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短句

手指的联想图形创意(手指联想创意图形设计)

手指的联想图形创意(手指联想创意图形设计)

图形创意的思维基础

联想,是创造力的源泉,人类即是在联想之中不断获得新的发现,从而不断发明创造。

是从一事物的观念推想到另一事物的观念,有人称之为“观念的联合”。

联想的四种形式:形象联想、意象联想、相反联想、因果联想。

书 名:图形创意

作 者:陈珈,戴秀珍

出版社:湖南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7-1

ISBN:9787535631312

开本:16开

定价:39.00元

内容简介

完整的教学体系离不开明确的培养目标和科学的课程大纲。

课程是设计教学的核心内容,无论是充满理想的教学目标还是庞大的教学体系,最终还是靠一个个具体的课程来完成。

现代意义上的设计教育一般认为从20世纪初德国的包豪斯开始,包豪斯设计教学课程体系中最闪亮之处就是它的实践性,即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

本套教材的特色正是基于课程的实验性和现场感,通过基础理论的引导,注重课程内容和课程方法的创新。

课程内容的创新主要是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学科的发展;课程方法的创新则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意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些比较成熟的设计课程中,基础理论相对稳定,课程创新也就更多地体现在设计案例、作业练习、评判标准等方面的改革上。

尤其是设计练习,我们更提倡的是加强设计过程的教学,而不是孤立地看设计的结果,过程往往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简介

陈珈,女,讲师。

2002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获学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获硕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于视觉传达设计系。

所开设专业课程包括编排基础、出版设计等。

2006年赴英、法、意参加著名设计院校的设计夏令营,进行交流与学习。

代表作包括为广东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设计的双喜牌《尊贵逸品》、《经典1906》等香烟包装,为由广东省委宣传部主办的“‘广东与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国际学术研讨会”进行形象系统的策划与设计制作。

图书目录

前言

课程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的和任务

二、教学原则和要求

三、教学方法

四、授课年限和学时安排

五、教学内容和时间安排

六、课堂作业

七、教学质量标准

八、考试安排和评分方法

九、教学参考

第一章 图形概述

一、图形的历史与发展

二、图形的定义

三、图形的特征

第二章图形创意的思维方式

一、联想—图形创意的开端

二、想象—图形创意的动力

三、图形创意思维训练

第三章 图形的形式与表现

一、观察与积累

二、图形形式的探索

第四章图形创意的手法

一、同构的意义

二、具体手法

三、课题作业

第五章图形创意的应用

一、墙面设计

二、家具设计

三、产品设计

四、服饰品牌设计

五、文身设计

参考文献

后记 书名:图形创意

图书编号:1006592

出版社:福建美术出版社

定价:48.0

ISBN:753931442

作者:翁炳峰

出版日期:2004-08-01

版次:1

开本:16开

简介:

本书是作者多年从事图形创意实践与教学的总结,全书从图形创意的概念、分类、创意思维与创意方式、组织与应用方法等方面,结合系统知识与典型案例,比较全面地介绍了图形创意的一般知识与训练过程,对于图形创意的教课与学习都应当是一部比较实用和有价值的教材。

相信该书的出版对于推动国内各高校设计艺术专业基础教程的改革与发展会起到应有的作用。

目录:

前言

第一章图形的概念

一、图形释义

二、图形的起源与发展

三、图形在设计中的重要性

四、图形语言的特征

第二章现代图形创意

一、现代图形创意的范畴

二、现代图形创意的观念

三、现代图形创意的理念

四、现代图形创意的文化

第三章图形创意思维

一、图形创意思维的对象

二、图形创意思维的主体

三、图形创意的思维实质和特征

第四章图形创意思维方式

一、发散思维

二、收敛思维

三、反向思维

四、从后思维

五、形象思维

第五章图形创意的思维方法

一、联想系列创意

二、想像组合系列创意

三、类比系列创意

四、同构系列创意

第六章图形创意的基础训练

一、特定符号的联想

二、数字的联想

三、汉字的联想

四、特定形空间的联想

五、自我形象的再设计

六、语言文字与视觉表象的转换

第七章图形创意的组织方法

一、图形的形态特征

二、图形的组织方法

三、图形的系列化设计

第八章图形创意的应用

一、主题设计

二、基础设计课与图形设计

三、专业设计课与图形设计

后记 书名:图形创意

图书编号:815950

出版社:黑龙江美术出版社定价:32.0

ISBN:753180738

作者:林家阳

出版日期:2002-02-01

版次:1

开本:16

简介:

近二十年来,中国的设计教育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东西方文化交流不断地向着更广、更深的层次推进。

中国传统的绘画基础教育和设计教育在这种背景下进行着不断的反思,我们在国际化和民族性的比较中,寻求自己设计教育的独特语言。

为此,我们推出了新世纪《交点视觉设计丛书》,为大家提供设计思考和运作的参照物,欢迎大家共同关心、共同参与。

本书从中国设计教育国情需要出发,从“基本元素练习”到“图形实践与研究”共9章22节。

其总课时的确定和安排是根据平面设计心业的教学需要而提出的。

目录:

第一周设计基本元素和形的视觉训练

点、圆、三角\/作业1

三元素\/作业2

眼球\/作业3

条码\/作业4

第二周单形元素的视觉想像

手指\/作业5

铅笔、灯管、刀片、螺钉\/作业6

水和火\/作业7

走、游、飞\/作业8

第三周特定元素的视觉想像

手\/作业9

火柴盒\/作业10

手\/作业9

人物\/作业11

鸭子\/作业12

鞋子\/作业13

第四周正负形\/作业14

第五周影子\/作业15

第六周同构图形\/作业

双形同构\/作业16

特定形空间的想像与构成\/作业17

第七周异变图形

同形异变\/作业18

不同形异变\/作业19

第八周元素的替代\/作业20

第九周图形实践

设计学院樗的联想\/作业21

设计学院建筑空间的联想\/作业22

幼儿园中班图形拼摆教学反思

中班数学活动《有趣的图形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在认识图形的基础上,使幼儿初步感知图形之间的转换关系。

2、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自制的“小路”,上面镂刻出大小不同的几何图形;供幼儿操作的图形、小筐若干;小熊头饰、小动物的家;音乐磁带等。

活动过程:

一、引入环节,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1、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发现“石头”的不同。

2、引导幼儿捡起自己喜欢的石头,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二、创设情境,引发幼儿探索、操作。

1、以小熊摔跤的故事情境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2、引导幼儿观察小路,说说小路上的坑是什么样子的,启发幼儿想办法把坑填好。

3、幼儿思考并尝试操作,教师根据情况适时引导。

4、引导幼儿发现,用几个不同形状的图形能变出一个新的图形来。

从而理解图形之间存在的转换关系。

三、伴随着音乐,幼儿和教师一同欢快地走出活动室。

活动自然结束。

有趣的图形活动反思

在认识了多种几何图形以后,在智力区我们投放了许多色彩不同、大小不同的图形供幼儿拼摆,孩子们非常感兴趣。

每天都会到这儿来利用图形拼摆出各种画面:如火车、汽车、飞机、房子、大树、小鸟等。

可是在一次游戏中,有两个小朋友发生了争吵,原因是自己摆的房子都需要一个大一点的正方形,而当时盒子中只有一个合适的,两人都握着正方形,谁也不愿松开。

于是在我的引导下,一名幼儿用两个三角形组合在一起拼出了正方形,其他幼儿看见了觉得很有意思也纷纷来尝试。

这时我突然意识到,长期以来幼儿在拼摆过程中都是用图形直接来当作物体某一部分的,如果下次三角形不够了或是长方形不够了,孩子就只会争抢。

我想应该让孩子理解图形之间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再遇到这样的问题时就可以用别的图形组合在一起来替换所需要的图形,如果获得了这种经验,孩子们的拼摆活动会更加丰富,思维也会变得灵活起来。

因此我设计了今天的数学活动:有趣的图形

此次教育活动的目标是:1、在认识图形的基础上,使幼儿初步感知图形之间的转换关系。

2、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我主要考虑到以下几点:

一、复习、巩固认识的图形

活动开始我鼓励幼儿捡一些不同的石头,并与同伴进行交流,自己的小石头是什么形状的,这样对每个图形的外形特征加深印象,为他之后的填坑活动奠定基础。

二、在玩儿中学

为了使枯燥无味的数学活动变得生动有趣,在引导幼儿捡图形的环节上我设计成捡石头要去建房子,来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以小熊摔跤的故事情景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萌发他们助人为乐的情感;创设小动物的家这样温馨的背景环境,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活动氛围;直接利用小路作为活动场所,让孩子们在边玩儿填坑的游戏中边感知图形之间的转换关系。

三、提供幼儿充分探索、尝试、思考的空间和条件。

1、在填坑之前,教师先引导幼儿观察路上的坑是什么样子的,如:是什么形状的、有大又有小。

为的是让孩子明白要想办法来获得这些图形

同时教师提出要求,引导幼儿坐在小路的两边,把身边的坑填满,不能漏洞,也不能让石头叠放在一起,这些提示语会引导着他们不断尝试、思考把坑填好。

2、路面上我所设计的坑多数都大于幼儿手中现有的图形或是没有这样的图形,一块石头不可能直接填满,这就给孩子创设了难题,促使他们想办法用多个图形拼在一起来解决问题。

可是哪些图形更合适呢

这就激发了幼儿思考—操作—再思考—再操作的过程。

3、考虑到难易程度的不同,有的坑用2—4个图形就可以拼成,而有的坑就需要更多的图形,这让能力强的和能力较弱一些的孩子都能获得成功,愿意参与活动。

四、活动中注意观察幼儿的表现,及时鼓励。

重在启发、引导幼儿尝试操作:

在幼儿尝试、探索、发现的过程中,教师观察幼儿的表现,看到好的做法及时鼓励、肯定;看到幼儿遇到困难时,启发全体幼儿共同想办法解决,并不断地归纳、总结,引导幼儿感知图形间的转换关

系。

生物地理考试自我反思

在刚刚结束的期中考试里,我犯了很多不该犯的错误.我一向语文很好,可是这次鬼使神差的,语文竟然错了很多不该错的地方.经过我的仔细反思,我想这和我阅读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78988e69d8331333363376436题目不认真有着很大的关系.这点也同样延伸到了数学和英语方面.很多计算和语法上的小错误让我丢掉了不少分数.例如:(这个我不能替你写,不知道你究竟错了什么,举上几个小例子就行,50字左右)我知道老师对于我有着很大的期望,可是我还是没有考好.对于这点我感到十分抱歉.但是既然犯了错误就要改正,所以,通过考试我也想了很多以后一定要学习的东西.首先我要改掉考试不细心读题目的坏习惯.有时候我往往看着题目前面就顺手把后面的问题写上了,但是却错了很多.这也许也和答题技巧有关系.总之,通过以后的练习,我一定要在考试的过程之中认真审题,自习读题,把题目看准、看好.时间允许的时候要多检查几遍,绝对不允许自己再犯类似于这样的无谓的错误.其次,我还要加强语文、数学、英语三门主科以及政治、历史、地理、生物和物理的习题强化.通过考试,我终于明白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平日大家都聚在一起做一样的题目,感觉不出来有什么明显的差异.可是一当考试,才发现原来那么多考试题目是我从来看都没看过的(你就先编着吧).只怪自己买的练习题做的少.不能允许自己再继续这样下去,所以,我一定要加倍努力,从这次考试之中汲取教训,增加力量,为下一次考试做好准备,打好基础.考试技巧贵在练习.生活之中,我还要多多加强自己的练习和复习,考试之前制定周详的复习计划,不再手忙脚乱,没有方向.平日生活学习中学会积累,语文积累好词好句,数学也要多积累难的题目,英语则是语法项目.对做完形填空等练习题也是提高英语的好方法.期中考试毕竟不是期末考试,我还是有机会的.下一次考试,我要更努力,争取不让老师、家长和同学们失望.不让自己失望.对于各科老师,我希望老师不要对我失去信心,虽然我这次考得并不理想,但是我相信自己的实力.下一次考试,我一定会努力的!PS:这位同学,只是我现写的,不太好请见谅.

急求 冀教版初中美术说课稿 面试用啊 定重谢

去“精品教师”上边看,

(百度搜下“精品教师”四字,第一个就是)

很多美术说课,也有全册

如果改版了-看右边-他的文档(4444)-中意就抄下来

如何提高小学美术课堂趣味性教学

新的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按学习方式把美术课程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大学习领域。

美术教师如何在新的课程改革中,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魅力呢

笔者认为,只有不断创新的美术教育,才能展现美术学科的独特魅力。

给学生一片自由的想象空间,最大潜力地挖屈他们内心世界的艺术美,进而来培养学生的艺术综合能力。

一、教学方法要灵活,与生活并行,课堂中感受与众不同的快乐 听过许多特色的展示课,课堂表面的热闹非凡、花枝招展,难道这就代表了让学生体会到美术课的快乐吗

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趣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所以,我们在知识的传授中应该充分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高兴还是冷漠呆滞,对学习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对学习的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这种关注应有机地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更要关注学生在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不能拘泥于教材。

教学有法,亦无定法,贵在创造,妙在灵活。

对于外来经验,教师应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借鉴、运用、发展。

对不同的教材可采用不用的方法,让学生对教师的教法常有一种新鲜感,以引起学生求知的兴趣,让美术课更接近生活。

二、鼓励、引导学生创作方法要多变 感受与众不同的快乐创造性思维训练能有效地开拓和更新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具有明显的效用性,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为美术课堂练习注入了新的活水。

低年级学生较侧重联想训练法。

方式一:图形联想训练。

教师在宣纸上用各种颜色晕染形成肌理效果,让学生展开想象,说说纸上变出了什么

有的学生说变成岛屿,有的说变成老鹰、鹿角还可以利用图形让学生进行大胆想象:如白色的背景上画上几个五彩的小圆圈,由此让学生展开联想:由这张画你会想到什么

有的学生说:天空上放飞热气球;有的学生认为,这是绿色的海洋里鱼娃娃们吐的小水泡这样,让学生展开联想的翅膀,尽情想象,去享受图形的变化带来的快乐。

方式二:添画联想训练。

教师提供一些不完整的线条或图形,让孩子们大胆地进行联想添画、补充画面,比比谁完成的作品更生动、更有创意

小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的年龄阶段,他们有丰富的想象力,能想到成人不能想到的东西,如奇形怪状的建筑、五颜六色的天空、漂亮的精灵等世界上不可能存在的事物或没有见过的东西,他们的这种创造能力是不可多得的。

现代社会正需要这种不拘于格的创造意识,需要孩子们把想象运用到创造上,而美术被公认为是培养创造力最具成效的课程之一。

三、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在活跃的氛围中体会美术学习的乐趣 在玩的过程中享受快乐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教师要积极鼓励孩子进行探索性玩耍,创造玩的条件,使其享受玩带来的快乐,将枯燥的知识转变为有趣的游戏,如智力抢答、讲故事、变魔术等。

在书中看到一位老师的《色彩的世界》一课是这样导入的:课前,教师在桌前放了一杯无色的水,调动了孩子们的好奇心,教师以魔术师刘谦的形象出现,搅动杯中的无色水,谁知水在老师的搅动下慢慢散开变出很多种颜色,让学生初步体验色彩变化。

像这样的导入,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丰富了他们的想象力,让他们感到无比快乐,从而使我们的教学目的得以实现。

除此之外,在学生艺术创作的实践中,我们还可以换换环境来教美术,而不一定让孩子仅仅在教室这个单一的环境中创作。

教师可以引导性的,让他们自发地组织、设计、分工、讨论,可以在音乐室、实验室、操场上、校园里,有条件的甚至可以到学校附近的乡间或小溪边,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寻找美术、参与美术活动,让学生走进美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享受美术的快乐,表达个人的情智,获得审美体验。

四、美术教学中材料利用的多样化,尝试多角度的个性组合小学生兴趣的稳定性较差,如果提供的工具材料是单一的、固定的,久而久之,会使他们感到乏味,降低学习积极性。

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改变拓展工具材料的新鲜性和独特性,引发学生兴趣。

要积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可利用的材料,引导孩子从多角度去联想和制作,逐步养成从多思路创作作品的好习惯。

如学习《装饰画》一课,有的学生带来了麦杆、稻草、麻绳、鹅卵石,有的带来了匾、贝壳,纽扣、啤酒瓶,有的还带来了各种各样的花瓣、花生壳、废纸板通过粘贴制作,一个个别具风格的装饰画就这样诞生了。

又如第五册《植物籽粒拼图》的教学,提早让学生收集各种植物籽,包括小的饰品(纽扣、珠子等)。

在教学中,学生就可以自由地去粘贴图片,获得学习的乐趣。

在平时的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善于选用生活中的废弃材料,增强变废为新的创新意识,如把生活中常见的废纸板制作成个性化的镜框、小画夹等手工作品;并且还可以启发孩子多角度地去思考利用这张废纸板,如用彩绘的形式、水粉画装饰的形式、线描的形式。

作为新课程下的美术教师,应该注重所学知识的滚动性,培养孩子把书本知识用活的意识,把课堂上的知识延伸到课外。

如上《植物写生》这堂写生课时,发给孩子不同的植物种子宝宝,让孩子们当一回农民伯伯,体验植物宝宝生长的乐趣,并且要求孩子们把每个阶段植物的不同变化描绘下来。

这就是生活中的美术,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体验和感悟,在体验感悟中又发展了新的情感、能力和觉悟。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要让创新的火花在课堂中不断地闪现,让我们的美术教学永远充满生机与活力,让孩子们尽情地享受着美术带来的魅力,这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

五、利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后的课堂教学对学校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了良好的支持。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直观地感觉教材,有利于重、难点的突破。

学生们喜欢活动的画面,有趣的情节。

而多媒体的直观具体、变换灵活,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正符合学生的要求,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想象力,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

这种学习方式就需要老师充分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凭借自身的感受、观察、思考、体验、发现、讨论、搜集、尝试、反思等学习完成学习目标。

把思维和表现的空间交给学生,让学生摆脱教师和课本的思维圈子,在美术的天地里展开联想的翅膀。

六、教师现场示范的时机选择 教师课堂示范的内容与形式有了恰当的安排,示范的时机就显得极为重要了。

同样的内容、同样的形式,示范的时机不对,仍然会阻碍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

曾在书上看过一位教师上《梦中的我》,开始用动画导入,引出梦的话题,然后引导学生追忆梦中的我,最后指导学生描绘梦中的我。

经过前两个环节的引导、挖掘,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他们争先恐后地用语言、动作来描述自己梦中的情景,想象如小鸟一样在蓝天上自由自在飞翔。

到第三个环节指导学生描绘梦中的我时教师:老师昨天做了一个有趣的梦,说给你们听听,好吗

(教师讲述自己的梦,同时出示描绘梦的范画,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要实现梦想必须持之以恒地努力。

教师引导学生评析范画,指导学生描绘梦中的我。

很显然,这节课学生的作品全是教师的梦。

美术课堂中教师示范时机往往是因课而异的。

如曾看过一位低年级教师这样示范:老师最喜欢多啦A梦了(在黑板上画出多啦A梦),你知道它有哪些本领吗

你还想赋予它一些更加神奇的本领吗

生1:成为大厨师。

师:好,老师给它带上厨师帽。

(教师示范:画上帽子)生2:成为歌手。

师:不错的想法。

谁愿意帮多啦A梦手上画个话筒呢

(学生画,教师帮助修改)生3:成为超人。

师:这个想法太棒了。

你会给多啦A梦穿上超人的斗篷吗

(学生画)这里的教师示范犹如一根导火索,点燃了学生技能与情感的火焰,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教师在课堂现场示范是最直接、最具体、最直观、极有效的教学方法。

如教学中国画时,对墨色浓淡的调配、用笔用墨的方法、色彩的配置、干湿的衔接等等,教师在课堂上亲自挥笔做具体详细的示范指导,学生目睹了作画的关键,则心领神会。

学生在练习中还会不时提出作画的种种问题,教师均当场示范,其效果远远超过任何口头上的解答方法。

教师不可能在所有需要示范的教学环节中都现场作画,这就需要课前准备好恰当的范画作品,有效地启发、引导学生学习。

如:教学命题画、想象画或设计创作时,为了打开学生的创作思路,可以事先准备相关的范画,并将创作的体验、构思的方法及技法讲授给学生,从而引导学生由此及彼、触类旁通,逐步学会创作和设计的方法。

不仅展示了多幅美观的构图范画,还可展示几幅构图不恰当的范画,多幅相比,逐步淘汰,最后剩下最完美的一幅。

这种比较式示范,一方面向学生揭示了一些容易走的弯路和常犯的错误,另一方面,在比较中使学生对美术作品鉴别有明确的认识,提高学生艺术鉴赏水平。

总之,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美术教学的教学方法有多种多样,只要我们认真地把握好学生心理特点、教学内容的侧重点、教学过程的创新性,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机会,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体验学习的乐趣,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施过程中要深入渗透新的课程理念和目标意识,善于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扬长避短,勇于创新,才能不断改进和完善美术教学,提升美术教学的魅力。

让创新的火花在课堂中不断地闪现,让我们的美术教学永远充满生机与活力,让孩子们尽情地享受着美术带来的乐趣,这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

[1]相毅敏.新课程教学设计美术义务教育段[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1.[2]谢正斌著.你会教孩子吗.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7.[3]陈忠进.美术培训的教学方法之我见[J].引进与咨询,2005,4.

幼儿绘画五指树活动反思

活动目标:1、尝试用手掌的外形描画树干并添加树枝、树叶,表现树的基本特征。

2、感受描画手掌、添画的乐趣。

活动重点:尝试用手掌的外形描画树干并添加树枝、树叶,表现树的基本特征。

活动难点:添加树枝、树叶,表现树的基本特征。

活动准备:油画棒,范画一幅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变魔术,激发幼儿兴趣,初步了解树的基本特征。

教师在纸的中心描画出张开的五指的轮廓。

你们猜,老师能把手印变成什么呢

幼儿猜想。

在手印上添画树枝、树叶,引导幼儿观察并不断猜想“变成什么了”(添画花朵,开花的树。

二、基本部分

1.欣赏范例并讨论,进一步了解树的基本特征。

你觉得这棵树的画法和其它树的画法有什么不同吗

(这棵树是用手掌当树干画出来的。

根据幼儿的回答,请个别幼儿张开五指再次画树干,并和幼儿一起在树干上添画美丽的花纹。

树除了树干,树上还有什么

(引导幼儿知道树由树干、树枝、树叶组成。

要使树长得好,树枝、树叶应该画得多还是少呢

2.幼儿在美术画册上绘画,教师指导。

边画边提醒幼儿:印画时左手尽量分开,不移动,不要遗漏某个部分树枝要渐渐变细,还要添画花或果子,画面丰富。

三、结束部分

作品展示,互评。

延伸活动:继续进行手掌印画活动“百变的手”,增加绘画的趣味性。

四、反思

在幼儿的眼中,每一根线条都充满了生命。

如他们看到一根直线,会说那是一条爬动的蚯蚓,看到一条弯线,会说那是妈妈笑眯眯的眼睛。

线条是最幼稚的造型语汇,所有孩子的第一笔都是由线条来表现的。

线描画不但可以培养幼儿的绘画兴趣,还可以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表现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活动中,教师先让幼儿欣赏冬天树叶飘零的树木,然后引出为“树妈妈”设计服装。

接着用拟人化的口吻请出直线、波浪线、锯齿线、螺旋线、弧线等线条宝宝和部分图形宝宝,然后欣赏黑白画《树》。

教学中,教师寻找了大量的作品欣赏,让孩子通过多媒体,进行生动、有趣的图片资料欣赏,在欣赏中让幼儿感受线描画的独特魅力,让幼儿体会到:没有其他颜色,黑白画也可以这么美,从而了解与以往截然不同的色彩感受,并产生画一画、创作一幅的兴趣。

而树的形态,我们通过散步、欣赏等活动就能了解树所呈现的结构、树的不同形态特征等,因此幼儿对树基本特征有清晰具体的认识,为创作打下基础。

为了使能力弱的幼儿能够看清楚如何起笔落笔画出树的基本结构,教师可以示范画树干,也可以请能力强的幼儿示范画出不同形态的树。

活动的重难点是请幼儿用点、线及简单图案有规则地装饰树,教师给幼儿欣赏的图片要有代表性:可以有规律的排列,也可以随意排列,只要自己觉得给大树穿上一件漂亮的衣服,是和别人不一样的最美的衣服。

不要求画逼真的树,要求表现富有装饰意味、抽象化形态的树,避免概念化,启发幼儿用各种变化的形和线生动有趣地进行表现,画面添加与树生长环境相关的内容,如草、云、太阳等,以使画面构图完整。

从幼儿的操作过程中,我可以看出幼儿是喜欢这个活动的,孩子的线描画基础很好,有的幼儿造型能力强;有的幼儿色彩感强,黑白画面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有的动作大胆泼辣,大刀阔斧;有的动作精细、优美、流畅。

老师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宽松、自主的美术活动的环境,允许幼儿有自主选择自己偏爱的表现方法的机会,鼓励幼儿展现自己眼中的世界,体现自身的价值。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会出现哪些问题及对策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会出现哪些问题及对策

新课程倡导学生的学习方式应以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为主。

新课程改革很关注对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探索性学习;认为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要让学生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

可见,新课程改革把指导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作为改革重点之一。

因此不断创造机会,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探究。

在实际教学中进行的数学探究和合作活动却存在着一些盲目与困惑,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暴露了对新理念解读有偏差,甚至走进了误区,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究学习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在探究学习中没有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探究学习成了强加给学生的行为过程。

2、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弱化教师的指导作用

在以自主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新课程理念下,教学活动应当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然而,由于一些教师对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理解存在偏差,在实际教学中把主体回归的课堂变成了主体放任自流的课堂,弱化了教师的指导作用。

主要表现在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而不进行监控,有的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数学探究活动时不敢指导,怕戴上“牵着学生鼻子走”的帽子;有的教师即使指导了,但也把握不好介入的时机和程度

3、注重探究学习的行为过程,忽视思维发展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有时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给学生提供了一些有结构的材料,然后提出问题、描述探究的步骤,最后让学生运用这些材料探究。

一节课下来,孩子们的确动手做了,结论也顺利得出了。

但是这样的动手操作是不是就是数学探究呢

有些学生从头到尾都很开心,参与热情很高,可学生所获得的只是表面上的东西,数学课不是让学生开开心心就算了。

通过思考,我认为教师在设计探究学习的教学内容时要注意下面几点:

1、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看数学,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生动、活泼的探究学习氛围。

不断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在不断克服思维障碍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记得在2005年3月,我接到原教研室主任唐瑞祥老师给我布置的一个任务,在全区上一节公开课。

活动主题是:“老教材,体现新理念”,课题是《圆锥的体积》。

接到任务时,我非常高兴,同时也感到有压力。

高兴的是,又有一次挑战自我的机会;有压力、是怎样才能上好这节公开课呢

既要有新意,又能体现新课程理念。

在这之前我听了好几节《圆锥的体积》的公开课。

教学设计都很常规化,那就是先认识圆锥,再通过出示一组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的模型,让学生观察得出是一组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

最后通过做实验,从圆锥里装沙向圆柱里倒,三次刚好倒满,从而得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中: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样思路的教学设计都大同小异。

我在研读教材时,发现这样一个问题,老师一般在教学这节课时,都能顺利地通过实验得出结论,但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什么突然要去比较圆柱、圆锥体积的大小

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

不得而知,做这个实验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一个数学活动,根本没有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是由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在我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想起曾经看过的一篇文章,就是关于《圆锥的体积》的教学

这篇文章作者所设计的教学环节就解决了我思考的这个问题,这是我先前无意中在《中小学数学教师》杂志上看到的一篇文章,非常惊奇,惊奇的是怎么会有这么聪明的教师,虽然我不记得他的姓名,但我真的佩服那位教师的独特创意

想到这里,我心里又一沉,如果我按照那位教师设计的环节去上这节公开课,感觉好象有抄袭之嫌。

但又想,把优秀教师的成果运用到我的教学中,也正是向那位教师学习的表现。

所以最后借用了那位教师所设计的环节,在教学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圆锥的体积》教学是这样设计的:学生在“猜想”中学习新知。

首先通过课件,让学生回顾圆柱和圆锥分别是由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旋转形成的立体图形

出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三角形,长方形的长边和直角三角形的高相等,长方形的短边和直角三角形的底相等。

教师问:那么长方形的面积和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说: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长方形的面积的二分之一),接着分别以长方形的长边和直角三角形的高为轴旋转得到了一个圆柱和圆锥,请学生观察圆柱和圆锥,进行比较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学生观察后说出两者是等底等高,教师接着设疑:请你猜想,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体积有怎样的关系呢?图如下:

由于前面的比较面积的影响,很多学生认为是1\/2的关系,也有的学生通过空间的想象猜想是1\/3的关系,还有的学生猜想是1\/4的关系,到底是1\/2的关系,1\/3的关系,还是1\/4的关系呢?再让学生利用手中给的材料做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这个环节的设计真正让学生体会到了做实验来验证的必要性。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通过趣味性设置悬念,揭示矛盾,引起学生认知冲突,学生就会生疑,就会产生求知欲。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只要数学的学习过程稍能反映出数学的发明过程的话,就应该让合理的猜测占有适当的位置。

在教学中让学生大胆猜测、假设,提出一些预感性的想法,实现对事物的瞬间顿悟,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刚才我说的《圆锥体的体积》这节课的设计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经历了猜想—验证—归纳这一过程。

通过这个案例让我思考了很多,特别是探究学习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探究学习中,不要盲目的让学生去探究,看上去热热闹闹,实际上学生不明白怎么回事,心甘情愿的跟教师的思路走。

这让我想起春节联欢晚会上赵本山的小品“卖拐”,教师是卖拐人,学生充当了买拐人的角色。

2、教师的合理的“导”、让学生明确探究的方向。

良好的认知结构是学生探究的前提条件,学生的探究都是他们的生活经验与已有的知识的拓展。

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不断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构建成知识网络。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感悟领会灵活运用,引导学生不断总结思维方法,从而丰富学生的思维经验,使学生明确探究的方向。

因此教师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合理的“导”是学生探究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前不久,校区研讨课中,我校黄辉老师上了一节《三角形内角和》,这节探究三角形内角和的教学设计我觉得很成功,很好的体现了教师“导”的关键性作用。

首先教师课件出示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创设三者争论谁的内角和大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再让学生猜测三角形谁的内角和大

到底谁的猜测对呢

先用实际测量来验证一下。

由于测量工具有误差或测量过程中产生的误差,得到的结果是三角形内角和大约是180度。

老师再问:除了测量,你还有别的办法来验证一下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吗

学生想到了撕拼、折叠的方法。

教师肯定了学生的想法。

接着教师追问一句:同学们,你们看到了180度,联想到了什么呢

同学回答说:看到180度,我们想到了180度组成的是一条直线。

就是教师的这一追问,让学生把新知和旧知产生了联系,从而在撕拼和折叠的过程中,很自然地想到如何想办法把三角形的三个角撕拼或者折叠成为一条直线,从而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如果没有教师的这一追问,我想学生根本就没有探究的方向,而是在那儿冥思苦想,即使想到了通过撕拼或折叠,但是学生仍然无法有意识的去撕拼或折叠成一条直线,来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不是180度。

还记得我曾经在武汉市优质课比赛中听过的三节数学课,课题都是《圆的周长》,三节课都是先让学生猜想,圆的周长与它的什么有关系

通过直观,学生猜想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有关系。

那么,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呢

有两节课是让学生通过测量实物的周长和直径,再让学生计算周长和直径的比值,从而得出,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

但是,从逻辑思维的角度,我要问:为什么就一定要去计算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呢

为什么一定要去研究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倍数关系呢

作为教师,我有这样的疑惑。

那么我们的学生肯定也有这样的疑问,只是没有胆量提出质疑而已。

而在另外一节课中,教师合理的“导”,正解决了这样一个疑问。

教师也是先让学生猜想圆的周长与它什么有关系

学生通过直观,猜想到圆的周长与直径有关系。

教师再让学生通过测量实物的周长和直径,把数据填入表格。

教师问:那么圆的周长和直径到底有怎么的关系呢

教师说明,在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时,一般是研究它们的“和的关系、差的关系、乘积的关系和相除的倍数关系”这四种。

然后让学生通过计算器计算圆的周长和直径相加、相减、相乘,不存在一定的规律。

而在计算用圆的周长除以直径时,得出了一定的规律:即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

从而,研究得出圆的周长和直径存在着倍数关系。

通过以上两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在探究学习中,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要用学生的眼光看数学,教师要合理地“导”,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提高探究学习的成效。

3、给学生提供开放的学习空间和充分的探究时间。

探究学习要求学生通过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

所以在教学要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开放的探究学习材料,让学生进入一个自由选择、自主发现的学习活动平台。

其次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生在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中需要认真地观察,反复地比较、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这个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是需要一定的时间作保证。

有时,我们看到有很多探究学习的课堂中,教师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虽然给了学生合作探究的机会,但是由于要完成教学任务,往往草草收场,这样就必然会降低探究学习的学习效果。

因此为了提高探究学习的成效,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充分探究的时间,让学生真正弄清知识的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体验探究学习的快乐。

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学生通过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因此,教学中如果要开展探究活动,教师应该要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使用,理智选择。

只有正确地理解探究性教学,才能更好地发挥探究性学习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的作用。

以上我简单谈了自己在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我们要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看数学,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

巧妙创设问题情境,不断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在不断克服思维障碍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并且提供给学生充足的学习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在学习中张开想象的翅膀,去发现、去探索,让数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究和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中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开展学习活动,以最大限度地促进他们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

小组合作学习有很多优越性。

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学生间的互动交流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促进知识的建构。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的学习任务由过去的个体化转向个体化与合作化相结合,学生之间由过去的竞争关系转向合作与竞争相结合的关系。

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得到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减轻了压力、增强了自信心,增加了动手实践的机会,因此能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促进全体学生的个性发展。

但是,当前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着很多问题,如:怎样的问题适宜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一言堂”怎样处理,教师在合作学习中如何起到调控作用

下面我就谈谈这几个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

1、合作过程的随意性。

组内成员的合作实质是貌合神离,学生各抒己见,却听不到同伴的声音。

因此,很难达成一致的见解。

最后,组内代表发言,也只能代表部分同学的想法。

这样的合作,从形式上看热闹非凡,但是,从实际效果考虑,却很难让人赞同。

由此看来合作学习,应该有合作的计划和步骤、有明确的分工、有一定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合作学习也应该有一定的合作规则。

2、选择问题的随意性,忽视选择适宜合作学习的问题。

什么问题该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

这是一个现实问题。

只有当个体遇到没有办法独立解决的问题或者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存在分歧时,才会有强烈的与人合作的愿望,才会认真的倾听他人的见解。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的数学课堂上真正具有现实意义的、很有必要讨论的问题却少之又少。

大多数讨论的问题,是教师为了迎合合作的需要而设置的。

只是让...

浅谈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居里夫人说过:“我们要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心。

而儿童时期科学有效的美术教学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积极向上的性格起着重要的作用。

那么,如何采取有效的方法,使学生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学会自信,树立“我能行”的自信呢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经过几次错误的教学例子,让我在反思后有了点滴总结:

一、以导激发学生兴趣,营造宽松学习的氛围

宽松愉悦的绘画环境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根据上课的对象、教学内容的不同进行巧妙设导,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极参与。

如,在四年级下册《虫虫大聚会》一课中,由于镇级教研,上课的对象是别校的学生,怕他们对于陌生老师的课没有自信,课前利用大家熟悉的《虫儿飞》的歌曲导入,经过几轮的“你问我答”,课堂的学习气氛异常热烈,一下子拉近了我们的距离。

又如,在二年级下册《美丽的丝巾》一课时,利用T台秀,鼓励学生大胆表现自我。

通过多样的方式导入,把大家的学习积极性都充分调动起来,在这种氛围中,他们乐于大胆尝试,敢于表现。

由于孩子们是熟悉的、轻松的,无形中在兴趣中学习,在兴趣中寻找到自己的自信心。

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巧用语言评价

美国著名教育家卡尔罗杰斯说:“在学习开始,教师的职业能力和渊博的知识完全不相干,尽管这些因素在某一时刻是有用的,甚至是有益的,但学习不靠这些,学习靠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相互关系,靠着关系之中的态度。

小学生对老师有种畏惧感,容易受老师的话左右,所以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令学生在教学中适时和教师交流,树立自信心。

教师也应该真诚评价,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善用语言技巧鼓励学生学习。

1.多认同、少否定,理解和尊重学生的作品

许多教师经常以自己的想法来评价学生的作业,不理解学生的创造性想法把抽象难理解的作业否定,我自己也不例外。

还记得刚踏上教师岗位的时候,在上三年级《图形联想》这一课时,作业要求是:自选一个图形,添画成一至两个有趣的联想图案。

一位男同学很快完成了作业,他画了一个长方形一头是弯曲的,我问他:你画的是什么

他高兴地回答:我把长方形联想成吸管。

我建议他可以更好地修改,结果换了两三次他都是原来的作品,最后干脆单纯照搬书上的作品。

后来沟通后发现,是我之前没能理解他的想法,他就想着还是书上的作品好。

在之后的几次作业中,每次都会和我分享他的小创意

我很庆幸自己及早发现自己的错误,没有给这个孩子造成更多伤害。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从内心去欣赏学生的作业,多听听他们的创造性想法,不轻易否定他们的作业,抹杀他们的创造力,适时跟他们交流,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2.多鼓励、少批评,多给学生感受成功的机会

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学习的权利,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提出不同要求,及时表扬和鼓励。

我现在任教的三年级班里有位特殊的学生,以前经常不带美术材料,每次作业都是乱涂乱画,以至于我经常批评他。

之后的情况更糟糕。

后来有次看到他写的作文,我的梦想:我长大后想当名画家,认真学习画画,不再被美术老师批评、失望。

看了这段话,我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第二天的美术课上我鼓励他和其他同学一样完成《可爱的猫咪》作业,结果迟迟没下笔,他回答我说:老师我不会画。

我给了他一张猫的图片,和他一起对猫的结构进行简单概括:圆圆的脑袋,椭圆的身体,尖尖的耳朵…利用提问填空式归纳出小猫的特点,再用这些简单的图形进行组合,我鼓励他为小猫穿件花衣服,独自完成上色,一只可爱的猫咪完成了,虽然作业显得有点粗糙,颜色显得乱,但我很高兴他能在一节课内完成了作业。

经过几次的合作练习,进步很快,这时我才明白,其实他要的很简单,只是我一句肯定,一句表扬。

让他有信心在美术课堂中表现自己。

总之,自信是创造的源泉,只有自信的孩子才会勇于表现,才能经得起失败。

然而培养学生树立自信心这个过程是漫长的,作为美术教师,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用心倾听,用心感受,用爱评价,坚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使每位孩子拥有快乐自信的心理特质。

三大构成课程包括什么?三大构成的学习重点是什么

需要掌握什么

三大构成课程简介及课程大纲(附作品)

一、平面色彩构成课程简介及大纲

1、本课程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视觉构成关系训练是所有各类设计的基础,这在全世界的设计教育基本取得了共识,这种训练就是时下在各个办有设计类专业的院校对低年级学生所开的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三大构成课”。

这些课程作为设计类专业的共同性专业基础课,是在上个世纪20—30年代在德国包豪斯奠定的。

这个课程体系经过在二战前包豪斯的开拓,二战中在美国的实践和战后德国的乌尔蒙设计学院的进一步发展,而成为今天在全世界范围内大多数工业设计教育院校的专业基础训练的基本模式。

在我国,由于特殊的政治、文化和经济背景,真正意义的现代设计一直到1979年改革开放后才开始起步;而有关包豪斯设计教育的系统性介绍首先是从日本人的书籍“转口”引进的,特别是三大构成方面的著作一开始差不多都是日本人编写的,而且相当一部分书籍是经台湾翻译的日文著作介绍进来的,甚至至今这些书籍在我国设计教育界都颇有影响,例如朝仓直已的两本构成著作,几乎成了许多教构成课的教师手中的主要教学参考书籍。

因此,近来设计教育界不少人对此作了一些反思,认为,我国设计领域对包豪斯的接受,与其说是深层次设计理念的需要,不如说是设计教育从工具性层面上求变的一种行为。

由此一来,“三大构成”几乎成了包豪斯的同义语,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包豪斯就是“三大构成”,“三大构成”就是包豪斯。

这不仅阻碍了人们去理解现代主义设计科学理性的精神内核;而且使“三大构成”课教学目的和宗旨也迷失在图像形态的技术性抽象化和构成化的变幻之中。

2、理论课和理论(含实践)课教学内容

(一)课程定位与课程目标

通过此课程让学生利用手绘及电脑作为表达媒介,进行平面构成与色彩构成的学习。

培养学生的造型创造能力、形与色调和能力、鉴赏能力与表达能力。

掌握平面构成与色彩构成的基本原理,认识形与色的体系,实验构成的思维方法、配色方法及表现方法,并通过完成构成作业,创新构成形式。

通过教学,扩大了学生的专业视野,对新的设计基础观产生了正确的认识,逐渐实现“厚基础、宽口径”的课程战略思想。

培养基础较为扎实,善于创新,掌握实际技能的应用型设计人才。

(二)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

绪论:构成—现代设计的造型基础训练

第一部分:视觉传达设计基本原理

第一章 造型与构成法则—平面设计的形式美学原理

第二章 色彩设计原理

第三章图形知觉心理学

第二部分 媒介与技法

第四章 色彩材料、纸张与表面、绘图工具、制作工具与材料

第三部分 课程作业体系

第五章 基本色彩练习作业(A-1—A6)6项作业

第六章 黑白平面构成作业(B1—B19)19项作业

第七章 综合平面构成作业(C1—C8)8项作业

(三)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对几何抽象图形的认识及思维转换,对视觉元素的提取,对形式美法则(秩序、运动、发散、均衡、渐变等)的掌握,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2、难点:

规律与法则容易混淆,启发学生认识每项作业的构成原理,克服将规律具体方法在操作层面上的法则相混淆的毛病。

无法脱离具像思维模式,抽象思维能力欠缺。

3、解决方法:

教师通过示范对学生形象的讲解从几何学的观点认识物体结构的解析性观察方法,并进一步启发学生培养从具体物体抽取形式的能力。

3、实践(验)课教学内容

(一)课程设计的思想、效果以及课程目标

对几何抽象图形的认识及思维转换,对视觉元素的提取,对形式美法则(秩序、运动、发散、均衡、渐变等)的掌握,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通过教学,扩大了学生的专业视野,对新的设计基础观产生了正确的认识,逐渐实现“厚基础、宽口径”的课程战略思想。

(二)课程内容

课程作业体系

基本色彩练习作业(A-1—A6)6项作业

黑白平面构成作业(B1—B19)19项作业

综合平面构成作业(C1—C8)8项作业

(三)课程组织形式与教师指导方法

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在课程标准的要求下,以系列课题的方式建构出“一体化课程”,以课题之间的串联关系形成内部结构,将一定的内容—知识以课程的方式进行逻辑组织。

讲授理论,课题作业,案例详解;启发式、提问式、辨析式、讨论式、反思式、变异式等;发挥每个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思想上创造性,不断革新教学思想,引进新思维。

(四)考核内容与方法

作业和理论知识点测试相结合。

平时成绩和测试占课程的总成绩70%。

理论测试占课程的总成绩30%。

(五)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

设计思想:

对几何抽象图形的认识及思维转换,对视觉元素的提取,对形式美法则(秩序、运动、发散、均衡、渐变等)的掌握,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教学效果:

在转换学生的非专业视觉习惯,使学生尽快进入专业设计的视觉思维方面起到了较明显的作用。

4、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一)教学方法:

本课程通过讲授理论、课题分析、案例详解等诱导学生自主独立的进行习题的创作和制作,但在实际授课的过程中,绝不按部就班,而是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来进行知识的传授。

(二)教学手段:

在课程讲授的过程中,基本上是通过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录象、幻灯、投影等辅助工具来直观的将课程知识传输给学生,同时,本课程与实践相结合,辅导学生制作平面与色彩纸质实体,使得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

5、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成果及其解决的问题

近几年来通过多次教学研讨和改革,统一了教学的指导思想。

把专业基础理论与专业技能培养紧密结合,从设计思维方法抓起,突出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结合不同专业即将开设的专业课程需求,按照平面、环境、动画艺术等不同专业的特性来针对性教学。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加强平面与色彩构成的技能训练。

通过技能操作和理论考试的改革,使同学们在认识、理解构成原理的基础上将其应用在作业中,并为以后的专业课打下基础。

强化学生基础作业练习,经过这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并结合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积极性和所取得的成绩来看,学生积极性空前高涨,学习热情很高,教学效果良好。

6、本课程的创新与特点

1、以强化构成原理的理论知识教学来克服这门课普遍流于盲目堆砌作业,迷失培养目的弊病。

2、本课程的理论教学部分有较深厚扎实的自己的研究著作为后盾,同时针对高职教育的对象,在深度与份量上作了恰当的审度,使大纲在理论知识点教学,媒介工具层面知识教学和作业实践性教学上层次清楚,课时分配合理,教学活动组织秩序井然有序。

3、作为课程主体的作业体系充分体现了这门课的实践性特点,目的明确。

而且作业题型丰富,并体现了与不同专业的结合,继而具有较灵活的选择性。

4、本课程除在规范教学大纲上有自身特色外,配合大纲的教学实施,还对关键性章节和重点性作业,另备有指导性的基础教案,对其教学目的、重点、难点及所强调的关键性问题进行了介绍和解释;重视媒介工具层面的教学,并有较详尽的教学大纲和作业体系的支持,这对当前设计专业类学生的当前状况针对性较强。

5、重视媒介工具层面的教学,并有较详尽的教学大纲和作业体系支持,这对当前设计专业学生的生源状态针对性极强。

二、立体构成课程简介及大纲

(一)课程性质、教学目的、任务和教学基本要求

1.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

《立体构成》是广播电视大学美术教育专业、装饰艺术设计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造型艺术专业基础课程。

开设《立体构成》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理性艺术思维方法,丰富学生的艺术表现手段,并通过一定数量的立体构成设计造型训练,增强学生的空间意识,掌握形式美的构成原则。

为学生今后在空间艺术设计造型方面打下一定的基础,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设计创造能力和艺术思维能力。

2.教学任务和教学基本要求:

《立体构成》课程基本的教学任务,在于指导学生通过一定数量的立体构成设计练习,掌握立体构成设计的基本技能,并在练习的基础上掌握形式美的基本法则,掌握立体构成的各种基本表现手法。

本课程要求将形体分解为点、线、面等要素,从简单到复杂地研究这些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能按照一定的形式美的构成原则使用各种基本材料,将造型要素组成新的立体。

《立体构成》是现代造型设计教学训练的基础课程之一,它与平面构成不同,侧重于对学生空间意识或空间直觉的培养,要求能通过抽象的立体形态体现形式美的法则,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设计创造能力。

(二)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衔接、配合关系

在美术类专业开设的诸多美术课程中,《立体构成》应在学生学习了《平面构成》课程之后开设。

这两门构成课程都是对学生进行造型训练的课程,它们是现代造型设计教学训练的基础,这些构成的基本法则在工业设计、建筑设计、商业美术设计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建议

立体构成设计主要从抽象的点、线、面、体形态入手,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和空间感觉,以及在立体构成形态方面的创造性。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科书中的立体构成作品范例,要通过这些范例作品,讲解有一定抽象性的立体构成形式要素等内容。

必要时还要用教师自己制作的立体构成作品辅助讲解,以帮助学员理解抽象的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还需要通过一定数量的立体构成设计制作练习,帮助学生逐渐掌握基本的立体构成设计规律。

在制作立体构成作品所用的材料方面,可以尽量使用简便易寻的材料,如硬纸、塑料吸管等等,使学员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较多的立体构成设计练习,掌握规律。

达到增强学员空间意识和空间感觉,提高学员立体构成创作意识的目的。

大纲本文

第一章 立体构成之理念

Ⅰ•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立体构成学科产生的沿革,了解学习立体构成课程的意义。

第二章 构成要素

Ⅰ•教学目的与要求

1.理解点、线、面、体是构成的基本元素

2.了解立体构成中的点、线、面、体与几何学中的点、线、面、体的差异,以及它们与平面构成中点、线、面、体的差异。

3.了解色彩是立体构成中十分重要的要素,了解构成中物体本色的应用及人为处理色的应用。

4.了解肌理的概念和肌理的运用。

5.了解立体构成中空间的概念,了解空间与形体的联系。

Ⅱ•教学内容

1.关于点、线、面、体

2.关于色彩

3.关于肌理

4.关于空间

第三章 形式要素

Ⅰ•教学目的与要求

1.理解单纯化与经济化是立体构成的一个基本原则。

2.理解对比与调和的概念,了解立体构成中主要的对比与调和关系。

3.理解对称与均衡的概念,理解二者在立体构成中的作用。

4.理解稳定与轻巧的概念,了解在立体构成中影响稳定与轻巧的主要因素。

5.了解比例的概念和比例的法则,着重了解黄金分割比的概念和应用。

6.了解节奏与韵律的概念,了解韵律的主要表现形式。

7.了解立体构成能够通过人们的联想产生某种意境的作用,

8.了解立体构成中多样与统一的应用。

Ⅱ•教学内容

1.单纯与经济

2.对比与调和

3.对称与均衡

4.稳定与轻巧

5.比例与习惯

6.节奏与韵律

7.联想与意境

8.多样与统一

第四章 材料要素

Ⅰ•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材料的分类。

2.材料的力学特性的有关内容不作为本课程要求的内容。

3.了解新材料的作用,了解新材料在立体构成中的应用。

了解立体构成练习中使用最多的材料。

Ⅱ•教学内容

1.材料分类法

2.材料的力学特性

3.寻找新材料

4.不要忘记最简便、基本的材料

第五章 技术要素

Ⅰ•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立体构成技术制作的主要步骤。

Ⅱ•教学内容

1.创意

2.计划

3.图样

4.选材

5.测量和放样

6.初加工

7.精加工

8.成型

9.组接

10.抛光

11.上色

第六章 练习程序

Ⅰ•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二点五维立体构成的制作,特别是纸质二点五维立体构成的制作.

2.了解线立体构成的制作。

3.理解面立体构成的概念,掌握纸质面立体构成的制作。

4.了解块立体构成,线、面、块综合构成及其它立体构成。

Ⅱ•教学内容

1.二点五维构成

2.线立体构成

3.面立体构成

4.块立体构成

5.线、面、块综合构成

6.其它立体构成

立体构成是现代设计领域中一门基础造型课,也是一门艺术创作设计课。

在立体造型中首先需要明确一个概念,即形态与形状的区别,平面造型中我们称平面的行为形状,这个形状是物象的外轮廓。

在立体造型中形状是指立体物在某一距离、角度、环境条件下所呈现的外貌,而形态是指立体物的整个外貌。

即形状是形态的诸多面向中的一个面向,形态则是诸多形状构成的统和体。

形态是立体造型全方位的印象,是形与神的统一。

幼儿园主题网络图的绘制要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

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瓶瓶罐罐,用完之后就被我们成人所抛弃了,却常常看到被有些孩子如获至宝的捡回来。

它们颜色、造型、大小…等等的不同,或许我们成人没有太在意,而对孩子来说都是一种发现。

正如纲要中所说的要利用幼儿生活中的常见的事物来开展活动提高幼儿的兴趣。

我据此设计了本主题活动,旨在通过和瓶瓶罐罐的多通道交互、多方面参与,丰富幼儿对于主题内容的认识,从而来帮助幼儿拓展相关的经验和视野,提高幼儿学习探索的欲望,同时结合我园环境课程,将环保,民间艺术的内涵融入其中,更好的挖掘了瓶瓶罐罐的教育价值。

在年龄阶段上,我预设在大班,因为大班幼儿能力强,思维活跃,有更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在活动中更能获得成功感。

故此主题活动在大班实施更有它的必然性和有效性。

在活动安排上,我更多的设计了让幼儿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的活动,如区域游戏,让孩子更多的在做中学。

同时也利用周围环境的有利因素,安排了多种形式的活动,如玩沙、建构、插花,外出等,让孩子学得更生动、更有趣。

前期准备:

给家长的一封信:和你的孩子一起来找找瓶瓶罐罐吧。

比如“妈妈的香水瓶,奶奶吃的杏仁饼干桶、爸爸的茶叶罐…让孩子对各种瓶瓶罐罐进行比较、分类,这会帮助你的孩子对重量、颜色、大小、构造进行区分,也可以数数哪个房间的瓶瓶罐罐对多,哪个房间最少,这会有助于数量概念的理解,加深对事物的认识。

亲爱的家长朋友,带着你的宝贝,赶快行动吧,一起进入瓶瓶罐罐的世界。

环境创设:

自然角。

用瓶子罐子开展人手一份的种植活动。

幼儿每人在一个浅的罐头里,扣上萝卜头,让幼儿观察其生长;也可以放在透明的玻璃瓶,观察萝卜的根系。

布置展览:不看不知道,瓶子(罐子)真奇妙

主题目标:

1、知道要保护环境,废物利用。

2、了解中国有名的陶艺

3、通过自主探索感受瓶子和罐子都是“容器”,用处很广泛。

4、发展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和仔细、耐心和坚持性。

5、通过对多种材料的联想组合,设计富有创意的作品

6、学会照顾弟弟妹妹,有责任意识。

7、知道生活中许多东西可以作为乐器,愿意用合适的力度为音乐伴奏。

8、能够流利大方的向大家介绍,体验交流的快乐。

9、发展跳跃、臂力以及机体的协调能力。

10、对科学原理感兴趣,了解空气压力。

11、感受平面和立体的区别,学习制作、构建立体的东西。

12、生活中无用的瓶子和罐子装饰后可以美化环境

主要活动:

社会:小小调查员:寻找用过的瓶子和罐子

实地采访:吹玻璃瓶的人

访问陶罐民间收藏家

艺术:易拉罐造型欣赏(家长授课)

创意插花(用废旧的瓶罐)

捏捏玩玩做陶罐

小制作:云彩瓶

语言:每日一罐(一瓶)

漂流瓶的故事

音乐:瓶瓶罐罐交响曲(打击乐)

美术:瓶子变变变

科学:不看不知道、瓶子真奇妙

不用手,你能让塑料瓶子瘪吗

体育:拖拉罐叮叮当(大带小)

玩瓶子

健康:“胖子”罐头不可吃

区域游戏活动:瓶子罐子乐趣多

环保活动:郊游废弃物(主要是瓶罐)搜寻

玩沙:沙城堡(用空罐头和空瓶子压模建造沙中城堡)

建构:罐头城堡创意联想:我想…(如我想用罐头做成一个鸟类进食器)

具体活动设计

活动一:小小调查员:寻找用过的瓶子和罐子

活动目标:

1、搜寻生活中用过的瓶子和罐子。

2、会用自己的方式把它记录下来。

活动流程:让幼儿以画图样的形式记录身边找到的瓶瓶罐罐—和同伴说说自己的调查表—生成主题墙

注:此调查活动在整个主题进行中循环,可不断补充。

活动二:每日一罐(一瓶)

活动目标:

1、进一步认识瓶子和罐子与自己的关系

2、能够清晰大方的向大家介绍,体验交流的快乐

活动准备:

1、让幼儿在主题活动进程中不断的收集瓶子和罐子

2、布置展览区

活动过程:

1、幼儿上来介绍自己今天新带来的瓶子,是装什么的,谁用的。

2、集体讨论:和同伴一起讨论一下他的形状,用途、材料等

3、陈列在展览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