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命理

芈月生辰八字命理解析 芈月的生辰八字

芈月生辰八字命理解析 芈月的生辰八字

本文目录一览:

从“宅兹中或”到东西二帝——聊一聊我眼中的西安与洛阳(廿七)

即便再对考古或者青铜器不感兴趣的人,哪怕只是知道一点历史的常识,也应该都应该知道一件文物的存在,那就是“何尊”。这座在1963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宝鸡县贾村镇,也就是今天宝鸡市陈仓区的西周时期青铜器,现收藏于“中国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而它之所以成为或许是名气最大的商周青铜器,就是因为在它的尊内底铸的铭文中,有这么四个字——“宅兹中或”。那么,我们本篇文章就从这四个字聊起吧。

唯王初堙宅于成周,复禀武王礼福自天。在四月丙戌,王诰宗小子于京室曰:“昔在尔考公氏,克逑文王,肆文王受兹大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或,自兹乂民。’呜呼,尔有唯小子亡识,视于公氏,有庸于天,彻命敬享哉!助王恭德欲天,临我不敏。”王咸诰,何赐贝卅朋,用作□公宝尊彝。唯王五祀。

众所周知,“何尊”金文中的“宅兹中或”四字,是我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第一次出现“中国”这个词汇。其实,不止如此,还有一个字同样是第一次出现且对中国文化甚至文明影响深远,那就是“德”。在易中天教授的《易中天中华史》一书中,就曾经提到过关于“何尊”上出现“德”字的意义:“何尊是第一个出现“德”字的器物。何尊之前的器物,无论青铜器还是甲骨文,都‘德’字无心。在这之前,无论是表示得到还是表示道德,全部是无‘心’,全是‘得’。何尊之后的铭文,表示道德的有“心”,表示其他如人名的无‘心’。证明了周王朝以德治国的理念。”至于这个“德”是否和之后的以德治国有什么关联,那就只能说见仁见智了。

接着说“宅兹中或”。这四个字,以现在的普遍解释大体就是,要居住在天下之中的地方。这一点上,似乎并没有什么太大的争议。而且,鉴于“何尊”本身所承载的功能和金文所记载的内容上看,这个周天子准备“宅兹”的地方,也确实就是武王伐纣之后确定营建的“成周”雒邑,也就是洛阳。这就是为何在很多文章以及报道中所提到的,洛阳就是最早的“中国”。当然,这个“最早中国”,一方面指的是文明、文化层面上的,还有一方面我觉得更多的则是地理意义上的。

在日本学者平势隆郎所著的《从城市国家到中华 :殷周 春秋战国》一书中,提到了一个观点,那就“中或”指的并不是洛阳,而是陕西的镐京。也就是西安一带。他例举了《左传·昭公九年》中的一段话:“先王居梼杌于四裔,以御螭魅,故允姓之奸,居于瓜州。伯父惠公归自秦,而诱以来,使逼我诸姬,入我郊甸,则戎焉取之。戎有中国,谁之咎也?后稷封殖天下,今戎制之,不亦难乎?伯父图之。我在伯父,犹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民人之有谋主也。伯父若裂冠毁冕,拔本塞原,专弃谋主,虽戎狄其何有余一人?”

昭公九年,指的是鲁昭公九年,即公元前533年,按周纪年的话,是周景王时期。这段话中,提到了陆浑戎的由来,以及西周的王都镐京被西戎占领,同时,对秦国的态度也不够友好。这里面提到“戎有中国”中的“中国”二字,如果我们完全不考虑起民族意义和文明意义的话,在那一时期“中或”或者“中国”,所指的也许确实不是一个固定地点,而更应该是根据华夏主流文明王室都城所在之地变化而变化的。西周时期,“宗周”镐京犹在,那后世回顾那一时期所提到的被“西戎”占领的“中国”,指的显然却是西周故都镐京以及周边的王畿区域。

所以,似乎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对于周朝,或者说前秦时期各类史籍上关于“中或”或者“中国”的定义,所指的并不是一个固定的地点或区域,而是王朝核心所在地。而在“何尊”上所刻的“宅兹中或”,由于铭文中已经对所记录的历史事件特有所指,所以这个“中或”,自然也就是洛阳无疑,这个“最早的中国”,也算得上实至名归。

既然提到了周景王,除了他曾经在洛阳会见老子之外,那咱们就顺着聊一聊在他在位期间,由于一个历史事件而产生的一个成语典故——“数典忘祖”。这是记载在《左传·昭公十五年》中的一个故事。原文如下:

十二月,晋荀跞如周,葬穆后,籍谈为介。既葬,除丧,以文伯宴,樽以鲁壶。王曰:“伯氏,诸侯皆有以镇抚王室,晋独无有,何也?”文伯揖籍谈,对曰:“诸侯之封也,皆受明器于王室,以镇抚其社稷,故能荐彝器于王。晋居深山,戎狄之与邻,而远于王室。王灵不及,拜戎不暇,其何以献器?”王曰:“叔氏,而忘诸乎?叔父唐叔,成王之母弟也,其反无分乎?密须之鼓,与其大路,文所以大蒐也。阙巩之甲,武所以克商也。唐叔受之以处参虚,匡有戎狄。其后襄之二路,鏚钺、秬鬯,彤弓、虎贲,文公受之,以有南阳之田,抚征东夏,非分而何?夫有勋而不废,有绩而载,奉之以土田,抚之以彝器,旌之以车服,明之以文章,子孙不忘,所谓福也。福祚之不登,叔父焉在?且昔而高祖孙伯黡,司晋之典籍,以为大政,故曰籍氏。及辛有之二子董之晋,于是乎有董史。女,司典之后也,何故忘之?”籍谈不能对。宾出,王曰:“籍父其无后乎!数典而忘其祖。”

所记晋国派荀跞和籍谈为使节去洛阳参加王后穆后的葬礼。礼必,周景王设宴款各诸侯国的使节。宴席中,周王室使用的是鲁国进贡的酒具,微醺的周景王向国来使赐酒时。问晋国使臣:“各国诸侯每年都会进贡一些物品给王室,为什么晋国没有进贡呢?”荀晋国使臣籍谈振振有词,说晋国早年也没有受到周王室的赏赐,所以自然就不用进贡了。周景王自然非常不满,便直接指出当年晋国受到周王室封赏的内容,并责问籍谈:“你先祖是掌管国家典籍的官员,作为司典后人,竟然忘记国家这么重要的史实!”籍谈羞愧无言。等宴席散去,周景王对着臣子们说:“籍谈这这一族人不行了,光知道典故,连自己祖先的记载都忘了。”后世遂留下典故“数典忘祖”。

虽然看上去是周景王在取笑晋国使臣,实际上,也从一个侧面体现出了,当时周王室的“势微”已经到了诸侯可以轻易顶撞的程度。当然还有很多让周王室非常难堪的历史事件发生,但还是本着一个原则,和本系列文章的两个主角西安与洛阳无直接关联的,不细聊。还有就是如果这一时期只在史籍中有一个城市出现的不展开了聊。否则,整个东周两段的春秋战国,岂不又成了专属洛阳的独角戏。所以,我找到了另一个话题,那就是在公元前288年开始,但仅仅执行了两个月就宣告取消的“东西二帝”计划!

在我们的传统认知中,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称帝的人,自然是有“祖龙”之称的秦始皇嬴政。但实际上,嬴政只是第一个使用“皇帝”这个词汇的人,至于所谓的“千古一帝”,则更多的是赞颂秦始皇建立的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和取消了封建制度。而真正有史记载的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称帝的,则是东周战国时期的另一位秦国国君,被后世称为“秦昭襄王”的嬴稷。

既然说到称帝,那咱们就来先聊一下这个“帝”字的由来。据考证,在我国已发现并可以辨识的古代文字资料里,最古老的就是被统称为“甲骨文”的“殷墟甲骨卜辞”。而它则是由清末的一位名叫王懿荣的官员率先发现,后经曲折,最终在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大量出土的。在很多人的印象里,都觉得“甲骨文”只是只言片语的词汇集合,而实际上,通过后世的不管论证研究得出结论,作为殷商或者更早的华夏文明文字传承,“甲骨文”的词汇已经趋于成熟,甚至对于一些语法的运用,也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准。

当然,“甲骨文”上的文字,还是绝大多数都运用于占卜上。详尽的东西咱们不做过多赘述,还是往主题上靠。“帝”这个字,最早就出现在“甲骨文”中,并有多种写法。关于“帝”字的解释,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典籍上也有不同的诠释。相对最早的较为清晰并成体系的记载,或许是据传“周公”所著《周礼·春官·小宗伯》中的:“兆五帝于四郊。”这应该也是第一次书面记录所谓“五帝”的内容。至于“五帝”指的分别是谁,汉代大儒郑玄曾作注:“苍帝曰灵威仰,赤帝曰赤熛怒,黄帝曰含枢纽,白帝曰白招拒,黑帝曰汁光纪。”这五个名称,分别对应了中国传统“五行学说”中的“金、木、水、火、土”。

《史记》开篇《五帝本纪》中,将“五帝”记载为:黄帝、颛顼(zhuanxu)、帝喾(ku)、尧和舜。但也有像《吕氏春秋》中将“伏羲”、“神农”、“黄帝”、“少昊”、“颛顼”说是五帝的。关于上古记载的,本身就是后世人的猜测,包括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也曾说过,对于五帝的记载,所能用得到的史料繁杂而无法判定真伪,只能凭借自己的理解合并出来,也有很多不太合理的地方。但这个咱们在本文就不做过多探讨了。就说这个“帝”字,最早应该有一部分,确实是用来形容一统天下的“帝王”这类含义。《尚书·尧典》中:“昔在帝尧,聪明文思,光宅天下。将逊于位,让于虞舜,作《尧典》。”说的也就是“尧帝”。

更重要的是,这个“帝”字,是后世来形容上古大贤君王的特指,而自从“尧舜”之后,便无人由此资格称“帝”了。在禹之后,天下最高统治者称“王”,一直延续到东周天子时期,也是称“周王”。而史上第一次有人自称为“帝”后代的,则是战国时期的陈国国主“妫因齐”,也就是后来的“齐威王”。他在位期间,曾铸一青铜器后世命名为“陈侯因齐敦”。其上铭文中有记:“唯正六月癸未,陈侯因齐曰:皇考孝武桓公恭哉!大谟(慕)克成。其唯因脊扬皇考,邵缍高祖黄啻,休嗣桓、文,朝昏诸侯,合扬厥德。诸侯寅荐吉金,用作孝武桓公祭器敦,以蒸以尝,保有齐邦,世万子孙永为典用。”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明确的记录,说明自己是传说中“五帝”的后代子孙的。后有考,一般史书均认为,陈国,或说田齐之祖为虞舜之后代。“陈侯因齐敦”上的铭文,似乎就验证了黄帝为虞舜之祖的传说。后世有人尝试排列家谱:“即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穷蝉,穷蝉生敬康,敬康生句望,句望生桥牛,桥牛生瞽叟,瞽叟生重华,重华即虞舜。”要说这具体真实可信度嘛......反正人家齐国田氏说了,信不信,由你。

这就要回归正题了。在齐威王宣称自己是上古圣贤五帝之后百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称帝的人出现了!前文中也说了,他就是“秦昭襄王”嬴稷。在孙皓晖的巨著《大秦帝国》中,曾说始皇帝嬴政之所以能够一统六国,除了自己的雄才大略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挟六世之余烈”。而“秦昭襄王”则是这“六世余烈”中最为重要和关键的一个。嬴稷,是秦惠文王的儿子,也是那个在洛阳因举鼎被砸死的秦武王异母的弟弟。武王死后,他在赵燕两国的武力护送下,由右相樗里疾、魏冉、宣太后等人拥立继承王位。

虽然继位的时候已经19岁,在当时已经绝对算得上成年人,但由于长期在外做“质子,可谓在秦国国内没有任何根基,初成秦王的嬴稷,只能依靠着母亲宣太后和舅舅魏冉等重臣的帮扶。这也造成了后来宣太后亲政三十余年直至乱政的局面。至于这个宣太后,也就是前两年热播剧《芈月传》中孙俪饰演的角色“芈八子”。当然,影视作品中的人物不能完全当历史人物来看待,宣太后在秦国发展的历史上,还是起到了相当大的正面作用的,而且,他还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明确记载使用“太后”这个称谓的人!《史记·秦本纪》曰:“昭王母芈氏,号宣太后。王母于是始以为称。故范睢说秦王有独闻太后之语。其后赵孝成王新立,亦有太后用事之说。是太后之号,自秦昭王始也。汉袭秦故号,皇帝故亦尊母曰皇太后也。”

魏冉,是宣太后芈八子的弟弟,也就是“秦昭襄王”嬴稷的舅舅。由于宣太后掌政三十余年,而期间最器重的就是魏冉。魏冉也非平庸之辈,他先是平定国内,然后又启用当时籍籍无名的年轻将领白起,在今天的洛阳龙门附近击溃魏韩24万联军,史称“伊阙之战”,彻底打开了秦国通往中原地区的大门。随后,又不断地为秦国开疆拓土,战功赫赫,同时也权倾朝野。而“秦昭襄王”称帝,正是出于魏冉功名最盛的时期。

秦昭王十九年,也就是公元前前288年,因战功被封“穰侯”的魏冉,提出了一个可谓野心勃勃到震惊天下的建议,那就是让秦昭襄王自称西帝,并同时尊齐湣王为东帝,试图平分天下。当时被这个天大的“荣耀”冲昏了头脑的齐湣王竟然还答应了这个建议,真的就称帝了。然而,仅仅两天,齐湣王便被著名的纵横家苏秦说服,主动放弃了帝称,并参与到了一起讨伐秦国的“合纵”战略中。随即,秦昭襄王也意识到了事态的发展并不像魏冉预料的那么顺利,于是,也随即宣布不再以“西帝”自称,仍为秦王。这场战国时期“东西二帝”并存的闹剧,仅两个月便草草收场。

虽然没有了“西帝”的名头,但“秦昭襄王”对于秦国的发展,还是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也正是他的东进,在公元前256年,秦国占领了东周的都城洛阳,也从真正意义上宣告了周王朝的覆灭。这些,咱们下篇继续聊。

相关前文:

那就从“九鼎”聊起吧——聊一聊我眼中的西安与洛阳(廿六)

看了《芈月传》,你知道“芈八子”在后宫是什么级别吗

芈月是楚国人,作为楚国长公主的陪嫁,嫁给秦惠文王。

那时候都是政治联姻,王后及陪嫁女根据周礼都有严格的规定。

嫁给秦王为王后的是楚威王的嫡长女芈秀。

只有诸侯国王的嫡长女,年龄在十三岁至十六岁之间,才有资格成为王后。

陪嫁人数是有讲究的,大夫嫁女有二个陪嫁,诸侯嫁女有四个陪嫁。

陪嫁对辈分及年龄都有规定。陪嫁女需是王后的侄女辈分,年龄满十三岁。

楚国当时没有合适的陪嫁人选,芈月是芈秀同父异母的妹妹,年龄十二岁。按照周礼是不符合规定的。

当时秦国在其它诸侯国眼里是一个不讲周礼的野蛮之国,所以也就没有严格要求了。

陪嫁其实就是王后的奴婢。芈月由于是秦王后同父异母的妹妹,受到秦王后的关照,没有作为奴婢对待。

秦王后是秦国后宫最高的级别。不是秦王想娶谁就娶谁,想让谁当王后就当王后的,也不可能从妃子升级为王后。

芈月又称为芈八子,“八字”在秦国来说,是后宫嫔妃的级别之称。

后宫级别最低的是奴婢,是秦王的财物,可以当物品处置。

如果被秦王宠幸,就会成为巧人。成为巧人才能称为秦王的女人。

做三年巧人没有失职,可以升级为嬖人。嬖人就可以是后宫有品级的人了。

嬖人生有孩子后,无论生儿生女,会有宗正将其姓氏列入秦王族谱,正式成为秦王的家人,成为“八字”,就是妃子了。

芈月生了赢稷(即秦昭王)后才称为“芈八子”。

芈月传:难怪芈月出生那天月现血色,你看她出生后发生了什么事?

导语:唐昧预言霸星会降临楚国后宫,楚威王以为霸星一定是个男孩,所以,拭目以待,满怀期盼。谁料,霸星居然是一介女流。楚威王大怒,扬言要烹煮了唐昧。

1、唐昧也颇感意外,他再度观察天象,却发现天象又有新变化

《芈月传》原著原文第五章“少司命”(2)一回中,唐昧惊讶地发现了天象仍在变化莫测中,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个刚出生的婴儿,就是那颗霸星无疑。

而此时章华台上,铜鼎烈火熊熊,楚王商却是心头火起,他看着跪在阶下的唐昧:“唐昧,你跟寡人说,有霸星降世应在后宫。可为什么这霸星下来来竟是个女婴?”

唐昧的神情有些异常,此前一刻,他还在观星台上细察天象,下一刻就被楚王商派兵马押到了宫中。

但此时他丝毫没感觉到自己生命危在旦夕,依然眼神狂热地看着楚威王:“大王,请容臣再去看看天象,今日天象实在异常,臣一直在观星台看那霸星,并无差池。可却在一个时辰前,忽然月作血色,群星齐黯。等到太阴移位之时,臣现霸星已经入天枢,并出冲天杀气,可见就应在此刻出世的婴儿身上。”

楚王商听得他这番言语,心中诧异更甚:“哼,你口口声声霸星降世,可那向氏生下来的明明是个公主,寡人亲眼所假,何曾有假?”

唐昧肃然道:“霸星已经降世,臣只据星象而言,不问男女。”

楚王商哼了一声:“难道你想说,霸星会是个女子?”唐昧摇头:“臣实不知道这是福是祸!”

楚王商奇道:“为何说是祸?”唐昧又掐指算了半天,才道:“阴阳相淆,杀气冲天。霸星若为男子是国之幸,霸星若为女子,福祸难料啊。”

楚王商皱眉:“听你之意,难道寡人要杀了此女不成?”

唐昧大惊,连忙膝前几步,阻止道:“万万不可,大王,天象已显,非人力可更改,若是逆天而行,必受其祸。霸星降世乃是天命,今日落入楚国若杀之,必当转世落入他国,则岂非是楚国之祸了。”

楚王商一惊,不再说话,陷入沉思。来回踱步数番,才有了决断:“天与之,岂有不受。”

唐昧一凛,看向楚王商拱手道:“大王英明。”

楚王商踌躇满志道:“霸星降于我大楚,不管男女,都是我楚国之天命。从来祸福相依,大业都是险中求,寡人不惧祸,只惧缺少机会。若有机会,便能取之!”

2、芈月一出世,楚王就开始大开杀戒了

唐昧见楚王如此说,心一松,道:“臣观天象,霸星降生后,西北星象混沌难辨,臣请镇守西北,为吾王破此劫。”

楚王点头道:“如此,寡人应允了。”唐昧闻言退后两步,整衣冠,向楚王商叩头之后,转身离去。

楚王商见唐昧走远,闭了闭眼睛:“将这几日在观星台上跟随唐昧观察星象的卜师们都杀了。”唐昧终究还有大用,还不能杀,那些卜师知道得太多,便不能留了。

宦者令一惊应下:“是。”

这就是“霸星降临”的后果。芈月一出生,就给无辜的占卜师们带来灭顶之灾,很多人就这么稀里糊涂地成了刀下之鬼。就因为他们知道了芈月是“霸星转世”,即便她身为女子也依然是“霸星”。

所以,他们必须死——因为他们知道的太多了。这就是为何唐昧看到天象有异、忽然“月作血色、杀气冲天”的原因,这便是占卜师们的血光之灾。

深信霸星预言,所以恐惧,因而才把知道内情的人都杀了。为的是好好保护这颗霸星在楚国后宫里茁壮成长,有朝一日可以借助霸星威力,横扫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