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生肖

蒹葭中反映追求的道路漫长遥远充满艰难险阻的句子是(蒹葭反应追求的道路漫长的句子)

蒹葭中反映追求的道路漫长遥远充满艰难险阻的句子是(蒹葭反应追求的道路漫长的句子)

本文目录一览:

诗经中那些暗恋求而不得的经典,除了《蒹葭》还有其他更美的诗句

《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里面不仅反映了礼乐、祭祀等正统来严谨的方方面面知识,更有很多俚俗直白的与爱情婚姻有关的诗句,反复咏叹把感情层层加深,直叩灵魂深处,今天我们就看看有哪些诗句更能表达一种求而不得的无奈诗句吧。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某一天,一人在路上偶遇了一位漂亮的女子,顿生爱慕之心,但已知她即将出嫁,理智告诉他不能再有非分之想,可是情感上控制不住自己。于是他唱出了自己的心声:南方有一棵高大的树木,可惜我不能坐在底下休息。汉水旁边有一位赶路的女子,可惜我不能娶她为妻,汉水滔滔我是游不过去的,大江漫漫望不到边,我没有渡江的船渡。

“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彼美孟姜,德音不忘”有一个姑娘与我同乘一辆车,她的名字叫孟姜,容颜秀丽举止端庄,佩戴美玉让我难以忘怀。此诗其实也是有三句的,叠章咏叹,男子只能默默爱恋,因为这位美丽气质的姑娘,并不是为他所属。总有一些相遇是在错误的时间出现,于是惆怅生。其实很多时候的惆怅,不需要去把它改变,一段惆怅永远躺在你的记忆里,美丽得如同别人不曾触摸的画卷,是安慰寂寂人生的一口沙甜水。曾经听过这么一个真实的事件,在我们家乡那,十七八岁的小姑娘远赴深圳工厂打工,年初出门年尾回家,花朵一般的姑娘眉目如画。按照我们那一般的旧例,打几年工为父母挣一点家用给自己攒一点嫁妆,然后在周边找一个家境类似的人家谈婚论嫁。然而她的人生并不是如此的,,据说她的丈夫有一次去厂里找一个朋友玩无意间看到了她,惊鸿一瞥间对她一见钟情,于是在她独自一人回家过年后,百般打听她消息也快速跟了过来,那时约00初年的样子,电脑还不非常普及的年代,彼时是真的心诚,隔了千里之距上门求取。大概这种言情小说中发生的桥段现实中发生了,看男子也是正当年华甚至来不及好好了解对方,大胆的女孩子就嫁了,嫁给了这段千里追妻。结局呢?结局我是不想说的,你们可以猜猜。

“岂曰无衣七兮?不如子之衣,安县城吉兮!岂曰无衣六兮?不如子之衣,安且燠兮!”难道说我没有衣服穿吗?有的,有六七件呢,但总不如你的衣服,穿起来既美观又舒适。怎么能说没有衣服穿呢,有啊,有六件之多,只是不若你的衣服,穿起来舒服又保暖。相思想念是我们每个人都曾经历过的事儿,每个旁人都是无从领略当时人的心境的。随眼瞟过你生活的痕迹,会打开这扇过去的时光门,里面有你有我有温度,今天坐在同样的地方看着同样的风景唯独没有你。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河边芦苇苍郁浓密,晶莹的露珠都凝结成白霜,我思念的那个人啊,正在河水的那一端,我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又漫长,我顺流而下去找她,她又仿佛停在水的中央。这首《蒹葭》,可谓是求而不得唯美到极致的诗了,如同一副安静苍翠的画卷徐徐打开,画里安静又丰茂的芦苇在晨光里随风摇曳,一袭白衣美人静静站在芦苇水边向太阳升起的地方凝眸。而画卷外的一个人恰巧看到了这幅美丽又安谧的场景,画中美丽的人不正是自己日思夜想的人么?于是顺水逆流而上,无法触摸美人的衣角。

最后还有一句我很喜欢的,“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这不是诗经里的,那么大家来说说它都出自哪个典故呢?有知道的请给我留言哦!

原创:inorout人文里 采集资料:《诗经》等!

《蒹葭》:为何几千年来很多人喜欢这首诗?读懂它我们需了解这些

《诗经》作为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诗歌总集,里面的优秀篇目值得我们好好品读,最近读《蒹葭》,感触很深,越读越觉能体会到它的艺术魅力。

这首诗是这样的: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把这首诗翻译过来就是:

深秋的清晨,水边那片茂盛的芦苇上的露水,已在清冷的空气里凝结成霜。我思念的那个人啊,她就在河的对岸。我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充满险阻,又如此漫长;我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她又仿佛到了河水的中央。

我不断地追寻她,她不断地变换地点。当我追寻她的时候,她又从水中央到了水中的小洲上,我到小洲上追寻她,她又到了水边的沙滩上。她让我始终渴望而不可得。

这首诗写了诗人对所爱的人的执着追求,以及可望而不可及的惆怅伤感之情。

一,韵律美

这首诗选自《诗经》里是国风的《秦风》,属于秦国民歌,本诗读来韵律优美。

在先秦时代,文学的特征就是“文史哲不分,史乐舞结合”,《诗经》中的很多诗歌,跟乐舞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跟多诗歌就是配乐歌唱的,类似于我们今天的歌词。

正因为有这一特征,所以大量的诗歌运用到了重章叠句。

重章叠句就是,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 是诗歌的一种常见手法。

《蒹葭》里就用到了重章叠句。比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第二节“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第三节“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这三节只换了几个字,其余词语和句式都相同。

这样的语言形式,读起来回环往复,一唱三叹,节奏徐缓舒卷,韵律很美。

除了重章叠句,本诗还用到了双声词和重言词。

双声词就是声母相同的词,比如“蒹葭”,重言词也叫叠字,比如“苍苍”、“萋萋”、“采采”。

双声词和重言词的运用,同样增加了语言的音律美,读起来舒缓悠扬,“苍苍”、“萋萋”、“采采”,还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芦苇茂盛的状态,具有形象美。

《诗经》里的诗歌以四言为主,《蒹葭》就是一首四言诗。四言诗在节拍上为“二二”节拍,句式短促,节奏鲜明,这与重章叠句的舒缓悠扬相结合,形成了相映成趣的韵律美。

二,情感美。

如上所说,重章叠句增加了本诗的音律美,除此,重章叠句还增加了本诗的情感美。

本诗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用,通过三个章节里寥寥几个字的变动,写出了诗人不断追求、而所爱的人却不断变换地点的过程,始终让诗人可望而不可即。

重章叠句一再渲染,写出了诗人对爱的人的曲折艰难的追求过程。

同时,尽管所爱的人从水中央,到小洲,又到沙滩,始终飘忽不定,难以追寻,但是诗人仍然不懈追求。诗人一路走来“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追求的道路是如此曲折漫长,诗人却从不放弃,至此,诗人对爱情的执着便跃然纸上。

然而诗人追寻的结果并不尽人意,尽管诗人执着而不辞艰辛,却始终没有追寻到“伊人”,她始终与诗人保持一定的距离,只可远观,无法靠近,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那充满惆怅的内心。

孔子在《论语.八倄》中评价《关雎》说此诗“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意思是说:“《关雎》这首诗,快乐而有节制,悲哀而不过分悲伤”,同样,这个评价也适合《蒹葭》。

我们通常认为,诗歌重在含蓄和节制,著名诗人冯至也曾经说过,感情太强烈,会把诗美杀掉。

在《蒹葭》里,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的节制,诗人内心充满没有追求到爱的人的失落、哀伤情绪,而这种失落和哀伤又都是淡淡的,足以打动人的那种,情感尺度把握得刚刚好。

三,画面美。

本诗意境朦胧缥缈,给人无限遐想,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

诗中写了茂盛的芦苇,水汽腾腾的河面,太阳将出未出的清晨,一切都有这样一种朦朦胧胧的美。

这些景物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增加了诗歌的意境美,同时诗人以这河边的芦苇写起,联想到自己深深思念的“伊人”。

朦胧的景物又与主人公满腔愁绪、剪不断理还乱的惆怅失落的内心互相照应。

诗人描绘了三幅深秋清晨的河边图,一副是清冷的早晨芦苇上的露水凝结成霜,第二副是太阳将出未出露水还没有被晒干,第三幅的时间更靠后,芦苇上的露水越来越少,还没有全部消失。

对于这三幅图的写法,《毛诗序》认为是“兴”的写法,而朱熹《诗集传》则认为是“赋”。而我们可以理解为两者兼有。诗人以蒹葭起兴,引出所咏之人,又以铺陈的赋的手法展开来写。

这三幅画面,写出了随着时间变化,诗人越来越急于追寻到“伊人”的心情。诗人的心情与三幅画面交融在一起,清冷的景色,一如诗人凄凉伤感的心情,情与景,共同形成了一种迷离恍惚、伤感深情的艺术境界。

四,多重解读。

《诗经》传到今天,已有几千年,中间历经了了不知多少代人,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朝代的人,都喜欢它,就是因为它有无限的阐释性,因为他在不同的人那里都引起了共鸣。

其实经典的作品都是这样,都具有无限的阐释性。无限的阐释性才是文学的生命所在。作为《诗经》里的经典之作,我们可以把《蒹葭》理解为一首爱情诗,同时也可以有其他的解读。

在生活中,我们对理想有着执着的追求,为了理想,我们可以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跨越一道又一道的障碍,有时候还会不问结果,只管耕耘,这份执着,像极了《蒹葭》里诗人追求爱情的那个曲折、艰难、执着的过程。

诗歌惯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那么也可以把“伊人”理解为我们理想、前程等。

“在水一方”这个词也可以用来比喻那些我们执着追求,却总是难以如愿以偿的诸多事情。

总之,作为《诗经》里的经典作品,《蒹葭》的韵律美、情感美、画面美令人回味无穷,它可以让人从多个角度去解读的性质,更是增添了它的艺术魅力,多少年来,它受到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喜欢。

「诗词赏析」《蒹葭》中招考试常见题型分析

古典诗词的学习,讲究的是日积月累,讲究循序渐进,妄图一天两天通过看知识点总结,看答题技巧就学会做题,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要按照合理的节奏,持之以恒的学下去。

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蒹葭》的常考知识点。

《蒹葭》被誉为《诗经》中最优美的诗篇之一,它以丰富的内涵和美感打动了千百年无数的读者。也是中考中常见的考题。

【常考考点】

1.炼字

“宛”:犹如、仿佛的意思。这个词把实景、实情与幻觉、想象相结合,创设了一个如梦如幻、朦胧迷离的情境,突出了男主人公的痴情,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句子赏析

(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那生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青苍苍,那晶莹透亮的露珠已凝结成白霜。这两句描绘深秋萧瑟冷落景物,不但是起兴以引起正文,而且是诗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既烘托深秋空寂悲凉的气氛作用,又流露了主人公怅然若失凄婉的感情。为全诗营造了一个凄清落寞的情调。

(2)“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交代了诗人所思慕的对象及伊人所在的地点,表现了主人公思见心切、望穿秋水,不停地张望、寻找的状态。

(3)全诗:

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回环往复,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3.描述画面

(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那生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颜色苍青;那晶莹透亮的露水珠已凝结成白霜。

(2)“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我的心上人,就伫立在那河水对岸一方。

(3)“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流而下去追寻她,仿佛她永远就在水中央。

4.思想感情

诗歌描绘了一幅凄清迷离、露凝霜结的深秋水景图,渲染了浓烈的凄清惆怅氛围,衬托了主人公怅然若失凄婉的感情,以道路的艰难、曲折、遥远,来衬托青年男子对他思念的姑娘的执著追求,突出男子追求爱情的执著和无奈。

真题练习

1.“一切景语皆情语”,《诗经・蒹葭》中“(),()。(),()。”于浓浓的秋凉中折射出淡淡的凄婉之情。

2.《蒹葭》中能印证“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寻找追求的诗句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3.体现诗的全部旨意出来,且起到联上启下作用的诗句是“(),()”。

4.诗中用反复吟咏的形式创造可望不可及的虚幻意境;蕴涵炽烈相识之情的句子是“()、()、()。”

5.(2018中考・四川省凉山)兼葭萋妻,( )。

6.对《蒹葭》这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A 全诗分为三章,每章前两句以凄清冷漠的景致起兴,形成一种沉郁悲凉的氛围,同时又暗寓了时间的推移。后六句描写访求“伊人”而未得的迷惘之情。

B “在水一方”、“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沚”是说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境,仿佛置身于州岛上,可望而不可及。 

C “伊人”是诗人访求的对象,是美的化身,在诗人矢志不渝的追求中,犹如 强烈地感受到了那“在水一方”的倩影。 

D 这首诗描写了“伊人”生活的环境和诗人在不同时间不懈地寻找“伊人”的 过程,因此,从诗的内容看,它应是一首叙事诗。

【2018安顺中考】

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完成10—12 题。

10、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 分)

解析: 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

11、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2 分)

解析:对美好爱情(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或相思之苦。(意对即可)

12、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2分)

解析: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1 分),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1 分)。

「七个老师」王春然:《蒹葭》里的爱情观

语文教材中的《蒹葭》一文,往往被看做一首爱情诗。在学习的时候,也不觉得有多难,一是诗歌主题理解起来简单,二是通篇重复句子很多,背起来比较容易。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完成这两项任务之后,也就宣布此诗的教学胜利闭幕。

可是《蒹葭》到底讲述了一个怎样的爱情观呢?仅仅理解为是小伙子追求心上人不得就可以了吗?

对于文本的理解除了宏观上的理解之外,更需要抓住关键的“字、词、句”进行突破,才能深入文本探究出文字后隐藏的内容。

让我们先来读一下原诗和常见的文本理解: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常见文本理解:

这首诗以水、芦苇、霜、露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朦胧、清新又神秘的意境。早晨的薄雾笼罩着一切,晶莹的露珠已凝成冰霜。一位羞涩的少女缓缓而行。诗中水的意象正代表了女性,体现出女性的美,而薄薄的雾就像是少女蒙上的纱。她一会出现在水边,一会又出现在水之洲。寻找不到,急切而又无奈的心情正如蚂蚁爬一般痒,又如刀绞一般痛。就像我们常说的“距离产生美感”,这种美感因距离变得朦胧,模糊,不清晰。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蒹葭、白露、伊人、秋水,越发显得难以捉摸,构成了一幅朦胧淡雅的水彩画。

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笼罩全篇。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的心境。

……

关于此诗的理解,百度轻轻一搜就能很容易就找到成千上万个解读,但是大多都是像上文所选的样子。对诗歌的意境理解很多,对于里面的爱情观阐述不多。

《蒹葭》如果作为一首爱情诗,它里面的爱情观是什么呢?咱们不妨自己来探寻一二。

然后,若有兴趣,不妨尝试画一下,这样一个问题的答案。问题如下:

请您按照您的理解,画一下,诗歌里面的男女主人公的位置?

一般情况下,绝大多数读者画出的位置图,都和下面的图示是相近的或者是一样的。

即男女主人公分别在河的两岸

且他们位置是对等的

那么,我们的判断到底对不对呢?我们还是到文本中去寻找关键的提示词吧?“溯洄从之……溯游从之……”在诗歌中大量出现的是这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逆流而上和顺流而下”。

通过这些词义我们可以判断出来,男女主人公的位置不太可能是对等的。因为如果是对等的位置,又何必逆流和顺流寻找呢,他们可以面对面互相对视了呀!当然如果能对视,首先他们的眼力要好且河还不能太宽哦。

玩笑归玩笑,笑过之后如果我们在画他们的位置图,相信大家就不会再画对等的位置图了。

修改后的图应该是如上的样子

很显然这样画的位置图是比较符合诗歌中逆流或者顺流的提法的。

根据文中的“溯洄从之……溯游从之……”我们确认的男女主人公的位置后,咱们再探究下文中提到的路况问题。关于路况,我想大家很容易就将“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这三个词语体提溜出来。

如果翻译成现代汉语,那可是了不得哦——“道路险阻又太长……道路险阻攀登难……道路险阻曲难求”您看到了没有呢?险阻!攀登!难求!极言路况是很险要难走的。如果尊照诗中的说法,估计这条河应该是流经荒山野岭中的,那么也就意味着男女主人公是在荒郊野岭谈恋爱的?这莫不是西游记再现了!哪有好好人家的男孩女孩兀自跑到荒山野岭中去谈恋爱的!很显然这里是使用的夸张的手法,说明追求之难!

当我们想到这里的时候,不妨多用心在“说明追求之难”这句话上。刚才我们推断,诗歌使用夸张的手法说男孩追求女孩的道路是很难的。我们也知道其实这不过是夸张的手法,实际上路况是不会这样险要难走的。

既然不应该是真实的路难走?那么,在男孩追求女孩的过程中什么难走呢?让我们在去诗中寻找关键词吧!“在水一方……在水中央……在水之湄……在水中沚”在这些词的提示下,我们会发现被追的女孩对男孩的不懈追求其实是不感冒的,你来我就走,总和你保持距离,很明显是男孩痴情,女孩无意的。

换成咱老百姓的大白话来讲就是,男孩多半是单相思,剃头挑子一头热。男孩不怕现实的道路难走,可是男孩纵然越过千山万水,也进入不了女孩的内心呀!情长路更长!现实中的路好走,可进入女孩的心之路太难!

如此,我们就会明白了原来蒹葭里面讲得爱情观是:走进一个人的心的路是很难的!爱情是永恒的,永恒的美丽的爱情都是需要走进彼此内心的。

如果将《蒹葭》定义为一首爱情诗,那么这首爱情诗传达的不正是亘古不变的爱情中走进彼此心路的不易吗?爱情里如果心路相连,那么不会轻易悲伤,所以一切都是幸福的模样。

王春然老师

山东省聊城市实验中学一级教师。曾获东昌府区优秀青年教师、创新性班主任。山东聊城市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聊城市作家协会会员、诗歌协会会员。作品见于《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教育报》《北京晚报》、新华网、人民网、凤凰网等各大报刊网站,作品入选《阅读改变心灵的宽度》《一枝独秀岭南春》等丛书。

----end----

评点

月刊

自从我们推出中小学生作文1对1深度点评服务以来,我们的老师团队已经点评了上千篇作文,每篇都至少要花费老师40分钟时间,从文章的结构,用词,标点,得分点,失分点等各方面给出了最精细的批改及修改意见,收到了广大家长朋友最真诚的肯定和赞扬!

现我们把学生的投稿及老师悉心的点评整理成了评点月刊(电子版/纸质版),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学习,提高写作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