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命理

广安算命准的是哪里 广安算命很厉害的高人

广安算命准的是哪里 广安算命很厉害的高人

本文目录一览:

1996年出生后被遗弃在四川广安市武胜县八字街公共厕所的刘玲寻亲

1996年8月12日出生后被遗弃在四川省广安市武胜县八字街公共厕所的刘玲寻亲282688

/d/file/gt/2024-02/hlqnuqbpjvu 宝贝回家寻子网http://www.baobeihuijia/

公益网站 宝贝回家志愿者为寻亲者免费服务 重点帮助16岁以下失踪儿童

本寻亲服务与“今日头条公益寻人”合作

18年四川“算命先生”家中死亡,同村小孩:早有预知,怎么回事?

在一个有些破败的老屋里,一名老人静静地躺在地上。他一动不动,表情痛苦而狰狞,床单、乃至地板上都有暗红的干涸鲜血。显然,这人已经没了声息。

看到这副骇人的景象,从外面走进来的村民顿时被吓了一跳,瞪大眼睛几乎丢了魂儿。片刻后才反应过来,急忙跑出来,一面高呼:“来人啊,有人死了,快救命啊!”一面拿出手机,拨下110。

这就是2018年11月,发生在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一个名叫蔡家沟村的小山村中的一幕。

蒋元文被发现时

那间破败屋子里,死去的人姓蒋,是个算命先生,村里的人都称他为蒋半仙。他平日里因算命算得准,在村庄颇有声誉。就是前一天,村里人们还看见过生龙活虎的他,没曾想,第二天有人再去找他时,他就成为一具冰冷的尸体了。

警方随后赶到,对案子进行调查,然而一连查探多日也丝毫没有头绪,找不出什么线索。就在案子陷入僵局的时候,有个警察随便在村里走访,却于无意间,从几个在村口玩耍的小孩口中听到了重要消息。

“昨天就有人算到他会死了。”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曲折经历

事实上,这个所谓的蒋半仙,真名叫蒋元文。遇害时已75岁,身边无父无母也无妻儿。

他号称半仙,以算命为生,但实际上,文化水平并不高。

据村里知情老人的描述,蒋元文只读过小学,且没毕业。年轻时候曾是一名石匠,后来才当的算命先生。

蒋元文的算命本身属于自学。还在做石匠那会儿,他基本每四五天就要进一次山,去荒山野岭间采集石料。

因为对《易经》感兴趣,所以进山的时候,他经常站在山峦间,身处视野开阔处,静静思考书中的问题,同时尝试对山林风水进行测量。由此日复一日,增进对《易经》的了解。

蒋元文真正转职为算命先生,源自于一场意外。

有一回,他照常去山里采集石料,正全神贯注时,下面用于支撑的木棍不经意间突然滑落。

没了木棍的支撑,上面巨大的石块滚落下来,蒋元文正好在下方。本能的危机反应使他下意识地迅速抽身躲开,结果还是被砸到了。

沉重的大石没有击中他要害部位,却压在他腿上,腿骨直接就被压断,后来蒋元文成为了一个残疾人。

蒋元文的家

一只腿断裂,石匠是做不下去了,但生活总得继续。怎么办才好呢?蒋元文思来想去,想着自己对《易经》还有那么几分研究,于是干脆不做石匠,而转行替别人算起命来。

作为算命先生,蒋元文在村里很有口碑。一个是他的确有些本事,算命往往比较准,一个则是他收费不高,给多少全凭顾客心意,就是不给,他也不会强求。这样下来,就有许多人都愿意找他。

就在蒋元文出事的前一天,村里一位村民觉得自己最近时运不济,就想让蒋元文帮自己测测。蒋元文答应了他,让他第二天再来。

到了第二天,也就是11月7日的上午。这位村民前往蒋元文的家,远远便见大门敞开着。

村民在门口喊了一声“蒋半仙”,但是没人应答,于是径直走进屋内,结果便看见了开头的一幕:蒋元文身上带血,表情狰狞,一动不动地躺在地上,人已没了声息。

着手调查

村民报了警,警方在赶到后,第一时间着手对现场进行了调查。

他们先是对屋里各个角落都拍了照片,然后将蒋元文的尸体带去做尸检。报告结果很快出来,经过法医的分析鉴定,认为尸体符合“头、胸、腹多器官损伤合并气道堵塞性窒息死亡”。换句话说,也就是他杀。

他杀的话,那就意味着必定存在至少一个凶手。

警方第一时间想到也许是仇人所为,便询问村民,道:“蒋元文最近有没有得罪过什么人?或者与谁存在过陈年积怨之类的。”

按照警方的经验,人被杀害,仇家的嫌疑往往最高,然而村民们的回答很快推翻了这一猜想。

村民们说道:“蒋半仙这人平时不错的,他算命很少收我们的钱,不靠这个发财,你看他屋子嘛,破破烂烂也没装修过。他还经常做好事,买糖给村里的小孩儿吃,那些小孩儿都挺喜欢他……没见过和他有仇……”

在村里问了一周,村民们对蒋元文的评价都比较正面,直言其为人和善,平日里除了算命,就是自个儿在家里种种地、放放羊,没见与谁吵架、发生什么大的矛盾。

蒋元文的床

既然如此,没有仇人的话,那仇杀显然就不太可能了。可尸体浑身多处内伤,显然是被下了狠手的,无冤无仇,到底谁才会对这么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这样做呢?

警方在屋里细致入微地观察,试图寻找指纹或其余有用线索,但蒋元文遇害的那天晚上,天正下着大雨,屋里到处泥泞,就算有什么痕迹也被雨水冲刷了个干净,因此警方几乎把屋子都翻遍,依然一无所获。事发地点在农村,周遭又没监控摄像头之类的……案子似乎无从查起,破案面临极大困难。

见警方焦头烂额,一些热心村动加入到破案的队伍来,帮警察做力所能及的分析。

一位知情的村民这时就找到警方,说道:“警察同志,我这里有份猜想不知道有没可能。就是前两天的时候,蒋大爷曾经收到过一万元钱,这件事情村里不少人都知道,会不会是有人见钱眼开而谋财害命呢?”

此话一出,负责办案的警员们当即眼前一亮。这是重要的线索,因一万块钱而谋财害命,的确有这样的可能。于是他们让村民详细地说下去,以便了解更多详情。

陷入僵局

原来,挨着蔡家沟村邻近的村子里,有一户姓左的人家,是专职养羊户。

蒋元文在出事的前一年,曾去左家家里帮人养过挺长一段时间的羊。今年的时候结算,作为雇主,左家给了蒋元文一万块钱作为酬劳。

此事就发生在11月1日。那天,拿到一万块钱,蒋元文特别高兴,甚至故意找了个透明塑料袋来装这笔钱,回村后大摇大摆地走在路上。

一位大妈向警察讲述道:“那天我看他乐呵乐呵地提着塑料袋子在路上走着,里面是好大一笔钱。我就问他有多少,他说是一万块。我跟他说财不露白,这么多钱你就不怕被偷被抢吗?他却讲那钱是被他下过诅咒的,除他之外的人要是敢轻易去动,就会遭诅咒厄运缠身……”

所谓的“厄运缠身”,这显然是迷信说法,但蒋元文对此深信不疑。有村民循着大妈的讲述,反映了更多有关蒋元文的类似事迹,比如有村民说他夜不闭户,无论人是否在家都从不关门,曾有人好奇询问,他只说屋子被他下过结界,外人是闯不进去的……

或许正是这样对安全疏于防范,才使得凶手轻而易举地在雨夜进入到他家中,并实施了残忍的杀害行动。

对于一万块钱的线索,警方旋即展开侦查。

他们没有在蒋元文的屋里找到这笔钱,开始以为钱失踪了,很可能就是被凶手拿走,但一会儿便翻到了一张银行卡。警方将卡拿去银行一查,最近的一笔存款正好是那一万元。

看来,虽然蒋元文嘴上说着给钱下过诅咒丝毫不担心,实际上也还是怕丢的。

不过钱既然在卡上,那谋财害命的假说也自然就不攻自破了。

现在,案情进入了僵局。警察们聚在一起讨论,冥思苦想也想不出个结果。

不是仇杀,不是谋财害命,可凶手杀人,总该有个理由啊。两种情况都排除,那凶手的具体身份,究竟会是谁呢?

正在一筹莫展时,关键时刻,一次无意间的问话,警方从几个小孩儿那里找到了重要突破口。

进展突破

当时是2018年的11月13日,距离蒋元文被害已经过去了五六天,警方再次来到村里走访,试图找到可用的线索。可问来问去,仍旧没发现有值得注意的地方。

一个上午下来都一无所获,前来调查的办案民警不由得感到灰心。一位警察蹲在村口沉默地抽烟,想舒缓舒缓心绪。

这个时候,他看见了一群正在玩耍的小孩。脑海中想到之前有村民说蒋元文对小孩子很好,警察因此买来些糖,散给那群小孩子,顺便问了几句话。

“蒋爷爷是半仙,算命很厉害的,也经常买糖给我们吃。”

“是啊,不过他还是没有另一个半仙厉害,那个半仙前阵子就算到过他会死了。”

“算到过”、“另一个半仙”?这样的字眼落入到警察耳中,顿时具有了别样的含义。

“你们说的那个半仙叫啥啊?算到过又是怎么回事?”

“那个半仙就是王半仙啊,他可厉害了,蒋爷爷死的前一天,我们在上学路上遇到过他。当时我们正在讲蒋爷爷算命的事情,王半仙就说,蒋爷爷很快就会死的。当时我们还以为他是在吹牛,没想到他真的算中了……”

听完这些小孩子说的话,一旁的警察不可谓不震动,但令他感到震颤的,不是这个王半仙算命有多准,而是如果这群小孩说的是真话,那么该人极有可能就是本案一直找不出来的那个凶手了。

他立即把消息上报,警方马上开始对这个王半仙进行调查。他们问起村长,村长说道:“王邦那个人啊,整日游手好闲的,四十多岁了也没做过什么正儿八经的工作,不过喜欢算命倒是真的,村里人有事,一般不是找蒋元文就是找他……”

“就蒋元文出事的前一天,我遇到他,他跟我说他要出去打工,我当时还劝过他,再过俩月就过年了,这时候打什么工,但他没听,后来就没见着人了……”

毫无疑问,从目前所得信息看,这个王邦无疑具有重大嫌疑。警方立即对他展开追缉,成功抓到后,对他进行审问。

王邦(右)

在审讯室里,一开始,谈及蒋元文的死,王邦死活都表示自己不知情。但负责审讯的民警经验何其丰富,根据表情判断出他在说谎。于是实行轮番上阵,用各种心理暗示等手段竭力使他坦言真相。

最终,不负警方的努力,王邦的心理防线被攻破,他全部交代了,坦白的确是他杀了蒋元文,招供完王邦大喊大叫,称自己没有做错:“我这是天意,天意不可违!我要活,他注定要死的!”

水落石出

王邦大喊大叫的举动把审讯的民警也吓了一跳,立马对他进行追问,他这才道出了杀人的动机,以及事情全部的来龙去脉。

“我属水,他属火,他命中克我。”

原来,王邦与蒋元文一样,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都喜欢算命,而且前半生都命途不顺。

不过,蒋元文是由于意外使自己成为残疾,无法再做石匠才去给别人算命的,但王邦却纯粹是因为自己的懒惰。

他从小不学无术,长大后做事情一直都很敷衍。曾经在城里打过工,结果要么做到一半跑掉,要么就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被雇主开除。以至于人到中年也一事无成,没有积蓄,没有老婆……

王邦

一个人要在社会上生存,总得有钱,可不想工作怎么办呢?于是王邦回到村里,想着给人算命挣钱。

但不如意的事情又来了。村里已经有个蒋半仙,而且对方与人为善,做算命先生多年,人缘很好,积累了不少声誉。大家有算命需求,首选都是蒋元文,而不是他王半仙,抢生意根本抢不过。

回顾自己走过的四十多年日子,十成有八成都是失意。王邦索性给自己算了一卦,结果发现自己天生水命,命里要被火命克制,而那个火命,就是蒋元文。

不除掉这个火命的克星,自己的人生是不会有起色的。王邦这样坚信地认为,所以从那天开始,他一直于暗中谋划,等待时机要将蒋元文给杀掉,为自己“逆天改命”。

王邦

而这个时机,就是下雨的11月7日那天。

王邦趁夜悄悄潜入蒋元文的家中,对其实施了残忍的杀害……

交代完这一切,审讯的民警冷眼望着他,只觉王邦迷信到这种程度,甚至为此杀害一个无辜的老人,可恨又可悲。

王邦被依法逮捕了,不久后被送上了法庭。刚庭审的时候他还非常嚣张,毫无悔改之意,乃至于敢公然同法官顶嘴,表现得无所畏惧。然而当最后死刑的判决下达后,王邦还是忍不住慌了神,双腿颤抖,站都站不稳。

王邦这时才表现出悔恨,只是已经晚了。

广安奇人郑启和

郑启和是时期,广安县河东代市、观塘、天池、观阁一带,一个大名鼎鼎的风云人物,上世纪四十年代初曾受到国共两党高层关注的地方势力。郑启和其貌不扬,50岁上下,一张胖胖的圆脸,平头黑发,个头160左右,却很墩实,常穿对襟蓝布衣服,脚下一双白底黑布鞋,整个面容除了天庭饱满,两眼有神外,粗看起来,衣着打扮像个乡下老农,但他却是一个集袍哥人士、绿林英雄、川北军阀、同盟会会员、反蒋义士于一身的奇人,留下许多传奇的故事。

郑启和(1891—1941),字执安,号确人,出生在广安县代市镇刘家大沟(围坪村五组)一个小地主家庭,当地人称他为郑冬娃尔,还有一个外号叫“四指神童”(他右手小指头比常人多一节)。祖上郑瑞玉(1790-1848,更名体椿,字朗如,号石臣)于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中过“己卯恩科进士”,因此郑家在代市一带属名门望族,有“代市场的阵(郑)碰不得”的乡谚。祖父郑世兰,人称兰二爷,父亲郑卓然,字永玉,二人均为代市场镇有名的袍哥大爷。

郑启和生性聪颖,过目不忘,5岁在郑家祠堂私塾启蒙,所学《三字经》、《百家姓》、《千志文》乃至《四书》、《五经》,几乎能倒背如流。8岁到镇上“志道小学堂”念书,因爱打抱不平,常与同学打斗,被学校除名。1911年报考广安团练传习所,习得一身好拳脚。此时,辛亥革命爆发了,郑启和加入吴从团、张雅南领导的民军,攻打广安州府,建立大汉蜀北军政府。次年军政府撤销,郑启和辗转又回到代市镇,不久,祖父去世,父亲晋升为“双流派”袍哥掌旗大爷,他与徐素贞完婚。民间传说郑启和在“双流派”受到委屈,因而他“过江”参加了王巨伯领导的“西流派”(孝义会),并认王巨伯为拜兄。邻水县“双流”袍哥大爷梅温如,为了称雄华蓥山区,必须除掉王巨伯,于是派刺客到代市,从郑启和处打听到王的行踪,并将其杀死在代市镇剧场门前。代市“西流”袍哥组织怀疑郑启和参予其事,派人捉拿。郑启和无法立足安身,被迫投奔“川北灯影”匪首谢华生,落草为寇,成为绿林中人。

1915年,谢华生被广安知事杨佩章捕杀,郑启和率部悄悄离开广安到营山县,这支人马纪律严明,只打土豪大户,不欺负百姓,被称为“义匪”。冯玉祥将军为了制服郑启和,抓来郑卓然,要郑启和接受招安,郑启和不从,其父被杀,同时队伍遭冯玉祥部清剿。郑启和只得又率兵转移到广安、邻水一带华蓥山。适逢1915年川军熊克武响应蔡锷起义,郑启和参加护国讨袁活动。1916年他率部与谭诗的队伍一道成立“四川北路护”,谭诗任司令,郑启和任副司令。后郑启和受人挑唆误杀与谭交好的黎怀璞,两人产生隔阂。6月,谭诗联合顺庆军阀钟体道将郑启和赶出广安。1918年郑启和投靠熊克武部下颜德基,被委任为达县靖司令部前敌指挥,北上援陕,攻下梓潼、昭化等地。回师巴中,反叛颜德基,遭军阀刘存厚部属潘文华进攻,兵败于巴中柳林堡,郑启和无奈之下率部攻战广安县城,并驻防于此,在原有两团基础上又收编了两个团,建立四川护法第三军,自任总司令,后被刘存厚委任为靖川陆军第五师师长。此后刘存厚被熊克武打败,郑启和不愿被熊克武收编,无奈之下,只身来到上海,并寓居于此,办牙刷厂,在经济上支持了后来的四川省主席张群。1922年,熊克武与杨森混战,郑启和回到广安,自称民军总司令,再次坐镇广安,管辖岳池。这年十月,熊克武任命郑启和为川军第一军第十三师师长,与此同时刘存厚又委任郑启和为川军第三军第二师师长。两职位均于十月十日就职,广安人戏称其为“双十双师”。1923年腊月,邓锡侯部属、川北清乡司令袁斌率部攻占广安,郑启和被迫退到华蓥山区。不久邓锡侯部属旅长罗泽州又占领广安,郑启和将所部交给周绍轩经商,结束近十年的戎马生涯。

1925年郑启和离开军界,再次到上海办厂,见帝国主义在中国横行,当权者无能,爱国之心更切。1929年他离开上海回广安,途经武汉,见到二十军军长杨森,杨森授意他以二十军第五师的名义招兵买马。郑启和回到广安后,他在桂兴、天池一带招募到几百人,杀掉了盘踞在龙台、花桥、井溪一带的大土匪胡占鳌。不久他又被罗泽州所败,被迫逃到大竹旧部周绍轩处避难,直到1931年才又回到广安,住在天池打锣湾,独占一方,进行实业救国,试图争得与对着干的一席之地。

郑启和在天池兴办纸厂、硫磺厂、煤矿。同时在木耳湾、峨峰庵、大良城建有三处兵工厂,并以大良城为据点,组建私人武装。1939年,郑启和召集代市、观阁、桂兴、三溪等四地袍哥“堂口”,成立统一的“仁和社”,无论高低贵贱均可入社,并吸取袍哥入伍,使得郑启和“自卫队”势力大增,加之他与熊克武、懋辛等许多川军将领都有交情,广安县政府奈何不了他,代市镇镇长听命于他。他砸烟馆,使政府无法收“红灯捐”,他不准税捐局超收粮税,或抗捐不交,对专门欺压贫苦农民的“抽壮丁”,他抗住不放,上面催急了,用当地清匪盗禁嫖赌中查出的流氓地痞、无业游民充数。郑启和解除苛捐杂税,禁烟戒赌,敢于同贪官污吏作斗争,深得民心,私人武装发展到六、七千人。自卫队员每人配一把手枪,光头或短发,穿九颗扣子的毛棉布对襟短衣,俗称“九颗扣子”。

他重视基建,兴修天池打锣湾经代市到梭罗江边的一条长50多里的公路和代市环镇公路,拓宽代市场镇正街等部分街道,修建了一个大操场。他钟情教育,热心办学,早在1922年,在原广安县中医院所在地创办广安县立女子学堂,1937年在代市镇禹王宫办“私立安和初级职业中学”,资助何鲁筹办的载英中学。他制订许多行之有效的土政策,“重拳”整治社会治安,以身作则,从严惩内部人员入手,正风肃纪。对于盗匪,软硬兼施,软者招抚,令其改过;硬者严惩不怠,杀一儆百。大良乡双鱼城出现抢劫案,作案三个土匪,被抓住两个,次日枪决于代市。1941年大竹县惯匪翦焕章流窜到代市,被郑启和发现,当即抓住处绝。郑启和从来不信鬼神,收缴锣鼓,禁止看相、算命,捣毁神像,破除迷信。他拥护抗日,通过组织师生街头宣传、壁报揭露日寇罪行,在自己开办的“信利生”印刷厂翻印的教材、练习本、信封上印上宣传抗日的标语和图案,唤起人民救亡热情。郑启和的进步行动引起了注意。1940年南方局和八路军驻渝办派张兴富、周建南,通过当地名流聂丕承(郑启和的“智囊”)父子(聂的次子,聂士悫,地下党员)的引见认识郑启和,进而开展工作。张、周二人先帮助他的厂矿改进工艺流程和运输条件,获得到了郑启和好感和信任,地下工作也开始取得一定成效。

重庆“陪都”附近,有郑启和这种不听号令的割剧自治势力的存在,加上地方官员的摇舌鼓嗓,引起了的不满,1941年夏,调集军队和地方武装共4万余人对其围剿。清剿初期,郑启和趁嫡系部队未到,袭击了广安驻军新9师驻天池、观阁、代市的几个连队,将新9师赶出防地。不久胡宗南部逼近,郑启和率自卫队力战两月余,由于装备落后,寡不敌众,节节败退,一时急火攻心,双目失明,郑启和藏身于下属向弹匠家附近(梭罗乡辛家石坝)肖家大田。不幸的是郑启和身边的卫兵苏木匠借寻食物为名到代市镇公所告密,出卖郑启和藏身之所,终被军队包围于肖家大田的稻田内。郑启和自知难脱虎口,突围不成,自杀身亡。这天是1941年农历七月初九。

郑启和身亡后,其妻徐素贞、晏志琼到成都向当时四川省政府鸣冤控告,在熊克武、李伯申等人帮助下,曾受过郑启和支助的四川省主席张群,以“和稀泥”的方式同意以军民冲突名义,发还郑启和及其部属财产并恢复名誉。1942年郑启和的妻子晏智琼与其在外的亲属为他收敛遗骸,并葬于代市。广安县袍哥组织“人和社”为其召开了追悼会。

得知郑启和饮弹自尽,广安教育界知名人士汪汉中感慨万分,含泪赋诗:“休将成败论英雄,视死如归一笑终。我愧文章超翼北,君能豪气冠江东。八千子弟核前散,五百宾客岛上空。无限炎凉无限泪,剑悬谁与树高风。”

总之,郑启和的一生,有护法讨袁的正义之战,也有跟随各路军阀争权夺地的混战之举,更有为反对统治而在广安河东地区割据自治的大胆作为。他是一个性格倔强,具有正义感和反抗精神,而又受到大多数群众支持的袍哥军阀,身上闪耀着难能可贵的为民谋福祉的社会民生思想。

一代易学大师严君平

作者:周韵

  ■人物简介:严君平(公元前86年—公元10年),名遵,字君平。本姓庄,因避汉明帝刘庄讳,改姓为严。祖籍邛崃,生于、长于今绵竹。西汉道家学者、思想家、哲学家、天文学家、历史学家、周易数术大师。其好黄老,汉成帝时隐居市井,以卜筮为业(以占卜耆龟给人看相),“因势导之以善”,宣扬老子道德经,以惠众人。归隐后著述、设馆授徒宣讲《老子》、《庄子》。培养出了得意弟子扬雄,并依老子哲学思想,著书十余万言写出《老子注》二卷、《老子指归》十四卷、《易经骨髓》等一生最重要的几部黄老著作,使李耳(老子)的道家学说,更加系统条理化,得以发扬光大。由于他不慕仕宦,节操清奇,因此声名远播,很受敬重,被尊为大隐于市的道家学者、思想家。

  1、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在绵竹市武都山山脚,有一处占地数十亩的严仙观,道观旁,一汪湖水安详宁静。从事地方文史研究近40年的绵竹市古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宁志奇介绍说,据传这里就是西汉道家学者、思想家严君平出生和生活过的地方。

  传说当年严君平的父亲严子晞游历到今绵竹市武都镇,被这里的山清水秀所吸引,便在武都山旁建宅筑院,不久后,严君平便出生于此。后来,严君平90余岁时得道成仙,“一人得道 鸡犬升天”,整座宅院随之也拔宅飞升,原来的宅基地变成了如今的一潭湖水。为纪念严君平,后人将宅院旁严子晞所建的上清宫更名为“严仙观”,观旁的那一泓湖水则被称为“拔宅升仙湖”。

  据资料记载,严君平的童年、少年时代,都是在绵竹境内的武都山、庚除山度过,随其父修道炼丹、习学经史,拜从长安迁移至绵竹的褒姒为师,学习道教经典。

  青年时期的严君平,师从郭曩,研习“周易”,后又游历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师从王昌,学习相卜之术,拜方仙术士甘忠可为师,成为名符其实的“真人”,拜张占为师,学习医术。在师从王昌、甘忠可、张占、郭曩的学习过程中,严君平深受中原文化影响,产生了研究兴趣。他回到绵竹,在庚除山建石屋两间,读书、著书,往来于严仙观、成都、广汉等地,卖卜行医。

  2、卜筮街市引人向善

  现今成都市青羊区陕西街和小南街之间,有一条不到500米长的街道,叫做“支矶街”,传说严君平当年就在这里卜筮卖卦,因此这条小街最初也被叫着“君平街”。

  相传西汉时期,严君平时常游历在成都、郫县、彭州、邛崃、广汉、绵竹等地,在市井俚巷摆摊,专门为人打卦看相、测字算命。因为他态度好,算得准,上至高官巨贾,下至黎民百姓,每天来找他算命的人络绎不绝。但与别的算命先生不同,卖卜街市的严君平不管客人多寡,每天收够一百个铜钱能维持生活,就收起摊子,回家闭门读书。

  唐朝大学者魏颢的《李翰林集序》中曾记载,在严君平看来,“卜筮者贱业,而可以惠众人。”而《华阳国志》里关于严君平也有“常卜筮于市,假蓍龟以教。与人子卜,教以孝;与人弟卜,教以悌……”这样的记载。

  卜筮街市,严君平虽以看相打卦算命这一套江湖之术来谋生糊口,但始终不忘用仁义之道来帮助他人。如果来问卜者心怀邪念,他就会用蓍龟所显现的结果,来告诉他善恶因果的利害关系,规劝他放弃邪念,从善积德。他给别人的子女卜筮,就依照孝道的原则解卦;给别人的兄弟卜筮,就按照和顺的原则解卦;给别人的下属卜筮,就按照忠义的原则解卦。由此不难看出,严君平不过是借算命看相之名,宣扬忠孝廉耻之义,因势利导,启迪人们去恶向善之心。

  3、隐居山林著述授徒

  传说严君平50岁以后归隐于郫县平乐山,专心著述授徒,一住40余年,直到90余岁时去世。在隐居平乐山时,严君平曾预言“王莽服诛,光武中兴”,提前20多年预测了“王莽篡权”和“光武中兴”两个重要的历史事件。

  严君平一生讲求修心养性、保身全命,不愿出来做官,隐居的40余年里,他一门心思研读易学、老庄及先秦百家之书。由于老子的《道经》和《德经》晦涩难懂,严君平在潜心研读之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了《老子注》二卷、《老子指归》十四卷及《易经骨髓》等一生最重要的几部黄老著作,对这两本著作加以注解,阐述道理惠及后人。

  在《老子指归》中,严君平着重讲述了人的认识的主体问题,详细地说明了世界与人的生命主体是相互作用的关系。这一道家和道教的主要思想,比法国的笛卡尔在《方》中提出的“我思故我在”要早1600年。

  严君平《老子指归》的道论与哲学思想后为学生扬雄、王弼、成玄英等人所继承、发展,成为魏晋玄学所提出的“贵无”、“自然为本”的本体论与重玄学的萌芽。

  作为严君平最为得意的弟子,扬雄出蜀进京之后,以辞赋文章和道德学问,一举名扬天下,成为汉代京城的文化巨擘,被后来的学者誉为“汉代的孔子”。每每与人把酒言欢,互诉衷肠之际,扬雄都会深切怀念在严君平门下的那段单纯又快乐的求学时光。

  严君平授徒讲学擅长理论联系实际,通常是先列举一段老子的言论,再根据自己的理解讲述。老子曾说“上善若水”,意指水的品性就是泽被万物但又不争名利。传说严君平在讲这段的时候,带着扬雄到山涧,眺望山下波涛汹涌的江水,扬雄顿时醍醐灌顶。

严仙观山门

  4、民办学校创始人

  西汉汉景帝时代,蜀郡守文翁在现在的成都市文庙街一带开办了石室学校,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地方官学。从此,汉朝便开始在各郡县开办了地方官学以文化天下。据传,严君平最初也曾寄身于石室学校,授课讲学。

  在清末废除科举制度之前的中国传统社会,“学而优则仕”一直是学子士人的人生信念。几千年来的读书人,都沉湎于“读书做官”的梦想中,难逃“指点江山”的虚妄和“做人上人”的虚华桎梏。因此,那个时代的学校,几乎全部与官方统治政治及其社会宗教相关。即使是孔子在春秋时辟的有别于当时官方政治学校的“明堂”、“辟雍”等,也不过是把同样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学校转移到了民间私学而已。

  作为民间学人的严君平,虽然接受了不少儒家思想文化,但他的治学道路完全与孔子不同。他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地方生产和提高家庭生活水平。这样的务实教育理念就注定了严君平不会长期依附石室官学。因此,他很快离开了石室官学,开始在四川各地开设民间学堂,教学内容除了五经之外,更着重于老子的《道经》和《德经》。其中最为典型的,便是他当年在平乐山兴办的、上世纪七十年代被拆毁掉的“读书台”。

  严君平开办学校和教书育人的旨趣,与孔子“学而优则仕”的教育旨趣完全相反,他提倡学习与劳动生产实践相结合,因此他所开办的民间学堂,学生全部是耕读者,也就是现在人们常说的半工半读者。而他的学生扬雄提出的“耕读”思想,则成为了后来中国民间私塾学校和学生的重要宗旨。即使在今天,严君平的民办教育思想,以及他不依附官家的独立知识分子形象,仍非常接近现代教育方向和现代知识分子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