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运势

讨厌小孩吧 真讨厌小孩子

讨厌小孩吧 真讨厌小孩子

本文目录一览:

特别讨厌自己的孩子是怎么回事?该怎么办?

为什么看到自己的孩子会特别讨厌?可能是病了吗?

为何妈妈会越来越讨厌儿子?无外乎三个原因,看看你占了几个

人们总喜欢说,闺女是爸爸的小棉袄,现实也确实如此,女儿多半与爸爸比较亲,哪怕日常生活中陪伴她们最久的是妈妈。那么按照这个逻辑推演下去,儿子应该与妈妈比较亲才对,一边一个,公平公正。

然而,有心人不难发现,妈妈对于儿子的态度,一般都会越变越冷淡,反过来,儿子也远不会像女儿亲近爸爸那样,去亲近妈妈,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妈妈看儿子,越看越来气,直言:早知道就不生了!

我有一个闺蜜,她结婚就比较早,大学还没毕业就领了结婚证,一毕业就怀孕,安心在家做“富家太太”。

都说母凭子贵,条件好的男方家庭更在乎传承问题,平时我就没少听她念叨,自己一定要生个儿子。当时我还笑话她,这东西天注定,又不是去菜市场买菜,哪能说生儿子就生儿子?不过她后来还真生了个男娃。

都说女人做妈妈之后,性格会发生改变,她一开始生娃,只是不想外去工作,有点完成任务的意思,往严重说,那就是自私。可自从有了孩子之后,一切都变了,她开始学习烧饭、做便当、换尿布等等,甚至连最喜欢的电子书都戒了,说是害怕辐射影响宝宝健康。

闺蜜变得越来越优秀,我打心底为她高兴,毕竟按照她之前那个大小姐脾气,婚姻早晚要出事儿。男人又要在外面赚钱养家,又要回家受委屈,一开始能因为爱情而忍让,可时间久了,肯定受不了。

看着他们全家幸福的样子,我也觉得高兴,可让人没想到的是,没过几年,闺蜜突然有了一些变化。

那天她带孩子来我家玩,小家伙不小心自己摔了一跤,正常情况下,父母碰到这种情况,应该是第一时间上去嘘寒问暖才对。闺蜜不一样,她眉头一皱,并没有上前搀扶,反而吼了一句:不长眼睛啊!

我能感觉到,那并不是什么“严格教育”,闺蜜纯粹就是觉得很烦,她后来还跟我说,早知道这样,当初就不生儿子了,女儿也很好,让我觉得匪夷所思。

妈妈为什么会越来越讨厌儿子?多半是这三个原因

后来我发现,原来“妈妈越来越讨厌儿子”这个问题,并非个例,很多女性都有类似的心理变化,从欢喜到厌恶,有些甚至会演变成心理疾病。

究其原因,大概可以归纳为下面三点:

1、男娃喜欢调皮捣蛋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见过女人歇斯底里,冲着孩子疯狂大叫的模样?这种现象在男娃家庭尤其常见。

相对于女孩,男孩子往往更活泼,而这一特性在教育领域可不是什么好事儿。由于不服从管教,男孩子总会做出一些让妈妈们崩溃的事情来,比如将奶粉倒进马桶,或者将妈妈的化妆品全部打翻。

生活的压力,带娃的负担,家人的唠叨,很多女人的精神状况其实早就到了极限,而孩子不经意的一个错误,也许就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试想,谁能喜欢一个没事就折磨自己的“恶魔”呢?哪怕对方是亲生骨肉。

2、男孩不贴心

严格来说,其实不光女儿喜欢爸爸,儿子一样喜欢,只不过爸爸相对更加喜欢女儿罢了。这是由家庭角色决定,在教育过程中,妈妈往往需要承担更多的工作,而这一过程经常伴随着惩罚,因此,孩子不喜欢妈妈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男孩总是犯错,受罚的次数自然也更多,哪个孩子会喜欢经常惩罚自己的人呢?哪怕对方是亲生母亲。

心里存在抵触情绪,行为上就会反馈出来,男孩很少会有与妈妈交心的,基本都是有事才沟通交流,没事都躲着。

而对于母亲而言,这种状态的孩子,可能还不如家里的宠物贴心,久而久之,自然会产生厌恶情绪。

3、男孩说话不动脑

都说男人说话不动脑子,小男孩也是一样,虽然有童言无忌的说法,不过有些话是真的很伤人。

尤其是到了叛逆期之后,男孩子总会做出一些让父母都无法接受的事情来,相对而言,女孩就要好管非常多,只要防着她们早恋就ok了。

当然,这一特性也与家庭教育有很大关系,父母教得好,未来自己也轻松,反之,要是一直不闻不问,早晚要为自己的疏忽付出代价。

家长要注意调整自己的心理变化

孩子其实是非常敏感的,别说是大喊大叫了,父母某些不经意的小动作,他们其实都能感受到,并且深深记在心里。

我见过很多“不孝子”,别人都指责他们素质有问题,不懂得孝顺,但后来从某些地方了解到,这一切都是早就已经注定了。

除了孝道之外,父母的态度还将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发育,比如经常挨打、遭骂的孩子,长大之后容易自卑;无人管教的孩子,总是无法无天,没有敬畏心;过分纵容的孩子,会很自私等等。

因此,如果真为下一虑,父母一定要注意调整自己的心理,不要做出让自己后悔的事情来。

男孩也好,女孩也罢,其实都是一回事儿

现如今,有很多教育观点喜欢将男孩与女孩分得很清楚,不过在我个人看来,完全没有必要。

随着女权主义日益盛行,现在女孩子的思想在很多方面,都与男孩子产生了重叠,其中当然也包括如何与父母相处、如何承担子女的责任等等,而这些东西基本都是由教育决定的。

正如法国教育法师罗文所说,孩子是父母的缩影。这一点与我们国家通过“孩子家教”判断父母人品的行为不谋而合,性质上是等同的。

真正聪明的家长,不会在意孩子的性别,他们将所有精力都集中在“如何栽培孩子”这件事情上,教育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事儿,父母花了多少时间、花了多少精力、投入多大代价,未来都会一一呈现。

今日话题:大家有没有出现越看儿子越来气的现象呢?欢迎吐槽交流

原来有那么多妈妈讨厌自己的孩子!研究证实这是正常的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你讨厌过自己的孩子吗?撰文 | 林远知乎上曾有这样一个讨论:“我是妈妈,我非常讨厌自己的孩子”。

发帖的妈妈表示:别的妈妈有好吃的、好玩的,第一时间想的就是自己的娃,朋友圈里都是娃的照片,开口闭口都是自己的娃怎样怎样,时不时还流露出自己多么幸福的表情,而她从来没有过这种状态。

她不敢和别人倾诉,担心自己是不是有什么心理疾病,只能在社交媒体上对陌生人倾诉。

出乎意料,不少妈妈都留言说自己有过这样的想法。图1.知乎截图有人集合这些评论搬到微博上,点赞量竟达到了33万!图2有的妈妈为此非常自责:我讨厌自己的孩子,是不是不正常?妈妈们尽可放宽心,有研究指出:有伤害婴儿的想法是产后经历中正常的一部分。

有伤害婴儿的想法

是产后经历中正常的一部分

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这项研究表示,许多新手妈妈都会有一些伤害婴幼儿的想法。研究人员指出,尽管这是一种不愉快和可能令人痛苦的经历,但也是一种正常的产后经历。图3研究人员也指出,即使有这些想法,也不会增加她们实际伤害新生儿的可能性。所以有讨厌孩子想法的妈妈不必背负太大的心理压力,很多人是因为不适应身份的转变,心理的落差,以及育儿的劳累下暂时的想法,当接受现实,家人也能给予支持的时候,能快速摆脱这种心态。 但如果还是有伤害孩子的想法,则需要及时寻求医学干预,因为此时的你,可能是病了。

讨厌孩子,

你可能是病了

上述研究发现,妈妈产生伤害婴儿的想法,可能与产后强迫症有关。产后强迫症是一种与焦虑相关的疾病,其特征是反复出现侵入性的和令人痛苦的想法,通常在产后数天至数周内发病。根据一项研究表明,近9%的新手妈妈有“产后强迫症”,患者常会产生伤害孩子的想法,比如突然产生把宝宝扔在地上、将宝宝放进装满水的澡盆中的想法。 即使大多数妈妈都没有真正实施,也让妈妈们饱受折磨和痛苦,并且对自我产生厌恶,需要及时寻求治疗。 除了产后强迫症,还有其他疾病也会让妈妈讨厌孩子:▌ 产后抑郁症产后抑郁症的症状包括紧张、疑虑、内疚和恐惧等,症状比较严重的还会有绝望、离家出走、伤害孩子或自杀等极端想法或行为。 2019年日本播出过一部引起广泛讨论的电视剧——《坡道上的家》,一位新手妈妈因为不堪孩子的哭闹,在恍惚中溺死了自己8个月大的女儿。 电视剧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图4 当产后妈妈发现自己对许多事物都丧失了兴趣时,可能就是罹患轻度抑郁症的前兆,需要及时进行干预。▌ 产后创伤应激障碍(PTSD)产后PTSD通常发生在有难产经历的妈妈身上。目前学术界尚未对分娩创伤的概念形成共识,有学者认为分娩创伤是指女性在分娩期间经历的事件对自己和其他人产生伤害,包括生理创伤和心理创伤,是一种巨大的心理痛苦体验。 研究表明初产妇分娩恐惧发生率为80%,分娩创伤的心理痛苦体验发生率为9%~44%,且有3%~4%的产妇可能会发展成产后PTSD,表现为易怒、烦躁、注意力难以集中、健忘、失神、消沉、抑郁或沮丧等症状。 幸运的是,如果妈妈们能够得到家人的支持,及时干预,上述疾病可以治愈且预后良好。其实一些母亲多多少少对孩子的感情都很复杂,不是纯粹的恨也并非纯粹的爱,为他骄傲又对他嫉妒,恨他夺走了自己的人生和精力,恨他还有青春年华可以挥霍。或许是一个瞬间,或许是一段时间,只是很少有人愿意承认,甚至勇敢地说出这份心声。笔者觉得,人的感情是复杂的,舐犊之情可以是天生的,也可以后天慢慢加深,正如一位网友所说: “对孩子的感情并不是一下子就热烈的,他三个多月的时候我都对他喜欢不起来,甚至有点抵触。但随着跟他相处的时间越来越长,我的爱也变得浓烈起来,我太爱他了,他可爱乖巧漂亮美好,像一个天使一样,我一分钟见不到他,就开始想他 。”

参考资料:

[1]Nichole Fairbrother et al, Postpartum Thoughts of Infant-Related Harm and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iatry (2022). DOI: 10.4088/JCP.21m14006[2]Friedman SH, et al. Postpartum psychosis: Protecting mother and infant. Current Psychiatry. 2019 April;18(4):12-21[3]郑峥, 刘慧姝. 严重产后出血对孕产妇的心理影响[J]. 中华产科急救电子杂志, 2014, 3(4):4.[4]代玲, 曾铁英, 袁梦梅,等. 女性分娩创伤的研究进展[J]. 中华护理杂志, 2019, 054(002):311-315.[5]计金睿. 浅析临产心理剖析对围产期焦虑的影响[J]. 当代临床医刊, 2019.

4000+正版人卫电子书 免费阅读

本文来源:医学界妇产科频道

责任编辑:向宇*\"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学习更多临床技巧

原来有那么多妈妈讨厌自己的孩子!研究证实这是正常的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你讨厌过自己的孩子吗?撰文 | 林远知乎上曾有这样一个讨论:“我是妈妈,我非常讨厌自己的孩子”。

发帖的妈妈表示:别的妈妈有好吃的、好玩的,第一时间想的就是自己的娃,朋友圈里都是娃的照片,开口闭口都是自己的娃怎样怎样,时不时还流露出自己多么幸福的表情,而她从来没有过这种状态。

她不敢和别人倾诉,担心自己是不是有什么心理疾病,只能在社交媒体上对陌生人倾诉。

出乎意料,不少妈妈都留言说自己有过这样的想法。图1.知乎截图有人集合这些评论搬到微博上,点赞量竟达到了33万!图2有的妈妈为此非常自责:我讨厌自己的孩子,是不是不正常?妈妈们尽可放宽心,有研究指出:有伤害婴儿的想法是产后经历中正常的一部分。

有伤害婴儿的想法

是产后经历中正常的一部分

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这项研究表示,许多新手妈妈都会有一些伤害婴幼儿的想法。研究人员指出,尽管这是一种不愉快和可能令人痛苦的经历,但也是一种正常的产后经历。图3研究人员也指出,即使有这些想法,也不会增加她们实际伤害新生儿的可能性。所以有讨厌孩子想法的妈妈不必背负太大的心理压力,很多人是因为不适应身份的转变,心理的落差,以及育儿的劳累下暂时的想法,当接受现实,家人也能给予支持的时候,能快速摆脱这种心态。 但如果还是有伤害孩子的想法,则需要及时寻求医学干预,因为此时的你,可能是病了。

讨厌孩子,

你可能是病了

上述研究发现,妈妈产生伤害婴儿的想法,可能与产后强迫症有关。产后强迫症是一种与焦虑相关的疾病,其特征是反复出现侵入性的和令人痛苦的想法,通常在产后数天至数周内发病。根据一项研究表明,近9%的新手妈妈有“产后强迫症”,患者常会产生伤害孩子的想法,比如突然产生把宝宝扔在地上、将宝宝放进装满水的澡盆中的想法。 即使大多数妈妈都没有真正实施,也让妈妈们饱受折磨和痛苦,并且对自我产生厌恶,需要及时寻求治疗。 除了产后强迫症,还有其他疾病也会让妈妈讨厌孩子:▌ 产后抑郁症产后抑郁症的症状包括紧张、疑虑、内疚和恐惧等,症状比较严重的还会有绝望、离家出走、伤害孩子或自杀等极端想法或行为。 2019年日本播出过一部引起广泛讨论的电视剧——《坡道上的家》,一位新手妈妈因为不堪孩子的哭闹,在恍惚中溺死了自己8个月大的女儿。 电视剧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图4 当产后妈妈发现自己对许多事物都丧失了兴趣时,可能就是罹患轻度抑郁症的前兆,需要及时进行干预。▌ 产后创伤应激障碍(PTSD)产后PTSD通常发生在有难产经历的妈妈身上。目前学术界尚未对分娩创伤的概念形成共识,有学者认为分娩创伤是指女性在分娩期间经历的事件对自己和其他人产生伤害,包括生理创伤和心理创伤,是一种巨大的心理痛苦体验。 研究表明初产妇分娩恐惧发生率为80%,分娩创伤的心理痛苦体验发生率为9%~44%,且有3%~4%的产妇可能会发展成产后PTSD,表现为易怒、烦躁、注意力难以集中、健忘、失神、消沉、抑郁或沮丧等症状。 幸运的是,如果妈妈们能够得到家人的支持,及时干预,上述疾病可以治愈且预后良好。其实一些母亲多多少少对孩子的感情都很复杂,不是纯粹的恨也并非纯粹的爱,为他骄傲又对他嫉妒,恨他夺走了自己的人生和精力,恨他还有青春年华可以挥霍。或许是一个瞬间,或许是一段时间,只是很少有人愿意承认,甚至勇敢地说出这份心声。笔者觉得,人的感情是复杂的,舐犊之情可以是天生的,也可以后天慢慢加深,正如一位网友所说: “对孩子的感情并不是一下子就热烈的,他三个多月的时候我都对他喜欢不起来,甚至有点抵触。但随着跟他相处的时间越来越长,我的爱也变得浓烈起来,我太爱他了,他可爱乖巧漂亮美好,像一个天使一样,我一分钟见不到他,就开始想他 。”

参考资料:

[1]Nichole Fairbrother et al, Postpartum Thoughts of Infant-Related Harm and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iatry (2022). DOI: 10.4088/JCP.21m14006[2]Friedman SH, et al. Postpartum psychosis: Protecting mother and infant. Current Psychiatry. 2019 April;18(4):12-21[3]郑峥, 刘慧姝. 严重产后出血对孕产妇的心理影响[J]. 中华产科急救电子杂志, 2014, 3(4):4.[4]代玲, 曾铁英, 袁梦梅,等. 女性分娩创伤的研究进展[J]. 中华护理杂志, 2019, 054(002):311-315.[5]计金睿. 浅析临产心理剖析对围产期焦虑的影响[J]. 当代临床医刊, 2019.

4000+正版人卫电子书 免费阅读

本文来源:医学界妇产科频道

责任编辑:向宇*\"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学习更多临床技巧

心理学:讨厌自己的孩子并不是病,而是因为这一点

“我是不是病了?我真的好讨厌自己的孩子啊,只要一看到他我就烦,真恨不得他别待在家里,我眼不见心不烦”,邻居小英愤怒又无助地向我诉说着。

原来,她家儿子正上高一,由于疫情的缘故,学校至今都未开学。但他们学校在上个月12号的时候就要求学生们在家上网课了,复习巩固上学期的知识点,并按老师要求完成好家庭作业。

可她的儿子根本没有上网课,也没有做作业。每天不是睡到日上三竿,就是睡到太阳西斜,喊都喊不起。要是有游戏玩,他就一直玩游戏 ,整天不吃不喝也可以。

从放假至今,他儿子吃、睡、玩,就再没别的事了。

父母偶尔喊他帮忙做点事,他立马就是一张烦躁难看的脸,顺带着极其不耐烦的语气,不情不愿地去做。

父母一看到自己孩子这副模样,就更加怒不可歇,火气直爆,噼里啪啦就骂上了,亲子间经常是剑弩拔张的。

看到邻居小英此刻的痛苦和无助,我仿佛看到了以前的自己。

曾经,我也亲身经历过,也如她一样特别的讨厌自己的孩子。

厌恶孩子洗脸刷牙不自觉,厌恶他做作业喜欢拖延,还厌恶看到他那阴沉郁黑的脸,更厌恶他总是拿着手机玩游戏。

说教无效,打骂没用,怎么管都不行,一度令我灰心丧气到了极点。

每天,那种焦急与无奈时刻撞击着自己的心扉,吼叫与暴躁更是在家中时时上演。

虽然我也看了很多书,上了很多教育课程,学习了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以及和孩子沟通的一些技巧,可不知道为何放到息孩子身上来却没有什么效果,该发火照样发火。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那时的我懵懵懂懂竟也意识到了,自己和孩子正处在一种彼此讨厌的恶性循环中。

当我在讨厌孩子的时候,孩子也正在讨厌我。

我在“烦他却又不得不管他”的时候,他又何尝不是在讨厌妈妈却又无法割舍呢?

我们彼此紧密联系,又互相折磨,想要脱离,却无法改变。

也就是在这时,我就如突然顿悟了一般。

原来,我和孩子之间的彼此讨厌,并不是我的教育方法有问题,而是我们的亲子关系出现了问题。

邻居小英讨厌自己的孩子,也不是有病,而是因为亲子关系出现了问题。

精神分析里有这么一句话:“关系就是一切,一切都是为了关系”。

人每时每刻都生活在关系中。

朋友关系、同事关系、亲子关系、夫妻关系等等,当一个人不更很好的处理这些关系时,那么他的生活,他的关系就都将是一团乱的。

因此,当父母不能和孩子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时,无论父母们怎样的劳心劳力,哪怕拼了命的付出,孩子感受到的都不会是爱,而是愤怒和束缚。

于是,父母和孩子就陷进了彼此对立的状态中痛苦不堪,父母越管孩子,孩子就越逆反。

台湾《商业周刊》创始人金惟纯老先生说过这么一段话:“如果你的小孩想要成为你的样子,那还需要使劲吗?如果你的小孩不想成为你的样子,你再怎么努力教他,有用吗”?

是的,当孩子想要对抗和逃离父母的时候,再多的管教也是没用的,还可能适得其反。

只有拥有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管教孩子才能毫不费力。

那么,当亲子关系已经出现问题,我们又该如何去修复呢?

一、学会“课题分离”

“课题分离”是著名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提出的理论。

课题分离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也是建立 健康关系的基础。

它的大意是,要想解决人际关系的烦恼,就要分清什么是谁的课题。

我负责做好我的课题,你负责做好你的课题。至于判断一件事是谁的课题,有一个简单的准则,那就是看行动的直接后果由谁来承担。谁承担直接后果,那就该谁负责。

运用到亲子关系上,首先就要区分学习是谁的课题。很显然,学习一定不是父母的课题,要为学习负责 的应该是孩子。

父母们也一定知道,我们可以控制自己能够控制的事情,但我们一定控制不了我们不能控制的事情。

孩子是一个人,不是父母的附属品,他有自己的行为与思想,要不要爱学习和讲究个人卫生那都是孩子自己的事。

父母只需在理解了学习是孩子的课题这个基础上再去考虑能做的事,并想法子帮助孩子建立“自己能够学习”的自信以及提高其独立应对课题的能力。

因为,归根结底,每个人都只能自己做好自己的事情。

二、和孩子间塑造一种新的关系

塑造一种新的关系,其实就是通过父母改变原来不好的自我,从而影响孩子的思想和行为,与孩子重新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

知名心理咨询师陈海贤在他的《了不起的我》一书中说道:“人总是生活在关系中。关系塑造着自我,影响着自我的所思、所想、所感、所行”。

研究依恋心理学家詹姆斯·鲍德温也发现:

“一个人最初的安全感,主要来自人际关系,尤其是和母亲的依恋关系”。

孩子对父母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依恋,这种依恋是孩子最强烈的情感,也是孩子获得安全感的来源。

父母在生活中的一言一行,所思所想不仅影响着孩子的思想,左右着孩子的行为,更关系着孩子的未来 。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父母和孩子关系的修复也一定不是三五天就能解决的事,需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三、学会鼓励孩子

“关于以育儿活动为代表的一切与他人的交流,不可以批评也不可以表扬,而应该鼓励”,心理学家阿德勒如是说。

在对孩子的教育中,阿德勒提倡使用鼓励之法,而不应使用赏罚教育。

但事实是,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大家都不约而同的用了同一个方法,那就是做得好表扬,没做好就批评。

在美国有位很传奇的教师,叫马尔瓦·科林斯。她在犯罪和横行的芝加哥贫民区附近创立了名为“西侧预备学校”,专门接收被公立学校退学或者是有问题的学生。

在她的教育下,原来的街头混混,被认为有问题的学生好像都变聪明了,他们中的很多人都考进了大学,成了律师、法官、医生、教师等受人尊敬的社会栋梁。

而她所用的方法就是鼓励。

她很真诚的相信那些被别人认为是有问题的孩子是聪明的、独一无二的,并不断地鼓励他们说:“我相信你,你可以做的更好”。

有鼓励才有勇气,有勇气才能不畏困难。

使用课题分离,区分一件事情由谁负责;

塑造新的关系,改变原来不好的自我;

学会运用鼓励,让孩子充满自信和勇气。

融洽亲密的亲子关系就能很好的建立起来,彼此厌恶的亲子关系将不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