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星座

李之仪名句(李之句子)

李之仪名句(李之句子)

本文目录一览:

观宋填词102 枕前泪共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 一首词改变命运

前言

和男性相比,古代的女性诗人要少得多,其中有一种人的身份比较特别:歌妓。唐宋朝的很多歌妓受过一定的教育,其中有一些人因诗而闻名,例如唐朝的薛涛、盛小丛、徐月英,宋朝的琴操、乐婉、严蕊......

今天读到的这位是京师的一位名妓:聂胜琼。她因为一首词受到别人的欣赏,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一、聂胜琼的故事

宋朝杨湜《古今词话》中,记录了一个京城名妓的故事:

李公之问仪曹解长安幕,诣京师改秩。都下聂胜琼,名娼也,资性慧黠,公见而喜之。李将行,胜琼送之别,饮于莲花楼,唱一词,末句曰:“无计留君住,奈何无计随君去。”李复留经月,为细君督归甚切,遂别。不旬日,聂作一词以寄之,名鹧鸪天。李在中路得之,藏于箧间。抵家为其妻所得,因问之,具以实告。妻喜其语句清健,遂出妆奁资募,后往京师取归。琼至,即弃冠栉,损其妆饰,奉承李公之室以主母礼,大和悦焉。

李之问结束了长安的官职以后,赶赴京城改官。因此结识了京城名妓聂胜琼,李之问要离开时,聂胜琼为其送别,还献唱了一首歌,结尾唱到:无计留春住,奈何无计随君去。家花不如野花香,感动得李之问留下不走了。但是李之问的夫人(细君)催得甚急,不久李之问还是回去了。

李之问离开以后,聂胜琼作了一首《鹧鸪天》寄给了李之问,却被李之问的夫人搜了出来。没想到李夫人也是一个爱才之人,竟然出资让老公把聂胜琼赎了回来。妻妾二人相处甚好,终身和悦。

在《全宋词》中,有一个叫李之问的人留下了两句残句:愿得年年,长共我儿解粽。不知道这个李之问是不是这个故事里的主人公。

二、改变聂胜琼命运的《鹧鸪天》

玉惨花愁出凤城,莲花楼下柳青青。尊前一唱阳关曲,别个人人第五程。

寻好梦,梦难成。有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

上阕写景叙事抒情,表达了作者在送别之时的不舍和伤心。

玉惨花愁,比喻作者自己,因分别而愁苦。阳关曲是送别之曲,特指王维的《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人人,是古人亲昵的称呼,例如欧阳修《蝶恋花》中:“翠被双盘金缕凤。忆得前春,有个人人共。

下阙说的是送别之后的思念。

寻好梦,梦难成。分手以后,连做个好梦都变得奢侈。有谁知我此时情,是一句大白话。

枕前泪共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这两句是聂胜琼借用唐朝名妓徐月英的诗句。徐月英是晚唐五代时期的江淮名妓,仅存两首七言绝句和这两句残句。

夜雨空阶的意境并不新鲜,徐月英也是化用前人,南北朝何逊《从镇江州与游故别诗》中写过:

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

晚唐诗人温庭筠《更漏子》中也有相同意境的描写: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结束语

在宋朝,作为一个歌妓,能够从良成为官员的小妾,结局还算圆满。 李之问给了聂胜琼一个美满的生活,自己因此留名千古,也算两不相欠吧。

结束是,依惯例填一阕《鹧鸪天·春情》为作业:

云雨巫山梦不成,相看泪眼到天明。残风晓月垂杨岸,一曲阳关动别情。

千万绪,数归程。遥思愁损鬓毛青。莫忘苏小湖边路,曾逐香车绕凤城。

◎◎⊙⊙◎◎△,⊙○⊙●●○△。◎○⊙●⊙○●,⊙●○○◎●△。

⊙◎● ●○△, ◎○⊙●●○△。⊙○◎●○○●,⊙●○○◎●△。

@老街味道

观宋填词101 李玉非李煜 一生只留下1首词却被白雨斋词话盛赞

李商隐蓝田日暖玉生烟 说的是什么意思 其实很简单

李之仪最经典的一首词,全篇都是名句,境界之高千年来无人超越

每个人都与宋词有着一段情,在秋雨未来之前不曾离去,又在缘尽时分离。只是才疏学浅的你我耽于红尘,或许并不知道这份相思,还可以谱写成曲,收录在那本厚厚的宋词中,寂寞时吟唱,相思时深情地回忆。

李之仪《卜算子》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他是北宋词人。字端叔,自号姑溪居士、姑溪老农。他是北宋中后期“苏门”文人集团的重要成员,官至原州通判,著有《姑溪词》。他的词,长调近柳永,小令有秦观韵味,格调含蓄隽永,婉约清丽。他是那般幸运,在人生诗意,跌落谷底时,遇见他的红粉佳人。他已将世情看透,她心自成灰,等待一场意外来临。于是天若有情,江水慈爱,让他们在最深的红尘里久别重逢。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当李之仪,仕途不顺,又经历丧妻死子,心灰意冷时,他不会想到,上帝在给他关上一扇窗时,也给他开启了另一扇窗。只是,这场交换,看似赢了,实则一败涂地。然而这不是他的选择,他亦只是岁月的一枚棋子,待大局已定,他也将被抛掷在红尘的江水里,浮浮沉沉。

这首《卜算子》深得民歌的神情风味,明白如话,复叠回环,构思新巧。其结拍写出了隔绝中的永恒之爱,让后人感受到了江水情长的韵味。他们因为一首《履霜操》相识。古人的相遇,总是那般富有情致,诗词唱喝,琴瑟和鸣,让老来的日子,别有新意。爱情不是一见钟情的心仪,而是山长水阔的相守,是灵魂上的相依。不似今时的露水情缘,只为曾经拥有,不求天长地久。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一个在长江的源头,一个在长江的岸尾,说不清她们的相遇是修行了多久,就连这涛涛的长江水也染上了相思,为了这一场戏,奔波劳碌,却终究未能给那长江源头的女子,带去重逢。他在河的上游弹琴,她在河的下游听曲。这究竟是一种美丽的错误,还是本就不该酿下?多少不该发生的故事,都被我们执着的酿成,然而到了最后,却依旧没能将结局改写。错误终将是错误,当错误发生的时候,就已注定结局的凄凉,纵然你可以幸福的拥有,也逃不过失去。

“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涛涛江水,成全了多少有情人,又留下了多少的缺憾?世间,花谢花开,人去人来,云涛飞走,每一段重逢,都要有分离来付与涛涛江水。尽管如此,世人还是不顾一切的赶来,在临水的渡口,寻那一份今生仅有的美丽,不管相逢的是故人还是新客。人生有涯,岁月无涯。请相信每一次重逢,都是最后一次,也许明日晨起,等不及日落,故人就已离去,再无相逢。

站在长江的尽头,我仿佛看见那个共饮长江水的女子,依旧伫立在江畔,等待那个久违的归人。只是红颜已老,如花岁月成了秋叶残红,从青丝到白发,仿佛在一夜之间就已老去。只是,她依旧在岸畔吟诵这首《卜算子》,直到江水枯竭,仍不愿转身离开。或许多情的男子早已在途中死去,连同灵魂一同被埋葬在滚滚的江水中,而在她看来,江水依旧如初,不曾有过一丝的变化。女子痴情,愿为君,望穿秋水,任红颜白发。

雨打芭蕉,点滴淋漓的夜晚,多少美丽的爱情,被江水无情的吞噬。我们皆是那一片掉入湖心的落花,以为顺水漂流,就可以找到那个共饮长江水的人,却不知每一滴江水都掩藏着错过,那些今生与你缘分浅薄的人,纵使翻过万里蓬山,穷尽一生,也不得所求。

我们都曾与江水结缘,微雨蒙蒙的日子,也曾站在江畔,吟诵这首《卜算子》,却错误的被一片冰心掉进玉壶。情深之下,为词中的爱情感叹,殊不知,无论是千年之前,还是千年之后,我都是那曲中人。一场场团簇的折子戏后,反而来到江畔,感叹似曾相识的美丽。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人生有情,江水无情。也曾被人负过,又被人深爱过,因了对爱情的渴望,和那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成了那最柔情的人。为一朵花低眉,为一片云驻足,为一滴雨感动。喜欢那句“仍是无情也动人。”岁月无情,却给了世人生命;山水无情,却让人修到了禅心;红尘无情,却让你我在最深的流年里相逢。无情即深情,它来时无语,去时无痕。即使天空不曾留下我的痕迹,但我已经飞过。

卸下行囊,且让我们温一壶叫回忆的茶,在清香的柔情中,在花开最美的季节里,记住那个伫立在长江案畔的女子,如同那温情而去的江水,滔滔不绝。

李之问“婚外恋”的来龙去脉

李之问,宋朝初年人,生卒年份不详。当年出事时具体年纪多大,任啥职,史书也没记载。我猜想,年纪有三十出头?四十不到?还有那啥,是一位副科级官员?反正从现有的资料来看,年纪不大,也不是普通老百姓,起码是一位正儿八经的公务员。

话说小李同志在长安任期已满,将赴京城述职。在长安这几年,小李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工作上任劳任怨,从不耍滑头,老实本分;在生活上不吸烟,喝酒自控能力强,从没喝醉过,没耍过酒风;也很在意自己的外表形象,不管是穿西服还是休闲服,干净大方得体;积极锻炼身体,据说还是位业余足球队员(在宋朝,足球叫蹴鞠),在领导眼里是一位好同志,在群众中口碑也不错。这次述职结束,不出意外的话,扶正满有把握。

为了激励和督促各级领导尽职尽责,宋朝政府出台了一系列考评政策,不仅将所有官员纳入考核范围,对每一位官员的工作态度、工作作风、上下级关系的处理、群众基础以及家庭关系的处理等等等等都纳入考核内容,很全面,很细致,也很量化。这些说起来话长,听着也枯燥,此处省略几百字。考核结果分若干等级,等级高的升官,还发奖金;等级中不溜求的不升不降;等级低的降职,罚款,写检讨;再低的,不值得理你了,直接罢官走人吧。

果然不负众望,李之问同志经过组织部门的严格考评,转正了,升官了,可喜可贺!几个月后,他回到了长安家中,夫妻相见,有句话说“久别胜新婚,重逢似蜜月”,小李夫妻也不例外,具体如何相拥、亲昵,你懂的 。中国很多夫妻都这样,看到老公出差回来带的那个纪念品、透明迷你内衣、以及只有京城才有的稀有小物件,妻子总是笑着嗔怪道:“买啥买,上次你回来给我买的那两件内衣还没穿呢,这可又买回来了,老有钱了不是?真不会过日子!”妻子嘴上这样说,可心里喝蜜似的,还暖暖的。说着说着,顺便翻翻老公的旅行包、摸摸衣服兜,再翻看翻看手机啥的,这都是习惯操作。这一摸一翻,好家伙,真摸出了意外,摸出一首词,字迹娟秀,一看就是女人的笔迹,再看内容——我的那个乖,这还了得,咱先看看这首词:

“玉惨花愁出凤城,莲花楼下柳青青。尊前一唱阳关曲,别个人人第五程。寻好梦,梦难成。有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

这首《鹧鸪天•寄李之问》是被收录于《全宋词》的,历代文人对此有颇多赞赏。我呢,大老粗没文化,古诗词造诣和我不沾边,各位有兴趣了仔细揣摩揣摩,是不是涩涩的?甜甜的?还有点酸酸的味道?对这首词我也不多说了,接着讲咱的故事。

据说李之问同志是“妻管严”,怕老婆在当地是出了名的。你说有意思吧,一千多年前,男尊女卑社会盛行,三妻四妾算是常态吧,可咱小李同志居然怕老婆怕得要命。只见李之问同志直接跪下了,并抬手打着自己耳光,重不重不知道,只听到“啪啪”声响。他认错道:“我错了,老婆!在老婆的关心、培养、指导下,我一步步成长起来……在老婆最信任我的时候,我却干出了令老婆大人扼腕痛心的勾当,在生活作风上出现了不检点的严重问题;一开始我是拒绝的啊,可我抵不住那小姑娘的诱惑,我被她拉下水了,我深感对不起亲爱的老婆,我罪该万死,我死有余辜……”

跪在地上的李之问,可怜巴巴的,老婆倒也淡然:“先别起来,说说吧,到底咋回事?”顾不上膝盖的疼痛,李之问不敢隐瞒,一五一十都说了……

李之问到京城后,先办了正事,事闭,少不了和上级同事、老朋友、老同学坐坐。酒酣耳热之际,大家提到当时的京城网红,头牌歌妓名媛聂胜琼。当时的京城汴梁开封,夜晚是绚丽多彩的,除了没有如今的霓虹闪烁,大京城该有的热闹繁华一样不缺。《东京梦华录》中这样描述:“花光满路,何限春游,萧鼓喧空,几家夜宴?伎巧则惊人耳目,侈奢则长人精神。”李之问在长安做官,当时的长安可比不了开封的繁华,听大家都说聂胜琼,他心里就痒痒的。说着无意,听着有心,李之问同志改天自己喝了二两52度的杜康老酒,耳鬓发热,一个人悄悄地就去了聂胜琼所在的白矾楼,这楼还有一个名字叫樊楼。

或许是缘分吧,或者是别的啥,反正两人一见面,就那个啥一见如故,立刻被对方吸引,细节咱也不多说了,您就想吧,热恋中的情侣啥样,他俩就应该是啥样。 一转眼半个月就过去了,李之问要走,其实不想走,其实我想留,但没办法,一是朝廷组织部门新的任命已经下来,得去上任了。再者,人家毕竟是头牌,包半个月了,那要花费很多银两的。李之问一妻管严,估计平时钱也是媳妇掌管的可能性大,没钱咋包?就算是聂胜琼愿意,老鸨也不干啊。聂姐姐看出了李同志的心思,不觉愁思上心头——“鸳鸯双栖蝶双飞,满园春色惹人醉,悄悄问圣僧,女儿美不美……只愿天长地久,与我意中人儿紧相随……”

要分手了,聂胜琼唱了最后一首歌,歌词的最后两句是“无计留春住,若何无计随君去”。翻译过来就是,“我没办法留住你,也没办法跟你走”。分手时刻到了,两人难舍难分,快赶上“十八里相送”了。看到这样的场景,我不敢再多说了,泪湿眼眶,只得大声诵读柳永的《雨霖铃》,以缓解难过之情: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不瞒你们说,我情窦初开的时候,对这首词喜欢得简直是不要不要的,特别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每读到此,感慨的闸门忽然就开了,说啥也关不住啊……

跑题了,继续说李之问他们的事。

李之问走了,聂胜琼每日思念,数日后就写了我们开头说的那首《鹧鸪天·寄李之问》,用“美团外卖,送花也快”快递给李之问。李之问还没到家呢,就收到这首词,读罢也是肝肠寸断啊。不过他的心思和聂胜琼不同,他离长安越近,就离家里那位他害怕的老婆越近,对老婆的恐惧,压过了对聂胜琼的思念。

把聂胜琼的信压在包包的最下面,回到了家中,女人似乎在婚外恋方面都有当侦探的原始天性,无论你藏得多好,表现得多自然,都藏不住那条狐狸尾巴。这不,老婆随手一摸,这封信可被找到了。

再看李之问,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说完了,摸了把自己刚打过的脸,还有点烫手呢,也不敢抬头看眼前的老婆,继续跪那等老婆处置。他老婆说话了:“李之问,你小子艳福不浅呐,你有啥能耐能遇上对你这么痴情的女人?你居然还说人家勾引你?你错了?你错在哪?你错在辜负了人家对你的一片真情!你还算个男人吗?你赶紧给我站起来,把人家姑娘娶回来!”

李之问惊呆了,各位是不是也有点懵圈?反正我是找不到北了。想想这道理,其实很简单,李之问的老婆虽然平时对李之问看管比较严,但还是通事理的,她能从这首词中读出聂胜琼的那份感情,如果不是真情,哪有这震慑心魄的名词佳句?再者说,当时男人娶妻纳妾的,也是正常事。随后他老婆就拿出自己的私房妆奁与积累,让李之问到京城娶回了聂胜琼。聂胜琼到了李家,就抛开了富贵的服饰,减省了日常装饰,以主母的礼节奉承李之问的正妻,妻妾一家大相和悦。

这个故事真正吸引我的,不是李之问聂胜琼二人之间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而是在历史上居然姓名都没有留下来的李之问的老婆。曾经有位学者说:“哪怕你的利益被侵害了,你也不可以失去价值判断最基本的标准。”当然了,或许很多人会说凭什么啊?男人外面找小三,有钱有权的,我原配还得给他们开绿灯?还得拍手称快?来来来,咱们聊聊,我保证不打死你……

康德哲学讲了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第三大批判是判断力批判,我不知道我自己何时能建立正确的判断力。我之所以赘述这个故事,感叹李之问老婆的明是非、通事理做法的同时,总也忘不了她的时刻提醒:哪怕我的利益受到侵害,也要有正确的价值判断。

这就是李之问同志婚外恋留下的深刻启示。

读宋代李之仪《咏苍髯》,附和两首七绝

读宋代李之仪《咏苍髯》七言绝句,本人班门弄斧和二首《人生顺其自然》和《人生最美无牵挂》。

☂️☂️☂️☂️☂️☂️☂️☂️☂️☂️

人生顺其自然

岁月如梭停不住,人生若梦去难追。

从今放下心情好,且看青山红日移。

☂️☂️☂️☂️☂️☂️☂️☂️☂️☂️

人生顺其自然

岁月如梭停不住,人生若梦去难追。

从今放下心情好,且看青山红日移。

附《咏苍髯》

宋·李之仪

青丝白发一瞬间,年华老去向谁言。

春风若有怜花意,可否许我再少年。

李之仪经典诗词五首: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李之仪是苏轼门人之一,元祐文人集团的成员,擅长作词,《四库全书》称李之仪的文章“神锋俊逸,往往具有苏轼之体”。他的诗词文章写得好,在一定程度上是受苏轼的熏陶、指点;他仕途多舛,也与苏轼有很大关系。今天我们来欣赏他的几首代表作。

1、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宋代: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这首词是李之仪作品中知名度最高的,它深得民歌的神情风味,明白如话,复叠回环,同时又具有文人词构思新巧、深婉含蓄的特点,可以说是一种提高和净化了的通俗词。李之仪用江水之悠悠不断,喻相思之绵绵不已,最后以己之钟情期望对方,真挚恋情,倾口而出。

2、忆秦娥·用太白韵

清溪咽。霜风洗出山头月。山头月。迎得云归,还送云别。

不知今是何时节。凌歊望断音尘绝。音尘绝。帆来帆去,天际双阙。

这首词的词题明确揭出“用太白韵”,可见这首《忆秦娥》在北宋已经流传较广了,虽然这首词的作者至今没有定论,但从李之仪的这首词来看,从宋始很多文人都把它当成了李白的作品。

3、南乡子·端午

小雨湿黄昏。重午佳辰独掩门。巢燕引雏浑去尽,销魂。空向梁间觅宿痕。

客舍宛如村。好事无人载一樽。唯有莺声知此恨,殷勤。恰似当时枕上闻。

这首词即景生情,即事喻理,写端午节的一种闲愁。上片写端午节的景象。端午节下着小雨,诗人独自一人,比较冷清,回忆往日的热闹时光。下片抒情,旅居在外的诗人在端午节没有友人的陪伴,喜悦的事情只有自己一人享受。表现出心中的寂寥,落寞之闲情。

4、蝶恋花·天淡云闲晴昼永

天淡云闲晴昼永。庭户深沈,满地梧桐影。骨冷魂清如梦醒。梦回犹是前时景。

取次杯盘催酩酊。醉帽频欹,又被风吹正。踏月归来人已静。恍疑身在蓬莱顶。

这首词上阕写白昼独眠,下阕写夜半醉归,表现了作者对酒当歌、行乐及时的人生态度和宽敞胸怀。而其对人生的感叹之意,则均在酣睡与醉酒之后深藏着,让人们自己去领会。这可以说是此词的基本构思。

5、临江仙·登凌歊台感怀

偶向凌歊台上望,春光已过三分。江山重叠倍销魂。风花飞有态,烟絮坠无痕。

已是年来伤感甚,那堪旧恨仍存。清愁满眼共谁论。却应台下草,不解忆王孙。

凌歊台,南朝宋孝武帝曾建避暑离宫于此。实际上,凌歊台并不很高(据《太平寰宇记》载仅高四十丈 ),只是因周围平旷,才望得很远。李之仪的这首词就是登此台远望之所得。目的在借景发挥,借登凌歊台以抒发内心的感慨。

李之仪经典诗词五首: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对于李之仪的诗词你还知道多少?欢迎留言讨论!

李白首创一个词牌,极为难写,佳作很少,却写成千古名作

01、中华词祖

众所周知,唐朝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有着诗仙之誉。

鲜为人知的是,李白不仅是一个无与伦比的大诗人,还是一个名垂青史的大词人。

词是古代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又有曲子词、近体乐府、长短句、诗余等称号。

词在古代是一种新兴文学体裁,隋唐以前并没有出现,最早萌芽于南北朝的乐府诗,兴起于唐朝。

词一般有固定的词牌,分为上下两阙,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体裁,虽继承于乐府诗,却不是直接从诗中产生的,与诗属于不同的系统。

词的内容、形式,风格以及表现手法等方面和诗有着显著的差别。

与普通的诗歌相比,词的句式参差不齐,有长有短,但词调的字数和句子的长短都是固定的,而且词的字声配合比诗更严密,声韵的规定也比诗更加严格,用字要分平仄,每个词调的平仄都有所规定,各不相同。

这就是所谓的词“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唐朝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与此同时,唐朝也涌现了很多优秀的词,发展到宋朝,词进入全盛时期,涌现了很多优秀的词人,出现了很多千古名词,宋朝成为词的巅峰期,有唐诗宋词之誉,是中国文学史上并驾齐驱的瑰宝。

李白画像

而李白就是唐朝一个大词人,他的词和他的诗一样,意境相通,取境习惯相似,体势、意象、章法、技法、风韵都展现出了独到特色。

李白不是第一个写词的词人,却是第一个将词写得别具一格,文采斐然的人。

李白首创很多了词牌,比如《菩萨蛮》、《忆秦娥》等。

因此,李白又有中华词祖之誉。

02、《忆秦娥》

词本就是配合宴乐而作,每个曲子都有一定的旋律、节奏,词牌就是是填词用的曲调名,直接限定了词的格式、字数。

词共有一千多个格式(律诗只有四种),五花八门,包罗万象。

按字数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至90字)、长调(90字以上)。

有词必有词牌。

词牌有的是来自民间曲调,有的则是摘取词中的字而来。

李白曾写下一首名为《忆秦娥·箫声咽》的词: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这是一首伤今怀古,托兴深远的词,全词气魄雄伟,动人心魄,与李白另一首词《菩萨蛮》并称为“百代词曲之祖”。

“秦娥”指的是秦穆公女儿,爱吹箫,嫁给了萧史(乘龙快婿主人公)。

“忆秦娥”,有46个字,上下阕各五句,两阕后三句字数、平仄相同,三仄韵一叠韵,分为平韵格和仄韵格。

这个词牌大多都属于婉约词,此词最大的特点就是极为难写,毫不夸张地说《忆秦娥》的创作难度是地狱级的。

唐宋词人都不敢轻易尝试,就算偶尔有人写过,也很少有佳作传世。

古往今来,自李白首创此词牌后,也就只有张先、李之问、李清照、范成大、纳兰性德等极少的人写过。

而且尝试写这个词牌的词人,不说写得不好,至少没有一个人写成了自己的代表作。

以李清照的《忆秦娥·咏桐》为例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

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李清照

倒不是说李清照这首词写得不好,只是相比较于她其他名作,这首《忆秦娥》无疑要逊色很多,称得上是平平无奇。

以李清照这个婉约派大家的写词能力,尚且如此,其他词人就更不用多说了。

以至于,千百年来,无数词人拿到这个词牌都非常头疼。

数来数去,一千多年来,再也没有人写出一首词可以超越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的艺术成就。

直到横空出世,写下了《忆秦娥·娄山关》,才打破了这个千年空白。

03、娄山关战斗

1935年1月,中央红军长征期间,进驻遵义,举行了著名的遵义会议,逐渐确立了在中央红军的军事指挥地位。

会议结束后,中央红军按原计划在四川宜宾和泸州之间渡江。

结果,自宁都会议以来,首次重回领导岗位的遭遇了开门黑。

在土城战役中,中央红军以绝对优势兵力,伏击川军名将郭勋祺,却没有完成战略目标,陷入敌人重重包围,形势岌岌可危。

顶着巨大压力,二渡赤水,折回遵义。

经典红军八角帽

在遵义和桐梓西县交界处有一个娄山关。

娄山又名不狼山,是大娄山脉的主峰,“北拒巴蜀,南扼黔桂”,是黔北进入四川的重要隘口,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娄山关海拔1400多米,地势险要,壑底山路陡立,“万峰插天,中通一线”,易守难攻,被称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此时娄山关已被黔军军阀王家烈部下候之担所部扼守。

2月24日,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政委率红一、三军团主力袭占桐梓。

2月25日凌晨,彭德怀决定采取正面攻击和两翼包围的迂回战术,拿下娄山关。

首先,彭德怀命红13团(团长彭雪枫,政委李干辉),正面强攻娄山关。

经过一天苦战,红13团攻占点灯山主峰。

而后,彭德怀鉴于敌军火速增援,战情变化太快,迅速做出战略部署,将强攻娄山关,改为围歼娄山关。

红12团(团长谢嵩、政委钟赤兵)替换红13团担任正面主攻;

红10团(团长张宗逊、政委黄克诚)从左翼出击黑神庙;红11团(团长邓国清、政委张爱萍)远出娄山关,向东迂回到板桥,断敌退路;

红13团则在休整后,从点灯山侧攻击敌人右翼。

2月26日,红军经过一场鏖战,顺利夺取娄山关战斗,歼灭和击溃黔敌4个团,随后又乘胜追击,歼敌两个师又八个团,俘敌3000余人,吹响了遵义战役的前奏,取得红军长征以来的首次大捷,极大的鼓舞了士气,为军事得意之作四渡赤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娄山关战斗形势图

2月28日,同军委纵队一起翻越娄山关,到达大桥。

听取完战斗报告,有感而发,吟出了长征中最为悲壮的名词——《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书写的《忆秦娥·娄山关》

04、《忆秦娥·娄山关》

此词的上阕写出了红军在娄山关战斗之前奔赴前线时心急如焚、刚毅勇猛的心情。

起笔“西风烈”表明了红军向娄山关进军的节令和时间,突显出红军所面临的局势之险峻。

“长空雁叫霜晨月”,在严寒的早晨,雁声嘹唳,寒霜铺地,一弯冷月悬挂在凄迷的长空中,这既交代了战事时间,又比喻为黎明前的黑暗。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战马在群山乱石间行进,急速而杂乱,蹄声错杂可闻,军号声被凛冽的西风和山野所切割,时断时续,悲壮低沉。

马蹄声“碎”军号声“咽”,远近相衬,以动衬静,以声写人,不见其人,只闻其声,通过描写声音,就把战斗打响前肃杀的氛围,紧迫的军情,严明的军纪渲染得淋漓尽致,成功塑造了勇夺险关的红军威武形象,奠定此词的情感基础。

娄山关战斗油画

此词下阕描写的是娄山关战斗胜利后,红军酣畅淋漓的心情,悲凉慷慨的情怀。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此句富含哲理,表明纵使固若金汤的娄山关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险,依然阻挡不了英勇红军的前进步伐。

最后的“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色彩浓丽,气象壮阔,寥寥数语,气壮山河,意味深长,用比兴手法,勾勒出一幅沉静、悲壮的视觉画面。

读者通过这样的画面,感受到了红军无坚不摧的钢铁意志、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和顶天立地的英雄气概。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这首《忆秦娥·娄山关》最早发表在《诗刊》1957年1月号,本人对这首词颇为自得,曾对这首词进行过三次自注自解。

新中国成立后,在《毛主席诗词十九首》中批注道:

“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过了岷山,豁然开朗,转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以下诸篇,反映了这一种心情。”

而历代名家也十分推崇这首词,认为此词足以与李杜苏辛等历代名家并驾齐驱,称得上是唐诗宋词的遗韵余响。

书法大师赵朴初在《而今迈步从头越——读〈忆秦娥·娄山关〉》中评价道:

“如果有画家用‘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作画,可以画出一幅很好的画来。但是对于一个忙乱的人,或者很激动的人,或者是头脑有一点发热的人,即使看到这样美丽的景色,也可能是无心领略。只有沉着的、镇静的,经验丰富、信心十足、眼光远大、心胸开阔,既看全国、又看世界,既看现在、又看未来的人,才能在这样激烈战斗的间隙中领略到自然界开阔绚烂的气象,写出这样情景交融的句子。”

当代著名作家李朝全认为这首《忆秦娥·娄山关》画面感极强,极具感染力,他简单明了地评价此词道:讲究、贴切。

这些评价当真是入木三分,一针见血。

唯有才能以恢宏的气魄将一首婉约词牌写得大气磅礴、纵横捭阖又沉郁壮烈、苍凉凝重,也唯有他才能突破千年束缚,谱写了这一千古名词。

PS:

中国古典诗词,经历千年洗礼,众多优秀诗人、词人造词谴句、精雕细琢,将汉字优美发挥到淋漓尽致,在文字和格律上,他们已经达到了极致,后人实在难以超越。

不过,诗以言志,文贵有情,只要后人“吟咏所发,志雄高远”,不墨守陈规、无病呻吟,故作高深,也不是没有可能打破窠臼,再叙辉煌。

以为例,他写下的《忆秦娥》、《沁园春》、《念奴娇》、《水调歌头》等词牌,又差前人几分呢?

甚至仅从思想和意境上来说,纵使是苏轼、辛弃疾再世,也难以写出睥睨六合、恢弘慷慨的韵味。