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命理

古代读书人的理想抱负 关于理想抱负的古文

古代读书人的理想抱负 关于理想抱负的古文

本文目录一览: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21句学业古诗词,陶冶情操,涵养德行

宋代苏轼少年时,以“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的壮志豪情,启迪后世学子应有广博知识与无尽求知之心。

而汪洙诗中“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更彰显了读书在提升个人修养、开阔眼界以及攀登精神高峰中的至高价值。

书中自有千秋业,一卷诗书即一脉江山。读书使人明理,洞察世事变迁,犹如日月星辰照亮人生之路;读书启人心智,锤炼品格意志,犹似金石琢磨成器,造就卓越之人。

它能跨越时空,对话古今中外圣贤,滋养浩然之气;又能陶冶情操,涵养德行,让人于喧嚣尘世中保持内心的宁静和淡泊。

读书破万卷,方能洞见天地间的真理法则,领悟生活的真谛所在。

通过阅读,人们得以在历史的长河中汲取智慧,在现实的砥砺中磨砺自我,从而实现人生的升华,达到精神世界的丰富与丰满。因此,“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此言诚不虚也。

01.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题弟侄书堂》(杜荀鹤)

青春年少时的勤奋努力,将奠定一生的基础,切勿因时光荏苒而懈怠每一分每一秒的积累。杜荀鹤以诗意的语言劝勉我们珍惜少年时光,勤奋读书,为未来的岁月铺垫坚实的道路。

02.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杜甫)

当你饱览诗书、广泛涉猎,知识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笔下的文字便会如神来之笔般灵动有力。杜甫通过这句诗鼓励我们沉浸于浩瀚的书籍世界中,不断积累和提升自我,从而拥有深刻见解与卓越才情。

03.

读书不下苦功,妄想显荣,岂有此理?

——《围炉夜话·第一一四则》

书中自有黄金屋,若无刻苦钻研的决心与行动,却空想显赫荣华,实乃无稽之谈。这句话警醒我们唯有付出艰辛的努力,在学问上有所建树,才能有望实现心中的理想。

04.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白鹿洞二首·其一》(王贞白)

读书渐入佳境,不觉间已步入春天深处,时光如金子般珍贵,一寸光阴当真价值一寸金。王贞白以生动的比喻告诫我们珍惜时间,勤读好书,让生命在知识的滋养中熠熠生辉。

05.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劝学》(颜真卿)

半夜三更灯火通明,拂晓五更鸡鸣之时,正是男儿奋发向学的最佳时刻。颜真卿以此描绘了寒窗苦读的场景,激励我们把握每一个清晨夜晚,用勤奋的阅读去充实和改变自己。

06.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冬夜读书示子聿》(陆游)

古代学者从未有丝毫松懈,年轻时的努力付出,到老方能收获学术上的成就。陆游借此诗句提醒我们,无论何时何地,都应持续不断地学习,只有持之以恒,才能抵达学问的巅峰。

07.

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

——《柏学士茅屋》(杜甫)

富贵与荣耀并非凭空降临,而是源于辛勤的耕耘与不懈的学习,男子汉应当具备广博的知识,如同读尽五车书。杜甫借这一句表达了读书对于个人成长和成功的重要性。

08.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劝学》(孟郊)

青春转瞬即逝,不能长久停留在少年时期,所以应该尽早把握时机,奋力拼搏。孟郊此诗是对青春年华的深情呼唤,告诫我们要珍惜青春,及时学习,不负韶华。

09.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观书有感·其一》(朱熹)

就像半亩清澈的池塘映照着天空的光影共舞,读书亦能使人心灵开阔,获得灵感与智慧。朱熹以自然景象寓言读书之美妙,启示我们读书可以洞见天地之间的道理,丰富内在世界。

10.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观书》(于谦)

书籍犹如深情厚谊的老朋友,陪伴我们度过晨昏,共享忧乐。于谦以深情款款的语调表达对书卷的热爱,强调读书可以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伙伴,陪伴我们走过人生每个阶段,给予力量与慰藉。

11.

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

——《读书有所见作》(萧抡谓)

一月不读书,耳目将失去清朗与敏锐。萧抡谓以此诗句警醒我们,阅读如同滋养心灵的甘露,长期沉浸书香之中,方能保持思维清晰、感知敏锐。

12.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清明》(王禹偁)

昨日邻家借来新火,清晨便点亮窗前灯,为的是能有充足的光亮用于夜读。王禹偁通过描绘清明时节的生活场景,生动展现人们对知识追求的热情,以及读书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13.

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

——《绝句·书当快意读易尽》(陈师道)

当书卷内容引人入胜时,往往感觉读得太快而意犹未尽;期待交流的朋友却迟迟不来。陈师道以诗意表达对优秀作品的喜爱和对知音相逢的期盼,提醒我们要珍惜读书的乐趣,同时珍视人际交往中的智慧碰撞。

14.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病起书怀》(陆游)

出师表通古达今,即便夜深人静,也要挑灯细品其中精髓。陆游借《病起书怀》一诗,抒发了他对经典名篇的敬仰之情,并激励后人不断研读学习,汲取先贤智慧。

15.

灯火纸窗修竹里,读书声。

——《浣溪沙·初夏夜饮归》(陈继儒)

灯火微黄,映照在纸窗修竹之间,伴随着悠扬的读书声。陈继儒在《浣溪沙·初夏夜饮归》中勾勒出一幅温馨宁静的读书画面,使人感受到读书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美好意境。

16.

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

——《读书》(陆游)

回乡隐居并非一定要拥有五亩田园,读书本意在于关注民生疾苦。陆游以诗句表明,读书人的志向应高于物质享受,心系百姓,用所学造福社会。

17.

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

——《舟中读元九诗》(白居易)

拿着你的诗卷在灯下反复品读,直到油灯燃尽天色破晓。白居易在《舟中读元九诗》中展示了对朋友诗词的挚爱和专注,借此强调深度阅读和理解的重要性。

18.

爱好由来下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

——《遣兴》(袁枚)

自古以来喜好写作的人都知道下笔不易,一首诗千番修改才得以安心。袁枚揭示了创作过程中精益求精的态度,同时也体现了读书与创作密不可分,唯有深入研读,才能提升文学修养。

19.

读书不作儒生酸,跃马西入金城关。

——《送董元达》(谢逸)

读书的目的并非为了成为满腹酸腐的儒生,而是要以勇往直前的精神跨马西行,踏入金城关这样的边塞之地。谢逸以壮志豪情勉励青年学子,读书是为了增长见识,拓宽视野,实现远大抱负。

20.

词林枝叶三春尽,学海波澜一夜干。

——《哭李商隐》(崔钰)

李商隐辞世,词林失其华章,学海无边亦似波澜一夜干涸。崔钰以此诗悼念李商隐,警示世人:一代文宗陨落,犹如知识之树凋零,更需后来者勤奋求知,延续文化薪火。

21.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韩愈)

书山虽高,但只有勤勉攀登,才能寻得学问的道路;学海无涯,唯有坚韧刻苦,方可驶向知识的彼岸。韩愈的这句千古名言,深刻表达了读书求学的艰辛与收获,劝诫人们应当持之以恒地在知识的海洋里奋力航行。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不妥,联系立即删除

#文章首发挑战赛#

从诸葛亮到杜甫,品味读书人的两个极端,谈读书人的理想抱负

借助于媒体信息的传播,前段时间上海的街头突然火了一位“流浪大师”。他时常手持《论语》、《孟子》等等被自古以来的中国读书人奉为“书中正朔”的儒家经典,留着一把颇有大师风范的发须,与来自四面八方“围观”他的路人侃侃而谈,讲述自己的读书梦,分析先秦大师学者们的百家观点。

这样一个人一夜之间突然火起来并不奇怪,除了发达的自媒体效应,其本身的形象与他所热衷于从事的“专业”不对等是人们对其“满腹经纶”的猎奇关键。他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流浪汉,依靠拾荒而生活,但他又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流浪汉,依靠书籍充当精神食粮。因此这种移花接木式的反差吸引了人们“猎奇”(而不是好奇)的目光,也在一夜之间,因为几句与其身份不符的有见地的谈吐,人们给予了他“流浪大师”的称号。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活法,选择拾荒为生却热爱读书,这无可厚非,读书无分贵贱,这是其个人选择生活的权利。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把孔孟圣贤以及诸葛孔明这样的儒家典范奉为自己的榜样,这也同样无可厚非,英雄不问出处,这是其个人选择信仰的权利。

也正因为此,当记者采访他如此境地为何还要读这些圣贤之人圣贤之书的时候,他回答道:

“读书人一辈子有个理想,最好的像诸葛亮一样出将入相。如果做不到,就学杜甫,忧国忧民。”

这句话乍一听没毛病,但是仔细想来,这其中却有大毛病。难道做不成诸葛亮这样的将相就一定要做忧国忧民的杜甫吗?

大师热爱读书,又有本科文聘,因此他初步具备了自诩为“读书人”的权利。他拿出诸葛亮和杜甫,两个在中国历史上名传华夏的人之英杰,说明在他的心中诸葛亮和杜甫就是最理想的读书人形象,也是他自己心中的英雄人物。

的确,诸葛亮和杜甫,两个人虽然相隔数百年,但后世历代读书人,或者说的准确一些——科举人,都对他们的赞誉极高,把他们的光辉形象捧在心头,视他们为中国读书人应有的样子。这得益于中国读书人自古以来从接触儒家经典开始的那一刻起,从先王先贤那里接过的使命与责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读书人眼中,读书是为了服务国家服务百姓服务苍生,而科举是取得为官为民施展治国才华的途径,因此读书和科举便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便有了读书做官这么一说。

诸葛亮和杜甫,两个人都是读书人,两个人也都在读书人的岗位上为读书人的理想而奋斗终生。只不过同样作为令后世敬仰的读书人,施展才华抱负的人生道路却是南辕北辙。

诸葛亮27岁因刘备的三顾茅庐而出山,凭借满腹才华从一个守着田冈唱着《梁父吟》的放牛青年成为了帝王之相,辅佐刘备中兴汉室,从颠沛流离到入主成都坐拥荆、益两州成就一番帝业。杜甫由于小人宰相李林甫的阻挠多次科举落第,年近不惑之年依靠向皇帝和贵人的诗赋展示才刚刚谋得一个小官,但随即而来的安史之乱使他从此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流落到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却要为五斗米发愁的境地。

两人虽然相隔百年但并不是没有交集之处,但成都恰好成为了两个人的第二故乡。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作为蜀汉的行政代理人,事无巨细,事必躬亲,甚至连成都地区的民间案件身为一国之相的诸葛亮都会亲自过问。同时正是在这片沃野千里的成都平原上运筹帷幄,率军北伐希冀完成先帝光复汉室的梦想,也是在这里完成了后世士人无不潸然动容的《出师表》。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弃官携家老小躲避战乱入川来到成都,官场不得志的他目睹了唐朝权贵阶层的奢靡腐朽后从此放弃了入仕的念头,但他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天下国事,正是在成都这段食不果腹的人生最后岁月,展示了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儒家宏伟思想抱负。

因此在今天的成都武侯区,矗立着供人们瞻仰诸葛丞相的,也同时矗立着见证诗圣杜甫人生最后时光的杜甫草堂。

可以看出,同是读书人,心系国家与心系百姓(忧国忧民)在诸葛亮和杜甫的身上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但不同的是,诸葛亮人生仕途顺风顺水,年纪轻轻深处庙堂的高位,参与国家政策的修订,辅佐帝王成就帝业;而杜甫人生仕途坎坷,人到中年科举依旧不中,满腔爱国热血无处挥洒,最后被一阵秋风打破登高之梦,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千古绝叹。

可以说,诸葛亮与杜甫,完美地演绎了读书人在仕途与理想抱负成果上的两个极端。

看清楚了两个人的人生再来回味这句话“最好的像诸葛亮一样出将入相。如果做不到,就学杜甫忧国忧民”,还觉得对吗?

读书人具有心系天下、服务国民,一展才华的理想抱负是对的,这也正是当今崇尚私利的社会中,读书人所缺失的。人往高处走,不管是为了光宗耀祖还是完成都读书人的光荣使命,读书入仕的仕途中人都难免会有一个将相之梦。但金字塔的社会现实注定一个时代只能诞生一个诸葛亮,难道做不成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将相就一定要成为绳子另一端的杜甫吗?

苏轼不是将相,人生仕途屡遭贬官,也为生活所窘迫,也忧国忧民,也同样留下了名垂千古的词句,但他并没有成为绳子另一端的杜甫。

王安石是将相,仕途况且算是顺利,但也忧国忧民,也留下了流芳百世的诗句,但从将相一下子摔到了平民,这样的落差他也没有成为绳子另一端的杜甫。

海瑞不是将相,仕途可谓是千古第一颠簸,也可谓是中国历史里忧国忧民的读书人代表,但他也没有成为绳子另一端的杜甫。

他们都忧国忧民,才能在当世也几乎无出其二,完全有资质和潜力做下一个“杜甫”,但中国历史上并没有诞生第二个杜甫,因为什么——人生选择。

他们都有代表中国读书人的顶级理想抱负,但现实所迫他们都没做成当世诸葛亮,于是他们在现实的条件下接受现实,淡然处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用则尽职尽力,不用则告老还乡,于弹性而上下,而不是走极端树彪炳立牌坊,不用我就一定要忧国忧民如何。

这里不是说杜甫走了极端,而是作为读书人的结果,杜甫的现实和诸葛亮相比过于鲜明,往往被人处于极端的位置。

杜甫的人生固然有自己的因素,但更多的是受时代大潮的原因。人,永远跳不出时代的潮流。就算刘备没有三顾茅庐,三国也会诞生下一个才能堪比诸葛亮的人物;就算没有写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杜甫,玄宗时期的社会腐朽以及安史之乱的爆发也会诞生下一个记录民间疾苦的诗人。

但如果不是杜甫的时代,自己做成不成诸葛亮却便要去成为杜甫,那你还能怨谁呢?况且,你有杜甫的才能吗?

​读书人一辈子要有个理想,最好的像诸葛亮、狄仁杰、范仲淹、于谦、张居正、戚继光一样出将入相,为百姓谋福利,为国家决胜千里之外。人生没有顺风顺水,如果做不到,保持一颗平常心,像杜甫一样心系百姓,像王阳明一样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造福一方水土。不管仕途如何,最起码做了一名合格的读书人,没有辜负读书人的使命与责任。

震撼!古人的理想抱负尽付诗词中,霸气十足!

在古代的社会,很多诗人文豪们将自己的志向放在诗词中,继而表达自己的理想抱负,今天就让我们来欣赏一下那些表达作者远大志向和抱负的诗词佳作。

长歌行

唐·李泌

天覆吾,地载吾,天地生吾有意无。

不然绝粒升天衢,不然鸣珂游帝都。

焉能不贵复不去,空作昂藏一丈夫。

一丈夫兮一丈夫,千生气志是良图。

 请君看取百年事,业就扁舟泛五湖

咏架上鹰

唐·崔铉

天边心胆架头身,欲拟飞腾未有因。

万里碧霄终一去,不知谁是解绦人。

冉溪

唐·柳宗元

少时陈力希公侯,许国不复为身谋。

风波一跌逝万里,壮心瓦解空缧囚。

缧囚终老无余事,愿卜湘西冉溪地。

却学寿张樊敬侯,种漆南园待成器。

紫藤树

 唐·李白

紫藤挂云木,花蔓宜阳春。

密叶隐歌鸟,香风留美人。

  雨霖铃·孜孜矻矻

宋·王安石

孜孜矻矻。向无明里、强作窠窟。浮名浮利何济,堪留恋处,轮回仓猝。幸有明空妙觉,可弹指超出。缘底事、抛了全潮,认一浮沤作瀛渤。本源自性天真佛。只些些、妄想中埋没。贪他眼花阳艳,谁信道、本来无物。一旦茫然,终被阎罗老子相屈。便纵有、千种机筹,怎免伊唐突。

  和淮上遇便风

宋·苏舜钦

浩荡清淮天共流,长风万里送归舟。

应愁晚泊喧卑地,吹入沧溟始自由!

江城子·梦中了了醉中醒

宋·苏轼

  陶渊明以正月五日游斜川,临流班坐,顾瞻南阜,爱曾城之独秀,乃作斜川诗,至今使人想见其处。元丰壬戌之春,余躬耕于东坡,筑雪堂居之,南挹四望亭之后丘,西控北山之微泉,慨然而叹,此亦斜川之游也。乃作长短句,以《江城子》歌之。

梦中了了醉中醒。只渊明,是前生。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 雪堂西畔暗泉鸣。北山倾,小溪横。南望亭丘,孤秀耸曾城。都是斜川当日景,吾老矣,寄余龄。

蝶恋花·送潘大临

宋·苏轼

别酒劝君君一醉,清润潘郎,又是何郎婿。记取钗头新利市,莫将分付东邻子。 回首长安佳丽地,三十年前,我是风流帅。为向青楼寻旧事,花枝缺处馀名字。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九篇经典古文,写尽人生抱负

①《岳阳楼记》

(宋)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②《五柳先生传》

(魏晋)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③《报任安书》(节选)

(汉)司马迁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若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且负下未易居,上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戮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閤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之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今虽欲自雕瑑,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不能尽意,略陈固陋。谨再拜。

④《谏太宗十思疏》

(唐)魏征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⑤《留侯论》

(宋)苏轼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⑥《游褒禅山记》

(宋)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⑦《滕王阁序》

(唐)王勃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呜乎!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⑧《师说》

(唐)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⑨《曹刿论战》

(先秦)左丘明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遍 同:徧)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编辑整理:清风剑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