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星座

古诗的句子怎么判断是否正确(古诗的句子怎么判断)

古诗的句子怎么判断是否正确(古诗的句子怎么判断)

本文目录一览:

如何判断自己的诗词水平处于何等位置?以七绝分析,快速进阶

学习诗词创作的过程中,都会碰到一个比较困扰人的问题。即是看到同一首诗,为何有读者说它好,而又有读者说其不好,导致自己无法准确认知这首诗究竟如何。

大家不要小看这个问题,如果不搞清楚,那在写诗词的时候,自己也无法判断自己的文字到底好不好,也就无从谈起琢磨了。

诗词初学者我认为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初级阶段,是指对格律要求能做的不错,句子与意思也能表达清楚,但还谈不上好坏与境界,这算低阶已入门。

中级阶段,在初级阶段的基础上,能够分辨大多数诗词文字的优劣,能知道哪里有问题,但解决不了。

高级阶段,就是不但能指出问题,还能提出修改与调整方案,文字已经有不错的韵味与意境,对各种技巧手法娴熟。

本文主要谈谈如何从低阶向中阶提升,关键就是学会真正读诗词,学会分辨与剖析问题,感知文字的优劣。

以网上某论坛的一首诗为例略作说明。竹树琅杆碧四围,花光云气惹人衣。

戴家桥下竹排乱,载与青山一道飞。

很多初级水平者会认为它是好诗,但不少中级水平者可能认为它是恶诗,或者很普通,有可提高之处。

这首诗咋一看,辞藻漂亮,音律亦较为流畅,尾句还有看似不寻常的巧思,初级者很容易就会被它唬住。但当你水平到达中级以后是能看出问题的,如果是高级水平,还能看出他写作的心理和某些个性特征。

“竹树琅”,这句看似漂亮,古诗修养低的人会认为这两句雅致,但古诗修养高的人知道这句有问题。琅本是美玉、美石,古人也常引申为翠竹,说琅就是说竹子。类似的词句与意象在古诗里是不少的。“竹树琅”就有明显的拼湊雕琢痕迹,也嫌重复累赘了,竹树两字完全多余,故此算不得好句(这可以检验你诗词修养到了什么程度)。

第二句无大问题,主要的问题在三四句。比如“戴家桥下竹排乱”,这句的意象是在桥下的竹排,而且比较凌乱,明显竹排不是在行动的过程中。也有种从桥上往下俯瞰的意思,那么请问怎么会出现“载与青山一道飞”的错觉?

能出现“与青山一起飞”的画面,只能是你坐在竹排上,“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这样才可能产生竹排与青山一道飞的错觉。而现在你站在桥上往下看,绝不可能出现这种幻觉,这叫违背生活常识。

很多人感觉“载与青山一道飞”意思不错,是巧思。这说明对巧思的判断还不到位,是否巧思,要看妥帖不妥帖。如果抛开其他句子,这句再好,不妥帖那也不是好句。何况前人早写过同样的意思,并且写得比这个好:“高挂一帆风力饱,扁舟如挟众山飞。”看出古人的笔力没有?不仅笔力雄健还非常严谨,注意“高挂一帆风力饱”的铺垫,注意那个“挟”字,真是恰到好处。

这首七绝还有一个很明显问题,大家注意到没有?仔细读读看。

就是前两句与三四句没有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前两句是一个意思,后两句一个意思。在描写与刻画上,没有外在或内在的联系。也就是说,本诗没有捏合成篇。由此可见,本诗仍算是初学者的习作,虽然有雅致的外表,流畅的音律,但仍算不得好诗,需要改进的地方还很多。其实,主要问题就是第三句没做好,前后脱节,第一句都属于小问题。

外表修饰很雅致的格律诗容易骗过初学者,特别是那些玩弄某些句子技巧的律诗,初学者很容易被其外在所迷惑。初级水平一般要解决的问题是先“像古诗”,外在像古诗。而中级水平所要解决的就是“像诗”的问题,已经跳出格律的框架,而是要捏合成篇并有韵味,即怎么把一首诗写得意韵通畅,像诗。

一首诗词作品都是是由字、词、句、段和音、韵、律、调构成的。或者应该说是“生成”。一句话:一首诗是一个复杂系统,不是字词句的简单加和,必须经过酝酿与催化,最后生成一个有生命力的有机体。

当你想创作某首诗时,脑海中肯定先有个想达到的目的,不可能是随心所欲,胡思乱想。故此,从字词、音韵开始到语象(可分为描述、比喻、象征、神话)、思想、语气、节奏、体式等都必须围绕着这个要表达目的来做文章。

如何判断一首诗的优劣?个人感觉可用这三个标准去套或去剖析:

首先,这首诗要实现什么目的?

其次,这一目的实现得如何?

最后,这个目的有意义吗?

如果你能基本实现诗的目的,亦即比较清晰的表达了你所要表达的情感。同时兼顾各种要素,文理通顺,音律流畅而又饶有诗意。那么,恭喜你,这首诗不错,你已具备中级诗词创作水平。

其实,现代人能够做到诗词中级创作水平,已然很不错了。有不少古人其实也未必能够做好这点。甚至一些名家也有某些作品比较随意,问题毛病也不少的。我们举个宋代僧人饶节的七绝《偶成》来分析印证:

松下柴门闭绿苔,只有蝴蝶双飞来。

蜜蜂两股大如茧,应是山前花已开。

古人的《墨庄漫录》中把这首七绝列为佳作,但我不认为如此。文字与句子本身无问题,但组合起来却有大问题的,你能一眼看出它的问题吗?如果看不出来,说明你的七绝鉴赏力还在初级水平。如果能看出问题,那么鉴赏力可算是中级水平。如果不但能看出,还能帮他改正并改得很好,恭喜你已达到高级水平。诸位不妨试试。

首先来分析饶节这首七绝要表达的目的是什么?很显然,从第一句“松下柴门闭绿苔”就可以看出,他是想表达居处的幽僻。

但这首诗是否达到了这个目的呢?并没有!整首诗并不是都在围绕这个目的服务。当然,第一句的:松下柴门,还闭绿苔,至少是达到了幽僻中透出几分阴冷感觉,句子也还算不错。

三四句的“蜜蜂两股大如茧,应是山前花已开”描写得相当不错,如果不是对蜜蜂采蜜观察入微,不是心静的人是看不见的。“茧”是蜜蜂采集在腿上的花粉团嘛。而且联想的也相当准确,看到“蜜蜂两股大如茧”,顺理成章想到“前山花已开”,气脉顺畅。以此来反衬眼前居所的幽僻,连野花也没有,只有蜜蜂偶尔飞过,的确幽僻得可怕。三四两句不但画面感的很好,联想也丰富,反衬手法也相当娴熟。

那么不好的地方在哪里?问题出在第二句上!“蝴蝶双飞来”,这不正说明此处有花吗?与最后一句很矛盾啊。蝴蝶双飞来的意象,就不是幽僻了,是热闹与盎然。另外前面还带上“只有”两字,如果只有,那后面来的的蜜蜂算什么?蜜蜂忙碌,蝴蝶嬉戏,岂不是过于热闹了?与幽僻的氛围是不协调的,大大减弱了第一句就要营造幽僻氛围的力度。故此,“只有蝴蝶双飞来”这一句是很明显的败笔,写得过于随意了,致使整首诗内在张力不足,比较涣散。至于要如何改,大家不妨试试。

同样表达“幽僻”的七绝,刘商的这首《题潘师房》就写得好,大家不妨读读,领悟一下。

渡水傍山寻石壁,白云飞处洞门开。

仙人来往行无迹,石径春风长绿苔。

这首四句全都是围绕潘师傅幽寂的居住下笔,协调一致。尤其是第三句转得比较巧妙,虚晃一下不实写,然第四句再实景细节刻画,故更有余韵,回味无穷。

文理通顺而有诗意是写诗到达中级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古诗鉴赏的一个重要评判标准,这一点往往被人忽视。写得通顺,谁不会呀?好像很容易,其实挺难的,这从我们对上面那两首诗的分析已可见一斑。

如果说初级水平要求把诗句写通顺的话,中级水平就要求把一首诗写通顺,这是两个层级的问题,难度不一样。文理通顺而有诗意不仅要求意思连贯,还有个贴切问题。这里的贴切指的是整体协调性,即每个字词句都要与全诗意蕴、基调协和而不能有所偏离或抵牾。

#原创诗词##诗词##唐诗宋词##诗词#

中考古诗词常丢分?正确认识诗歌描写手法是关键

这节课我们来说说诗歌描写方法中对比衬托手法的特点和运用。

首先我们来说一下对比。李白有一首诗叫《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

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

在这首诗中,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两幅画面:一幅是越王大败吴国,胜利而归,战士们个个脱下战袍,换上了“锦衣”,向国人炫耀他们的战功,宫女们个个打扮得花儿一般,在宫殿里恣情欢乐;另一幅则是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昔日的胜利、热闹早已烟消云散。

诗篇将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抒发了盛衰无常之感。

通过这首诗你可以发现,对比手法的特点,在于让对比的双方都突出表现各自的特点,给人一种冲击、震撼的感觉。

说完了对比手法,接下来我们要介绍一下衬托。

杜甫有一首《绝句》,其中写到“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这两句就是运用了衬托。江水碧绿,映衬的鸟儿更加的白,山岚青青,显得花儿更加红艳。

通过这首诗,你可以发现,衬托手法中,一个是被衬托的主体,一个是陪衬,陪衬的作用是将主体的特点映衬出来。

刚才我们说的是性质相同的正衬,衬托也可以是性质相反的反衬。如许浑《谢亭送别》写到:

劳歌一曲解行舟,

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

满天风雨下西楼。

第二句描绘了两岸青山,霜林尽染,满目红叶丹枫,映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显得色彩格外鲜艳。然而这明丽的风景,却跟诗的主题“送别”很不协调,一个是明媚的自然风光,一个是幽怨的离愁别绪,在情感体验上,性质就完全相反了,所以第二句的自然风光与诗人的离别之情就构成了反衬。

现在你应该了解了对比和衬托各自的用法,现在我们来看一道高考真题。

2014年高考湖北卷,考了一首罗邺(yè)的《早发》:

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

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bèi)雁行。

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

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léi)客塞(sài)城。

有一问:请赏析“独向长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达效果,分值是3分。

这里的“背”是“背着”,意思是“方向相反”。诗人行进的方向与返乡的大雁刚好相反,从中你就知道了,诗人是用回归的雁来反衬自己漂泊在外的思乡之情。所以在这首诗中,反衬是解题的关键。

到这里诗歌描写方法中对比衬托手法的描写就讲完了,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对比的手法,重点是让对比的双方都能突出各自的特点,而且对比涉及的两方,应该是性质基本相同的,例如《越中览古》中,就是利用古今两幅景象的对比,抒发了盛衰无常之感。

而衬托手法中,有主体、有陪衬,陪衬就是用来突出主体的。除了性质相同的正衬之外,衬托的双方可以性质相反,像许浑就用离别的风景,反衬了自己的离愁别绪。

当然,诗歌中可以用来衬托的内容还有很多,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衬托的种类,我们不见不散。

往期精彩回顾:

中考古诗词常考抒情手法,不要错过!

中考古诗词常考动静手法,不要错过!

这些基本句式弄懂了,写律诗就容易多了

律诗之所以叫律诗,是缘于它的每个字、每一行都是按照格律要求来组构的。想要写好律诗,还是要从它的每类句式学起,基本句式弄懂了,再往下学就容易多了。

网上把格律诗的句式分成了甲乙丙丁四种基本句式。

甲种句式:

1、五言句式:仄仄平平仄

2、七言句式:平平仄仄平平仄

乙种句式:

1、五言句式:平平仄仄平

2、七言句式:仄仄平平仄仄平

丙种句式:

1、五言句式:平平平仄仄

2、七言句式:仄仄平平平仄仄

丁种句式:

1、五言句式:仄仄仄平平

2、七言句式:平平仄仄仄平平

从上边这四种基本句式可以看出,七言律句就是在五言律句的前面加上两个平仄相反的字。这四种基本句式,是组成多种律诗形式的基本句式。这四种基本句式的交错,就构成了不同格式的律诗。律诗在组合过程中,不管某一首律诗的格式如何变化,都离不开这四种基本句式。

律诗的四种基本格式

五言格式

甲种句式起句(仄起仄收):

(甲)仄仄——平平——仄

(乙)平平——仄仄——平

(丙)仄平——平——仄仄

(丁)仄仄——仄——平平

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如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乙种句式起句(平起平收):

(乙)平平——仄仄——平

(丁)平仄——仄——平平

(甲)平仄——平平——仄

(乙)平平——仄仄——平

如李商隐的《晚晴》:

深居——俯夹——城,

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

人间——重晚——晴。

丙种句式起句(平起仄收):

(丙)平平——平——仄仄

(丁)仄仄——仄——平平

(甲)仄仄——平平——仄

(乙)平平——平仄——平

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丁种句式起句(仄起平收):

(丁)平仄——仄——平平

(乙)平平——仄仄——平

(丙)平平——平——仄仄

(丁)仄仄——仄——平平

如卢纶的《塞下曲》:

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

没在——石——棱中。

七言格式:

甲种句式起句(平起仄收):

(甲)仄平—仄仄—平平—仄

(乙)仄仄—平平—仄仄—平

(丙)仄仄—平平—平—仄仄

(丁)仄平—平仄—仄—平平

如王勉的《墨梅》:

我家—洗砚—池头—树,

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

只留—清气—满—乾坤。

乙种句式起句(仄起平收):

(乙)仄仄—平平—平仄—平

(丁)平平—仄仄—仄—平平

(甲)平平—仄仄—平平—仄

(乙)平仄—平平—仄仄—平

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丙种句式起句(仄起仄收):

(丙)仄仄—平平—平—仄仄

(丁)仄平—仄仄—仄—平平

(甲)平平—平仄—平平—仄

(乙)平仄—平平—仄仄—平

如杜甫的《绝句》:

(丙)两个—黄鹂—鸣—翠柳,

(丁)一行—白鹭—上—青天。

(甲)窗含—西岭—千秋—雪,

(乙)门泊—东吴—万里—船。

丁种句式起句(平起平收):

(丁)平平—仄仄—仄—平平

(乙)平仄—平平—仄仄—平

(丙)仄仄—平平—平—仄仄

(丁)平平—仄仄—仄—平平

如李白的《朝辞白帝城》:

(丁)朝辞—白帝—彩云—间,

(乙)千里—江陵—一日—还。

(丙)两岸—猿声—啼—不住,

(丁)轻舟—已过—万—重山。

掌握律诗平仄格律的方法主要有三种:

一、用基本律句格式来验证

检查一下句子是否符合了四种基本律句中的一种,也就是说看它是否做到平仄相间交错的要求。拿七律做例,如果首句用的是甲种基本句式,那正确的句子就应该是:“平平仄仄平平仄”,或者是变格句式:“〇平〇仄〇平仄”,特别是二、四、六位置上字的平仄声调,如果符合上述两种基本句式的平仄要求,那这个句子的平仄声调就是正确的,否则就不正确。其他乙、丙、丁三种基本句式的验证方法也一样。

二、用平仄粘对法来验证

律诗每两句组成一“联”,一联中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所谓对,就是同一联中出句和对句中的第二个字的平仄声调必须相反;所谓“粘”,就是上一联对句和下一联出句第二个字的平仄声调必须相同。我们只要检验一下律诗的四种基本格式,就可以看出律诗“粘”和“对”的规则。如果不合乎“粘”的规则的叫“失粘”,不合乎“对”的规则的叫“失对”。

请看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1、辛苦遭逢起一经,(丁) 平仄平平仄仄平

2、干戈寥落四周星。(乙) 平平仄仄仄平平

3、山河破碎风飘絮,(甲) 平平仄仄平平仄

4、身世浮沉雨打萍。(乙) 平仄平平仄仄平

5、惶恐滩头说惶恐,(丙) 平仄平平仄平仄

6、零丁洋里叹零丁。(丁) 平平平仄仄平平

7、人生自古谁无死,(甲) 平平仄仄平平仄

8、留取丹心照汗青。(乙) 平仄平平仄仄平

在这首诗里,大家请看它每句的第二个字:1、2句“对”,2、3句“粘”;3、4句“对”,4、5句“粘”;5、6句“对”,6、7句“粘”;7、8句又“对”。完全合乎律诗的平仄粘对规则。

第三、用诗喉竖读法来验证

这种方法实际上是第二种方法的另一种叫法。所谓“诗喉”,指的就是每句诗的第二个字。它处在一句诗的第二个字的位置上,如同人的咽喉一样,所以就把它叫做“诗喉”。诗喉竖读法就是把一首律诗上下排整齐,然后从第一句的第二个字一直检查验证到第八个句的第二个字,看它们合乎不合乎平仄粘对的规则,合乎了就是正确的,就要进行修改,直到让诗完全合乎平仄粘对规则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