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运势

地球多少人口2023总人数 地球多少人口2024总人数

地球多少人口2023总人数 地球多少人口2024总人数

本文目录一览:

地球进入80亿人时代,我们为何还要坚持三胎?人口到底多少才合适

一谈到人口问题,随之而来的就是中国人口增速正在加速下滑,而最大的争议就是少子化和老龄化,年轻人生不起、不敢生、不愿意生,中国正在步入老龄化时代,未来的养老压力很大,可以总结为,人口增速持续下滑甚至负增长是未来经济发展和养老两大问题的隐患!那么,中国要如何破局呢?

01地球进入80亿人时代

根据联合国在世界人口日发布的《世界人口展望2022》报告,到今天,全球人口将达到80亿。这不禁让人感慨,在中国人口第一大国人口增速不断下滑的今天,世界人口站上80亿的大关!

地球进入80亿人时代,但我们知道,中国的人口增长率是在不断下滑的,甚至创下了人口低增长历史记录,只有0.034%,此前我们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意在控制人口,但是现阶段,我们全面放开三胎,但依然不能阻止人口下滑的趋势!

而且,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印度预计在2023年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将超越我国,目前,中国和印度各有超过14亿的人口,但我们知道,我们的人口增长率在持续下滑,在2021-2025年十四五规划的这几年,中国人口将进入负增长,而这个阶段,印度人口预期继续增长,明年大概率就会超过我国,到2050年,将达到约16.7亿。

而全球第80亿人可能出生人口增长率最高的非洲,到本世纪80年代,全球人口将达到约104亿的峰值,未来全球人口还会增长,但增速也正在放缓。世界人口在1962-1965年期间的增长率为每年2.1%,此后增速急剧下降,2020年不到1%。到2050年,全球人口年增长率可能会下降到0.5%左右。

而新增的人口,超过一半将集中在刚果(金)、埃及、埃塞俄比亚、印度、尼日利亚、巴基斯坦、菲律宾和坦桑尼亚8个国家。这些国家大都是在非洲,非洲是什么经济情况,想必大家都知道!正处于发展中!

其实,从全球经济发展规律中就能看出,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人口增速也高,但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人口就会开始走下坡路,比如率先进入发达经济行列的国家,基本上无一例外,人口出现了下滑甚至负增长!

目前人口负增长的国家主要是发达国家,日本、韩国、新加坡、俄罗斯及北欧的一些国家,北欧的国家比如德国、意大利、波兰、西班牙、克罗地亚、捷克、斯洛文尼亚、匈牙利等!

到目前为止,这些国家试图通过各种福利方式去重新刺激人口增长,但几乎都没有成功,全球出现出生率下滑的国家认为改变下滑的趋势几乎是无法挽救的,也就说,人口进入负增长之后,几乎是不可逆的,瑞典,养孩子的钱几乎都免了,日本、新加坡、丹麦等国家也是各种福利,但依然没有生育的欲望!

就拿日本来说,生育补贴大概2.7元,分娩费用可抵税,还有医疗福利,6周岁以下的孩子看病,80%的费用由当地报销,幼儿园的学费全免,9年免费义务教育,但日本人口依然负增长,而这一点,对经济的影响是很大的,日本目前的经济依然在人口负增长中停滞不前!

我国2021年虽然人口是正增长,但是也仅仅增加了48万,增长率非常低,所以,我国的人口未来也面临严峻的挑战!

02我国人口将进入负增长

人口与经济密切相关,对于中国来说人口问题尤为重要,中国近四十年来经济持续增长,其中一个因素就是改革开放后人口红利转化为生产力,经济和人口,这二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相关性。

虽然说我们在改革开放后,也在控制人口,但那个时候人们的生育观念还没有改变,即便是在计划生育后,人口出生率反倒是继续上升,而至于计划生育的原因,一方面是我们在改革开放后意识到我们和其他国家的差距,甚至有专家提出如果人口不加控制,未来中国人口将达到40亿,这简直是不能承受的,另一方面,也有来自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施压,毕竟地球这一个生存空间,人口增加,会抢夺资源,所以,在种种因素下,我们计划生育一直持续到近些年。

直到出现明显的人口问题,尤其是出生率持续下行,而人口老龄化日渐突出,由此就是人口结构性问题,新生人口越来越少,2021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全国人口中,0—14岁人口占17.95%,15—59岁人口占比63.35%,60岁及以上人口占18.7%,65岁及以上人口占13.5%,分化已将非常明显了!

未来在出生率继续下滑的背景下,会出现年轻人口断层的问题,这也就意味着会缺乏劳动力,甚至现在这个社会,可以称之为人力资源,人力资本,会越来越少!而人口老龄化会越来越突出!而且,这一趋势加速,我们的人口结构未来会变成一个倒三角!

所以,很多人可能要问了,之前我们是计划生育来控制人口,结果现在却又鼓励大家都生孩子,之前是大家都想生却不让生,现在是鼓励大家生,大家却不生了,到底人口多少才合适?

很多人可能说中国根本就不需要那么多人口,本身人均资源就很匮乏,虽然我们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年GDP超114万亿,但是人均就只有8.1万元了,再看看邻国日本,年GDP折合人民币大概35万亿元,但是人均就有27万多元,这个数据确实是差距很大,所以,大部人会认为,我们就是因为人口太多了,站在这个角度看没毛病!

但是我们知道,经济和人口是一个复杂的关系,不是简单的人均关系,我们这么大的经济体量,之前是由人口红利推动的,我们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工厂”和人口红利是相关的,也被称之为劳动力密集型经济模式!

一旦人口出现结构断层,尤其是未来年轻一代人缺失,那对于这个经济和社会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大家可以想想,未来10年年轻人的数量将大幅下滑,而我国一半的消费是由18-35的年轻人带来的,要是没有年轻人,谁去买房,消费,就业,来纳税?

而且我们的养老金是“现收现支”模式,我们交的养老金,基本是给我们父母这一代人在用,但是到了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减少,国家的养老压力会很大,看看隔壁的日本,就知道了,已经在延迟退休了,而且由于人口负增长,经济也出现了停滞的情况!

可以肯定的是,人口增速持续下滑甚至负增长是未来经济发展和养老两大问题的隐患!

当然,我们前面说,任何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尤其是经历快速发展后,都会出现人口问题,那是因为,经济越发达,人的意识就觉醒了,尤其是女性的意识觉醒,女性会更关注自己的生活质量、事业,人们会更懂得享受生活,这也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先进程度就会出现的问题!

这个情况在发达国家已经早已出现,而当下,正在我们国家发生,这些年之前,我们的人口增速其实是明显放缓的,之前占世界人口的3/1,后来是5/1,而且,当前的生育率已经非常低了,低到什么程度,出生一个人,去世5个人,预计,在接下来几年,我们的人口会进入负增长,说不好就是明年,所以,人口问题,非常严峻!

当然除了前面说到的原因,我们国家其实相对传统,很多人还是愿意生的,但是受制于生育的成本,比如高房价、昂贵的医疗、教育,高结婚成本等,出现了不敢生,生不起,甚至不愿意生的问题,这些无疑是当前最突出的矛盾!

03中国的低出生率如何解决

未来人口负增长,已经是大概率的事情了,负增长将会带来两大问题,少子化和老龄化,而制约生育的问题,也迫切需要得到解决!

其实,现在摆在大家面前的都是很现实的问题,高房价、昂贵的医疗、教育,高结婚成本等,当然,这一点国家已经在着手解决了!

比如,对高房价进行调控,这从2019年就开始了,甚至在更早的时候,但是,房价依然很高,这对于刚毕业,处于成家的年轻人来说,压力很大,目前,地产商的压力太大,也放松了调控!

医疗方面,2020年以来,持续在集采,很多药都被打了骨折价,未来,医药、医疗器械的集采和降价还要再一步推进,甚至是老年人看病住院的花费要更少!

教育方面,2021年的“双减”政策,已经从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教育的成本,毕竟教育内卷太严重了,而校外辅导又是教育中成本最大的一块,所以,这一点算是缓解了一点家长的压力,但是,和过去相比,优质教育依然是教育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以前孩子可能放学校就好了,但是现在,家长也要投入很多成本和精力在教育上!

除此之外,为了缓和矛盾,缩小贫富差距,国家也开始了互联网反垄断,致力于缩小贫富差距,但不得不承认,确实还得花更大的成本,更大的财力、物力去解决!高房价、高昂的医疗、教育等都需要进一步改善,女性在职场上,也需要更多的关怀,生完孩子后的配套措施、福利也要跟上,带孩子的问题,孩子支出问题等,这些都急需解决!

不然,人口负增长就是未来经济发展和养老两大问题的隐患!而且放在更长久的未来 就是一个民族的问题,比如韩国,生育率已经创下世界最低,有专家预测,由于持续的人口负增长,韩国极有可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自然消失的国家,这不是危言耸听,这是我们现在要思考的问题!

04中国人口红利要进行转型

那么,除了以上要解决的问题外,当然,短期内也不好解决,即便解决了,还是会出现出生率下滑怎么办?

无疑就是将人口红利进行转型,高层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因此,未来,把国内市场和人口规模更充分地利用起来,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是中国发展经济学在新的发展战略中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

由此,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我国的人口红利不会消失,而是会转型,未来的人口红利将由高劳动参与率转变为高劳动生产率。

我国经济不能再依靠过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了,而要转变为依靠资本密集型、金融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提升劳动生产率,而要将这样的人口机会转变成红利,也需要经济的转型。

那很多要问了,这样的转型,是不是也意味着大部分人的失业,之前靠人能完成的工作,现在要依靠先进的机器了,人工智能时代,就会加速部分群体的失业,其实,这些年我们也看到了,而且,最容易被人工智能替代的工作特征都很明显,就是规则性很强的,比如,收银员、银行工作人员、部分行业的工人、基础的会计、保险、销售、中介等!

当然,这也是经济转型中,大部分人要面临的一个问题,这个矛盾也要解决!一方面是提高人口素质,增加就业机会,增加就业岗位,促进科学技术的发达展、管理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要加速人口转型,进行技术培训,去承接产业升级所带来的红利!

总体来说,地球进入80亿人时代,我们却要进入人口负增长时代,人口负增长,对于我们这个人口大国来说,就是一种挑战,是未来经济发展和养老两大问题的隐患!所以,我们必须致力于解决好这一问题,降低生育成本,同时做好产业升级!

2023年我国人口比上一年减少208万人,连续第二年出现人口负增长

我们人类生活在地球上,不断的索取各种自然资源,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渐形成人类社会。人口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根本问题,各个国家都十分重视本国的人口现状及发展趋势,从而制定相应的人口政策,以实现人口可持续发展。最近,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23年我国人口数据,2023年末全国总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14096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了208万人。

2023年我国人口减少208万人

2023年全年我国出生人口为902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39‰,出生人口比2022年减少54万人;全年死亡人口为1110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87‰,死亡人口比2022年增加69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48‰。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属于“低低低”模式,也就是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不仅如此,我国人口还出现了连续第二年人口负增长,2022年末比2021年末人口减少了85万人,而到了2023年末,人口减少数量呈增加趋势。

1950年至2022年我国人口增长情况

随着国民生育意愿的下降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预计我国人口总数将进入一个缓慢减少的阶段。从2022年我国人口的性别结构角度来看,男性人口数量为72032万人,男性人口比上年减少174万人;女性人口数量为68935万人,女性人口比上年减少34万人。我国总人口性别比为104.49(以女性为100),比上年同期下降0.2点,是相对合理的,近些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观念的转变,人口性别比逐步趋向合理。

建国以来人口迁移示意图

从我国人口的年龄构成来看,16至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86481万人,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为61.3%,劳动年龄人口比上年减少1075万人;60岁及以上人口29697万人,占全国人口的21.1%,60岁以上人口比上年增加1693万人;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167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5.4%,65岁以上人口比上年增加698万人。从数据来看,我国目前劳动人口呈现逐步减少趋势,虽然劳动力数量依旧十分庞大,但是劳动人口红利,从数量角度来看,正在减弱。

中国人口分县密度图

不过,劳动力除了从数量角度来看,还可以从素质角度来看,为了缓解劳动力减少趋势,增加劳动力的教育水平,培养工程师队伍,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机器换人等方式,来稳定我国劳动力水平。从老年人口数量来看,我国已经步入深度老龄化阶段,去年一年60岁以上老人就增加了近1700万人,增速非常快,从数据来看,我国必须加快全社会的适老化改造,全面适应老龄化社面临的各类社会问题。

密集的人群

从人口分布的城乡构成来看,2023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为9326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196万人;乡村常住人口为47700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404万人。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也就是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为66.16%,比上年末提高0.94个百分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持续提高,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如今,我国城市化已经到了中后期,距离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70%的及格线,已经非常接近,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人口流动,将会成为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

中国主要城市分布图

法国数学家预言:人类或将在2050年不复存在

【法国数学家预言:人类或将在2050年不复存在】在谈及应对全球变暖与资源枯竭的现象时,73岁的欧洲议员、法国数学家伊夫古什认为,人类的文明正处于崩溃的边缘,有必要为此作好准备,他在即将出版的新书中预言:我们的工业社会将迅速并最终崩溃,并提出了一个假设——“人类在2050年将不复存在”。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地球存在近45亿年!在人类文明出现之前,是否已经多次出现人类?

在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直到目前为止,科学家都没有能直接证明人类在宇宙中是唯一存在的文明。

但除了这个问题之外,还有另一个极其深奥的问题困扰着人们:地球现在已经将近45亿岁了,但人类出现的时间才300万年。

那么究竟是人类文明灭绝了多次,还是我们只是地球历史中的一页风景呢?

人类文明

地球上曾经出现过多少次文明?人类又是排在谁之后成为地球星主人的?如果地球文明是需要轮回的,那在人类文明之后,谁又会成为地球生命的新主角呢?

经过长期的科学研究,有学者认为地球当下已进入了最佳状态,保守估计其年龄都已有45.5亿岁。

在遥远的38亿年前,太阳系诞生后过了很久地球才出现,但早期的地球一片荒芜,那时没有任何生命直到藻类出现。

人类文明的诞生和发展,需地球为我们创造众多基础。比如氧气、稳定的地球磁场,浓厚的大气层、充足的液态水,以及四季更替的自然气候...当这些必要条件逐步形成,距离当下都已有300万年时人类才开始起源。

而我们的文明历史加在一起并不超过1万年,也就是说人类是用了相对较短的时间,才进入了现代生活。

这实在是让人感觉太不可思议了,人类对比地球而言显得微不足道。可人口基数的庞大,我们能用的理论和科技手段变得越来越高超,甚至也开始对宇宙有了更多研究。

那么科学家是否能够为我们揭开奥秘:在地球的历史中,人类文明真实存在过几次呢?

科学家们通过在自然界中寻找同位素地质测定要素,寻找到了目前地球已知最古老的岩石,并发现其最大延时年龄不超过43.74亿年。

后来学界又出现了白月球岩石标本,它或许标志着在遥远的45.5亿年前,地球与太空陨石来了一次热烈的碰撞。

学界认为,当下地球的年龄保守估计至少也有45.5亿岁。既然地球已诞生如此之久,那最早诞生于地球上的生命究竟是什么物种?它们是否又给当代科学留下了充足的证据呢?

科学家们经过大量的探测,最终在地球上发现最早的生命证据是来自于35亿年前的海洋生物化石。

从这些数据中,我们能够肯定地球在45亿年前诞生,但它又过了将近7亿年的时间才将自身的状态稳定下来。

最早的地球生命于遥远的38亿年前诞生,那时地球通过一系列的反应形成了相对稳定的陆地和海洋。有了充足的条件后,地球生命这才有了登场的机会。

人类出现过几次

在当代文明之前,地球上还有没有存在过其他几次人类文明的繁荣历史?

科学家们一直认为,这种猜测并没有足够真实可靠的证据来进行论证。因为从地球生命诞生后的几亿年时间里,我们生存的家园中出现过无数种类的生物。

但经历过多次浩劫的地球,并没能将它们完全保护住。例如五次生物大灭绝,使85%以上的地球生命最后都走向了灭亡。

科学本身具有严谨性,如果在我们正经历的这次人类文明之前,地球上还曾出现过另一批人类。

那它们必然会留下痕迹,其遗骸也会以化石的形式保存下来,作为直接的证据证明在我们之前地球上曾出现过人类。

但遗憾的是,科学家直到目前也没发现在300万年之前,地球上有人类活动的线索。

举个例子来说,三叶虫是种远古生物。科学家认为这类海洋节肢动物至少存活于距今5.6亿年前,它们的体长不超过70厘米,可以说是很小巧玲珑了。

但在距今2.4亿年前,三叶虫都陆续全部灭亡。

科学家通过对三叶虫化石的研究,这才直接证明了这些生物真实存在于地球上。所以从化石的角度出发,如果在300万年前,人类文明也曾多次诞生和得到了发展,那他们必然会留下众多的蛛丝马迹。

因此在地球上不断进化并超过300万年的人类文明,只真实出现于地球上一次。

值得注意的是,地球文明的发展一定是漫长且富有多变性。

科学家曾发现,地球生命起源虽说是在38亿年前,但最早的地球文明并不属于人类。

那时地球生命由最原始的单细胞原核生物构成,它们虽说没有大面积的活动现象,可因为数目巨大,繁衍能力较强,它们在地球上居然度过了将近25亿年的历史。

在这段时间内,单细胞原核生物才从连细胞核没有膜包裹的状态,进化成有膜包裹的真核生物,可以说这过程十分漫长了。

文明在更替

距今8亿年前,真核生物出现后地球上才慢慢延续出了多细胞生物。当地球生命的种类丰富后,地球文明就开始了更新换代。

距今4.5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大批脊椎动物也就是原始鱼类。它们自由地翱翔在海洋中,一夜之间又仿佛成为地球的新主人。

距今3.7亿年前,两栖动物不仅出现,而且脊椎动物们还做出了一个破天荒的举措,它们离开了海洋,有一部分大胆的登上了陆地。

在距离如今3亿年前,爬行动物出现后又用了超过1.5亿年的时间为哺乳动物的登场创造条件。

后来就到了恐龙时代,哺乳动物们真正站上了地球主人的宝座。人类的祖先猿类在3,000万年前书写了神话,接着它们又用2,700万年为人类文明的诞生和发展埋下了伏笔。

从这么漫长的生物进化史中,我们需要感慨的不是地球已经存活46亿年这么久,而是不得不感叹人类文明对于地球历史和宇宙而言,是的确十分渺小的存在。

我们或许是为了接下来地球文明的诞生创造良好条件,也有可能不会一直霸占着地球主人的称号。

以未来的角度来看,人类文明终将会成为地球历史的过去式。如果在宇宙中真实存在更高级文明,那也许地球文明将会踩在人类文明的基础上不断的向上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