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运势

中国两个半圣人是谁说 中国两个半圣人 出处

中国两个半圣人是谁说 中国两个半圣人 出处

本文目录一览:

梁启超提出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半圣人,有什么依据?

文·段宏刚

芸芸众生都要经历生老病死,一个人死后如果能被后人盖棺定论为“圣人”,那就是对他最好、最高的评价。

普通人死去会灰飞烟灭,随着时间推移,没有人再记起。而圣人不同,圣人的人格、精神、思想、修养、学识等,会超越时空而存在,完全可以做到流芳百世,永垂不朽,被千秋万代的人敬仰和膜拜。

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在大文豪鲁迅逝世13周年时,饱含深情,写了一首《有的人》,里边有这样的诗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圣人其实也是如此,其精神和灵魂永垂不朽,永远活在普通大众心中。

从中国5000年历史来看,能被冠以圣人的人并不多,总共超不过50人,如,大圣老子,文圣孔子,武圣岳飞和关羽,诗圣杜甫,书圣王羲之,画圣吴道子,医圣张仲景,茶圣陆羽,史圣司马迁,等等,都是各行各业的超级大咖。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这些被贴上“圣人”标签的精英,身上具备以下特点。

其一,人格非常伟大,完全是道德楷模。

其二,学识十分渊博,综合修养极高,是各自行业的翘楚。

其三,知行合一,淡泊名利,常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周边人。

综合这三点来看,凡是“圣人”必定是德高望重的大儒,几乎是完美的化身,普通人在他们跟前十分渺小,需要仰望才能观其全貌。

实际上,自孔子创立“儒家学说”以来,关于什么是“圣人”,许多先贤曾给出过不少精辟的见解,这些见解大多从“立”的角度去阐释圣人的价值和意义。就是说,圣人的人品、学识、言论等诸多方面,往往都能经得住历史的考验,可以屹立不倒,万世长存。符合这些标准就是圣人。

儒家经典著作《左传·襄公二十四年》里有一句话很有代表性,曰:豹闻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

这是春秋时鲁国士大夫叔孙豹跟晋事家、法家先驱范宣子,对什么是“死而不朽”展开激烈讨论后,碰撞出来的观点。

后来,这句话被浓缩为“三不朽”, 指立德、立功、立言,成为检验圣人的重要标尺,并且被不同时代的大儒当作人格信仰继承下来。北宋大儒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跟“三不朽”遥相呼应,都是表达圣人雄心壮志和人格信仰的名句。

“三不朽”中,立德是指树立高尚的道德和伟大的人格,可以用人品感化别人。立功是指拥有远大抱负,具备为国为民建立功绩的能力,可以用成果折服别人。立言是指提出真知灼见的言论,可以用学问和思想激励别人。

梁启超(1873年——1929年)先生是近代品学兼优的大儒。他在启蒙教育中,通过阅读,接触了许多古圣先贤的思想,古圣先贤那种“格物致知,修齐治平”的人生信仰,对他触动极大,使他从小就树立了远大抱负。

后来,他饱览群书,对诸子百家,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元曲,宋明理学,佛学等著作都做过深入研究,之后又深入学习西学,最终给自己建立起学贯中西的学问体系,终成一代大师。

梁启超对“立德、立功、立言”的观点十分认可,同时,他以身作则,继承儒家思想里“经世致用”的优良传统,并根据晚清的社会现状,将“经世致用”的优良传统转变成新的社会理想,并不断为之奋斗。

创办《时务报》和《清议报》,发动“戊戌变法”,深入研究国学并著书立作,完全是他“立德、立功、立言”的体现。

当然,能体现他“立言”的名句,要数《少年中国说》里的这句话: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这句话在晚清被说出,是何等的鼓舞人心,从侧面也反映出梁启超是一位顶天立地、忧国忧民的大丈夫。

在对古圣先贤的评价中,梁启超同样是以“三不朽”作为依据,他曾提出: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半圣人,一个是孔子,另一个是王阳明,半个是曾国藩。

梁启超为什么要这样说?他有自己的道理。

南宋大儒朱熹对孔子有一句评价: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可以说,这句话把孔子的作用、价值和贡献完全展现出来了。

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时代,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周王朝建立起来的“礼乐文化”被破坏得支离破碎,此时的社会迫切需要一种新的道德秩序和价值体系,来推动社会的文明发展。

而文化、教育被掌控在贵族阶层手里,文化教育被垄断,非常不利于社会发展。孔子适时出现,创立了“儒学”,又周游列国,开办私学,把文明的火种撒播在各地,从文明传播、文化传承、教育贡献等诸方面来说,孔子完全对得起“圣人”的称号。

如果没有孔子,世风日下的局面就会像茫茫黑夜一样,不知要多久才能看到曙光。梁启超把孔子归类为圣人,没有任何问题。

王阳明是明代大儒,被后人尊称为“心学大师”,他独辟蹊径,对儒家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提出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观点,认为事理无穷无尽,倡导人们遵从内心感受去追寻“理”,这种观点对后世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并且,王阳明反对人们盲目去崇拜孔孟思想和封建伦理道德,要结合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有取有舍地继承。更重要的是,王阳明强调“天地万物以人为中心”,这跟现代社会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完全一致,他的思想超越了时代,具有突出的前瞻性。

当现代哲学家读懂完的哲学思想后,无不佩服。因此,梁启超把王阳明看作是圣人,也没有问题。

曾国藩被看作是半个圣人,历来有争议。

作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曾国藩的学问和贡献都是可圈可点的,他熟读经书提高自我修为,创建湘军,镇压太平起义,倡导洋务运动,制定家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品行在曾国藩身上都能看到。

曾国藩一生忠君爱国、忧国忧民、为国为民,作为臣子,可以说,他是一个完美的人。梁启超非常看好曾国藩,曾对他给出极高评价,说道:吾以为曾文正公今而犹壮年,中国必由其手获救。

然而,近乎完美的曾国藩,仅仅被看作是半个圣人,恰恰是因为他的愚忠。清王朝晚期因为软弱无能而风雨飘摇,已经失去民心,曾国藩却愚忠地卖命,残酷地镇压太平天军,从这一点来看,他缺乏那种悲天悯人的大格局,这是他不能算作圣人的根本原因。

历史上的两个半圣人是谁?

我们经常听到“圣人”这个词,但却不知道“圣人”具体有哪些品行或者功绩。不过借着历史经验可以一探究竟呢!

先说“圣人”是什么。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叔孙豹提出“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立德”,即树立高尚的道德;“立功”,即为国为民建立功绩;“立言”,即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言论。“三立”可以说是评判圣人的标准。

纵观中国历史,能做到“三不朽”的只有两个半人,分别是孔子、王守仁(即王阳明)和曾国藩(半个)。下面来具体聊一下圣人都“立”了哪些功绩?。

首先,孔子“立言”,创立儒家学派。儒家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孔子“立德”,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德治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孔子“立功”,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开创“有教无类”的思想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主张无分贵贱不分国界,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开创了教育普及的先河。

其次,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王阳明,“立言”体现在他是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功”体现在,他平定了宸濠之乱,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立德”体现在一生对“良知”的持守,对生民百姓的关怀。

最后,半个圣人为曾国藩,为晚清“中兴第一名臣”,与张之洞、李鸿章、左宗棠并称 “四大名臣”,“立言”体现在其对“实学”的倡导。“立功”体现在他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

一生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便是“立德”的体现了。

所以,圣人不仅要有德,还有深邃的思考力和卓越的功绩才可以,你了解到了吗?

本文作者:滢心

上下五千年,出了两个半圣人,分别是谁?

众所周知,我国上下源远流长着五千年的文明传承。这五千年间诞生了无数能人异士。但是古往今来,能被人们赋予圣人之名的人只有两个半。我们中国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也曾经说过,中国历史上只出过两个半的完人。那这两个半人都是谁呢?两个圣人指的是孔子和王阳明,而曾国藩则算是半个圣人。

看到这里,肯定会有人产生疑问。这并不奇怪,因为中国的历史太久远了,光是今天还流传着的能人异士的传说便不可数,更不用说现实中实际存在的能人异士了。别急,我们这就来一一看看这两个半圣人究竟何以被称为圣人。

古代的一部经典《左传》提出过为人处事的最高标准:立德立功立言。而古代评判圣人的标准也正是看这个人是否达到了立德立功立言的标准,只有同时达到了这是三个标准,可以被称为圣人,而这样的人注定是不朽的。所以,我们就从这三个方面分别来看一看孔子,王阳明和曾国藩。

第一个圣人孔子

孔子,是春秋时代的大儒,他一生秉行纯粹的行事作风。从小生活十分困苦,但并没有阻止孔子对知识的渴求。虽然是大家,但是一生安贫乐道,有“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的佳话流传至今。开创了私学的先河,在教育学生的古城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教导的七十二贤人分别前往各国辅政,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此为立德。

孔子年轻的时候也有过做官的抱负。而且也真的做过一个管理仓库的小官吏。孔子在做官期间,事无巨细,全都打理的妥妥帖帖,不断受到提拔。

而到了中年的时候,孔子凭借着超凡的学识一路升至代理宰相并兼管外交事务。虽然孔子执政仅仅三个月,但是在这三个月内鲁国在各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国家综合实力大增,国内百姓的秩序更是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程度。而且孔子还通过外交手段逼迫齐国将侵占的鲁国土地还给鲁国。可见孔子执政能力之强,立下的功绩也是非常大的。而且孔子教育出的七十二贤人分别为不同的国家做出了很多攻击,这也是身为老师的孔子的厉害之处。此为立功。

孔子对的学说对后世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孔子提出的很多学说都是世界首次提出。而且即便到了今天,对于人的品德修养和教育仍然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孔子曾经编纂四书五经,他的弟子也将他的话著成书籍《论语》发扬光大。此为立言。

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可见孔子无愧被称为圣人。

第二个圣人王阳明

王阳明是浙江人,从小便展示出非凡的才智和天赋。王阳明的出身良好,祖父学识渊博,父亲更是当朝的状元,王阳明从小接受的教育就很好。王晓明小时候读书,老师问了一个问题:天下第一等的事情是什么?王阳明回答:天下第一等的事情是做圣人。小小年纪如此境界和学识,连老师都感到钦佩。这也是王阳明志向异于常人的地方。

王阳明并不是只说不做,他与常人最大的不同还要在行为上。对于自己的行为产生的后果,王阳明都会仔细的思考原因。略有成长后,便到边关游历,同时学习兵法和武艺,要收复失地。

后来王阳明参加科举考试做官,但是在做官过程中不惜得罪当时正掌权的太监刘瑾也不愿同流合污,不但被贬,还在任官路上被劫杀,后来做了一个局才逃出生天,而这样的胆识和智慧,也不是一般人具有的。

事实证明王阳明的每一天都不是白白度过,他在被贬低龙场悟道,在环境艰苦的环境下悟到他的心学的核心“致良知”。在面对困苦的过程中悟得知行合一和致良知为基础的王阳明心学。而有了思想武器的王阳明,在为人处事中可以说无往而不利。

后来太监刘瑾倒台,王阳明奉命平定江西匪患,接着又平定宁王朱宸濠叛乱,用兵法和心理战战无不克。王阳明留下的心学思想影响巨大。而曾国藩、和哈夫大学教授杜维明都给予了王阳明极高的评价。立德立功立言,王阳明不愧一个圣人的称号。

第二个半圣人在清朝

曾国藩是晚清时代四大名臣之一。通过科举考试入朝为官,在清朝以汉官的身份平步青云实属难得。很多学者将曾国藩视为半个圣人,也是两个半圣人中最具争议的一位。

曾国藩出身平民百姓,深知百姓生活困苦。所以即便当了官,为人仍然十分廉洁,而且朝廷中有一半的官员是曾国藩的学生。曾国藩虽然在历史上的名声好坏参半,但是在道德上却是毫无可以构陷的地方。

曾国藩是平定太平天国的主力。太平天国曾经动摇了已经风雨飘摇中的晚清的根本。是曾国藩力挽狂澜,拯救清朝于水火。只不过曾国藩在平定太平天国的过程中的屠城行为在很多人眼中成为了曾国藩一生难以洗白的污迹。

而后世中也流传着曾国藩所著的《曾国藩家书》,这本书中虽然很多观点值得学习,但是更多的是沿用了很多儒家思想,所以,虽然著有书但是却不能说是立言。

立德立功立言,曾国藩立德立功却没有立言,可以算是半个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