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命理

张桂梅八字命理 张桂梅八字短评

张桂梅八字命理 张桂梅八字短评

本文目录一览:

为了写好张桂梅 他在华坪住了56天|华语青年作家奖

封面新闻记者 吴德玉 摄影 陈羽啸

身患23种疾病,连续送考12年缔造高考神话……张桂梅老师的事迹感动无数人,也有很多关于张桂梅先进事迹的书面世。对先进人物的书写如何不脸谱化?如何在众多作品中突围而出?云南省作家协会副秘书长、作家李朝德给出了答案。

李朝德领奖

5月13日,在成都龙泉驿举行的第八届华语青年作家奖颁奖典礼上,首先揭晓的非虚构奖项,获奖者是李朝德,作品是《蝴蝶的翅膀:张桂梅和她的孩子们》。

这本书由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出版,在此之前,李朝德与出版社方面并不认识,也无交集,至今也没见过面。让他感动的是,出版方始终尊重他这样一个普通写作者,“让我一直能秉持文学的理想与文学的追求去完成这样一个作品”。接受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李朝德也非常感谢《青年文学》杂志社,作为非虚构头条将此书刊发了近3万字,让很多人看见了这个故事。

写作最大的难题:张桂梅太出名了

李朝德写过很多精美的散文,其中《那一束光》为人所熟知,写的是他出差,城际列车要经过老家的村庄,他想见母亲,打电话告诉她。可那里没有站,黑夜里,母亲到村边道口等他。车快夜黑,他们没有见到对方。回程,黑夜里,年迈的母亲,又在村边道口等他。最后,透过疾驰的列车模糊的车窗,他与对面黑暗中隐约可见的来自母亲的一束手电筒的光,达到了情感的共鸣,令读者动容。

正是这种细腻的书写,让出版社找到了李朝德。

其实,李朝德面对的最大的难题是:张桂梅太出名了!作为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经过密集宣传和报道,张桂梅的先进事迹已经全民知晓。要想写出新意,太难太难。但李朝德应承下来了。

李朝德曾经写过非虚构作品,最初,他很有信心。真正来到华坪,才发现面临很多问题。“太阳底下无新鲜事,报道太多了,没有新的故事,采访无法突破。”

李朝德陷入迷茫,如果简单写一本关于张桂梅的书,故事也足够精彩。但要写出新鲜感和立体感,难度太大。他面临两个选择,要么就按已掌握的故事写一本书,要么就选择住在那里,写一本要求高的书。

李朝德选择了后者。

张桂梅老师带领同学们参观攀枝花三线建设博物馆 图据网络

在华坪住了56天,聆听他们眼中的张桂梅

张桂梅老师也曾告诉李朝德:我的事情大家都知道咧!就那些事,早采访过很多次了。她还问李朝德计划住几天?得知他要住一两个月,张桂梅老师表示不相信:“华坪小得很,估计几天你就走了。”

李朝德在华坪一住就是56天。最初他也经历了迷茫,抵达华坪女中的前两周,他几乎无所事事,没有任何突破口。

由于新闻媒体关注度高,采访人员多,为不影响华坪女高正常的教学秩序,也为保护张桂梅老师本就虚弱的身体,华坪县对所有的采访人员进行统一安排,对每次采访的时间和范围进行限定。据女高老师说,采访的人络绎不绝,最多的时候,一天竟然有13家媒体去学校采访。

高中教学工作任务重,张桂梅根本就没空接受李朝德的采访,李朝德有时候甚至连大门都进不去。

他还是决定住下来。他不去打扰张桂梅,而是在县城里游走,在鲤鱼河边徘徊,和当地人交朋友,有时甚至傍晚看他们跳广场舞。当他真正在华坪沉静下来,发现,人们愿意和他交流了。

如果一个人愿意沉下去并且定得住,很多故事自然就来了。

李朝德不提采访,只和当地人聊天。他像一个普通游客,从当地的吃和景点聊起, 聊着聊着就聊到了张桂梅。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个,我知道。”大家开始向李朝德讲述张桂梅的故事。

张桂梅十多年前在当地就很出名了。大家都知道从外地来了一位老师,对当地的孩子太好了,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并且把自己的工资拿来接济学生。

通过外围采访,一下子打开了局面。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和他讲述家中孩子与张桂梅的故事。

李朝德分享创作理念 图据主办方

“愿每个被虫子咬过的苹果都被高高地捧起”

有记者来采访的时候,李朝德也跟着一起,想问的时候就跟着问几句,更多的时候就像一个看客。

为了避免过于雷同的常规采访,李朝德和张桂梅老师的交流更多是聊天,谈教育,谈怎么带学生,从中感受她这个人,感受她的习惯和性格。

书中,以张桂梅为首的所有老师的姓名都是真名,为了打消那些孩子的顾虑,所有的学生都是化名。李朝德告诉大家:“我写这本书不是为了宣传,我想把你们的故事告诉同龄人,你们走过的弯路让大家尽量避免。有的孩子敞开心扉后,边说边哭。张老师给予大家的不单是物质上的关心,而是精神层面,帮助青春期的孩子们走出人生的困惑。”

在此期间,也有几本关于张桂梅老师事迹的书陆续出版,李朝德并没有着急,他告诉封面新闻记者:“我并不把张桂梅当成一个先进人物来写,最终目的是写一个人。如果写好,必须半年以上,如果赶稿子,我就不写了,至少要写到我自己满意。”

“愿每一个孩子都被温柔以待,愿每个被虫子咬过的苹果都被高高地捧起!愿每一个哭泣的脸庞都有一个肩膀可以依靠!”作为一个家长,李朝德从张桂梅老师那里学到了很多教育理念,也希望大家从书中读到。

张桂梅老师对孩子们不仅是物质上的照顾,更多的是对人生的关照。有一对母子,因为孩子处于青春期,双方几乎无法交流,母亲都认命了,按一些老辈儿的说法和孩子“八字不合”。张桂梅老师得知后,给出的结论是:“你的孩子太缺乏关注。”她让这位母亲暑假不要去外地打工了,和孩子在自己当院长的华坪县儿童福利院一起住一个月。

李朝德认为非虚构写作最重要的是两点:第一,对生活的深入程度;第二,在写作时候的练笔,即如何在真实的范围之内进行文学的还原。

成稿之后,当出版社已经表示很好的时候,李朝德并没有停止修改,而是找了几个不同年龄段的作家朋友和读者分头阅读,负责挑刺儿,直至改到他觉得满意为止。

很多朋友和亲人给李朝德打电话,问得最多的是一个问题:媒体宣传的张桂梅的故事是不是假的?他用这本书给了大家答案。“很多孩子连自己的父母都放弃了,但被张桂梅老师‘捡’了回来。她们回忆起来就哭了,那些眼泪还会是假的吗?”

颁奖典礼现场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报料QQ:】

海清演张桂梅连“川字纹”都一模一样,她终于遇到一生一遇的角色

“海清这下真成神了!”

一条短视频下面的评论,得到了超过10.8万人的点赞。

关键问题是,这条评论还极尽赞美之词,用了“成神”这样的评价。

类似的评论还真不少,有人说,“海清来的时候,第一眼我以为是张桂梅校长”。

而这些评论,都聚焦在最近的一条热搜上,那就是海清主演,还原燃灯校长张桂梅老师的新电影《我本是高山》,定档了。

张桂梅大家应该都很熟悉,虽然是一位普通的乡村教师,但她不仅心系山区女孩的教育大计,还推动为贫困山区女孩创办免费女子高中。

有近2000名贫困地区的女孩,因为张桂梅圆了大学梦。

她患有各种严重的疾病,拖着沉重身体的她坚持奋斗在教育第一线,被很多小姑娘亲切称为“张妈妈”。

因为这些世纪,张桂梅也成为了时代楷模,还获得了“七一勋章”。

《感动中国》这样写她:你是崖畔的桂,雪中的梅。

《我本是高山》,就取材自张桂梅校长的真实事迹。

而主创团队在精心挑选了很多演员后,饰演张桂梅的重任,便落到了海清的身上。

张桂梅,并不好演。

这种难度,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是张桂梅出身农村,身体有多处疾病,无论是教书还是行走,无论是谈吐还是生活习惯,都与普通正常人有很大的差别。

这些特征,既需要还原,也需要适应。

第二方面,她不仅仅是教育家,更是每天跟孩子们生活在一起,上课教书的老师。

老师本身就是一个职业,想要演好一个职业,就需要深入体验,细致观察,哪怕是普通老师,对演员来说也是个考验,更别是说张桂梅。

但看到海清妆造的那一刻,相信很多观众跟番茄君的看法一样。

海清这次,或许要拿“影后”了。

现年46的海清,要出演66岁的张桂梅,而且要从年轻演到年老,是个不小的挑战。

但对海清来说,她的表演实力,还真就能支撑她,塑造好张桂梅这个角色。

而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海清也为《我本是高山》宣传,称“有些事总要有人来做”。

海清这句话,显然是双关。

“有些事”既指教育,也就是贫困山区女孩们的教育事业,那是由张桂梅去做的。

“有些事”也指拍摄张桂梅相关的电影,将她的精神发扬光大,而饰演张桂梅这件事,当然由她自己去做。

电影目前还没有放出正式的预告。

但番茄君从热搜中,从网上,从《我本是高山》的官方账号及社媒中,找到了很多海清饰演张桂梅的蛛丝马迹。

这一次,海清或许真能封神。

显然,海清演张桂梅,与巩俐在《夺冠》里演郎平,是一个思路,都是纯纯的体验派。

体验派的表演,既要形似,也要神似。

既要与被塑造角色有着高相似度,更要演出角色本身的精气神。

就目前能找到的素材看,在这两个方面,海清都做得很好。

我们不妨先看看“形似”。

因为要还原张桂梅校长一生的故事,所以从年轻到年老,电影都要求做到最像。

网上有一张海清和张桂梅年轻时候的对比照,这放在一起,不说是一个人,也起码是亲姐妹了。

就是因为时间的缘故,海清的两颊并没有年轻时候的张桂梅饱满,但通过化妆和表演,无论从发型、眼神还是造型上,几乎都能肯定海清的还原度是很高的。

再看几组大特写的老年对比照。

扮相上,海清和张桂梅的身材都偏矮小消瘦,这让她俩身形本就十分相似。

再加上化妆技术,两位在发型、姿势、衣着、情态甚至戴眼镜的方式上,都几乎没有差别。

尤其两手上的膏药,都做了精准的还原。

大家如果仔细看就能发现,手指贴膏药的位置,都一模一样。

这也体现出剧组工作的精细,以及海清扮演的用心。

除了整体,看面部特写,两人也很相像。

因为张桂梅校长毕竟年龄大一些,所以面部的皱纹会更多,这一点没有做到一比一还原。

但严肃表情下,海清几乎还原了张桂梅脸上十分有代表性的特征,比如眉宇间的“川”字纹,再比如向下的眼角。

从静态图片中看,几乎看不到破绽。

能还原到这种程度,就已经很厉害了。

事实上,从2020年开始,海清就为这个角色做准备了。

她专门赶赴云南,找到张桂梅,并亲口询问,自己是否可以扮演她。

得到肯定回答后,海清很开心,但角色担子也很重。

所以她整整经历了两年时间的准备,从观察张老师平时的生活教书习惯,走路姿势,语言腔调做起,力争注意并还原每一个细节。

从片花中,我们也能看到,海清做出这些努力的成效。

我们来看几个细节。

张桂梅全身都有严重的风湿疾病,会对关节软骨及软骨下组织造成损伤,从而导致关节僵硬且畸形。

这一点不仅仅体现在手关节的药膏上,更体现在她平时的生活和行动中,走路、上台阶、待人接物等等。

张桂梅走路的时候,总要借助一根拐杖,就这样,一只脚还是有明显僵硬的感觉。

这会给普通人一种严重的身体失调感,并不好模仿。

我们看海清是怎么体现的。

预告中,有一个她上台阶的镜头。

因为手上拎着重物(其实被褥也不算是很重),所以上台阶会十分艰难,又因为双腿病痛,所以不会像我们一样,直接拎起重物,跟平时一样直直走上去。

海清在演这一段的时候,用了一个小细节,她用自己僵硬的,有病痛的一条腿,垫了铺盖卷一下。

而当另一条腿发力的时候,会有明显的失衡感。

表现在体态上,就有一种病人般的不协调,而且身体的倾斜程度和两腿的分开程度,比普通人上台阶更大。

因为要发力,所以此时张桂梅的腰,几乎佝偻下去,双脚外八字,显得很吃力,好像使出了全身的力气。

而这种表演,恰恰最接近行动不便的人,真实的状态。

好像仅仅上一个台阶,就用光了所有力气。

给观众的感觉,就两个字:艰难。

另一个,是一个讲话的镜头。

我们应该可以注意到,表演的时候,海清将那个满是药膏的手,端在身前,而另一只手在指着学生说话。

说完后,右手很自然地合在端着的左手上。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手腕上的风湿疾病,这个动作,是张桂梅多年来形成的习惯,或许是对手腕和手掌的压迫力小,对她来说是最舒服的。

另一只手放过来,两只手正好可以相互支撑,减缓疼痛。

在真实的张桂梅照片中,她的手,也是常年保持这种“端着”的姿势,即便去北京领奖也是一样。

显然,海清不仅注意到了这个细节,而且将它,展现在了电影中,也呈现给了观众。

这既是海清作为演员的观察力和对角色的敏感性,也是她作为演员做敬业的态度和职业操守。

还了,“形似”说完,我们再来说说“神似”。

大家了解的张桂梅,是一个怎样的人?

可能不了解她性格的人,都会觉得,这样的老师,肯定是温柔内敛,和蔼可亲的。

但现实刚好相反,张桂梅是个外冷内热的人。

有没有发现,我们见到的大多数新闻采访照片,张桂梅都很少笑。

即便是笑,也是那种微笑,很少有开怀大笑。

这样性格的成因,交织在张桂梅的经历里,是她生命的组成部分。

之所以很少有笑脸,是因为张桂梅是一位真正心系学生的老师,她常年铺在教育工作上,每天最大的事,就是操心自己的学生。

一个操心焦虑的人,一个见过太多苦难贫困家庭的老师,一个饱尝人间冷暖的妇女,本身就不会形成太过乐观开朗的性格,这是客观事实。

加之,张桂梅曾经患过癌症,全身各处都有病痛,每天要吃数十种药,身体每时每刻都在经受病痛的折磨。

承受这种痛苦,自然也会很少笑。

再者,俗话说,严师出高徒,在课堂上,在给学生讲话的时候,在上课的时候,在与那些辍学女孩的家人们“谈判”的时候,张桂梅常常都是冷眼相看,看上去甚至有点威严。

但也只有这种威严,才能把孩子们从家里“夺出来”,送她们进学校。

只有这种严肃,才能教孩子们认真对待学业,把她们送上人生的快车道。

番茄君相信,海清在与张桂梅的相处中,肯定注意到了她的这个特征。

在片花中,她训斥那些学习态度懒散的女孩,想让他们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这个片段中能看出,海清怒目圆睁,声色俱厉,尤其是决定解散女高中的时候,那种恨铁不成钢的威严,让教室里的小姑娘真的流起了眼泪。

事后,有工作人员问一个参演的女孩,她直接就哭了起来。

因为“辍学、嫁人、生孩子”这三件事,对现如今还在贫困山区,无法走出大山的女孩们来说,就是暴击。

而海清台词和表演充足的爆发力,以及跟张桂梅校长的相似程度,又让这些词,有了感彩和情绪张力。

小演员能入戏,观众肯定也会。

即便是番茄君,看到这些场景,也会不由回忆起小时候,某个午后班会里讲话的老师。

这也是为什么,海清饰演的张桂梅,被工作人员搀扶进教室的第一刻,就有女孩以为,真的是张桂梅来了。

所以有观众会说,海清已经和别的明星,不在一个层次了。

看完这些细节,在对张桂梅这个角色的塑造上,番茄君认为,给海清“形神兼备”四个字,应该不夸张。

而且,这还仅仅只是片花而已,真正的电影上映后,或许反响会更好。

相比于其他女明星,海清已经走上了一条其他人不会走的路。

之前,她去西北农村体验生活,跟那里的农民同吃同住,一体验就是几个月。

要知道在娱乐圈,中年女演员越来越没出路,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过了年龄的她们,不是演农村的恶婆婆,就是演一身怨气的家庭主妇。

但显然,海清似乎还是跳出这个怪圈。

在一部电影之后,她仿佛打开了表演的任督二脉,开始真正往一个演技派的路上摸索,开始不为了名利而表演,开始做一个表演艺术家,才能做的事。

这种事情发生的时候,她的行为本身,已经超越了电影的质量,如观众所说,确实到了“另一个层次”。

这个层次更高,高到我们可以通过她,俯瞰其他中年女演员的命运。

也高到我们可以,用一种另类的眼光,审视演员这个职业,倾听真正演员从内心深处发出来的声音。

当然,这种评价太高,我相信海清自己,也不喜欢听到。

在她心里,这是一个演员该做的。

只不过矮子里面拔将军,原本演员们为塑造角色,就该做到这样的程度,但因为当下娱乐圈的浮躁和拜金,让敬业和做好本职工作,也成了一种优良的品质。

相比其他演员,作为观众,我们当然更喜欢“海清们”。

因为她们,在真正用心诠释角色,在真正拿良心拍电影。

最后,跟大家科普一个热知识。

大家知道,“我本是高山”这句话,出自哪里吗?

它出自张桂梅女校的校训,全文只有两句:

“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

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巅藐视卑微的懦夫。”

是不是想不到,一座女高,能有如此大气磅礴,激荡人心的校训?

正是这句话,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女高人,走出大山,奔向自己的梦想。

而出演张桂梅的海清,在一定意义上,不也是女演员里的“高山”吗?

她俯视的平庸是谁,她藐视的懦夫是谁,相信大家心里,也有定论。

我们缺少张桂梅这样的老师,也缺少海清这样的女演员。

这也是为什么,番茄君会支持《我本是高山》这部电影的原因。

(电影烂番茄编辑部:淼淼)

为了写好张桂梅 他在华坪住了56天|华语青年作家奖

封面新闻记者 吴德玉 摄影 陈羽啸

身患23种疾病,连续送考12年缔造高考神话……张桂梅老师的事迹感动无数人,也有很多关于张桂梅先进事迹的书面世。对先进人物的书写如何不脸谱化?如何在众多作品中突围而出?云南省作家协会副秘书长、作家李朝德给出了答案。

李朝德领奖

5月13日,在成都龙泉驿举行的第八届华语青年作家奖颁奖典礼上,首先揭晓的非虚构奖项,获奖者是李朝德,作品是《蝴蝶的翅膀:张桂梅和她的孩子们》。

这本书由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出版,在此之前,李朝德与出版社方面并不认识,也无交集,至今也没见过面。让他感动的是,出版方始终尊重他这样一个普通写作者,“让我一直能秉持文学的理想与文学的追求去完成这样一个作品”。接受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李朝德也非常感谢《青年文学》杂志社,作为非虚构头条将此书刊发了近3万字,让很多人看见了这个故事。

写作最大的难题:张桂梅太出名了

李朝德写过很多精美的散文,其中《那一束光》为人所熟知,写的是他出差,城际列车要经过老家的村庄,他想见母亲,打电话告诉她。可那里没有站,黑夜里,母亲到村边道口等他。车快夜黑,他们没有见到对方。回程,黑夜里,年迈的母亲,又在村边道口等他。最后,透过疾驰的列车模糊的车窗,他与对面黑暗中隐约可见的来自母亲的一束手电筒的光,达到了情感的共鸣,令读者动容。

正是这种细腻的书写,让出版社找到了李朝德。

其实,李朝德面对的最大的难题是:张桂梅太出名了!作为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经过密集宣传和报道,张桂梅的先进事迹已经全民知晓。要想写出新意,太难太难。但李朝德应承下来了。

李朝德曾经写过非虚构作品,最初,他很有信心。真正来到华坪,才发现面临很多问题。“太阳底下无新鲜事,报道太多了,没有新的故事,采访无法突破。”

李朝德陷入迷茫,如果简单写一本关于张桂梅的书,故事也足够精彩。但要写出新鲜感和立体感,难度太大。他面临两个选择,要么就按已掌握的故事写一本书,要么就选择住在那里,写一本要求高的书。

李朝德选择了后者。

张桂梅老师带领同学们参观攀枝花三线建设博物馆 图据网络

在华坪住了56天,聆听他们眼中的张桂梅

张桂梅老师也曾告诉李朝德:我的事情大家都知道咧!就那些事,早采访过很多次了。她还问李朝德计划住几天?得知他要住一两个月,张桂梅老师表示不相信:“华坪小得很,估计几天你就走了。”

李朝德在华坪一住就是56天。最初他也经历了迷茫,抵达华坪女中的前两周,他几乎无所事事,没有任何突破口。

由于新闻媒体关注度高,采访人员多,为不影响华坪女高正常的教学秩序,也为保护张桂梅老师本就虚弱的身体,华坪县对所有的采访人员进行统一安排,对每次采访的时间和范围进行限定。据女高老师说,采访的人络绎不绝,最多的时候,一天竟然有13家媒体去学校采访。

高中教学工作任务重,张桂梅根本就没空接受李朝德的采访,李朝德有时候甚至连大门都进不去。

他还是决定住下来。他不去打扰张桂梅,而是在县城里游走,在鲤鱼河边徘徊,和当地人交朋友,有时甚至傍晚看他们跳广场舞。当他真正在华坪沉静下来,发现,人们愿意和他交流了。

如果一个人愿意沉下去并且定得住,很多故事自然就来了。

李朝德不提采访,只和当地人聊天。他像一个普通游客,从当地的吃和景点聊起, 聊着聊着就聊到了张桂梅。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个,我知道。”大家开始向李朝德讲述张桂梅的故事。

张桂梅十多年前在当地就很出名了。大家都知道从外地来了一位老师,对当地的孩子太好了,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并且把自己的工资拿来接济学生。

通过外围采访,一下子打开了局面。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和他讲述家中孩子与张桂梅的故事。

李朝德分享创作理念 图据主办方

“愿每个被虫子咬过的苹果都被高高地捧起”

有记者来采访的时候,李朝德也跟着一起,想问的时候就跟着问几句,更多的时候就像一个看客。

为了避免过于雷同的常规采访,李朝德和张桂梅老师的交流更多是聊天,谈教育,谈怎么带学生,从中感受她这个人,感受她的习惯和性格。

书中,以张桂梅为首的所有老师的姓名都是真名,为了打消那些孩子的顾虑,所有的学生都是化名。李朝德告诉大家:“我写这本书不是为了宣传,我想把你们的故事告诉同龄人,你们走过的弯路让大家尽量避免。有的孩子敞开心扉后,边说边哭。张老师给予大家的不单是物质上的关心,而是精神层面,帮助青春期的孩子们走出人生的困惑。”

在此期间,也有几本关于张桂梅老师事迹的书陆续出版,李朝德并没有着急,他告诉封面新闻记者:“我并不把张桂梅当成一个先进人物来写,最终目的是写一个人。如果写好,必须半年以上,如果赶稿子,我就不写了,至少要写到我自己满意。”

“愿每一个孩子都被温柔以待,愿每个被虫子咬过的苹果都被高高地捧起!愿每一个哭泣的脸庞都有一个肩膀可以依靠!”作为一个家长,李朝德从张桂梅老师那里学到了很多教育理念,也希望大家从书中读到。

张桂梅老师对孩子们不仅是物质上的照顾,更多的是对人生的关照。有一对母子,因为孩子处于青春期,双方几乎无法交流,母亲都认命了,按一些老辈儿的说法和孩子“八字不合”。张桂梅老师得知后,给出的结论是:“你的孩子太缺乏关注。”她让这位母亲暑假不要去外地打工了,和孩子在自己当院长的华坪县儿童福利院一起住一个月。

李朝德认为非虚构写作最重要的是两点:第一,对生活的深入程度;第二,在写作时候的练笔,即如何在真实的范围之内进行文学的还原。

成稿之后,当出版社已经表示很好的时候,李朝德并没有停止修改,而是找了几个不同年龄段的作家朋友和读者分头阅读,负责挑刺儿,直至改到他觉得满意为止。

很多朋友和亲人给李朝德打电话,问得最多的是一个问题:媒体宣传的张桂梅的故事是不是假的?他用这本书给了大家答案。“很多孩子连自己的父母都放弃了,但被张桂梅老师‘捡’了回来。她们回忆起来就哭了,那些眼泪还会是假的吗?”

颁奖典礼现场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报料QQ:】

校长张桂梅的第二个身份:3个成语、20年时间和176个孩子

在中国,有一位名叫张桂梅的女教师,她扎根云南贫困山区40多年,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免费女子高中。从2008年建校到现在,这所学校帮助1600多位女孩考进大学。张老师被女孩子们亲切称为“张妈妈”。她就像一束希望之光,照亮了孩子们的人生。

很少有人知道张桂梅的第二个身份,华坪县儿童福利院院长。这个福利院成立于2001年,从建院之初,张桂梅就担任院长。目前,这里收养了176个孩子,最大的38岁,最小的6岁。每年的春节,张桂梅都会来到福利院,陪这里大大小小的孩子们一起过春节,今年是第20个春节了,而这也是题目当中“20年时间和176个孩子”的来历。

张桂梅说:“我是从2001年3月份到现在,已经义务当了20年的院长,在儿童福利院这里跟孩子吃,跟孩子睡,除了开会、出差,从来没有离开过这个地方。有了女高后,我回来的时间就短了一点,主要精力放在女高上了,但是每天都要回来的,这也是我的一个家。”

一、鞠躬尽瘁

有个成语叫做“鞠躬尽瘁”,说的是恭敬谨慎,勤勤恳恳,尽心竭力,奉献一切。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里有一句话,“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1996年,张桂梅的丈夫去世,父母双亡。无二无女的她,选择了来到华坪,一扎根就是25年。曾经有一个被母亲遗弃的小女孩,在华坪福利院中长大,在华坪女高考上了浙江大学。这个女孩后来也有了自己的女儿,她把女儿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回学校去看张桂梅。张桂梅问她怎么不再生个男孩儿。女孩儿对她说:“老妈(华坪儿童福利院长大的孩子都叫张桂梅妈妈),你忘了我的身世吗?你忘了我受的教育吗?

2018年,张桂梅发病,疼得失去了意识,被送到了医院。意识不清晰的她拉着县长的手说,我想提前预支一下丧葬费,我要亲眼看着钱都用在了孩子们的身上。她说过,她死后烧成灰,随处撒了就可以。学生们说:我们想你的时候,会找不到地方。她认真地回应:你在哪个地方想我,我就在你的身边。

2019年,张桂梅被查出患有血管瘤、骨瘤、肺气肿、小脑萎缩等17种疾病,2020的体检结果显示,她的疾病增加到了23种:支气管炎、肺气肿、高血压、肺纤维化、骨质疏松…

从2018年到现在,华坪女高送走了接近2000名毕业生,一本上线率,从最初的4%上升到40%以上。张桂梅说:“不管怎么着,我救了一代人。”

为了孩子们,她顾不得自己。她把所有的精力和时间花在教育工作上,这不就是鞠躬尽瘁吗?

二、脚踏实地

有个成语叫“脚踏实地”,说的是做事踏实认真,出自《邵氏闻见前录》。

20年如一日,每到逢年过节的时候,张桂梅都会来到福利院。自从2008年华坪女高创立之后,她来得比以前少了。她很难分身兼顾福利院和女高的工作,但她却从来没有忘记过福利院的孩子们。她说她今年给孩子们准备了五六种糖果,还有水果和糕点。她要给孩子们做两个北方的菜,让他们既能尝到南方口味,也能尝到北方口味。

华坪女高从来不开家长会,也从不要求家长到学校,甚至从来没有毕业典礼。每年高考一结束,张桂梅就催孩子们离开学校,她说:“我不希望她们老是惦念着女高为你做了什么,张老师为你做了什么,我不想让她们背上这样一个包袱!我只想要她们安安心心地去读书,走得远远的,飞得高高的……”

但不为人知的是,从2018年到现在,她亲自到上千名学生的家里去家访过。这家访路,她走了12年;这家访路,长达12万公里。

她常年带病坚持工作,她常年第一个走进教室,最后一个离开教室。她做完手术24天,没等到伤口完全愈合,就回到学校上课。她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周末从不休息。

认认真真扑在一线工作。这不就是脚踏实地吗?与脚踏实地相反的是空中楼阁,夸夸其谈。你不会见到张桂梅在公共场合大谈教育理念和治学方针,她没那个时间,也没那个心思。2020年谈论全职妈妈引发全网热议,她也是站在大山里女娃们的角度说的,源自她的一片苦心。

三、淡泊明志

有个成语叫做“淡泊明志”,说的是不追求名利才能使志趣高洁。出自诸葛亮的《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最早来到华坪的时候,她完全可以去条件最好的华坪一中,但她却选择了师资最弱,条件最差的民族中学,并且一个人承担了四个毕业班的教学任务。实际上,在2020年她火遍全网之前。也获得过很多荣誉。从2002年到2020年,她年年都拿奖,可她却从不主动去争取。

她把5000元奖金交了党费,她把3万元奖金捐给灾区,她把30万奖金捐给山区学校建设,她每月只给自己留下100元的生活费。

在福利院里,张桂梅给大家送上了祝福:“希望大家一年比一年好,也希望我们家(儿童福利院)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好,祝福所有的父老乡亲和所有资助我们女高和关心我们成长的人,谢谢你们,给大家拜年了!谢谢全国人民,谢谢大家对我的关心,对孩子们的爱护,对孩子们关怀,对孩子们的期望,我会竭尽全力,不让大家失望。希望大家都能身体健康,生活幸福。”

1957年出生的张桂梅已经64岁了,黑龙江牡丹江的女儿,最终扎根在云南大理。我们是不是也应该给她送上祝福呢?祝“真正的师者”张桂梅,新年快乐,身体健康,祝华坪女高和福利院越办越好。

微风不燥,阳光正好,你就像风一样经过这里,愿你停留的片刻温暖舒心。我是@缪老师妙笔生花,欢迎关注。

#添翼计划# #辞旧迎新打卡挑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