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摘抄

藏戏的主要内容20字(藏戏内容概括20字)

藏戏笔记好词好句

窗边的小豆豆课文教学实录

《窗边的小豆豆》是小学语文的一篇课文,各位老师,大家知道怎么开展这节课的教学吗?以下是小编精心准备的窗边的小豆豆课文教学实录,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故事情节,感受文章主人公之间深厚的友谊。

2、感受优美的散文体语言的熏陶,对巴学园的学习生活场景展开丰富的想象,感受童年的美好。

教学准备:

1、自备书籍一本。

2、教学课件。

一、导入:

师:老师知道,我们五一班的同学最喜欢读课外书了!告诉老师,新学期,你又阅读了哪些课外书?

生1 生2  生3

师:真是名不虚传!难怪你们眼神中流露的是睿智、聪颖!

这节课,老师将带领大家再走进一本新书,高兴吗?它就是《窗边的小豆豆》!(板书课题)请同学们高兴地喊出它的名字吧。

生:齐读课题

师:请大家再读一遍,读出你的高兴来。

师:看到这个书名,我们来猜一猜:书中会描写些什么?

生:书中会描写……

师:是呀,你看(出示课件),一个小女孩正在窗边向外看着什么!关于这个画面,你想到了什么?

生:回答

师:在靠近窗户的地方,你看见了什么?有一只燕子在筑巢,有一个商品推销员在吹奏音乐,有……很多能够吸引你注意的东西,这时,你该怎么办?一个叫做豆豆的日本小女孩,却不安分地站起来,和燕子说话,听演奏,书中是这样描写的:

一般说来,这个教室的窗户对小豆豆来说是很惬意的,然而却使老师大伤脑筋。因为教室在一楼,偏偏又紧靠马路所以小豆豆很容易就能同路上的行人搭话。瞧吧,过路的那位化妆广告宣传员被小豆豆这么一喊,果真来到了教室跟前。这下小豆豆可乐坏了,冲着全班同学喊道:“来啦!来啦!”……就拿昨天来说吧,她又站到窗边去了,我以为又是化装广告宣传员过来了,就仍旧讲课。可她却突然大声嚷了一句:“你干什么哪?”很显然这是在向一个人问话啦!……因此我就走到窗边想看看她究竟是在和谁讲话。从窗口探出头向上一看,啊!原来是只燕子正在教室的屋檐下筑巢。她是在跟那只燕子搭话呢!出示课件(关于画面描写的那段文字),我们先读为快吧!

生:自由读。

师:你读出了什么?

生1 生2 生3

师:你看,无可奈何地老师、天真烂漫的小豆豆以及这些可爱的小事情让人不由自主地想继续读下去一探究竟。

二、走近作者

1、师:这么天真可爱的小豆豆,是谁写的呢?

生:黑柳彻子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从书的封面上知道的。

师:你还知道什么呢?

生:他是黑柳彻子

师:封面上还怎么介绍了作者?

生:日本人

对,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位作家的写作风格吧(出示课件:黑柳彻子的作品风格的介绍文字)请同学们齐读。

从内容上看,对于弱势生命的同情与尊重,在平凡的、微不足道的细节中发现和感悟人生的本质与真理,从形式上看,细节描写的运用,语言的细腻,独特的视角,是作者的作品感动。

透过黑柳彻子笔下这些也有欢欣、也有伤感的记忆的碎屑,我们每个人或许也能找到自己的成长与思索的踪影,并且从中感到一些“深藏的力量”和获得一些人生的启示:如何去爱这个世界,如何去建立起自己对于世界和人生的信念,如何去发现那些小小的真理——无论多么小的钻石,都会闪光。而所有这些,也是她小时候就在想的事。小时候就在想的事,长大了还在想。

指导:同学们,读新书之前,先细致地了解作者,就能把握阅读的方向。(板书:走近作者)

2、请同学们看打开封面,仔细读一读,想一想,你对作者又有了哪些了解?(课件出示)

黑柳彻子,日本著名作家、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代表大使。

她的代表作《窗边的小豆豆》1981年出版之后,不仅在日本,在全球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截至2001年,日文版累计销量达938万册,成为日本历史上销量最大的一本书。

该书已被译成了33种文字,介绍到世界各地,英文版在美国出版后,《纽约时报》发表了两个整版的书评文章,这一“殊荣”,不仅在她之前没有人获得过,在此之后也没有第二人。该书的英文版仅日本国内销量就达70多万册,至今无人超越。

生:默读。

交流。

师:你感觉这个作家怎么样?

生:回答

3、师:出示作者广获好评的文字。

再也没有比她更了解孩子的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主席JamesP.Grant

1984年,联合国的官员在读完英文版的《窗边的小豆豆》后,认为“这个人这么了解孩子的心理,再也没有比她更合适的人选了”,因此任命她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是继著名国际影星奥黛莉?赫本之后第7位、亚洲历史上第一位亲善大使。

《窗边的小豆豆》被评为“世纪最有价值图书”

日本有史以来图书销量排行第1名

美国、中国、日本、英国等40国中小学生与教师“最喜欢图书”

三、了解主要内容

这样一位大作家,在这本书中,到底写了怎样的故事呢?让我们先来读读这本书的内容简介。(板书:了解主要内容)请打开书的封页。自己读一读吧。

出示课件:《窗边的小豆豆》讲述了作者上小学时的一段真实的'故事。作者因淘气被原学校退学后,来到巴学园。在小林校长的爱护和引导下,让一般人眼里“怪怪”的小豆豆逐渐成了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孩子,并奠定了她一生的基础。

讨论:你读懂了什么?(指3生说)

你还想知道什么?(指3生说)

总结:学贵有疑。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开始我们的阅读之旅吧。

四、诵读精彩片断

老师已经读完了这本书。在读的过程中,发现一个地方特别精彩。请打开书本的第140页。巴学园历史上唯一的一次演出机会小豆豆因为种种原因没能参加

引导生找到片断。同时课件出示。

小豆豆成了孤零零的一个人,她走到校园里,赤着脚跳起了“小豆豆式”的芭蕾舞。随心所欲地跳舞,心情真是愉快。小豆豆一会儿扮成天鹅,一会儿扮成风,一会儿又扮成奇怪的人,一会儿又装作是树木,在空荡荡的校园里,一个人跳了很久很久。

请同学们用心读读,你能读出什么味道?

大家互相交流一下  引导生交流。

引导学生感情诵读本片断。

总结:在读书中,遇到这样的精彩片断,反复诵读,可是积累语言的好办法。(板书:诵读精彩片断)

五、书写批注

请同学们打开书本的第149页。引导生找到片断。同时课件出示。

这段文字是小豆豆放学路上听到正南的妈妈呼唤正男的声音,正南因为是朝鲜人受到别人的嘲笑,所以的他的妈妈会在放学时担心他而找他,请同学们用心读读,你能读出什么味道?出示课件

正男妈妈的声音,有一种异样的焦虑感,仿佛夹杂着某种不安,拖着长长的尾音。她的声音有时会被旁边通过的电车声淹没,但这句“正男!“的叫声,是这么寂寞,如泣如诉,让人只要听过一次,就永远难以忘怀。

同学们,老师读到这段文字,被深深地震撼了。于是,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自己的感悟。(课件出示自己的批注)自己诵读。

演示课件中我的批注图片。边演示,边讲解:在整本书的阅读中,老师始终笔不离手,读到优美的句段,就画出来;读到打动我的地方,就写下自己的感动;读到吸引我的地方,也作出批注。(板书:书写批注)这样,越读就越深刻。

其实,同学们刚才的交流,就是你的读书感悟,在书中你读的文字旁边记下来,也就是你的批注。

总结:同学们,读书贵在思考!阅读时,及时记录下自己的所思所想,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样,我们就会越读越有收获。

六、做读书卡。

同学们,阅读时,除了做批注,还可以做读书卡。课件播放读书卡的内容。引导学生课后完成读书卡。

七、课堂小结: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颗高尚的心灵对话。打开一本书,就是打开了一个世界。是的黑柳彻子也是这样期待的:(课件出示黑柳彻子在后记上的一段话)让我们和她对对话吧。生齐读。

虽然巴学园已经不存在了,但在大家读这一本书的一瞬间,巴学园仿佛又恢复了过去的样子。能够如此,真让我感到无上的快乐。

师:凯勒曾经说过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祝愿同学们走向《窗边的小豆豆》,和她成为朋友,感受黑柳彻子童年的快乐。

课文背影的教学实录

一、导入新课

师:有一篇题为《儿子眼中的父亲》的文章,流传甚广,我们一起来看看。(点击课件)

儿子眼中的父亲

7岁:爸爸真了不起,什么都懂!

14岁:好像有时候觉得也不对

20岁:爸爸有点落伍了,他的理论和时代格格不入。

25岁:老头子一无所知,毫无疑问,他已陈腐不堪。

35岁:如果爸爸当年像我这样老练,他今天肯定是个百万富翁了。

45岁:我不知道是否该和老头子商量商量,或许他能帮我出出主意

55岁:真可惜,爸爸去世了,说实话,他的看法相当高明。

60岁:可怜的爸爸,您简直是位无所不知的学者,遗憾的是我了解您太晚了!

师:看了这篇文章,你明白了什么?

生1:我明白了对爸爸的看法随着年龄的变化而不同。

生2:我明白了有些东西,失去了才懂得它的珍贵。

师:确实如此啊,虽亲近如父子,但有些东西,只有在时过境迁以后,才看得更明白,懂得更深刻。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的著名散文《背影》,看他是如何理解父亲、领悟父爱的。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指导学生整体感知。

1、你知道了些什么?

2、本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几十年来为人们所传诵。我今天也想听听同学们的真实感受,你能用我觉得这样的句式来说一句话,谈谈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看法吗?

生1:我知道文章写了父亲在车站为我送行这件事。

生2:我知道作者那时候的家境很不好。

生3:我知道文章写了四次背影。

师:哪四次背影,你能给我们找出来吗?

生:第一次是在文章的开头我最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第二次是父亲为我买橘子时的背影,第三次是父亲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的背影,第四次是我收到父亲的来信,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到了父亲的背影。

师:他说的怎么样?生:很好

师:哪位同学能谈谈对这篇文章的看法?

生1:我觉得文中的父亲很慈爱。

生2:我觉得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一幕很感人。

生3:我觉得儿子首先对父亲不太理解,后来才懂得了。

生4:我觉得文章的语言很朴实。

生5:我觉得文章特别令人感动。

师:同学们知道的挺多,也很有自己的见解。对这篇文章,你还能提出自己的疑问吗?(点击课件)

三、合作探究

1、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和个人的感受,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2、小组讨论交流,对提出的问题筛选、整理,思考问题是否有价值。

学生合作讨论,把问题写在纸条上,教师巡视,收集问题,在实物投影仪上展出。

问题举例:

1、作者为什么选择背影这个特定的角度?

2、这篇散文突出背影的写法对我们写作有什么启示?

3、文章为什么要以背影为题?

4、文章写父亲的背影放在什么样的'特定环境中?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5、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父亲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6、父亲买橘子那样费劲,为什么还坚持自己去,不让儿子去?

7、文章为什么把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写的那么详细?

师:同学们的思维很活跃,所提问题很有思考价值。老师发现,同学们的问题多与背影有关,我们就从背影入手分析,好吗?文章为什么要以背影为题?为什么要详写父亲的背影?这对我们写作有何启示?请大家紧靠这些问题,再看课文,深入探讨。

学生分小组继续探讨。

全班交流:

生1:文章以背影为题,是因为背影是文章的线索。

生2:还因为父亲的背影感人至深,最能体现父亲对儿子的爱。

师:文中哪一次背影写得最详细?

生:望父买橘的背影。

师:哪位同学能找出描写父亲买橘背影的句子给我们读一读?(点名学生朗读,找出后全班齐读)

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背影?

生1:这是一个伟大的背影。

生2:这是一个艰难的背影。

生3:这是一个凝铸着父爱深情的背影。

师:为什么背影凝铸着父亲的深情呢?你能结合词句具体说说吗?

生4: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中蹒跚表明父亲腿脚不灵便,还穿过铁道为我买橘,很不容易。

生5:我认为慢慢探身下去中的探字用得好。写出了父亲小心翼翼的样子。

生6:文中一连串的动词如爬、攀、缩、微倾都写出了父亲买橘子的艰难。可他坚持自己去买,只想尽心尽力为儿子做点事。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这段描写除了写父亲的动作,还写了什么?

生:衣着。

师:结合文章的内容,你能从父亲的衣着上发现什么吗?

生1:用了三个布字,说明父亲生活很艰苦。前文说父亲赋闲、变卖典质、还了亏空、借钱办丧事,都能证明这一点。

师:你能联系前文的内容来理解,很好。

生2:父亲自己穿得很朴素,但给儿子做的是紫毛大衣。

师:你读书很仔细,真的不错。

生3:父亲的衣着描写里还有两个黑字,那是因为祖母去世,家中光景惨淡,祸不单行。父亲的心情是沉重压抑的。

师:在这种特定的背景下,父亲还能无微不至的关心着儿子,就更令人感动了。同学们,知道作者为什么要把父亲的背影写得这么详细了吗?

生:背影真切地体现了父亲的慈爱、艰难和努力,是父爱的缩影,最能突出文章的中心。

师:你总结得很好,背影浓缩着父爱深情。儿子看了父亲的背影,有何反应呢?

生: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师:这是一段感人至深的文字,谁能有感情的给我们读一遍?老师给他配点音乐。

一生配乐朗读(生鼓掌)评点

名家范读(师放录音)

师:同学们,这段文字这么感人,可作者的语言有华丽的辞藻、有生动的修辞吗?

生:没有,语言朴实,但特别感人。

师:你还能从文章中找到朴实而感人的句子给我们读一读,并作点简要的分析吗?

生1: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这是父亲怕我太伤心给我的宽慰。

生2: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父亲细心的照顾我,不辞辛劳。

生3: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父亲怕我路上口渴,为我想得很周到。

生4: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考虑再三,还是放心不下我,决定亲自送我。

生5: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父亲的背影刻在我心里,我对他有着深切的思念。

师:文章正是运用朴实的语言,展现父子间的深厚情意。(师小结,板书)

背影父子深情流泪

师:同学们,血浓于水,亲情无价,父母之爱,是人世间最伟大、最无私的情感。遗憾的是很多人在拥有它的时候没有发觉。这种爱,可能并不惊天动地,它也许就是床头的一件衣服,放假回家时的热腾腾的饭菜,也许是一件特殊的礼物,也许是一次风尘仆仆的看望,也许仅是一个鼓励的眼神作为一个热爱生活、热爱父母的人,你感受到了吗?你有过被父母感动的记忆吗?想一想吧!谁愿意把你的幸福和我们一起分享呢?

生:讲述感人的故事(教师放《二泉映月》的背景音乐)

师:参与讲亲情故事(有学生眼含泪水,有人小声低泣)

师:同学们,世间的爱千万种,惟有父母之爱最无私。时间的长河可以带走一切,但带不走父母的爱。这爱留在我们的心中,时刻温暖我们的生命历程。

四、自由实践,把这节课的收获加以整理

师:学过这篇文章后,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发现?

生1:我懂得了父爱的伟大。

生2:我知道了一些日常小事,看似很平淡,但细细体会,能感觉父母对我的爱。

生3:写文章要详写那些最能突出中心的细节。

生4:文章的语言不一定要辞藻华丽,朴实的语言也能写得很动情,很感人。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背影》,感悟了亲情。让我们在享受亲情的同时,珍惜它,回报它,最后请同学们欣赏歌曲《父亲》再次品味亲情,读懂父爱。

下课!

课文《观潮》的教学实录与评析

一、教学设计说明

(一)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积极学习

学生的语文能力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习得的,不是老师教会的。所以语文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愿学、乐学,才能真正提高学习的实效。我们在设计教学时,牢牢地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并且力求在各个教学环节中体现出来。比如朗读课文潮来时这一段,我们设计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要读得让其他同学也能喜欢这些句子。这样处理朗读,学生就会读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也更加有兴趣。改变了以往那种不管学生有无兴趣,都必须按照教师所提的要求进行朗读的被动局面。还比如学习新词,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天经地义。可是设计中我们让学生当老师,老师当学生。学生既然都会读,而且都愿意领读,那为何不能让他们当老师,教师来作学生呢这种角色的转换,所得到的效果可能远远胜过学生被动跟读的常规做法。

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还应该体现在让全体学生参与学习上。语文课上训练不能只面向个别尖子学生,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是课堂的主人。所以教师必须仔细考虑所设计的教学环节的难易度,以便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学习的可能。课堂上的练习,听课文写词语的练习,朗读背诵课文的练习,包括最后的说一段话练习,都是全体学生都能参与的,体现出面向全体的思想。

(二)注重积累和运用,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

如果学生上完《观潮》只了解了钱塘江潮是怎么回事,那么这堂课就成了地理课。语文课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应该只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应该借助课文内容,设计各种语言训练的情境,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我们比较注重课文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比如课文语言的积累,我们通过各种形式的大量的朗读,让学生熟读成诵,从而使学生在读懂理解的基础上,比较轻松地达到积累课文语言的目的。

对课文中的新词,我们改变了以往一开始先集中教新词语的做法,而是渗透在读课文的过程中,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有机地让学生进行理解。在读完课文后再让学生根据意思说出词语,然后通过朗读让学生加深记忆。这样教学词语不仅节约时间,也十分有利于学生对词语的积累。

词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因此教师教学词义时就要有这种意识,尽可能考虑如何让学生学会运用。这堂课中人声鼎沸和闷雷滚动两个词语的教学设计就力求体现出让学生会运用的思想。教师先在课堂中创设出具体情境,然后让学生根据情境运用课文中的词语来概括。这样教学词语,无疑为学生以后运用这些词语搭了一级台阶。不仅解决了意思理解的问题,更为学生以后的独立运用作好了准备。

从学习语言的心理过程看,积累和运用是两个不同层次的学习水平级。如果能创设新的情境,将学过的词语、句子用一用,给学生有语言实践的机会,这样对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对学生语言的发展极有意义。这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了一个综合运用本堂课学过的部分词语、句子的练习。由于不是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灵活运用学到的词句,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这个练习设计是比较成功的。

(三)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注重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最有兴趣的是在第一课时。可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往往是第一课时扫除生字新词,读懂读通课文,教学的重头戏是在第二课时上。从教学的实际效果看,往往是第一课时逛西湖,第二课时打老虎;从学生的兴趣看,实际上是错过了学习课文的最佳时机。因此如何优化第一课时的教学,提高第一课时的教学效率,很值得研究。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教学中我们将这一段作为教学的重点,并且安排在第一课时教学,以期先声夺人,从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我们是这样安排课时的:

第一课时: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情形,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语句。熟读成诵部分语句。

第二课时:先用一小部分时间来读懂理解潮来前和潮来后几节课文,然后将大部分时间放在积累和运用课文的语言文字等训练上。

事实说明,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最大收获是第一课时的教学效率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增强了。

二、教学实录与评析

(一)初步谈话,理解课题

师:今天,我们一块儿来学习第23课:观潮。课文写的是哪儿的潮

生:(齐答)钱塘江大潮。

师:钱塘江在我们祖国的浙江省,远离你们可爱的家乡云南有好几千里。如果说云南的石林举世闻名,那么浙江的钱塘江大潮就可称为天下奇观了。

(板书:天下奇观)

师: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生:观潮的观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的观

师:快请教一下字典,查查是什么意思。

(学生)

生: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

师:那么奇观的意思呢

生:奇观就是奇特的景象。

生:奇观就是奇异的景象。

师:谁能说说天下奇观的意思。

生:天下奇观就是世界上奇妙的景象。

生:天下奇观就是天底下奇异的景象。

师:回答正确。

[观潮和天下奇观都有一个观字,但意思却不相同。教师及时抓住这个观字,让学生,不仅理解了观的意思,而且有利于学生养成的习惯。在理解词语的过程中,先理解观字,再理解奇观,最后理解天下奇观,由字到词,一层进一层,显得很扎实。]

(二)检查预习,反馈交流

师:昨天,你们回家预习了课文,自己再把课文读一遍,一边读一边想,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学生自读课文)

生:作者先写潮来之前,再写潮来之时,最后写潮过之后。

(三)观看录像,感受情景

师:学得真不错,你们对钱塘江大潮一定很感兴趣吧有没有见到过

生:(遗憾地摇摇头)没见过。

师:别遗憾,我呀,把这大潮给录下来了,想不想看

生:想。

师:我们就一块儿来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一下这一天下奇观。

(学生看钱塘江潮录像,不时发出惊叹声。)

(四)突破重点,指导朗读

师:刚才录像里潮水的景象,咱们课文里也有,在哪儿呀

生:课文3、4自然段。

师:自己读读3、4自然段,你觉得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特别喜欢的,就努力地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儿读给大家听。

生:(自由读)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学生可以读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也更加有兴趣。]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师:读得不错。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越来越

生:激动。

师:读出这种感觉来。

生:(齐读)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师: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多么壮观!你们能读出壮观的感觉吗

生:(分组比赛读)

生:(齐读)

[用各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既能帮助理解,又能帮助记忆。]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师:喜欢这句的举手。

(学生全体举手)

师:(举手)再加上我一个,我也特别喜欢。多精彩的语句呀!不过,要把它读好还真不容易。你们在下边也再准备一遍,待会儿我们来比赛,看谁把这种雄伟的气势给读出来了。

(指名学生个别赛读,教师加以鼓励,并与学生一起为朗读进步者、优秀者鼓掌。)

师:你们读得真不错,能让我试试吗

(学生高兴地点头叫好。教师朗读这一句。学生热烈的掌声响起。)

师:谢谢鼓励,该你们了,让我为你们喝彩,行吗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师:棒极了!

[教师转变角色,作为学生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改变一种形式进行朗读示范,使学生感到亲切,融洽了师生感情。加上适时地对学生进行鼓励,使学生愿读、乐读、爱读,极大地激发起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生:我特别喜欢这句。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师:闪雷滚动的声音是什么样儿的谁来学学看。

生:轰隆隆隆

师:还学得真像,雷的声音比较的沉闷,我们一起学学看。

生:(一齐模拟)轰隆隆

师:这声音作者用哪个词来形容

生:闷雷滚动。

师:课文中用这个词语来形容潮水的声音,用得多形象啊!我们一块儿来读读这个句子。(学生齐读)

师:读得真好,再来一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学生闭眼齐背)

[熟读后紧接着让学生背诵,强化一下记忆,将课文的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生:我特别喜欢这一句。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师:人群又沸腾起来。看到那条白线,人们怎么沸腾的咱们来演演看,好吗

生:好!

师:准备,开始!

生:(跳着,叫着,挥舞着手,有的喊:噢!有的喊:快看,潮来啦!)

师:沸腾了!刚才这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形容,就在这个自然段里。

生:(齐答)人声鼎沸。

师:来,我们读出这种沸腾的感觉来。

生:(齐读)

[让全体学生用具体生动的'表演来体现对沸腾这个词的理解,然后又从这一情境中巧妙地引出另一个词语人声鼎沸,从概念到形象,又从形象到概念,这样学词语学生印象深刻,理解正确,也便于今后运用。]

师:把出现白线和白线横贯江面这两个句子连起来读读。

生:(齐读)

师:这些语句写得多精彩!正如课文提示中所说,作者把钱塘江的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有色,使人如临其境。

(五)听听读读,体会顺序

师: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师: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师读生听: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生:(动笔在练习纸上填写)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教师用投影打出一位学生的作业,集体反馈校对。)

师:发现没有,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潮水的

生:作者从远到近描写潮水。

师:是啊!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来描写潮水的变化。来,王老师和你们一块儿读读这段话,再来体会一下。

(师生齐读这段话)

师:现在,我只留下括号中的词语,你还能说出刚才那段话吗

(学生自由准备背诵)

师:能行的起立!

生:(全体起立)

师:真有信心!给你们配上录像好吗

生:(兴奋地点头)

师:配着录像,让我们带着对钱塘江大潮的无限赞叹之情来背诵这些描写潮水的精彩语句。

生:(有感情地看录像背诵)

师: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先读后背,先扶后放,先分解再综合,最后学生水到渠成,很轻松地将这一段课文背诵下来。这样达到了及时将学到的精彩的语言积累起来的目的。]

六、创设情境,运用语句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个自然段里,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

生:想!

师: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

(学生跃跃欲试)

师:形容人的说话声,喊叫声,欢呼声,如锅中之水,一片沸腾。

生:人声鼎沸。

师:风和浪都很平静

生:风平浪静。

师:形容水面辽阔,远处和天似乎连接在一起

生:水天相接。

师:形容同时出发,同时前进

生:齐头并进。

师:山上的岩石和土壤塌下来,地也裂开来,形容声音很响很响

生:山崩地裂。

师:形容气势很大

生:(一时说不出,有个别学生答白浪翻滚,师提示浩浩荡荡)

[这个复习词语的方法有两个特点。一是根据词义说出词语,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词义的理解;二是用比赛的形式,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师:谁来当小老师,带着大家把这些词语读一遍。

(学生纷纷举手)

师:都想当老师,那看来只有我当学生了。

生:领读,师跟读。

[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天经地义。可是王老师却让学生当老师,自己当学生!学生既然都会读,而且愿意领读,那就不妨自己来作学生。这种别出心裁的形式,得到的效果可能远远胜过常规的读法。这样做表面看只是一种简单的角色变换,然而从深层次分析,可以反映出教师对主体意识的深刻认识。]

师:看得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会不会用了呢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我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师出示一段话: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一浪一浪()。湖水声犹如(),海堤上尽管(),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的地方。

(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一代表发言。)

生: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风平浪静)。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像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一浪一浪(像千万匹白色战马)。潮水声犹如(山崩地裂),海堤上尽管(人山人海),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很远)的地方。

(师生共同评价)

师:这个词语用得真有水平。

生:可以填一浪一浪(浩浩荡荡),一浪一浪(齐头并进)。

生:可以填一浪一浪(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一浪一浪(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生:可以填一浪一浪(漫天卷地地涌来)。

师:真有水平,第5自然段的语句也能用了!

师:人山人海这个词的运用有问题吗

生:(思索)应该用人声鼎沸,因为后边写的是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所以应该和声音有关。

[这段师生共同评价非常精彩。教师没有满足于让学生填写正确,而是鼓励学生发挥聪明才智,在同一个括号内运用不同的词语,对于运用正确的予以肯定,运用错误的加以纠正。既体现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又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

师:每个人再练习说这段话。

(学生自由说这段话,进行巩固)

[整个练习过程中,先让学生讨论统习,再指名个别学生交流,然后师生评讲指导,最后再让每一个学生自己练习说话。虽然整个环节占用的时间比较多,但是训练很扎实。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学习,让每一个学生都有练习的机会,这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追求的目标,应该大力提倡。]

师:今天,我们如临其境,观赏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我们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理解并积累了好些语句,还学着用了用。你们学得真棒,那作者为什么还要写潮来前,潮过后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附板书:

潮来前

雄伟壮观

观潮潮来时

如临其境

(钱塘江大潮)有声有色

潮过后

天下奇观

总评:

这堂课在教学中主要体现出以下一些教学思想。

一、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体现得十分清楚,教师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整堂课中,教师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主要通过学生自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并且在训练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意识也比较强,经常转换角色,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使课堂气氛更加和谐,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学习的效率也随之得到提高。

二、整堂课充分重视朗读和背诵的训练和指导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课堂中教师就是应该抓住机会,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让学生自己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课文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并且帮助学生积累课文中好的语言材料。熟读自然就能成诵。好的语句读熟了,有意识地让学生背背,强化一下记忆,可以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很有必要,也很值得提倡。

三、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注重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注意创设情境,给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

学过的词语句子让学生用一用,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对小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言极有意义。王老师在这堂课的最后,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一个综合运用本堂课学过的部分词语、句子的练习,因为难度不高,所以每个学生都能参与。由于不是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灵活运用学到的词句,各种层次的学生能根据自己的水平填写出词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所以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特别高。学过的词句理解了,再试着运用运用,有利于促进课文语言的内化。这样的练习在语文课中应该大力提倡。

四、恰当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为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服务。这堂课采用了录像手段,第一次让学生感受观潮时的气氛,第二次让学生边看录像边背诵,既帮助学生理解,又能促进记忆。教师还多次使用了实物投影,打出了学生喜欢的句号指导朗读,打出学生书面练习的结果加以评点,对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了实实在在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