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命理

没理占三分得理不饶人什么意思 得理不饶人什么意思解释

没理占三分得理不饶人什么意思 得理不饶人什么意思解释

本文目录一览:

为什么能碰到不讲道理,无理争三分的人?背后的原因既好笑又高明

|全文共3000字,深度阅读需9分钟,受益终生|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通感,西方人通常每个人都只有一副面孔,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

而中国人则是常常同一个人有好几副面孔,有时候这样,有时候那样,明明刚才还反对,转眼间就支持。

于是,不少人据此认为中国人简直不讲道理,不守原则,反复无常,见人下菜。

其实,严格说起来,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讲道理的。

不幸的是,我们今天说这种话,连中国人自己都不敢承认。有些人甚至嘲笑地说:“对,讲道理,可惜讲的都是歪理。”

认为别人说的都是歪理,唯独自己说的才是真理,这是中国人的特性之一。我们最拿手的事情,就在于怎么说都有道理。

这实在是我们的高明之处。

可以说,不懂中国人的“道理论”,你在中国社会为人处事只会处处碰壁,举步维艰。

1

没有一个中国人承认自己不讲道理

先来讲一个我亲身经历的事情。

有一次,我从高雄某大饭店乘计程车前往小港机场,准备返回台北。

不巧,路上遇到交通堵塞。司机眼明手快,一个急转弯,就朝高雄女中的方向驶去。

“生意好不好?”我想稳定他的情绪,希望他不要开得那么快。

因为中国人不方便直言,先用闲聊的方式,使他知道我不是一个喜欢找麻烦的人,以利于圆满的沟通。

“普通啊!”司机看都不看我一眼,使用中国人的标准回答语,“普普通通”“差不多”“如此如此”,保证不会出差错。

“路不好驾驶乎!”闽南语近乎文言,说起来简单,含义却相当深奥。

“有什么不好驾驶?路这么大条,车辆只有这么小,怎么会不好驾驶?”

总算一句话触及他的牢骚点,转过头来看我一眼,似乎要决定是不是继续发挥下去。

“大家骂交通不好,偏偏不用心去寻找交通不好的原因,一路骂下去,有什么用?”

这个司机不简单,有一套。我好奇地问他:“那你看是什么原因?”

“什么原因?有钱人爱买车,又不认真练习开车的技术。你看,前面那一部私家车,能过不敢过,挡死在那里。一句话:怕死又要自己开车,弄得大家都动弹不得。”

这种道理相当新奇,我觉得茅塞顿开,赶紧再请教:“大家都不开私家车,改坐计程车,交通会不会得到改善?”

“我可以保证。私家车不要塞死在前面,像我这种驾驶技术,来回机场一趟,只需要花上现在三分之一的时间。”

“那大卡车也要禁止上路才行。”

“大卡车还好,最可恶的是公交车,站站都要停,同样阻碍交通。”

“但是,有些专家认为大家都乘坐公共汽车,交通就会顺畅得多。”

“那根本是乱说。专家都是读死书的,随便说说而已。”

大家看了这个事情,有什么感觉?

古代中国人,“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现代中国人,“只要不抓人,开口胡乱讲”。

有人说知识普及,人人有“知”的机会,所以意见特别多,叫作“多元化”。

其实,中国自古以来,一直多元化。不过以往中国人有话避免公开说,凡公开说的不是含含糊糊,就是投其所好,显得相当一元化。

现在则是,有话不公开说,等于放弃作秀的机会,反正对可以说、不对也可以说,认为这样才叫作多元化。

如果你再去问公共汽车司机:“大城市交通为什么这么乱呢?”

答案想必相当简单:“私家车不守规矩,计程车又爱停便停,有时气不过,真想下车揍人!”

没有一个中国人承认自己不讲道理,个个都肯定自己最讲道理。

问题是大家都不承认别人的道理,只承认自己的道理。

“道理只有一条,歪理却有一千条”,这是大家共同认定的道理。

但是“一条道理比较不容易找”,不见得你说的就是那一条道理。

“千条歪理比较容易撞”,随便撞一下,便出现一条歪理,可见你和我一样,都是胡乱撞出一条理来。

2

理不易明

中国人通常不会有话直说

实际上,中国人“各有道理”,并不是有意的。

而是各人怀着不同的立场和心理,以致只看到自己的道理,否认别人的道理。

比如,竞选成功的,一定觉得自己的努力获得大众的肯定。

而那些失败的,就会抱怨这是不公正的结果,并且理直气壮地宣称“再来一次,如果真的公正,我就认输”。

赢,是我自己的功夫;输,是别人害死我的。这也是一种道理。

道理似乎是圆的,从这一个角度看,一大堆道理。从另一个角度看,又是一大堆道理。

人只有一张嘴巴,同一个时间只能说一部分道理,存心反对的人,便可以用另外一

部分道理来反击。

应该做而未做的事,我们可以说他:

“没有担当,一天到晚研究,要研究到什么时候?”

应该做而做的事,我们可以笑他:

“像这种简单易行的事,老早就该做了,不知道为什么拖到现在?如果没有慢五年,至少也慢了三年。”

做了而做得不好的事,我们可以批评他:

“为什么事先不多开几次听证会,不多请教一些专家,不多听取公众的意见,弄成这种结局,到底谁应该负起责任?”

做了而做得较好的事,我们同样可以指责他:

“作秀的成分大于做事!”

所以,“理不易明”才是中国人的大智慧。

道理多半是相对的,从这边说,可以说出一大堆道理。从那边说,同样可以说出一大套道理。

也因此,中国人经常不会有话直说,因为不知道对方会采取什么态度来回应。

比如你一坐上计程车,直截了当地告诉司机:“不要开太快。”

司机可能很不耐烦:“你怎么知道我会不会开得太快?告诉你,我生平最讨厌开快车,也最讨厌话说得太快的人。”

请问他这么说,有什么不对?

司机答话先含含糊糊,再单刀直入,可见中国人书读得多少,并不代表懂不懂得人性。

一般中国人,大多能够照道理去做,却未必说得出道理,因为他虽然不一定具有丰富的知识,实际上大多拥有中国人固有的智慧。

道理是相对的,大家都认为相当合理。

说话含含糊糊,目的在寻觅对方究竟站在道理的哪一端,以便决定自己的对策。

我们可以赞成他这一句话,也可以反对他这一句话,因为五千年漫长的历史,在正反两方面都提供给我们很多证据,随时可以取用,方便之至。

3

究竟谁有理?

说话的人比较重要

那么,话说回来,公说公有理,婆也说婆有理。

究竟谁有理?答案有好几个。

奇怪的是,这些可能的答案,最后都和“人”有关。

所以,中国人每听到一件事或者一个意见,通常会先问:这句话是谁说的?

“谁说的”决定对或错、是或非、可以或不可以,同时也决定接受与否、要赞成或反对。

问卷调查在中国行不通,也是这个原因。

如果问卷必须填写姓名,不是被人揉成一团,摔到纸篓去,就是小心翼翼,挑选对答者有利的答案。

如果无须具名,一看编有号码,中国人会立刻提高警觉,认为是查对答卷人的密码,而有所戒慎。

完全没有记号的,放心作答,但是答卷人又可能有意让某些人难堪,而故意不按原意填写答案。

关键仍在于问题文字的不明确,以及弄不清楚这当中的话究竟是谁说的。

因而,中国人比较适合讨论,特别是面对面,连声音带表情都很清楚,又可以肯定话是“谁说的”,帮助自己拿定主意。

比如哥哥希望弟弟下午不要出门,在家帮忙做家事。

若是用商量的口吻说:“你下午有没有事情?能不能留在家里帮忙?”

弟弟通常会机警地回答:“还没有决定,因为我的同学可能会来找我。”

哥哥如果懂得假传圣旨,说:“爸爸说你最近玩得差不多了,希望你下午留下来帮帮妈妈的忙。”

这样的效果可能会好些。原因就是爸爸说的话,做儿子的当然要听。

想想看,你是不是也是这样?

每当听见一句话的时候,首先问“是谁说的”,然后以这个说话的人,来判断这一句话到底对或不对,以及你该如何应对。

表面看起来很落伍,并不科学,对不对?

但是,在中国社会,如果不问清这一句话到底是谁说的,请问依据什么标准,可以断定它对或不对呢?

当然,依据“是谁说的”来决定是非,也不是知识分子所应有的态度。

我们不妨体认真理往往不在两者之一,却在两者之中的中庸之道,好好学习孔子无可无不可的原则,从问题的各方面来反问到底。

只要不执着于我的道理都是正确的,也虚心地听听别人的道理,然后衡情论理,比较容易找到合理的平衡点,做出正确的反应。

现在,我们越来越不敢讲中国人的道理,更越来越讲不清楚中国人的道理。

长此以往,复兴中华文化,恐怕只有依赖保存古董,保留一些民间技艺,而对中华文化的实质,并没有太大的助益。

凡事,我们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明白表象背后的深层次道理,才能真正学会中国人独特的高明智慧,并继承发扬。

本文内容:曾教授著述汇编

《人性的弱点》:得理不饶人,其实是一种低情商的表现

文章作者:琢磨君

卡耐基有句经典的名言:一个人的成功,15%来自于他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影响,85%靠他与别人相处的方式方法。

由此可见,高情商对于做人做事、为人处世,乃至于事业和家庭的成功,都是起着至关重要的的作用。

难怪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教授丹尼尔·戈尔曼通过研究,得出一个结论:一个人的成功,只有20%归诸智商,80%则取决于情商。

其实,我们通俗理解情商的含义就是要:做事之前先做人,把人做好了,一切都水到渠成。

如果正确地做人做事,高情商地表达呢?

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中举例一个例子,告诉大家:得理不饶人,其实是一种低情商。真正高情商的人,不会“得理不饶人”,而是“得理要饶人”。下面我们来一起看看这个例子!

有位大学生把小轿车停到了不该停的位置,还因此挡住了别人的通道。老师气冲冲地冲进教室,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毫不客气地质问道:“哪位同学这么不长眼,乱停车,挡着了通道?”

有位同学面带愧疚,缓慢地站了起来,说道:“不好意思,老师,那车是我的!”

老师得理不饶人,更加严厉地斥责说:“你给我马上把车子移开,否则我叫人把你的车拖走!”

学生本来就理亏,又被老师狠狠批评了一顿,于是灰溜溜地跑去挪车了。

学生乱停车,犯了错误,这是事实,而且他也肯定接受批评,改正错误的态度很端正。但是老师那种强势的处世态度,那种得理不饶人,引发了其他同学的极度不满,甚至还有别的学生经常故意捣蛋,与老师作对,让老师的日子很不好过。

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厉害人物”,他们一旦“得理”,感觉自己占据了优势或者主动权,感觉他人会“理亏”,就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把他人往死里整,丝毫不给对方留面子。

这种人看起来很精明,其实是情商很低,很容易与人积怨、结仇。任何人都不喜欢被人批评指责,即便是你所说的话是对的,但因为表达的语气和方式让人不舒服,他人也不会接受,甚至还会与你结仇。

有些事情,刚开始是我们占据“道理”,别人不占理;但如果我们“得理不饶人”,马上就情况转变了:变成了我们不通情达理,我们不够宽容大度。

所以说,真正高情商的人,不应该是“得理不饶人”,而是要“得理要饶人”。

也就是,即便是他人做错了事情,我们也要以一种商量或者建议的委婉语气与人交流,这样即是给对方台阶下,也可以使得我们少招致他人怨恨。

继续拿上面老师与学生的例子来举例,如果这位老师脾气不要那么大,换一种不同的方式来处理事情,结果则会截然不同:

老师发现有人乱停车后,然后不带情绪地问同学们:“请问一下,谁的车挡住了通道?”找到是谁乱停车后,老师再建议这位同学将车移开,以方便他人进出。

如此这般,乱停车的这个同学更乐意接受老师的建议,而这位老师以不至于引起其他同学的公愤。可见,说服他人也是需要方式和技巧的,而高情商的表达,而不是愤怒的表达,显得尤为关键!

老子《道德经》第二章写道: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其实,这就是一个人高情商为人处世的最好解释: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拒绝他们,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我们再来看看“得理又饶人”的高情商案例!

话说,有一天,楚庄王与一群大臣开庆功宴,高兴之余,还专门请自己的宠姬嫔妃都出来跳舞助兴。这场酒宴持续到了晚上,天都黑了,楚庄王便命人点上蜡烛,继续庆祝,还特别叫来了自己最宠爱的两位妃子轮流向文臣武将们敬酒。

忽然一阵疾风吹过来,筵席上的蜡烛都熄灭了。这时,一位臣子趁着酒醉,斗胆拉住一位妃子的手,想要非礼。拉扯中,这位妃子撕断了衣袖,这才得以挣脱,并且扯下那人帽子上的缨带。

这位妃子马上楚庄王报告,请求楚王点亮蜡烛后查看所有人的帽缨,以便找出刚才非礼自己的臣子。

按照常理来说,妃子被臣子调戏了,皇帝应该龙颜大怒,非要重重惩罚那个胆大包天的臣子不可。

但是楚庄王情商很高,他没有马上“得理不饶人”,而是让大家都把帽缨取下,然后点上蜡烛。这一以来,到底是谁对妃子大不敬,也就是无从知晓了。

事后,妃子质问楚王为什么不替自己出头。楚王回答道:这次是君臣一起开的庆功宴,目的是狂欢尽兴,融洽君臣关系。酒后失态是人之常情,若是非要究某一个人的责任,当众责罚他,岂不大煞风景?

就是因为楚庄王这一次“得理又饶人”的高情商行为,为他日后成为春秋霸王奠定了基础。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楚王宽恕了那位酒后失态的臣子,这位臣子一直心怀感恩,每次打仗的时候,都带头冲锋陷阵,奋勇杀敌,继而多次击退敌人,带领楚军打了打败晋军。正是因为打败了晋军,楚国才得以强盛,楚庄王才得以称霸。

可见,高情商的为人处世,不仅会让我们少一个敌人,还可能给我们增加一个贵人或者恩人。因为人都是将心比心,你怎么对他人,他人就怎么对待你。就如孟子所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做人,千万不要“得理不饶人”,而是要懂得“得饶人处且饶人”,因为我们给他人行方便的时候,其实也是在给自己日后留后路。

就如古语所说:

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

做人,心怀仁慈,懂得换位思考,这就是高情商!所以,大家千万不要再“得理不饶人”了,因为这其实一种低情商。朋友们,您眼中的高情商是什么模样呢?

欢迎在下方留言互动,发表您的高见。精彩的评论,我会顶置哟。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 联系删除。

俗语:“得饶人处且饶人”,下半句更经典,大多人不知道!

来源:哲学阅读(ID:zxyd22)

俗语“得饶人处且饶人”,如果单从字面意思上去解释,意思是说:在自己占理的时候千万不要咄咄逼人。

在处理事情的时候最好以宽容的心态,设身处地地站在别人的角度上去考虑,宽恕别人的错误。

其实这话还有后半句,同样耐人寻味。

01

得饶人处且饶人

俗话说“得饶人处且饶人”,这句话实际上出自打油诗《唾玉集》:“烂柯真诀妙通神,一局曾经几度春。自出洞来无敌手,得饶人处且饶人”。

想必很多人都听说过“得饶人处且饶人”这句话,这句话听起来是很通俗简单,但是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可以真正做到对他人宽容宽厚。人与人之间就像很多错综复杂的线条,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们互相之间就会有交集,因此我们要尽可能的给他人留下个好印象。

事实上,对他人宽容大度其实就是对自己宽厚大度,是对自己有益的事儿,假如一个人在平时生活中总是斤斤计较、咄咄逼人或者很喜欢记仇,试问有谁愿意和这样的人打交道?自然而然这种人的人际圈子就会十分狭小,同时这种人也会活得很辛苦。

当别人犯了错误的时候,我们选择原谅,既给了他人改过自新的机会,又让我们自己心胸更宽广,展现出自己更善良的一面。避免为人处事计较太多,最后变成一个愤世嫉俗的人,所以要做到“得饶人处且饶人”。

古人曾经说过:冤冤相报何时了,对于一个本性善良的人而言,做错的事情如果不给予改过自新的机会,最后会自暴自弃甚至会误入歧途。所以遇到不顺心的事情,要通过辩证的眼光来看待问题,世间万物有因必有果,放过别人也是放过自己。

“得饶人处且饶人”这句话虽然蕴含着很深的道理,但是任何事情也不是绝对的。要看“饶”过的人是什么样的人品,如果是唯利是图的小人,不值得去关心和选择原谅。“以德报怨”只会助长他人的恶习,对社会对他人也是一种伤害。

02

得放手时须放手

“得饶人处且饶人”这句话我们经常会听到,其实这句话还有下半句,就是“得放手时须放手”,这半句话也是整句话的精华所在。

生活中我们总会面对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选择,有时候面对有些选择是真的很难做出抉择,因为我们选择了一个就得放弃另一个或者更多的东西。但人生就是这样,永远是在不断地选择。

可是我们不能只把目光放在自己失去了什么,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虽然在选择的时候我们失去放弃了很多东西,但那也是为了收获更多更好的东西,是为了自己以后可以走得更久更远。

凡事都需要付出代价,有得就会有失,正如古人所言:动辄得咎,所以说该放手舍弃的时候还是要放手的。正因为这句俗语蕴含着发人深省的警世道理,所以千百年来人们口口相传,直到现在仍在传播。

老祖宗的话的确耐人寻味,作为指导年轻人为人处世的至理名言,这句话不仅在现代具有重要意义,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仍旧能给人醍醐灌顶的感悟。

不过大家也都知道,很多事都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有些人明白很多道理,但做起来难啊!

各位看官,您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