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星座

远大抱负理想的句子简短(远大抱负理想的句子)

远大抱负理想的句子简短(远大抱负理想的句子)

本文目录一览:

毛主席少年时代的三首诗:霸气天成,志向远大,少年当立大志

1893年,毛主席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市。上学时,毛主席的算数成绩常常令老师头疼,但唯独喜爱读书,像是《离骚》《庄子》《九歌》等经典著作,他都能熟读背诵。长期积累的文化素养,促使他一步步地走向诗坛。

少年时代,毛主席就曾写下三首诗,展露了极高的将帅之才。以至于解放军艺术学院副院长朱向前教授曾说:“毛主席是一等一的大诗人。”那么,这三首都是何诗?毛主席又是在何种情况下所作?

自小顽劣,捉弄先生

1906年,13岁的毛主席在父亲的同意下,来到蔡家塘毛宇居的私塾读书。毛宇居是毛主席的堂哥,两人相差整整13岁。他学识渊博,成为了当地小有名气的教书先生。

身为老师,他对待学生极为严格。总是要求学生不停地读书背书,不照做,就用戒尺打手板。毛主席作为自己的亲信,他更是格外器重。别人要背诵一遍的书,他少则五遍,多则不下十遍。偶尔犯了错误,除了打手板,还会被罚抄录四书五经。

少年时代的毛主席很叛逆。对于老师的死板的教学方式,他很反感。他经常闯祸,带着私塾的学生们上树掏鸟窝、下河摸鱼。趁毛宇居瞌睡时,用毛笔给他画两撇胡子,引得大家哄堂大笑。

毛宇居被笑声吵醒,发现毛主席的杰作,气得火冒三丈,随即叫他面壁思过,并抄写十遍《三字经》,以示惩戒。然而,毛主席对老师的伎俩早就习以为常,他常常会小声嘀咕道:“老是这些把戏,就不能换个新鲜的。”

先生出门,带头逃学

有一天,毛宇居有事出门。临走前,他担心毛主席不安分,再三告诫:“我就出去片刻,你只管带着大家好好读书,不准耍花招。”毛主席也向老师拍着胸脯保证道:“老师您放心,我这次肯定不会闯祸的。”

毛宇居半信半疑,怕他耍滑头,于是假装离开,悄悄地在窗外看了一会儿,见毛主席乖乖地坐在位子上读书,才放心地离开。不料,毛主席早已想到老师会出此下策,于是使用反间计,令其信以为真。

毛宇居前脚刚走,后脚毛主席就坐不住板凳,扭过头来对同学们说道:“老师走了,你们想吃毛栗子吗,后山有,我带你们去!”就这样,胆子大的同学就跟着毛主席溜出去,其余的同学则留守在教室。

在毛主席的带领下,一行人成功抵达山顶。满身遍野的毛栗子令同学们直咽口水。毛主席见状,说道:“同学们还等什么?这么多栗子,快捡呀!”

于是,大家迫不及待地闷头行动,边捡边吃。等到太阳落山,准备回去时,所有人都吃得肚子圆圆的。下山前,每个人还不忘给教室里的同学和毛宇居带一份。

满载而归,先生大怒

待毛主席带着大家高兴地回来时,毛宇居已经拿着戒尺在教室等候多时。他看见学生满载而归,大发雷霆。随即质问毛主席:“你个混小子,胆子越来越大,都敢带着大家逃学!”

毛主席见老师动怒,赶快将带回的毛栗子拿给老师,说道:“老师息怒,这毛栗子香甜可口,特意留给您的,你尝尝。”不料,毛宇居看到毛栗子后更加气愤,直接要惩罚毛主席这个主谋。

被罚作诗,题为《赞井》

然而,毛主席自幼喜欢文学,无论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古代的或是现代的,他都熟读背诵过。毛宇居见这些已经奈何不了他,就改变了惩罚方式。叫毛主席作诗一首,题为《赞井》。

按照常理来说,大人作诗姑且没那么容易,何况是十几岁的小孩子。毛宇居正是看中这点,打算给毛主席一点教训。不曾想到,这样的惩罚根本难不倒毛主席。

出完题后,毛主席笑了,对毛宇居说道:“老师确定这是惩罚吗?”毛宇居说道:“孩子,你别得意太早,我只给你一天的时间,作不出来,就加倍惩罚。”

被先生嘲讽之后,毛主席带着题目走出教室,来到了一口井前面。他低头望向井底,看到清澈的井水里有几颗鹅卵石,中间还有几条小鱼在急切地游动,仿佛要冲破井底。抬头又见四周都是高高的围墙。于是,他灵机一动,脱口而出:

赞井

天井四四方,周围是高墙。

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

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

不到半天,毛主席就作诗成功。兴奋的他赶忙跑去告诉毛宇居这个消息。彼时的毛宇居正在备课,他见毛主席两手空空,说道:“你以为是无字天书?去去去!别来捣乱,回去好好想想。”

毛主席见老师不相信,看到桌子上放着纸和笔,说道:“借老师的纸笔一用。”于是就将六句诗写了下来,请毛宇居过目。毛宇居接过纸笔,仔细地读了一遍,问毛主席:“这当真是你的杰作?你所作为何?”毛主席称:“确是我作。”之后,毛主席又将作诗过程和初衷娓娓道来。

作诗完成,立志离乡

毛宇居从毛主席的口中得知,他在诗中将私塾比作四方的水井,自己与其他学生则如同井底的小鱼,拼命地想要逃出去。为此,毛宇居对毛主席赞不绝口。

从中也可以看出,少年时期的毛主席便志向远大,渴望走出山沟,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事实证明,长大后的毛主席也终于得偿所愿。

被迫辍学,娶妻务农

1907年,毛主席在父亲毛贻昌的逼迫下,辍学在家务农。为了使儿子收心,毛贻昌还给儿子说了一门亲事,娶了罗一秀。罗一秀比毛主席年长4岁,是典型的大家闺秀。

对于父亲的安排,毛主席很不满。所以成亲之后,两人也没有真正地生活过。即便如此,罗一秀还是心甘情愿地侍奉公婆、照顾毛主席起居。也许是操持过度的缘故,婚后第三年,罗一秀就因病离世。截止到这时,两人的关系还尚且停留在相敬如宾的状态。

向往学校,父亲反对

同年,毛主席的堂兄文运昌从学堂读书回来。他见毛主席辍学在家,就给他介绍了新式学堂的情况,并将《盛世危言》《新民丛报》等刊物推荐给他看。毛主席被堂兄影响,逐渐开始向往外面的学习生活。于是,他找到父亲,表达了自己的求学意愿。

父亲听完,不耐烦地说:“穷人家的孩子识几个字就好,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我托人在湘潭给你找了个米店的差事,你改日就去做学徒,别整日在家做梦。”毛主席听完,顿时火冒三丈,他质问父亲:“您为何总是替我做主?父子两人也因此起了争执。

叔伯力劝,父亲同意

毛主席见说不动父亲,又想起父亲平日里最听叔伯们的话。于是,他挨家挨户去敲门,请求叔伯们帮忙劝说父亲。叔伯们得知事情的原委,一致对侄儿读书表示支持。

第二天一大早,几个人就一同到毛贻昌家劝说他同意毛主席读书。功夫不负有心人,毛主席终于获得父亲的同意,第一次离开韶山冲到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为此,他从心底感激父亲。

为表决心,作诗一首

临行前,他特意作了首诗送给父亲:

呈父亲

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出发时,他叮嘱父亲:“我写了首诗,就夹在您经常翻看的账本里,记得看。”

志向远大,父亲赞叹

等儿子走后,毛贻昌把诗找出来,捧在手心,很是开心。他找到当地的教书先生,询问诗中写了什么。先生看完之后,对毛贻昌说:“您家孩子志向远大。”毛贻昌不明白先生的话,请他直说。

先生这才详细地解释道:“您家孩子立志要走出韶山冲,学业不成,就不会回来。卒于何地,就葬于何地。此时的毛主席刚满16岁,连毛贻昌也不禁感叹道:“儿子好样的!”

同学排挤,主席郁闷

入学之后,毛主席文采飞扬,出口成章,多次受到老师的夸赞。然而,他却高兴不起来。

原来,来这里读书的几乎没有平民百姓家的孩子。不是有钱有势,就是有身份有地位。他们穿洋装、戴名表,上下学有专车接送。反观毛主席,他素日里穿着粗布长衫,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上下学,名贵的手表,更是少见。

由于不是本地人,独特的口音也使毛主席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为此,同学们都称他为“乡巴佬”。对于这样的处境,毛主席很郁闷。

咏蛙讽刺小人,将帅之才初显露

在某个午后,他走在校园里散心。不知不觉地来到池塘边,见树荫下有青蛙乱跳。于是蹲下来,对着青蛙说道:“‘小小青蛙似虎形,河边大树好遮阴,明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做声。’”史料记载,此诗是郑正鹄为讽刺奚落自己的士绅所作。

毛主席受到感染,随后作诗一首:

咏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

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做声。

诗中,他提醒世人,青蛙虽小,但威慑虫儿,以此来讽刺那些看不起他的同学,“今日的你瞧不起我,明日的我让你高攀不起。”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不服输的个性和将帅之才。

多年以后,毛主席不忘初心,领导了工农群众,建立了新中国,终成一代领袖。

远大抱负且霸气的古诗词

1.他日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2.成事自来输有志,不教勋业镜中看。

3.明朝万一西风动,争向朱颜不耐秋。

4.七国三边未到忧,十三身袭富平侯。

5.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6.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7.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8.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9.只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可为家。

10.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今日主题:“形容人志向远大的成语”

重点识记:抱负不凡、壮志凌云、鸿鹄之志、豪情壮志、老骥伏

每天分享实用干货,为孩子词语积累点赞收藏吧!评论回复成语,点赞加收藏私我送整理好的文档。

李白感慨人生的经典诗,满怀理想,全篇都是名句,流传千古

诗仙李白的大名我们每个人都如雷贯耳,我们对于他都太熟悉了,当孩子还在牙牙学语时,长辈们就开始朗诵他的诗篇。他为我们留下了太多的经典诗篇,而今天为大家带来的,就是他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这首诗作于天宝十三载,距离安史之乱已经不远了,当时李白与李云相遇,这是两人在同登谢眺楼时所做的一首送别诗。李白初去长安时包含着满腔的热血,想要一展抱负,只可惜谗言可畏,他最终只能选择远离长安,开始了漫游的日子。

在诗的开篇,作者并没有写这个楼,也并没有写与友人的叙别,而是直抒自己的郁结之情。在过去那些个弃我而去的\"昨日\",以及每天都要迎来的\"今日\",他每天都感觉心烦意乱、忧愤抑郁,包含了他的怀才不遇以及对当时污浊社会的不满。

或许这也可以说,这是他对自己长久以来的遭遇的一个总结性的概括。理想与现实之间差异所带来的愤懑,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表现。而这首诗的第3句则是本诗的转折,秋高气爽的天气下遥遥远望者长风送秋雁的壮丽景色,一下就激起了作者的举杯畅饮的豪情,显示出了作者豪迈的胸襟。

从郁闷苦楚突然转变为豪气万丈,虽然让人感到不可思议,可转念一想,这是李白也就释然了。他素有远大的志向,可又长期因环境被压抑,所以一直都向往着可以有广大的可以实战的空间。因此当他看到长风宋秋燕之时,她不自觉地就精神为之一振,自然豪情逸兴就出来了。

而在第4句,因为李云是秘书省校书郎,而唐代之人又一直以彭山指秘书省,所以在这里\"蓬莱文章\"指的则是李云的文章。而在此之后,又用建安风骨来赞扬李云的文章刚建有力。同时他以小谢自居,是说自己的是像谢眺那样,有着清新秀发的风格。在这里,熟悉李白的朋友都知道,李白对于谢眺是非常推崇,所以这也显示出了他的自信。

而在第5句中,诗人又进一步对双方进行了渲染,表明他们二人都有着雄心壮志,只想上青天揽明月。这种写作手法确实是李白的性格,显然是兴致一到,豪言壮志也出来了。这两句笔墨酣畅淋漓,直接把前两句的一切抑郁全都一扫而光,情绪激昂到极点。

在第六句中,诗人又一抽刀断水做比喻,将忧愁比喻为水,生动的展现出作者想要努力去拜托自己苦闷的心情,对于一些沉迷于抑郁之情的人,有着不可言喻的差别。而在最后一句中,诗人写出了差距,而对于这些\"不称意\",也只能够想出\"散发弄扁舟\"这样一条出路,不免有几分逃避现实的意思。

在这首诗中,他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表达了对当时不满,可同时也表达了对光明世界的强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