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命理

巫术咒语大全 慎用使人丧命 巫术咒语大全300条

巫术咒语大全 慎用使人丧命 巫术咒语大全300条

本文目录一览:

魔法速成——古代咒语学习指南

咒语,施术者用来驱除邪祟、消灾免难、呼风唤雨的神奇语言。是不是很厉害?有兴趣的可以跟着小编一起来学习一两句!

中国古代的巫术咒语大致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先秦到西汉时期的咒语比较简单和质朴,而从东汉开始,巫师的咒语趋于繁复、华丽和规整。

“从天坠者,从地出者,从四方来者,皆离吾网!”这是传说商汤时期有人在野外捕猎时使用的咒语。《山海经 大荒北经》中记载驱逐旱神女魃时,需要高声喊:“神北行”。《礼记》有记年终蜡祭上要念的咒语:“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虽然先秦时期留下有关咒语的记载不多,但是从已知的几条咒术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咒语简洁明了,可以说是直接向对象发号施令了。除此之外,西周以来的施术者常常还会在发号施令之前先呼“皋”,大概与我们现在招呼他人时使用的“哎——”“喂——”之类的相似,意在引起被呼唤者的注意。这样看来,用现在的大白话来翻译先秦时期的咒语差不多就是:“喂——,你往北走!”表达够直接!

东汉时期是巫术咒语趋于完善的时期。在这之后一套完整的咒语主要由语、惩戒语和催促语三方面内容所构成。前两个部分可以说是一切咒语的基本构成要素了,但是汉代以前的咒语大多只有其中的一项,而最后一项催促语则是东汉以来巫术咒语所特有的惯用结束语。

语有很多形式。其中最常见的是向施加对象宣布法术高超的神灵的降临或是巫师自己已经具备了神灵所赋予的超能力。《五十二病方》中有载:“浸火畜浸火畜虫,黄神在灶中。 去,黄神兴”、“帝有五兵,尔亡”,这类咒语就是用黄神、上帝来威吓恶虫。道教的语也是以招神为主,但是召唤的神灵更多,咒语的气势更大。汉代以后的语常常会提及五方神灵或四方神威。如以下两则咒语:“东方青帝甲乙君,南方赤帝丙丁君,西方白帝庚辛君,北方黑帝壬癸君,中央黄帝戊己君,千乘万骑护吾神”;“吾头戴朱雀,足履玄武,左挟青龙,右挟白虎”。反正就是只要神威大,小鬼都害怕!

列举恶鬼恶虫的名字,对其亲属关系进行揭示和攻击则是语的另一种形式。此类咒语在魏晋隋唐间尤为常见。《千金翼方》中一则禁咒注鬼的咒语:“注父张,注母杨,注兄靖,注弟强,注姊姖,注妹姜,知汝姓字,得汝宫商,何不远去,住何所望?......”,显然有一种“你尽在我的掌握之中”的感觉。

所谓的“惩戒语”是指咒语中表示如何惩罚鬼怪的内容。例如:“汝不疾去,咸盐苦醋唾杀女”、“编若十指,投若于水”、“凡使十二神追恶凶,赫女躯,拉女干,节解女肉,抽女肺肠,女不急去,后者为粮”等等,都是些威逼恐吓,吓破鬼胆的说辞。恶鬼怕不怕不好说,但是生人听着倒是怪渗人的。惩戒语一般跟在语之后,但也有两者混在一起的咒语。

东汉以后绝大多数咒语后面都缀有催促语“急急如律令”这句话,成为了咒语的程式化特征。这句话在道教的咒语中很普遍,但其实不仅仅是道教,东汉以后民间的很多巫师的咒语之后都会用上这样类似的结束语。“如律令”和“急急如律令”本来是汉代政府文告中常用的术语。意思是说像执行律令一样执行规定或按有关律令从速办理。也许是官府文告对汉代巫师有了灵感启发,所以在他们对鬼怪发布命令的时候便把这句话加了进去,以彰显自己不可抗拒的力量。

咒语的发展除了在内容形式上的规整,在语言形式的表达上也开始追求规整。三言、四言、五言、七言句式逐渐增多,句子匀称,韵脚整齐。比如一则呼唤风沙和黑暗的《五黑咒》:“天濛濛,地濛濛,人濛濛,鬼濛濛;天黑黑,地黑黑,人黑黑,鬼黑黑;天断头,地断头,人断头,鬼断头......”是不是读起来朗朗上口?但是这样句式整齐,内容规整的咒语,读起来却感觉失去了原本的质朴,不但没有了咒语该有的震慑力,反而增添了一种华而不实的感觉。

中国古代流行过各种各样的咒语,站在科学的角度上来看,这些咒语不过都是些糊弄人的把戏,但是咱也不能说完全没有用。语言毕竟也是可以产生力量的,即便是对鬼神无用,对自我的暗示作用总还是有一些的。

话说特异功能之二四:气与气论之六,巫术外气功与咒禁

一 、“气功”概念略考

唐宋及其以前,人们往往把食气或者服气活动称为一种“功”。

唐代韩屿《赠进士李守微》诗中有“炼成正气功应大,养得元神道不差”句,讲的就是服气事。道教的《云笈七籖》卷五十六有:“节气功成,即学咽气”;在儒家,则《朱子语类》卷五十二讲到孟子的浩然之气,说“此是言养气功夫”。诗人陆游的《剑南诗稿·自笑》诗,则有“住山缘熟尘机息,养气功深槁面丹”,也都是把养气作为一种功来看待。不过在他们那里,还都没有把“气功”作为一个专门名词来使用。

据有关考据,“气功”这个概念最早见于《云笈七籖》。其卷59《延陵君修养大略》有桑榆子注道:“只谓气功已晚,自我之事不及”。卷60《中山玉柜服气经》:“气功妙篇,气术之道数略同”。不过这里也仅仅是把“气”、“功”二字连用,说的也是养气或者炼气之功,很难说是一个专门术语。清末有些武术著作中,有以“气功阐微”、“气功补辑”为名的篇章。考察他们的本义,似乎也没有把气功作为独立术语的意思,而且是指武术功夫,和今天所说的气功也不是一回事。

据张洪林教授的考察,“气功”作为专用的术语和独立的概念,最初是由刘贵珍提出来的。刘贵珍把古代调整呼吸的方法运用于医疗实践,并且把它命名为“气功”。1956年在北戴河建立“气功疗养院”,1957年刘贵珍出版《气功疗法实践》,是气功作为辅助医疗手段问世的开始。于是此后又有“郭林气功”等等,气功的概念逐渐流行开来。

这种被称为气功的运动形式,基本要求是通过调整呼吸、主要是深呼吸,达到调整心情、使精神安静的效果,从而不仅使身体得到锻炼,也使精神得到疗养。这种锻炼形式,若运用得当,对于某些慢性的或者心因性的疾病,会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对于正常人,也有某种强身健体的效果,所以受到我们国家门的认可。

追溯当代气功的源头,可以追到古代的服气、调息术。但不是服气、调息术的简单模仿和继承。气功不仅排除了服气术追求长生不死的荒唐目的,而且也排除了作为宗教实践辅助手段的意义。这是研究气功源头所应特别注意的。

至于现代伪气功的所谓功法,则和这种气功又不可同日而语。其最主要之点,就是气功以自身锻炼为目的,而伪气功却要施放外气,作用于他人。而这样的外气施放,其源头,就是魏晋时代出现的咒禁或者称为气禁的巫术。

二、外气的源头:魏晋时代的气禁术

秦汉时代食气术所食是“外气”,指的是体外的空气。气禁术所施放的“外气”,则是人体向外发出的气,和今天的伪气功大师所施放的外气性质完全一样,所以我们把气禁术作为伪气功的开端。

魏晋气禁术记载于葛洪的《抱朴子内篇·至理篇》。该篇说道,“善行气者,内以养身,外以却恶”。也就是说,实行这种巫术的前提,是行气,也就是服气或者胎息。这也是今天伪气功在发功之前的前期准备。“却恶”的具体表现是:

“入大疫之中,与病人同床而己不染”;

“气可以禁鬼神”,使他们听人指挥。

“又能禁虎豹及蛇蜂,皆悉令伏不能起。”

“以气禁金疮,血即登止。又能续骨连筋。”

“以气禁白刃,则可蹈之不伤,刺之不入”。义和团的刀枪不入,这当是最早的根据。

“以气禁水,水为之逆流一二丈。”

“又于茅屋上燃火,煮食食之,而茅屋不焦。”

“又以大钉钉柱,入七八寸,以气吹之,钉即涌射而出。”

“又以气禁沸汤,以百许钱投中,令一人手探摝取钱,而手不灼爛。”

“又能禁一里中炊者尽不得蒸熟。”

(山贼中善禁者)“每当交战,官军刀剑皆不得拔,弓弩射矢皆还向”。

伪气功的种种表现,几乎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它们的先驱。不同的仅仅在于,伪气功大师们由于处在现代条件之下,他们吹牛、行骗的本领更大罢了。

这些都是“以气禁之”的效果,所以我们称为“气禁”。然而,在葛洪的词典中,这乃是“禁咒”术。咒,就是古代的巫术;禁,则是新加的、与气有关的内容。他在这些内容前面写道:“吴越有禁咒之法,甚有明验。”然后就是“以气禁之”云云。至于所谓“明验”,不过是一种宗教宣传罢了。

三、咒禁术在医学

古代各个民族都有用巫术医病的历史,中国也是如此。中国古代医病的巫术叫做“祝由”,也就是后代的咒术。但是从《黄帝内经》开始,中国古代医学就排斥祝由术。所持的理由是,古人恬淡,可用祝由;今人忧患,只能用针石医药。不论这个理由是否成立,坚持用医药治病而排斥咒术,则是医学发达的标志。

但是在魏晋时代,以气禁金疮、禁鬼神的手段发展起来,并且逐渐得到国家的承认。隋唐时代,咒禁术正式被列为国家医疗诸科之一。也就是说,早已被抛弃的医病巫术,在新的条件下又得到了医学的承认。其原因,就和所谓的“外气”有关。

在当时的医学看来,人的灵魂,也是一种气:魂气。一种常见的说法是,人死后,骨肉化为土,而魂气要归于天。气在人体内不断地出入往来,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既然气不断的出入往来。灵魂作为一种气,自然可以出入往来。不过人在清醒的时候,灵魂一般是不外出的,但在人睡着以后,灵魂就往往会自由行动。作梦,就是灵魂外出的证明。而恶梦,则是外出的灵魂遭遇了邪鬼的结果。由此推广到人的精神疾病,比如喜怒无常,胡言乱语等等,也被认为是鬼神作祟,即鬼神控制了人的灵魂。

人的灵魂是一种气,鬼神也被认为是一种气。这在中国古代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观念,不像教世界,认为鬼神是一种纯粹的灵,和物质无关。在中国古人看来,灵,是不能离开气而单独存在的。

鬼神既然是一种气,自然可以用与气有关的方式来对付。这就是气禁术的理论根据。气禁术在医学,则叫做“咒禁”。咒术古代就有,祝由就是咒。“禁”,却是气论在经过一系列发展之后的产物。咒禁,就是上古巫术在新条件下的发展。其方法不仅是要咒,要祝,而且要用气禁。所谓气禁,就是所谓的“善行气者”把自己所行的气施放到体外,成为外气,以治疗疾病。

据一部著名的医学典籍《诸病源候论》和著名医生孙思邈的《千金方》,则咒禁所治的疾病还包括疟疾、疮肿、喉痺、金疮等等,甚至还禁鼠、防盗贼。

也就是说,今天那些伪气功大师们所谓发功治病,并不是什么新鲜事,而是古代早就有过的巫术。

不能说这种巫术全无效果。据《诸病源候论》,咒禁治疗狂躁型精神病的方法之一是:取一桶河水,盖上白布,医生面对病人坐下,膝盖上横放一把大刀,静静地凝视病人。这样的办法,未尝不有一些使病人安静的效果。然而这样的效果实在是非常局部和微小的。对于多数病情,则不是加重病情,就是延误治疗。所以宋元时代,医学又开始排斥咒禁巫术。在今天医学发达的时代,谁还要拣起古代的巫术,把它说成是最新的科学,就只能是开历史倒车,欺骗那不明真象的一般群众。

读史使人聪明,因为历史是面镜子,它可以使我们从中照出许多行为的原型和真象。(李申,2004年,某书约稿。)

作者简介

李申,1946年4月出生,河南孟津县人。1969年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原子物理系;1986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世界宗教研究系,获哲学博士学位;2000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儒教研究室主任。2002年转任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现担任中国无神论学会副理事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学术委员。 是儒教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

古代最常见的邪术“蛊毒”和“降头”,看不见摸不着却并不神秘

邪术在历史中有着多重的身份与称呼,比如老道的妖术,巫师的巫术。而且在世界各地都有这种东西的流传,那么如此神秘的方术是怎么被挂上邪术的名字呢?这就要同它的起源说起,最初的术,由宗教的方术或者巫医的演变而来。分两种构造,一种可以认为是谋取经济上的利益,比如用一些邪术害人从而达到自身目的。另外一种以治病,保护,或者求雨等等的表现而出,总体是为了谋求更好的生活而施术。

但不论是正术邪术,都有着一定的危险,这是公认的一个理论,东西方的史书中都有许多的典籍记载了术的存在,究竟是黑魔法,还是真的很灵验并不能确定。于是到了现代,邪术也被认定是封建迷信,子虚乌有的怪力乱神。

《晏子春秋》中讲,积财不能赡其乐,繁饰邪术以营世君,盛为声乐以淫愚其民。葛洪的《抱朴子·汉过》也有一句,左道邪术,假托鬼怪者,谓之通灵神人。可见邪术在某一方面与神灵挂钩,如今也有那乩童乱舞的,具体是哪路神明上身,却有待考证。

葛洪(公元284~364年)为东晋道教学者_图

那么我们现在能够接触到一点邪术的话,字面意义上并不多,但涵盖量着实不少。常见的有东南亚的降头术,云南贵州一代的蛊术。

降头是源自于宗教的法术,但出处不详,比较公认的说法是起源于中国的茅山道术,但又是个脱离正道而用于害人的邪术。降头术最出名的就是可以让一个人离奇的死亡,比如中了降头而死之人,通常都是健康的,而在之前也并没有什么疾病的特征。有意思的是,降头师下降需要被下降者的一些东西为引,然后配以符咒或者药水才能够起作用。这里会用到我们俗知的五毒,普通的五毒出现到的地方很多,大部分以蝎子,蛇,壁虎,蜈蚣,蟾蜍的构造体现。武侠中也有这种关于五毒的延伸,像什么五毒掌,千蛛万毒手之类的。

五毒之一的壁虎其实是没有毒的,但与民间风俗联系到了一起之后,这个小东西就成了邪术施法的一个道具。中了降头之后,想要解除多半会使用以毒攻毒的方法,但降头种类繁多,五毒降只是其中一个部分而已。若按地区分配的话,每个地区又都有着自己的一套降头术标准。早年台湾说降头有三种,分别是灵降,蛊降,混合降;到了香港又变成,声降,药降,符降等等。马来西亚那边也有药降,但多出了一种飞降。

茅山道术_图

降头这么多的种类又是以什么样的规律运行呢?其实稍微对周易和道家的角度出发,做些研究的话,降头术的施法并不复杂。其运行原理核心无非三点,第一是药理的运用,第二是精神的可控,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将二者结合联系。这种联系就是对于被下降者的精确把握,万事万物都处在一个宏观的联系之中,降头术的神秘就在这里。

能够与降头齐名的邪术不多,蛊毒却有这个能力,对于毒蛊致病的法术,古人深信不疑,留下很多避蛊、治蛊的方法,也有中蛊的辨认方法。在古籍《千金方》,《本草纲目》中都有对于中蛊症状的细致分析和治疗的医方。宋仁宗在庆历八年还专门颁行过专门治疗蛊毒的《庆历善治方》一书。

宋仁宗,赵祯(1010年5月12日—1063年4月30日)_图

相对于降头术,蛊毒显然是真正存在一种邪术,并且年代久远,历史上的封建朝代也都一直干着严厉惩诫放蛊害人的正义。比如《汉律》之中就有,敢蛊人及教令者弃市的条文。后来隋唐,宋代,明清都将使用蛊毒列为十恶不赦的大罪,往往用此邪术的通常会落个处以极刑的下场。再往前一点的话,《周礼·秋官·庶氏》之中便有专门对付蛊术的人,到了《周易》还专门有一卦称为蛊挂,可见这门术之深,也许早在华夏文明之初,就已经诞生了。

现在说蛊术,字面的含义较为简单,就是腹中虫的意思。但蛊在苗族地区又叫草鬼,中了蛊的妇女又被称为草鬼婆。历史上著名的蛊乱事件很多,最早的有长安汉宫发生的巫蛊事件,后来的隋朝,宋朝,直至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大清也都有这种事件的记载。古代社会养蛊之事早来有之,但不乏凭空捏造,虚假传说之类。

道家敕语急急如律令_图

时至如今,除了以上两大类的害人邪术外,其他种类的邪术也不少,比如经常出现在灵异志怪小说中的五鬼运财术,借福增寿等等。这些邪术我们看不到,摸不着,也并不了解其中的手段,所以并不可怖。还有一些东西,听来都带着一丝恐惧,比如养小鬼!

小鬼在术者眼里不叫小鬼,叫做养古曼童,古曼童又可分为龙婆古曼童及阿赞古曼童。在东南亚古曼童是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圣物,也称金童子或者佛童子,用不同的材料制作成为孩童的样子,经过高僧或法师加持,使堕胎或意外死去的孩子的灵魂入住。正面意义上,古曼童被信善人士供养,以保家宅。供养者也会因为供养古曼而为自己和子孙后代积福,古曼童以香火为主食。

养鬼并不是只有这么一种,《唐律疏议》中有一条规定,蓄造猫鬼及教导猫鬼之法者,皆绞;家人或知而不报者,皆流三千里。猫鬼是养鬼中比较出名的一个项目,在隋朝宫廷里就有这个典故的记载。历史上对猫鬼害人记载最真实的是发生在隋开皇年间的独孤陀事件,这个事件可是记载于正史《隋书》和《资治通鉴》的,有一定的可信度。

《唐律疏议》_图

有道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邪术为什么最终被归结于害人害己这个层面上呢?或许可以用一个故事来证明。唐朝刘餗的《 隋唐嘉话》里有这样一段,贞观中, 西域献胡僧,咒术能死生人。太宗令与飞骑中捡壮勇者试之,如言而死,如言而苏。帝以告太常卿 傅奕,奕曰,此邪法也。臣闻邪不犯正,若使咒臣,必不得行。帝召僧咒奕,奕对之,初无所觉。须臾,胡僧忽然自倒,若为所击者,便不复苏。故事很简单,就是胡僧的邪术高超,能够使得军中勇士死亡,复活。但在傅奕面前不行,因为这个傅奕以前是道士,会道家法术,那个胡僧的邪术功力不如傅奕,于是妖力反噬,自己一命呜呼了。

回归正题,邪术的目的无非就是害人,可能在未解开这个谜题之时,会觉得它如此的神秘与可怕,但了解后发现,这终究是人性的贪婪与缺失,最可怕的东西或许不是神鬼,而是人心!邪术只不过是这里的一个道具,有着无数的神秘外衣与灵异桥段。

文:彭程

参考文献:《周易》《晏子春秋》

文字由历史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驱邪避害的咒语传承:古代对抗邪恶的智慧之道

驱邪避害的咒语传承:古代对抗邪恶的智慧之道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许多古老的智慧和知识以各种形式流传下来。这其中就包括了许多看似神秘且具有特殊力量的咒语。这些咒语被认为能够帮助人们抵抗邪恶的力量,保护自己和他人免受伤害。

关于驱邪避害的咒语,它们的存在并非只是一种传说或迷信。在世界各地的不同文化背景中,都有类似的仪式和咒语被用来对抗各种恶灵、疾病甚至自然灾害。这不仅证明了人们对强大超自然力量的敬畏和恐惧,也体现了他们对保护自身安全的渴望与执着。

许多人可能会疑惑,这些咒语是如何产生的呢?其实,最初的驱邪避害咒语可能源于早期社会的各种巫术实践和信仰。那时的人们相信,通过特定的声音、词语和动作可以影响到自然界中的元素,从而达到某种神奇的效果。比如,在某些原始部落里,他们会用火、水等天然物质来创作一些简单的咒语,以此祈求丰收或者祛除病痛。

随着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这些传统的咒语逐渐演变成为更为复杂的系统,并融入到了各种宗教、哲学和其他文化艺术之中。比如说,古希腊罗马神话中有许多涉及魔法和诅咒的故事,其中的一些主题至今仍能在现代流行文化的诸多作品中找到影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教也有着丰富的符咒学说,以及一系列针对不同问题和场合而制定的独特咒语。

尽管咒语本身的内容千变万化,但其主要的目的始终都是为了防止灾祸、减轻痛苦或者增强个人的自信和能力。因此,在现代社会中,虽然大多数人不再相信真正的魔力存在,但他们依然可以通过学习和理解这些古老的文化遗产,从中获取宝贵的启示和指引。

首先,咒语可以帮助我们培养积极的心态。因为当我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内心深处总会有种想要逃避或者放弃的想法。然而,念诵适当的咒语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这种消极的情绪状态,使我们的精神更加集中,心态更加强大。

其次,有些咒语还可以提升我们的生活技能。例如,那些有助于提高记忆力、注意力、决策能力和创造力的咒语,对于工作和学业来说都是非常有帮助的。此外,还有一些有关人际交往和沟通技巧的咒语,可以使我们在社交场合表现得更加从容和自信。

最后,有些咒语也可以作为一种自我调节和放松的方式。当我们在压力过大或者情绪紧张的时候,不妨尝试闭目养神,然后缓缓地重复某个安抚心灵的咒语。这样不仅可以舒缓紧绷的精神状态,还能有效地缓解疲劳和焦虑。

总的来说,驱动咒语传承发展的原因既有历史上的传统,又有着现实中的需求。在当今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下,了解和掌握这些驱邪避害的咒语无疑能为我们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好处。所以,让我们一起珍视这份宝贵的知识财富,将它一代代传下去吧!

魔法速成——古代咒语学习指南

咒语,施术者用来驱除邪祟、消灾免难、呼风唤雨的神奇语言。是不是很厉害?有兴趣的可以跟着小编一起来学习一两句!

中国古代的巫术咒语大致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先秦到西汉时期的咒语比较简单和质朴,而从东汉开始,巫师的咒语趋于繁复、华丽和规整。

“从天坠者,从地出者,从四方来者,皆离吾网!”这是传说商汤时期有人在野外捕猎时使用的咒语。《山海经 大荒北经》中记载驱逐旱神女魃时,需要高声喊:“神北行”。《礼记》有记年终蜡祭上要念的咒语:“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虽然先秦时期留下有关咒语的记载不多,但是从已知的几条咒术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咒语简洁明了,可以说是直接向对象发号施令了。除此之外,西周以来的施术者常常还会在发号施令之前先呼“皋”,大概与我们现在招呼他人时使用的“哎——”“喂——”之类的相似,意在引起被呼唤者的注意。这样看来,用现在的大白话来翻译先秦时期的咒语差不多就是:“喂——,你往北走!”表达够直接!

东汉时期是巫术咒语趋于完善的时期。在这之后一套完整的咒语主要由语、惩戒语和催促语三方面内容所构成。前两个部分可以说是一切咒语的基本构成要素了,但是汉代以前的咒语大多只有其中的一项,而最后一项催促语则是东汉以来巫术咒语所特有的惯用结束语。

语有很多形式。其中最常见的是向施加对象宣布法术高超的神灵的降临或是巫师自己已经具备了神灵所赋予的超能力。《五十二病方》中有载:“浸火畜浸火畜虫,黄神在灶中。 去,黄神兴”、“帝有五兵,尔亡”,这类咒语就是用黄神、上帝来威吓恶虫。道教的语也是以招神为主,但是召唤的神灵更多,咒语的气势更大。汉代以后的语常常会提及五方神灵或四方神威。如以下两则咒语:“东方青帝甲乙君,南方赤帝丙丁君,西方白帝庚辛君,北方黑帝壬癸君,中央黄帝戊己君,千乘万骑护吾神”;“吾头戴朱雀,足履玄武,左挟青龙,右挟白虎”。反正就是只要神威大,小鬼都害怕!

列举恶鬼恶虫的名字,对其亲属关系进行揭示和攻击则是语的另一种形式。此类咒语在魏晋隋唐间尤为常见。《千金翼方》中一则禁咒注鬼的咒语:“注父张,注母杨,注兄靖,注弟强,注姊姖,注妹姜,知汝姓字,得汝宫商,何不远去,住何所望?......”,显然有一种“你尽在我的掌握之中”的感觉。

所谓的“惩戒语”是指咒语中表示如何惩罚鬼怪的内容。例如:“汝不疾去,咸盐苦醋唾杀女”、“编若十指,投若于水”、“凡使十二神追恶凶,赫女躯,拉女干,节解女肉,抽女肺肠,女不急去,后者为粮”等等,都是些威逼恐吓,吓破鬼胆的说辞。恶鬼怕不怕不好说,但是生人听着倒是怪渗人的。惩戒语一般跟在语之后,但也有两者混在一起的咒语。

东汉以后绝大多数咒语后面都缀有催促语“急急如律令”这句话,成为了咒语的程式化特征。这句话在道教的咒语中很普遍,但其实不仅仅是道教,东汉以后民间的很多巫师的咒语之后都会用上这样类似的结束语。“如律令”和“急急如律令”本来是汉代政府文告中常用的术语。意思是说像执行律令一样执行规定或按有关律令从速办理。也许是官府文告对汉代巫师有了灵感启发,所以在他们对鬼怪发布命令的时候便把这句话加了进去,以彰显自己不可抗拒的力量。

咒语的发展除了在内容形式上的规整,在语言形式的表达上也开始追求规整。三言、四言、五言、七言句式逐渐增多,句子匀称,韵脚整齐。比如一则呼唤风沙和黑暗的《五黑咒》:“天濛濛,地濛濛,人濛濛,鬼濛濛;天黑黑,地黑黑,人黑黑,鬼黑黑;天断头,地断头,人断头,鬼断头......”是不是读起来朗朗上口?但是这样句式整齐,内容规整的咒语,读起来却感觉失去了原本的质朴,不但没有了咒语该有的震慑力,反而增添了一种华而不实的感觉。

中国古代流行过各种各样的咒语,站在科学的角度上来看,这些咒语不过都是些糊弄人的把戏,但是咱也不能说完全没有用。语言毕竟也是可以产生力量的,即便是对鬼神无用,对自我的暗示作用总还是有一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