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运势

韦应物诗人(韦应物早年轻狂的句子)

韦应物诗人(韦应物早年轻狂的句子)

本文目录一览:

韦应物:曾经的轻狂少年,在声色犬马之后,终于看到了生活的本真

唐德宗建中四年,杨开府府上,一场宴会正在热烈的进行中,席间高朋满座,斛光交错,似乎安史之乱所带来的动荡早已经是过眼云烟,而人世的短暂催促着人们要及时行乐。

杨开府端着酒杯开始敬酒。他官拜的开府仪同三司,一品大员,地位尊贵,自然没人敢拂他的面子,大家纷纷举杯,一饮而尽。

杨开府满意地看着宾客们,忽然,一位老者走出人群,拂袖而去,众人惊讶地看着老者,竟然有人如此不识抬举。

然而让众人更为惊讶的是,杨开府看见离去的老者,快步追了上去,来到老者跟前,一把握住老者的手,激动地说:“老朋友,多年不见,想不到你也来了!”

老者看着眼前的杨开府,淡淡地说:“难得老朋友还认识我。”

杨开府平复了一下情绪,问老者:“你是怎么来到这里的?”

老者微微一笑,回答说:“我要走了,不说也罢。”

杨开府叹了口气,有些失落地问:“这就走吗?”

老者点点头,平静地说:“你是知道我的性格的。”

杨开府听了,急忙命人拿来笔墨,然后对老者说:“请你留下墨宝,当作纪念吧!”

老者执笔在手,略一沉吟,随即奋笔疾书,一首《逢杨开府》跃然纸上:

少事武皇帝,无赖恃恩私。

身作里中横,家藏亡命儿。

朝持樗蒲局,暮窃东邻姬。

司隶不敢捕,立在白玉墀。

骊山风雪夜,长杨羽猎时。

一字都不识,饮酒肆顽痴。

武皇升仙去,憔悴被人欺。

读书事已晚,把笔学题诗。

两府始收迹,南宫谬见推。

非才果不容,出守抚惸嫠。

忽逢杨开府,论旧涕俱垂。

坐客何由识,惟有故人知。

诗歌大意:我年轻的时候,倚仗唐玄宗的恩宠,是长安城的小霸王。

我横行里巷,家里窝藏的都是些亡命之徒。

早晨我去和人家**,夜里还去和东邻的姑娘偷情。

司隶校尉又怎样,我站在皇宫的白玉阶前,谁敢来抓捕我。

寒冬的风雪之夜,我为皇帝护驾,到骊山泡温泉,狩猎的季节我陪陛下到长杨宫打猎。

那时候我一个字都不识,只会饮酒放浪,顽钝而痴呆。

自从玄宗皇帝死后,我就失去了靠山,落魄地被人欺侮。

虽然再要改行读书已经太晚了,但也只好提笔来学做诗。

作诗有了些成就被两府所收留,甚至推举到尚书省做官。

没有才干果然不能容留,被外遣做安抚孤儿寡妇的地方官。

忽然遇到老朋友杨开府,谈起旧事不禁感慨的流下了眼泪。

满座的客人哪里会知道这些事,知道这些事的只有故人了。

写完,老者扔掉毛笔,飘然而去。

众人围着杨开府,念着这首诗,无不惊骇,好奇地问:“这人是谁?”

杨开府抬起头,看着老者远去的背影,若有所思地说:“他就是传奇诗人韦应物。”

天下人谁不知道“城南韦杜,去天尺五”,杜陵的韦、杜两大家族,从汉朝以来,就一直伺候皇家,是最接近皇帝的士大夫阶层。

韦应物就出身杜陵韦氏,因为是世家子弟,所以十五岁就被征召为三郎卫。

亲卫、勋卫、翊卫这三支禁卫军,是玄宗皇帝的贴身侍卫和仪仗队,入则保卫宫禁,出则鲜衣怒马,为玄宗皇帝开道,陪伴玄宗皇帝打猎。

韦应物是三郎卫中的佼佼者,深得玄宗皇帝的宠信。

多年以后,在一首《温泉行》里,他回忆了那段光辉岁月:

北风惨惨投温泉,忽忆先皇游幸年。

身骑厩马引天仗,直入华清列御前。

玉林瑶雪满寒山,上升玄阁游绛烟。

平明羽卫朝万国,车马合沓溢四鄽。

蒙恩每浴华池水,扈猎不蹂渭北田。

朝廷无事共欢燕,美人丝管从九天。

当时长安城中谁不认识韦应物?京城世家子弟多如牛毛,只有韦应物才是他们真正的首领。

这样的身份,聚众**,藏几个亡命徒,夜晚和邻家女子偷情,哪个衙门的捕快敢抓他?

有一个正直的司隶校尉听说了韦应物的斑斑劣迹,愤然要去拘捕他。可当他来到皇宫门前,远远地看见韦应物站在皇宫内的白玉台阶上谈笑自若,威风凛凛,一下子就没了勇气,还哪里敢去拘捕,只好垂头丧气地回去了。

那时韦应物留给长安人最鲜明的印象和回忆,是在骊山漫天风雪的山谷里他匹马驱驰,以及在壮观的围猎时擎在他手中的猎猎的旗帜。

那时正处于盛唐时期,彼时的大唐,一派歌舞升平,就像韦应物说的,“朝廷无事共欢燕”。

如果一直这样,他很可能就这么混下去,临老做个不大不小的武官,从轻狂少年变成官场老油条。

然而世事无常,大唐出了大事,差一点亡国。

安史之乱爆发了。

安史叛军从范阳一路杀来,河北、河南、洛阳、长安相继沦陷。

唐玄宗带着杨玉环和亲信大臣,连夜逃往四川。

叛军冲进长安,烧杀劫掠,血流成河,惨不忍睹。

韦、杜这样的大家族被洗劫一空,大量族人逃往南方。

目睹这悲惨的一幕,韦应物突然从美梦的最高处跌到了残酷的现实,在一刹那饱尝了世间冷暖。

他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不能再这样混日子了,我要发奋读书,学习写诗,进入仕途,改变自己的命运。

一番彻悟之后,韦应物想起两个前辈,一个是王维,一个是杜甫。

人生的莫测和悲苦,交给王维;艰难的世道,让杜甫带路。

二十三岁的韦应物就这样拿起了书本,想想看,一个字都不认识的文盲青年,想要写诗难度有多大?

韦应物把自己关在家里,头悬梁锥刺股,心无旁骛,刻苦攻读。

当他再次出现的时候,已经是朝廷在商议以文官的身份派他到外地做官了。

韦应物的官运并不亨通,朝廷不肯重用他,一直将他放在外地任职,而且总是频繁调动。

韦应物难以施展自己的才华,做官也已经不再是他的理想。

韦应物把剩余的转而投到了诗歌创作上,很快他就迎来了诗歌创作的巅峰期。

这一年,韦应物被调回洛阳,在码头和姓元的好友告别,感伤之际写下一首《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

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

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

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

诗歌大意:凄切的离别了亲爱的朋友,船只泛泛地驶入茫茫烟雾。

轻快地摇桨向着洛阳归去,回望广陵,只听得晓钟的残音传自林间。

今日在此我与你依依作别,何时何地我们能再次相遇?

人情世事犹如波上的小船,顺流洄旋岂能由自己作主?

这首抒发离别情绪的诗,并没有痛入骨髓的字眼,只是娓娓道来。

王维的恬淡,杜甫的深情,融合在韦应物独有的诗境里,后人评价最准确的,是四个字:至浓至淡。

少年时的年少轻狂,青年时的家族没落,中年时的宦海沉浮,这些经历磨砺了韦应物,在风雨过后,他看清了生活的本真。

他越发深居简出,只偶尔和另外几个生性恬淡的诗人往来。

韦应物读书的时候,一定要先点燃檀香熏透内室,竟然洁身自好到这种程度。

但他的诗歌却越来越清冷,越来越平静,看不到一丝一毫自己的幽怨感情,进入到无我之境。

四十岁时,韦应物又被调到滁州做刺史,这一年春天,他一个人到郊外散心。

路遇一个山涧,溪水边花草丛生,黄鹂在树上鸣叫,一阵春雨突然降下来。

韦应物看着眼前的美景,诗兴大发,一首千古佳作《滁州西涧》,在春雨中宛如惊雷一般,从天而降: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诗歌大意:唯独喜欢涧边幽谷里生长的野草,还有那树丛深处婉转啼鸣的黄鹂。傍晚时分,春潮上涨,春雨淅沥,西涧水势顿见湍急,荒野渡口无人,只有一只小船悠闲地横在水面。

又一个山水田园大诗人诞生了,他继承了陶渊明、谢朓、孟浩然、王维风格的同时,也开创了独属于自己的山水田园诗,恬淡、娴静、高远。

没人留意的“幽草”,他来“独怜”,黄鹂的鸣叫,他听得见。春潮,晚雨,野渡,孤舟,这些原本寻常、原本无生命的东西,立刻鲜活起来,像一幅流动的画。

诗中流露的情绪若隐若显,开篇幽草、黄莺并提时,诗人用“独怜”的字眼,寓意显然,表露出诗人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后两句在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中,蕴含着一种不在位、不得其用的无奈、忧虑、悲伤的情怀。

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和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和不合意的事情,而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地流露出来。

后代很多大诗人,只要读到这首诗,都会赞不绝口,视其为神作。

明代文坛领袖宋濂,更是把韦应物提到与陶渊明同等的地位,他认为在山水田园诗这一派中,“渊明以来,盖一人而已”。话虽然说得有些夸张,但却真实地表达出他对韦应物的推崇和赞赏。

与韦应物同时代的是“大历十才子”,他们虽然有才华,但在经历战争的伤痛后“骨气顿衰”,诗歌内容要么粉饰太平,要么就凄然悲叹,格局气象,渐行渐窄。

韦应物的存在,像一束照亮昏暗诗坛的微光,这是盛唐的余光,也是盛唐诗坛最后的荣耀。

晚年的韦应物,是一个看透世事,心怀慈悲的老僧人。

唐德宗贞元七年,在苏州永定寺,吃斋念佛,耕田读书的韦应物,走完了传奇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