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运势

风水方圆什么意思 风水文化园

风水方圆什么意思 风水文化园

本文目录一览:

风水入门经典.【杨筠松.撼龙经】

统 论

须猕山是天地骨,中镇天地为巨物。如人背脊与项梁。生出四肢龙突兀。

四肢分出四世界,南北西东为四派。西北崆峒数万程,东入三帏为杳冥。

惟有南龙入中国,胎宗孕祖来奇特。黄河九曲为大肠,川江屈曲为膀胱。

分枝劈脉纵横去,气血钩连逢水住。大为都邑帝王州,小为郡县居公侯。

其次偏方小镇市,亦有富贵居其地。大率行龙有真星,星峰磊落是音身。

高山须认星峰起,平地龙行别有名。峰以星名取其类,星辰下照山成形。

龙神二字寻山诀,神是精神龙是质。莫道高山方有龙,却来平地失真踪。

平地龙从高脉发,高起星峰低落穴。高山即认星峰起,平地两旁寻水势。

两水夹处是真龙,枝叶周回踪者是。莫令山反枝叶散,山若反兮水散漫。

外山百里作罗城,此是平洋龙局段。星峰顿伏落平去,外山隔水来相顾。

平中仰掌似回巢,隐隐微微立邱阜。便从邱阜觅回巢,或有钩夹如旋螺。

钩夹是砂螺是穴,水注明堂聚气多。四旁绕护入城裹,水绕山环聚一窝。

霜降水枯寻不见,春夏水高龙脊现。此是平洋看龙法,过处如丝或如线。

高水一寸即是山,低土一寸水回环。水缠便是山缠样,缠得真龙如仰掌。

窠心掌里或,端然有穴明·天象。山缠水绕在平坡,远有围山近有河。

只爱山来抱身体,不爱水反去从他。水抱应如山来抱,水不抱兮山不到。

莫道高山龙易识,行到平洋失踪迹。藕断丝连正好寻,退却愈多愈有力。

高龙多下低处藏,四没神机便寻得。祖宗父母数程远,误得时师皆不识。

龙到平洋莫问踨,只观水绕是真龙。念得龙经无眼力,万卷藏真也是空。

脚下横拖为带剑,文武功名从此辩。横看是顶侧是峰,此是贪狼出阵龙。

侧面成峰身直去,不是为朝便不住。莫来此处认高峰,道是元武在其中。

亦有高峰是元武,元武落处四兽聚。聚处方为龙聚宫,四兽不顾只成空。

空亡龙上莫寻穴,纵然有穴易歇灭。或为关峡似龙停,正龙潜在峡中行。

时师多向峡中觅,不识真龙断续情。

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

贪狼星第一

贪狼自有十二样,尖园平直小为上。欹斜侧石倒破空,祸福轻重自不同。

问君来此如何观,莫道贪狼总一般。欹是崩崖破是坼,斜是边有边不明。

侧是面尖身直去,空是岩石多玲珑。倒是飞峰偏不正,十者未是正贪龙。

平地卓然起顿笋,此是贪尖本来性。园无欹斜四面同,平若卧蚕啊高岭。

直如峡脊引绳来,小似笔头插高顶。五者方为贪正形,吉凶祸福要详明。

火星要起廉贞位,生出贪狼由此势。若见火星动炎时,看他踪迹落何处。

此龙不是寻常龙,生出贪狼自奇异。火星若起廉贞位,落处须寻一百里。

中有贪狼小小峰,有时回顾火星宫。世人只道贪狼好,不识廉贞是祖宗。

贪狼若非廉作祖,为官也不到三公。高山顶上平如掌,中分细脉如蛇样。

贵龙多是穿心出,富龙只从旁边降。高山如帐后面遮,帐里微微似带斜。

带舞下来似鼠尾,此是贪狼上岭蛇。带舞下来似鹤颈,此是贪狼下岭蛇。

上岭解来朱紫客,下岭须为贯朽家。大山跌下小为贵,小山特起大为势。

高低大小断续行,此是贪狼真骨气。大抵九星有种类,生子生孙巧相似。

相似方知骨气真,剥换不真皆不是。一剥一换粗生细,从大剥小最奇异。

剥换退卸见真情,小峰依然贪狼起。剥换如人换好裳,如蝉退壳蚕退筐。

或从大山落低小,或从高峰落平洋。退卸剥换成几段,十条九条乱了乱。

中有一条却是真,若是真时断了断。乱山回抱在面前,不许一条出外边。

只有真龙坐穴内,乱山在外两边缠。此龙错从腰里落,回转余枝作城郭。

城郭弯环生捍门,门外罗星当腰著。罗星要在罗城外,此与火星常作对。

火星龙始有罗星,若是罗星不居内。居内名为抱养瘝,又为病眼堕胎山。

罗星若生罗城口,城口皆为玉笋班。罗城却似城墙势,龙在城中聚真气。

罗星若在城关间,时师唤作水口山。若识罗星真妙诀,一边枕水一边田。

田中有骨脉相连,或为顽石焦土坚。此是罗星有余气,卓立为星在水边。

贪巨罗星尖与园,武曲辅弼方匾眠。禄文廉贞多破碎,破军尖破最为害。

只有尖园方匾星,此是罗星得正形,忽然四面皆是水,两山环合郁然青。

罗星亦自有种类,浪说罗星在水边。

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

巨门星第二

巨门星峰覆钟釜,钟釜之分有何故。钟高釜低事不同,高即为巨矮为辅。

二者虽然皆吉星,大小不容有差互。巨门端庄富贵全,辅弼随龙厚薄助。

贵龙若行五六程,临落之时剥辅星。如梭如印如侧月,三三两两牵连行。

前关后峡相引从,峡若多时龙猛勇。剥到辅星三四重,仔细来此认龙踪。

贪武若无辅弼落,高岭如何住得龙。虽然辅弼是入穴,作穴随形又不同。

穴随星辰作钳乳,形神大小随龙宗。

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

禄存星第三

禄存上形如顿鼓,下形有脚如瓜瓠。瓜瓠前头有小峰,此是禄存带禄处。

小园带禄围本身,将相公侯出方虎。大如螃蟹小蜘蛛,此是禄存带煞处。

煞踪若有横磨剑,此是权星先出武。大处大峡百十里,宝殿龙楼去无数。

忽逢此等入长垣,万刃打围君莫顾。痴师偷眼旁睥睨,晓者默然佯不知。

若然尖脚乱入茅,唤做蚩尤旗爪距。大抵星辰嫌破碎,不抱本身多作怪。

端正龙神须无破,丑恶龙神多破败。怪形异穴出凶豪,杀戮平民终大坏。

草头作乱因此山,赤族诛夷偿命债。只缘龙上有欃枪,贼旗侧倒非旌幢。

旌幢对对端正立,独立欹侧名欃枪。顿鼓微方似武曲,武曲端正下无足。

有足周围真禄存,园净方为武曲尊。龙家最要仔细辨,疑是乱真分背面。

背似面非岂有真,此是禄存大转移。凹处是面凸是背,作穴分金过入线。

几看星辰大转移,转移须要母顾儿。枝分派别有真种,忽作瓜蔓无东西。

十里半程无冈岭,平洋砂碛烟尘迷。到此君须看水势,水势莫问江与溪。

只要两源相夹出,交锁外结重重围。禄存好处落平漫,大作军州小镇县。

坪中时复乱石生,或起横山或梭面。此处或如辅弼形,辅弼无枝禄多瓣。

禄是帝车第二星,也主为文也主兵。九星行龙俱要禄,最喜夹贪兼武曲。

巨辅或从左肩起,此等贵龙看不足。若逢此星远寻穴,莫向高山寻促局。

若遇九星相夹行,只分有足与无足。燕云岭下出九关,中带禄存三吉山。

高山峡里生尖秀,也有园禄空巉巌。君看山须分种类,漫指横山作正班。

破禄二星形无数,也有正形落低处。也有低形上陇头,杂乱分形君莫误。

形在高岭为高形,山顶上生禄存星。形在平洋山卓立,顶矮脚手亦横平。

顶上生形顶必正,平地生形脚乱行。请君看我细排列。祸福皆从龙上生。

禄存上形如顿鼓,下形有脚如瓜瓠。瓜瓠前头有小峰,此是禄存带禄处。

小园带禄围本身,将相公侯出方虎。大如螃蟹小蜘蛛,此是禄存带煞处。

煞踪若有横磨剑,此是权星先出武。大处大峡百十里,宝殿龙楼去无数。

忽逢此等入长垣,万刃打围君莫顾。痴师偷眼旁睥睨,晓者默然佯不知。

若然尖脚乱入茅,唤做蚩尤旗爪距。大抵星辰嫌破碎,不抱本身多作怪。

端正龙神须无破,丑恶龙神多破败。怪形异穴出凶豪,杀戮平民终大坏。

草头作乱因此山,赤族诛夷偿命债。只缘龙上有欃枪,贼旗侧倒非旌幢。

旌幢对对端正立,独立欹侧名欃枪。顿鼓微方似武曲,武曲端正下无足。

有足周围真禄存,园净方为武曲尊。龙家最要仔细辨,疑是乱真分背面。

背似面非岂有真,此是禄存大转移。凹处是面凸是背,作穴分金过入线。

几看星辰大转移,转移须要母顾儿。枝分派别有真种,忽作瓜蔓无东西。

十里半程无冈岭,平洋砂碛烟尘迷。到此君须看水势,水势莫问江与溪。

只要两源相夹出,交锁外结重重围。禄存好处落平漫,大作军州小镇县。

坪中时复乱石生,或起横山或梭面。此处或如辅弼形,辅弼无枝禄多瓣。

禄是帝车第二星,也主为文也主兵。九星行龙俱要禄,最喜夹贪兼武曲。

巨辅或从左肩起,此等贵龙看不足。若逢此星远寻穴,莫向高山寻促局。

若遇九星相夹行,只分有足与无足。燕云岭下出九关,中带禄存三吉山。

高山峡里生尖秀,也有园禄空巉巌。君看山须分种类,漫指横山作正班。

破禄二星形无数,也有正形落低处。也有低形上陇头,杂乱分形君莫误。

形在高岭为高形,山顶上生禄存星。形在平洋山卓立,顶矮脚手亦横平。

顶上生形顶必正,平地生形脚乱行。请君看我细排列。祸福皆从龙上生。

第一禄存如顿鼓,脚手对对随身去。平行有脚如剑芒,旌节幡幢排次序。

此等星辰出大江,中有小贪并武巨。辅弼侍从左右生,隔岸山河远相顾。

此是神龙作州县,雄据十州并一路。忽然诸山作垣局,更求吉水为门户。

若得门户收吉水,万水千山不须做。

第二禄存如覆釜,脚尖如戟周回布。有脚方为正禄存,无脚名为禄推巨。

此星不是有威权,白手成家积巨富。

第三禄存鹤爪布,两短中长龙出露。出露定为低小形,隐隐前行忽蹲踞。

有穴必生龙虎巧,丑陋穴形龙不住。

第四禄存肋扇具,脚手又似杠丝势。此龙只好结神坛,别有星峰主秀气。

第五禄存如悬鹑,箕帚破碎多折痕。此星便是行龙星,星平生枝自顶分。

此龙只去坪中作,桡棹回来斩关做,高山大峡开三门。

第六禄存落平洋,势如巨浪横开张。他星也有落平者,此星平地也飞扬。

脚摆时复生巨石,石色只是黑与黄。两旁请看随龙峡,长短大小宜消详。

护龙转时看他落,落处当随水斟酌。右转皆右不参差,左转皆左无驳杂。

朝迎指点真穴形,左右高低君莫错,禄存鬼形如披发,虽曰众多势如掠。

第七禄存如长蛇,左右无护无拦遮。此龙非是贵龙从,枕在水边神横斜。

第八禄存在高岭,如戴兜鍪右肩领。渐低渐小去作穴,定右窝钳极端正。

此龙号为八贵龙,捉穴真时最昌盛。

第九禄存如落花,片片段段水夹砂。不是蛟潭为鬼穴,定作罗星水口遮。

天下山山有禄存,或凶或吉要君分。莫道禄存全不善,的为将相公侯门。

要知五岳真龙落,半是禄破相参错。太行顶上马耳峰,禄存神上贪狼龙,

泰山顶上右日观,上右月亭高一半。此是禄存上有贪,如是星峰孰能判。

海上洲岛亦有山,君如论脉应难言。不知地脉廉中国,远出山形在海间。

东出青齐为东岳,过尽平洋大江壑。地脉连延随势生,涧水止龙君莫错。

我观破禄满天下,九等分星无识者。君如识得禄存星,珍宝连城贵无价。

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

文曲星第四

文曲正形如蛇行,此星柔顺最高情,若作淫邪如撒网,形神恰似死鳝样。

问君如何生此山,定出廉贞绝体间。问君如何称绝体,本宫山上败绝气。

问君如何寻本宫,楼殿之下初出龙。认得星峰初出面,看是何星细推辩。

九星皆挟文曲行,若无文曲星无变。变星便看何星多,多者为主善恶见。

文曲星柔最易辨,每遇旺方上侧面。侧面成峰神直行,直去多如丝杂练。

此星山骨少星峰,若有星峰辅弼同。平地蛇行却为吉,半顶娥眉最得力。

若有娥眉接连生,女作宫膑后妃职。男家因妇列官班,又得资财并美色。

文曲起峰必有情,自然接连左右生。若是无峰如鳝样,死龙散漫空纵横。

纵饶住处有穴形,社稷神庙血食腥。若是作坟并建宅,女插花枝逐客行。

男人破家因酒色,妇人内乱官讼兴。变出痨瘵鬼怪病,令人冷退绝人丁。

困龙坪下数十里,忽然卓立星峰起。左右前后忽逢迎,贪巨武辅渐次生。

只得一峰龙便活,娥眉也变辅弼形。平行虽云变辅弼,只是低平少威力。

若得尊星生一峰,便使柔星为长雄。男人端貌取科第,女人主家权胜翁。

大抵行龙少全格,杂出星峰多变易。辅星似巨弼似文,长短高低细辨认。

莫道凶龙不可裁,也有凶龙起家国。盖缘未识间星龙,贪中有廉文有弼。

武有破军间断生,禄存或有巨辅力。十里之中卓一峰,小者成大弱成雄。

此是龙家问星法,大顿小伏为真迹。一山便断为一代,看在何代生间龙,

便向此星定富贵。困弱生旺随星峰,困弱之龙武气力。死鳝烟包入沙砾。

十里百里武从山,独自单行少收拾。君如识得间星龙,到处乡村可寻觅。

龙非久远少全气,易胜易衰非人力。

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

廉贞星第五

廉贞如何号独火,此星得形最高大。高山顶上石磋峨,伞折犁头裂丝破。

只缘尖炎耸天庭,其性炎炎号火星。起作龙楼并宝殿,贪巨武辅因此生。

古人深识廉贞体,唤作红旗并曜气。此星威烈属阳精,高炎赤黑峰头起。

高尖是楼平是殿,请君来此细推辩。乱峰顶上乱石间,此处名为聚讲山。

聚讲即成即分支,分宗拜祖迢迢路。寻宗寻嫡更寻儿,龙来此处最堪疑。

却来此处横生幛,形如帐幙开张样。一重入帐一重出,四重五重如巨浪。

帐中有脉穿心行,脉不穿心不入相。帐幙多时贵亦多,一重只是富豪样,

两帐两幙是贵龙,帐里贵人最威上。帐中隐隐仙带飞,带舞低垂主兴旺。

天官地轴两边迎,异石龟蛇过处往。高山顶上有池水,两边夹得真龙行。

问君高顶何生水,此是真龙楼上气。楼殿之上水泉生,水还落处两边迎。

真龙却在池中过,也有单池在旁报。单池终不及双池,池若倾崩反生祸。

池平两水夹又清,此处名为天汉星。天汉天潢入阁道,此星入相居天庭。

更有卫龙在高顶,水贴龙身入深井。并无水出可追寻,或有蒙泉入小镜。

看他辞楼并下殿,出帐耸起何星应。应星生处形别立,此是分枝劈脉证。

祖宗分了分兄弟,来此分贪识真性。分贪之处莫令差,差谬一毫千里逈。

笋峰贪狼从此出,钟釜枕梭巨辅弼。方峰是为武曲程,最要来辨嫡庶行。

嫡庶不失出帐样,便是龙家五吉星。廉贞恶石众所憎,不晓真阳火里精。

此龙多向南方落,北上众山惊错愕。低头敛衽出朝来,莫向他方妄参错。

凡起星峰皆要石,若是土山全无力。廉贞独火气冲天,石骨嶙嶒平处觅。

廉贞不生吉星峰,顶隔江河作应龙。朝迎必应数百里,远望鼓角声冬冬。

凡见廉贞高耸石,便上顶头看远迹。细认真龙此处生,华盖穿心正龙出。

此龙尊贵最难寻,五吉要随华盖觅。此等真龙不易逢,华盖三峰品字立。

两肩分作两护龙,此是兄弟同祖宗。兄弟便为护龙去,前迎后送分雌雄。

雌若为龙雄作应,雄若为龙雌听命。问君如何辨雌雄,高低肥瘠形不同。

低肥为雌雄高瘠,只来此处认真踪。真龙身上有正峰,时作星峰拜祖宗。

但看护送似龙盘,又有迎送如虎踞。随龙山水皆朝揖,狐疑来此失踪迹。

水口重重异石生,定有罗星当水立。罗星外而有山关,上生下生细寻觅。

盖缘罗星有真假,真假天然非人力。罗星旁水石骨生,星体端园最高职。

廉贞多生顾祖龙,祖龙远远是朝峰。更看鬼脚回转处,护托须生十数重。

送龙之山短在后,托山不抱左右手。缠龙缠过龙虎前,三重五重福绵延。

缠多不许外山走,那堪长远作水口。护送托龙若十全,富贵双全真罕有。

寻龙十万看缠山,一重缠是一重关。廉贞已具贪狼内,更述此篇为详载。

有人晓得红旗星,远有权·威进凶怪。权星斩伐得自由,不统兵权不肯休。

若遇廉贞不起石,脚下也须生石壁。石壁是背面土平,平处寻龙出踪迹。

贪巨武辅弼星行,出身生处是何星。剥龙换骨若九段,此是公侯将相庭。

红旗气焰威权在,愚妄时师骇凶怪。权星威福得自专,纵入文阶亦武权。

廉贞一变贪巨武,文武全才登宰辅。廉贞不作变换星,孑身损君父。

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ˉ

武曲星第六

武曲尊星性端庄,才离祖宗既高昂。星峰自与众星别,不尖不园其体方。

高处定为顿笏样,但是无脚生两旁。如此星峰只一二,方冈之下如驱羊。

方冈或如四角张,帐中出带微飞扬。飞扬要得穿帐去,帐上两角随身扬。

枝叶不多关峡少,却有护卫随身傍。带旌带节来拥护,旌节之峰多是双。

更有刀剑同护送,刀剑送后前园冈。离踪断处多失脉,抛梭马迹蜘蛛长。

梭中自有丝不断,蜂腰过处多趋跄。自是此星性尊贵,护卫重重来就体。

每逢跌断过峡时,两旁定有衣冠吏。衣冠之吏使园峰,两边有脚卫真龙。

若是独行无护卫,定作神坛佛道宫。平行穿珠行数里,忽然又作方峰起。

方峰直去如桥杠,背长颇类平尖贪。平尖贪狼如一字,生在山顶如卧蚕。

武曲横从身中出,贪狼直去如僧参。夹辅护龙次第转,真龙在内左右含。

此龙住处无高陇,间生窝穴隐深潭。独在高山峡中者,穴落高冈似草庵。

四围若高来拥护,前案朝迎亦高舞。却作高穴象人形,按剑端庄似真武。

此龙若行三十里,内起方峰只三四。峰峰端正方于长,不肯欹斜失尊体。

峰上忽然生折痕,此与廉贞何以异。凡起星峰不许斜,更嫌生脚照他家。

端峰若生四花穴,花穴端严要君别。真龙直去向前行,四向漫成龙虎穴。

此是武曲钳峡来,间气来此偶生峡。此龙误了多少人,反来此处说真形。

要识四花穿心过,但看护卫不曾停。尊星自有尊星体,方正如屏将相位。

武曲行龙少鬼劫,盖缘两傍多罗列。小公分处夹龙行,不肯单行走空缺。

小公分去乱生枝,枝叶虽多夹水随。护龙亦自有背面,背后如壁面平夷。

平夷便是贴龙体,龙过之时形怪异。不起园峰即马旗,攒剑蟠龙归此地。

护卫缠绕如打围,重重包裹外山归。至令武曲少关峡,护送无容左右离。

明堂断定无陡泻,横案重重拜舞低。平贪覆巨似武曲,尖园方整不能齐。

三星尖园方整处,向此辨别无狐疑。识龙须识辨疑处,识得真龙是圣师。

————————

破军星第七

破军星峰如走旗,前头高卓尾后低。两傍失险落坑陷,壁立侧裂形倾欹。

不知此星出六府,上有三台为远祖。然后生出六曜星,贪巨禄文兼武辅。

三台星辰号三阶,六星两两鱼眼挨。双尖双园双方样,却在高顶双安排。

双尖定出贪狼去,方圆生出武巨来。上台中台下台出,行到六府文昌台。

文昌六星如偃月,穿排六星似环玦。平顶上头生六星,六处微堆作凹凸。

凹中微起似六星,生出九星若排列。破军受变九星殊,逐位生峰形象奇。

山形在地星在天,星气下感祸福依。真星顿起真形了,枝叶皆是破禄随。

真星虽云有三吉,三吉之余有辅弼。不知三吉不常生,百处观来无一实。

盖缘不识破军星,只说走旗拖尾出。走旗拖尾是真形,若出尊星形变生。

与君细论破军体,逐一随星种类名。贪狼破军如顿旗,一层一级如天梯。

顶尖冲前有岩穴,伸颈犹如鸡作啼。顶头有带下岩去,引到平处如珠丝。

欲断不断马蹄过,东西隐隐梭丝垂。三吉之星总如此,名为吉破地相宜。

过坪过水皆如此,定有泉塘两夹随。贪下破军巨门去,去为垣局不须疑。

巨门破军裂十字,顶上微园欹侧取。势如啄木上高枝,直上高崖石嘴露。

此星出龙生鼎足,爪甲巉岩若鸡爪。此龙富贵生王侯,五换六移出宰辅。

禄存破军在平顶,两胁蛇行肋微露。前如大木倒悬岩,独干生枝叶无数。

叶中生出嫩枝条,又作高峰下坪去。当知为穴亦不远,护送不来作神宇。

破军廉贞高崔巍,水流关峡声如雷。武曲破如破厨柜,身形臃肿崩倾势。

前头走出鹅伸颈,岭上下来如象鼻。一高一下脚不尖,作穴出富贵。

辅星破军如幞头,两傍有脚如抛毬。弼星破军如鲤跃,行到坪中亦时卓。

三三两两坪中行,直出身来横布脚。为神为庙为富贵,只看缠护细斟酌。

缠多便是富贵龙,缠少只为钟鼓阁。九星皆有破禄文,三吉之形辅弼尊。

平行穿珠巨门禄,关棹尖拖是 破军。吉星之下无不吉,凶星之下凶所存。

况是凶龙不为穴,只是闲行引过身。纵然有穴必是假,假穴如何保久寸。

时师只说寻龙脉,来此峡内空低蹲。便指缠护为积气,或有远秀出他村。

便说朝山朝水好,下了凶事自入门。只缘不识真龙性,前面必出星辰尊。

尊星活了死龙骨,换去破军廉禄文。破军忽然横开帐,帐里戈旗出生旺。

此龙出作将军形,前遇溪流为甲仗。破禄形象最为多,枝蔓悬延气少和。

不为尖刀即剑戟,不作蛇行即抛梭。出逢六秀方位上,上与六气横天河。

六气变生生六秀,凶星到此亦消磨。凶气消磨生吉气,定有星辰巨浪波。

此是神仙绝妙法,不比寻常格地罗。与君略举大形势,举目一望江山助。

天下江山万里遥,我见破军到处是。禄存文曲辅弼星,低小山形总相类。

只有高山形象殊,略举大纲与君议。昆仑山脚出真颜,枝枝脚是破军山。

连县走出瀚海北,风俗强悍人粗顽。生儿三岁学骑射,骨鲠刚方是此间。

山来陇右尖如削,尽是狼峰高更卓。此处如何不出文,只为峰多反成浊。

高山大陇峰多尖,不似平原一锥卓。行行退却大散关,百二河山在彼间。

大缠大护到函谷,水出黄河如阙环。低平渐渐出熊耳,万里平原似如砥。

大梁形势亦无山,到此寻龙何处是。识得星峰是等闲,平处寻龙最是难。

若无河海与淮汉,渺渺茫茫不见由。河流冲击山断绝,即无石骨又无脉。

君若到彼说星峰,一句不容三寸舌。黄河在北大江南,两水夹行势不绝。

行到背面忽起峰,兖州东岳插天雄。分枝劈脉钟灵气,圣贤多在鲁邦中。

自古英雄处西北,西北龙神少人识。紫微垣局太微宫,天市天垣太行东。

南龙高枝过葱岭,黑铁二山雪峰盛。分出秦川及汉川,五岭分星入桂连。

山行有断脉不断,直至江阴大海边。海门旺气连闽越,南水两夹同抱缠。

此是海门南脉络,货财文武相交错。何处是贪何处文,何处认辩武曲尊。

寻龙望气先寻脉,云雾多生是龙脊。春夏之交与二分,夜望云霓生处觅。

云霓光生绝高顶,此是龙楼宝殿定。大脊微微云自生,雾气如多反难证。

先寻龙气识正龙,却是枝龙观远应。此是神仙寻地法,百里罗城不为迥。

如此然后论九星,要识九星观正形。因就正龙行脚处,认取破禄中间行。

天下山山有破禄,破禄交横有地轴。禄存无禄只为关,破军不破只为栏。

关拦之山作水口,必有罗星生水间。大河之中有砥柱,四川之口生灎滪。

大孤小孤彭蠡前,采石金山作门户。更有焦山罗刹石,虽是罗星门不固。

此是大寻罗星法,识者便知愚者误。吾若论及破军星,多是引龙兼作护。

大龙须论大破军,小龙夹乱破禄文。廉贞多是作龙祖,辅弼随龙富贵分。

廉贞若高龙不出,只是为应兼为门。请君看此州县间,何处不生水口山。

水口关拦皆破禄,无牙如叠环。或有横山如卧虎,或作重重如瓜瓠。

禹整龙门透大河,便是当年关水处。太行走出河中府,河北河南关两所。

大河北来曲射东,西山枕水如眠龙。马耳山枕大江口,绝无脚手为神妙。

灵壁山来截淮河,更无一脚如横戈。海门二山锁二浙,两山相合如环玦。

文廉生脚锁溜流,横在水中为两截。大关大锁数十重,定有罗星横截气。

截在江河不许流,关内不知多少地。小罗小锁及小关,一州一县须有拦。

十拦十锁百十里,定有王侯居此间。乡罗罗星小关锁,枕水如戈石横卧。

但看无脚是关拦,重数多少分将佐。君如能识水口山,并识天戈并禄破。

---------------------------

左辅星第八

左辅正形如幞头,前高后低大小球。伸舒腰长如杖鼓,后大前小驼峰侔。

一有两脚平行去,或在武曲左右游。此龙如何近武曲,自是分宗为伯叔。

分宗定做两贵龙,此与他星事不同。武曲两傍必生辅,不使他星变形去。

左辅自有左辅形,方峰之下如卓釜。此是武曲辅星形,若是真辅不如此。

真辅自作贵龙身,幞头横眠高低去。高顶高峰园落峰,低处低落肩项园。

忽然堆起如螺卵,又如梨栗堆簇繁。岭上累累山结顶,断定前头深如垣。

要知此星名侍卫,如到垣中最为贵。东华西华门水横,水外四围列峰位。

此是垣前执法星,却分左右为兵卫。方正之垣号大微,垣有四门号天市。

紫微垣外前后门,华盖三台前后卫。中有过水名御沟,抱城屈曲中间流。

紫薇垣内星辰足,天市大微少全局。朝迎未必皆真形,朝海拱辰势如簇。

千山万水皆大朝,入到怀中九回曲。入垣辅弼形微细,隐隐微微在平地。

右卫左卫星傍罗,辅在垣中为近侍。右弼一星本无形,是以名为隐曜星。

随龙剥换隐迹去,脉迹便是隐曜行。只缘飞宫有九曜,因此强名右弼星。

天下寻辅知几处,河北河南只三四。更有终南泰华龙,出没为垣尽如此。

南来莫错认南岳,虽有辅星垣气弱。却有回龙辅大江,水口三峰卓如削。

北冀燕云多辅星,又随寨垣入沙漠。两京嵩山最难寻,已被前人曾妄作。

东西垣局并长江,中有黄河入水长。后山屏障如负扆,不瞰秦淮枕水乡。

辅弼隐曜入大梁,却是英雄古战场。大河九曲曲中有,辅弼九曲分入首。

夫人识得左辅星,识得之时莫开口。如何识得左辅星,次第生峰无杂形。

天门上头生宝殿,宝殿引出龙楼横。楼上千万寻池水,水是真龙楼上气。

两池夹出龙脊高,池若倾崩非大地。池中石是辅弼星,无迹便是隐曜行。

纵然不大也节钺,巨浪重重不堪说。巨浪有帐帐有杠,杠曲生峰巧如玦。

杠星便是华盖柄,曲处生峰来作证。证出贪巨禄文廉,武破周而复始定。

天门直指破军路,此是天门龙出序。若出天门是正龙,不出天门形不具。

一形不具便减力,次第排来君莫误。自贪至破为次第,颠倒乱行名失序。

一剥一换寻断处,断处两傍生拥护。旌幢行有盖天旗,旗似破军或斜去。

看他横带入巨浪,浪滚一峰名出帐。帐中过处中央行,不出中央不入相。

星辰具备入垣时,怪怪奇奇合天象。我到京师验前说,帝垣果有星罗列。

南北虽短东西长,东华水绕西华冈。水从阙口复来朝,九曲九回朝帝阙。

前星俨若在南上,周召到此观天象。上了南冈望北冈,圣人卜宅分阴阳。

北冈峙立天门上,分作长垣在两傍。垣上两边分九个,两垣夹带帝中央。

要识垣上有帝星,皇都坐定甚分明。君若要识左辅宿,凡入皇都辩垣局。

重重围绕八九重,九重之外尤重复。重山复岭看辅星,高山顶上幞头横。

低处恰似千官入,戴弁横班如覆笠。仔细观来真不同,应是为垣皆富局。

辅为上相弼次相,破禄宿卫廉次将。文曲分明是后宫,巨门贪狼帝星样。

更有武曲最尊贵,唤作极星事非诳。三垣各有垣内星,凡是星峰皆内向。

垣星本不许人知,若不明言恐世迷。只到京师君便识,重重外卫内垣平。

此龙不许时人识,留与 皇朝镇家国。请从九曜寻剥龙,剥尽粗龙寻细迹。

要识真龙真辅相,只看高低幞头样。若是辅星自作龙,隐行不识真气象。

若还三吉去作龙,随龙变形却不同。贪狼厌尖品字立,武曲方圆三个峰。

三峰节节随身转,中有一峰是正面。两傍夹者是辅弼,大小尖园要君辩。

此龙初发在高山,高处生峰亦生瓣。有瓣须明似幞头,滚滚低来是辊球。

平行鲤鲫露脊背,有脚横排入覆笠。若是降楼并下殿,节节入楼下剥换。

贪下剥换入抛球,尖处带脚如龟浮。此是下岭方如此,上岭逆行推覆舟。

尖园若是品字立,世人误作三台求。禄存剥换蜈蚣节,微微短脚身边列。

文曲梭中带线行,曲曲飞梭巧藏迹。廉下变为梳齿形,梳齿中央引龙出。

武曲幞头无改换,行到平中断复断。破军之下夹两枪,若作天戈如走电。

乱行失序出头来,又似虎狼行带箭。缠多便作吉龙断,若是无缠为道院。

------------------------

右弼星第九

弼星本来无正形,形随八星高低生。要识弼星正形处,八星断处隐藏形。

隐藏是形名隐曜,此是弼星真要妙。抛梭马迹线如丝,蜘蛛过水上滩鱼。

惊蛇入草失行踪,断脉断迹寻来无。每自随星作过脉,脉是尊星名右弼。

左为辅星右弼星,左右随龙身上行。行龙之时有辅弼,变换随龙看踪迹。

君如识得右弼星,每到垣中多失踪。剥龙失脉失踪时,地上朱弦琴背觅。

若识弼星隐曜宫,处处观来皆是吉。此星多吉少傍凶,凶盖为藏形本无。

藏形之时形藏煞,却是地中暗来脉。北地平洋千百程,不然彼地都是弼。

坪中还有水流坡,高水一寸即是阿。只为时师眼力浅,到彼茫然无奈何。

便云无处寻踪迹,直到有山方认得。如此之人岂可言,有穴在平原自失。

只来山上觅龙虎,又要公头始云吉。不知山穷落平处,穴在平中贵无敌。

痴师误了几多人,要道葬埋要卑湿。不如穴在水中者,更是难凭怕泉积。

盖缘水涨在中央,水退即同干地方。且土两淮平似掌,也有军州落巢沥。

也有英雄在彼中,岂无坟墓玉宫室。只将水注与水流,两水夹流是龙脊。

非惟弼曜在其中,八曜入平皆有踪。前篇有时说平处,平里贪狼皆一同。

时师识尽真龙脉,方知富贵与兴隆。围龙忽然拖长脚,恐是鬼龙如覆杓。

覆箕覆掌是鬼龙,漫来此处说真踪。请君细看前头穴,莫要参前失后空。

问君如何知我落,看他尾后园峰作。问君如何知我行,尾星摇动不曾停。

前官后鬼须细辨,鬼克我身居后面。官星克我在前朝,此是龙家官鬼现。

真龙落处阴阳乱,五行官鬼无相战。水龙剥作火龙出,鬼在后头官出面。

坎山来龙作午丁,却把地罗差似转。此是阴阳论五行,不似龙家官鬼辨。

龙家不要论五行,且从龙上看分踭。踭龙夺脉是鬼气,鬼气不归龙尚行。

大抵真龙无鬼山,有鬼不出半里间。横龙出穴必有鬼,送跳翻身穴后环。

鬼星若长夺我气,鬼短贴身如抱拦。问君如何谓之鬼,主山背后撑者是。

分枝劈脉不回头,夺我正身少全气。真龙穴后如有鬼,山短枝长为雉尾。

此是真龙穴后星,星辰也有尖园体。正龙穴后若有鬼,双双回头来护卫。

若不回头卫本身,此是空亡歇灭地。问君何者是空亡,穴后卷空仰瓦势。

便从鬼上细寻觅,鬼山星峰少收拾。真龙身上护卫多,山山多情来拱揖。

护卫贴体不敢离,中有泉池暗流入。要识真龙鬼山短,缘有缠龙在后段。

即有缠龙贴护身,不许鬼山空散漫。鬼山直去投江河,此龙缠护散乱多。

如戈如矛乱走去,包裹无由奈他何。龙若无缠又无送,纵有真龙不堪用。

护缠多爱到穴前,三重五重福绵延。一重护卫一代富,护卫十重宰相地。

两重也作典专城,一重只出承辅尉。鬼山亦自有真形,形随三吉辅弼生。

九星皆有鬼形样,不类本身不入相。贪狼鬼星必尖小,巨门鬼星枝叶少。

多作园峰覆勺形,撑住在后最为妙。巨为坠珠玉枕形,贪作天梯背后生。

一层一级渐低小,虽然有 脚无横行。武曲多为小横岭,托后如屏玉几正。

弼星作鬼如围屏,或从龙虎后横生。横生瓜瓠抱穴后,金斗玉印盘龙形。

辅星多为独节鬼,三对平如写王字。三对两对相并行,曲转护身皆有意。

破禄廉文本是鬼,不必问他穴后星。破禄廉文多作关,近关大阔为散关。

关门定局有大小,破禄二星多外拦。禄存无禄作神坛,破军不破为近关。

善论大地论关局,关局大小水口山。鬼山多向横龙作,正龙多是平地落。

平地多如蜈蚣行,脚长便如桡棹行。停棹向前穴即近,拨棹向后龙未停。

桡棹向前忽峰起,定有真龙居此地。只看护托回转时,朝揖在前拜真气。

大抵九星皆有鬼,相类相如各有四。四九三十六鬼形,识鬼便是识龙精。

问君如何谓之鬼,主山后面有余气。问君如何谓之官,朝山背后逆拖山。

此是朝山有余气,与我穴后鬼一般。官星在前鬼在后,官要回头鬼要就。

官不回头鬼不就,只是虚抛无落首。龙虎背后有衣裙,此是关拦拜舞袖。

虽然有袖穴不见,官不离乡任何受。真气聚处看明堂,明堂里面要平阳。

明堂里面停潴水,第一宽平始为贵。侧裂倾摧撞射面,急泻崩腾非吉地。

明堂里面分公位,公位真在明堂里。请君未断左右山,先向明堂观水势。

明堂也有如锅底,横号金船龙虎里。直号天心曲御街,焉蹄直兮有曲势。

明堂要似莲花水,荡归左位长公起。荡归右位小公兴,若居中心诸位贵。

大抵明堂横为贵,其次之元关锁是。荡荡直去不回头,虽似御街非吉地。

明堂要似衣领袖,左钮右袖方为贵。或是田陇与山脚,如此关拦真可喜。

忽然前面无关拦,水劫风吹非吉利。请君来此细消详,更分后鬼与前官。

左胁生来执笏样,右胁生来鱼袋形。方长为象短为木,小巧是金肥是银。

看此样形寻局势,中间乳穴是为真。赐带鬼形如瓜瓠,二带连移左转去。

回头贴身侍从官,前案横交金玉盘。玉盘赐将金盘相,左右在人心眼上。

重数如多赐亦多,一重未许金犀磨。二重是犀三金带,横转穴前官转大。

子孙三代垂鱼袋,右上三鱼虎身外。三代子孙赐金带,三重横盘龙外寻。

四重既是赐金玉,重数如多福泽深。此是龙家赐带鬼,莫将龙向左边临。

玉几方屏武巨形,身后是几几外屏。几屏须要问先后,未有屏前几后生。

几屏如在后头托,此是公侯将相庭。

易经:六十四卦方圆图,详解其中的奥秘及速记方法

学风水的人肯定不能不学《易经》,而学了《易经》,一般都会知道邵雍创的那个六十四卦方圆图,据说这个图里面包含着无上的先天玄机,只要你把这个图读懂了,就已经掌握了八卦的奥妙。

这当然有些夸张了,不过他这个方圆图确实有助于我们学习和记忆六十四卦,所以我们今天来研究一下,下面就是我贴的六十四卦方圆图:

邵雍六十四卦方圆图

那么他这个图到底是怎么来的呢?它是从伏羲的先天八卦图来的,所以这个方圆图又叫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方位图,伏羲的先天八卦图我想大家都一开始学易经时就接触到了,不过我们还是贴一个图出来:

先天八卦图

在这个图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天在上地在下,火在左水在右,然后山泽风雷分居四隅,这就是伏羲老祖想象出来的,我们居住的这个自然世界的一个形成过程,所以叫先天,在易经的说卦里,它用几句话来概括了,叫“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

但是今天我们要重点研究的,并不是这个图本身,而是由这个图形成的先天八卦的卦序位,它们分别是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有人看了这个排序,可能会觉得奇怪:这从乾到震可以理解,就是顺着逆时针方向转的,但是到了震以后,为么一下就跳到巽去了呢?

这个其实是由两仪的阴阳鱼来的,因为乾在最上面,属于老阳,坤在最下面,属于老阴,如果我们以乾坤二卦为阴阳极点画一个阴阳鱼,中间就会形成一条“S”曲线,所以八卦的排序到了震卦以后,才会一下跳到巽位,因为它是按“S”曲线来走的。

当然,按照古人的解释,是左半属阳,要左旋,右半属阴,要右旋,反正不管怎么样,大家只要记住震四之后是巽五就行了。

说到这里,我们要顺便说一下后天八单卦的排序,它是坎一坤二震三巽四中五乾六兑七艮八离九,这个比先天多了一个中五出来,它的口诀是用一个人的身体部位来形容的,称为“戴九履一,四二为肩,八六做足,三七束腰”,这与先天八卦的卦序是大不一样的。

至于为什么会有这两种不同的排序,古人说一出河图一出洛书,这个我们就不深究了,我们这里主要是说一下它们在应用方面的区别,因为先天八卦讲的是自然界形成以后的本来面目,而后天八卦是讲人在自然界活动之后产生的变化,因此古人常说,先天为体,后天为用。

所谓体,就是基础、根本的意思,而用,就是指应用,指事物的变化规律,所以我们现在可以看到,在易经的应用方面,无论风水还是卜算,都是用的后天八卦,但是先天八卦重不重要呢?当然是重要,比如道家在修炼内丹时,不管是交坎离还是汇龙虎,其实说来说去就是一句话,要回归先天的本源,也就是复乾位,所以道家的金丹就是这么来的,说穿了它应该叫乾丹。

当然,这个扯得有些远了,其实我们刚才说这么多,重点只有一句话,那就是记住先天八卦的卦序,也就是那八个数字,因为后面的六十四卦方圆图,完全就是从这八个数字排出来的。

大家都知道,易经的六十四卦其实就是由八个单卦两两组合而成,这其中居于下面的叫内卦,居于上面的叫外卦,那么现在我们再看方圆图,但是这次呢,我们的六十四卦不再用卦画来表示,而是换成卦序数字,如下图:

六十四卦方圆图数字示意

看,你是不是很激动地发现,这方图和圆图简直太有规律了,先说方图,如果我们把乾卦的坐标看做(1,1),然后把方图放在一个坐标系里面,你会发现,无论横坐标还是纵坐标,都是在按照先天卦的卦序位在增长,然后具体到每一卦,它的单卦组合就是该点的坐标值,只不过要注意的是,横坐标总是外卦,纵坐标总是内卦。

再看圆图,如果我从最上面的乾卦开始,按逆时针方向每八个一组划成八个小的区域,就会发现,这八个区域的内卦其实就是先天八卦的卦位图,而在每个小区域里面,外卦也是按先天八卦的卦序排列的,明白了这个规律,那么我们只要记住先天八卦图和它们的卦序位,我们自己就可以轻松地画出一个圆图来。

另外,方图和圆图之间其实是有密切关系的:圆图就是方图从最下面一行的乾卦为起点,逆序排列,这样一行接一行逆出来的,当然,排到了倒数第五行的时候,大家别忘了阴阳鱼的S曲线,要跳上去挨着乾卦的右边再排。

这就是方圆图的秘密,说出来真是一钱不值,但是我当年学这个的时候,没人跟我说这个,所以天天看着那个图背呀背的,现在想起来满眼都是泪啊!

当然,掌握这个排列规律,并不等于你就把卦学会了,其实要学卦,还是要下决心去背卦的,比如你给人卜铜钱,算出外卦是乾卦,内卦是巽卦,但是你不知道乾卦和巽卦组合起来是天风姤,这卦也没法算不是?

因为有时候算卦,卜出来的卦名本身就是一个兆头,比如你卜出一个天地否,然后你再看看卜卦的人,若他是一脸苦相,那绝对就可以断言,他现在正是陷在某种困境当中,如果想知道能不能脱困,何时脱困,只要看看卦变就行了。

所以说,学东西时背诵还是关键,技巧只能用来串线,希望大家不要本末倒置。

占全风水文化园简介

研究风水文化现状,

凝聚风水文化力量!

建立风水文化平台,

展示风水文化气派!

——高占全

占全风水文化园简介

高占全、荆章文与原开封市委书记吉炳伟在一起出席风水园活动

景点简介—

中国占全风水文化园坐落于七朝古都开封市黄河岸边,占地100余亩,集园林、古建筑、湖泊为一体,湖光水色。设有风水博物馆、伏羲塑像、周文王雕像、园区创建人高占全、荆章文玉雕像、中国近现代百名风水家名碑及塑像,中国地质文物展馆、风水大会堂、周易策划管、八字算命一条街、风水吉祥物批发市场、黄河母亲雕像广场、寺院、养老院、碑林、八卦园等。该园系百名风水家共选之“风水宝地”。

中国占全风水文化园由中国风水家协会主席高占全和企业家荆章文共同投资兴建,对国内外开放。

由原中国文联党组书记、文化部前部长高占祥题写园名。

园区接待电话:0371-23817161/13903781938

网址:http;//www.fengshuijia

风水等级代表什么?家园系统各方位介绍,书籍和雕像还能加属性

天刀手游的家园系统是个非常全面的系统,基本上资源,战力,休闲三个方面都照顾到了。除了有氪金点之外,天刀地手游的家园系统和其他游戏比是非常优秀的。玩家也乐意在手游中的家系统中投入精力,打造自己心爱的小屋。手游的家园系统比端游的家园系统要丰富得多,而且也复杂的多。其中关于资源与提升玩家属性方面的内容更是玩家关心的内容,但是很多玩家却不太理解家园系统的组成和玩法介绍。今天就来带大家详细了解一下,天刀手游家园系统的各个方面介绍。

天刀手游家园系统——风水值介绍!天刀手游的家园的等级就是风水等级,而风水等级是玩家达到的最高风水值决定的。风水值由四大部分提供,主厅,庭院,苗圃和牧场四个部分。主要来源是主厅和庭院的家具建筑,每一种家园建筑都会增加其对应的风水值,但不同建筑能提供的风水值有上限。天刀手游中的每一种家具设计的数值都差不多,所以不用挑三拣四直接按自己最喜欢的风格来就行了。

天刀手游家园系统——家园物资介绍!家园物资是玩家在家园系统里获得的固定货币,可以用来提升主厅庭院等级、购买建筑家具、购买家园商店的其他物品。获得家园物资的主要方法是做家园任务,苗圃和牧场的订单任务,购买商城的家园礼包还有随着时间增加的家园产出。建议尽量提升家园,提高风水等级让家园成长起来再慢慢的打造。

天刀手游家园系统——书籍介绍!书籍和玩家关心的功力属性加成有关,收集书籍可以增加玩家属性。并且在书柜研读书籍可增加更多的属性还能家园物资的奖励。书籍也是需要不同等级的的书柜来收集书籍。书籍可以通过在商城购买获得,不过与好友之间的关心值达到500之后也能相互之间借阅书籍。家园的另一个加战力的是雕像,不过雕像系统非常的简单。在话本里收集雕像,然后放在家园里升级自己想要属性的雕像就行了。

天刀手游家园系统——许愿树介绍!许愿树分三个等级,分别为家园许愿树、高级许愿树和帮会许愿树。相应的获得方式也不一样,由商城购买、苗圃牧场订单获取以及帮会活动三个方面获取。而且三个许愿树种植地点也不一样,家园许愿树种在家园,高级许愿树可以种在家园和世界布置点,帮会许愿树种在帮会布置点。玩家需要给许愿树浇水来加快起伏进度,进度满之后就能获得奖励。玩家可以邀请其他人来浇水,浇水的人也能获得奖励。要注意的是许愿树成熟后有30分钟存在期限,玩家要注意时间,不然许愿树就会消失,奖励也就没了。

故事:儿子出生在野外空屋,他得怪病我才知:那房子有问题

每天读点故事app作者:歼20

1

方杰身体不好,从小就体弱多病,父母带他看过很多医生,甚至带他去山里看一个很有名的土医。

看病只是土医的一个小业务,他的主业是看风水和驱鬼。仔细端详了一番方杰后,土医说道,小孩出生在凶宅里,出生时又是三更,被鬼吓着了,日夜啼哭,身体虚弱……

父母面面相觑。二人都是知识分子,根本不信什么鬼神之说。但土医的成功案例又多得让乡民们奉若神灵,爱子心切的他们不得不尝试。他们认真地想,孩子出生时他们还没去县城,在一个乡下中学里。

乡里卫生院条件简陋,爸爸本来打算将妻子送到县医院,没想到孩子提前降生,当时是周末,乡中里已经没有人了,他手忙脚乱,六神无主……这时,隔壁宿舍的一个老师的妈妈出主意说,她认识一个接生婆,手艺高超,接生了很多小孩,不妨找她去试一下……

土医一听,说:“接生婆可以到你们住的教师宿舍啊。教师宿舍怎么可能是凶宅?”

乡中的前身是一座寺庙,寺庙里常做些超度亡魂的事情,所以当地人对那里是蛮怕的。

所以,不少人认为,这里有很多厉鬼,几十年来常有学生撞见鬼的传闻……

但土医却对此嗤之以鼻。他不认为乡中是什么凶宅,相反,那里是一个非常旺的地方。

“为啥?那里都是年轻人,精气旺。而且年轻人一茬茬地换,个个血气方刚,不管啥鬼都被这冲天的阳气镇压到十八层地狱,别说兴风作浪,连翻身的机会都没有。”

土医解释完,盯着他们说,孩子肯定不是出生在学校!

爸妈点头承认。孩子也不会出生在接生婆家,因为在当地女人生孩子是件挺犯忌讳的事儿,即便是接生婆,他们家人也不愿意陌生人将孩子生在自己家里。

方杰爸爸自然知道这个规矩。若是平时,他们甚至根本不同意找接生婆接生,但此时此刻,临产的妈妈疼得撕心裂肺,乡卫生院又刚刚发生过一起医疗丑闻,爸爸不太放心那里,何况,接生婆家离这里很近……

反复思量后,爸爸决定,请接生婆来!邻居阿姨非常热心,带他一起去找接生婆。但没想到,去了才知道,接生婆上山打柴时折了腿,根本动不了。

爸爸苦苦哀求,接生婆说:“这样吧,东头有一个空屋,把产妇接来,我过去,这样我们都不用走太远……”

这个折衷的办法迅速执行了。那个空屋并不荒凉,里面还挺干净的,家具也都能用。接生婆到底是经验丰富,在她的指导下,妈妈情绪稳定下来,经过长时间的努力,终于孩子平安降生了。

后来,爸爸买了很多礼物去探望接生婆,接生婆推辞说,这礼物太重了。爸爸说,不是全给你的,这一部分拜托你送给那户人家,我对这里人不熟……

接生婆犹豫了一下,说:“嗯,那家没人了——以前住着一个五保户,刚去世没多久……”

当时,爸爸心里虽然“咯噔“了一下,但也没多想,毕竟孩子平安降生就是万幸了。

土医听了,说道:“没多久是多久?我看啊,估计还没过‘五七’!幸好不是什么厉鬼,只是回门来看看,结果孩子受到惊吓了。”

他云山雾罩地说了一通,弄得爸爸妈妈似信非信又心惊肉跳。土医的孙子在县城读高中,方杰爸妈虽然没有教他,但毕竟也是一中的老师,土医就很是热心,表示说要使出浑身本身,驱掉凶宅带给孩子的阴影和伤害。

翻山越岭,他们来到方杰出生的那个地方。几年过去,当初那个还可以的房子如今已破败不堪。

推开房门,蛇鼠乱窜,墙上挂着一个老婆婆的黑白照片,眼神冷冷的,大白天里都让人浑身发凉。房子前面是条路,土医指着行人说:“瞧见没,不管是来的还是去的,都靠那边,这边根本没人走!走过了这个房子,他们才恢复方向。”

爸爸妈妈细看,还真是。叫住个小孩子,小孩子在对面叫道:“这房子闹鬼,爹娘不准我靠近——听大人说三奶奶是喝药死的,埋她时屋里好大的农药味……”

爸爸妈妈脸色煞白。

土医去找了几个本地人问,回来后叹气说,这个大姐也是个可怜人。有丈夫有儿子,六十年代修水库他们也出了劳力,七五年水库崩塌,水一下子冲泻下来,丈夫儿子在大水中都死了。

大姐成了五保户,去世那年过八月十五,家人团聚,她就一个人,想不开就……

那,那怎么办?爸爸妈妈着急地问,她可能回家看看,结果发现陌生人在她家生孩子,那能不生气吗?

土医说,我跟她解释一下原因,让她以后不要在梦里吓孩子了……

这,怎么解释?

土医开始施法术!

法坛、摇铃、咒符、蜡烛、糯米、神香……这些东西摆上,桃木剑挥起,迅速吸引了很多乡民。

小小的方杰坐在蜡烛围成的圈里哇哇大哭,当着他的面土医宰杀了一只毛色油亮冠红色艳的大公鸡,土医蘸着鸡血抹在了方杰脸上,脸上顿时出现一个咒符。又是一阵念念有词,土医进入了神神叨叨的状态……

折腾了两三个小时,法才做完了,土医汗如雨下,像从水里刚出来一般。但他很高兴,说:“我就知道,大姐不是那种胡搅蛮缠讲不清道理的人。我跟她说了你们那天的特殊情况,她答应了,说以后不惊扰孩子了。”

爸爸妈妈顿时一脸的喜悦。“不过……”土医又说,“孩子已经被邪祟入侵过,等于一个房子再打地基的时候来了场地震,房子修修补补凑合着能用,但以后地震再来了房子就经受不住。”

爸爸妈妈明白了土医的意思。孩子以后不能再遇着邪祟了,否则非常危险。

2

他们希望土医能给孩子一个阳刚之物,令邪祟不敢靠近。土医想了想,从摇魂铃中将一个铜珠摘了下来,用红线穿了,绑在了方杰的手腕上。

“这个摇魂铃是我爷爷的爷爷传下来的,明代的,好几百年了,瞧着铜珠,一点铜锈都没有,镇邪最灵验。”

但两个文化人显然不相信这颗看似挺普通的铜珠能镇得住什么邪祟,因为电视或电影里玉环玉佩之类的东西往往是镇邪道具,要么是什么金佛银菩萨之类。他们疑问:“这么小,能镇得住?”

土医很有信心地说:“镇得住,一般的邪祟都镇得住,除非……除非是超级邪祟,但至阴至厉的那种凶宅他大概是遇不到的……”

他们塞钱给土医,两个人半年的工资,五千块。在那个猪肉几毛钱一斤的年代,这笔钱显然是巨款。一方面他们是想表示感谢,另一方面,他们是期冀土医能给他们更好的宝贝。

但,土医没有给他们,而且,土医也不要一分钱,无偿服务。

这时,他们才相信,这颗铜珠的价值。土医有四个儿子,却只有一个孙子,其余的都是孙女。土医对孙子的感情比山高比海深,因此他不会欺瞒孙子学校的老师。

他们回到学校后,按照土医的嘱咐:生活在阳气旺的地方。他们就住在学校里面,学校盖了教师公寓,老师们为了房子争得你死我活,他们却很超然,主动将机会让给别人。

这下可震惊大家了,因为这让出去的可是一百三十多平的房子啊,校长是看着方老师高级而且全身心地扑在工作上而特意照顾的,为此顶住了不少关系户的压力。

这一次高风亮节,让他们又晚了几年才有了自己的房子,但却让爸爸意外地获得了所有人的尊敬。领导们认为方老师识大体顾大局,书又教得好,这样的人不提拔,不光群众不答应,领导也不答应!

于是,方老师成为教研组长,然后又成为年级主任,然后又成为政教处主任,然后又是副校长……在方杰上初中时,他居然成为高中的校长了。

自从土医驱鬼后,方杰再也没有做过噩梦,他身体条件差,但后天父母精心照料,学校的运动条件比较好,有篮球场有足球场还有网球场,父母鼓励他运动,经过种种努力,他的身体逐渐好转,最后长成了一个一米八三的帅小伙。

方杰读高中时,父亲成为教育局的副局长。那一年,土医去世了。土医活了97岁,喜丧。土医的孙子很争气,大学扩招之前高考竞争是相当激烈的,但他却考上了一所知名大专,轰动了村子。

土医的晚年很幸福,最后几年想找他看风水驱鬼的乡民们找不到他了,原来他去了城里,跟孙子一家住一起。方杰爸爸带着方杰去他孙子家看过他几次,每次都看到土医跟孙子在书房里研究风水。

土医的孙子已经混成了一个不小的领导了,对爷爷的本事崇拜得很,土医乐于倾囊相授,所以他才答应来城里跟孙子在一起。弥留之际,方局长带着方杰看望他,他对方杰说,以后你出事,找你大同哥,他已经得到我的真传了……

方杰只是呵呵笑。他其实对这一套不相信,小时候的事儿他已经不记得了,即便是真的,他也觉得只是小孩子容易生病而已。

所以,土医死后,方杰再也没有跟土医一家联系过。

他大学毕业后,老爸已经是副市长了。方家蒸蒸日上,家人身体健康,生活富足。方杰搞了个房地产公司,规模不大,但他年纪轻轻就成了有钱人。他住的房子是香港风水师看过的。

但奇异的是,自从他入住后,就整日做起了噩梦。

阴虚、盗汗、精神恍惚、六神无主……在公司的一个重要会议上,他发着言,说着说着,忽然神情呆滞,然后,瘫软倒地。

最好的医生诊断,说他可能是工作压力大,精神焦虑,疑似抑郁症……

方市长和妻子非常紧张。抑郁症听起来似乎没什么,但这种病导致的自杀率非常高。再说,儿子好端端的,怎么就抑郁了呢?

他们问方杰的女友,问方杰最近有什么异常的地方。女友想了半天,然后说,也没什么异常的,嗯,有一次忽然说他见到了鬼……

方市长跟妻子对看了一眼。

儿子的女友是个名人,出身模特,美艳不可方物,如今投身演艺事业,出演过几部电视剧,有一部饰演女二的剧上过星,收视率还不错。方市长夫妻俩对她不是很满意,但方杰喜欢,他们也没办法。

她说到了“鬼”,这倒提醒了方市长夫妻俩。他们俩马上检查方杰手腕上的铜珠,发现铜珠已经没有了。

方杰醒来后,面对父母的诘问,他苦笑说:“铜珠给了章晓了。”

明星女友敏感地问:“章晓是谁?”

章晓是方杰的初恋女友,人不漂亮,但温柔贤淑,从高中到大学毕业,跟他恋爱六年,但方杰犯了男人都会犯的错误。

他跟章晓分手,准备好了两百万的支票和一套房子,但章晓都没要,只要了他手腕上的铜珠手链,说拿这个做个纪念就好……

方市长夫妻俩马上联系章晓。好在现代社会信息发达,章晓很快就联系到了。

她一听说那颗铜珠的特殊功用以及方杰的情况,马上将铜珠送过来了,方杰戴上了铜珠,头痛感立即减少了一些,但,身体的不适感依然存在。

方市长夫妻又逼迫方杰换了房子。这次,房子换到了一所高中。一个身家千万的老板住学生宿舍楼,简直不可想象,但为了驱鬼,也只好认了。

好在女友这段时间比较闲,就跟着他住,方杰为此很得意,说女友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别说她是小明星,即便是普通的女孩子,愿意住条件简陋的学生宿舍的也不多。

铜珠戴上了,又住在了阳气旺盛的学校,这下应该没事了。但,情况比预想的要严峻得多,方杰又一次晕倒了,昏迷中,他一个劲地嚷:“快走,鬼,鬼……”

3

土医的嫡传弟子大同被请来了。在路上他听了方杰的情况,然后先去了方杰以前住的大宅里。到那里一看,不禁赞叹:“好房子,好风水。香港风水大师的水平不是盖的,确实有水平。”

风水这么好的房子能是凶宅?不可能。但方杰确实在这里遇到重量级邪祟了。

大同认为,房子风水很好,但是太大了,方杰一人住这么大的房子,阳气发散得太厉害,然后才被邪祟趁机而入。

可方杰住狭窄的学校宿舍,也同样犯病啊?

大同又查看了学校宿舍,来来往往的朝气蓬勃的男女学生,学校阳气旺得冲天。这样的地方不可能是凶宅!

大同苦苦思索着,他找不出原因。这时,一个美艳的女孩出现在他的视野里,他忽然一拍脑袋:“哎呀,流动的凶宅!”

方市长夫妻俩愣了。宅,即不动产。凶宅还能来回移动?这宅子岂不是跟人一样?

大同解释说,方叔,婶子,这个凶宅,就是人啊!

方杰的美艳女友,就是一个凶得不能再凶的“流动凶宅”!

这……太扯了吧。夫妻俩尽管不喜欢这个女孩,但大同把她说得跟妖魔鬼怪似的,明显是胡扯。

大同问:“叔,婶,什么叫‘凶宅’?”

方市长想了想说:“死过人的宅子,不对,是非正常死亡的人所住过的地方,也不对,准确地说,是非正常死亡的人的死亡之地。”

大同点头说:“对。三奶奶一个人就能让那个老屋成为凶宅,如果那个屋死过很多横死之人呢……”

那确实是很凶很凶的宅子,连铜珠都镇压不住的超级凶宅。

但,这跟眼前的大活人有什么关系?

如果大同说方杰的美艳女友实际上是鬼,那么方市长夫妻俩无论怎么笃信土医也会觉得他在胡说八道。

大同摇头说,她是人,不是鬼。但她却是不折不扣的“凶宅”,因为,至少有三个人因她而死。

方市长拍拍脑袋,说道,我懂了。

我就不同意他们在一起,她太妖,不是过日子的人。方杰妈妈嘟囔说。

大同摇头,他不是说的这个意思。即便如方市长所说,三个男人因她而死,那也构不成“凶”,因为那种死法怎么着也是“幸福的死法”,跟横死没什么关系。

“那你说的意思是?”夫妻俩共同问。

大同看着那些朝气蓬勃的学生,喃喃自语:“这些年轻人,他们一旦横死,怨气往往更深。人的一生中,阳气最旺的时候,是婴儿时期,更准确地说,是在母亲肚子的时候……”

夫妻俩一下子懂了。

方杰醒后,他们将大同的话说给方杰听。方杰听后,久久没有说话。最终,他出钱请了一个侦探。几天后,侦探就给了他答案:资料显示,她曾打过孩子四次。

四个孩子,死在了她的肚子里。她的肚子,成了“超级凶宅”。

这说法简直恶臭!难道女人就没有放弃孩子的权利么?又不是旧社会!现在是新时代!!!!

不是的,凡事都有“度”!一次两次是年少无知,四次,那是伤筋动骨啊!现在她已经无法怀孕了,那是另一种杀生啊!

而且,方杰抛弃了初恋女友章晓,跟美艳的她在一起,实际上已经动摇了“阳气”,阳气的另一种说法,也可以说是“正气”。

他做地产商这几年,美酒,美女,权钱交易,拆迁黑幕……他都干过,辛苦积攒的阳气已经消失殆尽,然后,他又有了“超级凶宅”女友,邪祟一下子上身……

方杰毅然决然地跟美艳女友分手。经过努力,他跟章晓重新在一起了。章晓这几年一直在山区支教,他跟她一起去帮助留守儿童,很开心很快乐,脸上的红润逐渐回来了。

两人结婚了,婚礼非常简朴,地点就在支教的学校,亲友们非常诧异,怎么说也是大款的婚礼,大款的爸妈又是高干,但方市长夫妻俩却笑哈哈地说,学校好啊,学校人气旺,我们俩以前就是老师嘛,方杰从小就在学校长大,正宗的学校子弟。

更令人诧异的是,在交换戒指环节,方杰郑重地戴到妻子手上的,是一颗很小很小的铜珠……(作品名:《流动的凶宅》,作者:歼20。来自:每天读点故事APP,看更多精彩)

点击屏幕右上【关注】按钮,第一时间看更多精彩故事。

道与无为:中华道家的治理思想及对人类治理体系完善的启示

作者:何哲(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

摘要:在中国的治理思想中,道家思想毫无疑问是占有核心地位的。道家不同于以神仙方术为核心的道教,而是以自然、宇宙、社会、万物有序、演化、无为为核心理念的一整套完整的华夏原生的世界观与人生观。道家思想在整个中华文化中,是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根基和核心主干,儒、法、墨等诸子百家皆根源于道家,而中国化的佛教,也是佛道两家相互融合的结果。通观中国历史,凡是以道家为核心治理思想的时代,皆隐隐有一种人民安乐、百业兴盛、社会谐和的繁胜景象。要理解中华文明的文化和中国传统治理体系的核心内核,就要理解道家的治理思想是如何在整个社会与治理体系中起到了最核心的价值伦理规范与个体行为指导作用的。而道家的治理思想,在当前与未来的人类治理体系完善中,亦有着重要的启示与指引作用。

关键词:道家;思想;治理;启示

当前人类文明整体正在进入一个巨大的变革时期,对这一时期有不同的称呼,但其实质是一样的,也就是伴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社会结构变革、国家关系演化、人与自然的矛盾,人类正在进入一个告别旧时代、通向新未来的新的关键历史阶段中。在这一阶段,不但要找到人类当前面临的挑战的根源,还要找到人类未来治理的关键思想和指导原则。对这一问题的探寻,不但要从当代已有的技术和思想入手,还需要逐本溯源,去探寻人类社会共同的本真的思想源头。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世界众多的早期文明中,是唯一能够持续下来且有着连续性可信记录的文明,因此,中华文明也是人类历史上唯一经受了连续性的长期自然与社会挑战的文明,那么这其中背后的奥秘是什么?在中华文明五千年多年的漫长历史中,演化出了众多治理的思想,其中道家思想以其历史的悠久性、思想的博大与包容性,成为中华文明的主干思想。道家起源于中华文明,同时也孕育了中华文明,诸子百家也好,以及后续的诸如佛家等外来思想,皆离不开道家而独立存在,或者要借助道家的思想融合和传播。因此,要探寻中华治理文明的核心内核,就需要正视和还原道家思想的本真价值,从而真正探寻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经久不衰的智慧。

进一步而言,从世界范围来看,道家也是世界文明中的核心源头思想之一,道家不仅是中华的,也是世界的,对其内在治理思想和价值的探寻,不仅是为当前中国的治理探寻内在的价值和未来的思路,这对于人类文明整体也是一样的,道家所具有的深刻的内在思想、完整的人与自然的融合观和博大的包容性,为人类文明未来的进一步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道为天下裂:道家思想是中国思想文化的根源

道为天下裂,语出于《庄子·天下》,原文为“道术将为天下裂”,指的是天下各家学术,原本统一为道,然而随着天下纷扰演化,各有侧重从而形成各种学说。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数千年的历史中,逐渐形成了通常而言的诸子百家最终儒道释法合流[1]的思想体系,然而,究其根源,无论从历史形成的时期,还是在中华文明体系中的核心位置,以及与其他思想的交互影响关系出发,可以看出,道家思想显然是最古老也是扎根于中华文明思想体系最深处的核心思想渊源。道家思想所具有的精深博大的思想包容性与至高的抽象本体论和客观实践的现实方价值,都深刻影响到了此后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在道家思想的基础上,众多思想繁衍而生,相互辉映,乃至于包括佛家、教等众多外来思想,都需要借助道家思想融汇而传播。可以说,纵观整个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道家思想作为思想主干,时而显化为具体的治国导向,时而隐化为文明的内在核心价值观念,始终接续不断,绵延不息。道家的核心要义是道,道既是本体又是方法,大道不言,演化为阴阳,也就是辩证,阴阳相互作用周流不息,演化为天地和世间万物,并中和形成人。天地万物既是道的显化,又统一于道。这是道家的核心思想,在此思想的基础上,可以看到其对于众多后续思想的深刻影响。

(一)儒家以道家思想为源,奉道为上

上古儒道同源,儒家虽然以孔子为正式发宗,但实际上儒家历史源远流长。儒家起源于上古的知识分子阶层,班固在汉书中认为,“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人部》对“儒”的解释为:“儒,柔也,术士之称”。近代众多的学者大都认为儒家起源于上古的宗教祭祀人员,逐渐流传后世。[2]儒家思想的核心要义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作为世界万物本源的本体论部分,另一部分是作为济世治国的方部分。从本体论部分,儒家完全继承了道家的思想[3],以道为本体,奉道为上,并从道延伸出性、仁、理等观点。而从方角度,在治国济世中,强调先王之治,以礼治国,在礼中实现世间的人伦秩序。而这种秩序,也是从天地万物演化的世间化,换言之,也是合道的。

就儒家的早期经典而言,孔子所立六经,《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其中尚书讲的夏商周上古的治理历史,其核心思想是君王要顺天行道,例如《商书·汤诰》“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又如《周书·泰誓》“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通过塑造对天地的敬仰,来实现对统治者行为的约束,这体现了道家的天地自然观。在《商书·咸有一德》中,明确提出了君王要持“一德”,才能实现顺天和爱民,而这个“一德”,其重点在于“一”,究其根本,这个一就是道家所言的道生一的一,就是要返璞归真求圣人之治。除了《尚书》外,六经中的《周易》更体现了儒家对道家的继承。《周易》号称群经之首,是通过阴阳消长形成的六十四卦来解释历史事件和万物演化,其核心思想本身就是道家。在儒家对周易的注解也就是《易传》其中《系辞传上》指出,“一阴一阳之谓道”,并指出“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这实际上一阵见血地指出儒家所推崇的至高无上的仁和性,根本上自于对道的理解和领会。四书五经中的《大学》和《中庸》更是将儒家中继承的道家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例如曾子所著《大学》开篇即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也就是指出儒家所求的德与至善,其实是在对近道的追求中得到的成果和境界。而孔子后裔子思所作《中庸》开篇亦指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这实际上体现了在儒家看来将修道持道作为其修身立世之本。司马迁在《史记·老子列传》中记载了孔子问道于老子并被老子劝诫的典故亦体现了这种知识传承关系。因此,可以明确地说,儒家对道家的思想是继承发展的关系,道家作为形而上的本体论思想和辨证而动的阴阳思想深刻地印记在了儒家的思想体系中,成为儒家思想中的核心内在意识形态,在此基础上,儒家演化出性、仁、礼等观念。在道家思想的影响下,历代大儒皆以道家思想作为内修外化之本,例如后世发扬光大促成独尊儒术的董仲舒,通过继承发扬道家思想,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用以规劝君王敬天爱民。[4]可以说,道家与儒家的关系就成为化道为内之本,而以礼法为外之行,儒家的仁、德、性皆统一于道,正如《中庸》所言,“须臾不可离”。伴随着儒家后世的发展,例如宋之二程理学的理气说,认为“天者理也”,要“存天理,灭人欲”,实际上本质上是肯定了以天道自然为根本的修身之道。大儒张载则认为万物的本质是气,道化为太虚,太虚即气。与此类似,周敦颐、朱熹等均有类似道、性、理的观点。所以,儒学在宋明的发扬光大,是建立在充分吸纳诠释了道家的本体论思想和修身方的基础上,[5]道家的思想被充分吸收进去,因此,宋明理学,亦被称为道学,化道为儒成为儒家的主流正统。到了明清时代,儒家又进一步从道家(主要是庄子一脉)[6]和西传佛学借鉴,形成了解放天性的心学。从以上的发展源远来看,道家思想实实在在是儒家的根本内在思想根基,儒家在道家本体论思想的基础上发扬出人和社会的仁与礼等行为和治理法则,可称为道家思想的人格化,并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时时借鉴,道家时隐时现,道儒交织一起,交相辉映。

(二)法家是道家在治世的继承和显化

法家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有管仲、李悝、申不害、商鞅等代表人物,以商鞅变法为明确确立,以秦统一中国为鼎盛,达到了相当精细的程度(参见《睡虎地秦简》[7])。法家虽然在秦以后的中国历史中,备受历代统治者和学人所表面上鄙弃,然而实际上其统治国家的不分贵贱、以法治国思想和所创立的众多诸如郡县制、功绩制、户籍制等制度设计,深刻扎根于中华数千年的历史演化中,形成了中国古代政治形态的思想上外儒内法,儒法合流,[8]制度上“百代都行秦政法”。可以说,是法家真正奠定和塑造了中华数千年的大一统的封建制度格局。因此,在中华文明的制度历史上,法家事实上是具体制度形态上影响最大的思想体系。[9]

从法家的起源和其核心的思想而言,法家毫无疑问是起源于道家,可以说是道家思想在社会治理的显现和具象化,法是道的人间化。从起源来看,《汉书·艺文志》认为,“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信赏必罚,以辅礼制。”也就是说,法家上古就来自于司法实践。以法家思想来看,法家所秉承道家的天地自然的规则,认为人间治理同样应该遵循自然的规则,而不应该以君王官吏的个人意志擅自更改,认为法是道在人间的显化,只有通过确立道的化身——法,才能通过法的约束而实现道家的无为而治,例如,后世认为是法家的改革家的管仲所著《管子》一书,其《明法》篇开篇即讲,“所谓治国者,主道明也”,这里的道明,实际上就是通道明道,进而指出,“先王之治国也,不淫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也”,“以法治国,则举措而已”,“使法择人,不自举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整部《管子》所体现的处处是类似的道法治国的思想。所以,班固在《汉书·艺文志》将《管子》列为道家典籍而不是法家典籍。

对于法家思想诠释的最为彻底的毫无疑问是《商君书》,《商君书》被认为是商鞅或者其下属所著,但其中显然有些篇章(如《徕民》)是后人托做,这已有明确结论,[10]但《商君书》所表达的思想的确是法家的精要。《商君书》毫无疑问贯彻了以法治国、重刑轻赏、以法止刑、贵贱平等等理念。[11]但其中亦充分体现了道家大道不仁,圣人无为而治,不行仁而行道的思想,例如《商君书·画策》,“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法必明,令必行,则已矣”。在对待仁义的态度上,法家更是与道家一致,例如《道德经》所言,“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又如《商君书·说民》所言,“辩慧,乱之赞也;礼乐,淫佚之徵也;慈仁,过之母也;任誉,奸之鼠也”,可谓如出一辙。这里不是说圣人认为仁义不重要,而是认为仁义靠说教没有用,最后只能变成口头的假仁假义,如《商君书·画策》所言,“仁者能仁于人,而不能使人仁,义者能爱于人,而不能使人爱,是以知仁义之不足以治天下也”,所以法家认为要以法、信、权治天下,而首要是法和信(《商君书·修权》,“国之所以治者三:一曰法,二曰信,三曰权”)。

1973年,马王堆出土的《黄帝四经》中的《经法》更是将法家与道家的继承关系阐释的淋漓尽致,[12]其被认为是作于战国中晚期,[13]其开篇《道法》一章所言,“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绳,而明曲直者”,也就是说,世间法的本质上是来自于道,用以规矩人间得失,明辨曲直。再如被誉为法家之大成者的《韩非子》,在《主道》一篇中指出,“道者,万物之始,是非之纪也。是以明君守始以知万物之源,治纪以知善败之端。”也就是说,明君所立的明是非善恶的纪法,本质上来自于道,并认为,“人主之道,静退以为宝。不自操事而知拙与巧,不自计虑而知福与咎。”这实质就是道家“圣人无为而无不为”的治世思想。因此,显然可以看出,法家的根本内核思想,依然是道家,法是道的万物秩序在人世间秩序的显化和具象。

(三)佛家与道家充分融合,以道家为嫁体

佛法虽然起源于印度,但是其光大却是在中华,尤其是形成了独特的汉传大乘佛教体系,其根本原因在于东方的道家为佛教的东传准备好了思想上的准备和文化上的土壤,换句话说,准备好了嫁体,一待佛法东传后,立即相互渗透学习借鉴结合,最终来自西方的佛教与东土已有的大乘道家思想[14]充分融合,形成了中华大乘佛教体系,此后,儒道释三家又进一步合流,[15]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的核心思想内核。

要理解这一过程,就需要简要理解佛教的起源、传播和发展的历程。佛法首创于大约公元前六世纪左右的古印度北部(今天尼泊尔南部)迦毗罗卫国的王子释迦牟尼,释迦牟尼也被誉为佛陀。从教义而言,应该说释迦牟尼其思想也并非完全独创,而是充分学习借鉴改良了印度古婆罗门教的修行方法与教义,[16]但与婆罗门教不同的是,释迦牟尼倡导打破阶级,人人可以修行得到解脱的佛道,得到了备受种姓歧视的中下阶层的欢迎,其对于打破婆罗门梵我合一的执着的深刻理解,亦得到了一些上层婆罗门教首的支持(如大迦叶)。释迦牟尼在世时所传的教法主要是以苦集灭道为核心的人生观和修行观念,认为人生皆苦,苦源是(我)集(索取、执着、追求、占有),灭(我)集为道,成道得乐。此外,还同时流传下了包括十二因缘法和大乘解脱的教义,然而终其在世,依然是以苦集灭道为主要。释迦牟尼入灭后,其后世僧团发生了较大的,分为上座部和大众部,对于教义的理解产生了较大的分歧。上座部更偏重于释迦牟尼本人亲说的教义,即苦集灭道。而大众部则有一些新的理解和教义,即所谓的更偏向于大乘也就是认为个人不能独自解脱,必须要慈悲济世。此后,上座部主要沿着海岸线向东南亚传播,而大乘教义则一路跨过喜马拉雅山向西藏和当地的苯教结合,形成藏传密宗,另一路则沿着喜马拉雅山西南麓北上到达西域,再沿着丝绸之路向汉地传播。大约东汉年间逐渐传入汉地,此后陆续交流翻译,经历包括南北朝鸠摩罗什和唐玄奘两次大规模译经,演化形成了汉传大乘佛法,[17]在与内地的交流中,逐渐形成了包括禅宗、律宗、净土、法华、天台、华严、唯识、密等八宗。唐始,则通过日本的遣唐使团又向日本传播。

佛法在东传的不断发扬的过程中,本身在印度却日益削弱,在公元前187年孔雀王朝灭亡后,佛法即在印度由盛转衰,尽管后世诞生了诸如马鸣、龙树、无著、天亲等大士给予振兴,但依然抵不过婆罗门教强大的影响。其根源在于印度长期形成的等级制度与佛教所倡导的人人平等不分贵贱的思想产生了根本性的存在冲突。而婆罗门教所形成的众神信仰,世俗的等级制度,转世轮回的思想足以用以治世,而梵我和一的解脱之道又足够给绝大多数修行者提供修行的彼岸。在十世纪左右,佛法逐渐在印度消亡而印度教(婆罗门教的继承者)则重新成为印度的主流信仰。

然而,在东方恰恰相反,佛教在东汉传入中土后,一直备受从普通百姓到上流社会的高度推崇,成为重要的主流社会意识形态,乃至于诸多帝王和王朝都极度推崇佛教,例如武则天自认为是弥勒转世,南朝梁武帝自己多次出家,广造寺庙,元朝更立喇嘛教为国教,明朱元璋自己就是释门出身,而清则历代皇帝均信仰佛教,雍正自号圆明居士,乾隆则被尊为文殊菩萨。在知识分子阶层中,谈禅修佛则亦是历代风气,[18]很多读书人在赶考阶段因为贫困就居住在寺庙,在晨钟暮鼓中熏染。唐诗宋词中众多诗人受禅机启发,苏轼与佛印禅师的故事广受传播,据传苏轼被认为是五祖戒禅师转世(北宋惠洪《冷斋夜话·卷七》),明代王阳明的心学亦深受禅法影响,据传晚年亦认为自己是禅师转世(“五十七年王守仁,看门即是闭门人”,明《赤雅·南安禅堂》(浙江巡抚采进本))。而在下层,历代广大普通民众的轮回与菩萨信仰更为流行。那么,一个问题就自然而然产生,是什么原因让佛教在中土能够得以大兴?根源就在于本土道家的提前铺垫。

究其佛法根源,与道家思想并无高下,甚至殊途同归。佛家无论是小乘的个人解脱还是大乘的慈悲济世,均早已在道家思想体系中包容体现。例如,佛家小乘的个人解脱之法,本质就是道家的修身之法,通过禅定斩断思瀑与烦恼,就是庄子的坐忘之术,[19]而众生平等慈悲救世的观念早在道家中的圣人之治与大仁不仁的平等思想中给予涵盖。大乘佛法中最高的智慧的代表“菩提”“空性”,实质也等同于道家的道。无论佛法中辨证的一面例如“佛法非法”(如《金刚经》),早有“道可道、非常道”,而佛法中的本体论部分“万法唯识”或者“万法为空”,亦早已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得以阐明。因此,佛法思想与道家思想在最高的形而上方面并无二至,不分高下,而佛法在东传后,亦发现其核心思想早已在中土以道家思想广为流传,殊途同归。备受道家思想熏染的中土人士,遇到佛法,亦称其为善,理解深入,相互借鉴。当然,佛法传入中土,也并不是毫无带入,相比于道家,佛法第一更为系统化;第二有严密的僧团制度和人才培养体系;第三有严密的轮回转世思想。这些都被道家所吸收借鉴,因此,道教于东汉以后就仿照佛教体系被逐渐建立起来。当然,道家在为佛法铺设嫁床的同时,亦给佛家注入了大量思想,其核心就是进一步强化了天道自然观(这与佛法的自然因果观内在契合)和慈悲济世的大乘思想以及众神崇拜的神仙体系,后世民众所崇拜的诸位佛家菩萨大多都是中土道家赋予的。而佛家亦给予道家充分的尊重,例如佛法中,亦将证悟得到最高的智慧——菩提,誉为证道。当然,那种认为老子化胡创立佛教的观点则是牵强附会和教派之争,已经超出思想范畴。应该客观地承认,在古印度和古中国,共同达到了思想的最高位阶。

因此,从以上道家与儒法佛三家的流变关系可见,无论是思想的深刻性,还是时间上的先导性,以及在对各家思想的内在所起的巨大作用和思想传承,道家毫无疑问是实实在在中华文明思想的正脉根基,所谓“道术将为天下裂”( 《庄子·天下》),[20]“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周易·系辞传下》)。实际上,道家对于中华思想的影响其实远不止如上三家,例如教、伊斯兰教等在传入中国后,也不得不在翻译时沿用道的概念,例如《圣经·约翰福音》起篇第一句“太初有道”。[21]因此可见,在道家思想数千年的滋养下,大道就是真理,成为中华文明的核心内在意识。

二、道家思想的核心要义

以上大体分析了道家在中华文明体系中的核心作用与中枢位置,到底道家思想的要义是什么?道家的思想虽然博大精深,但是却可以提纲挈领,简而论之,核心在于道、天地、阴阳、无为、人、圣人等几个核心思想的理解。

(一)道

道家的核心是道,如前所述,这既是道家的核心思想,也是各家继承自道家的核心思想。对于道的理解,《道德经》开篇即讲,“道可道,非常道”,因此,大道无极,人难以理解描述,对道的描述和界定,本身就违背道的精神,但是为了理解和传授,只能勉强说道。道,简而言之,大体有三种含义,一是本体,二是真理,三是规律、方法和道路。所谓本体,即就是世间万物的本质,也就是世间万物的来源和由什么构成的。西方早期的哲学家认为万物的来源在于具体的元素,例如风火土水等。教认为来源于上帝所造。而道家则认为本质上来自于抽象的道,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体现了中华文明早期就形成了深刻的本体论哲学观。而道在创化万物后,并不是消失,而是处处体现,也就是《中庸》所谓的“道也者,须臾不可离,可离,非道也。”。

而在本体之下,道作为本体在具体世界中的知识投影,又就有了真理的意味,这是道作为本体在人类可感知的语义维度上的投影。因此,通常所言的“修道”、“近道”、“寻道”就是追究真理。因为作为本体的道,不可知不可寻不可求不可离,万物皆在其中,但是理解道的具象化的知识描述则可以追寻。这时候作为真理的道,已经相比本体之下降了一个层级,因为本体无所谓真假。

第三种道则是规律、方法和道路的意思,例如“修身之道”、“治国之道”,这时候的道既指抽象描述的真理,也有具体执行的实践路径的意思,通常人们认为,沿着这样的实践路径,就可以通达真理。

在如上的三种意义的叠加之下,道就具有了从完全形而上的本体到现实实践的丰富的意味,各种层面的知识,都可以含纳入道的体系之中,也正是因为道的这种丰富性,也就使得道家思想具有了充分的接纳性和包容性。这使得其能够接纳融合东西方各种描述世界的深刻思想基础体系。

(二)宇宙天地自然

道作为万物的本体和真理的指代,在具体的世间中,依然有其更为具体的宏观表征,这一表征就是宇宙天地自然。宇宙天地自然虽然在现代语汇中各有所代,然而,在道家浑一的思想中,其大多数具有相似的内涵,即就是指道的体现和运化,即道化为宇宙天地自然。老子的亲传弟子关尹子所著《文始真经》开篇《宇》即言“宇者,道也”,“无一物非天,无一物非命,无一物非神,无一物非元”,就充分清澈体现了这一点,也就是道对于人类所见的最高表征,就是宇宙本身,继而表征为天地、自然等更为具象的宏观事物。尊重道,就要尊重宇宙天地自然,理解道,就要理解宇宙天地自然,运用道,就要运用宇宙天地自然的规律。《道德经》亦言,“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就是说,道就是人类对混一宇宙的有限理解的勉强描述,《道德经》亦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的法是遵照界定的意思,也就是说自然界定了道,道界定了天,天界定了地,地界定了人,因此,天地万物运行的规律,就是道的体现,人的行为要与天地自然相合,就是近道、修道、成道。因此,人们常说的顺其自然,这里的自然,也是道的化身,既是具体的天地万物的具象,也是一切客观规律的抽象指代。

(三)无为

道显化为宇宙天地自然,那么宇宙天地自然的本质特征,或者说道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就是无为。无为既是道的本质特征,也是大道的品德,所谓大道无为。怎么理解无为?首先,无为不是没有为,而是道的潜移默化的运行而不是强行显化。正因为大道是世间万物的本体和运行规律,且“道可道,非常道”,“强名为道”,因此,大道不以具体的表征体现自身的作用,而是蕴含在天地万物的存在运行之中,观天地万物可知大道之功,而不以大道为名,即所谓的“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大道不言”。也正因为如此,大道不可尽知,不可尽得,不可尽表,“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其次,无为意味着无不为。大道形成万物,使万物流转,春夏秋冬,斗转星移,大道皆在为,但处处不露痕迹,虽然抓不住,摸不着,但天下无一物不见道,无一事不见道,这也就是《中庸》所谓的“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第三,无为意味顺势而为。正因为道不可尽知,又功在万物,而人之行道,就要顺势而为,亦观察自然万物的规律而适应,春种、夏耘、秋收、冬藏,要夜里休息,白天劳作,饮食起居做事功业皆要顺自然大势而为,这也就是所谓的“天下大势,浩浩汤汤,顺势者昌,逆势者亡”。这个顺势,就是洞悉自然社会的规律,以无为而无不为。

(四)阴阳

道是抽象的,却不是绝对静止的,而是不断流转运行,同理,作为道的化身的宇宙天地自然也是如此,也就是所谓的“天行健”。而道的运化,就是阴阳,[22]所谓“道生一”,一就是太虚(《黄帝四经·道原经》),或者儒家所谓的性(《中庸》)、气(张载)、理(朱熹)、心(王阳明),或者佛家的识,而“一生二”,二就是阴阳。从道到一是绝对形而上到具象世界的投影,而一到二,就是统一合和向对立分离的关键一步。从一到二,意味着对立的出现,而阴阳互补,又共同构成了道的本体。因此,在形而上的抽象世界中,道是绝对的存在,而在形而下的具象世界中,道以阴阳的作用表征,从而形成复杂丰富的世界。阴阳有两层涵义,一是对立而冲,二是平衡而和,也就是《道德经》所谓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在道的运行下,阴阳构成了世间的两极,也就是天地、明暗、善恶、清浊,而阴阳又互相对立存在,有天才有地,有明才有暗,有善才有恶,有清才有浊,双方虽然互相否定,但以对方的存在而存在,并且互相增减转换,在这样周流不息的运转中,形成了千变万化的世界,这也正是《易》的原理,故《系辞传上》指出,“一阴一阳之谓道”。在阴阳周流互动的过程中,也就产生了所谓的反,反就是对立统一,就是阴阳互动,就是道的运动本质,就是“反者道之动”。

(五)人

在道家的世界观中,人是非常殊胜的,因为道家认为,人生于自然,是天地平衡的结晶。天为阳,所谓天行健,地为阴,所谓地势坤,而人正处于天地之间,是天地和合的产物,也就是中。因此,天地人在道家谓之三才,如《系辞传下》言,“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在道家的分类中,根据对道的体验和践行,则又将人分为不同的品位。《黄帝内经》将修道层次较高的人分为真人、至人、圣人、贤人四类。《庄子》则分为真人(《大宗师》),至人、神人、圣人(《逍遥游》)等,皆是以对道的体悟和践行来分品。总之,道家认为人是天地的产物,所以人不应该妄行妄动妄为。什么是妄行妄动妄为?就是被五音五色所盲,被欲望所困,被痴心权力名声财富所痴,最终以己为大,以己欲为大,因此,人若要想求道修道,就应该外在放下声色犬马,内在清心寡欲,就可以返璞归真,如《道德经》所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而对于君王而言,道家认为,人之所以处天地,所以天人自有感应,君王为天地之子,一静一动都应该符合天地规律,也就是宇宙自然大道。一旦君王有悖逆失德害民之举,天就会降下灾祸为之警醒或者处罚。这就是道家天人合一的道理,董仲舒将其纳入儒家体系,[23]用以规劝君王。

(六)圣人之治

道家之所以博大精神,兼容天下,因为其不仅讲个人修身之法,更讲的是天下治平之道。后世所谓的道教神仙方术之法,只是道家后留下的微末奇技,却非重点着力。道家在个人和治世层面有两大贡献,在个人则形成修身与中医,而在治世方面,则推崇圣人之治。道家最重要的经典《道德经》中处处都在讲圣人应该如何修行,更讲应该如何治世,这是道家与佛家经典不同地方。所谓圣人,就是知道、得道、行道的人。《道德经》通篇各处都在谈论圣人,既包括圣人自身的见识如“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圣人去甚,去奢,去泰”,更多的则是讲圣人之治如“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所以正如之前所述道家与佛家的继承关系而言,中华道家一直强调的是以天下苍生为念的大乘精神,而非以个人解脱为目的的小乘信仰。而道家的圣人之治,与通常所理解的圣人以其自身的聪明才智治世不同(如《圣经·旧约》推崇的所罗门王),道家推崇的是圣人无为之治。因为圣人观天下万物而知道,所以洞悉大道之功之德,深知人所欲人所能远不及天地之德之能,因此,以道治世,也就是“圣人无为”。

理解圣人无为之治要从三个层面来进行:首先,圣人无为针对的是妄为,而不是绝对否定有为。道家中所谓“有无相生”,“无中生有”,所以无不是绝对没有,将无理解为没有,这就陷入了极端化、静止化,辩证法将其称为形而上学,佛家称其为“顽空”,是一种极大的谬见。什么是妄为?就是凭着主观想象或者有限的经验乱干蛮干,肆无忌惮,为所欲为。这是将统治者个体的好恶施加到全社会之中,这是最糟糕的治理,圣人在个体修为上强调去除欲望和不被外物所迷,而对于治国则更强调不应被统治者个人好恶所主宰、妄动、妄行。其次,对于有为,无为也提出了警惕,因为即便是圣王,所知也是有限的,也就是圣人“知其不知”,因此,治世时就应该尤其谨慎,以免好心出发最后却伤害了更多的个体,而这在历史中经常遇到。第三,无为强调的是通过减少人的为而实现道的无不为。圣人之所以认同践行无为,其根本原因,在于认识到天道大于人力,天道有天道的规律和威行,如春夏秋冬、日月星辰,周期往复。同理,社会也有社会的规律,任何个体也好、组织也好,在社会中都受着社会内在的规律作用,例如都会盛极而衰,否极泰来。圣人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所以不轻易干预,当然这也是出于对道的规律的自信。也就是所谓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天下将自定”(《道德经》)。当然,圣人也不是什么都不做,圣人所以治世的办法是建立规则,恢复天道在人间的秩序,例如天道惩恶扬善,圣人就建立刑法来惩恶扬善,以人间法来体现天道。这实际上就是法家的根源。更重要的是,圣人的无为也是警惕以天道和法的名义来滥加酷刑,最终用统治者的私心权欲代替了天道,这也是无为法所否定的。同理,无为之治也不赞同滥加仁政,因为,所谓仁政,都是统治者对某一特殊群体的特殊对待,本质是偏私之行为,最终会破坏规则。而只要建立好世间的规则,就会自然而然的恢复秩序。这也就是圣人之治无功、无德、无为,故能全功、全德、无不为的道理。

三、道家治理思想与国家兴盛的历史经验

在中国的历史上,其国家治理思想无外乎儒道法三家,释教隐入其间,如前所述,“道术天下裂”,各家实际上都是从道家所来,乃至于道家最后看似转变为行方术之流的道教,实际上已经是只有其名,而只继承之末。正统道家的思想早已遍布于各家各派,各有侧重,始终在朝野之中流传下来。而就治国而言,在漫长的中华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更替的历史中,道家经常作为核心的治国理念。从历史的大规律来看,一个基本的事实是,大凡封建王朝初立,面对着大乱之后的人口稀少,民生凋敝,王朝大多会采用道家的黄老无为之术让民生发展,而历史的经验也证明,一旦采用道家思想治国,国家就会迅速的发展起来,呈现出一片繁荣盛世景象。

从历代的大一统王朝而言,秦显然是行法家之治,当然如前所述,法家实际上是对道家的显化,以君王之法代替天道,以有为显示无为,行强国之术,暂且不论。历史上第一个行道家之法的大一统王朝是汉朝。经历了秦末的长期战乱,民生凋敝,民穷国弱,乃至于皇家凑不齐四匹同色的马拉车,对外战争亦连战连败,高祖刘邦白登之围不得已靠行贿于冒顿王妃而脱身,汉朝初年由此被迫采用了典型的休养生息的黄老之术以治国。[24]黄老之学从汉初一直延续到汉景帝,持续七十多年,形成文景之治的盛世,景帝末年,“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因,充溢露积于外,不可食”( 《汉书•食货志》),显示出国家之富庶。

唐朝初年又是中国历史上一盛世,即所谓贞观之治。由于唐皇室李姓,为了彰显自身得国之正,认老子李耳为祖,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因此,道家也成为唐代的正统治国学说,唐高祖将道经列入科举考试,[25]作为取士标准。加之隋末天下大乱,如同秦末一样,民生凋敝,“自伊、洛之东,暨乎海岱,萑莽巨泽,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进退艰阻”(《贞观政要·直谏》),因此唐初也正是采用了休养生息的道家治国之术。例如唐太宗曾言,“我新即位,为国者要在安静”(《新唐书·突厥传》),“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贞观政要》·务农)。“国家未安,百姓未富,且当静以抚之”(《资治通鉴》卷一九一))。《贞观政要·论君道》又言,“无为而治,德之上也”。因此,终唐一朝,大体始终以道治国。

宋对于道家的崇信,并不亚于唐,例如太祖招当时的著名道士苏澄,采纳了其“无为无欲,凝神太和”的治国之策。太宗亦召陈抟老祖、张等拜会,此后北宋代历任帝王,大皆崇敬道家。[26]正因为北宋对内采用了清静无为与民休息,对外则采用了以贸易减少战争的策略,成就了文明的高峰。到了南宋,虽然较之于北宋加强了军备,但对内依然采用了与民休息的策略,乃至于两宋时期,成为中华历史上百姓生活最为富庶安定的时期,无论从人均粮食占有量、人均GDP、贸易量,都远超前代,[27]甚至高于后代,如著名史学家陈寅恪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

此后元明清三朝,在立朝之初,亦采用了无为之治的思想,例如,忽必烈崇敬长春真人,以全真教为国教,[28]内政上采取了兼容并包,减少官僚,休养生息的方式,而对外则鼓励在庞大的蒙古统治的欧亚大陆进行洲际贸易,这亦直接促进了欧洲中世纪的瓦解和文艺复兴的开端。明初类似于宋初,同样在大量的时间奉行道家无为的思想,明太祖朱元璋曾亲自撰写《《御注道德真经》,[29]推崇其为“万物之至根,王者之上师,臣民之极宝。”并深刻理解无为之要义,认为无为当有为后无为,就是要立制立法立规,“若治天下者,务使百姓安”。在朱元璋的影响下,明历任帝王多信奉道家,乃至于万历三十余年不上朝,虽然史书多认为其为昏君,然而百姓却依然安乐。如万历年间文人丁耀亢《长安秋月夜》写道:“忆昔神宗静穆年,四十八载唯高眠。风雨耕筈歌帝力,边廷远近绝烽烟。”又如文人顾梦游《秦淮感旧》:“余生曾作太平民,及见神宗全盛治。城内连云百万家,临流争僦笙歌次。”可见百姓对无为而治的渴慕。清初亦如此,顺治和康熙皆为《道德经》作序注,顺治言,“以爱爱民,爱必不周,以事治国,国必不治。清净无为,自化矣。”康熙亲撰《御制道德经讲义序》言,“太上道德经,岂易言哉,虽玄门之精奥,其实修齐治平之理悉备焉,与吾儒之成己成物相表里者也”,而为政则以“轻徭薄赋,永不加赋”为国策。雍正是有名的佛教皇帝,自号圆明居士,但亦崇尚道家,主张三教合流,“性命无二途,仙佛无二道”。个人崇尚节俭节欲,为政亦主张对民间休息,采用摊丁入亩,火耗归公等来减轻民众负担,《胤禛行乐图·乘槎升仙》显示了身着道教服装浮于海上的情形。清代前期的无为而治的思想,奠定了历史上著名的康乾盛世。当然,道家无为而治也并不是完美无缺,其关键就在于对无为的把握,无为中蕴含着无不为,而过于认为无为就是什么也不做,君主就会安于享乐,民风就会奢侈慵懒,官风就会糜烂,国家就会驰于武备,最终是要么矛盾累积亡于内乱,要么外敌入侵亡于外患,因此,无为之治,亦要如同佛家修身一样,“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才是无为无不为的辨证之理。

西方虽然并无道家,但大道皆同,不以名相为别。西方文明亦在早期孕育出朴素唯物主义,此后又有类似于阴阳的二元哲学,[30]在治世方面,英美法系国家所推崇的自然法,[31]亦体现了类似道家的思想。所谓自然法,顾名思义,就是自然所具有的法则,西方启蒙早期将自然法人格化认为是上帝所创造的法则(实际上在东方也是如此,《尚书》中亦有上帝,显示出将自然人格化是前现代文明人类的共同行为特征),因此,无论是统治者还是臣民,都要遵从自然法则。自然法的进一步发展,伴随着文艺复兴对人的解放,甚至逐渐摆脱了上帝的意志,正如格劳秀斯所言,“即使一位全能者的旨意都不能改变或废除自然法”,这实际上进一步促进了法律体系是自然和社会的公义,而不是上帝或者君主个人的意志。在美国《独立宣言》中亦表明了自然法原则,[32]“我们认为以下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其结果是从哲学和法律角度,将西方社会从神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并促进了西方乃至整个文明的大飞跃。

四、道家思想对人类治理体系完善的启示

必须要承认,当前人类的治理体系还远未完善,全球民众亦远未过上人人幸福的理想生活,治理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人人幸福。对未来人类治理体系的完善,不能只就事论事,而必须要归根溯源,去探寻治理本身所蕴含的大道。中华道家思想,以其精深博大包容和明确的治理导向,对于今天人类治理之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民心就是天心,圣人无功无德无为

如前反复澄明,道家思想不是道教的神仙方术体系,重视道家的治理思想,绝不是要把神仙占卜风水方术请回来作为治国济世的指导,那绝非正道,而是以邪法乱国乱世。重视道家思想,是要根本上重视天道自然的法则和自然社会运行的客观规律,就是圣人之治,就是太平盛世。而天道自然法则,绝不是什么虚无缥缈的占卜算卦,所谓“大道不言”,天道绝不会降下什么神符启示祥瑞来护佑国家。天地生人,人为天地中,天心就是民心,这也是天人合一的根本道理。正如同《道德经》所言,“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天下的百姓期盼什么,圣人就做什么,就满足什么。这也就是孟子所言,“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孟子·离娄上》)。民心渴安定,国家就要与民休息,民心盼吏清,国家就要整顿贪腐,民心图强国,国家就要奋发以振。因此,伟大的君主和国家,绝不会听信占卜算卦风水之流,历史上无数的例子证明了凡是迷信占卜算卦祥瑞,最后都导致王朝倾覆,而是要体察民心,顺应,行天下大道。只要行天下大道,体察民心,以民生为本,以民心为先,实现善治,圣人不言功而全功,不言德而全德,无为而天下为,这就是道家无为的真正启示。回到当代,这就要求人类的各个国家和政府和各级官员,能够摒弃一己私欲和私利,以绝大多数普通公民的利益着想,善作为能作为,造福黎民苍生。

(二)重视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当前,人类显然面临着严重的全球生态危机,各种来自于工业体系产生的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等,严重恶化了全球人类共同的存在家园。西方工业资本主义的内在逻辑在于对物质和资本的高度追逐,在其满足了人类个体存在的基本物质需求后,依然会在逐利的驱动下而自我增殖和膨胀。对道家思想的重视,就需要认真地反思人与自然关系,所谓天人合一,认为人始终是在于外界不断的交流信息与物质之中的,人不能摆脱天地而独存。西方工业资本主义体系将地球环境视为可以无限制榨取的对象,认为资本的无限增殖和对人类个体物欲的满足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这本质上是一种极端的物欲主义和非常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念。西方工业资本主义否定人与自然的和谐依存关系已经造成了全球环境的深刻恶果,全球高温、极寒、风暴等极端气候日益严重,大量的物种处于濒临灭绝,人人为利而逐,社会关系紧张,资本与普通劳动者的对立,工厂与居民的对立,以及污染导致的各种疾病的发生,都使得社会的幸福感远没有因为物质水平提高而提高。这就是忘却了人类真正幸福根源所带来的恶果。人类的真正幸福,在于物质适度满足后,反观内心,形成身心内部的通达和与自然外界的有效沟通,在大自然的和谐美好中寻找宁静。好的自然环境,能够让整个社会安静下来,身心通泰,最终构架整个社会幸福和谐的自然基础。

(三)尊重客观规律,重视科学技术

当然,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不是让人什么都不做,回到农业社会,而是要利用科学技术,更好的去实现人和自然的互动。道家思想本质上是一种具有深刻内涵的朴素辨证唯物主义,道本质上既是本体,又是规律,人类的目的在于返璞归真,在于寻道,近道。这一过程当然不是说什么也不做,而是要去观天地万物的规律,去总结归纳,更好地为人类造福因此,中华早期的诸如算学、火药等科学发明,大多来自于道家修炼的副产品。所以,道家思想与科学技术的重视是高度统一的。这种统一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度重视,认为研究科学,发展技术,本身上是对自然大道的探寻,是对人本身生活幸福的帮助和提高,通过知道、明道、用道,提升个体与整个社会的知识和能力。二是返璞归真,对具体的科学技术的发展要不断进行反思和审视。大道不言,言之非道,道虽然在具体的领域可以被科学技术所体察,但是同样,大道对于形而下的科学技术是具有监督作用的。这就意味着,重视科学技术,不是要忘却科学技术的工具属性,而要时刻的去审视作为具体的科学技术所能够带来的对自然和人类的价值:不是所有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展都是好的,科学技术本身作为具体的规律的探寻始终具有局限性,对于科学技术也应该采取积极推动,谨慎审视的辨证思想。

(四)休养生息,建设好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人类历史上长期存在的经济现象,然而在工业革命后,来自于更大的贸易自由和越来越扩大的市场规模,使其在促进社会生产发展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世界今日之繁荣,显然是市场经济的功劳,而中国今日之繁荣,改革开放走市场经济之路亦是决定性的要素。市场经济虽然是现代概念,然而,其本质于道家思想一脉相承。市场经济就是在经济领域无为而无不为的明显体现。市场经济虽然看起来没有直接的中央计划者,没有仁慈的君王,然而,利用看不见的手,实现物资的均衡分配和自由流动,这就是经济规律之道。其利用了三个非常基本的经济规律,第一是人人皆有利益最大化的动机,这使得人人都愿意参与到市场交换之中。第二是质高者优,价低者众供需定律,这使得生产者要不断的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根本上促进了创新和生产。第三是交换的公平自由。在自由出入的市场,每一个交易都是双方满意认可的,越来越繁荣的交易,并不会累积不公和不满,反而社会越来越公平。这就是为什么只要放开市场,人民就会富裕,经济就会繁荣,国家就会富强的道理。这也就是根本上的与民休息。当然,满足市场经济的无为,需要制度上的有为,这种有为就是要保证市场内部的信息通畅,打击市场内部的垄断,防止以次充好,强买强卖等现象。这就是道的无为无不为的辨证。

(五)发扬社会自治

无为而治在经济领域体现为市场经济,而在社会领域则体现为社会自治。所谓社会自治,其根本意义就是利用人民群众自身管理切身公共事务的热情和需要,让人民群众参与到自身公共事务的建设之中,从而形成稳定和谐幸福的社会共同体。社会的本质是关系,社会中存在着各式各样的关系,如血缘、利益、情感、认知等等。在各种关系的共同作用下人,人才在社会中成为人,并反过来构成社会。所以马克思讲,“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正因为此,人在生活在社会中,受社会制约也反过来形成和塑造社会。因此,人就自然产生了对社会的反作用机制。并且,绝大部分人也有参与治理的需求,在参与到社会治理之中可以更好的体现自身的价值,这是从微观角度讲的。而从宏观意义而言,好的治理一定要全社会的人们幸福,这是其根本出发点和目的,而不是让人们只作为生产单元或者战争资源。后者则往往采取严厉的社会控制的方式,而好的治理则是充分调动人们积极参与社会建设的动机,来有效的促成微观社会幸福体的结成。因此,社会治理需要充分尊重参与其中的个体的自发的意愿,才能实现人人幸福的目标。当然,社会的无为而治也不是什么也不做,国家要为社会个体基本的行为建立规范也就是立法,要倡导好的行为标准,也就是立德,再为社会自治构建协调的机制,也就是立规,并时时观察其运行情况,在此基础上,形成社会内部的良性互动,人人从善,守法,就可以形成无为无不为的社会良治。

(六)清理吏治,建设好的政府

无论经济还是社会的无为而治也好,国家都需要官员来定立制度、制定政策、执行法规,也就是要做有为的部分,有为做好了才能真正实现无为。然而,无论任何时代,官僚体系都内在存在着先天的弊病。官吏是由人担任的,人就有自身的缺点和利益倾向,当个体拥有超过其他个体的权势时,就具有自然的动机为自己谋利,哪怕不惜损害他人的利益,这与是否有知识受教育无关,自古中国科举取士,能够进入的都是饱读诗书之人,然而历代害民却屡见不鲜,古今中外皆同。因此,真正要让定立的良法良规能够有效自我运行的前提,就要确保执行良法良规的人不,并反过来能够继续制定和执行良法良规,这就要求始终保持吏治的清明廉洁。自古奉行道家无为思想的朝代,虽然起初效果明显,然而大都因为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后,疏于了对官吏的考核监督,而最终百弊丛生,官僚阶层一家独大,上可糊弄君主,下可奴役庶民、侵吞公帑、滥加赋税、兼并土地、官官相护,最后把清静无为变成了扰民害民。因此,真正去让社会经济能够无为而治,就必须要时刻整顿清理监督官员,要防微杜渐,要“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七)始终坚持法治

重视道家思想,最终就要重视法治。这不但对于古时如此,对于今天更是如此。如前所述,中国早期先秦法家认为法是天地自然大道在人间的显化,并提出了包括人人平等,无分贵贱,以法强国等宝贵思想,尽管此后法家被改造为帝王统治的工具,然而其重视规则在治理的作用的思想而不是强调人治,始终在人类的治理思想丛林中闪耀着光芒。归根结底而言,道家思想是要让天地宇宙社会的规律成为治理社会的根本准则,在现代社会以前,君王自以为天子代天立法,而现代社会之法治,则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根本原则,通过科学、、广泛参与的立法程序来最大化地让法律更加符合社会运行的规律和人民的期盼。因此,这相比较古之法家,更加具有无为而治的意味,也就是通过系统的法治体系的建立,最终让社会有序的良性自行运转,减少权力的干预。从道家思想来看,在重视法治的过程中,要着重注意三点:一是法律制定的广泛参与和科学化,这是法律是否能够真正体现民心所向,体现法律作为社会客观需求的程序性保障;二是要真正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否则法律无信无威无效;三是要重视法律执行体系的廉洁公正有效,这是能够确保无为而治的有为的一面。因此,从法治的辨证角度,更可以看出道家思想所具有的超越历史时光的重要价值。

五、结论

中华文化的根本根基是道家思想,从儒与道、法与道、释与道的核心思想继承与影响关系来看,毫无疑问道家思想是中华文化的主干正脉,对中华文化的重视就要首先挖掘和继承道家思想的丰富内涵。道家思想绝不是神仙方术,而是尊重信奉天地万物演化规律为根本的世界观和方的思想体系,道家思想所具有的尊重自然、尊重民心、尊重规律、博大包容以及万物辨证演化的思想,具有深刻而丰富的内涵和历史与现代价值。从历史的经验来看,中华历史上大凡重视道家思想的时代,都隐隐有一种国富民安的盛世景象,重视道家思想不仅要重视其无为的一面,还要重视有为的一面,从而形成辨证统一的复合治理体系。中华道家思想在今天人类治理体系面对若干重大的治理挑战时,也具有重要而丰富的价值和启示,其启示今天的人类要更加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要重视普通民众的心声,要重视和辨证审视科学技术的发展,要重视经济和社会自身的规律而顺势而治,要重视整顿官僚体制,确保清正廉洁,更要重视坚持法治。总而言之,任何时代,都不应该忘记人类重要的历史和思想根源,更要追根溯源,去不断找寻新的启示,道家思想自身具有的丰富博大的内涵,足以为当今人类治理体系的完善提供宝贵的启示与借鉴。

参考文献

[[1]] 寇磊.明代“三教合流”思潮的发展与演变——以儒道僧的交游活动为视角[J].老子学刊,2019(02):157-165.

[[2]] 张华清.儒家起源问题辨析[J].管子学刊,2013(01):28-33+60.

[[3]]余学琴.儒家之始祖 道家之津梁──论孔子思想中的道家成份[J].安徽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03):294+29+96+297-299.

[[4]] 张宏斌.“道之大原出于天”——董仲舒天命信仰下的王道理想[J].世界宗教研究,2013(06):153-161.

[[5]] 任健.宋明理学与道家道教之关系[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9(05):9-14.

[[6]] 斯日古楞,何建朝.《庄子》思想与王阳明心学对比研究[J].世界宗教文化,2018(01):147-151.

[[7]] 陈妙闽.从《睡虎地秦墓竹简》所见行文制度看秦朝的行政运作和效率[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9(01):161-170.

[[8]] 李巍涛.汉代文吏的流变——兼论“儒法合流”的路径选择[J].江西社会科学,2018,38(11):134-142.

[[9]] 何哲需要什么样的公共管理——中国公共管理体系的品格与未来[J].党政研究,2018(01):94-100.

[[10]] 黄效.《商君书》各篇的作者、创作时间及其成书考[J].管子学刊,2021(01):70-84.

[[11]] 王兰萍.《商君书》法治主义思想新探[J].甘肃社会科学,2020(06):103-109.

[[12]] 向達.“道生法”——《黄帝四經》法思想的理路逻辑[J].诸子学刊,2019(02):150-168.

[[13]] 袁青.《黄帝四經》成書時代辨析[J].道家文化研究,2016(00):570-588.

[[14]] 郝光明.大乘与道——以古灵宝经为中心的考察[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4(04):78-84.

[[15]] 周齐.佛教在中国传播中的伦理诠释调适[J].宗教与哲学,2018(00):305-322.

[[16]] 刘永佶.梵我——佛我——我佛——婆罗门教、佛教、禅教核心观念的演化[J].社会科学论坛,2017(08):4-26.

[[17]] 苏建强.“大小乘之辨”、“显密乘之别”与“大乘显宗之合”——比较视域下南传、汉传和藏传佛教研究[J].五台山研究,2016(04):3-9.

[[18]] 郭学信.宋代士大夫参禅学佛风尚探源[J].天津社会科学,2009(05):138-140.

[[19]] 三浦国雄,连凡.止观、坐忘与居敬——三教的身心技法[J].榆林学院学报,2018,28(01):25-38.

[[20]] 王青.说“道术将为天下裂”[J].管子学刊,2007(02):82-85+96.

[[21]] 耿卫忠.道何以成为肉身——圣经汉译中的文化相遇[J].天风,2020(12):26-28.

[[22]] 李黎鹤,李远国.阴阳与太极:探寻道家思想的根源[J].老子学刊,2018(02):49-70.

[[23]] 司书毓.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国政治哲学的影响研究[J].文化学刊,2021(02):58-61.

[[24]] 李素军.从“涤除玄览”到“曲因其当”——论汉初黄老道家“无为而无不为”如何可能[J]哲学史,2020(02):71-76+84.

[[25]] 郑传芹.唐代道经入学校科举试考[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2):110-111.

[[26]] 刘固盛.论北宋的黄老思想[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1):94-102.

[[27]] 赖宝成.论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6(08):24-26.

[[28]] 李洪权.金元之际全真教的政治参与和政治抉择[J].史学集刊,2013(05):61-66.

[[29]] 覃孟念.从御注道德真经看朱元璋的治国之道[J].宗教学研究,2010(02):164-168.

[[30]] 冉林.论柏拉图的理型论对奥古斯丁二元论的影响[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2(S2):5-7.

[[31]] 吕世伦,张学超.西方自然法的几个基本问题[J].法学研究,2004(01):150-160.

[[32]] 史彤彪.自然法思想对美国《独立宣言》的影响[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0(03):64-73.

来源: 《贵州社会科学》

码杨线部分道路施工封闭 去往杨芬港祭扫 3条路线可绕行

近期,津保高速公路津冀收费站去往河北省霸州杨芬港方向的出口下道左转码杨线断交施工,很多清明节期间要去往邻近墓区祭扫的市民询问详细绕行路线,公安交管部门在此提供3种绕行方式供市民选择。

3月25日起,津保高速津冀收费站去往河北省霸州扬芬港方向的出口下道左转码杨线进行断交施工,施工距离约为1公里,施工时间从3月25日至4月18日预计施工断交25天。施工断交期间,保津高速冀津站杨芬港入口封闭禁止通行,杨芬港出口右转和直行方向仍可正常通行。

我市高速交警联系河北省霸州市交通运输局等相关部门后了解到,津冀收费站杨芬港出口附近的五个墓地中,兰生园公墓和风水园公墓不受此次施工断交影响,可正常抵达;而果园公墓、如意公墓、森林福地(公墓)将受到一定影响,但可绕行前往。

针对市民清明节期间有去往上述受施工影响墓区祭扫需求的情况,我市公安交管部门建议可绕行以下3条线路,供市民选择参考:

建议一:在津冀收费站杨芬港出口下高速直行(兰生园方向)至霸杨线左转可绕行(霸杨线与津保高速公路的涵洞高为3.5米)。

建议二:在津同路收费站(王庆坨)下高速右转行驶G112国道(津霸公路)可绕行。

建议三:在胜芳收费站下高速行驶堂胜路转霸杨线即可绕行。

(焦轩 刘媛 吕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