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运势

运用了设问手法的句子摘抄(运用了设问手法的句子)

运用了设问手法的句子摘抄(运用了设问手法的句子)

本文目录一览:

讲话稿的独特写法:善用设问

运用设问开篇造势

写好讲话稿的开篇,无异于戏剧名角赢得“碰头彩”。讲话稿的开篇,不仅是讲话的起点,更应成为高扬讲话主题、吸引听众注意力的关键之处。

《论持久战》是当年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发表的演讲。文章开篇,运用设问手法,一口气提出七个问题:“身受战争灾难、为着自己民族的生存而奋斗的每一个中国人,无日不在渴望战争的胜利。然而战争的过程究竟会要怎么样?能胜利还是不能胜利?能速胜还是不能速胜?很多人都说持久战,但是为什么是持久战?怎样进行持久战?很多人都说最后胜利,但是为什么会有最后胜利?怎样争取最后胜利?这些问题,不是每个人都解决了的,甚至是大多数人至今没有解决的。”这七个设问是整篇演讲的着眼点和支撑骨架,是讲话内容高屋建瓴的提炼,问题抓得准确,提得也很尖锐,刚劲有力,吸引着听众的注意力。

运用设问激起波澜

很多讲话,往往因内容平淡而使听众兴味索然。研习的讲话稿就会发现,他吸引听众的技巧之一,就是利用设问激起层层波澜,不让听众“走神”。《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就是经典篇章之一。

在“关心群众生活”部分,首先提问:“如果我们单单动员人民进行战争,一点别的工作也不做,能不能达到战胜敌人的目的呢?”按常理,提这个问题似乎多余,其实却是有的放矢。设问之后他的回答直截了当:“当然不能。”

接着引申说:“我们要胜利,一定还要做很多的工作。领导农民的土地斗争,分土地给农民;提高农民的劳动热情,增加农业生产;保障工人的利益;建立合作社;发展对外贸易;解决群众的穿衣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疾病卫生问题,婚姻问题。总之,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

在阐明切实解决群众生活的具体问题后,接着讲:“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然后再次设问:“同志们,那时候,我们号召群众参加革命战争,能够不能够呢?能够的,完全能够的。”语言干净利落,语气坚定自信,紧密呼应了前面的设问。

有的设问只问不答。如,“妇女群众要学习犁耙,找什么人去教她们呢?小孩子要求读书,小学办起了没有呢?对面的木桥太小会跌倒行人,要不要修理一下呢?许多人生疮害病,想个什么办法呢?一切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把它提到自己的议事日程上。应该讨论,应该决定,应该实行,应该检查。”连发四问,均未直接回答。然而,从内容上看,又等于间接作了回答,特别是“应该讨论”等四个短句,层层递进,把态度表达得非常明朗,要求提得非常明确。

有的设问既问又答。比如:“要得到群众的拥护吗?要群众拿出他们的全力放到战线上去吗?那么,就得和群众在一起,就得去发动群众的积极性,就得关心群众的痛痒,就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问题,盐的问题,米的问题,房子的问题,衣的问题,生小孩子的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此处的设问自问自答,答案简洁,说理透彻,突出体现了的群众观点。如此形式多样的设问和简明扼要的回答,完全没有一句空话,句句发人深省。

运用设问出神入化

《青年运动的方向》是为纪念五四运动20周年发表的著名讲演。通篇所用的设问可谓出神入化、变幻无穷。

使用单独设问,一问一答,清晰明了。在讲到革命对象时,问:“现在的革命对象是什么?一个是日本帝国主义,再一个是汉奸。”在说明革命目的时又问:“这个革命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呢?目的就是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建立一个人民的共和国。”在回忆革命斗争历史时问:“这五十多年来的革命的经验教训是什么呢?根本就是‘唤起民众’这一条道理。”使用单独设问,语言含义单纯,回答时一一对应,把深邃的思想表述得清晰透明,便于听众理解。

使用过渡设问,密切讲话内容之间的联系。在讲到第一个问题时指出:几十年来反帝反封建的人民革命屡次失败了,现在要来一个转变,“那么,现在已经转变了没有呢?没有。这一个转变,现在还没有到来,现在我们还没有胜利。但是胜利是可以争取到来的。抗日战争就要努力达到这个由失败到胜利的转变点。”他又讲:“先生远在五四运动以前,就是当时政府的叛徒,他反对了清朝政府,并且推翻了清朝政府。他做的对不对呢?我以为是很对的。”他为此进一步说明:“因为他所反对的不是反抗帝国主义的政府,而是勾结帝国主义的政府,不是革命的政府,而是压迫革命的政府。”仔细揣摩就会感到,不用“那么,现在已经转变了没有呢?”和“他做的对不对呢?”讲话也能说得通,然而会显得比较沉闷,内容会有些生硬。使用设问后,巧妙地实现了前后内容的衔接过渡,讲话有了更多节奏变化,增添许多生动色彩。

使用重叠设问,加强语言力量。例如,在阐述中国革命对象和性质时,连续使用了几组重叠设问:“中国的革命,它反对的是什么东西?革命的对象是什么呢?大家知道,一个是帝国主义,一个是封建主义……革命是什么人去干呢?革命的主体是什么呢?就是中国的老百姓……中国革命的性质是什么?我们现在干的是什么革命呢?我们现在干的是资产阶级性的主义的革命,我们所做的一切,不超过资产阶级革命的范围。”这些重叠设问,前后两问内容相同,答案却只有一个。然而,由于使用重叠设问手法,语言分量大增。

颠倒问答顺序,即将设问句的语序改为先答后问。在讲到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时说:“你们看,辛亥革命把皇帝赶跑,这不是胜利了吗?”讲到延安青年运动时他说道:“今天到会的人,大多数来自千里万里之外,不论姓张姓李,是男是女,作工务农,大家都是一条心。这还不算全国的模范吗?”颠倒问答顺序,看似不合设问常规,却丝毫不妨碍语意表达,反而给人留下更突出的印象。

(新湘评论 姬瑞环)

《昆虫记》之《松树鳃角金龟》好词、好句摘抄及赏析

一、好词摘抄。

1.异端学说:指和正统思想不同的有害的学说。

2.初出茅庐:原指三国时期诸葛亮刚离开他隐居的地方跟刘备去打天下,形容初次出来做事,现比喻刚离开家庭或刚到工作岗位上,缺乏经验。

3.糊里糊涂:指认识模糊,不明事理。也形容思想处于模糊不清的状态。

4.怪诞不经:指言语奇怪荒唐,不合常理。

5.绞尽脑汁:形容苦思积虑,费尽脑筋,想尽办法;费尽心思去思考一件事情。6.百思不得其解:对事情百般思索也无法理解。

7.应有尽有:应该有的都有。形容很齐全。

8.愚昧无知:形容又愚笨又没有知识。

9.古色古香:形容带有古代的色彩、情调。

10.顺理成章:写文章、做事情顺着条理就能做好。比喻随着某种情况的发展而自然产生的结果。

11.晕头转向:指头脑昏乱,辨别不清方向。

12.不合时宜:指不符合当时的情况或社会潮流;比喻与时代潮流不合的事物。

13.仪表堂堂:形容人外表、容貌端正、举止大方、姿态威严。

14.以假乱真:用假的东西去冒充或混杂真的东西。

二、好句摘抄及赏析。

1.你随便发出一种声音,再给它续上个拉丁文词尾,你就有了一个与昆虫学家标本盒上贴着的许多标签读音相近的词。(P136页)

赏析:这句话说明了术语分类法的不严谨和随意,不能过于挑剔。

2.那个学术味的词告诉他的是一些不得要领且无甚意义的意思。所以,他常常是被弄得糊里糊涂,把他引向一些与我们的观察所提供给我们的真实情况没什么关联的现象。这有时会造成极其明显的错误,有时会给你一些荒诞不经的暗喻。(P136页)

赏析:这段话说明有些术语名称和事物本身毫无联系,不能提供给我们一些关于事物的真实情况。所以我们不能对术语名称太过较真。

3.本篇所述之鳃角金龟与缩绒工在什么方面有些关系呢?我绞尽脑汁也百思不得其解,找不到一个可以接受的答案。(P136页)

赏析: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自问自答,强调了鳃角金龟与缩绒工之间并没有什么关系。引起人们的思考,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4.我吓得连忙把这本书合上,为这种治疗方法之愚昧无知而骇然。(P136页)

赏析:这句话表达了“我”对这位大博物学家荒诞不经、愚昧无知的治疗方法的震惊和批判。

5.这个专有名词看起来像是出自农村的没有知识又爱瞎起名字的观察者。老博物学家接受了也许出自孩子们想象出来的这个乡野叫法,而且也未多加考证,差不离儿就这么用上了。这个词古色古香,出现在我们面前,现代博物学家们接受了它。这就是我们最漂亮的昆虫之一成为缩绒工的由来。许多世纪以来就这么沿用了这个怪异的称谓。(P137页)

赏析:这段话用猜测的方法来解释鳃角金龟成为缩绒工的由来。

6.尽管我对古老语言非常尊敬,但我还是不喜欢这么一个术语,因为它用在这儿是毫无道理的。常理应该战胜分类目录中的谬误。为什么不称它为松树鳃角金龟,以纪念那种它所喜欢的树?那是它空中生活的那两三个星期的天堂呀!其实,这是很简单的事,是顺理成章的事。(P137页)

赏析:这段话解释了“我”把缩绒鳃角金龟改为“松树鳃角金龟的原因。

7.它仪表堂堂,可与葡萄根蛙犀金龟媲美。它的服装如果说没有金步甲、吉丁、金匠花金龟的金属外衣那么豪华的话,那至少也是罕见的高雅。在一种黑色或栗色的底色上散布着一层厚厚的散花白绒点,既朴素又大方。(P137页)

赏析: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松树鳃角金龟和金步甲、吉丁、金匠花金龟做对比,突出了松树鳃角金龟仪表堂堂、高雅、朴素、大方的特点。

8.雄性松树鳃角金龟那呈扇形张开的大头饰有什么用处?对于松树鳃角金龟来说,那个七叶器官犹如大孔雀蝶颤动的长触角,犹如牛蜣螂额上的全副甲胄,犹如鹿角锹甲大颚上的树杈。到了寻偶求欢之时,它们全会以各自的方式挑逗异性,以求一逞。(P138页)

赏析:运用了设问、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介绍了雄性松树鳃角金龟大头饰的作用。

9.由于它出现的时间很准确,所以在昆虫历中都标明了,而昆虫历并不比四季年历的精确性差。(P138页)

赏析: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将昆虫历和四季年历做对比,突出了昆虫历的精确性非常高。预示着文章中的鳃角金龟出现的时间很准确。

10.村里的孩童为纪念太阳节,都要在村子里的街道上点起圣诞节篝火,但这个节日都没有鳃角金龟出现的日子更加准确。(P138页)

赏析: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将太阳节与鳃角金龟出现的日子做对比,再次突出了鳃角金龟出现的日子极其准确。

11.在这半个月左右的狂欢之夜,它们在树上都干些什么呢?(P138页)

赏析:这句话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好奇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12.它展开自己的触角叶片,轻轻地抖动它们,也许是在探询对方是否接受它;它把自己打扮成美男子,炫耀着自己那了不起的触角。(P138页)

赏析:动作描写,将雄性鳃角金龟向它所爱的雌性求爱的过实、客观地描述出来了。

13.鳃角金龟运动其腹部柔软部分时,就如同手指头上的肉质部分或那块橡皮,而玻璃片或窗玻璃就如同光滑的鞘翅,它极薄又很硬,而且极易震颤。

赏析:运用了类比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解释了鳃角金龟发声的原理。

14.在它那奇特的世界中,歌声在表达痛苦,而沉默则是表示欢乐。

赏析:这句话说明了松树鳃角金龟与我们平时表达感情的方式有所不同。它们的歌声表达痛苦,沉默表示欢乐。

如何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设问,反问)

一.设问

1、定义: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出来。设问是自问自答。

例:(1)什么是路?就是从没有路的地方踏出来的,从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2)谁是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我觉得他们是最可爱的人。(3)啊,是谁,这么早就把那亲爱的令人心醉的乡音送到我的耳畔?是谁,这么早就用他那吱吱哇哇的悦耳动听的音乐唤来了玫瑰色的黎明?是一个青年人。

2、注意事项:

(1)设问是自问自答。要求问句和答句要贴切,不能答非所问(2)设问句应用在描写、议论、抒情的前面,以提醒读者,引起下文。

3、设问作用:吸引注意,引发读者思考。加深读者印象。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起波澜,有变化。例:中学生应树立怎样的金钱观?首先……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启发读者对中学生应树立怎样的金钱观的注意和思考,很自然地引出下文。

4、答题格式。运用设问,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启发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很自然地引出下文。

二、反问

1、定义: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的一种修辞手法。反问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例句“难道我会不知道?”—说话者是在强调自己是知道的。你们怎能破坏环境呢?——强调要保护环境。

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2、作用:反问可以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例:这能全怪我吗?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意思是说这不能全怪我,父母也有责任,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父母的责备之情.

3 答题格式:运用反问,加强语气,意思是说(改成陈述句),强烈地表达了(什么)之情。

4设问和反问的不同点:

形式上:设问是先问再回答;反问是只问不答,但问题的答案却在句子之中。

作用上:设问主要是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激发读者的兴趣:反问主要是为加强语气,明确表达某种观点和思想感情。

句意上: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只是一问一答的形式;反问则明确表肯定和否定的内容,语气通常更为强烈。

练习: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对偶)

B.皇帝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的时候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夸张)

C.你这样一个人玩耍,不也有点寂寞吗?(设问)

D.春月是一只青春鸟,驮着幽幽夜色,栖落在古城的檐角。(比喻)

反问和设问练习

一、请判断下列句子是疑问句,、反问句还是设问句,并把答案写在括号里。

1、你认为明天会下雨吗?( )

2、难道我不能高声赞扬白杨树吗?( )

3、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

4、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 )

5、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的体验?

6、火车怎样才能爬上这样的陡坡呢?( )

7、喂,淘气的云雀,叽叽喳喳地在谈些什么呢?我猜你们津津乐道的,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

8、是我打扰你了吗,小伙子?( )

9、不知道同学们到齐了没有?应该都到齐了。 ( )

10、浪费食物难道不是可耻的行为吗?( )

11、谁又吹响了那欢快、柔美的麦哨?是田间玩要的孩子们。( )

12、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

13、像这样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呢?有人破坏草坪,我们怎能不管呢?( )

14、听了这感人的故事后,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 )

15、父母的钱,难道我们就可以随便乱花,随意浪费吗? ( )

16、什么花儿秋天阵阵香?什么鸟儿秋天排成行?桂花秋天阵阵香,大雁秋天排成行。( )

17、生我养我的故乡,我怎么能忘怀呢?( )

18、是什么?这是我们中国人的志气。( )

二、请按要求改写句子。

1、好一个惹人喜爱的小天使!(改为反问句)

2、青少年不能没有理想。(改为设问句)

3、祖国是非常美丽、富饶的!(改为反问句)

4、孩子的嘴里飞出婉转的夜莺般的歌声。(改为疑问句)

5、这是他的书吗?(改为反问句)

6、难道有一个人不关心这件事吗?(改为疑问句)

7、白茫茫的大雪笼罩着山川、田野和村庄。

改为反问句:

改为设问句:

改为疑问句:

【句子训练】设问句的练习

常用的修辞手法一一设问和反问

反问:也叫反诘、诘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比肯定更强烈的情感。运用这种修辞方法,可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的效果。

反问也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但它只问不答,把要表达的确定意思包含在问句里。否定句用反问语气说出来就表达肯定的内容,肯定句用反问语气说出来就表达否定的内容。

反问能加强语气,用确定的语气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

1.用肯定形式表示否定意思。

例如: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

2.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意思。

例如: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设问:也叫设疑、提问。是为了突出强调、启发引导或抒发感情而有意提问的一种修辞方法。设问是根据需要提出问题随后作答,即自问自答,也可以只问不答,引导读者深入探讨,实际上在文中已做了回答。

例如: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的群众。

设问的作用是提醒注意,引起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富有变化。但设问一定要用得恰到好处,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

反问和设问的区别:

(1)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反问则明确表示肯定和否定的内容。

(2)反问的作用主要是加强语气,设问的作用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

八大修辞手法的好处与作用

八大修辞手法的好处与作用

1.比喻

(1)比喻的特点及作用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比喻的种类

①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典型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例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

③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两事物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例如: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④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分别从色彩、光华、感受等角度,抓住光亮、隐约闪烁、清新洁静等相似点来描绘出荷花的美。)

2.比拟

(1)比拟的特点及作用

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其作用是使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2)比拟的种类

①拟人。例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②拟物。例如: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

3.借代

(1)借代的特点及其作用

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其作用是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2)借代的种类

①特征代本体。例如: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

②具体代抽象。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③专名代泛称。例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④人名代着作。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⑤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⑥结果代原因。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

⑦原料代成品。例如: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

⑧地名代本体。例如:延安还是西安?要划清这种界限。

4.夸张

(1)夸张的特点及其作用

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浮夸。其作用在于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

(2)夸张的几种形式

a、扩大夸张。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b、缩小夸张。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c、超前夸张。例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

5.对偶

(1)对偶的特点及其作用

对偶就是“对对子”,也称“对仗”。它必须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两句间的关系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和条件等。其作用有:便于吟诵,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2)对偶的几种形式

①依内容分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

例如: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相对。例如: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串对:又称“流水对”。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例如: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②依形式分可分为工对、宽对。

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严格按对仗要求;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说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

③依结构分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

成分对偶。例如: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即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句子对偶。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6.排比

(1)排比的特点及其作用

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常用强调的同一词语重复出现在各个短语或句子的同一位置上。其作用在于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2)排比的几种形式

a、成分排比。例如:好像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只有几个学生上几篇“呈文”,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夸奖,永远“国”下去一样。

b、句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7.设问

设问的特点

“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例如:白色的花含有什么色素呢?白色的花什么色素也没有。

又如: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8.反问

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也可打感叹号。

反问的形式有两种:

(1)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毛主席都是如此,我们还有什么可以骄傲的呢?

(2)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难道不是我们劳动群众创造了人类世界吗

文章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