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短句

很快乐很有趣的仿写词(很快乐很有趣的仿写词一年级)

很快乐很有趣的仿写词(很快乐很有趣的仿写词一年级)

扩写6年级作文,广东出版社,综合练习3,题目:我们的老师

生病,谁都不想生病,因为生病会给人带来烦恼,可是谁又能不生病呢

但我们张老师的病生得却比别人生的病更有价值

今天,我和同学跟往常一样的时间来到了学校。

走进教室,班里的同学都快到齐了,但是就是没看到张老师。

张老师平日都是很早到校的,但今天张老师到现在还没来,是不是有什么事情要去办,我心中产生了疑问。

等我们做完早操,张老师还是没有来。

这时,班里传出了各种谣言:是不是张老师今天不能来上课了;张老师是不是生病了…“那今天两节语文课不是没人上了

大家都嘀咕着。

上课铃声响了,没想到,张老师竟然手拿语文课本,慢慢地走进教室,沙哑地说:“同学们好。

谁都看得出来,张老师生病了

张老师生病了还继续来学校给我们上课,这使我们大家深深地感动。

课堂上,不象往常那样吵闹,而是静得鸦雀无声,连针掉在地上都听得见;发言都比往常积极

张老师,您为了我们,可以付出一切,您用您对我们的爱教育了我们

如何在初中作文教学中渗透情感

“阅读是吸取,写作是倾吐.”叶圣陶先生在谈语文教学时如是说.阅读与写作犹如人体的呼吸吐纳一样,是语文教学不可分割的两个重要部分,剥离了阅读谈写作,无异于纸上谈兵,这样学生的文学作品鉴赏水平难以提高,缺乏足够的阅读储备垫底,更无法写出内涵丰富的文章.然而,近年来,不少语文教师偏偏割裂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为寻求常识而单纯解读文本,为应付作文考试而编制教学套路,语文教学逐渐失去了其本身的魅力.不少老师为没有系统的写作教材而费心劳神,往往感到作文教学难以入手,很多学生不会学以致用,不懂得从阅读中汲取写作的养分,写起文章来一编二凑三造假,成了语文教学中令人头疼的“灰色风景”.“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就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叶圣陶语).其实,语文教材中选取了大量经典篇目,其文思、内容、表现手法有很多可取之处,完全应该成为学生写作的优秀范文.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把读写有机结合,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训练,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本鉴赏能力,而且能够有效促进听、说、读、写等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那么,怎样将写作指导与阅读教学有机结合呢?在教学实践与探索中,我总结出以下几种操作性较强的随笔写作形式:一、仿写奠基,探索写作入门之道模仿是人类的本能.每个人最初的语言就是通过模仿开始的.作为语言学科的语文学习也是如此,仿写无疑是读写结合的最基础、最实用的形式,是初学写作者提高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近年来,语文考查形式灵活多样,知识面非常广泛,其中“仿写题”一度成为中考的必考项目.但是不少学生对此却束手无策,连最基本的语句表达都掌握不好,这反映了语文教学中一个潜在的问题—读写两张皮.这样肢解文本、简单肤浅教学的结果是,有的学生只会回答文学文体常识填空选择类得题目,却不会用这些常识赏析文本,更不会将这些写作常识、方法活用于作文之中.针对学生“死读书”、“读死书”的弊病,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渗透写作训练,从仿写入手把好作文教学的入门关.仿写借鉴也是一种技巧,它可以是多角度、多层次的:如语句方面的,可以做句子结构的仿写,整、散句式的仿写;如修辞手法的,常用的比喻、拟人、排比、对偶等仿写;如语段方面,可以是语段结构的仿写,表达方式运用的仿写;如全文仿写,可以仿写范文的立意选材,可以仿写范文的谋篇布局,还可以仿写范文的表现手法…在阅读教学中最常用的是仿句练习和仿段练习.遣词造句能力的培养是写好文章的基础.在教学中,我常常抓住那些词汇量丰富、句式特点明显、修辞运用巧妙的句子让学生仿写,锻炼他们精确表达的能力.流沙河的《理想》中写道:“理想是石头,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诗句运用顶真、连比的修辞手法,把理想的意义形象地表现了出来.我要求学生以“理想”(或“信念”“友谊”等)为关键词联想想象仿写句子,学生活学活用,联系生活实际写出了不少生动而富有哲理的句子.朱自清先生的《春》是一篇经典散文,文章描绘了春花、春风、春雨、春草、迎春等美丽的春景图,准确生动地运用了大量的动词、形容词和比喻、拟人、引用等修辞手法,并调动视觉、嗅觉、听觉、触觉等不同感官描绘春天,由实到虚,虚实结合,动静相衬,轻灵的文字充满了诗情画意.我引导学生在赏读优美语段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关注家乡季节变化,选准某一点或一个方面,从表现手法、修辞运用等方面进行仿写,用手中的妙笔、用自己的热情关注家乡的美好风光.因为题材内容距离我们的生活实际较近,学生比较感兴趣,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最后涌现出许多文思俱佳的语段.我们除了开展片段仿写练习外,还可以开展文本整体仿写练笔活动.教材中的选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精品,其思想立意、结构、语言、表现手法各有特色.我们指导学生在充分解读文本的基础上,让学生“依葫芦画瓢”,尝试仿写练习,做到学以致用.有的课文内容浅显易懂,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如《羚羊木雕》、《我的老师》、《第一次真好》等,这类文章学生容易找到情感的“共鸣点”,可以指导学生借鉴课文的选材立意之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积淀,以“成长”为话题写作文;有的课文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如《背影》、《散步》、《爸爸的花儿落了》等情感类的散文小说,可以指导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体验作者的情感,并找到自己与作者的心灵契合点,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写作文;有的文章语言优美,结构精致,如《秋魂》、《夏天也是好天气》、《安塞腰鼓》等,可以把鉴赏文章的语言美作为突破口,借鉴文章的语言特点和艺术手法,从而进行仿写练笔;有的诗歌精致隽永,清新明快,如何其芳的《秋天》、冰心的《纸船》等,可以在鉴赏诗歌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捕捉生活的“视点”,尝试短诗写作…当然,仿写不是抄袭套用,不是改头换面,仿写的精髓是构思立意上的学习,是方法技巧上的借鉴,这个过程最重要的是“提炼”和“思考”.仿写固然是初学写作者的有效途径,但却不能替代根本的文学创作,写作只有通过不断积累、反思和总结,才能最终实现“用自己的腿走原创的路”.二、改编扩充,文本拓展翻出新意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小说、童话、剧本、诗歌等文学作品,或描写人物栩栩如生,或叙述故事曲折生动,或内容深刻意蕴丰富.在教学过程中可抓住文本背后的空白点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拓展延伸,合理想象,在原文基础上续写改写,加深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不断培养文学创新能力.改编是根据原文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变换写作角度将文章改成另一种体裁或样式.它在原作的基础上可以增删一些情节,可以改变题目,改变叙事人称,也可以改变体裁,改变文章顺序等.这种“新瓶装老酒”的写作形式,能有效激发学生想象的空间,驰骋思维的野马,不失为训练写作思维的一种好形式.如《木兰诗》这首脍炙人口的乐府民歌,读起来朗朗上口,有较强的故事性和传奇性色彩.在学习课文时,可以补充介绍相关的史料,讲解小说写作的技法,然后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将木兰从军的故事改写成一篇历史小说.同样的方法还可以把杜甫的《石壕吏》搬上“舞台”,把《天净沙·秋思》、《枫桥夜泊》、《白雪歌送武断官归京》等古诗改写成优美的散文,再现一段或沉重或明快的历史;或将《最后一课》改换叙述人称,冷静再现普法战争的历史片段,或将《皇帝的新装》改写为课本剧,集中刻画统治阶层与社会大众的丑陋嘴脸…文章改编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的奇思妙想得以展示,也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但改编课文不能随意扭曲人物的本质特点,也不能漫无目的有悖生活规律.文本扩充或续写也是加强写作教学的有效形式,这主要适用于故事性较强的文章.扩充续写是在原文基础上的再创造,改换写作角度,丰富写作内容,对文本背后蕴含的语言、心理、场景和情节等方面的“留白”进行补充.如学习童话《皇帝的新装》,我们可以鼓励学生想象“游行大典之后”的情节发展,结合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抓住人物的特点进行续写;学习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后,可以引导学生对小说进行续写,想象菲利普一家旅行归来再遇发际后的于勒的情景,进一步揭示资本主义社会裸的金钱关系;学习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之后,鼓励学生打破时空界限,虚构“孔乙己巧遇范进”的戏剧般的情景,引导学生对中国封建教育的深层次探讨;学习寓言故事《滥竽充数》后可以续写“南郭先生逃走以后…”,学习《最后一片叶子》让学生想象的翅膀补写“风雨之夜作画”这一情节…教学时,教师如能诱导学生去发掘那些“余音绕梁,三日未绝”的因素作为写作训练的素材,无疑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三、感想思悟,挖掘文本思想内涵一篇好文章,总能给人以审美的愉悦和思想的启迪.教材中所选的许多课文,读完后总给人一种言尽而意无穷的感觉,让人思索和回味.教师可“趁热打铁”,让学生大胆发表个人看法,深入剖析思想内涵,寻求作品和生活中的真、善、美.如《伤仲永》和《孙权劝学》两篇文言文都是关于教育学习对一个人成长的影响,两文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各自的侧重,学生对此深有感触,不自觉地在随笔中写出了读后感,引经据典,深入浅出地分析教育与成才的关系.《斑羚飞渡》一文中斑羚们在生死关头的伟大抉择和从容面对死亡的悲壮,强烈地震撼了学生的心灵,很多学生抑制不住内心的情感,写下了关于“生存”、“生命”、“爱”、“环保”等方面的随感,还有学生写了《给狩猎队的一封信》,阐发了“善待生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以深沉冷静的笔调续写了英子的成长故事,带着淡淡忧郁的氛围透露出主人公对未来的憧憬,学生从文中读出了深沉的父爱,读出了一份坚毅和责任,更悟出了人生需要历练的道理,这样深层次的情感体验触动了学生的内心世界,于是一行行饱含情思的文字从学生的笔尖流泻出来.安徒生的童话名篇《丑小鸭》讲述了一只丑小鸭坚守自己的理想信念,百折不挠地追求美好和光明,最终变成了一只美丽的白天鹅.课文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以及丑小鸭所表现出的积极的思想意义,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陶冶.学生在深入分析丑小鸭的这一文学形象的基础上,可以抓住文章的主题词抒写内心的真实体验,联系生活实际写出对美好人生的执着追求…读后感的写作要以原作为基础,把重点放在“感”上.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才能真正实现“读”与“感”的有机结合.仿写,改写,扩写,续写,写读后感,这是几种常见的练笔方法,它既有利于深入解读文本内涵,促进对课文的理解与消化,又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写作兴趣.借助课本的范文作用,把阅读教学和写作训练有机联系起来,以读带写,读写结合,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条快捷通道.如果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孤立开来,学生就会眼高手低,不能学以致用,写作能力就难以提高;同样,写作指导如果脱离了阅读教学,单独地去训练学生的写作技巧,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至于选用哪种练笔形式,这需要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充分发挥教材文本的“导读”“导练”作用,因地制宜地开展阅读写作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2011.05.11,汉源,羌州

观潮第三段扩写

2.学习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3.介绍有关扩展资料.教学重点,难点: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 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 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请查阅资料的同学介绍\"潮的形成\",\"潮的气势\"\"或观潮最佳地点\".)

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特殊的壮丽景象,第22课就写了一次钱塘江大潮的过程.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

(1)出示\"潮,浩,沸,涨\"卡片,指名读,说说共同点.(偏旁相同,都是形声字.)组词:观潮,浩浩荡荡,沸腾,涨潮…

(2)出示\"犹,据,踮,恢\"指名读.组词:犹如,根据,踮脚,恢复…

(3)出示\"罩,薄,崩,霎\",说说特点:上下结构的形声字.组词:笼罩,薄雾,山崩地裂,霎时…

(4)出示\"闷\":里外结构.组词:闷雷.读音:mèn

(5)说说你还有哪个字记不住 哪位同学愿意帮助他

如\"罩\"字,口诀:\"桌\"子缺两腿,上边变\"四\"盖.

2,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中的句子.

三,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板书)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板书)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附:板书

观潮 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时间顺序)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 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从哪感受到的 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近)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 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 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四,总结

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2,(放录像)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

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小结

附: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秋游景山》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2个生字,能读准多音字\"累,冲\",理解25个新词语的意思.

2.能按照游览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并说出各段的主要意思.

3.理解本课的主要写作特点,模仿第2自然段写一个总分语段.

4.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至7自然段.

5.培养学生热爱祖国首都北京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继续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段.在分段中能找出表示地点的词语作为分段标志,模仿第2自然段写一个总分语段.教学难点:讨论分段和概括段落的主要意思.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理解新词;能正确认读多音字\"累,冲;能根据词语选择字义.

2.能抓住地点变换的词语进行分段,理解第1段的主要内容.

3.感受北京景山公园美丽的景色.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11 秋游景山

(1)启发式谈话:同学们去过北京吗 是否游览过北京的景山公园 谁能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一下

(3)今天,就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走进景山公园,去领略一下那儿的美丽景色吧!(4)录音朗读,学生闭目欣赏.

2.自学生字词,理清脉络.

(1)投影,出示自学要求.

①学会本课12个生字,2个多音字,理解新词.

②轻声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③提出不懂的问题.

(2)检查自学字词效果.

①指名轮读课文,集体正音.

②质疑释疑.

(3)学习按地点转换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①作者在景山游览了哪些地方,用\"-\"在文中划出表示地点的词语.

②教师点拨:\"朝西望,向南望,往东看\"是作者登上万春亭所看到的北京城的景色,因此把它们归并在一起.

③讨论分段,说说分段的理由.

3.学习第1段.

(1)自由读第1段,思考:在什么时间,地点,看到哪些景物

(1)联系上下文理解\"红柱黄瓦\"\"映衬\"\"节日的礼花\"\"千姿百态\"等词语的意思.

(3)指名说说这段的主要意思.

4.作业.

完成《作业本》第1,3,4题.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2段,理解这一段的主要内容.

2.仿写一个总分语段.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热爱首都北京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过程

1.复习.

(1)听写词语.

(2)齐声朗读第2段,说说这段的主要意思.

2.学习第2段,仿写一个总分语段.

(1)自由读第2段,口头填空:

我们来到果园里,看到().

(2)投影,出示语段:

果园里各种果树果实累累.海棠果摇动着它那圆圆的小脸,冲着你微笑;红艳艳的大苹果像挤在一起的胖娃娃,扒开绿叶笑眯眯地往外瞧;金黄的大柿子把树枝压弯了腰.好一派迷人的秋色!(3)你从哪里感受到果园里果实累累

①用\"一\"划出具体描写果实累累的句子.

②反复研读,体会感受到颜色美,果实多,个儿大.

(4)小结写法:这是一个总分段式.作者抓住果园里水果的颜色美,果实多,个儿大来描绘出果实累累的迷人景色,并运用了比喻,拟人的写作手法.

(5)仿照第2段的写法,描写一段\"夏天果园里果实累累的景象\".

①夏天果园里会有哪些水果

②选择一种水果加以描述.(相互交流,评议,拓展思路)

③按总分段式写一个语段.

3.作业.

完成《作业本》第5,6(1)(2)题.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第3段,并背诵.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首都北京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过程

1.学习第3段.

(1)轻声读第3段,思考:离开果园,\"我们\"来到什么地方 举目眺望,又看到了什么

(1)这一段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用\".\"圈出方位词.

(3)激发兴趣:北京城各个方位所展示的景色都十分美丽.同学们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所喜爱的一个方位认真研读,感受它的自然美.

(第4,5,6自然段可根据学生的选读随机安排)

(4)有感情地朗读第3段,说说这一段的主要意思.

扩写句子(我很快乐)二年级题

这。

下面的行不行

1、春节和爸妈一起去了姥姥家,我很快乐,拿到压岁钱之后我把它交给了妈妈替我保管,过几天用它给姥姥买个生日礼物。

2、比起那些家境贫寒的小朋友,生活条件还算可以的我没有理由面对一点困难就退缩,我要勇敢向前,相信未来的我很快乐。

3、我很快乐,我有爱我的爸爸和妈妈,还有一个小小的梦想等着去实现。

4、如果每天的天气都像今天这样晴朗多好,还有家人在我身边陪伴,此刻我很快乐。

作文讲座听后感五百字左右

《听讲座有感》

今天,我们很荣幸邀请到红老师来我们学校讲座,讲座的主题是“怎样写好作文”。

铃声一响,同学们怀着激动的心情踏进了会议室。

杨老师长着大大的眼睛,大约三十岁左右,样子很和蔼。

杨老师出版了许多小说,算的上是个大名鼎鼎的作家了。

老师就是老师,一上场就提到了许多同学共同的问题:(除语文课代表外)同学们都认为写作是一件很难的事636f70797a686964616f31333361323564。

那是因为他们都没有掌握技巧,只是一味地听从和追随同学、老师和父母。

其实写作首先需要多亲近于大自然,贴近生活,就如我们的父母小时候一样,在农村中度过,自然少不了和大自然接触;有些孩子呢,成天呆在家里,面前只有一台电脑,自然是写不出不错的作文的了,问题一半就出在这点上。

关于作文,我们还得了解一下它的结构。

就如盖房,自然少不了骨架,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如同日记一样,把当时的想法、感受用最简洁的语言描述好它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就行了。

可这样写作总会被老师定为流水状文章,怎么办呢

那就需要我们的扩写了,加上语言的修辞手法,一篇文章不就出来了吗

强调了写作技巧,想必大家都有所明白了。

但在文学中创作与概念的认识估计大家应该不是太熟悉。

在写作中,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都陈述下来,必须有自己的想象。

比如大家都熟悉的故事,总会有一些打破常规的想象,这样才够新颖和吸引人。

观察生活和兴趣培养是写好文章的基础,也是加深写作和生活常识的最佳积累要素。

通过这次讲座,我对写作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其实,兴趣是根据自己喜欢的事物而产生的,基础是起到决定性作用的,而兴趣加基础就是成功的秘诀。

让我们快乐写作,快乐阅读吧

初中生怎样提高语文阅读和作文能力我是个初一的学生

浅谈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由于农村学生的见闻不广,读的课外读物较少,写作时遇到很多困难。

那么,教师应如何激发农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其写作水平呢

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感悟生活,认真观察,注意积累,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一)感受生活作文教学要激发学生的情感。

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社会生活中的平凡小事,都引人深思。

可是,面对美丽的大自然,学生虽感到美,却写不出来。

因此,想方设法提高学生认识生活、反映生活的水平,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独特的、敏锐的触角去感受世界,在感悟中去发现美,进而去表现美,让作文回归生活,让个性回归作文

作文教学专家李白坚认为:“任何生活和学科都可以从作文中找到表现的方式,反之,作文也就可以从任何生活和学科中找到体现自己的丰富内容。

沟通学科间的联系,把作文和学科学习相联系起来,不仅拓宽学生的写作素材,创设了丰富的写作情景,而且教会学生在思考中学习,在反思中提高学习能力,从而达到作文和学科教学的共同提高。

(二)注意观察

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提高观察兴趣,训练观察能力,形成初步的探索大自然的能力,并学会用语言总结自己的观察、探索的内容。

如写家中的鸡,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鸡吃食、鸡打架、鸡下蛋等等,帮他们列出观察项目,学生就会有目的地观察,写作时就不会无话可说了。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回忆每天发生的事,互相说一说、议一议,在科学课上观察科学实验,在美术课上学生写生、临摹、制作各种小物品,设计喜欢的东西,既学会认识形、色的方法,提高描绘物体形态、色彩的能力,积累写作素材,在体育课上学会观察描绘把握动作,增强动作的协调性。

(三)善于积累

积累是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它包括思想上的、经验的、知识上的、语言技能上的等等。

只有有了一定的积累才能在写文章时把这种积累化为优美的文字。

因此,有积累,才能表达,才能有感而发。

那么,怎样积累呢

1.充实生活,丰富生活内容。

作文离不开生活,生活是五彩缤纷的,作文要不断地生活化、平凡化,不要概念化、模式化。

对此,义务教育大纲指出:“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教师要引导学生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指导学生细心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同时,还指出:“课内和课外阅读,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丰富学生的作文内容,其他学科中的观察、参观、操作、实践等实践活动,有的可以作为作文的内容。

因此,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活动,阅读有益书籍是有效地积累材料的方法。

语文教师要不断地创设情景指导学生观察生活,喜爱生活。

比如:在学习了《山中访友》这一单元后,习作写景点或景物,带学生走出教室,去看、去体会,体会到了秋天是丰收的季节。

学生有了亲身经历,写出了有血有肉的好文章。

2.教给学生积累的方法。

有了充实的生活,丰富的活动内容,并不等于学生就有了积累。

首先,在平时要求学生准备积累本,指导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搞搞摘抄,积累词语;读读文章,找到“写作的模样”。

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中引人深思的现象,抓住细微的“小事”,抓住那些稍纵即逝的美好的一瞬,动脑筋思考,写成日记。

这也是平时积累素材的结果。

经常练笔写日记,不仅可以增养学生观察的兴趣和习惯,而且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生活,积累作文素材,丰富写作内容。

其次,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积累感悟能力的培养是一种指导写作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名言名句,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和精彩片段,积累课内外、国内外的优美诗文,积累文学文化知识等,并且经常在课上交流,不定期地对学生积累的内容进行检查,了解学生积累、掌握的情况。

经过一段时间循序渐进的阅读、摘记、背诵,学生的语感有了明显提高,而且阅读能力大大提高,表达能力也有较快的增强,学生的写作也得心应手了。

二、写好日记,循序渐进

积累素材,由易到难,写日记是提高小学作文的必经之路。

要使学生能够掌握、运用日记,学生形成写日记的习惯,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帮助学生学好语文,陶冶情操,还必须遵循以下几点:

1.持之以恒。

要使学生真正掌握、运用日记这一文体,还需要我们老师在四至六年级,连续不断,持之以恒地进行日记的训练指导,使学生形成记日记的习惯,帮助学生巩固运用所学语文基础知识,提高学生认识事物及记叙描写的能力,并为作文积累丰富的素材。

2.循序渐进。

日记作为学生学习语文及其他方面都有极大帮助的这一文体,要使学生终身享用,我们只有在教学训练中,按照规定的训练要求做到循序渐进。

一是在训练中对学生记日记的数量要求达到循序渐进。

对学生来说,只要求在一定时间内记记日记,四年级时可规定每周每人至少写三篇,老师要定期在一定时间收阅,形成惯例。

二是在训练记日记的内容上要循序渐进。

因小学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特点都各不相同,因此,第一学段的学生只要求他们把句子写通顺,第二学段的学生应把训练的重点放在格式的规范和怎么记一件事情上,第三学段放在要有一定的条理上。

这样,使学生的日记训练由低学段向高学段不断地发展。

三、激活思维,标新立异,提高学生的想象力作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想象力。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逐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

(一)观察生活,激发想象

无论哪一类想象作文都脱离不了现实,离开现实,作文就会显得空洞。

例如,童话式想象作文,它要求学生以动物代替人类形象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世界的认识。

这类作文实际上是对现实生活的再现。

(二)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想象

课文是学生写作的范例,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文资源,结合课文内容、课文插图,让学生练习改写、续写、扩写

例如,学习了《凡卡》一课后,就可以让学生想象,凡卡把信寄出去以后,故事又是如何发展的。

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点燃学生想象的火花。

(三)加强课外阅读,才能不断培养想象能力。

阅读能力的提高必定有助于作文能力的提高。

重视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生动的、有趣的写作材料,在文章之外下足功夫,一要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课外多读书、多观察、多交流,广泛涉猎历史、科技、自然等方面的知识。

这样不仅可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而且会产生描述、书写的强烈愿望。

二是多开展一些相关活动,如让一个组的学生把自己最近在课外书籍中读到的优美词句或精彩片断背诵给其他学生听,以激发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的兴趣。

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往学生对着作文本、咬着笔、苦思冥想的不佳状态,使学生变得爱写作文,并有效的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四、修改作文,激发兴趣,提高分析能力

俗话说,好作文是改出来的,历代文人为使一个字、一个词运用恰当,仔细推敲、琢磨的故事不胜枚举,可见,作文写好后,修改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也是学生快速提高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

那么,教师应该注意指导学生修改作文

(一)指导学生自改

自改就是教师要求学生在作文草稿完成后,自己反复地检查文章还存在哪些问题,看看有没有错别字,句子是否通顺,前后语句、语段之间的过渡是否自然,自己要表达的观点是否清楚。

许多学生写作文都是敷衍了事,没有养成打草稿的习惯。

如教师能引导学生将自己的草稿多修改几遍,问题就会大大减少。

(二)指导学生互改

互改是学生在自改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修改作文的活动。

清代学者钱大昕说过:“吾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见吾之失,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见吾之大失。

当学生几次自我修改一篇作文后,再找不出问题,或者在自改过程中虽已发现问题而不知如何修改,这时,学生可请教老师或其他同学。

向他人请教,采用他人意见来修改作文的过程,实质就是互改过程。

教师可让学生交换修改,通过交流,双方可在想法和意见上达成共识。

这样,学生自改发现不了的问题,大都可以通过互改来解决。

(三)师生评议

经过自改、互改后交上来的作文就不仅仅是原作者的作文了,还是多了评改者意见的作文

所以,教师在批阅时不仅仅要批阅作文,还要客观、公正地点评作者和评改者双方的修改意见。

作文讲评时,首先,教师可抽出一篇比较典型的作文念给全班学生听;然后,就某个学生的作文及评改意见让其他学生评论;最后,教师再做总结性的讲评,帮助学生找到更好的修改意见或写作思路。

总之,学生写作的过程是观察、记忆、想象、逻辑、整合等能力的集中的表现。

教师应指导学生扎根在社会生活这个“大课堂”,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体验来理解所学知识,将所学知识去实际应用,写出自己的生活感受。

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手段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思路,指导学生习作,使学生的写作能力不断提高。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的全文拼音版

chǒu nú ér·shū bó shān dào zhōng bì

《丑 奴 儿·书 博 山 道 中 壁》

sòng dài:xīn qì jí

宋 代 辛弃疾

shǎo nián bú shí chóu zī wèi,

少 年 不 识 愁 滋 味,

ài shàng céng lóu。

爱 上 层 楼。

ài shàng céng lóu。

爱 上 层 楼。

wéi fù xīn cí qiáng shuō chóu。

为 赋 新 词 强 说 愁。

ér jīn shí jìn chóu zī wèi,

而 今 识 尽 愁 滋 味,

yù shuō hái xiū。

欲 说 还 休。

yù shuō hái xiū。

欲 说 还 休。

què dào tiān liáng hǎo gè qiū。

却 道 天 凉 好 个 秋。

【译文】:

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带湖闲居时的作品。

通篇言愁。

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创作背景】:

此词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创作时间在公元1181年至1192年间。

辛弃疾在带湖居住期间,常到博山游览,博山风景优美,他却无心赏玩。

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读了《聪明韩愈》启发

今天我读了《聪明的韩愈》这个故事,我觉得故事当中的韩愈他是百个聪明、活泼的小学生。

韩愈用度的办法是:把蜡烛点燃,用烛光照亮整个屋子。

他买蜡烛用的钱比别回的同学买的稻草和树苗用的钱少,还完成了老师给同学的作业,所以老师夸他很聪明。

我们要向他学习答,遇到事情要动动脑子

(望采纳,谢谢)

我变成了一棵树课文主要内容是什么

《我变成了一棵树》是一篇充满了童趣想象的文章。

本文描写了“我”想象自己变成了一棵树,长满了各种形状的鸟窝,然后小动物们和妈妈住在鸟窝里的事情。

作者借助于童年特有的天真和稚趣,想象英英变成了一棵树,以及想象之后发生了一系列天马行空的神奇、有趣的事情。

扩展资料:

我变成了一棵树课文分段:

第一段(1~3自然段)写“我”在树下玩得正高兴,妈妈却喊她吃饭。

第二段(4~8自然段)写“我”变成了一棵树,还让小动物们住进来。

第三段(9~21自然段)写妈妈背包分食物给小动物们吃,“我”因此怀念妈妈做的饭菜,于是伤心掉下了眼泪,妈妈也认出了我。

第四段(22~23自然段)写“我”的感慨和疑问,表现出妈妈是最了解自己的人。

卢钺的《雪梅》诗意

雪梅·其一

宋代: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

文人骚客难以评论高下,只得搁笔好好思量。

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注释

卢梅坡,宋诗人。

生卒年不详。

“梅坡”不是他的名字,而是他自号为梅坡。

降(xiáng),服输。

骚人:诗人。

阁笔:放下笔。

阁,同“搁”放下。

评章,评议的文章,这里指评议梅与雪的高下。

赏析

古今不少诗人往往把雪、梅并写。

雪因梅,透露出春的信息,梅因雪更显出高尚的品格。

如《卜算子·咏梅》中就曾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雪、梅都成了报春的使者、冬去春来的象征。

首句采用拟人手法写梅花与雪花相互竞争,都认为自己是最具早春特色的,而且互不认输,这就将早春的梅花与雪花之美别出心裁、生动活泼地表现出来了。

次句写诗人在两者之间难以评判高下。

诗人原以为一挥而就,由于难于评判,只好停下笔来思索。

“评章”即评价。

以为一挥而就,由于难于评判,只好停下笔来思索。

后两句是诗人对梅与雪的评语。

就洁白而言,梅比雪要差一些,但是雪却没有梅花的香味。

“三分”形容差的不多,“一段”将香气物质化,使人觉得香气可以测量。

前人已经注意到梅与雪的这些特点,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王安石的《梅花》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但是此诗将梅与雪的不同特点用两句诗概括了出来,写得妙趣横生,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