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语录

科学课评课用语优缺点及建议(幼儿园科学课评课用语优缺点及建议)

科学课评课用语优缺点及建议(幼儿园科学课评课用语优缺点及建议)

对大学物理实验课的意见和建议

物理实验课是一门培养同学们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优秀课程。

自从学习该课程开设以来我受益颇深。

首先,物理实验教授传统的热学、电学、光学等实验,使我们增加了动手能力,学到了一些应用性比较强的知识。

其次,物理实验课中,老师从实验原理到实验操作步骤一丝不苟的给与我们指导,努力使我们建立起一套系统、完善的思维方式。

为我们以后课程的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此外,在基础性的实验基础上,老师应该结合教材内容布置一些自主选题的论文设计。

通过自己亲自动手选材、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步骤、动手操作,使我们学到许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

切实的提高我们独立学习,独立解决问题、自主创新的素质。

应该举行“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训练”的实验竞赛活动,增强我们的成就感,激发我们探索新知识的浓厚兴趣。

物理实验培养了缜密的思维方式,创新的素质,它是使我们受益匪浅的课程。

小学科学实验课堂教学怎样评价

科学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大胆尝试,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互动,鼓励学生质疑探究,让学生自觉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体验获取科学知识过程的快乐,产生学习科学知识的浓厚兴趣,初步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第二阶段的培训,我认为上好小学科学课,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充分利用科学课实验教学的开放性,激发学生兴趣。

科学课实验教学许多内容涉及探究性活动,而学生探索活动的空间除了教室外,更多的应是大自然。

因为大自然中蕴含着无限的秘密。

因此,要大力提倡科学课回归大自然,做到室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课内外结合,要让学生到大自然中自己去“摘”取科学

二、强调学生之间的互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科学探究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提出问题、提出假设、作出计划、进行调查、进行研讨、进行评价等。

通过学生亲自参与,亲自经历,亲自体验,才会有更深刻的感受,才能真正感悟科学的真谛。

如《声音的产生》一文,在教学过程中,当让学生说出一些能发声的乐器后,就让学生讨论:“它们是靠什么发声的

在发声时这些物体会产生什么现象

于是,学生尽情“玩”手中的乐器,观察它们的发声部位、观察发声时的变化现象等,互相交流、争论,最后总结出:声音是靠物体振动产生的,物体在发声时都会产生振动现象。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内容,还可以让学生感受身边的科学,要求学生用不同的方法使周围的物体发出声音,互相配合,共同完成。

于是有的撕、搓手中的纸片,有的敲击塑料瓶,有的弹皮筋…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使他们了解和掌握了更多的有关声音的知识,同时也训练了获取知识能力和方法,得到了获取知识的成就感。

三、强调教师要大胆放手、只掌控教学的方向。

学生对周围缤纷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

科学教学应该是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教师要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比单纯讲解更有效。

我们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里,教室外才是学科学的广阔天地;我们不要把铃声当做探究科学的起点和终点,课后也有探索和发现的无限良机和灵感。

探究科学的活动不是一节课能完成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也不是一蹴而就的简单之举。

所以要上好科学课,教师要树立开放的观念,尽量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灵活安排学生的学习时间,合理利用、积极开发课程资源,不再是一味地“教教材”。

要根据学生在探究研讨活动中的进程,掌控好教学的大方向,随时注意调整自己的角色和位置,当好问题情景的创造者、探究活动的促进者、学习矛盾的挑起者、课堂方向的调控者。

四、强调学生的质疑探究、培养创新精神 一切创造都来源于实践,一切真知都来源于疑问。

因此,在科学课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亲自操作实验,用各种器官去感知实验现象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而且要鼓励他们大胆的创设情景、设计实验方案、解决实际问题。

从设计到解决的过程,就是他们多种思维综合发展的过程,也是创新精神的萌芽诞生的过程。

只有让学生从头到尾去体验全过程,他们的创造潜能才得到开发、创造能力才能以培养。

总之,教师要想上好科学课,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真正理解什么是科学,并且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之,以科学的方法教学之,以科学的精神探索之,这样,教师才能教得有效,学生才能学得有趣。

如何对小学科学课进行评价

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作为一名农村的小学科学教师,在学校里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并非易事,小学科学教学是科学的基础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担负着儿童科技创新的重任。

科学教学的基本过程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参与认识自然事物及应用所学获得知识,大胆自主探求和应用知识。

教师怎样有意识地与学生同玩同乐,学中玩、玩中学,既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又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探究科学的方法呢

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鼓励学生学生自主选择探究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当我们学完了教材的一些课程之后,要做好学生新的科学探究工作,每一学期要给每一个学生一个探究主题,这个主题要适合及选择的范围。

对小学生而言,题目若与日常生活有密切关系,必定会提高其参与的兴趣,如洗发水的试验及调查、食物的脂肪含量、冷藏食物知多少、头发的承重力、不同洗衣粉的清洁能力、。

其实以上例子包括不少有趣的题目,大部分的内容既和日常生活有关,亦可进行科学探究,而过程和所需器材也不复杂。

另外还提出大量有关适合这方面的探究主题。

例如:学校周边环境、校园植物的调查、学校绿化率、废旧电池的回收等等,这一些都是很好的活动主题,而且也很适合学生的思维。

二、引导学生去探索,鼓励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寻找答案。

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头脑去想、用自己的双手去做、用自己的嘴巴去说…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周围事物,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问题提出来后,教师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设计好实验和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操作和相互交流讨论。

在老师引导和建议下,孩子们自己动手做实验、搜索证据、观察、提问、设想和验证。

孩子们要用自己的语言记录下实验过程中的想法、活动情况,与正确答案相比较。

通过三年的小学科学教学,我在教学中都能感受到学生喜欢提问题的天性:“天为什么是蓝色的

“恐龙是怎么灭绝的

除此,还能感受到儿童回答问题的逻辑:“打雷是因为云彩没长眼睛

“太阳把地上的水吸走了

这些可贵的“天性”应变为更为成熟的科学思维习惯和能力。

假设是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问题所做的可能性回答。

例如,对“物体遇冷会收缩吗”这个问题,学生可根据自己生活经验提出各种假设:“物体遇冷会收缩—人冷了就会缩起来”,“物体遇冷不会收缩—教室里的桌凳就没有因为冬天而变小”,再如:“把纸和球同时从高处放手,猜哪个先落地”的假设活动,是想让学生分析自己的假设,并在假设的过程中发现:根据经验提出的假设有时是错误的,经验也可能造成假象。

我们再用两张同样重的纸(其中一张揉成团)重复上面的实验”是一个拓展活动,同样说明根据经验提出的假设不一定可靠。

而搜索证据是通过观察、实验、测量或从可靠信息源那里获取用以回答问题或验证假设的数据及资料的活动。

许多重要的科学结论都是建立在假设与搜集证据的基础上的,如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达尔文的进化论等。

因此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时需要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提出问题,而不是直接建议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就为学生提供了科学探究的机会。

2、提供一个适用于学生的计划方案,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去动脑筋思考。

3、经常比较计划和实际的探究过程,认识到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可以预见的。

4、在教学中或活动结束时要经常交流讨论,提议学生去思考如何改进探究方法。

三、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中的合作能力。

在传统的实验课教学中,比较普遍采用的是教师讲实验内容学生听,教师演示实验方法学生观看,教师提问实验结论学生答的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不利于主体精神的培养。

针对这一现象,我在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中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让学生通过阅读、研讨自己设计实验。

具体做法是:把实验的目的、名称、器材、步骤、现象、结论等要素设计成空白实验报告提供给学生。

学生在自己的小组中阅读、思考、研讨,共同填写实验报告,等于是自己设计实验,自己进行操作、观察、分析,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认真阅读了教材,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他们互相补充,互相帮助共同填写有关内容。

教师巡堂只做启发和点拨。

在确定了实验步骤后,各小组按照自己确定的方法独立地操作、记录和分析。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为共享资源和合作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但也容易使人进入一个自我封闭的学习环境,这就需要以合作学习进行引导。

四、注重探究方法和过程的评价,鼓励探究结论的原创。

一提到评价,老师们往往会联想到考试。

其实对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涉及到许多方面,考试只是一个很小的方面。

在科学课的标准中,对学生的评价问题作了详细的叙述。

《标准》中强调“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因此,科学探究能力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探究结果,更重要的是关注他们的探究过程。

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活动中,他们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以及提出问题的能力;在探究实验中的设计实验、动手操作能力;对观察、实验中各种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推理、归纳、总结、质疑、交流、评议等能力的提高;在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等过程中都体现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

这些方面都是评价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方面,这是单纯以一纸试卷所不能体现的。

只有注重了探究过程的评价,才能有一个好的结果。

另外,评价的方法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

不只是考试这一种形式。

例如:在平时为学生建立一个探究过程的记录本,及时记录学生的各种变化,从发展变化的程度上反映学生的探究能力。

通过实验竞赛等形式来评价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

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完成一定的自然环境或自然现象等的考察研究,撰写考察报告来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等等。

在对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时,应让教师、学生、家长甚至社会成员参与。

总之,应重视学生的评价,应有一个公正、积极的评价,以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

科学教学中,要想使学生对认识的自然事物,探究科学奥秘充满兴趣,踊跃地提出探究的问题;对探究的问题积极的动脑筋、想法。

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方法进行研究;在汇报实验结果时,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发现;在研讨时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与不同的意见进行争论。

教师就要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精神,使学生主动、自主的参与各项探究活动,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我相信每个教师都能坚持不懈地把学生科学探究活动开展下去,上好每一节科学课,努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让学生从中领悟到探究科学的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解决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是面向学困生的问题,从而使每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和进步,让所有的学生掌握探究的思维方法、感受探究的乐趣,从而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浅谈对小学科学教学的几点建议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

探究作为学习方式,它是一种教与学的策略。

很多教师在课堂上都很重视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活动,获得发展。

但是,怎样的探究活动才是有价值的,这个问题很值得我们深思。

有一节三年级的科学课,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液体的相同和不同。

讲台两侧摆满了各种实验材料。

有食用油、水、牛奶、蜂蜜、蜡光纸、小烧杯、玻璃片、木板、塑料小天平等。

学生开始试验之前,老师提出的问题是:食用油、水、牛奶、蜂蜜有什么不同

学生根据平时的生活经验说出了很多看法,比如:颜色、透明度、味道、稀稠程度、喝下去的感觉、用途等等。

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

接下来,就让学生动手做实验

学生一下子蜂拥到讲台上领取材料,想领什么材料就领什么材料。

学生顿时忙开了,课堂上很热闹。

听课的老师问一个同学,你们在研究什么呀

学生摇摇头„„

这节课,教师准备的大量工具和材料,是想让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各种液体更多的不同,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由于教师没有让学生确定自己要探究的课题,致使学生盲目地忙乱了一节课,无论是在科学概念方面,还是在科学态度、方法和探究方面,得到的东西很有限。

对于小学生来说,探究绝不等于不要教师的指导,不是完全放手给学生,有人认为探究就是让学生独立研究,只要老师指导了,就不是探究。

那种“学生想研究什么就研究什么,学生想怎样研究就怎样研究”的做法实际上是不符合小学生学习实际的。

新课程改革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提出了许许多多的问题之后,该怎么办

这些问题是否都有研究的价值,是否都能当堂研究,学生是否具备研究能力,这就需要教师指导他们整理、筛选,然后确定研究的问题,要让学生明确自己在研究什么,并紧紧围绕这个问题收集信息。

一个完美的科学探究活动,应该是“学生自己发现可研究的对象,提出问题,进行假设,拟定实验计划,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实验,分析结果并进行汇报、交流”。

每位科学课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完成这样的科学探究活动。

但是,真正做到这一步,需要一个能力形成的过程,如果只有探究的,而缺乏探究的方法,漫无目的地去操作,那么,只能说是科学课教师失去了应有的指导作用,是“有量无质”的探究活动。

作为科学课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放慢“探究的脚步”。

教学设计过程中,根据学生探究能力的水平,设计由扶到放的一系列活动。

不仅要引领学生经历探究,更要注重探究活动的效果,让学生从中在各个方面得到最大的发展。

当然,在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仍然需要依赖于学生的自主参与,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之内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而不是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

这才是我们在科学教育中所追求的“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与“科学知识”三维教学目标的系统达成。

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教育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教育标准,通过系统的搜集信息,在标准与信息比较的基础上作出价值判断。

教学评价作为一种价值判断活动时,是教师最常用的教学技术之一。

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学习结果、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做出判断,使之对学生的学习产出导向、鼓励、批评、纠正、改进等作用。

在平时的教学中,对于学生的精彩之处,我会通过语言、面部表情、眼神等随时给予学生评价,传达我对学生的爱。

以往我常运用的教学评价有以下几种:1、即时口头评价的方法;2、学生学习态度的评价;3、学生课堂表现的评价;4、学生完成作业的评价;5、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

在学习了本专题后,我认为顾志跃院长所讲授的提问与评价值得一试。

提问与评价,这种常用的评价方法可以反馈教师的教学效果。

为了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把握程度,就是需要问一些问题,就是所谓的提问。

首先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同时也能了解不同学生对同一知识掌握的差异性。

其次是为了引发学生对知识的深入思考,在教师的追问下,学生追溯答案,从而引发思考。

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就要小结,这个小结就是评价

但不能只用对或错做简单的评价,教师要用一定的鼓励性或引导性的语言来评价

对回答正确的学生鼓励表扬,进一步引导其思考的方向。

尤其对回答错误的学生,引导性语言比批评更有用,学生虽然回答错了,也要让他得到有效的补偿,这种补偿可以是认知上的、也可以是动机上的,通过补偿来引导学生,激励学生。

这种方法在我们的常规教学中是要经常用到的,不提问就不了解学生,而了解是学生学习的开端。

评价学生就得不到有效补偿,而有效补偿能够促进学生有效发展,引导学生健康前行。

在今后的教学,我会合理运用教学评价,引导学生的有效学习。

对物理课程教学和学习有什么建议

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优质课、观摩课、课堂调研活动层出不穷,笔者通过近百余次物理课堂教学行为的观摩,明显感受到自新课程实施以来,物理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改意识明显增强,课堂交流合作的气氛浓厚,学生的探究意识显著增强,教学行为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

尽管如此,课堂教学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教师对新课程的认识上仍然存在着许多的误区。

一、当前物理课堂教学中的问题

1.概念、规律的建立过程简单粗放,缺乏基本的教学套路和技能。

部分老师上课没有引言,没有前置铺垫,造成学生听课有悬空感,对问题的由来不十分明确,探索问题的欲望不强烈。

讲解的层次感不强,不能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由表及里、由外及内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探讨问题。

该用实验验证理论时,却只是干讲,学生听来信服度不高,兴趣不浓。

对概念、规律表述的阐释有的不准确、不全面,有的不进行,不能辨析易混的概念,区别相近的规律。

很多学生不知道从哪些方面理解概念、掌握规律,致使概念、规律不能牢固的建立起来,或者建立的很不清晰,给后续学习埋下隐患。

2.实验教学淡化,实验技能不高。

有的老师真实的演示实验不做,分组实验不安排学生做,全用模拟实验代替真实实验,或者只是在黑板上讲实验。

有的老师实验操作的先后顺序不清,不能准确指点学生观察哪里和观察(或耳听,或感觉)什么。

不主动改进实验,更谈不上自制教学仪器了。

3.对探究的理解有失偏颇。

有的老师认为探究就是实验探究,抱怨实验器材和实验场所不够,因而质疑科学探究,排斥探究。

所以,除了实验课外,其他课堂全用单一方向的注入讲解式,教法十分简单。

固然,新课程物理教学要有足够的物理实验,但是,离开实验,也有探究活动存在,理论探究也是科学探究。

事实上,科学探究无处不在,关键是看师生活动是否充分,学生的思维是否被积极的“发动”起来,探究的问题是否挖掘出来,是否随堂生成出来。

4.教学设计直白。

老师大多只考虑自己的表演,不仔细设计学生的活动。

有时给学生留的空间只是练习本和黑板,缺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有时给学生的时间只是做演算和被动回答,不能让学生随时参与。

更不能将活动时空由学生自发地拓展到课外、校外。

在课堂上不能创设情景,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求知欲,使师生自然而然地进入探索过程,大多是师生僵化的一问一答,平淡无。

有的老师一直用“是不是”“对不对”来引导教学进程,使课堂的信息量小,学生的思维强度弱。

有的课堂老师喋喋不休地灌满堂,不给学生留有一点活动的时空。

5.教材研究欠缺,二次加工困难。

教材只是一个范本,在走向课堂前,要根据师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二次加工。

好多老师抱怨教材系统性不好,例题不典型,习题难度不当等,其实是缺乏对教材的研究和加工。

无论哪个老师用哪本教材,都不能照本宣科,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水平、思维习惯和思维错觉等,在这节课内,对内容来进行增减调整,对知识的呈现方式进行设计。

6.教学细节不精致。

有的老师剥夺学生的提问权;有的依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引导学生提出老师想解决的问题,不让学生发散思维,不让自由提出真正代表学生的问题;有的漠视学生提出的问题;尤其对学生提出的超出教师所想范围的问题置若罔闻。

打击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抑制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问题的分析,教师大包大揽,牵着学生思维的鼻子走。

教学过程探究少、接受和验证多,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7.习题教学堆砌化。

习题选择的目的性差,不同阶段的习题无序选择,造成重复、杂乱。

习题教学的层次性,针对性不强。

表现为习题教学“以量制胜”,大量讲解各式各样的题目,而没有讲到疑点、误点、易错点等,习题讲解得针对性不高。

老师只顾自己讲述,忽视学生的反映。

讲解几乎占满课堂,不给学生留有思考和消化的时间。

教师讲解名目繁多的解题“方法”和各种类型题目的结论,学生死记这些“方法”和结论,用这些“方法”和结论来套出题目的答案。

还有,解题的示范作用不强。

一题当前,有的老师开口就讲此题的解法,不能展示读题、审题、画图、建模、寻找关系等思考分析的过程。

个别复杂题目的解答,不能板演条理的答题书写过程。

个别老师“怎样提高解题能力”等大问题想得少,“怎样解出某个题目”想得多,备课只局限于具体的知识目标。

课堂上,大部分老师只是将题目解完而已,缺乏解后总结,缺乏题目变化讲解和对学生的变式训练,缺乏对错解原有的深层探讨等。

不能充分挖掘题目的教育价值,造成学生听完课后感到收获不大,严重阻碍了学生解题素质(能力和习惯)的提高。

二、教学建议

1.课堂教学要实现五个转变

(1)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

课堂教学不仅要看“教师的教”,更要看“学生的学”。

而且要从学生如何学这个观点上来看教师怎样教,看教师能否达到“教”是为了“学”的要求。

(2)从注重教学的结果转向注重教学的过程

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过程上,暴露知识的思维过程,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

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既增长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

(3)从“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

一标多本是新课程的一大特点,目前高中物理教材有人教、沪科、鲁科、粤科四个版本,编写风格差别较大,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也不完全一样,但各有所长。

因此在使用教材时,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从学生实际出发,相互参考。

在教学中要注意以课本知识为载体,进行科学观点和科学方法的教育,注意知识呈现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进,进行参与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实现由“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4)教学模式要由“被动接受”转向为个性化的“自主探究”

教师要在学生观、发展观和知识观的教育思想下,改变被动学习的一言堂模式,积极尝试以发现学习、探究学习、创新学习、研究性学习为代表的现代教学模式。

在新模式的教学中要注意既要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又要适时引导学生科学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还要研究不同课型(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等)、不同内容(概念、原理、物理实验等)的教学模式。

(5)从“教师权威的教授”转向“师生平等的交往与对话”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应该是教学环境的设计者,是学习的组织者,课程的开发者,学生学习过程的合作者和促进者,知识的管理者,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是学生学习的顾问。

新课程体系要求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教师角色要进行转换,由教学中的权威变成合作者,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2.落实课堂教学常规 注重细节要求

(1)强化目标意识。

根据考纲和课标,制定出每节课恰当的三维教学目标。

要明确知识与技能应达到“了解”“认识”“理解”“应用”四个层次要求的哪一个层次。

经历怎样的过程,从过程中体会怎样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到怎样的提升。

不能空洞的写几个条目来应付,要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来制定,越具体越好。

(2)搞好教学设计。

教师案头要有“课程标准”、“物理教学大纲”、“多版本教材”、“教学参考书”、“学校选配的教辅材料”等资料。

要根据本节课的教学核心,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已有知识和认识水平,合理分解教学点和分配教学时间。

一般来说,一节课适宜的教学点为四至五个。

要认真研究知识的内涵外延和学生水平,精心设计开始的情境创设和中间各教学点之间的过渡和衔接;可以通过推理过程实现过渡,也可以从分析事实或现象的另一侧面,进一步展开研究来实现过渡和衔接等,促使教学过程流畅。

总之,要坚决避免“下面我们研究下一个问题”等这类生硬过渡情况的出现。

教案要体现教学目标、师生活动、课后反思及作业设计等。

(3)精备核心知识。

核心知识的教学要浓墨重彩。

一是各教学点都要围绕这个核心来展开;二是对核心知识要进行咀嚼、做出阐释:首先,要板书条文,并和学生一起探讨它的字、词、句的确切含义,点拨其中的关键字句;然后,要明确它的使用条件和范围;最后,按照合理的逻辑关系,共同探讨出应用核心知识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步骤;紧接着举出短小精悍的例子加以佐证;另外,要指点跟它相关和相近的知识的区别和联系。

要趁热打铁、一气呵成,切不可绕来绕去、不着边际而造成烫夹生饭。

(4)课堂教学树立“当堂达标”的教学效益观,认真实施当堂达标检测,发现问题及时进行补偿教学。

要注重基本知识的落实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对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几点建议

高中新课改的重点之一,就是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高中生物教学也从知识的传授转向技能能力的培养。

具体表现在教材内容中实验部分的增加,并且实验形式多样,实验要求多样,实验内容多样。

要求学生们通过实验去发现,获取新的知识,并在实验过程中锻炼自身的能力。

那么,如何开展好生物实验教学,如何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我的建议是:

一、重视分组,加强纪律教育和管理

对于实验组织管理,重点要小组管理上着手。

对于一个班级,教师无法深入到每个学生中,生物实验中往往要分组进行,以小组的形式完成实验。

很多老师的分组一般是由学生自由组合,或者按名单随机组合。

这就容易让一些比较活泼的学生组合在一起,而对实验教学的开展和管理带来影响。

所以教师在分组时,要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来进行分组,最好每一组的学生中有一至两名动手能力强,知识掌握全面的学生。

这样,通过小组中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形成合力,可以使实验教学能够顺利完成。

实验教学中,教师应由管理者变为引导者,不要过多干涉学生的操作。

上好实验课的保证之一,就是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也就是能遵守实验室守则和实验规则。

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需要加强纪律教育和管理。

特别是在实验课开始以前,就要向学生讲清道理,说明利害关系。

要反复教育,让学生能够自觉遵守实验室守则和实验规划。

二、做好实验准备工作,明确实验教学目标

关于实验准备,教师要先动手做一遍实验,这是增强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基础。

教师先做一遍实验,既可让教师充分领会实验的教学目标,又能发现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如检查实验材料是否达到了实验要求,操作环境是否达到了实验条件,发现问题及时改进,避免可能出现的实验误差,从而为学生提供成功实验的先决条件。

此外,在实验教学中,总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各种原因而产生了不同的实验现象,如果教师对于实验现象了解不深不透,就会对学生的实验现象无确评价,出现的问题也无法解答。

因此,实验教学前教师要亲自动手做一遍实验,提前预料实验中会出现的问题,既便于更好地改进实验,又能准确评价实验结果,避免诸多尴尬。

很多教师在实验前都会做好充分的准备,但往往忽视了学生在实验前的准备。

只有让每个学生弄清每个实验的内容、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实验目的等。

这样,学生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实验操作。

否则,实验中会产生许多问题,实验教学效果也受到影响。

以“探究酸雨的危害”的实验教学为例,在实验前,如果学生对酸雨的成分、PH值、形成过程、种子发芽的条件等不是很了解。

那么,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在配置溶液,选择小麦种子等方面就会出现问题,达不到实验的要求,严重的对实验结果也会产生影响。

在以往的教学中不难发现,很多学生只是机械地模仿教师的演示或照着书本上的步骤按部就班地进行操作,等实验结束了,可能还不知道实验的目标。

因此,教师应向学生明确实验教学目标,让学生心中有数,并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是否达到了目标。

如在“观察细胞的有丝”的实验教学中,在实验之前,教师应向学生明确细胞有丝的图像,当学生实验后,再以是否观察到图像来审视实验过程。

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到实验中来

目前,实验教学观念仍停留在应试教育模式上,仍有一部分教师把实验课看成是理论课的补充,是一种辅助性教学。

实验教学中,重实验结果、轻实验过程;重知识巩固、轻能力培养。

学生在实验中被动多于主动。

实验材料、用具的都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实验步骤的实施是按教师或书本上的指令进行的。

这种要我做实验的模式不仅减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让学生形成做不做实验都一样,做不好还不如不做,多看看课本就可以的心态。

这不利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生物实验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实验中学生是主体而教师是主导。

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实验中来,变被动为主动。

使学生变要我做实验为我要做实验。

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参与实验的准备、实验计划的制订。

这样,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实验了解,也有利于学生的能力发展。

如在“叶绿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教学中,教材上所选的实验材料是菠菜,教师可以准备好菠菜,然后让学生自己准备一些实验材料备用。

实验结束后,对不同实验材料得到不同的结果进行分析。

这样,一方面学生参与实验的准备,实验的兴趣增加,同时让学生体验到了科学就在自己身边。

另一方面学生在选择实验材料的过程中,对实验有了更深的了解。

在用多种材料反复的实验中,进一步熟悉了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

四、做好实验分析,注重培养学生实验分析的能力

一个较为复杂的实验过程是经过几十次甚至上百次的反复摸索,最终才形成书本上的步骤。

所以,在实验教学中,不能单纯要求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出现结果就行了。

应根据学生程度和涉及原理的难易程度不同,由教师讲解或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使学生去分析实验中每一步骤的作用,每一个步骤处理的意义以及各步骤之间的联系,从中学习处理问题的方法,为今后进行实验设计,制定实验方案打下基础。

在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不少学生只重视实验结果是否出现,不重视分析实验过程;只满足于实验的成功,而失败的实验不愿意分析,找出失败的原因。

实验方案是精心设计的,但实验结果更多是动态生成的。

选择不同材料来做同一实验,实验现象可能不同;如在“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取材部位应该是在新鲜的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的紫色较深处。

而有学生是在内表皮或紫色很浅的部位取材,这样往往观察不到或仅有很少紫色液泡,导致质壁分离的现象不明显。

不同学生做同一个实验,也可能出现不同的现象。

如在制作临时装片过程中,有的学生滴加的清水过多,这样制成的装片中,气泡较多,严重影响观察。

有的学生不是用镊子撕取洋葱表皮,而是用刀片削,导致取出的表皮较厚,在显微镜下也就看不到单层细胞。

所以我们注重培养学生实验分析的能力,教育学生辩证地看待实验的成功与失败,找出错误产生的原因,这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概念,进一步掌握实验操作技能;还可以发现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总之,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于生物实验,很多学生是有兴趣,是非常积极主动的。

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一种动手实验的快乐。

通过实验教学让学生获取对终身发展有用的知识、习得对终身发展有用的技能。

参考文献:

[1]牟金芝: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优化策略[J].考试周刊,2011.18

[2]赵文宝: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思考[J].新课程学习,2011.1.

小学科学实验课 热水在冷水中是怎样流动的

我也不是太清楚,总之就是:分子的热运动,热水向四周快速扩散;还有比热容与热量之类的关系,热水释放出的热量被冷水吸收,这个过程中容器中的水的质量会增加;冷、热水混合物变成温水—“初中物理”会讲的

如何有效建立物理实验教学评价标准

建立与物理实验教学活动相适应的评价体系,树立正确的现代评价观,有利于促进学生实验素质的全面发展,具有很强的导向和监控作用,对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发展的具有积极的意义。

针对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评价特点和评价内容,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学生成长过程评价、活动表现评价和纸笔问题评价等,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不断提升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一、实验教学评价特点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评价不是为了对学生进行甄别和选拔,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实验教学评价应注重学生在实验活动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实验过程的体验和感受、对实验方法的了解和掌握情况、实验的能力以及结果等。

另外,评价宜采取多样化的方式,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以及改进传统的纸笔测试评价

注重评价的多元化、全程化和发展性。

与传统的笔试测验相比较,物理实验教学评价具有以下的特点:

1.评价是在某物理实验学习活动中展开的,所以评价内容的针对性较强。

2.在进行评价时,不仅要关注学生在物理实验活动中得到的结果,而且要参与到学生的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的每一个实验操作都被纳入到评价中。

3.评价方法多样。

除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有学生的自评以及同学间的互评,评价方式、评价手段多样化。

4.评价过程中,不仅要对学生的具体实验操作进行评价,还要对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在实验过程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科学创新意识等进行综合评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评价中重视学生在实验活动中的个性化表现,更提倡学生在实验中的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

二、物理实验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

1.物理实验的基础知识方面。

物理实验的基础知识包括能认识常用的实验仪器(如滑动变阻器、电压表等)、能读出常用测量仪器的量程和分度值(如刻度尺、温度计、电流表等)、能知道实验仪器的用途(如电能表、滑动变阻器等)、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等。

2.实际操作能力方面。

物理实验操作技能主要包括物理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物理实验仪器的测量方法的选择技能以及综合运用技能等。

例如,能根据实验原理选择合适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选择合适的电压表和电流表量程、选择合适的滑动变阻器规格等);能根据实验目的选择恰当的实验测量方法;能正确进行物理实验的基本操作。

3.数据信息处理能力方面。

数据信息处理能力包括能否科学地观察实验现象,如实地记录实验的数据;能否对收集到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并进一步处理;能否归纳或概括出实验结论,验证猜想或假设。

4.科学探究、创新能力方面。

实验过程的评价内容主要是能否提出值得研究的问题并进行假设和猜想;能否根据实验目的制定探究计划,并进行实验可行性的判断;能否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实验操作。

5.物理实验中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

在物理实验中,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评价的主要内容是能否独立思考,主动表达自己的构思;能否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能否参与小组讨论并进行反思;能否乐于接受小组成员的意见和建议;实验过程中,能否爱护实验仪器并在实验完成后收拾器材,保持整洁。

三、物理实验活动的主要评价方式

在物理实验活动中,教师结合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表现出的实验操作能力和信息获取、处理能力以及学生间的交流、合作能力对学生进行评价,加上学生的自评和学生间的互评,使学生对自己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知道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让每一个学生将自己的能力做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1.学生成长过程评价

学生成长过程评价是在重视教师及他人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评价的同时,更重视学生个体的自我评价

学生过程评价的主要意义在于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机会,使学生能够学会自己判断自己的进步。

2.活动表现评价

活动表现评价是一种不同于以往传统评价方法的新型评价方法。

它是用来评估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结果的体系。

它将学习与实验活动结合起来,令学生在活动中培养综合能力和科学素养,同时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这种评价要求学生实际完成某种任务或一系列的任务,如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数据记录、获得结论、交流合作等,活动表现评价在活动中评价学生对知识与技能上的掌握,对实验教学过程的体验和感受,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形成,而不是从选择答案来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

教学评价反馈怎么写

可以按照以下这么写,不难:1、教师通过对课本的独到深入的讲解,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能结合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深刻。

教学内容重点突出,教学目的十分明确。

2、老师在授课中,内容深且广,涵盖面广,能联系古今,结合时代背景。

教师的教学效果极佳,可以使同学在领略知识魅力的同时提高自己实际技能。

教师教课内容广大博深,高质量,高效率。

教课内容新颖,独特,有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