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感悟

红岩第十章概括(红岩第十章概括200字)

红岩第十章概括(红岩第十章概括200字)

1、江姐,小说中的名字叫江雪琴,是《红岩》中的主要人物之一。

2、监狱之花是狱中一对牺牲了的革命者遗下的女婴。

她父亲入狱后很快就被敌人枪杀了,她的母亲因难产而去世。

难友们给她起了“监狱之花”这个美好的名字。

3、“猩猩”渣滓洞集中营的特务头子。

因为他长着人的面孔,穿戴着人的衣冠,但没有人的心肝,而是一头类似人的刁诈的动物,所以大家都叫他“猩猩”。

4、丁长发一个坚定的革命者。

在农民武装起义时,指挥战斗负了重伤而被捕。

红岩》是1961年12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集中营的幸存者罗广斌、杨益言。

该书讲述了1948年在的统治下,处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的员在渣滓洞和白公馆中受刑,敌人为了得到口供,妄图用炎热、蚊虫、饥饿和干渴动摇革命者的意志,但在员的坚强意志前,敌人却是一筹莫展,一败涂地的故事。

扩展资料:

小说《红岩》中那个形象高大完美的人许云峰,主要是根据许建业的原型塑造出来的。

许建业的社会职业是志诚公司的会计,化名杨清,1921年生,四川邻水人。

真实身份是重庆市委委员,负责工运工作。

小说中和许建业碰头的那个人叫李敬原,这个人物是虚构的。

历史上真正与许建业碰头的是地下党员高震明。

红岩,这一史诗般的称号,是重庆的光荣象征。

红岩》这一神品般的小说,是中国人精神品质最高度的概括。

红岩精神,是革命先烈坚持真理、改造社会的人生伟大实践;是革命先辈为国家、为人民无私奉献的真实写照;是我们改革开放发展建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柱。

红岩》小说中的很多素材都是取自真人真事。

我们不能否认,艺术的东西有些可能要比生活的真实更完美一些,但当真实地接触白公馆、渣滓洞革命先烈斗争史实材料时,不能不承认没有夸大的真实很多时候要比加工过的艺术更具冲击力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红岩

红岩是真实的历史故事吗

根据真实故事写的。

小说《红岩》中那个形象高大完美的人许云峰,主要是根据许建业的原型塑造出来的。

许建业的社会职业是志诚公司的会计,化名杨清,1921年生,四川邻水人。

真实身份是重庆市委委员,负责工运工作。

小说中和许建业碰头的那个人叫李敬原,这个人物是虚构的。

历史上真正与许建业碰头的是地下党员高震明。

许建业虽是许云峰的原型,但又不等于是许云峰。

许建业坚贞不屈的感人事迹的确是非常突出的,但考虑到许建业的过失,作者对这个人物作了较大的虚构,把其他烈士的一些光辉事迹也移植到他的身上,比如许晓轩。

扩展资料:

红岩》小说中的很多素材都是取自真人真事。

作品一经面世,立即引起轰动,先后被改编成电影《烈火中永生》和豫剧《江姐》等,从1961年出版至今51次再版,发行800多万册,是发行量最大的小说;同时,被译成多国文字发行。

1948年,在的统治下处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

为了配合工人运动,重庆地下党工运书记许云峰命甫志高建立沙坪书店,作为地下党的备用联络站。

甫志高为了表现自己,不顾联络站的保密性质,擅自扩大书店规模,销售进步书刊。

红岩,这一史诗般的称号,是重庆的光荣象征。

小说把派在全局上不可逆转的覆灭命运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59b9ee7ad9431333431343064,与局部上的气势汹汹,疯狂镇压;把革命事业全局上的辉煌胜利,与革命者个人的悲壮牺牲,辩证地统一起来。

红岩》是1961年12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集中营的幸存者罗广斌、杨益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红岩

江姐红岩

☆江竹筠(1920—1949),原名竹君,曾用名江志炜,1920年8月20日出生于四川省自贡市富顺县大山铺江家湾的一个农民家庭。

1939年加入中国,不久担任重庆新市区区委委员。

1944年夏,经组织安排入四川大学农学院学习,从事党的秘密工作。

入党后,按党组织的要求,与员彭咏梧扮作夫妻,组成一个“家庭”,作为重庆市委的秘密机关和地下党员学习的辅导中心。

1945年与彭咏梧结婚。

人们习惯称她江姐,以表敬爱之情。

1946年底至1947年初,参加领导重庆学生抗暴运动,并为市委机关报《挺进报》做了大量工作。

1947年,在“反内战,反饥饿、反压迫”的高潮中,受重庆地下市委的指派,1947年冬随彭咏梧到下川东开展武装斗争,担任下川东地区地工委和川东临委的联络员。

负责组织大中学校的学生与派进行英勇斗争。

在丈夫彭咏梧的直接领导下,江姐还担任了重庆市委《挺进报》的联络和组织发行工作。

1947年,彭咏梧任川东临时委员会委员兼下川东地委副书记,领导武装斗争。

江姐以川东临委及下川东地委联络员的身份和丈夫一起奔赴斗争最前线。

1948年,彭咏梧在组织武装暴动时不幸牺牲。

江姐强忍悲痛,毅然接替丈夫的工作。

她说:“这条线的关系只有我熟悉,我应该在老彭倒下的地方继续战斗。

1948年6月14日,由于叛徒的出卖,江姐不幸被捕,被关押在重庆渣滓洞监狱。

受尽了军统特务的各种酷刑,老虎凳、吊索、带刺的钢鞭、撬杠、电刑…,甚至竹签钉进十指。

特务妄想从这个年轻的女员身上打开缺口,以破获重庆地下党组织。

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江姐始终坚贞不屈,“你们可以打断我的手,杀我的头,要组织是没有的。

“毒刑拷打,那是太小的考验。

竹签子是竹子做的,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

她关怀难友,参与领导狱中斗争,被亲切地称为“江姐”。

1949年11月14日,在重庆即将解放的前夕,江姐被军统特务杀害于歌乐山电台岚垭,为主义理想献出了年仅29岁的生命。

江姐在临死前还写下了一封托孤遗书,是写给安弟(江姐的表弟谭竹安)当时江姐是用筷子磨成竹签做笔,用棉花灰制成墨水,写下这封遗书,“信里满载着江姐作为一名母亲,对儿子浓浓的思念之情。

而这封遗书现在保存在重庆三峡博物馆。

而就在2007年11月14日,在江姐牺牲58周年这天,这封人称“红色遗书”的文物终于向世人写开尘封已久的秘密。

信中大概说道:“我们有必胜和必活的信心,自入狱日起(上一年6月),我就下了两年坐牢的决心,现在时局变化的情况,年底有出牢的可能…我们在牢里也不白坐,我们一直是不断的在学习…我们到底还是虎口里的人,生死未定…假若不幸的话,云儿(指江竹筠、彭咏梧两烈士的孩子彭云)就送给你了,盼教以踏着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主义革命事业奋斗到底。

孩子们决不要骄(娇)养,粗服淡饭足矣…”

14日是革命烈士江竹筠(江姐)牺牲58周年之日,三峡博物馆昨天公开展示十大镇馆之宝之一的江姐遗书。

这封遗书展示了江姐鲜为人知的柔情一面。

遗书提到儿子

这封遗书是江姐写给表弟谭竹安的,约十多厘米见方,纸面粗糙,因年代久远,已开始泛黄。

“这是江姐就义前最后的一封信件。

三峡博物馆工作人员表示,江姐既是一位革命者,同时也是一位普通女性,一个孩子的母亲。

她在信中屡次提到儿子彭云。

工作人员说,人们都认为革命战士是钢铁铸成,其实英雄也有温柔的一面,江姐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除了革命事业外,最牵挂的就是自己的孩子,“遗书字迹相当潦草,不时出现涂改墨迹,可见当时江姐心中对孩子的牵挂之情。

竹筷削笔烧棉做墨

在阴森恐怖的渣滓洞监狱里,江姐是怎样悄悄写下遗书,又是怎样把遗书送出监狱的

三峡博物馆有关人士揭开了谜底。

当时,江姐住在渣滓洞监狱女二号牢房,工作人员说,在遇难前两个月,江姐给表弟谭竹安写下了这封遗书。

当时,监狱中对犯人的控制十分严密,江姐根本无法弄到笔墨写信。

后来江姐偷偷藏起一根竹筷,在看守不注意的时候,把竹筷一端磨尖当笔,然后拆开棉被,把一些棉花烧成灰,调些清水,就成了墨水。

用自制的笔墨,江姐在一张草纸上写下了此信。

遗书写好后,江姐通过一个看守,悄悄把信带出了监狱,辗转交给了她的表弟谭竹安。

解放后,谭竹安将这封宝贵的遗书交给了博物馆并保存至今。

歌剧《江姐》

舞剧《红岩》196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文工团将《红岩》中有关江姐的故事搬上歌剧舞台,这就是歌剧《江姐》。

此剧由阎肃编剧,羊鸣、姜春阳、金砂作曲。

全剧以四川民歌的音乐为主要素材,广泛吸取川剧、婺剧、越剧、杭滩、洋琴、四川清音、京剧等音乐与会和手法进行创作,既有强烈的戏剧性和鲜明的民族风格,又有优美流畅的歌唱性段落,深刻刻画了英雄人物的音乐形象。

剧中的著名唱段《红梅赞》《革命到底志如钢》《绣红旗》等,琅琅上口,过耳不忘,至今仍在群众中广为传唱。

《江姐》1964年在北京首演后,立即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

1978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根据舞台演出本拍摄了同名故事片。

故事梗概:

1948年春,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战略。

派统治下的重庆,已是一派“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景象。

我地下党员江姐带着省委的重要指示,冲破敌人的重重封锁,离别山城,奔赴川北革命根据地。

在途中,她突然听到丈夫—华莹山纵队政委彭松涛同志牺牲的消息,抑制住内心的悲痛,毅然直上华莹山,见到了游击队司令员双枪老太婆,率领游击队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武装斗争。

派四处通缉江姐。

江姐在群众的掩护下,和同志们一道又一次拦住敌人的军车,缴获大批武器,打击了派的嚣张气焰。

由于叛徒甫志高的出卖,江姐不幸被捕。

在重庆中美合作所渣滓洞集中营里,面对特务头子沈养斋的威逼利诱,面对敌人的各种酷刑,江姐大义凛然,义正词严地痛斥敌人的罪行,表现出员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和崇高精神。

重庆解放前夕,敌人在逃跑前,策划被捕的员和革命者的阴谋。

根据上级党组织的指示,为配合我军胜利进军,江姐在集中营组织和领导越狱斗争。

在这生死的紧急关头,敌人要提前杀害江姐。

为了不暴露越狱计划,保护同志们,江姐毅然走向刑场。

山城解放了,五星红旗在新中国的上空飘扬,它是用烈士的鲜血染红的。

江竹筠于1939年考入重庆的中国公学,秘密加入了。

1944年秋,江竹筠又考入四川大学农学院植物病虫系,翌年转入农艺系。

1946年,她毕业后回到重庆,参加和领导。

1947年春,重庆市委创办《挺进报》,江竹筠具体负责校对、整理、传送电讯稿和发行工作,只几个月的时间,报纸就发行到1600多份,引起了敌人的极大恐慌。

1948年4月,《挺进报》的发行机关被伪装进步的特务打入,以顺藤摸瓜的方式破坏了重庆市委,6月间,江竹筠被逮捕。

在押往重庆的码头途中,她碰巧遇到了已经成了叛徒的原川东地委书记涂孝文,立即机智地大声呵斥叛徒,使得叛徒无法再伪装害人。

江竹筠被送到重庆的“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的“渣滓洞”监狱后,惨遭手指钉竹签等毒刑的残酷折磨,仍坚贞不屈,并领导狱中的难友同敌人展开坚决的斗争。

1949年11月14日,江竹筠被特务秘密枪杀,然后被用镪水毁尸灭迹,时年29岁。

她最崇拜苏联女英雄“丹娘”;狱中难友则把她称为“中国的丹娘”

在亿万中国人的心中,江姐是革命意志坚强的代表。

她的一句名言曾激动了无数人的心—“严刑拷打算不了什么,竹签子是竹子做的,而员的意志是钢的。

江竹筠这位看似文弱的女性有那样坚强的表现,是由于对旧社会及其代表派的极度仇恨,也是由于对领导的新中国的无限向往。

当新中国的五星红旗在升起时,她和渣滓洞里的难友们虽不知国旗的图案,却也以憧憬的心情商议着绣制这面代表解放的旗帜—尽管她们知道自己已看不到胜利的那一天。

在四川大学期间,江竹筠学会了俄语,并阅读来自苏联的书籍和报刊。

1944年暑假回到重庆时,她参加了中苏友协招待会,会上放映了苏联故事影片《丹娘》—英勇不屈的卓娅成了江竹筠心目中的楷模。

在狱中她受酷刑后,难友们把她称为“中国的丹娘”。

当年的革命需要这种时代精神,而后人在为理想而奋斗时,同样能够从江竹筠身上得到教益。

并肩战斗了两年的假夫妻,终于结成了真伴侣。

唯一的爱子寄养在别人家里;为了革命工作,她做了绝育手术

江竹筠路过城门时突然看到丈夫头颅,一时心如刀绞,为防旁边的敌人发现,还要表现得镇定自若

在江竹筠身上,寄托了革命的英雄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两种精神的融合。

她是一位坚强的战士,也是一个好妻子和好母亲,最后为了革命事业又舍弃了她难舍的一切。

1943年4月,党组织派23岁的江竹筠以假夫妻的身份,配合地下党重庆市委领导人之一的彭咏梧开展工作,主要任务是负责通信联络。

他们二人只有夫妻之名,实际上还是领导与被领导、上级与下级之间的关系。

在工作中,老彭十分关心江竹筠的安全。

为了躲避重庆特务的跟踪,翌年,老彭让她报考成都的四川大学—那里号称堡垒,比较安全。

江竹筠只读过一年高中,却向老彭保证:“为了完成党交给的任务,我愿意拼命

经过3个月的复习,她终于考上了四川大学,老彭则经常以丈夫的名义去看望并布置工作。

1945年,经组织批准,并肩战斗了两年的彭咏梧和江竹筠结为夫妇。

一年后,儿子彭云出世。

夫妇俩把孩子寄养在别人家里。

江竹筠为了在地下斗争中轻装上阵,毅然做了绝育手术。

1947年秋,彭咏梧、江竹筠夫妇奉南方局的指示赴川东打游击。

翌年春节前夕,彭咏梧在战斗中壮烈牺牲,头颅被敌人割下挂在城门上示众。

江竹筠路过城门时突然看到这一情景,心如刀绞,为防旁边的敌人发现,还要表现出镇定。

此后,她继续战斗在川东的门户万县。

江竹筠被捕后仍时时惦念着自己的儿子。

1949年初秋,她利用一个难友出狱的机会,事先用竹签蘸着棉花灰对水调成的“墨汁”,给同样是员的哥哥江竹安写了一封信:“假如不幸的话,云儿(指彭云)就送给你了,盼教以踏着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主义革命事业奋斗到底。

看到江姐牺牲那场戏时,曾动感情地说:“为什么不把江姐写活

我们的人民解放军为什么不去把她救出来

几十年来,“江姐”要比烈士本名—江竹筠的知名度高得多,她身穿旗袍外罩毛线背心的服装样式也曾被人称为“江姐式”。

这虽然要归功于艺术作品的形象塑造,更重要的还在于烈士本人的事迹感人。

重庆刚解放时,罗广斌在一本小册子中发表了《江竹筠烈士小传》。

罗广斌是由江竹筠介绍入党,并在她的领导下工作。

他被关入“渣滓洞”监狱后,江姐通知狱中的难友“此人可靠”。

1951年纪念建党30周年时,重庆《大众文艺》发表了杨益言所写的《圣洁的血花》征文,也是以江竹筠烈士为题材的。

1959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发行了28万册的《在烈火中永生》。

此后,罗广斌、杨益言以3年的艰苦创作写出长篇小说《红岩》。

此书仅国内就先后发行800多万册,可以说影响了一代人。

烈士的事迹不仅被作为长篇小说的素材,而且还被搬上了舞台、银幕和屏幕,很多著名的表演艺术家都以能够扮演江姐为荣。

如歌剧《江姐》,是1964年由解放军空军政治部文工团首度排练和演出的,公演后很快在全国引起轰动。

在风风雨雨的35年间,她经三代演员四度复排,前后共演出460余场,被赞誉为中国歌剧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

其中的唱段如《绣红旗》、《红梅赞》等脍炙人口,被广为传唱。

老一辈革命家也深深为江姐的英雄事迹所折服。

据《红岩》作者之一的杨益言回忆,当年观看空政文工团演出的歌剧《江姐》时,看到壮烈牺牲那场戏,他禁不住动了感情,曾感慨而又不无遗憾地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为什么不把江姐写活

我们的人民解放军为什么不去把她救出来

红岩五个烈士

红岩烈士挺多的,不可能只有5个,有:江雪琴—江竹筠(即江姐)孙明霞—曾紫霞(1949年8月被营救出狱)李青竹—李青林 许云峰—许晓轩 余新江—余祖胜 彭松涛—彭咏梧 刘思扬—刘国鋕 龙光华—龙光章 黄以声—黄显声 陈松林—陈柏林 蓝胡子—蓝蒂裕 老大哥—唐虚谷 丁长发—丁地平 华子良—韩子栋(1947年8月18日成功越狱,唯一越狱成功的革命志士)老石同志—王璞 成岗—陈然 等等

红岩中敌人折磨江姐的是哪一章

红岩中敌人折磨江姐的是第十五章。

第十五章主要内容:

江姐来到华为的家里和几个同志,交换情况。

甫志高突然找到了江姐,让江姐检查秘密送来的一批军火,骗说余新江病了,刚刚江姐已经听华为说余新江被捕,甫志高的阴谋已被江姐看穿,但是已经来不及了,门口有几位便衣特务。

双枪老太婆和华为去找江姐,路上有些累九找了家店去吃饭,老太婆发现了假扮警察的特务,在前一晚,江姐被压到重庆。

江姐被抓紧渣滓洞,特务对江姐实行酷刑,但江姐没有屈服,说一句话。

当江姐晕了时,特务就会往她身上泼水。

又有人唱起了囚歌。

刘思扬作诗,女牢房的人轮流照顾江姐,江姐醒了。

全监狱的人给江姐作诗。

扩展资料江姐是《红岩》中比较丰满的艺术典型。

作为一个地下工作者,她有着丰富的经验和高度的警惕。

在重庆的朝阳码头,她看到甫志高穿着西装给她掮行李,当即识破了甫志高好表现的心理,表现了她高度的党性。

在赴华蓥山的途中,她看到了挂在城头上的丈夫的头颅,悲痛欲绝,但她以坚强的革命意志和非凡的毅力克制自己的感情,并化悲痛为力量,勇敢地担负起丈夫未竞的事业。

作为一个坚定的主义战士,她视死如归,宁折不弯。

面对敌人惨无人道的酷刑,她忍受百般折磨,对党的秘密守口如瓶。

行将就义,她神态平静,举止从容,梳理头发,整理衣衫,吻别“监狱之花”,始终带着胜利的笑容。

“如果需要为主义理想而牺牲,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也可以做到脸不变色,心不跳”,这一席话,充分展示了江姐作为主义战士的生死观。

红岩》反映的是全国解放前夕光明与黑暗之间展开的一场生死较量。

1948年,中国革命已经进入关键的转折期,胜利即将到来。

然而,在统治下的重庆正处在黎明到来之前最黑暗的时刻,在这样黑暗的时刻,山城重庆正在进行着残酷的斗争。

小说围绕着三条线索来展开对斗争的描写:“人间地狱”—中美合作所里革命者与派之间的生死较量;地下党所领导的城市运动;华蓥山革命根据地的武装斗争和农动。

这三条线索交织成一个整体,最终汇集到狱中斗争这条主线索上。

作者集中描写了“重庆中美合作所集中营”的敌我斗争,生动地表现了革命者为迎接全国的解放。

彻底挫败敌人的垂死挣扎而进行的殊死斗争,真实再现了全国解放前夕光明与黑暗进行最后决战的艰巨性,揭露了敌人垂死挣扎的极极端凶残和色厉内荏的本质,歌颂了革命志士为真理而斗争的坚强意志和大无畏精神。

红岩中江姐的故事

1、故事叙述的是只有十岁的江姐为了生活被迫去做工,由于她身材天生矮小,够不到高大的机器,只能坐在特制的高凳上,稍有疏忽就要遭到工头皮鞭的抽打。

江姐十九岁那年加入了中国,因叛徒出卖,江姐被捕。

2、江竹筠10岁到重庆的织袜厂当了童工,因为人还没有机器高,老板就为她特制了一个高脚凳。

11岁时,她又进了重庆的一所教会办的孤儿院,边做工边读书。

在苦难的生活经历中,江竹筠对当时的社会制度充满了憎恨,同时也养成了刻苦学习的精神。

她在上学时非常用功,记忆力超群。

后来据同牢难友讲,在狱中,她背诵和默写下《新主义论》和《论员的修养》,供难友们学习。

3、在审讯室里,敌人恶如豺狼,他们用尽了各种酷刑,也不能动摇江姐的革命意志。

敌人用特制的四楞筷子放在江姐的手指间,双手紧握筷子的两头来回猛夹,边夹边恶狠狠的说:“你说不说,不说就把你吊起来

这时江姐高喊:“筷子是竹子做的,员的意志是钢铁

4、1943年4月,党组织派23岁的江竹筠以假夫妻的身份,配合地下党重庆市委领导人之一的彭咏梧开展工作,主要任务是负责通信联络。

他们二人只有夫妻之名,实际上还是领导与被领导、上级与下级之间的关系。

在工作中,老彭十分关心江竹筠的安全。

为了躲避重庆特务的跟踪,翌年,老彭让她报考成都的四川大学—那里号称堡垒,比较安全。

江竹筠只读过一年高中,却向老彭保证:“为了完成党交给的任务,我愿意拼命

经过3个月的复习,她终于考上了四川大学,老彭则经常以丈夫的名义去看望并布置工作。

5、在四川大学期间,江竹筠学会了俄语,并阅读来自苏联的书籍和报刊。

1944年暑假回到重庆时,她参加了中苏友协招待会,会上放映了苏联故事影片《丹娘》—英勇不屈的卓娅成了江竹筠心目中的楷模。

在狱中她受酷刑后,难友们把她称为“中国的丹娘”。

6、1947年秋,彭咏梧、江竹筠夫妇奉南方局的指示赴川东打游击。

翌年春节前夕,彭咏梧在战斗中壮烈牺牲,头颅被敌人割下挂在城门上示众。

江竹筠路过城门时突然看到这一情景,心如刀绞,为防旁边的敌人发现,还要表现出镇定。

此后,她继续战斗在川东的门户万县。

7、1948年4月,《挺进报》的发行机关被伪装进步的特务打入,以顺藤摸瓜的方式破坏了重庆市委,6月间,江竹筠被逮捕。

在押往重庆的码头途中,她碰巧遇到了已经成了叛徒的原川东地委书记涂孝文,立即机智地大声呵斥叛徒

8、1949年初秋,她利用一个难友出狱的机会,事先用竹签蘸着棉花灰对水调成的“墨汁”,给同样是员的哥哥江竹安写了一封信:“假如不幸的话,云儿(指彭云)就送给你了,盼教以踏着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主义革命事业奋斗到底。

使得叛徒无法再伪装害人。

江竹筠被送到重庆的“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的“渣滓洞”监狱后,惨遭手指钉竹签等毒刑的残酷折磨,仍坚贞不屈,并领导狱中的难友同敌人展开坚决的斗争。

扩展资料:

江姐原名江竹筠(1920-1949)1920年8月20日出生于四川省自贡市大山铺江家湾的一个农民家庭。

1939年加入中国,入党后,按党组织的要求,与员彭咏梧扮作夫妻,组成一个“家庭”,作为重庆市委的秘密机关和地下党员学习的辅导中心。

1940年任重庆新市区区委委员,负责学运工作,后经组织安排考入四川大学。

1945年与彭咏梧结婚。

1947 年,与丈夫彭咏梧一起到万县组织下川武装起义。

1948年1月,彭咏梧不幸牺牲,她谢绝了党组织的照顾,坚持到“老彭倒下的地方”继续战斗。

1948年 6月14日,因挺进报事件被叛徒出卖,在万县被捕,后与李青林、李承林、石文钧、唐篡陶、黄绍辉、李明辉、黄玉清、陈继贤、雷震一起转押渣滓洞看守所。

徐远举和张界多次对她进行拷问,使用竹筷子夹手指酷刑,但她始终坚贞不屈,被狱中难友称赞为“中华儿女革命的典型”。

陈丹墀、何雪松、蔡梦慰等组织了对江姐的慰问活动,与李青林、李其芬、曾紫霞等凭着对林清风《新主义论》等文章的记忆,组织女牢难友学习,讨论,并积极进行狱中策反工作,参加狱中追悼会和春节联欢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江竹筠

红岩里全部的英雄人物名字

红岩人物名:1、江雪琴(即江姐)—江志炜

2、孙明霞—曾紫霞(1949年8月被营救出狱)

3、李青竹—李青林

4、许云峰—许建业

5、齐晓轩—许晓轩

6、余新江—余祖胜

7、成岗—陈然

8、彭松涛—彭咏梧

9、刘思扬—刘国鋕

10、龙光华—龙光章

11、黄以声—黄显声

12、陈松林—陈柏林

13、蓝胡子—蓝蒂裕

14、老大哥—唐虚谷

15、丁长发—丁地平

16、华子良—韩子栋(1947年8月18日成功越狱,是唯一越狱成功的革命志士)

17、老石同志—王璞

18、胡浩—宣灏

19、小萝卜头—宋振中(1949年9月6日与父亲宋绮云烈士、母亲徐林侠烈士一起在重庆松林坡遇难)

20、双枪老太婆—刘隆华、陈联诗、邓惠中(烈士,1949年11月27日和次子邓诚烈士同时牺牲于渣滓洞监狱)

21、“监狱之花”的原型:第一个是王璞烈士(1948年9月在组织华蒙山武装起义时牺牲)的妻子左绍英烈士,被捕后关押在重庆渣滓洞监狱,狱中生下“监狱之花”卓娅;第二个是龙市妇女支部书记彭灿碧烈士,被捕后关押在渣滓洞监狱,狱中生下“监狱之花”。

左绍英、彭灿碧及其她们的“监狱之花”在重庆“11.27”大中同时殉难于渣滓洞。

22、叛徒甫志高原型人物:刘国定、甫益智、刘文祥、涂孝文等

23、大特务徐鹏飞原型人物:徐远举

24、军统局总务处少将处长严醉:沈醉

25、沈养斋:周养浩

26、渣滓洞看守长“猩猩”原型人物:李磊

27、渣滓洞看守长“猫头鹰”原型人物:徐贵林

28、特务黎纪纲—曾纪纲

29、1949年11月27日,重庆解放前夕,特务在重庆秘密监狱渣滓洞、白公馆制造了骇人听闻的“11.27”大。

渣滓洞仅有15人脱险成功:肖钟鼎、刘德彬、孙重、傅伯雍、周洪礼、张泽厚、杨纯亮、陈化纯、杨培基、刘翰钦、周仁极、杨同生、钟林、李泽海、盛国玉(女)。

30、白公馆仅有19人脱险成功(谭模被提出枪杀,身中三枪未死,他从尸坑中挣扎出来顺利脱险,加上他一共是20人):

罗广斌、周居正、毛晓初、郑业瑞、任可风、段文明、贺奉初、杜文博、杨其昌、周绍轩、尹子勤、王国源、李荫枫、郭德贤(女)、郭小波、郭小可、江载黎、李自立、秦世楷。

扩展资料红岩,这一史诗般的称号,是重庆的光荣象征。

红岩》这一神品般的小说,是中国人精神品质最高度的概括。

红岩精神,是革命先烈坚持真理、改造社会的人生伟大实践;是革命先辈为国家、为人民无私奉献的真实写照;是我们改革开放发展建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柱。

参考资料:红岩-百度百科

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作文烈士一封信

尊敬的小萝卜头宋振中烈士

您已经离开这个世界63年了!如果活到现在,您应该是儿孙绕膝,幸福快乐的老爷爷了

可您大大的脑袋,小小的身子,面黄肌瘦的小萝卜头形象已经定格在人们的心中。

所以,我—孟州市韩愈小学三年级二班的权珈嘉同学,就用最尊敬您的方式,称呼您:小萝卜头宋振中烈士

您出生在革命运动风起云涌的1940年,那是全国人民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保家卫国的战争年代。

您的爸爸宋绮云、母亲徐林侠,大革命时期就加入了中国。

后被党组织安排在西北军将领杨虎城将军身边做秘书工作。

西安事变前夕,您的父亲就曾经参加草拟张、杨抗日救国八项主张等文件。

父亲伟大正义的举动,触怒了当局,1941年秋,您的爸爸妈妈和当时不满周岁的您,被特务逮捕,先后被囚禁在重庆白公馆、渣滓洞和贵州息烽集中营。

在狱中的严酷环境中,“小萝卜头”—您这个没有童年幸福的孩子,深深地懂得爱和恨。

重庆地下党创办的《挺进报》在狱中依然顽强的出版着。

尽管报纸很简单,一张纸条上就写几句话,如:“淮海战役辉煌胜利,歼敌60余万人。

“新华社发表元旦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等。

可是对狱中那些受尽酷刑仍坚贞不屈的革命者来说,无异就是沙漠里的绿洲!漆黑的暗夜中黎明的曙光啊

您的老师是被关押的东北军爱国将领黄显声将军。

他有一份报纸,摘录后交给他的学生—外号“小萝卜头”的您,是您送给《挺进报》负责人陈然,再由您送达各牢房。

您为办好这份报纸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您的老师黄将军还把一个叠得很小的纸块塞进您的袖内暗袋,要您立刻送给许晓轩(狱中秘密党支部书记),您凭借自己的聪明和机灵,顺利完成了任务。

这是一张白公馆监狱的内外地形图,包括白公馆周边地形、岗哨布防等情况,它是“疯老头”韩子栋(也就是小说红岩里面的华子良)花了两天时间精心画成,准备集体越狱用的。

韩子栋越狱前,您的母亲徐林侠用旧布给他做了件衣服和一个白布口袋,是您给他送去的,您为这次越狱行动和保存党的有生力量,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最难忘的是您从一岁就被抓进监狱,不知监狱外面的天空是什么

不知童年的欢乐为何物

吃着霉烂变味的饭菜,穿着妈妈宽大的旧衣。

连一支铅笔和一张纸都没有的情况下,您用小石子在牢房的地上划,还要坚持努力学习文化知识。

无论严寒酷暑,无论饥寒交迫,您不仅学习语文和算术,还学习俄语和图画。

您时刻记住妈妈的话:等革命胜利了,我们还要用所学的知识为建设新中国出力

但您最终还是没能逃脱特务的残酷迫害,和爸爸妈妈一起被惨无人道的坏蛋们杀害了,您牺牲时才仅仅九岁。

可您的光辉事迹,英雄形象和不朽业绩,将永远与世长存

尊敬的小萝卜头宋振中烈士:您安息吧

我们的祖国是屹立在东方的世界强国,我们的国家繁荣昌盛,我们的人民安居乐业,我们的青少年将继承您的遗志:努力学习

努力上进

为保卫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奋斗不息

《红岩》里的华子良的英雄事迹

华子良的原型人物叫韩子栋(1908—1992)山东阳谷人,1933年入党,1934年因叛徒出卖被捕。

被捕后,韩子栋辗转关押于北平、南京、武汉、益阳、息烽、重庆等地的秘密监狱,时间长达14年之久。

1930年间,韩子栋从老家到北平求学,因家境贫寒,只好半工半读,一面在书店打工,一面在中国大学经济系听课。

正是在书店做店员期间,他结识了地下党员,于1932年被吸收加入组织。

过了两年时间,北平地下党组织遭到破坏,韩子栋不幸被捕入狱。

特务机关对这个钻进来的红色侦察员恨之入骨,经常严刑拷打,百般摧残,妄图从他身上打开缺口。

韩子栋坚贞不屈,严守机密,使特务无计可施。

当局将他列为,判处无期徒刑。

抗战爆发后,特务机关又将所有迁徙数省,解送到贵州息烽集中营关押。

1946年7月息烽集中营撤销,罗世文、车耀先等70名重要被转送到重庆白公馆看守所,韩子栋也在其中。

当时国共和谈还未完全破裂,新建的狱中支部决定尽可能集体越狱,实在不行则争取单独越狱。

越狱的目的,是将被秘密囚禁的消息透露出去,争取合法的营救。

白公馆监狱四面高墙,电网密布,周围又布满特务和宪兵,要想暴动是不可能的,只有另外设法。

1946年7月20日左右,罗世文、韩子栋等人又被关押进重庆渣滓洞。

8月18日,监狱的头目对罗世文、车耀先说:“一两天内送你们坐飞机去南京。

罗世文用铅笔写了一个字条:“此去凶多吉少,高扬我们的旗帜。

韩子栋将字条交给了许晓轩,许晓轩托人设法夹在皮鞋底带出了监狱。

罗世文、车耀先被秘密杀害,韩子栋、许晓轩等被押解到白公馆。

许晓轩被大家推举为临时党支部支书,韩子栋和谭沈明任支委。

大家不止一次酝酿越狱,经讨论认为:不能等死,但不能脱离条件硬干,不能单靠集体越狱,要“逃出去一个是一个”。

为了和敌人斗争下去,首先要活下去。

在牢房里走几步,是韩子栋他们唯一能做到的健身方法。

牢房里人挤人,转动都困难,哪有走动的地方

韩子栋他们摸索出沿着“8”行走路线走动,这使牢房成为走不完的狭窄曲径,他们为此起了个催人奋发的名字—“室内旅行”,并把锻炼身体当做为党工作而争取活下去的政治任务。

为了不暴露员的身份,在狱中,韩子栋整日神情呆滞,蓬头垢面,无论刮风下雨,他总在白公馆放风坝里小跑,特务看守认为他是被关傻关疯了,便叫他“疯老头”。

他老家在山东,到重庆后人地生疏,看守们对他比较放心,常常让他随看守去磁器口镇上买东西。

韩子栋在狱中是比较自由的,但他时刻牢记着支部的决定:千万把握机会,一定要逃出去

他在等待时机。

1947年8月18日,韩子栋又随看守卢照春去磁器口买菜。

早就精心策划好逃跑的韩子栋趁着看守卢照春打麻将的机会,假装上厕所,大大方方走出门去。

一到特务视野之外,立即飞奔,穿街过巷,赶到嘉陵江边,找到一只小木船,迅速地过了嘉陵江。

他靠着天天在白公馆跑步的锻炼,日夜兼程,经过45天的长途跋涉,终于到达了解放区。

1948年1月23日,韩子栋向组织部递交了入狱及脱险的报告,组织审查后恢复了他的党籍。

解放后,韩子栋历任人事部副处长,一机部二局副局长,国家技委办公厅副主任,贵阳市委副书记等职务。

扩展资料:1.华子良人物形象分析:潜伏最深的员,忍辱负重、忠贞不屈、深谋远虑,足智多谋,能屈能伸,是一个优秀的员。

因装疯卖傻而被特务称为“疯老头”,被关押在白公馆。

在得知“提前分批密裁”的罪恶计划后逃到了解放区,越狱的计划作了巨大的贡献。

2.《红岩》出版于1961年。

作者罗广斌、杨益言都是重庆中美合作所集中营的幸存者,他们亲身经历了黎明前血与火的考验,目睹了许多革命烈士为革命牺牲的壮烈场面。

根据这些亲身经历,他们于1957年写出了革命回忆录《烈火中永生》,随后在这个基础上创作了长篇小说《红岩》。

参考资料来源:韩子栋_百度百科

参考资料来源:《红岩》_百度百科

红岩章节概括要所有的

1、第一章

余新江介绍特务纵火灾情,甫志高开设书店开展学运。

重庆大学学生追讨特务。

2、第二章

郑克昌获得陈松林好感,甫志高指导陈松林工作。

陈再入重大认识黎郑。

3、第三章

成瑶过江回家找二哥成岗聊天,她把《挺进报》带回来给二哥看,二哥担心她,和成瑶争吵。

成岗回忆以前的事情,抗日战争初期,他考进了工厂当了一名办事员,他到总厂的修配厂做管理员,那座工厂即将面临倒闭,机器不能用,工厂面临倒闭,他让工人复工,工厂恢复了。

他担任印刷《挺进报》,与江姐见面又担任了写钢板的责任。

4、第四章

江姐和华为乘船,甫志高送他们,到华为他们家乡的地方,江姐看见布告上写着死去的战友,得知彭松涛也牺牲了,她眼泪盈眶。

到了华为他们家,老太婆激动迎接江姐,江姐误认为老太婆还不知道老彭已牺牲,而华为却刚知道。

老太婆和江姐眼泪盈眶。

5、第五章

郑克昌骗取甫志高、陈松林的信任,成岗花费很多精力印刷好《挺进报》。

李敬原来到成岗家,成刚想要印刷《进攻》,李敬原拒绝,成岗知道他珍藏着的这份文件是李敬原写的,产生了额敬意。

李敬原回想起他参加重庆市委领导与周总理见面的事情。

6、第六章

在一栋黑沉沉的大楼里,徐鹏飞是这里特务的头子之一,主宰着一切人的命运,《挺进报》到处流传查不到来源使他非常愤怒,徐鹏飞审问,他从魏吉伯、黎纪纲(他们都是严醉身边的特务)口中了解到《挺进报》的来源,甫志高、陈松林暴露。

7、第七章

许云峰得知沙坪书店甫志高要扩大、准备办刊物,陈松林与许云峰说新来的店员郑克昌,使许云峰确认是特务,陈松林离开。

甫志高面对许云峰的命令与审问不以为然。

不听从他的命令,要回家于是被捕。

郑克昌与魏吉伯来店内抓人,被骗。

8、第八章

李敬原和许云峰在茶园里接头,许云峰没想到早已断绝组织联系、自己过去的交通员成岗那里骗钱,看见甫志高守在门口,甫志高已叛变,许云峰保护李敬原被特务捕,特务们赶到成岗家,意外发现《挺进报》的来源,成岗急中生智把扫帚挂在窗口保护大家,成岗被捕。

成瑶与李敬原在中山公园碰面,成瑶知道成岗被捕和印刷《挺进报》。

9、第九章

沈养斋打电话祝贺徐鹏飞捕获,徐鹏飞审问许云峰,而许云峰却不为所动,徐鹏飞把他所有的事情挑出念给他听。

铁门打开,许云峰发现在里的成岗,已血肉模糊。

徐鹏飞了解到,《挺进报》的领导人是许云峰。

许云峰有意把敌人的全部注意力都引向了自己,保护了组织和群众。

许云峰写“我的‘自白书’”发表自己对党的深厚的感情。

10、第十章

徐鹏飞和徐太太在客厅中迎接客人,单位都归徐鹏飞一人领导,毛人凤为正在煽动全市工人罢工,到处散发传单。

特务用计妄想和许云峰举杯喝酒偷拍上报纸,结果失败,许云峰识破。

他和特务头子毛人凤交谈,毫无退缩。

11、第十一章

刘思扬回想起被甫志高出卖,被特务头子审讯,了解到刘思扬他们家是资本主义,父亲给了特务一些钱,所以特务不像对待其他那样对待。

刘思扬没哟偶叛变,他被关进监狱,认识了余新江、丁长发和龙光华。

监狱的生活很凄惨,没有水,饭也是特别的难吃。

12、第十二章

余新江在监狱中遇到了当年的夏老师,现在被称为“老大哥”许云峰架着担架、被推进了监狱,把他隔离了。

监狱里的员们用歌声交流。

没过几天,许云峰用坚强的意志下地走路。

监狱里降生了一个孩子,许云峰起名为“监狱之花”,放风时,每个员挖水坑舀水,特务发现龙光华,他被打成重伤,监狱里的人愤怒阻止。

13、第十三章

龙光华回到监狱,每个人都轮流照顾他,他在昏迷不醒的时,表达了对党的热爱。

龙光华被特务打死,刘思扬满足了龙光华的愿望。

全监狱的人代表余新江、刘思扬找监狱所长猩猩谈判,要求为龙光华烈士,礼葬龙光华举行追悼会、遇到重病号,一律送医院治疗、改善监狱里的生活待遇,猩猩不同意,全监狱里的人绝食抗议。

最后猩猩终于同意要求。

14、第十四章

江姐来到华为的家里和几个同志,交换情况。

甫志高突然找到了江姐,让江姐检查秘密送来的一批军火,骗说余新江病了,刚刚江姐已经听华为说余新江被捕,甫志高的阴谋已被江姐看穿,但是已经来不及了,门口有几位便衣特务。

老太婆和华为去找江姐,路上有些累九找了家店去吃饭,老太婆发现了假扮警察的特务,在前一晚,江姐被压到重庆。

15、第十五章

江姐被抓紧渣滓洞,特务对江姐实行酷刑,但江姐没有屈服,说一句话。

当江姐晕了时,特务就会往她身上泼水。

又有人唱起了囚歌。

刘思扬作诗,女牢房的人轮流照顾江姐,江姐醒了。

全监狱的人给江姐作诗,

16、第十六章

新来监狱里的人带来了好消息,监狱里的人很兴奋,要过新年,表演各种节目、互换礼物。

各楼室都在创作对联,余新江为为每人做了一颗红星,特务们正在暗中观察他们,还放了录音机。

在过年的时候,每个人都来表演了,有跳舞、唱歌…傍晚,许云峰悄悄被特务带走。

17、第十七章

西南长官公署的一间会议厅里,这里正在举行一次记者招待会,成瑶在这里的身份是记者,名字是陈静。

大概新闻内容是在讲国共和解,一些的事情。

成瑶在记者会上认识了Mary和徐鹏飞,他们和众多记者一起合了影。

成瑶戳穿假和谈。

徐鹏飞注意成瑶。

陈松林找成瑶。

18、第十八章

监狱里的人学习地下党秘密送给他们的教科书,刘思扬家人救刘思扬,他获救。

假意放人,跟踪刘思扬。

刘思扬回家被软禁,雨天老朱来见刘思扬,

19、第十九章

刘思扬再次被捕,押到白公馆。

刘思扬遇到成岗,他发现了很多古怪的人。

成岗被特务麻醉,成岗渐渐醒来。

20、第二十章

刘思扬被信任,刘思扬认识了小萝卜头,就是监狱里受待遇的小孩,成钢在监狱中出版《挺进报》,刘思扬与齐晓轩认识。

小萝卜头与 刘思扬交流,

21、第二十一章

郑克昌伪装进步记者被关进楼七室,化名高邦晋,骗取余新江信任,探查地下党线索,鼓动单纯青年学生唱啦啦词惹事露出马脚,余新江识破郑克昌的诡计,除掉看守狗熊和郑克昌。

22、第二十二章

陆清坐在家中听新闻,胡浩被特务打,纸条被发现,齐晓轩帮胡浩

23、第二十三章

成岗和刘思扬换了新的牢房,胡浩看书《中国史纲》,胡浩和成岗挤到书架丛中去,了解华子良。

24、第二十四章

华子良找齐晓轩看,齐晓轩、成岗决定越狱,找地方,许云峰挖隧道,老太婆和李敬原交谈,李敬原回忆着南方局代表传达的口气。

25、第二十五章

严醉从美国回来了,特务要江雪琴、李青竹转移到白公馆,她们和监狱里的人告别。

26、第二十六章

女室给余新江送信,特务发现,并没有找到,白公馆黄先生被特务杀,华子良接头失败,华子良被新来的特务带上了卡车

27、第二十七章

李敬原来到安平人寿保险公司救战友,成瑶与李敬原接头,毛人凤与徐鹏飞谈话,监狱与外边联系中断。

28、第二十八章

胡浩要求入党,成岗看信。

华子良失踪了,他通知成岗已脱险,黎纪纲突然失踪,特务带走许云峰。

29、第二十九章

余新江失去了党的联系,解放军的炮声,敌人准备应战,老大哥他们要声东击西,监狱里的人逃脱,墙塌了,丁长发被打死,余新江被打伤。

30、第三十章

敌特灭亡前妄想炸毁山城,工人盼解放自发护卫家园。

白公馆密道越狱,冲锋号耳边响起。

扩展资料

红岩》是1961年12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集中营的幸存者罗广斌、杨益言。

该书讲述了1948年在的统治下,处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的员在渣滓洞和白公馆中受刑,敌人为了得到口供,妄图用炎热、蚊虫、饥饿和干渴动摇革命者的意志,但在员的坚强意志前,敌人却是一筹莫展,一败涂地的故事。

1961年12月,正式出版,此书重印113次,再版2次,册数则超过了一千万。

作为红色经典作品,轰动一时。

作者于1957年写出了革命回忆录《在烈火中永生》,随后在这个基础上创作了此长篇小说《红岩》,后改编为红《烈火中永生》。

创作背景

建国初期,为了对青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罗广斌、杨益言和与他们并肩战斗过的刘德彬三个人共同把他们在狱中与敌人斗争的切身经历写出来。

1950年7月1日开始在重庆《大众文艺》上发表三人合作的报告文学《圣洁的血花》,后华东、华南人民出版社先后出版单行本。

1958年又在《红旗飘飘》上发表了三人合作的革命回忆录《在烈火中永生》。

在此基础上,罗广斌和杨益言创作了优秀长篇小说《红岩》。

小说出版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被誉为“主义的奇书”,并被翻译成多种外国文字,在国内外为中国社会主义文学赢得了巨大声誉。

“”中该书被诬蔑为“叛徒文学”成为禁书,作者亦备受摧残。

罗广斌和杨益言在“”爆发后受到残酷迫害,其中作者之一罗广斌于1967年2月含冤去世。

“”结束后小说重新出版发行。

参考资料:红岩-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