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生肖

背影中让人印象最深刻的句子是(背影中让人印象最深刻的句子)

背影中让人印象最深刻的句子是(背影中让人印象最深刻的句子)

本文目录一览:

朱自清:写出自我心灵的宽度与深度

【追光文学巨匠·纪念朱自清诞辰125周年】

作者:张堂会(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

朱自清先生是散文家、教育家和文学研究家,在人们的心目中既是一位温和文雅、学识渊博的知识分子,同时又是一位爱国志士。他用完美的理想人格与爱国主义精神,谱写了一首荡气回肠的现代正气歌。

朱自清具有多重文化身份,他的新诗与散文创作成就斐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但其古典文学研究专家的身份常常为人们所忽视。事实上,他的《经典常谈》写得晓畅明白,系统论述了《诗经》《春秋》《楚辞》《史记》《汉书》等古代经典,成为年轻人研读古典文学的入门向导。《诗言志辨》研究功力深厚,对传统诗论“诗言志”“诗教”“比兴”“正变”进行了精微的考察。

此外,朱自清还是一位尽职胜任的国文教师,更是不可多得的语文教育家。他与叶圣陶、吕叔湘合编过《开明高级国文课本》《开明文言读本》等多种课本和教材,还和叶圣陶联璧写作了《国文教学》《精读指导举隅》《略读指导举隅》等阅读与教学指导书目。朱自清矢志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火种,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人文精神培养,一生桃李满天下。

朱自清(1898—1948)。资料图片

把刚刚“站稳脚跟”的新文学引进大学课堂

作为“五四”新文学的先驱者,朱自清在新文学诸多方面都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在新诗刚刚兴起之际,一般人都还只是写几行短句的分行诗歌,他就创作出新文学史上第一首抒情长诗《毁灭》。他与俞平伯、叶圣陶等人成立了新文学史上第一个散文文学社团,此外还与刘延陵等人创建了新文学史上第一本诗歌刊物《诗》月刊。

受编辑赵家璧之约,朱自清对新文学史上从1919年到1927年期间的诗歌进行巡览,编写了《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并为之撰写了《导言》。这个《导言》在某种程度上开创了一种诗歌总体学术研究的范例,对新文学史上第一个十年期间的诗歌进行整体观照,并总结归纳出象征诗派、格律诗派和自由诗派三大流派。这些诗歌流派的归纳都非常精当,在后来的文学史研究中也一再被提及。

1925年,朱自清与友人在清华园留影,左二为朱自清,左四为俞平伯。初到清华大学三年,朱自清主要讲授“国文”“古今文选”等课程。资料图片

朱自清不仅是一位古典文学研究的宗匠,而且同时还是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奠基人。早在1929年,他就率先在清华大学尝试开设中国新文学研究课程,并编写了较为详细的讲稿《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以一种即时性的学术研究回应新文学创作,让诞生不久的中国新文学及时走进大学课堂。《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对后来的现代文学史著述产生了重要影响。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被视为新中国成立之后第一部现代文学史,其中就吸收借鉴了导师朱自清新文学研究方面的体例。后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逐渐演变成为一门显学,中国现代文学成为各个大学中文系的必修课程。奠定这一学科基石的过程中离不开朱自清的开拓之功。想当初,在文字、音韵、训诂之学大行其道的大学课程体系中,朱自清敢于打破陈规,把刚刚“站稳脚跟”的新文学引进大学课堂,并对其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总结,这种敢为天下先的学术勇气值得大书一笔。

资料图片

秉持“我意在表现自己”的散文创作原则

朱自清的散文作品以纯净、朴实的语言风格和真挚独特的情感表达而著称,从创作实践方面有力地助推新文学运动的发展。

1928年,他在《背影〈序〉》一文中写道:“我自己是没有什么定见的,只当时觉着要怎样写,便怎样写了。我意在表现自己,尽了自己的力便行;仁智之见,是在读者。”朱自清明确提出“我意在表现自己”的散文创作美学原则,对现代散文具有开拓性意义。那个时期,他以一种文化战士的姿态,呼唤“人”的觉醒,确立以作者个性为本位的现代散文创作理念,作家自己成为自我的审美对象,突出作家的创作主体意识,高扬作者人格色彩,孕育促生了一种新型的自我抒情美文。

“我意在表现自己”体现了朱自清追求真实自然的创作理念。他强调作家应该真实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思考,不受外界的干扰和偏见影响。他的散文作品大多以自己亲身经历和感悟为基础,揭示自己对生活和社会的理解。《背影》就是一篇广为传颂的自我抒情散文,表达了“我”对父亲深深的思念之情和无尽的忏悔之意。写作这篇散文时,朱自清还在清华大学教书,接到父亲的来信,说“大去之期不远矣”,而自己又远在千里之外不能尽其孝道,于是便回忆起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尤其难忘的是八年前浦口车站送别时的“背影”。作者有感而发,从身边事情写起,聚焦于八年前父亲于浦口车站送行时的温馨背影,刻画出一幅父爱如山的场景,以此表现出他八年之后对父爱有了更为深刻的体验和理解。

《背影》如实地表达了自己写作时所怀有的深深忏悔与自责之情,八年前自己“太聪明”,由于生活中与父亲有过一些误会和矛盾,便嫌弃父亲和脚夫讲价钱“说话不大漂亮”,还把自己当作小孩对待而叮咛再三,不由得“暗笑他的迂”。经历过时空距离的反思之后,《背影》在描写父慈子孝的主旋律下,还伴随着另一调性“忏悔”,在多重复调中演奏出父子情深的奏鸣曲。

资料图片

“我意在表现自己”注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的传递来展示作家的个性和情感世界。朱自清通过准确的观察和独到的感悟,将生活中的细枝末节和微妙情感转化为文字,使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体验,与之产生共鸣并给出自己的思考。此外,“我意在表现自己”强调注重审美的独立性和个人风格的形成。朱自清认为,作家应该树立独立的审美意识,不被传统和现实潮流束缚,坚持自己的创作风格和个性特点。

“我意在表现自己”折射出朱自清对于散文写作的独到理解,其作品不仅表达个人情感,更传递出对于生命、人性和生活的独到见解,透露出一种温暖、平和的情感。“我意在表现自己”是朱自清散文创作中的主要理念,抒情成为散文的审美价值取向,作品是作家自我思想和情感的演绎。“我意在表现自己”作为朱自清散文创作的一个美学原则,赋予他的散文真实、坦诚的独特魅力,向读者敞开了他全部的生命空间。朱自清的散文清秀隐逸,通过独特意境的创造,委婉含蓄地书写自我的思想感情,其作品因作家理想人格的烛照而经久不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散发出独特的光芒。

一九五三年,《朱自清文集》由开明书店出版。一九八八至一九九八年,十二卷本《朱自清全集》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资料图片

用文字传递对美好人格的执着追求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朱自清的散文创作理念和创作精神对于今天的创作有着深远的启示。

他的散文作品充满了对生活的回忆和深思,处处凸显了一位现代文人的情怀与风骨。《背影》承受时光的洗礼,将个人的记忆与思考相结合,写出了温暖人间的父子深情。“五四”新文学担负着反对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的启蒙任务,在那样一个激烈批判家庭专制的话语环境中,朱自清并没有人云亦云,坚持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表现自我与人性,书写父慈子孝的伦理道德传统,表达了一种独立于潮流之外的思想理念。

对当前的文学创作而言,我们应该增强文化自觉,树立起文化自信,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不能东施效颦,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马首是瞻。“我意在表现自己”的散文创作原则,昭示当代作家要学会从自己的生活中汲取灵感,散文创作表现的就是作者自己的生活和思考,只有写出自我心灵的宽度与厚度,才能创作出动人而有深度的作品。

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通过细腻入微的场景和人物形象描写,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思想情感,文字凝练而又富有韵律感,给人以美的享受,这是朱自清散文作品的一大特色。在《背影》中,他以描写父子关系为主线,通过生动的细节展现出家庭的温暖和亲情的可贵。他的文笔犹如水墨画一般,既含蓄而又精确,表现出他对生活细节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洞察力。《背影》中的父亲之所以能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就在于作者抓住父亲买橘子的动作细节,“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短短数语,简洁朴实,父亲由于年老体胖,动作迟缓笨拙,为了儿子甘愿付出一切的情态却栩栩如生地传达出来。正是有了“背影”这种细节描写,文章才显得立体生动,引起无数读者的共鸣。在当下的散文创作中,我们要注重这种细节的表达,通过细节刻画来打动读者。

1931年8月24日,朱自清旅欧途中抵达哈尔滨,划船游览松花江太阳岛。资料图片

文学作品既是客观世界的表象,更是作者主观精神的外在显现。朱自清是一个本色作家,其作品与其理想人格高度吻合。当作家发觉真善美的内在心灵与人民的心灵息息相通时,作者主观的“小我”就会融入时代集体的“大我”,自我与时代、个体与人民便高度契合统一,作品的社会意义和思想力量得到显著增强。在《阿河》《生命的价格——七毛钱》等散文中,朱自清从描述个人内心痛苦开始,逐渐拓展到探寻人的价值,他将内心的忧患明确地推至所处的时代与社会。朱自清发现了与个人命运密切相关的社会悲剧。他不再抛洒廉价的同情之泪,而是将自己的内心与人民和国家命运紧密关联,思考当时人的价值毁灭和尊严失落的原因。朱自清对人间疾苦有一种特殊的敏感,不仅表现为他个人的哀伤和忧虑,而且涵盖整个社会和民族。他的散文一以贯之将忧患意识与爱国主义精神融为一体,既包含个人的深切感受和痛苦经验,又超越了个人的苦难。

朱自清的作品体现了鲜明的人民性,其素材大都来自平凡人物的日常生活,表达了对普通民众生活的深切关怀。我们当下的文学创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热爱人民、描写人民、表达人民、服务人民。朱自清的散文作品中弥漫着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用文字传递着对美好人格的执着追求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当下的散文创作需要追求精神的升华,传达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引导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朱自清写作的主题多涉及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温暖和亲情是他作品的常见元素。现在,人们对情感抚慰的需求依然强烈。当代作家通过感悟朱自清散文中的情感表达方式,更好地去触动读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创作出具有感染力和影响力的动人之作。朱自清的散文作品虽然意在表现自己,但又深深烙印着现实主义的印记。对于当下的作家来说,要能够沉潜到澎湃的现实生活中去,深入观察体验人生,从生活中捕捉灵感,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深入体验,将生活化为艺术的源泉。

在朱自清先生诞辰125周年之际,我们不应忘记这位诗文大家和学者,不应忘记他在现代文学史和散文史上作出的卓越贡献,践行他不尚空言的治学态度,弘扬其爱国主义精神,品读他的美文,珍视他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

《光明日报》(2023年08月30日14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在国家生态日到来之际,怎样深刻感悟“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今年8月15日是首个全国生态日。全国生态日的设立,体现了首创性、标志性、独特性,具有鲜明的辨识度,有利于深入学习宣传贯彻生态文明思想,为建设美丽中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一个重要载体。要以此为契机,推进生态文明思想大众化,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生态意识、生态自觉,激发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增强思想认同——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只有思想上认同才会有行动上的自觉跟随。

党的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已经由实践探索发展到科学理论指导。这一科学理论就是生态文明思想。“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在生态环境问题进入系统治理阶段,更需要科学理论引导。

要通过学原文,悟原理,搞清楚四梁八柱,搞清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在学懂弄通的基础上进行准确阐释,讲清其然与其所以然,并区分受众、时机和场合,紧贴原义直面问题,让生态文明思想所倡导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真正入脑入心。

同时,推动民众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交往中主动运用生态文明思想看待生态环境问题,妥善处理发展与环保的关系。一方面,旗帜鲜明地反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言行;另一方面,大力支持生态环保事业。

践行“两山”理念——

“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要一以贯之地落实。

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成为时代主流的背景下,要坚持固本强基,久久为功。比如,一体化保护山水林田湖草沙冰,加强生态修复,增强区域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坚持不懈改善城乡人居环境,特别是农村的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同时,进一步明晰产权,夯实科技、金融、政策法规和数据信息等保障,为“两山”转化奠定坚实基础,提升生态资源价值、生态环境价值和生态服务价值。

归根结底,要通过“两山”转化的探索实践,让人们更加深刻认识到“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培育先进典型——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弘扬先进、树立标杆,可以让人正视环保工作差距的同时锚定目标,形成你追我赶的好势头。

新时代以来,各地涌现出一大批生态环保典范,他们是带动生态文明建设的火车头。他们既坚定地护美绿水青山,又成功地推动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已有的典型要与时俱进,树立更高的目标,争取做强做大。同时,总结环保先进地区的好经验,采取分类分层分阶段的办法,在全国各地培育更多的示范和典型。

其间,有必要根据不同功能定位、产业结构、社会风俗、经济发展阶段等提出不同要求,发挥人见贤思齐、择善而从的特性,让典型既具有代表性,又有可借鉴性,为生态环保事业提供持久动力。

顺应新的期待——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保护好环境就是改善民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后,人们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行为容忍度降低,对生态品质的要求显著上升。不仅要吃饱,还要吃好;不仅要长寿,还要健康;不仅要养生,还要养颜。与之相伴,旅游也不仅是休闲、娱乐放松,还要开拓视野,陶冶情操,提升审美能力,增长智慧。

要积极顺应这样的新期望,呈现更多的绿水青山,让人们普遍喝上洁净的水、吃上安全的食品、呼吸到清新的空气、听鸟语闻花香、看蓝天白云。

同时,还有必要推进生态正义,完善生态补偿制度机制,让为保护生态环境奉献了时间、金钱和发展机会的群体和个人得到应有的补偿。当多数人都受惠于优质生态环境带来的产品和服务时,人们会更加坚信“保护生态,生态就会回馈你”的箴言,呵护生态环境也就从自发变成了自觉。

(作者:浙江生态文明干部学院教授 胡义清)

栏目主编:龚丹韵 文字编辑:夏斌 题图来源:新华社 图片编辑:项建英

题图:河北省唐山市开平区的唐山花海景区曾是采煤塌陷区。2018年以来,开平区持续对这一区域进行生态修复,并引入露营、餐饮、游乐园等旅游业态,将其打造成为“城市后花园”和生态城市建设的新名片,实现“矿区变景区”的“绿色转身”。

来源:作者:胡义清

诗歌时刻丨张璞:秋风过河送客,杀青味道里夹着些酸涩

◎神谕:认识自己

尼采曾给我们这群人下了判词

“离每个人最远的就是他自己!”

一个多世纪闹哄哄悄然翻过

依旧发现不了自己容颜的变化

搞不清楚什么改变了咱的气质

依旧没有胆量正视自己

搞不清楚到底错在哪里

依旧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而活

搞不清楚为什么要忍受生活

与那个想要的自己努力相向奔跑

一脸天真理想未来的我

跑向自己

一身阅历回忆尘土的自己

迎向我

无数次闭眼享受

我和自己相遇的感动

却在睁眼的瞬间完美错过

凝望两个熟悉的背影擦肩远去

一个像一天天年迈的父亲

一个像一天天俏皮的孩子

父亲和孩子

已经或将要离开我

空空如也地站在中年

孩子一样仰着脑袋

再玩一次小动物打架好不好

我曾经喜欢这样对父亲说

孩子如今喜欢这样对我说

父亲一样猛吸一口烟

最近在读什么书日子过得咋样

父亲常这样打破坐下来的沉默

将来也这样的语气语调问孩子

我既是儿子又是父亲

这是我离自己最近的一次

◎天外之天

去年南方的旱季特别长

干死很多翻涛摇翠的楠竹

南洞庭都快变成漠北草原

旱季是总算熬了过去

可内心继续受煎熬很不轻松

撑开一把折叠了记忆的伞

随人流在春天城市道路上蠕动

一句自言自语“出太阳啦!”

一条街的伞开得比桃花还快

仰着的头和没口罩没表情的脸

齐刷刷随细密的雨点人肉到我

我收起雨伞塞进街边垃圾桶

寂静地走入雨雾和人群的裂缝

没有在不安中作瞬间停留

我刚才确实看到了一缕阳光

将街边盛开的桃枝映落在伞上

阳光想尽力撕开这云布

阳光一直都在那

——天外之天

我相信自己的眼睛

我更相信自己的心

Cause the heart never lies(因为心不会说谎)

◎度日如年

春归桃花困的日子

醉醒无一事的日子

年轻人诉说度日如年

告诉他也曾度日如年

一分钟都像一小时那么长

一刻一肠断的叹

恼火得很有些无来由

此刻水是最好的解药

告诉他多喝白开水

貌似寡淡却满满柔情

腾腾热气凝固全部日思夜梦

化开是一湾飘着桃花的溪水

一头扎进蜻蜓点过的层层水圈

顿时会觉得自己身轻如燕

伴着呢喃飞赴

一场深爱无痕的舞会

轻松的思绪再次被惊碎

无法重新粘合才发现

木楼板下贴满留言的旧巢

已悄然添上了几圈

湿润的新泥

◎心去难留

——偶读南朝王僧孺《为姬人自伤》:“断弦犹可续,心去最难留”,有感记数句。

不愿在街边稍作停留

仰望暴雨后的蓝天云朵

不愿从窗帘的缝隙处

瞥一眼微醺的霓虹烟火

不知是你被欲望时空屏蔽

还是你手滑把对方秒划过

在这座城市的琴弦上

已找不到自己的音符

起风了,相约逃脱

不要非等到江河崩溃

浑身上下过敏到麻木

起风了,相约逃脱

吹散所谓的理所当然

吹散捧着的爱恨对错

◎下一秒的真实

青年对身边的女孩诉说

知道你想说什么

知道你想让我说什么

天长地久,心里太虚

满脑子折磨人的未知谜题

海枯石烂,画面太丑

满眼是退潮后堆积的垃圾

别让我猜你的心情

最后再求你一次

下一秒可能是转身

下一秒不一定浪漫

女孩微笑回眸对青年说

好吧,就猜最后一次

猜对了,车辙相濡以沫

猜错了,同城相忘于江湖

希望你和我一起剧透

下一秒的真实

◎哪有那么多或许

乡下生活了二十年

城市里住了三十年

有酷爱和厌弃的如此种种

或许今生今世就没得选

难忘山野风俗僻壤乡音浓

都市纷繁多元化其乐无穷

品尝乡下自种鲜蔬菜

惦记着城里的大书房

觥筹交错间都被丢在脑后

或许今生今世很难享受

一手执卷一手浇园自在抖擞

白天为稻粱谋晚上照鱼提篓

从城里回乡的路

与乡下回城的路

一样的距离一样的风景

或许今生今世的脚步

十有八九走不出这回字岭

来来回回只留下孑然背影

◎海的消息

黑云朵驮着白云朵

乘着又一个台风从东边

翻山越岭奔腾欢歌而来

白云朵黑云朵就这么透叠

但预留了足够的思绪空白

那是长调悠扬的穹庐

那是蔚蓝成趣的大海

只有天和海才能铺染呵成

如此和谐的构图

足够明度的底色

手指被烟灼痛的瞬间

才明白指间夹的不是笔刷

仰着头开心得像个小孩

和闪着阳光的古樟一起

收到海的消息浪花已开

◎堤长

一顶旧得发黑烂边的草帽

沾满草屑和露水的厚围裙

挎着份量不轻的打草机

机械旋转略带佝偻的身影

陷在早已习惯的轰鸣声中

油烟灰尘包围得很紧

青青河边草顺势地倒下

随着左右重复划出的弧线

裸露出杂乱无章的草根

江南岸的绿如是残忍褪变

从南到北从春到秋

一茬一茬一遍一遍

俺也爱看绿油油的风景

没法子这是老两口的生计

每天边割边用汗水浇灌

用不了几天就更绿更整齐

更合适称呼他一声堤长

没谁比他更爱这段小河堤

秋风过河送客

杀青味道里夹着些酸涩

◎黎明前的定义

黎明前的黑暗

那是男人的十月孕育

黎明前的秋声

那是换了节奏的乐章

黎明前的落叶

早知噤如寒蝉的意凉

固执于自己的强大

虫子和梧桐叶是弱者

根本没有可比性可讲

可假装的鼾声再响

怎么也掩盖不住

对新的一天的恐惶

只有马上起床

借用草尖香露的呼吸

丈量第一缕晨光

证明自己愿与季节同频

五十年了别落下我

一瘸一拐余生无妨

张璞,笔名“共相疏”,湖南浏阳人,先后供职国防科技大学、长沙市教育局,爱好行走江湖、读书藏书、习文做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