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星座

古文教人忍耐的句子摘抄(古文教人忍耐的句子)

古文教人忍耐的句子摘抄(古文教人忍耐的句子)

本文目录一览:

品读|方孝孺的“忍”与“迂”

在汉语的表达习惯里,“舍生取义”之后往往还会追加一句“杀身成仁”以加强语意,给人的感觉是“取义”就是“成仁”,“成仁”就是“取义”,“仁”和“义”成了一而二,二而一的东西;甚至在汉语中,“成仁”竟成了某种死法的别名,所谓“不成功则成仁”。

而事实情况毋宁是,“慷慨赴死”所成就的多是激烈伉直的“义”,而与更具宏远规模与恢廓气度的“仁”基本无涉。一句话,就我对“仁”“义”的理解,“取义”不仅未必同时能“成仁”,且对“义”的理解与遵行若趋向于偏执,“取义”的行为往往还会“伤人”,从而也恰恰伤了“仁”。具体到正学先生方孝孺,如果说儒者最重要的两门功课是“仁”与“义”的话,方孝孺于“义”一门,就其与建文帝朱允炆的“君臣之义”交了一份满分答卷,是优等生无疑;而于儒者另外一门功课,也就是“仁”一门却是严重的不及格。

朱棣本无心杀方孝孺。燕王朱棣从起兵到谒陵即位,仅仅用了不到四年时间。大军临发,他的首席智囊姚广孝叩马而谏,谆谆以方孝孺为托:城下之日,不可杀方孝孺,“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何况朱棣初收功,诸臣恐慌观望,正是其收拢人心之时。若能争取到德高望重的方孝孺为其所用,则不需刀锯鼎镬,天下纷纷,或可一举而息。毕竟帝位攘夺,乃帝王家事,对大多数臣子而言,老朱家是由侄子朱允炆,还是叔叔朱棣做皇帝,究非痛痒所关。可奈何方孝孺一根筋耳!

燕王兵至,建文帝朱允炆自焚而死(一说出走)。方孝孺作为建文帝倚重的大臣之一,却只是被收下狱,且旋被释出,请至朝堂。应该说朱棣一开始身段是放得很低的,以下对话录自《明史》:成祖降榻,劳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孝孺曰:“成王安在?”成祖曰:“彼自焚死。”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曰:“国赖长君。”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曰:“此朕家事。”

面对方孝孺的步步紧逼,朱棣理屈词穷,最后只得抛出“此朕家事”四字,看似耍无赖,却也有言外一层意思:我们老朱家内斗,干卿底事?你们儒生莫要太自作多情了。通观有明一代,皇帝多不拿读书人当根葱,折辱士大夫无所不用其极,因此鲁迅才说明朝皇帝都是“无赖儿郎”。

无赖儿郎朱棣既已撂下脸面,接下来就不客气了,让左右伺候笔墨纸砚,说:我这即位的诏书,非先生草不可!方孝孺掷笔于地,且哭且骂:死即死耳,诏不可草!以下《明史》关于朱棣怒杀方孝孺,可谓至简,只有七个字:成祖怒,命磔诸市。

修《明史》诸人或欲为朱棣开脱的缘故,隐去关于方孝孺之死许多活生生、血淋淋的历史细节,好在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十八“壬午殉难”述之甚详。

有两个细节或场景尤值得注意。

其一,据《明史纪事本末》,方孝孺受刑之前,跟朱棣之间还各有一句对话:文皇(按:指朱棣)大声曰:“汝独不顾九族乎?”孝孺曰:“便十族,奈我何!”

呜呼,方孝孺有什么权利这么说!要知道,正是方孝孺一句“便十族,奈我何”间接促成了中国刑罚史上最黑暗的一页。朱棣“成全”了方孝孺,于方孝孺的“九族”之外,又把方孝孺的门生、师友凑够“十族”,尽诛之。最后史家点数人头,受方孝孺一人牵连而死者多至873人,其中大部分是方孝孺的故友门生。这些人死于朱棣的残酷不假,同时也可说是死于方孝孺的“豪气干云”,否则朱棣未必有“株连十族”的天才想象力。

其二,据《明史纪事本末》,受方孝孺牵连而死的方之亲族、师友在时间上都死在方孝孺之前,在空间上也是死在方孝孺“之前”。每个人都由行刑者带到方孝孺面前,当着他的面处死。然我们的正学先生除了在杀到自己的弟弟方孝友时流下几滴眼泪外,一直无动于衷,甚至“不一顾”。这是在干什么?这是朱棣跟方孝孺在较劲,在比赛,比赛的项目不妨叫“斗狠”。让人触目惊心的是,别人的生命成为这场比赛或游戏的道具。

一念之仁,就是“不忍”,就是对生命的恻隐和悲悯。孟子所说的“仁之端也”。孝孺先生真千古罕有之“忍”人也。当孝孺先生梗着脖子大义凛然之际,可否想到,若非自己一句“便十族,奈我何”,这些人未必就非死不可。方孝孺若能有一念之智,当朱棣说“汝独不顾九族乎”时,只需临机一句话,自己全节,别人全身,各臻其美。然而方孝孺想不到。

方孝孺之“迂”非止此一端。

清朝人编的《古文观止》计选文222篇,明朝的文章入选的很少,总共才18篇。而方孝孺一人独占两篇,一篇是《深虑论》,一篇是《豫让论》。

但好文章不一定是好办法。好文章也可能误人,还误人不浅。

就拿著名的《深虑论》来说,开篇即气势不凡:“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欤?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天下的祸患是防不胜防的,虑之于此,最后却出其不意,祸发于彼。秦定天下,惩周诸侯之强,卒亡其国,变封建而为郡县,以为这样一来即可以万世江山。不料十多年后,陈胜、刘邦即起于垄亩之中;汉又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封同姓为王,以为藩篱,不料最后王莽卒移汉祚;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

历朝历代,皆惩前代之“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盖出于所备之外”。这样对历史的观察不可谓不敏锐、深刻。而方孝孺最后得出的结论竟然是排除了一切“人事之谋”的有效性:“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说白了,就是为政者只要“积至诚”“用大德”,尊王道,行仁政,则天道昭彰,上天自会保护你,不会让你亡国。要知道说这话的可不是什么乡间陋儒,而是建文帝朱允炆的首席智囊啊。

试问:当朱棣兵临城下,不同于乃祖(朱元璋),亦不同于乃叔(朱棣),颇有“仁厚”之风的建文帝朱允炆在后宫被逼自焚的时候,天何言哉?!当朱棣一朝权在手,即对建文旧臣发明了“诛十族”“瓜蔓抄”,从而揭开中国刑罚史最黑暗的一页的时候,天何言哉?!当朱棣后来以比之乃父更为残忍的手段,把中国古代的黑恶政治推向巅峰的时候,天又何言哉?!

巧合的是,朱棣的首席顾问姚广孝关于“民心”也有“高论”,更巧合的是,这番高论也关乎“天道”,且是于紧要关头对朱棣当面言之。事见《明史·姚广孝传》:“太祖(朱元璋)崩,惠帝(建文帝朱允炆)立,以次削夺诸王。周、湘、代、齐、岷相继得罪。道衍(姚广孝)遂密劝成祖举兵。成祖曰:‘民心向彼,奈何?’道衍曰:‘臣知天道,何论民心。’”

在方孝孺看来,天下唯有德者居之;而在姚广孝看来,天下唯有力者居之。在方孝孺看来,天道与民心不悖;而在姚广孝看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道管它民心不民心!方孝孺处处合于圣贤经传,却无济于事;姚广孝的话说得很混蛋,却在关键时刻让朱棣吃了定心丸。

因为助成朱棣之恶,姚广孝的名声一直不大好。他书读得也许不如方孝孺多,但知机变,有权谋。

机变、权谋只是工具,无所谓善恶。遇到恶者,比如朱棣,即助成其恶;若遇善者,比如朱允炆,当然亦可助其达成其善。

摘自 | 《领导文萃》2021年8月下

稿件来源 | 《文史天地》

本文作者 | 丁辉

责任编辑 | 芜影

微信编辑 | 又亦

2020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对比整合劝说劝谏类

【复习重点】

1、复习文学常识,掌握字词句意。

2、了解古人的劝谏艺术。

3、劝谏类文言文课内外对比阅读。

【复习难点】

1、在比较中了解劝谏类文言对比阅读的考点。

2、明白题源在课外,答案在课内,要善于借助课内知识迁移联想。

【常见考点】

劝谏类文本对比阅读常见比较点:劝谏内容,劝谏方式,劝谏语言特点,人物情感和形象等。

【篇 目】

【相 同 点】

【不 同 点】

一、劝诫方式

二、表达方式

【过关测试】

一、葛洪《东方朔救乳母》

汉武帝乳母尝犯事于外,帝欲申宪①,乳母求救东方朔。朔曰:“帝忍而愎②,旁人言之,益死之速耳。汝临去,慎勿言,但屡顾帝,我当设奇以激之。”乳母如其言。朔在帝侧曰:“汝宜速去!帝已壮矣,岂念汝乳哺时恩邪?尚何还顾!”帝虽才雄心忍,亦深有情恋,乃凄然愍③之,即敕免罪。

(选自《西京杂记》,略有改动)

【注释】①申宪:依法惩处。申,按照。宪,法律。②愎(bì):固执任性。③愍(mǐn):哀怜。

19.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汉武帝乳母尝犯事于外。

【译文】汉武帝的奶妈曾经在外面犯了罪。

【解析】句与“于外”是状语后置,故翻译时应调整到谓语“犯事”前面。“尝”是曾经的意思。

(2)帝已壮矣,岂念汝乳哺时恩邪?

【译文】皇上现在已经长大了,难道还会想起你喂奶时的恩情吗?

【解析】句中“岂……邪”是固定句式,翻译为“难道……吗?”表反问。翻译时要翻译成反问句,同时要注意“念”翻译为考虑。

20.东方朔说“我当设奇以激之”,你认为他救乳母的计谋“奇”在何处?(4分)

【答案】示例:①“奇”在劝谏的方式与众不同。不是直接规劝武帝,而是以训斥乳母的方式委婉劝谏。②“奇”在能根据武帝的性格特点,让乳母“慎勿言,但屡顾帝”,动之以情。③“奇”在能抓住要害,从武帝与乳母之间的关系入手,实施计谋。④“奇”在他采用激将法,言“帝已壮矣,岂念汝乳哺时恩邪”,故意戳痛武帝,让他念及“乳哺时恩”。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正确理解和提炼信息的能力。问题中要求理解东方朔救乳母的计谋“奇”在何处,通过分析文章,抓住东方朔不同于常人的做法,理解他的言行“汝临去,慎勿言,但屡顾帝”和“帝已壮矣,岂念汝乳哺时恩邪?尚何还顾!”以及意图“救乳母”即可分析得出。解答时要分条解答,采用“‘奇’在……”的句式回答。

【参考译文】

汉武帝的奶妈曾经在外面犯了罪,武帝将要按法令治罪,奶妈去向东方朔求救。东方朔说:“皇上残忍且固执任性,别人求情,反而死的更快。你临刑时,千万不要说话,只可连连回头望着皇帝,我会想办法激将他。”奶妈进来辞行时,东方朔也陪侍在皇帝身边,奶妈照东方朔所说频频回顾武帝。东方朔在武帝旁边说:“你还不赶快离开!皇上现在已经长大了,难道还会想起你喂奶时的恩情吗!为什么还要回头看!”武帝虽然固执任性,心肠刚硬,但是也不免引起深切的依恋之情,就悲伤地怜悯起奶妈了,立刻下令免了奶妈的罪过。

二、复儿子书①

来信均悉②,兹③再汇汝④日本洋五百元。儿自去国至今,为时不过四月,何携去千金业⑤皆散尽?是甚可怪!汝此去,为求学也。求学宜先刻苦,又不必交友酬应。千金之资⑥,亦足用一年而有余,何四月未满即⑦己告罄⑧?汝苟⑨在理应用者,虽每日百金,力亦足以供汝,特⑩汝不应若是耳。汝如此浪费,必非饮食之豪,起居之阔,必另有所消耗。且汝亦尝读《孟子》乎?大有为者,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困心衡虑之后,而始能作。吾儿恃⑪有汝父庇荫⑫,固⑬不需此,然亦当稍知稼穑⑭之艰难,尽其求学之本分。非然者,即学成归国,亦必无一事能为。今汝若此,余今而后恐无望于汝矣!用钱事小而因之怠弃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则固甚大也。余前曾致⑮函⑯戒汝,须努力用功,何竟忘之?光阴可贵,求学不易,此中甘苦,应自知之,毋⑰负⑱老人训⑲也。

(选文有改动)

【注释】①本文节选自张之洞回复儿子的书信。 ② 悉:知道 。③兹:现在。④汝:你 。⑤业:已经。 ⑥资:钱财,费用。⑦ 即:就,便 。⑧告罄:财务用尽 。⑨苟:假如。 ⑩ 特:不过。 ⑪ 恃:倚仗,依赖。 ⑫庇荫:比喻尊长的保护,照顾。 ⑬固:本来。⑭稼穑:泛指农业劳动。⑮致:给予⑯ 函:信件。⑰毋:不要,不可。⑱ 负:辜负。 ⑲ 训:教诲,教导。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每小题1分,共4分)

①儿自去国至今

去:_________________

②求学宜先刻苦

宜:_________________

③特汝不应若是耳

是:_________________

④困心衡虑之后,而始能作

作: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离开 (2)应当(应该) (3)这样(这) (4)奋起,指有所作为。

【解析】此题考查解释重点词语。解答时要注意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以及词语古今意义的联系和变化。这几个词都能从课内延伸过来。《岳阳楼记》中“去国怀乡”中“去”意思为“离开”,《爱莲说》中“宜当众矣”中“宜”意思为“应当(应该)”,古代汉语中的“是”绝大多数时候的意思为“这样(这)”,以上三个可以顺利的由课本注释迁移过来,第(4)个来自课本《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的意思为“奋起,指有所作为”。

9.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四处)(2分)

用 钱 事 小 而 因 之 怠 弃 学 业 损 耗 精 力 虚 度 光 阴 则 固 甚 大 也。

【答案】用 钱 事 小/ 而 因 之 怠 弃 学 业/ 损 耗 精 力/ 虚 度 光 阴/ 则 固 甚 大 也。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句子断句。解答此种题型,应注意结合语境,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抓住虚词和句式特点来判断。本题,只要抓住虚词“而”“则”和“怠 弃 学 业 损 耗 精 力 虚 度 光 阴”为三个并列短语,即可断开。另外还需注意题干中的“标四处”的要求。

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1)虽每日百金,力亦足以供汝。

(2)余今而后恐无望于汝矣!

【答案】(1)即使每天用掉一百金,按财力我也完全可以供你。(2)我从今后恐怕对你没有指望了!

【解析】此题考查了文言文语句的翻译。翻译句子可以用直译和意译两种,一般我们要采用直译的方法,要注意句子中关键字的理解。(1)里注意“虽”翻译成“即使”,“汝”翻译成“你”。(2)里注意“余”翻译成“我”,“于”翻译成“对”。

11.作者给儿子写这封书信的目的是什么?(4分)

【答案】劝诫儿子要生活节俭,刻苦求学。

【解析】此题考查了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这类题目解答的关键在于读通文意,抓住主要内容。细读文章可知,文段前半部分劝诫儿子要生活节俭,后半部分借孟子的话劝诫儿子要能吃苦以及勉励儿子要爱学习。

参考译文

来信都已收到。现在汇给你日本货币五百元,你自从出国到今天,时间只不过四个月用完了?这件事实在令人奇怪!

你去日本,是为了求取学问。求学就应该先学会刻苦生活,在那边又不必交朋结友应酬。那一千多两银钱,也够你用上一年,尚且有结余。为何四个月不列,就已用得一千二净了?假如你钱花得在理、应该花,哪怕是每天要用百两之多.我也有力量保证供你所需。但只是你不该这样做。你这样浪费钱财,一定不只是吃喝方面奢侈而已,必定另有花销。你也曾读过《孟子》吧。这位贤人说过:大有作为之人,一定要先刻苦磨炼自己的思想志向,锻炼其身体,让身体经受得住忍饥挨饿的考验,还要让他一贫如洗,无牵无挂,并在殚精竭虑、经过痛苦的思索之后,才能有所作为。

你仗恃有我的荫庇,固然不需要这样做,但也应当多少了解一下农家的艰辛,尽到自己求学的本分嘛。你做不到这一点,哪怕是学成回国,也一定一件事也干不了。现在你若这样,我从今后恐怕对你没有指望了!花钱事小,因乱花钱而耽误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这才是大事!此前,我曾写信告诫于你,要你努力用功。你怎么就忘了? 光阴极可珍贵,求学机会难得,这里面的甘苦,我不说你也该明白。不要辜负老父我的教诲呀!

三、创业与守成孰难

上①问侍臣:“创业与守成②孰③难?”房玄龄曰:“草昧④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⑤,创业难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⑥;守成之难,方当⑦与诸公⑧慎之。”玄龄等拜曰:“陛下及此言⑨,四海之福也。”

注释:①上:此指唐太宗。②守成:守业。③孰:哪一个。④草昧:未开化,蒙昧。这里是“草创”“初创”的意思。⑤臣之:使天下人臣服。⑥既已往矣:已经过去了。⑦方当:正应当。⑧诸公:各位。公,尊称对方。⑨及此言:说到这话。

12. 查阅《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忽”的释义有如下四项。文中“祸乱生于所忽”中“忽”的意思是( )

A. 古代长度单位,尺的百万分之一 B. 快速 C. 辽阔迷茫的样子 D. 不注意,不重视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理解能力。题目给出了“忽”的四个义项,要求选择正确释义。解答时通读语段,结合具体语境分析。“祸乱生于所忽”句子的意思是:疏忽的时候发生祸乱,所以“忽”的意思是“疏忽”,即“不注意,不重视”。故答案为D。

13. 文中魏征的进言使唐太宗认识到要( )(3分)

A. 身先士卒 B. 居安思危 C. 从善如流 D. 铁面无私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章主旨筛选提炼信息的能力。题干要求选出文中魏征的进言使唐太宗认识到要怎样做的一项,解答时先筛选出魏征的进言“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再筛选出唐太宗对此进言的看法“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结合文题“唐太宗认识到”即可明确,唐太宗认识到要防止“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B项强调的“居安思危”与之一致。故答案为B。

【参考译文】

唐太宗问房玄龄、魏征等人:“创业与保持已有的业绩哪个难?”房玄龄回答说:“国家开始创立时,我们与各地豪强竞相起兵较量使他们称臣,创业难啊!”魏征说:“自古以来的帝王没有不在艰难的时候取得天下,而在安逸的时候失掉天下的,保持已有的业绩难啊!”太宗说:“玄龄协助我一起取得了天下,历经百战,九死一生,所以知道创业的艰难,魏征协同我一起安定天下,常常担心在富贵的时候滋生骄奢,疏忽的时候发生祸乱,所以知道保持已有的业绩的艰难。但是创业的艰难已经过去;保持已有的业绩的艰难,正应该和大家谨慎对待。”玄龄等人拜了拜说:“陛下说到这个道理,是天下的福气啊。”

四、曲突徙薪

初,霍氏奢侈,茂陵徐生曰:"霍氏必亡。夫奢则不逊,不逊必侮上。侮上者,逆道也,在人之右,众必害①之。霍氏秉权日久,害之者多矣。天下害之,而又行以逆道,不亡何待!"乃上疏言:"霍氏泰盛陛下即爱厚之宜以时抑制无使至亡。"书三上,辄报闻②。其后霍氏诛灭,而告霍氏者皆封,人为徐生上书曰:"臣闻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③,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 主人嘿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④,馀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乡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 '主人乃寤而请之。

——《资治通鉴》

【注释】①害:妒忌,怨恨。②报闻: 汉代制度,上书言事,皇帝不采用的,就来个"报闻",意思是知道了,表示作罢。 ③ 突:烟囱。④上行(háng):上位。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而又行以逆道 道:_______________ (2)宜以时抑制 宜: _______________

(3)臣闻客有过主人者 过: _______________ (4)终亡火患 亡: _______________

【答案】(1)道路; (2)应该; (3)拜访; (4) 亡, 通"无"。

2. 给下列句子短句,请标注三处。

霍 氏 泰 盛 陛 下 即 爱 厚 之 宜 以 时 抑 制 无 使 至 亡

【答案】霍 氏 泰 盛 / 陛 下 即 爱 厚 之 / 宜 以 时 抑 制 / 无 使 至 亡

3.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夫奢则不逊,不逊必侮上。

【译文】奢侈就不谦逊了,不谦逊必定会轻视(怠慢)上级。

译出大意计1分;落实“逊”“侮”意思的各计1分。

(2)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

【译文】把烟囱改为弯曲的,使柴草远离(烟囱);不然的话,将会发生火灾。

译出大意计1分;落实“更”“徙”意思各计1分。

4. "曲突徙薪"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案】说明了凡事要先考虑到危险的存在,提前采取措施,防止危险发生的道理。

5. 文中上书人引用"曲突徙薪"的故事用意是什么?

【答案】作者借这个故事委婉劝诫皇上,为徐生鸣不平,希望皇上能对上疏霍氏权盛隐患的徐生进行嘉赏。

参考译文

先前,霍光生活奢侈,茂陵徐福说:“霍氏一定会灭亡。(因为)奢侈就会不谦逊,不谦逊就一定轻慢位尊的人。轻慢尊上,是违背道理的。地位在人家之上,人家就会妒忌。霍氏掌握已经很久了,妒忌他的人太多了。天下的人妒忌他,却又背道而行,不灭亡还会有什么结果呢!”就上疏向皇上进言,说:“霍氏安泰兴旺,陛下您要是怜惜厚待他,就应该不时加以抑制,不使他(生变)导致灭亡。”三次上书,总是没有结果。后来霍氏(获罪)被诛杀,那些告发霍氏的都封赏。有人就为徐生(感到不平)向皇上上书,说:“我听说有客人拜访主人,看到他的烟囱笔直,旁边放着干柴。客人就对主人说,把烟囱改为曲的,远离那些干柴,否则会有火灾。主人笑笑着不回答。不久家里果然失火,邻居们都来救火,幸亏把火扑灭了。于是就杀牛设宴,答谢邻居们。烧焦烫伤的就坐在上边,其他的按功劳大小依次就座,却不邀请那建议把烟囱改曲的人。人家就对主人说:‘你如果听那客人的话,不用花费牛肉酒食,终究没有火灾。现在论功宴请宾客,那建议把烟囱改曲,远离干柴的人没有功劳,为救火烧得焦头烂额的人却成为座上宾吗?’主人才醒悟了,邀请了那客人。

需要打印的朋友请关注本头条号,私信发送关键词“劝说劝谏类”即可获取。

《劝忍百箴》中10则经典名句!忍不但是一种气度,更是一种智慧

《劝忍百箴》为元朝著名思想家许名奎编著,全书论述的\"忍\"字是以退为进、以柔克刚的大智谋。忍不但是一种气度,更是一种智慧。

1. 不受触者,怒不顾人;不受抑者,忿不顾身。

没有惊受别人的冒犯和压抑的人,发起怒来就不会顾及别人和自身的安危。

2. 顾大体者,不区区于小节;顾大事者,不屑屑于细故。

顾全大局的人不去计较区区小节;要办大事的人不要考虑琐碎小事。

3. 相马失之瘦,必不得千里之骥;取士失之贫,则不得百里奚之智。

相嘛的时候,因为马匹瘦弱,而不选取,这样是不可能得到千里马的;选取人才因为其贫贱就放弃,这样做是得不到像百里奚那样的人才的。

4. 不以害人则必自害,不如忍耐徐观胜败。名誉自屈辱中彰,德量自隐忍中大。

受了挫折就发怒,害不到别人,只会害了自己,不如暂且忍耐慢慢等待事情的变化发展。名誉可以从屈辱中传开,德量可以从忍耐中培养光大。

5. 兄友弟恭,人之大伦。虽有小忿,不废懿亲。

哥哥对弟弟友爱,弟弟对哥哥谦恭,这是人间最重要的伦理道德。兄弟之间即使有小矛盾,仍然不废手足情分。

6. 世降俗薄,交相为恶,不念同乳,阋墙难作。噫,可不忍欤。

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到如今兄弟之间将彼此当作仇人,不顾一母同胞之情,内讧不断同胞兄弟,怎能不互相忍让呢!

7. 人生未遇,如求谷于石田;及其当遇,如取果于家园。岂非得失有命,富贵在天?

出自《劝忍百箴》。人生在还没有得到机遇的时候,就好像在石田中收获谷物,;而等到运气降临时,就好像在自家菜园里摘果实。这难道不是人们常说的“得失有命,富贵在天”吗?

8. 正家之道,始于夫妇。上承祭祀,下养父母。唯夫义而妇顺,乃起家而裕厚。

治家的正道,始于端正夫妇之道。夫妇在上要祭祀祖先,在下要奉养父母。只有丈夫尽守自己的职责,妻子依顺丈夫的意志,家道才可以兴旺发达。

9. 用之缓急,价有低昂。不为折阅不市者,荀子谓之良贾;不与人争买卖之价者,《国策》谓之良商。

物品的使用有缓急之分,物品的价格有高低之别,不因为商品的价格低就不做生意,这是荀子所说的好的商人;不与顾客讨价还价,是《战国策》中所说的好的商人。

10. 视大圭者,不察察于微玷;得大木者,不怏怏于末蠹。以玷弃圭,则天下无全玉,以蠹废材,是天下无全木。

欣赏美玉的人,不计较白玉的瑕疵;得到良木的人,不因为木材的尾梢有一点虫眼而不高兴。因为美玉上的小瑕疵而舍弃美玉,那么天下就没有纯净的玉了;因为木材有虫眼而丢掉整根木材,那么天下就没有完好的木材了。

《百忍诗》(全80首)百忍成钢终成钢,是是非非论短长,一定品读

《百忍诗》(全80首)

序 诗

百忍成钢终成钢,是是非非论短长。千古大戏凭谁说,修心圆满铸金刚。

〇一、《言之忍》

世上最恨是谎言,圣者传法讲真言。真真假假重在悟,末劫时刻听善言。

患难人生有良言,振聋发聩是忠言。口蜜腹剑最难辨,信口雌黄伤莫言。

〇二、《气之忍》

忍气未必是吞声,涵养持志净心清。天地养吾浩然气,平和气顺一身轻。

〇三、《色之忍》

自古万恶淫为首,穿心似猛兽。败坏人伦伤天理,根除淫色清污垢。

〇四、《酒之忍》

酗酒乱性亦伤身,酒后吐露抑狂言。误人误事害自己,慎独当戒是明言。

〇五、《声之忍》

1、妖曲淫乐乱世中,靡靡之音易盲从。声色犬马丧其志,乐不思蜀哭悲同。

2、听而不闻慎修行,清净为怀不动心。高洁自有清高意,常闻圣言日日勤。

〇六、《食之忍》

饮食不正为心害,口断执著心无碍。淡而无味无所求,望断烟火真自在。

〇七、《乐之忍》

人生一梦不满百,天地逆旅皆过客,及时行乐非人愿,乐极生悲秋叶落。

〇八、《权之忍》

1、权倾一时忙不闲,爱民如子须敬天。炙手可热非假论,仗势欺人必专权。

2、权力之欲半喜忧,有钱有势乐悠悠。权钱权色暗交易,恶报随身更惨愁。

3. 一朝权在手,得势不饶人。贪污带受贿,不知咋做人。

〇九、《势之忍》

一日千里快行舟,权力正旺惬意时。天有不测忽悲死, 得势别忘失势时。

〇十、《贫之忍》

且看贫穷固有命,明理达观志益坚。安贫乐道怀良善,贫贱不移释超然。

十一、《富之忍》

富而不仁多败绩,富而好礼能守成。有恒心者有恒产,五福同心寿康宁。

十二、《贱之忍》

1、 贵贱无常达观处,悠然莫怨不尤人。君子固穷知天命,用舍行藏守天真。

2、 贫贱益坚不失志,富贵戒骄不失节。迫害正是风摧花,坚定仁忍做人杰。

3、 蛟龙盘卧泥中时,岂料蜥蜴常欺凌。君子之道未昭示,小人当道恁横行。

测试人心天捉弄,几人糊涂几人明。天生我才必有用,恒心有志事竟成。

十三、《贵之忍》

贵贱无常费思量,成王成寇天道公。祸福盈谦今古论,恶盈好谦人鬼同。

十四、《宠之忍》

婴儿之病伤于饱,贵人之祸伤于宠。因官不与势倾期,富贵援势更加宠。

富贵不与骄奢期,因骄毙命见坟冢。不见棺材不死心,必然宿命几人懂。

十五、辱之忍

能忍耻者方为安,能忍辱者尚存志。忍辱负重唾自干,君临世道天下立。

忍苦精进正念行,功成圆满成大器。

十六、《安之忍》

贪图安逸赛鸩毒,饱食终日用心无。人生在世须勤奋,心存高远展鸿图。

十七、《危之忍》

惊涛骇浪会有时,从容不迫真豪杰。危难时刻英雄胆,镇定自若不变节。

十八、《忠之忍》

耿耿河汉满繁星,天象罗列皆忠诚。忠肝义胆垂青史,赤胆忠义留美名。

不忠不义遭唾骂,叛臣传里遗臭名。顶天立地为河岳,忠贞不改万古成。

十九、《百孝之忍》

百行做事孝为先,行孝首当须敬天。再有孝顺是父母,忠孝自古两难全。

二十、《仁之忍》

仁者爱人讲忠恕,为富不仁枉做人。仁德施善兼天下,仁者无敌见真心。

二一、《义之忍》

以义做事行义举,义不容辞死无憾。义所当诛不庇亲,忠孝节义耀银汉。

二二、《礼之忍》

以礼制心在敬义,无礼行为常造次。遵天意来顺民心,恪守礼教垂后世。

二三、《智之忍》

智障容易太痴愚,智过易耍小聪明。大智若愚心念正,兼善天下神路行。

二四、《信之忍》

仁义礼智信做首,君子无信则不立。言而无信是小人,信能载义行大利。

二五、《喜之忍》

人逢喜事勿得意,得意便有失意时。不以物喜窃自喜,心如止水阅朝夕。

二六、《怒之忍》

1、怒伤和气易伤肝,缘何争斗为哪般。怒火中烧施恶暴,天理不容自伤残。

2、逆来顺受见忍功,怒火消去心清凉。凡事能容且容忍,心胸宽广不自狂。

二七、《疾之忍》

厚味伤性弃不顾,名位伤德誓不营。身疾原为因心病,清净无虑怀信诚。

二八、《变之忍》

1、意外变故当镇静,意志坚定不动摇。勇气果敢凭智慧,莫做懦夫临阵逃。

2、生死关头不变节,勇于牺牲敢决绝。无私无我浑不怕,丹心依旧真豪杰。

二九、《侮之忍》

1、邪辟压正人通患,以强凌弱世常情。迷中造业遭天谴,善恶有报必分明。

2、以大德小是仁者,仁者乐天常自得。以小德大是智者,敬天之人必随和。

乐天之人得天下,敬天之人被恩泽。以德报德是善举,以德报怨为圣哲。

三十、《谤之忍》

心生嫉妒易诽谤,人群之中散阴毒。卑鄙恶行天惩戒,枉生为人毁前途。

上不负天遵天理,下不负人莫私图。见贤思齐常自省,心底坦荡身不污。

三一、《誉之忍》

赞誉面前须冷静,阿谀奉承最害人。天上不会掉馅饼,毁誉参半视流云。

三二、《诡之忍》

曲意奉承纵本能,巧言令色失仁德。谄媚本为人不齿,令人唾弃丧人格。

三三、《笑之忍》

人生失意常八九,不如意时莫取笑。以苦为乐知天命,人间真情需微笑。

三四、《妒之忍》

妒贤嫉能伤天理,魔性大发灭人伦。战胜私欲讲博爱,修心养性良知存。

三五、《忽之忍》

疏忽大意败事多,谨慎认真免受挫。未雨绸缪防隐患,勿以微小致延拖。

三六、《忤之忍》

心中不快要忍耐,别人过错能原谅。与人为善放下心,讲究宽恕在谦让。

三七、《仇之忍》

怨冤相报何时了,冤家易解不易结。抛弃前嫌泯恩仇,以德报怨最难得。

三八、《争之忍》

人争无非是名利,达人视之如鸿毛。与世无争乐天派,知足常乐何烦劳。

三九、《欺之忍》

1、指鹿为马自古欺,欺人欺天是欺心。伤天害理灭人道,末日最甚古来今。

2、欺天罔上业疯狂,心如禽兽恁逞强。无神无佛势结党,末日一到秋意凉。

四十、《淫之忍》

自古万恶淫为首,坐怀不乱视贞节。洁身自好真君子,留住清名做人杰。

四一、《惧之忍》

问心无愧何所惧,主持正道秉公义。危难面前不动摇,坚定信念树正气。

四二、《好之忍》

好逸恶劳添嗜好,玩物丧志岂堪夸。放纵本能不足道,自甘堕落一团沙。

四三、《恶之忍》

心中无法造业多,穷凶极恶世道衰。制止邪恶秉公理,身怀大义善恶裁。

四四、《劳之忍》

劳形劳神历三千,劳心劳力炼世间。劳其筋骨添意志,坚忍精进铸觉仙。

四五、《苦之忍》

人生苦难是财富,意志坚韧磨砺成。以苦为乐常精进,万苦不辞神路行。

四六、《俭之忍》

仁恕助君修道德,节俭使人养清廉。勤俭治家方为本,永葆不败谋万全。

四七、《贪之忍》

贪财贪食称饕餮,贪得无厌爱欲求。贪心不足蛇吞象,莫结恶果添心愁。

四八、《躁之忍》

凡事宽心常旷达,处世君子坦荡荡。修真养性戒急噪,能容他物怀无量。

四九、《虐之忍》

不教而杀是为虐,暴力不仁逞恶行。不听良言与真相,报应即到遭天刑。

五十、《骄之忍》

1、骄傲自大易自满,崖岸自高潜危机。败亡之像不足论,回头是岸望归期。

2、骄奢必败千古训,谦虚能使人久长。天外有天无止境,除却人心正念强。

五一、《矜之忍》

自吹自擂矜持狂,目空一切井底忙。 贵在自知当谦逊,心怀慈悲种善良。

五二、《侈之忍》

繁华一梦烟雨中,毕竟人生各不同。一饮一啄皆前定,奢侈淫逸祸患从。

五三、《勇之忍》

有勇无义为乱盗,智勇双全展鸿图。血气之勇不足取,义理之勇不可无。

五四、《直之忍》

正直无私真本性,刚直不阿临世情。曲直自古公平称,直面人生正念行。

五五、《急之忍》

缘何痴迷独不醒,大劫将至事危急。猛击一掌明真相,生死抉择在旦夕。

五六、《死之忍》

死得其所合正道,断念轻生非豪杰。烈火金刚不畏死,舍生取义是真觉。

五七、《生之忍》

凛然正气不可侵,高风亮节凌寒梅。舍生取义今古事,英风忠义万世垂。

五八、《满之忍》

踌躇满志易止步,抱朴守素在谦和。人生追求无止境,永不自满登仙阁。

五九、《快之忍》

三思而行至理谈,莫逞快意惹祸端。轻许诺言酿憾事,一诺千金不食言。

六十、《取之忍》

取之有道戒伤廉,取与不取义当先。取舍之间动真念,清名一世万古传。

六一、《与之忍》

与人行善见慷慨,施与不当谓滥情。大方更显是大度,上天好德为众生。

六二、《乞之忍》

生活所迫在行乞,嗟来污食绝不用。乞求名利更可耻,投机钻营休放纵。

六三、《求之忍》

人生在世求名利,其实稀缺是仁义。与人为善养心宽,过分要求应放弃。

、《失之忍》

自古达人知天命,得失莫挂寸心间。患得患失奚介意,宠辱皆忘净心安。

六五、《利害之忍》

利益灾害影随形,趋利避害人常情。惟利是图不足取,凡事三思而后行。

六六、《顽嚣之忍》

心无德义称凶顽,口无忠信便嚣张。人面兽心何所似,不辍之德免灾殃。

六七、《不平之忍》

不平则鸣即发声,不平容易起纷争。心如止水常清净,春意盎然萍水逢。

盈虚强弱有定数,慎终善始心念诚。世态炎凉皆过客,天定胜人天心澄。

六八、《不满之忍》

牢骚满腹不满时,易伤和气与身心。得失在天放眼量,无求自得修为勤。

六九、《听谗之忍》

自古害人是谗言,小人造孽君含冤。天理昭昭终有报,兼听则明纳忠言。

七十、《无益之忍》

莫要无益害有益,大凡无益须勿用。人生苦短应努力,无功而返最心痛。

七一、《苛察之忍》

1、无过之中求有过,苛察过度生端隙。学会容忍在宽恕,大事化了本无事。

2、水至清澈则无鱼,人太苛察则无友。川泽广大纳泥污,仁忍济世到永久。

七二、《之忍》

弱小太残忍,色厉内荏逞凶顽。滥杀无辜施, 人性全无罪滔天。

多行不义必自毙,自投地狱下无间。大逆不道遭天谴, 形神全灭永无还。

七三、《祸福之忍》

祸至不惧见真心,福至不喜念心诚。旦夕祸福知天命, 惟有仁义享太平。

七四、《苟禄之忍》

窃位苛禄君所耻,凤择良木方栖息。功名利禄荣华梦, 人格良知守根基。

七五、《躁进之忍》

躁进性急不足取,循序渐进勤耕耘。青云直上非梦想, 真心悟道幸在今。

关关难难都得闯,去掉人心即成神。欲速不达重修炼,勇猛精进做真金。

七六、《特立之忍》

攀附则邪奈何生,守道归正莫伤悲。松柏傲雪修正直,嵯峨高洁坚不摧。

壁立万仞真雄伟,中流砥柱万世岿。穷通有时见本性,特立独行仰丰碑。

七七、《勇退之忍》

1、急流勇退谁肯悟,寒暑盛衰交替来。功成名就莫留恋,当退不退徒悲哀。

2、早曦蕴暝色,山水历阴晴。长河归落日。雁南过冬明。

风霜侵高峻,问天道无情。进退从心愿,悲喜历时平。

七八、《挫折之忍》

名誉彰显从屈辱,德量光大自隐忍。勇于面对其挫折,忍耐之中塑人品。

七九、《不遇之忍》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怀才不遇会有时,等待机缘说根由。

八十、《才技之忍》

科技昌隆道式微,世间从此真堪悲。曲意巧智成祸害,大巧若拙盼谦卑。

图文均来自网络 涉及版权 联系删除

古文观止3:石碏谏宠州吁

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曰庄姜。美而无子,卫人所为(wèi)赋《硕人》也。又娶于陈,曰厉妫(guī)。生孝伯,蚤死。其娣(dì)戴妫生桓公,庄姜以为己子。

1、得臣:齐庄公太子,早亡而未得即位; 2、庄姜:齐庄公的女儿,“庄”是她丈夫的谥号,“姜”是她娘家的姓; 3、蚤:通“早”; 4、娣:妹妹; 5、厉和戴都是谥号

[译文] 卫庄公娶了齐国太子得臣的妹妹,叫庄姜,容貌很漂亮,却没有儿子。卫国人做了一首名为《硕人》的诗就是描写她的美貌的。庄公又从陈国娶了一个夫人,叫厉妫,生子孝伯,早死。跟她陪嫁来的妹妹戴妫,生了桓公,庄姜就把桓公当作自己的儿子。

公子州吁(xū),嬖(bì)人之子也。有宠而好兵,公弗禁,庄姜恶(wù)之。

1、嬖:贱而得幸曰嬖。嬖人,指比较宠幸、身份卑微的侧室; 2、恶:厌恶,讨厌。

[译文] 公子州吁,是庄公爱妾生的儿子,卫庄公十分宠爱他,又喜欢舞弄兵器(尚武好斗),但庄公不加禁止,庄姜很厌恶州吁。

石碏(què)谏曰:“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骄奢淫佚(yì),所自邪也。四者之来,宠禄过也。将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犹未也,阶之为祸。

1、义方:行事应该遵守的规范和道理; 2、佚:逸乐; 3、所自邪:开始走上邪路; 4、阶:阶梯,这里用作动词,指一步步引向。

[译文] 石碏规劝庄公道:“我听说一个人爱自己的儿子,一定要以正确的礼法来教导约束他,这样才能使他不走上邪路。骄傲、奢侈、纵欲、逸乐,就是走向邪路的开端。这四个方面的产生,都是宠爱和赏赐太过的缘故。如果要立州吁做太子,就应该定下来;要是还没有定,就要逐步发展成祸患了。

夫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眕(zhěn)者,鲜(xiǎn)矣。且夫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所谓六逆也。

1、眕:安重能忍,自安自重,忍耐而不轻举妄动; 2、鲜:少见; 3、陵:欺凌; 4、淫:指邪恶; 5、逆:违背,不顺。

[译文] 受宠爱而不骄横,骄横了而能受约束,受了约束而不怨恨,有怨恨而不为非作歹的人,是很少有的。再说卑贱的欺压高贵的,年少的欺负年长的,疏远的离间亲近的,新的离间旧的,地位低的压着地位高的,邪恶的破坏有礼义的,这是常说的六种逆理的事。

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君人者,将祸是务去,而速之,无乃不可乎?”弗听。

1、去:除掉; 2、效:效法,学习; 3、速:招致; 4、务:务必,必须; 5、无乃:岂不。

[译文] 君主行事合乎礼义,臣子服从命令,父亲慈爱儿子,儿子孝顺父亲,哥哥爱护弟弟,弟弟敬重哥哥,这是人们常说的六种顺礼的事。抛却“六顺”而效法“六逆”,就会招致祸害。做君主的应尽力除掉祸害,现在却反而招致祸害的到来,这恐怕是不可以的吧!”庄公不听。

其子厚与州吁游,禁之,不可。桓公立,乃老。

1、其子厚:石碏的儿子,名厚; 2、游:交往; 3、老:告老辞官。

[译文] 石碏的儿子石厚和州吁交往,石碏禁止他,但是州吁不允,从而放弃。到了桓公即位,石碏于是告老还乡。

《石碏谏宠州吁》全文:

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曰庄姜。美而无子,卫人所为(wèi)赋《硕人》也。又娶于陈,曰厉妫(guī)。生孝伯,蚤死。其娣(dì)戴妫生桓公,庄姜以为己子。

公子州吁(xū),嬖(bì)人之子也。有宠而好兵,公弗禁,庄姜恶(wù)之。石碏(què)谏曰:“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骄奢淫佚(yì),所自邪也。四者之来,宠禄过也。将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犹未也,阶之为祸。夫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眕(zhěn)者,鲜(xiǎn)矣。且夫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所谓六逆也。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君人者,将祸是务去,而速之,无乃不可乎?”弗听。

其子厚与州吁游,禁之,不可。桓公立,乃老。

涉及人物:

1、卫庄公: 卫国第十二任国君,卫武公之子,名扬,公元前757年至前735年在位。卫国,姬姓诸侯国,今河南淇县一带。

2、桓公:卫庄公之子,名完,公元前734年至公元前719年在位。公元前733年,因弟弟州吁骄横奢侈,便罢免其职务,州吁于是逃离卫国。公元前719年,州吁聚集卫国流民弑杀卫桓公,自立为君,史称卫前废公。卫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遭到弑杀的国君。

3、石碏:卫国大夫,卫桓公十六年(前719)州吁弑桓公而自立为君,后设计杀州吁,派自己的管家杀儿子石厚,左丘明称石碏:“为大义而灭亲,真纯臣也!”

中华文化精华语丝32:坚忍

人生之路布满荆棘,人生之事十之八九不尽如人意,吃苦耐劳,忍受挫折,才能练成真本事,体会到苦尽甘来的滋味。可以说,吃苦耐劳是人生这部忍经中最基本的功夫。

诗海漫步

【小不忍,以致大乱焉】

出处:《诗经·毛诗·缁衣》

释义:小事不能忍耐,必定会把整个计划搞乱。

【莫为霜台愁岁暮,潜龙须待一声雷】

出处:唐·杜牧《使回枉唐州崔司马书兼寄四韵因和》

释义:不要为御史台“弹劾”自己而感到仕途将惠,潜伏在水中的龙一旦听到雷声就会腾空而起。霜台:御史台的别称。御史职司弹劾,为风霜之任,故称。比喻不要被厄境所压倒,要等待时机。

【忍字常须作座铭,扫尽世间闲忿欲】

出处:宋·陆游《无题》

释义:将忍字作为座右铭,清扫人世间的愤怒和欲望。座铭:即座右铭,刻在器物上作为警惕自己的文字。

【嗔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

出处:唐·寒山《诗三百三首》

释义:愤怒是心中的一团大火,可以烧毁功劳和恩德这片树林。比喻愤怒能毁掉一个人的事业。嗔(chēn):愤怒。

名句拾遗

【小不忍则乱大谋】

出处:春秋·孔子《论语·卫灵公》

释义:小处不能忍耐,就会打乱全盘计划。比喻做大事、成大事者,关键在于一个“忍”字。

【是可忍,孰不可忍】

出处:春秋·孔子《论语·八佾》

释义:如果这件事情能容忍,还有哪件事情不能容忍呢?

【事莫待来时忍,欲莫待动时制】

出处:三国·魏徐干《中论·贵验》

释义:忍耐要在事前,制欲要在行动之前。

【隐忍就功名】

出处:《史记·伍子胥列传赞》

释义:暗中克制忍耐来成就一番事业。隐忍,勉力含忍,不露真情。就:使成功。功名:功业和名声。比喻生活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只有坚忍不拔、忍辱负重的人,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小不忍,致大灾】

出处:隋·王通《中说·问易》

释义:小事情不肯忍耐,就会遭遇严重灾祸。

【一忍可以制百辱,一静可以制百动】

出处:宋·苏洵《心术》

释义:忍一时可以牵制百辱,静一时可以牵制百动。

【不有所忍,不可以尽天下之利】

出处:宋·苏洵《项籍》

释义:没有忍耐,不可以收获天下的利益。弃:舍去。势:趋势。利:效用。

【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

出处:宋·苏轼《贾谊论》

释义:君子要实现远大的目标,就一定要耐心等待;要从事远大的追求,就一定要忍耐。

【事不三思终有悔,人能百忍自无忧】

出处:宋·冯梦龙《醒世恒言·一文钱小隙造奇冤》

释义:事情不经过反复思考,终究是会后悔;人能事事忍耐,自然就没有忧患了。

【君子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处人所不能处】

出处:明·朱衮《观微子》

释义:高尚的人可以忍别人无法忍受的事情,宽容别人无法宽容的事情,居住在别人无法居住的环境中。比喻有修养的人要具备过人的忍耐性、度量和克制自己的能力。

【惩忿窒欲,其象为损,得力在一忍字】

出处:清·金缨《格言联璧》

释义:对待心中的欲念,放纵即有所损,所以关键在于忍。

【不能忍,则不足以任败;不任败,则不足以成事】

出处:清·辛启泰《稼轩集抄存》

释义:不忍受一时的挫折,就经不起失败的考验,经不起失败的考验,就不能获得最后的成功。

谚语集锦

【忍字家中宝】

释义:忍让在治家中是法宝。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雨过天晴】

释义:忍让一时,可以摆脱纠纷;退让一步,双方都心情舒畅。

【忍字敌灾星】

释义:忍耐能够抵御灾祸。

【得忍且忍,得耐且耐,不忍不耐,小事成大】

释义:应当忍耐的时候就忍耐,否则小事变成大事。比喻什么事都要忍耐,遇事不冷静、不忍耐,会因小事而酿成大祸。

【忍得一时忿,终身无恼闷】

释义:生气时忍一忍,终身没有烦恼。

【忍之一字,众妙之门】

释义:能时时以一个“忍”字约束自己,涵养算是达到最神妙的境界了。

【不到火候不揭锅】

释义:炒菜时不到火候不打开锅盖。比喻等待时机成熟才采取行动,之前需忍耐。

【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

释义:遇到生气的事情忍一忍就过去了,免得惹出以后长期的烦恼。

【忍一句,息一怒;饶一着,退一步】

释义:少说一句,会少生一次气;让人一步,会防止一次纠纷。比喻以和为贵,以忍为高。

【受亏三分,心平气和;后退一步,天长日久】

释义:能承受吃亏,处事会忍让,这样自己也心气平和、心境开朗,与人相处也会长久。受亏:吃亏,接受难堪。三分:三成,十分之三。后退:指忍让、退让、主动放弃一些利益或优势。天长日久:时空开阔,处世长久。

【忍一步少闯祸,让三分平安过】

释义:忍一步减少灾祸的发生,让人三分可以过得平安。比喻忍让保平安。忍:忍让,忍性。一步:一着,一个本来要发生的行为。闯祸:惹出祸怏。让:谦让,忍让,应还手(口)而不还手(口)。平安过:过得平安。

【让一不让二】

释义:只能容忍一次,第二次就不行了。比喻忍让是有限度的。

歇后语荟萃

【骆驼挨鞭子——忍辱负重】

释义:比喻为了完成艰巨的任务,忍受暂时的屈辱。

【心字头上一把刀——忍了吧】

释义:比喻忍气吞声,不反抗。

【释迦佛下莲台——忍无可忍】

释义:比喻再也忍受不下去了。

【眼里的灰尘——不能容忍】

释义:眼里进灰尘十分难受,比喻无法容忍某些人或事。

【捏鼻子吹螺号——忍气吞声】

释义:指受了气勉强忍耐,有话不敢说出来。忍气:受了气不发作。吞声:不敢出声。

【大象的鼻子——能屈能伸】

释义:指人在失意时能忍耐,在得志时能大干一番。能屈能伸:能弯曲也能伸直。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释义:比喻迫于某种形势或某种条件限制下,做不得已的事。比喻受制于人,只得顺从。

趣味阅读

【歌谣在线】

百忍歌

明·唐寅

百忍歌,百忍歌,人生不忍将奈何?

我今与汝歌百忍,汝当拍手笑呵呵!

朝也忍,暮也忍;耻也忍,辱也忍;

苦也忍,痛也忍;饥也忍,寒也忍;

欺也忍,怒也忍;是也忍,非也忍;方寸之间当自省。

道人何处未归来,痴云隔断须弥顶。

脚尖踢出一字关,万里西风吹月影;

天风泠冷山月白,分明照破无为镜。

心花散,性地稳,得到此时梦初醒,

君不见——

如来割身痛也忍,孔于绝粮饥也忍;

韩信胯下辱也忍,闽子单衣寒也忍;

师德唾面羞也忍,刘宽污衣怒也忍;

不疑诬金欺也忍,张公九世百般忍。

好也忍,歹也忍,都向心头自思忖。

囫囵吞却栗棘蓬,恁时方识真根本?

【妙联巧对】

瑞气千重,张公百忍

清末山东潍县人张兆栋,字伯隆,号友山,道光年间进士,同治时候,做到广东省巡抚。当时,两广总督叫瑞麟,号清泉,满洲正蓝旗人,姓叶赫那拉氏,后来做到文华殿大学士。

这两位高官在广东共事,关系有些紧张,张兆栋做事往往要受到瑞麟的牵制,而又无可奈何,所以,他总是感到郁郁不得志。

当时,广东有人为他们两位写了一副长联:

瑞气千重,且看他主在王者旁边,头戴三梁冠,身穿四叉袍,威赫赫十载高权,吁嗟麟兮,河清奚俟

张公百忍,可怜尔屈成弓儿模样,睁开半双眼,跷起一只脚,颤巍巍几声长叹,为之兆也,栋折难支

这是一副析字、嵌字巧联。

上联除了嵌入“瑞”、“麟”、“清”之外,又巧析“瑞”字为“王”和“击”(“耑”的异体字)。更为奇妙的是,将“耑”字上面的“山”形容为“三梁冠”(古代公侯所戴的一种冠名),将下面的“而”形容为“四叉袍”。“十载”,指瑞麟在广东任职长达十年。

下联除了嵌入“张”、“兆”、“栋”之外,又巧析“张”字为“弓”字(屈成弓儿模样)和“长”字(几声长叹)。最为奇妙的是,将“長”(“长”的繁体字)字的上半部形容为睁开的“半双眼”(目),将下半部形容为跷起的“一只脚”。“张公百忍”,说的是唐代寿张人张公艺,九代同居。唐高宗祭祀泰山路过寿张,专程到他家,问他是如何治家的。张公艺让人拿来纸笔,一口气写出百余个“忍”字。后来,张氏就以“百忍堂”作为堂号。

对联嵌字顺畅,析做巧妙,尤其是能分别切合二人的身份。以“头戴三梁冠”、“威赫赫十载嵩权”写瑞麟,以“张公百忍”、“可怜尔屈成弓儿模样”、“颤巍巍几声长叹”写张兆栋,活灵活现,如漫画一般。作者独具的匠心和高超手法令人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