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命理

干支易象实例精解 易经干支命理学说视频

干支易象实例精解 易经干支命理学说视频

本文目录一览:

干支易象,感受易学之灵动,易之变易

易有三易

简易、不易、变易

这三易的解读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符合道理便是真。

简易:易学的道理都很简单,许多易案的解析看着都有种“这也不深奥啊”的感触!学习起来也真的难度并不大,如果你感觉难度很大,那么你可能是走错路子了!不易:不容易!也对,因为人的一生会接受到许多“迷糊”的观点,这些在社会流传的许多个人观念,有许多是不那么准确的,然而有时候你就会被误导了!不易,也可以解释为不变!就是易的道理,有些是会亘古不变的!比如“鸡蛋碰石头”,常理鸡蛋永远都是要碎的,太阳也一直从东边升起,西边下落。这些“固化”的道理一直就这么从古至今地流传着。变易:易是变化的,“同八字不同命运”就是一种变易的表现方式,同一个卦测同一类问题,不同人不同时间不同地点问出来,结果是不一样的!这就是易的变通、灵动!现在社会学易的人多,能真正掌握好易的人少,能预测准度一直保持高水平的更少,原因就在变易之上!许多人说易是迷信也就是有部分也败在“变易”之上!如果易没有变易,那么电脑就能够算命,不需要人为预测!也就非常好学习掌握了!干支易象

干支易象是贺云飞老师首次提出来的,我是14年底学易,大概15~16年期间网上看到了贺云飞老师的文章,一开始学习真是完全看不懂看不明白。但是看过他的案例慢慢感悟,才认识到其宝贵性比那些“大师”的绝学还要强大百倍千倍!去年我总算有幸跟随贺老师学习《梅花易数》,今年又跟着学了《麻衣神相》的手相课堂,大概一年时间里慢慢感悟其中的奥妙,确实是非同寻常!现在便拿出来分享与同好,本人水平也还有限,如有说得不对的,还请指正。

干支易象之变易

开始学习易学的时候,我是先接触的四柱八字,网上看过一些教日元旺衰的“新派”命理,看过子平格局法,然后看了梁湘润的书籍,每天也算是从早看到晚了吧!天天看,看了半个月,硬是搞不懂在讲什么!倒是日元旺衰法简单易懂,对应自己八字看出点东西,但是对应一下流年又对不太上,这一日元旺衰(身强身弱)法我用了一段时期,但是时准时不准!在龙隐论坛看到的也是大部分人用这个,讲究取喜用神法,就现在,头条上还有人在传播这个,甚至还用这个给人批八字发了出来,部分不懂的网友估计也是被误导了吧,在悟空问答上都还看到许多人问这个喜用神,我是为他们感到悲哀,因为我是过来人。

无论是身强身弱的旺衰派,还是子平格局派,都有一个共通的问题,就是非常生硬,就像学习物理、数学的定理公式一样,然而数学书中也都会说,在“理想”状态下!然而我们的生活是理想状态下吗?显然是否定的!那么运用于生活中的知识,肯定都是必须灵活的!易,更加如此!

贺老师提出来的干支易象便是掌握到了易之变易的内涵:

五行变通、干支互化、干支化卦

五行变通

基础: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金克木,水克火,木克土,火克金,土克水。

变一:金旺水缩,水旺木浮,木旺火塞,火旺土焦,土旺金埋。

变二:金旺火熄,水旺土失,木旺金缺,火旺水蒸,土旺木折。

干支互化

甲=寅,乙=卯,丙=午,丁=巳,戊=辰/戌,己=丑/未,庚=申,辛=酉,壬=子,癸=亥。

甲丙戊=寅,丁己=午,丙戊庚=巳,戊乙癸=辰,戊辛丁=戌,己癸辛=丑,己丁乙=未,庚壬戊=申,癸=子,壬甲=亥。

干支化卦

甲/壬/亥/戌=乾 乙/癸/申/未=坤 丙/寅/丑=艮 丁/辛/庚/酉=兑 戊/子/壬/癸=坎

己/午/丙/丁=离 庚/甲/乙/卯=震 辛/辰/巳=巽

甲/寅=震 乙/卯=巽 庚/申=乾 壬/子=坎 戊/戌=艮 己/未=坤 癸/亥=坤 丙/午=艮

丁/巳=离 辛/酉=兑

以上这些是一部分入门基础知识,曾经在贺老师这里了解到之前,我也看过台湾的胡一鸣先生也出过相似的内容,也是讲出了干支的相互转化。最开始,我对这样的内容完全看不进去,更别提吸收了,总觉得如此变化也太夸张了,根本没法接受,因为都如此变通了那还怎么测!我相信现在看到的大部分朋友也是一样的感受吧!但是,预测还真就是这样,原因是什么?原因就在人的一生,就是变化无穷,预测人生,那必须是一种无穷变换才能对付同样的捉摸不定!这也就是阴阳啊!

结语

末尾,我想说,易学预测其实是一门艺术!想用这个作为一种“科学”定理、数学公式,一套就准,一用就灵,那么你就是要求太高了!愿意这样去相信的,那谁也没法阻止你,在这世界上,没人能给你百分百的保证,自己也无法给自己百分百的保证。

易学的意义就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参考,还是一门人生的学问,只要是存在于世间的事物,就是拥有“缺陷美”!

干支易象,感受易学之灵动,易之变易

易有三易

简易、不易、变易

这三易的解读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符合道理便是真。

简易:易学的道理都很简单,许多易案的解析看着都有种“这也不深奥啊”的感触!学习起来也真的难度并不大,如果你感觉难度很大,那么你可能是走错路子了!不易:不容易!也对,因为人的一生会接受到许多“迷糊”的观点,这些在社会流传的许多个人观念,有许多是不那么准确的,然而有时候你就会被误导了!不易,也可以解释为不变!就是易的道理,有些是会亘古不变的!比如“鸡蛋碰石头”,常理鸡蛋永远都是要碎的,太阳也一直从东边升起,西边下落。这些“固化”的道理一直就这么从古至今地流传着。变易:易是变化的,“同八字不同命运”就是一种变易的表现方式,同一个卦测同一类问题,不同人不同时间不同地点问出来,结果是不一样的!这就是易的变通、灵动!现在社会学易的人多,能真正掌握好易的人少,能预测准度一直保持高水平的更少,原因就在变易之上!许多人说易是迷信也就是有部分也败在“变易”之上!如果易没有变易,那么电脑就能够算命,不需要人为预测!也就非常好学习掌握了!干支易象

干支易象是贺云飞老师首次提出来的,我是14年底学易,大概15~16年期间网上看到了贺云飞老师的文章,一开始学习真是完全看不懂看不明白。但是看过他的案例慢慢感悟,才认识到其宝贵性比那些“大师”的绝学还要强大百倍千倍!去年我总算有幸跟随贺老师学习《梅花易数》,今年又跟着学了《麻衣神相》的手相课堂,大概一年时间里慢慢感悟其中的奥妙,确实是非同寻常!现在便拿出来分享与同好,本人水平也还有限,如有说得不对的,还请指正。

干支易象之变易

开始学习易学的时候,我是先接触的四柱八字,网上看过一些教日元旺衰的“新派”命理,看过子平格局法,然后看了梁湘润的书籍,每天也算是从早看到晚了吧!天天看,看了半个月,硬是搞不懂在讲什么!倒是日元旺衰法简单易懂,对应自己八字看出点东西,但是对应一下流年又对不太上,这一日元旺衰(身强身弱)法我用了一段时期,但是时准时不准!在龙隐论坛看到的也是大部分人用这个,讲究取喜用神法,就现在,头条上还有人在传播这个,甚至还用这个给人批八字发了出来,部分不懂的网友估计也是被误导了吧,在悟空问答上都还看到许多人问这个喜用神,我是为他们感到悲哀,因为我是过来人。

无论是身强身弱的旺衰派,还是子平格局派,都有一个共通的问题,就是非常生硬,就像学习物理、数学的定理公式一样,然而数学书中也都会说,在“理想”状态下!然而我们的生活是理想状态下吗?显然是否定的!那么运用于生活中的知识,肯定都是必须灵活的!易,更加如此!

贺老师提出来的干支易象便是掌握到了易之变易的内涵:

五行变通、干支互化、干支化卦

五行变通

基础: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金克木,水克火,木克土,火克金,土克水。

变一:金旺水缩,水旺木浮,木旺火塞,火旺土焦,土旺金埋。

变二:金旺火熄,水旺土失,木旺金缺,火旺水蒸,土旺木折。

干支互化

甲=寅,乙=卯,丙=午,丁=巳,戊=辰/戌,己=丑/未,庚=申,辛=酉,壬=子,癸=亥。

甲丙戊=寅,丁己=午,丙戊庚=巳,戊乙癸=辰,戊辛丁=戌,己癸辛=丑,己丁乙=未,庚壬戊=申,癸=子,壬甲=亥。

干支化卦

甲/壬/亥/戌=乾 乙/癸/申/未=坤 丙/寅/丑=艮 丁/辛/庚/酉=兑 戊/子/壬/癸=坎

己/午/丙/丁=离 庚/甲/乙/卯=震 辛/辰/巳=巽

甲/寅=震 乙/卯=巽 庚/申=乾 壬/子=坎 戊/戌=艮 己/未=坤 癸/亥=坤 丙/午=艮

丁/巳=离 辛/酉=兑

以上这些是一部分入门基础知识,曾经在贺老师这里了解到之前,我也看过台湾的胡一鸣先生也出过相似的内容,也是讲出了干支的相互转化。最开始,我对这样的内容完全看不进去,更别提吸收了,总觉得如此变化也太夸张了,根本没法接受,因为都如此变通了那还怎么测!我相信现在看到的大部分朋友也是一样的感受吧!但是,预测还真就是这样,原因是什么?原因就在人的一生,就是变化无穷,预测人生,那必须是一种无穷变换才能对付同样的捉摸不定!这也就是阴阳啊!

结语

末尾,我想说,易学预测其实是一门艺术!想用这个作为一种“科学”定理、数学公式,一套就准,一用就灵,那么你就是要求太高了!愿意这样去相信的,那谁也没法阻止你,在这世界上,没人能给你百分百的保证,自己也无法给自己百分百的保证。

易学的意义就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参考,还是一门人生的学问,只要是存在于世间的事物,就是拥有“缺陷美”!

轻松读懂天干地支五行属性理论,你学会了吗?

天干地支的诞生最早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皇帝时期,由大挠氏发明而成,古人最初利用十天干来记日的,利用十二地支来记月,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发现了每个月(30天)里会出现三次相同的天干,为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不混淆,由此便产生了新的记法,即利用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依次搭配的办法来记日,后来又被引申到记年、记月、记时上,世人常说的“六十甲子”实际上就是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经过有序的搭配而来的。大家都知道天地万物千姿百态的物质世界都存在着五行相生相克转化和制约的关系,那么天干地支的五行属性自然就也不例外。下面,卜易居老师教大家轻松掌握“天干地支五行属性”知识。

一、何为天干?

所谓的天干,与太阳的循环往复的出没有关,这也对自然万物产生着直接的影响。由此,天干十个符号对应的顺序也蕴含着万物从萌芽到成长到兴旺再到衰退,最后到消亡的全过程。十天干指的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其中甲、丙、戊、庚、壬为阳干,而乙、丁、己、辛、癸为阴干。

二、何为地支?

地支是指木星轨道被划分成的十二个部分,而木星的公转周期大约为十二年,由此中国古代利用木星来记年,故而称为“岁星”,后来又将这十二个部分命名,这就是“地支”,它也蕴含着万物的发展变化过程。十二地支指的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其中子、寅、辰、午、申、戌为阳支,而丑、卯、巳、未、酉、亥为阴干。

三、何为五行?

五行的意义包涵借着阴阳演变过程的五种基本动态:水(代表润下)、火(代表炎上)、金(代表收敛)、木(代表伸展)、土(代表中和),它们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规律,相生是指两类属性不同的事物之间互相滋生,相互促进的关系;相克是指两类不同属性的事物之间互相制约,克制和抑制。五行相生的规律表现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的规律表现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行的相乘和相侮都是不正常的相克现象,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主要区别是:相乘是按五行的相克次序发生过强的克制现象,而相侮是与五行相克次序发生相反方向的克制现象。两者之间在发生相乘时,也可同时发生相侮;发生相侮时,也可同时发生相乘。例如:木过强时,既可以乘土,又可以侮金;金虚时,既可以受到木的反侮,又可以受到火乘。乘侮体现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反常变化。

四、天干五行属性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对应性质:阳、阴、阳、阴、阳、阴、阳、阴、阳、阴。对应五行:木、木、火、火、土、土、金、金、水、水。对应四季:春、春、夏、夏长、夏长、夏、秋、秋、冬、冬。对应方位:东、东、南、南、中、中、西、西、北、北。对应体表:头、肩、额、舌、鼻、面、筋、胸、腿、足。对应脏腑:胆、肝、小肠、心、胃、脾、大肠、肺、膀胱、肾。甲为栋梁之木,乙为花果之木,东方;丙为太阳之火,丁为灯烛之火,南方;戊为城墙之土,己为田园之土,中方;庚为斧钺之金,辛为首饰之金,西方;壬为江河之水,癸为雨露之水,北方。

五、地支五行属性

子(鼠)属,亥(猪)属,北方;寅(虎)属阳木,卯(兔)属阴木,东方;巳(蛇)属阴火,午(马)属阴火,南方;申(猴)属阳金,酉(鸡)属阴金,西方;辰(龙)、戌(犬)、属阳土,中方;丑(牛)、未(羊)、属阴土,中方。

《周易》笔记6,天干地支怎么来的

传说黄帝的臣子大桡作甲子,容成作历

背景:

1 天干地支与五行相结合

这里面又涉及到了天干和地支。天干地支应该在黄帝时代之前就存在了,而且是以外来语形态存在的。黄帝的大臣大桡,在天文观测与历法的基础上将天干地支第一次整合在了一起,形成了60个干支的组合,并对干支名称做了简化,形成了今天的样子。

天干,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符号,是用来代表1-10的序数词;地支,就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12个符号,是用来代表1-12的序数词。这几个符号夏代就开始用了,到商代就已经比较规范使用了,如下图:

更早的时候,天干地支并不是用今天所见的“甲乙丙丁,子丑寅卯”等符号来记录的,天干地支有着外来语一样的名称:

这种奇怪的名字,是早年天干地支符号的发音,是与天文观测有关的。

2 天象观测与历法

由于对月相的观测不需要工具最为方便,因此最早出现的历法是阴历。但尽管如此,阴历1年只有354天,时间长了每年固定月份的气候不固定,不利于作为农业生产的指导,因此与气候对应的历法就成了必须要探索的。

气候变化与太阳直接相关,对太阳观测就是必然选择。古人在白天用圭表测太阳的影子,以日影最短确定正午时刻,用漏壶计时,可以确定一天的时长。

只要观测手段足够精密(见下图,山西陶寺发掘并复原的尧都观象台),能够确定一年的长度为365.25天,这就是太阳历。进而将一年平均分,最自然的是分4份,于是有两分两至的节气(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或者进一步根据八卦的提示分成8份,就有8个节气(“四时八节”)。如果根据五行,可以将一年分成5季,进一步分成10个“月”,这个就是五行历。

白天观日影,要受记录仪器精度以及观测位置的限制,所以古人又在夜晚则观测星象来作为补充。夜空中,北极星不动,其他的星每夜都围绕北极星逆时针旋转(“天道左旋”),然后就形成了北极星为天帝(“太一”、“紫薇”、“帝星”),群星为群臣的观念(天官、星官):

在每晚同一时刻观测,也能发现一年之中群星也是在围绕北极星逆时针旋转,365.25天一个周期。这种以星置作为时间参考的历法叫恒星历。中国历史上有过以北斗七星位置来确定时间的“北斗历”(“太乙游宫”),以大火星位置来报时的“火历”(《诗经》云:“七月流火”,就是从火历而来),以东方6个星宿来报时的“六龙历”等(民谚“二月二龙抬头”的来源,也是《周易》乾卦的主要内容)。实际使用中往往将日影与星象结合起来,白天观日夜晚观星,互相校正,来确定时间。例如《尚书》所记载:"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又如水族流传至今的七元宿天象历,就是将日月等七星结合起来的历法。

利用星象来确定历法,在观测手段尚不精密的时候,很难得到精准的历法,因此早期先民只是将一年粗分,例如成8份,用北斗斗柄的指向确定八个季节/月份。彝族先民除了留下洛书、河图、太极图之外,还有一个汉族不常见的“遮佐图”,据研究就是北斗纪年图。图中先把一周分四份,继而在四份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成8份,与八卦纪年正好相应:

在中原文化里,依据北斗指向,对应的将天上分成8个区,每个区称为一个“宫”。分别是叶蛰宫、天留宫、仓门宫、阴洛宫、上天宫、玄委宫、仓果宫、新洛宫,加上中间的招摇宫,被称为九宫。通常九宫与后天八卦结合,称为“八卦九宫”。古人将北斗理解成天帝的坐的车,每晚、每年天帝太乙都要乘车巡游各宫,称为“太乙游宫”,如下:

而在每夜的观测中,会发现有6颗星的位置,每晚都不同。第一个是月亮,其月相大约每29.5天一个周期,所以可以30天定为1个月,这样每年就有360天(每354天循环12个周期,剩下的9天积攒起来,攒够1个月,那就放一个闰月,基本上每19年有7个闰月),这就是“阴历”(阴历出现的时间远远早于阳历,可能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就出现了,因为月相不需要工具就可以被观察到的。)。下图是夏代的青铜钺,上面有两层刻度,内层6个,外层12个,可能来自于对天文或者时间做记录而形成的一种象征性装饰。

如果进一步观察,每晚同一时刻月亮在天空中的位置不同,大约28天一循环,一年大概有13个循环(《黄帝内经·六节藏象论篇》:“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就是说太阳每天动1度,而月亮每天在天上转13.3度。这个周期就是恒星月周期)。而且这个周期与月相周期也不一致,月相约是29.5天一循环,1年大概12个循环。这种差异引起了古人极大的兴趣,因此对天象的精确观测非常必要。

为此,古人将天空看做一个球(“天球”,如上图),把星星画在天球上,依据星星的位置,在天球上划分成了很多个区域(“三垣”),将天球一周定为360度,每天晚上对着这些区域观测。古人发现月球在每晚同一时刻与其他星星的相对位置不同,于是为了标记月球的位置,古人将月球每晚行进路线上的星星分成了东西南北4个大组,在天球上标记,也称之为四象:东方苍龙,西方猛虎,南方凤凰,北方麒麟(后来这四象与五行结合而固定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这种划分至少在6500年前就已经存在了,参见下图河南西水坡伏羲部落首领墓葬结构。

后来古人再进一步根据月球每晚的位置将4大组细分成28个小组,根据其意象进一步给予了28个名字。一个月中,月球每晚同一时刻经过其中1组,就像每晚换一个宿舍一样,所谓“日宿一宿”。因此这28组星象,就被称为28星宿(最早能见到的的28宿,在战国曾侯乙墓中出土,如第二张图)。

3 天象观测与天干地支

古人发现每天固定时刻观察太阳在天球上的位置,一年内这个位置也是环绕一周的(上图中的“黄道”)。由于每月初一夜半,月亮与太阳相会(月亮不可见,在地下与太阳“相会”),古人将每月初一夜半时太阳在天空的位置,称为“日月之会”,又叫“辰”。进而古人将黄道定义成365.25度,分成12段,每段约30度,取名叫12“辰”,按太阳每日东升西落的顺时针方向分布,依次读作:“困敦,赤奋若,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牂,协洽,涒滩,作噩,阉茂,大渊献”。12辰刚好可以用来标记北斗每月初一所指的12个方向,标记出12个月(《史记》:“随斗杓所指建十二月”)。

为了观测方便,这12辰不随天球转动而转动,始终以大地正北方为“子”辰。这就是为什么古代历法里正月不一定是子月,因为正月是表示一年的开始,是人为选定的,而12辰是固定的天空方位,所以古人即使将寅月作为正月,也不会把寅月改称为子月(《淮南子·天文训》:“天一元始,正月建寅” 。夏历、今天的农历都以寅月当做正月,因为当北斗指向寅位时正好是春季的开始)。下图二为西汉汝阴侯墓出土的“六壬式盘”,是半夜子时天球的俯视图,并且将北斗、12辰、12月、28宿结合,外层12辰不动,内层的北斗顺时针转动,并且还体现了太乙游年和太乙游日的区别:

不过在当时也会用10月历,那么每月初一夜半太阳就会在黄道上经过10个区域,每个区域约36度,依次读作:“阏逢,旃蒙,柔兆,强圉,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黓,昭阳”。这就是为什么会有两套记录序数的体系,最开始是和10月/12月历法以及天象观测相对应的。

12辰的读法长短不一,都是多音节词,没有规律,而且大多也没有字义,与汉语的规律非常不一致,似乎都是来自于字母文字的外来词(这种12分区的天空划分方式,似乎也不是土生土长的,可能与巴比伦有渊源)。而10月历是本土的太阳历,其分区词组相对比较规则,可能是受12辰的启发,土生土长出来的。因此古人用“天+干”给10月历分区命名,外来的12辰用“地+支”命名。将天干和地支以及二十八星宿放在一张图上就如下:

4 五大行星与天干地支

经过长年观测,古人发现除了月亮,还有5个星星的位置,相对于北极星,每天也在变化。这在古代将群星当做天帝大臣的情况下,是非常大事,就意味着天帝还有5个乱臣贼子不按规矩办事。今天知道,这5个星星,就是肉眼可见的5大行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这种用五行命名的方法,是在汉朝时定下来的。之前古人提到的火星,是指“大火星”),古人分别称之为辰星(水星运动轨迹始终不超过太阳周围的30度,也就是“1辰”,因此叫辰星)、太白(只有早晚可见,每次看见它都比较白)、荧惑(火星公转一周约686天,与地球汇合每次要780天,火星大部分时候是东升西落,但有时候也会逆行,没有什么规律,因此古人对火星的运动非常迷惑)、岁星(每年动1辰,因此1年也叫1岁,12年一个周期)、镇星(土星大约每年镇守28星宿中的1宿)。

这5星里,最有规律,也最容易被观测到的是木星,木星与北极星的相对位置,12年循环一次。由于这种12年周期的规律性,所以古人也用木星来纪年(岁星纪年)。同时古人给木星运动所在的路线(“木道”)划分了12个区域,称为12“次”,依次读作:“星纪、玄枵、娵訾、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古人还发现,木星运动的12个“次”,刚好也落在黄道的12个“辰”里(木星轨道和地球轨道共面,所以也在黄道线上),因此12次和12辰有了一一对应的关系。不过由于木星的路线在天球上是自西向东运动的,所以12次的排列与12辰顺序相反,如图:

但是由于地球自转,天球上的星星每晚都是按东升西落的方向运动的,所以这种记录方式非常不便,于是古人就假想了一个叫“太岁”的星,按东升西落方向运动,这样就可以和12辰对应上了(《周礼》郑注:“岁星为阳,右行于天;太岁为阴,左行于地。”)。古人用太岁所在12辰的区域纪年,就称为“岁阴纪年”。其对应关系如下:

同理,如果按着太岁经过的10天干区域来纪年,就称为“岁阳纪年”。这种岁阳纪年与岁阴纪年结合使用,与五运六气历法中将10月历与12月历结合使用的尝试一样,都是试图将不同参照系统的历法相结合的尝试。

但随着观察记录的积累,古人发现1年分12个月这种不那么直接的划分方式,要比1年分8个月/10个月等划分方式更加方便。因为每个月月相循环1次,每年月相大致循环12次,通过观测月相来确定月份最方便,因此12进制成为记录月份的主流方法(对比第一图天干纪月与第二图地支纪月)。

而对于方位的记录,天干比地支更加方便:

到了黄帝时期,把天干地支利用五行结合在一起,放在一张图上表达方位以及时间:

最终演化成产生了天干地支组合而成的60甲子干支历。这与传说黄帝时期一位大臣做历法,一位大臣做甲子,对应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