰色的人生,灰色的社会…整个村落就像暴风雨前的天空一样,乌云蔽日,没有半点色彩。

这里的村民,活着的目的仅仅因为活着,生的普普通通,死的平平淡淡,让人觉得呼兰河的人们,缺少了些什么。

随着小主人的视角—一个生活在呼兰河小镇里性格鲜明的小姑娘萧红,我慢慢体会到呼兰河的生活。

小姑娘萧红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在她的童年里,只有:祖父,“我”和后院。

在后院里,萧红与祖父一起生活,一起玩耍,一起劳动…“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应该就是这个样子的吧。

好羡慕他们的后院,好想跟萧红一起,也让她的爷爷一次次藏起我的遮阳帽,总放在同一个地方逗着我们玩…

读着读着,我不仅会想起自己童年的乐事,一个人呆呆的笑着。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童年。

在每个人的童年里,童年像一幅画,像一首诗,像一曲歌…羡慕别人的童年,别人也羡慕着我的童年。

当我读到小团圆媳妇不幸去世了时,我的心很纠结,跟萧红一样愤愤不平。

她才只有12岁本该是一个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年龄,而她却被过早地卖给了老胡家做媳妇。

旧时的童养媳,在这里我初见端倪。

一个健康、活泼的小姑娘,因为穷,因为生活,被卖做童养媳,没有妈妈疼,这已经够可怜了,可她拼命的干活,还是动不动就会遭受到婆婆的打骂,遭受一个说是为了让她更听话、更懂事的婆婆的“教诲”。

一朵还没来得及盛开的鲜花,就此夭折了。

小团圆媳妇她没能变得“更听话、更懂事”就去世了,而这一切的一切,难道只是因为她婆婆的残忍、愚昧和无知吗

我隐隐觉得,这也是呼兰河人们生活态度造成的。

一个对自己的生、老、病、死都淡得提不起劲的生活,对别人的生死,就更加麻木了。

他们对生活的麻木,使他们已经失去了区别于动物的“人”的味道,是消极

是愚昧

怎么连改变的念头都不会有

我震惊,呼兰河的人们怎么了,80多年前的呼兰河人为什么与我知道的生活这么不同

那个扎花店的工人年复一年给祭祀的纸人穿上亮丽的衣裳,怎么就不会想到打理一下自己,难道不可以跟手中的纸人一样整洁亮丽吗

也许,那里的人们,已经觉着,生不如死,死后,就可以有漂亮的房子、花园、大马、仆人、一年四季不同时期盛开的鲜花…正是这种消极的生活态度,扼杀了小团圆媳妇。

读这本书时,愉悦陪着沉痛,随着小主人公萧红的脚步,我偷窥到旧社会的一角,很庆幸那只是萧红的童年。

呼兰河留给萧红的,正是萧红想要告诉我们的吧,让我们了解过去,了解历史,永远不要重蹈覆辙。

回忆鲁迅先生读后感

对于普通人来说,伟人似乎总是高高在上,令人不可触及.提起鲁迅,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勇毅、果敢…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吸着烟斗、面目严肃冷峻,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他似乎“对一切人都怀有忧虑和敌意”,但实际上,伟人也和普通人一样,拥有喜怒哀乐.他活着的时候,周围有许多文学青年愿意“亲近”他,萧红就是其中的一个.在林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是一枝独秀.作者通过女性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超群的智慧,广阔的胸襟和可亲可敬的个性品质.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可谓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楷模,是敬献于鲁迅灵前一个永不凋谢的花圈.文章开头就是神来之笔:“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寥寥几句,一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鲁迅形象便跃然纸上,跟一些人心目中“多疑善怒”、“冷酷无情”的鲁迅形成了鲜明对照.这是萧红用自己心灵感受的非常个人化的鲁迅,是一个使常人敢于走近并能够伸手去触摸的可亲的鲁迅.文中尚有多处提到了鲁迅的笑声:有一次萧红去鲁迅家包饺子吃,“饺子煮好,一上楼梯,就听到楼上明朗的鲁迅先生的笑声冲下楼梯来,原来有几个朋友在楼上也正谈得热闹.”可见鲁迅绝不是一个不可亲近的人,朋友带给彼此的愉悦由此可见一斑;在校对《海上述林》的间隙,鲁迅见萧红进来,对着几乎天天见面的她,居然说出“好久不见,好久不见”这样随便,这样孩子化的语言,透着风趣,透着玩笑;萧红时时受着鲁迅爽朗的笑声的感染,也居然学会了以自己的好心情来回报鲁迅先生,那一次天晴了,太阳出来了,“许先生和鲁迅先生都笑着,一种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崭然的会心的笑.”这又是一种如何温馨和谐的其乐融融的景致啊.“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这些动作表现出鲁迅一往无前、义无返顾的大无畏精神.淡淡几笔,形神兼备地描绘了鲁迅的一些习惯动作,就画龙点睛般地勾画出一个独一无二、鲜灵生动的“活的鲁迅”.鲁迅先生不大注意人的衣裳,他说:“谁穿什么衣裳我看不见得…”他自己就从来不注重穿着,但却从不缺乏审美观,那些美学的诊断足见他独到的眼光,那根桃红色的束发的绸条马上引来了鲁迅的严正反对“不要那样装饰她…”看来自然朴素、庄重严肃还是鲁迅追求的美的境界.“你不穿我才说的,你穿的时候,我一说你该不穿了.”如此一句简单的语言哪里可见鲁迅的尖锐与咄咄逼人,它体现了鲁迅怎样的人情练达啊.鲁迅“欢喜吃硬的,油炸的,就是吃饭也欢喜吃硬饭”;就是生病的时候也不大吃牛奶、鸡汤;“鲁迅先生前面摆着一碗酒,酒碗是扁扁的,好像用做吃饭的饭碗”,他从不在意用什么精致的东西,简单随意的生活也隐隐透露着鲁迅刚毅倔强的个性.他虽然胃不好,但对着萧红亲手做的点心,就算做的不好,鲁迅也还是在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言辞间自然地流露出对妻子尊重与依赖的爱意,还有更多对小辈的体恤.描写特别生动具体的是鲁迅在寓所接待并宴请冯雪峰的场面.萧红笔下的冯雪峰开朗健谈,学问渊博,多见,“走过二万五千里”,被鲁迅戏称为贩卖精神武器的“商人”.冯雪峰—为和鲁迅牵线搭桥的人,在触摸巨人心灵的同时,他用自己的思想、学识、胆略,影响着鲁迅,鲁迅亦承认“还没有人解剖过我像我自己那么解剖”的.这个部分鲁迅的诙谐风趣,自然随和,当可为我们所见,对于青年人的爱护,对革命的支持在此文中也进一步得到体现.“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他强烈地要求着别人,严格地约束着自己,却仍能宽容地对待别人,谁说鲁迅不可亲近?他对于青年人的爱,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鲁迅的可亲的体温,他是那个寒冷年代的一个无可替代的强大的热源.阅读鲁迅的著作可以感知作为思想家和文学家的鲁迅;今天又通过《回忆鲁迅先生》,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生活化真实化的鲁迅,鲁迅是人而非神.他有着普通人的心态,他可以对人的穿着品头论足,他可以和年轻人开童心未泯的玩笑,他有普通人一样饮食、起居,他同样可以享受亲情,享受天伦之乐.正如他的诗歌所说的那样:“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祖父的园子的原文

《祖父的园子》课文原文萧红

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蜜蜂、蝴蝶、蜻蜒、蚂蚱,样样都有。

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

这种蝴蝶小,不太好看。

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

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

蜜蜂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乎乎,圆滚滚,就像一个小毛球,停在上面一动不动了。

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据说这花园,从前是一个果园。

祖母喜欢养羊,羊把果树给啃了,果树渐渐地都死了。

到我有记忆的时候,园子里还有一棵樱桃树、一棵李子树,因为樱桃和李子都不大结果子,所以觉得它们并不存在。

小的时候,只觉得园子里边就有一棵大榆树。

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榆树先呼叫,来了雨,榆树先冒烟。

太阳一出来,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

祖父整天都在园子里,我也跟着他在里面转。

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

祖父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在后边,用脚把那下了种的土窝一个一个地溜平。

其实,不过是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

有时不但没有盖上菜种,反而把它踢飞了。

祖父铲地,我也铲地。

因为我太小,拿不动锄头杆,祖父就把锄头杆拔下来,让我单拿着那个锄头的“头”来铲。

其实哪里是铲,不过是伏在地上,用锄头乱钩一阵。

我认不得哪个是苗,哪个是草,往往把谷穗当做野草割掉,把狗尾草当做谷穗留着。

祖父发现我铲的那块地还留着一片狗尾草,就问我:“这是什么?我说:“谷子。

祖父大笑起来,笑够了,把草拔下来,问我:“你每天吃的就是这个吗?我说:“是的。

我看祖父还在笑,就说:“你不信,我到屋里拿来给你看。

我跑到屋里拿了一个谷穗,远远地抛给祖父,说:“这不是一样的吗?祖父把我叫过去,慢慢讲给我听,说谷子是有芒针的,狗尾草却没有,只是毛嘟嘟的,很像狗尾巴。

我并不细看,不过马马虎虎承认下来就是了。

一抬头,看见一个黄瓜长大了,我跑过去摘下来,吃黄瓜去了。

黄瓜还没有吃完,我又看见一只大蜻蜒从旁边飞过,于是丢下黄瓜追蜻蜒了。

蜻蜒飞得那么快,哪里会追得上

好在也没有存心一定要追上,跟着蜻蜒跑几步就又去做别的了。

采一朵倭瓜花,捉一个绿蚂蚱,把蚂蚱腿用线绑上,绑了一会儿,线头上只拴着一条腿,蚂蚱不见了。

玩腻了,我又跑到祖父那里乱闹一阵。

祖父浇菜,我也过来浇,但不是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一扬,大喊着:

“下雨啰!下雨啰!太阳在园子里是特别大的,天空是特别高的。

太阳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亮得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不敢从黑暗的地方飞出来。

凡是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

拍一拍手,仿佛大树都会发出声响;叫一两声,好像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

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

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

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

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

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蝴蝶随意地飞,一会儿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儿又从墙头上飞走一只白蝴蝶。

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

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

白云来了,一大团一大团的,从祖父的头上飘过,好像要压到了祖父的草帽上。

我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

不用枕头,不用席子,把草帽遮在脸上就睡了。

评价:“祖父的园子”是一幅色彩明丽富有童话色彩的画,这里是“我”童年生活的地方,它给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不只是园子,还有慈爱的祖父,他给了“我”心灵的自由,爱飞了“我”的心灵,舒展了“我”的人生。

作家萧红(1911~1942),笔名萧红,原名张乃莹。

1933年萧红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

在鲁迅的帮助和支持下,1935年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开始使用笔名萧红)。

1936年,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在东京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

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巴金《家》的精彩片段

1、风刮得很紧,雪片像扯破了的棉絮一样在空中飞舞,没有目的地四处飘落。

左右两边墙

脚各有一条白色的路,好像给中间满是水泥的石板路镶了两道宽边。

2、风止了,空气还是跟先前一样地冷。

夜来了,它却没有带来黑暗。

上面是灰色的天空,下面是堆着雪的石板地。

一个大天井里铺满了雪。

中间是一段垫高的方形石板的过道,过道两旁各放了几盆梅花,枝上积了雪。

夜死了。

黑暗统治着这所大公馆。

电灯光死去时发出的凄惨的叫声还在空中荡漾,虽然声音很低,却是无所不在,连屋角里也似乎有极其低微的哭泣。

欢乐的时期已经过去,现在是悲泣的时候了。

4、一种新的感情渐渐地抓住了他,他不知道究竟是快乐还是悲伤。

但是他清清楚楚地知道他离开家了。

他的眼前是连接不断的绿水。

这水只是不停地向前面流去,它会把他载到一个未知的大城市去。

在那里新的一切正在生长。

那里有一个新的运动,有广大的群众,还有他的几个通过信而未见面的热情的年轻朋友。

5、这水,这可祝福的水啊,它会把他从住了十八年的家带到未知的城市和未知的人群中间 去。

他这样想着,前面的幻景迷了他的眼睛,使他再没有时间去悲惜被他抛在后面的过去十八年的生活了。

他最后一次把眼睛掉向后面看,他轻轻地说了一声“再见”,仍旧回过头去看永远向前流去没有一刻停留的绿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